阅读历史
换源:

第21部分阅读

作品:益生堂|作者:zyjjwh5|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1 12:21:16|下载:益生堂TXT下载
  妗!奔艺晁担骸昂猛邸6祭矗祭础v灰悴幌悠!彼裁幌氲剑┚鼓芤患绻省<艺甓约乙宓幕梗蛭罾既愕娜惹椋土舜蟀搿

  八月份,汪洋的高考成绩下来,意外地被武汉大学录取。可是政审关走得山重水复。魏学贤的右派历史和家廉、繁丽惊心动魄的过去,共同构成汪洋复杂的身世,让一部分人高度警惕,不能释怀。

  有形的帽子摘了,无形的帽子还在部分人心里装着。

  家慧绝望地哭着说:“孩子为考试,把半条命都搭进去了。老天爷真的不能给他一条活路吗?”

  家义心里激荡着一股愤懑和不甘服输的冲动,咬牙切齿地说:“天无绝人之路!我这回就是拼了性命,也要尽一尽当伯的责任。”他找到邱德成,破釜沉舟地说:“我来算是替家廉求你。你帮也得帮,不帮也得帮。要是不把洋洋上学的事办成,我这个当二伯的就绑上你一起跳河。”

  邱德成从没看家义这样说过话,被他的情绪感染得眼鼻泛潮,说道:“行,我们哥俩就算绑上了。”两人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差没给人下跪叩头。疯狂有时就能成事。九月初,汪洋终于拿到了入学通知书。得了消息的人纷纷赶来祝贺。家瑛羡慕地说:“看洋洋多有出息。哪像我屋里,个个白丁。”家慧说:“我都不敢做指望了,多亏了家义跟德成。”

  走的那天,家义、家慧、魏学贤、李兰茹、魏昊、魏晨、汪苏、汪若、汪萱都到长途汽车站送行。汪洋虽然还是不能自然地和家义交谈,但看着这个一直难以在感情上亲近,分明是伯父,却不得不称呼舅舅的男人为自己上学的事奔走呼号,寝食不安,他内心那块在岁月中由于苦难和隔膜积淀而成的坚冰,悄悄地有了一丝松动。他对魏学贤说:“我到学校,再不叫魏人民了。”魏学贤说:“用什么名字是你的权利。”

  入学一个月,魏学贤给汪洋寄来一封信,揭开了他的身世之谜。他一直在沉默中追根溯源的悲剧的全部,终于从秘密的最深处浮现出来。

  魏学贤在信里谈到家廉和繁丽时,尽可能形象地把两人的外形和性格都描述出来。汪洋被他充满感情的描述所吸引。一个热情率直的父亲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母亲,第一次轮廓清晰地站在他面前。他觉得阴阳两界的距离,在魏学贤的叙述中被缩短了,他甚至有一种想要触摸和拥抱这两个身体的冲动。

  那是他的父母,是他记忆中从来不曾亲近过的怀抱。他一生有过两个姓氏,有过一个生父,一个生母,两个养父,两个养母。他是个孤儿,却并不是在孤独中长大。他忽然觉得那个群山环抱中的县城,那个曾经让他感到艰于呼吸的小地方,因为魏学贤这封信里的文字,变得那么令人不堪回首,又那么让人难以割舍。他的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去看看母亲出生的地方。

  于是他就去了。他回到了母亲的襁褓之中。他随着人流走向江边。江岸上就是拥挤而喧闹的城市,是母亲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汪洋觉得自己是带着母亲深藏的眷恋和永远的失落来到这里,虽然从未光顾过这片土地,他却有一种恍如看到自己前世的亲切。

  人们像踩着风火轮,或像驾着轻云一样渐渐走散。江上暮色苍茫。浑浊的江水带着夕阳的余辉,切开山峦向东奔流而去。

  汪洋慢慢走上江岸,走进城市的街巷,觉得这片土地正在以特殊的方式等待他的回归。他可以不疾不徐,不喜不惧地慢慢向那个秘密接近。街巷都不宽,四川的小城都是这样拥挤而喧闹,有着最为纯粹的市井色彩和悠深的历史积淀。临街的茶馆里,几把竹椅围着一张方桌,三三两两包着蓝头巾的老头,悠闲地坐在桌前喝茶,听书,打牌。店铺里一式地摆着长柜台,柜台一端大大小小立着玻璃坛子,里面装的或是点心,或是泡菜,都清晰可见。

  他漫无目的地走过一条街巷又一条街巷。因为是初夏,虽然已过七点,天色还未黑,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灰色。他奇怪眼前的人们为什么不像在走,而都像在飘。每一张面孔都是陌生的,却又像似曾相识。在熙攘的人群中间,汪洋感到自己像一珠水滴那样微小。他看着一个个旅馆招牌在眼前晃过,却不觉得是个过客。

  益生堂 第三章(23)

  终于,在一条街巷前,他恍如受到前世的召唤,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应该就是这里,应该就是这条街巷。一种冲动引导他顺着街巷往前走。

  一个双颊深陷的老太太,用四川话问汪洋:“你找人吗?”

  这是乡音,是他从未听过的母亲的语言,如歌一样带着韵律。汪洋停下,说:“我不是找人,我是回家。”

  老太太问:“你家在啥子地方呢?”

  “我忘了。”

  “你家里人姓啥子?”

  “姓孟。”

  “哦。”老太太干瘪的嘴张得很大,成了一个黑洞,她从上到下打量汪洋。几个在街边乘凉的人也凑过来。老太太用手指指不远处一个门面。“那就是孟家的房子。你咋会不记得?”

  汪洋看见门口影影绰绰站着一个穿白衣的女人,很惊讶地往这边看。她的身体周围浮现着一圈明亮却又朦胧的白光。老太太狐疑地问:“你真是他们屋里人吗?”

  汪洋没听见她的问话。他的目光锁定在穿白衣的女人身上。女人看见汪洋,扭身进了身后的那扇门。在转身的刹那,她向汪洋投来一道眼波。汪洋便撇开众人,神情恍惚地跟着她走进去。

  门内有个很大的天井,条石铺的地湿漉漉地泛着青光。院里好像还种着两株芭蕉。芭蕉远的夜空传来,带着一种倾诉的苍凉。

  这个死讯比梅秀玉的死更让家义感到意外和震撼,就像在一块旧伤疤上又拉出一道新伤,令他感到世事的错综复杂实在有点儿不可理喻。他看着魏昊,看出了她的哀伤和这些哀伤背后隐藏的秘密。它们就像深潭一样,表面平静却深不见底。他想起了二十年前,那天有两只麻雀在益生堂天井的檐下灵动地相互顾盼。那个女人跟魏昊今天的年龄相仿。那天的悲与喜纠缠了他一生一世。他问魏昊:“你跟她儿子咋会认识?”魏昊说:“我在砖厂做工的时候,他也在那儿。”

  家义又把箫拿起来,这回吹的是《 梅花三弄 》。梅花凋谢了,可是她的香魂还在。

  魏昊问:“二舅,你咋知道梅秀玉会吹箫?”家义说:“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他怕魏昊寻根问底,又说:“她还有个姐,跟你妈是妯娌。”魏昊说:“我知道。梅秀玉死的时候,是我妈穿的老衣。”她这么说,似乎也是为了向家义强调自己和张波的关系带着某种历史渊源。家义问她:“你妈咋会去给她穿老衣?”魏昊说:“我不知道,我那时候还小。”

  门外响起魏学贤和家慧说话的声音。魏昊劈手从家义手里抽过竹箫,慌乱地躲进里屋去了。家慧进屋,看见家义一个人愣怔地坐在那儿,便问:“昊昊呢?”家义说:“在,刚才还在这儿。”他脑子里木木的,里面无声无息地叠印着许多模糊而杂乱的画面。家慧看他表情木然,以为他是被酒烧的,说:“你今儿又喝多了,去我们床上躺会儿。”家义连连摆手。“我没喝多。你要有酒,我还能再喝。”

  魏昊从里屋出来,说店里有事,要赶紧回去。家慧说:“你忙了半天,也没好好吃口饭,等吃了晚饭再走。”魏昊说:“店里事多,陈鹏一个人忙不过来。”家义说:“我跟你一起走。”他想同行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家慧拽着他,非要他醒了酒再走。魏学贤也说:“你再坐会儿,我俩说说话。”

  魏昊走了。家义突然抬眼朝四壁看看,怪异地一咧嘴。“姐夫,你这间屋都快成法庭了。”

  家慧以为他说的是酒话,魏学贤却很认真地看着他。

  家义玩世不恭地笑着,说:“我是被告,到这屋来的人都是原告。”他数着手指头。“五姐,洋洋,大哥,轮流在这儿审判我。”

  家慧说:“你真是喝多了,尽说些没边儿的话。”家义指指心口。“我没喝醉,我这儿明白得很。要说醉,二十年前我是醉的,现在我醒过来了。”家慧说:“醒过来就好,醒过来就别再提。”

  家义摇着头,嘴里哈出一股浓浊的酒气。“不提是假的。就是我不提,别人也会提。这二十年的事,件件都跟钝刀子一样,慢慢割我的心。我现在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两眼一合,眼珠子看眼皮,想看不想看的都在上头。早起梳头,头发掉一地。”他把脑袋低下去,露出头顶,“你们看,顶上都秃了。”

  两人欠过身,果然见他顶上的头发稀稀拉拉,头皮历历可见。魏学贤宽解他说:“有些事,你要会想。不是你的责任,别总往自己身上揽。”

  家义眼光迷离地说:“姐夫,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我这一辈子,我这一辈子……”他摇摇头,好像一辈子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浓烈的酒液在他胃里像烈火一样炽热地燃烧着。他突然把外衣解开,撩起里面的毛衣,露出贴身穿的白衬衣,手伸进去,把上面的兜兜翻出来,像舌头一样吊着。“早几年,我这兜里四季装着两指宽一个小本本,里面记着我的出身,简历,家庭基本情况,连汪苏、汪若的出生时间,接生大夫都记得一清二楚。我就怕填表写材料的时候前后对不上。一旦对不上,你就是长一千张嘴都说不清楚。”

  家慧皱着眉催他:“快穿上,小心凉着。”家义把兜布胡乱往里一塞。“那会儿,人人都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我相信!我提醒自己多做事,少伸头。多往外头拿,少往怀里扒。多听组织的,少想自己的,打着电筒走路,夹着尾巴做人。结果呢?我还是我。到六六年,还是被打倒在地,又被踏上一只脚。这时候我才明白,人家从来就没对我另眼高看过。”他把茶杯端起来咕嘟咕嘟几大口,似乎这几十年说过的那些他不想说,却又不得不说的话,做过了却被证明是做错了的事,都在眼前汇聚成一堵墙,压迫着他的良知,使他的灵魂在这种反反复复的逼迫中经受着煎熬。

  益生堂 第三章(27)

  家慧唏嘘着,歉疚地说:“也许我不该急着叫你跟大哥和家贞见面。我是想,断了的线都能续上,何况是断了的血脉呢?”

  家义突然想到梅秀玉,想到刚才跟魏昊的一番对话。他用极度伤感的口气说道:“有些东西,断了就是断了,再想接也接不上了。”

  8

  士兰、士林回去一个月后,一辆车把青峪河全部的家当拉到了益生堂门前。车上东西卸下来堆在街心。闻风而动的住户早把大门关上。看热闹的人,很快在两边儿屋檐底下围成了团儿。要不是高出人头的柜子箱子,猛一看,还以为是来了耍猴的。

  连唬带哄地,好不容易把大门叫开。过去的前厅,两边各砌了墙,中间留出一条走道通向后面。东西搬进去一部分,就顺墙堆在走道里,只留出半人宽的地方供人通行。来来往往的人,需得侧着身子进出。还有一些值钱东西,被士云和士霞分别带回自己家里存放起来。

  家礼虽然做好了露宿街头,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等事情真到了面前,还是不能坦然。家当堆在街心,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把他丢在人前示众一样,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而且,发现益生堂过去格局井然的房子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他内心的痛楚更是无以言表。他对闻讯赶过来的士云和士霞说:“你们都回吧,别跟着在这儿丢人现眼。”士霞说:“伯,你可别这样想。不这样一点点逼,街上根本不会理你。你出去在街上转转,多少像我们这样的。”士兰坐在捆成卷的棉被上,充满豪气地说:“伯,你就跟大姐过去吧。这儿有我跟士林,你还不放心?”她声音很大,有意说给相关的人听。家礼长叹一口气,走了几步,又回来,低声对士兰说:“有啥事儿明儿再说,听到不好听的话别躁。人家人多,好汉不吃眼前亏。”士兰说:“我这是回自己家了,我怕啥?他还能把我吃了咋的。”

  这一夜,士兰在走道里,士林在大门外,各自守着一堆东西过了一夜。家礼住在士云那儿,晚饭只喝了一碗稀粥。士云劝他:“伯,吃了饭出去转转吧。”家礼灰着脸说:“我哪有脸出去见人?”女婿一边儿眦着眼说:“怕他个屁?骡子###的,整死他。”

  晚上,士云听见家礼在隔壁屋里叹了一夜的气,一张床被他折腾得咯咯吱吱响到天亮。第二天替他收拾屋子,看见床边儿地上一地的烟头。女婿跟士云说:“你伯是在把自己当蚊子熏。”

  益生堂的新主人终于不能忍受入侵者带来的不便,撕扯着要把士兰他们堆在过道里的棉被往外扔,吼叫着:“讨饭到你妈坟头上讨去,别在这儿死不要脸。”士兰听他们骂到母亲,内心的伤疤又被触痛,眦着眼,疯了一样上前拼抢,一把将对方的手挠出几道血印子,喊着:“谁死不要脸了?你们赖在人家屋里不走,你们才是死不要脸。”士林也在一边儿助阵。无奈寡不敌众,被子还是被扔在当街,七零八落地散成一片。士兰和士林正在拣拾,屋里大人唆使孩子端着一桶泔水跑出来。“泼!泼!泼他个狗日的。”士兰不及阻挡,孩子兴奋地涨红着脸把一桶泔水劈头浇过来。

  一闹起来,街两边儿迅速聚满看热闹的人。争“窝”的事在茅山城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大家的心情,不过是看另一处戏台的另一出戏罢了。只有戏中的主角,长相各不相同,但大都拿出一副抵死相争的架势,青着脸,红着眼睛,手舞足蹈地表演。

  有人看到这边力量不均的战斗,路过家瑛门前,就对她说:“你还不去看看,你的侄男侄女子正在益生堂门前跟人打架。”

  家瑛一听,撇下说话的人就跑来了。任何事端从来不会使她胆怯,相反总是让她兴奋和勇往直前。她赶到时,两个年轻人正拽着士林的领口推推搡搡地不肯善罢甘休。士兰坐在地上,半边身子湿着,头上还在沥沥啦啦往下滴水。家瑛走近,就闻到一股腐臭的酸味儿扑鼻而来,她冲上去拽住一个人的袖子就往开里拉,大声喊着:“哎,哎,哎,你们这是干啥?两个打人家一个。”

  边上看热闹的人里有认识她的,悄声说:“这回来了个厉害的,有好戏看了。”

  两个年轻人正斗志旺盛,一个手指着家瑛的鼻子喊:“谁请你来这儿管闲事儿了?”另一个说:“趁早走远点儿。”

  家瑛用胳膊把第一个的手一挡,反手点着他说:“你把眼睛瞪得跟牛眼一样大干啥?怕你不惹你,惹你不怕你。瞅瞅你那德性,未存三尺水,还想划龙船。你听到北街那边动刀子没?你住着人家的房子,还想把人家往外撵,说破天都说不过去。我劝你趁早去找街道上想办法,迟搬不如早搬。搬晚了,好房子都叫人家占了,你住到屋檐底下去。”

  年轻人的母亲赶过来帮着吵,骂道:“我住谁的房子跟你有啥相干?你闲事儿也管得太宽了。”然后就是一串不堪入耳的话。

  士兰从地上站起来,傍在家瑛身后说:“她是我姑,咋不能管?”

  家瑛把士兰一挡,冷笑着对那女人说:“你还亏得没住我的房子。你要住了我的房子,我会叫你这样好过?我会把你祖宗八代都从坟头里骂出来。你信不信?你还跟我横,我横的时候,你还不知道花溪河的水朝哪方流呢。”

  女人说:“好汉不提当年勇。看看你现在,我还怕了你?”一只手也在家瑛的鼻子前面指着。家瑛撇着嘴,一副看她不起的样子说:“你吓唬我?未必你生得出儿子,我就生不出儿子?你到街上问问,我的儿子怕过谁?”

  第二华人书香吧 bsp;益生堂 第三章(28)

  围观的人有些只是来看热闹,不说话。有些认识,就劝几句。还有些暗地里希望能打起来,让自己饱饱眼福。街道干部站在一边看了半天,这时不轻不重,不明不白地说了句:“有事儿商量嘛,吵能解决啥问题。”

  家瑛早就盯上她了,就怕她不说话。她一开口,家瑛就接了上去。“你少在这儿拉偏架。谁不知道你是甜瓜嘴,苦瓜心,人前一面鼓,人后一面锣。你在背后作践的那些事儿,别以为人家不知道。有本事你把话拿到桌面上说,少在背后鬼弄尸驱的。”

  街道干部说:“你跟我吵啥?又不是我住了他的房子。”家瑛说:“你没住他的房子,可当初房子是你们街道上弄去的。弄去的时候不知道有多仗义,啥话不说,赶人家走就行了。这时该还给人家了,你们千作难,万作难。你们不叫人家住自己的房子,你们说叫人家到哪儿住去?”她指着士林和士兰。“人家还不够遭罪啊?下去的时候四个,回来只剩了仨。这房子是人家爷爷手上买的,国家都认这个账了,你们凭啥还要拖着赖着?”她指着四周看热闹的人,煽动说:“街坊四邻的,你们也帮着评评这个理。”

  士兰想起家礼在自家门前那副落寞怯懦的样子,想起小时候在这门前玩耍的情景,忍了半天的委屈,这时都化成眼泪流淌出来。看热闹的人一见士兰哭起来,有些心就酸了。有些人仿佛正等待着战场上炮声四起,却忽然来了一阵暴雨,把硝烟味冲刷得荡然无存,立刻失了兴趣。

  那两个跟家瑛对骂的母子,一见士兰哭了,再看看益生堂里的住户就他们在这儿较真,别的都缩着头不出来,想想不划算,斗志也就锐减。

  家瑛喊士林:“把被子拣起来,我看谁还敢往外甩。再甩,老娘就到他的饭锅里屙屎,饭桌上睡觉去。不就是一命抵一命吗?”

  士兰和士林把扔到街中心的棉被拣在一起。士兰看到被子上泼的泔水,哭得更厉害了。士林红着眼睛安慰她:“姐,你别哭了。他们再敢这样,我就去把他的锅砸了。”家瑛在一边说他:“你真比不上你姐。士兰两个眼睛一瞪,还有点横劲儿。你整个儿是贼来了筛糠,贼走了耍枪。他们抓着你的手,你一双脚是干啥的?你不会踢?照他的命根子踢,叫他生出娃娃来连屁眼都没有。”她有意把声音放得很大,说:“老窝都叫人家端了,你还顾及个啥?一人拼死,十人难敌。他不叫你好过,你也叫他过不成。”

  士林###岁就跟着下乡,在乡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