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部分阅读

作品:妈妈是最好的老师|作者:紫轩辕|分类:女生小说|更新:2025-05-19 00:02:28|下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TXT下载
  惺焙19酉肼蚴裁炊鳎残砦颐蔷涂梢哉腋鼋杩谒得皇奔涔渖痰辏遣皇强梢缘鹊皆┓偶偈痹俪鋈ヂ颍换蚴墙杩谀掣龆饔行┕螅灰俚奖鸫纯矗冉狭思鄹裨俾颉=峁坏雀改溉ヂ颍サ先司透屠戳恕

  有一天,妞妞在玩耍时说自己的白雪公主没有王子,想给她找个王子。丽文领着她几次到儿童商场寻找,一直没能找到一个妞妞自己喜欢的“王子”。丽文有次逛街,偶然看到有的妈妈给孩子在买芭比娃娃,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买了一个面相看起来英俊的女芭比娃娃,回家后把娃娃的金色头发剪成画册上“王子”的模型,还搭配买一把金色的玩具剑,还给“王子”做了一身白色的男装,配一双长筒靴。丽文说这些工作都是在妞妞睡觉以后悄悄做的,为的就是给女儿一个惊喜。当白雪公主的“王子”出现时,妞妞真是高兴坏了。她没想到自己想买而买不到的东西,圣诞老人却给她送来了。

  到妞妞上小学后,可能已经意识到圣诞老人是虚构的,就再也不问到底有没有圣诞老人了。即使妞妞已心知肚明,丽文和老公也一直没有正面说过这个事。“圣诞老人”是一家人共同的享受,是一家人共同的梦想,所以它是大家共同要保护的秘密。

  一个人的童年是多么短暂啊,看着孩子们快乐的样子,家长们多么想延长孩子的快乐,不愿意让孩子早早失去一个童话世界。

  第18节:“我的童年要到一百岁”

  “我的童年要到一百岁”

  童年总要消失。圣诞老人虽然和童年一起慢慢远去了,但妞妞一家人仍然愿意延续这份快乐。妞妞上初中了,家里人依旧会在每年的圣诞节送给她一件礼物。开始送一些妞妞学习上有用的。比如,电子词典、mp3等。家里人仍然习惯于把这些称做是“圣诞老人送的礼物”。

  “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就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值得享受的价值。有一年圣诞节的前一周,丽文在外地,妞妞爸爸工作特别忙,没来得及给妞妞买礼物,丽文给妞妞打了个电话说节日快乐,妞妞爸爸给她一些钱,让妞妞自己替圣诞老人给自己买些礼物。妞妞后来说,那是她觉得最没意思的一次圣诞节。虽然花一样的钱,买一样的东西,可方式不一样,带来的快乐就不一样了。

  丽文说她没有记录下妞妞成长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挺遗憾的。妞妞小时候经常给她讲自己的梦,妞妞的梦一直都像童话一样,非常美妙。爱做美梦的妞妞,童年是很幸福的。

  儿童美丽的梦一方面来源于他们从书上读到的那些天真神奇的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像妞妞的孩子们也可能是圣诞老爷爷带来的吧。正是这位神奇的“圣诞老人”不仅让妞妞的童年过得不一般,也让她更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并且教给她如何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惊喜。妞妞的好朋友过生日时,她总会很认真地挑选礼品或者自己制作小礼物。偶尔也制造点浪漫小情调,给爸爸妈妈送上点惊喜。

  丽文说,妞妞做了一件让她一辈子都感动的事情。丽文和老公结婚十五周年那天,妞妞早晨上学时说她今天不想骑车了,要坐公交车去,丽文觉得挺纳闷的,妞妞当时就是嫌坐公交车挺费时间才要求买自行车的,干吗要为难自己。结果晚上放学时,妞妞带回一大把丽文喜欢的红玫瑰。原来妞妞的自行车没车筐,她乘公交车是为方便拿那把花。而丽文和老公都没有想到妞妞记得他们的结婚纪念日,让他们感动了很久。

  我在丽文家里,听了这件感动的事后,笑着问妞妞,都十五岁了上大学了,以后还要不要圣诞礼物了?妞妞开心地说当然要啦。我问,到多大就不要了呢?妞妞笑着说“一百岁”。大家都笑了。到时候,圣诞老人不仅要给小孩子带礼物,还要给这个百岁老人带份礼物了。

  ·爱孩子,又怎能戏弄孩子

  一句无意的玩笑却让孩子感到恐惧。成人总以为孩子很幼稚,好玩,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以博得大家的笑声,年幼的孩子在笑声中感到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曾经忽视的玩笑: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大人经常会和小孩子开一些玩笑,可是有时候几句无意的玩笑却让孩子觉得自己失去了爸爸妈妈。

  妞妞上幼儿园一般都是丽文接送。有一段时间丽文要去外地学习,接送妞妞就由妞妞爸爸负责。爸爸的公司就在幼儿园附近,幼儿园放学较早,爸爸接上妞妞还不到下班时间,就把妞妞带到公司里再呆一两个小时才回家。

  妞妞爸爸公司有几个同事也都三十多岁,和妞妞的爸爸关系相处得很好,也都很随意,经常互相开玩笑。其中就有两个同事见过妞妞,很喜欢逗一逗妞妞,也和妞妞开一些玩笑。在他们休息时,有时候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强行要来抱孩子,孩子吓得直躲,他们则乐得哈哈大笑起来;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妞妞喊他们“伯伯”、“爷爷”之类的,刚刚三岁的孩子并不知道有些称呼是不能乱叫的,不懂事就叫了“伯伯”、“爷爷”,于是同事们都围着妞妞笑起来。丽文气愤地说能够想象,当时妞妞一定从大家的表情中感觉到有什么地方错了,但又不知哪里错了,她一定很惶惑,也很不安。

  再后来,他们又让妞妞叫“伯伯”、“爷爷”的时候,妞妞就不叫了,他们就假装生气了,说妞妞不懂礼貌,不是好孩子,弄得妞妞不知道自己该怎么了,妞妞想做个好孩子,可是他们似乎在嘲笑妞妞,听他们的话,就是懂礼貌,就是好孩子,要是不听话,就被说成不是好孩子了。

  妞妞的爸爸也不喜欢同事那样对妞妞开玩笑,但也许是觉得这只是逗着孩子玩,也许是因为对同事不好意思,也就没有强行制止过他们。丽文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孩子那么小也没有能力把她的不快讲给妈妈听。

  丽文学习一个月回来后,突然发现妞妞和邻居孩子玩的时候很怯懦,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大声了,经常是又想说又拿不准,自己一个人站着不敢与伙伴们玩耍,尤其是让她称呼陌生人的时候,眼神一片犹疑躲闪,一声不吭。这让丽文有点着急,但一下也找不到症结,就反省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还是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丽文开始在生活中更留心让妞妞多和别人多说话,培养她的自信。

  有一天,妞妞和老公回家后,丽文看出妞妞有哭过的痕迹,便问怎么了。妞妞说:“王叔叔说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说着又想哭。老公解释说,他下班前到董事长那里交报告,怕妞妞乱跑,就让王同事看会妞妞,走的时间稍长些,那个王同事就对妞妞说: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小妹妹,妞妞去了当姐姐,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妞妞走的样子。妞妞被吓坏了,大哭起来。

  这时,丽文才知道他们经常戏弄孩子。丽文当时很生气,就责怪先生不懂得保护孩子,气头上说要剥夺他接送孩子的权利。妞妞的爸爸觉得丽文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了,虽然对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满,但他不认为会给妞妞带来什么影响。丽文多次和他谈到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最近的表现。妞妞爸爸从事实中也看到了影响,妞妞好几次半夜哭醒起来,都是说梦到爸爸妈妈不要她了,把她送给别人了。

  第19节:请别把“逗”当成了“戏弄”

  成人觉得一个“玩笑而已”,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

  请别把“逗”当成了“戏弄”

  “逗”孩子和“戏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它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欢笑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家长们,也要注意一点,就是宁得罪自己的同事或朋友,也绝不“得罪”孩子。当然,有时候同事、朋友们和孩子开玩笑也不存在恶意,看家长不愿意,以后也就不那样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问题。

  周末,丽文洗完衣服,看到阳台上有自己刚洗过的窗帘,就想和妞妞一起玩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丽文让妞妞站在窗帘另一边,自己站这一边,抓着窗帘的一角,互相看不见对方的脸,然后由一方开始喊对方,丽文喊“妞妞”,妞妞开始判断妈妈藏在哪一边,俩人同时从窗帘左边或右边探头去看对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头能和妈妈碰面,而妈妈的目的是每次探头都不让孩子看到。这样,妈妈有可能这一次刚刚从左边探了一次头,听见孩子叫声“妈妈”接下来还是从左边探头;而孩子的判断,妈妈刚才从左边出来,这下该到右边了,就跑到右边,结果扑个空。这样可能来回扑几次空,到终于和妈妈碰上面了,孩子就会乐得大笑起来。尤其是妈妈使了小计策,刚从左边出来,又从左边出来,而孩子已学会判断,通过猜测,也两次从同一边出来,连着脸对脸地和妈妈碰上面的时候,孩子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兴奋不已。经过丽文一段时间的调整,妞妞回到了自己快乐的生活中。

  戏弄孩子则是一种捉弄,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只能是逗大人高兴,而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例如,我经常看到有的大人,到朋友家里时手里拿一个准备给孩子的礼物,却不痛快地给孩子,而是提出一些条件,比如让孩子唱一首儿歌或者流行歌,要么就是让孩子说一些好听的话,诸如“阿姨真漂亮”、“叔叔你真帅”等等,如果孩子不想唱、不愿意说,就做出要把礼物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做了,这才满意地把礼物递给孩子。还有一些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看到小男孩,总是以孩子的小鸡鸡做要挟,故意做出要找把刀子割小鸡鸡的之类的动作;看小女孩,就把小女孩极喜欢的洋娃娃或者喜爱的发卡藏起来,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来算完。成人有时会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个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无形的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不仅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更会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只要遇到这类事情,作为家长就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因为,这绝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也没有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在孩子来看却是大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戏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戏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严重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戏弄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第20节:“哥哥应该让着弟弟”

  “哥哥应该让着弟弟”

  有次周末,在家里无意看到这样一个节目,某电视台邀请来一家的三胞胎小兄弟。这三个小孩子年龄只有三四岁的样子,各个健康可爱,齐齐地站在演播室舞台中间,一点也不怯场,可能是看到很多观众都喜欢他们,孩子们脸上都是兴奋的样子,我一下子就被可爱的孩子们吸引住了,放下手里的事情,就来看节目。也许是自己职业的缘故,我更是关注这几个孩子。

  漂亮的女主持问道,“你们谁在家里最不听话呢”。孩子们可能有些意识到,最不听话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就犹犹豫豫的互相看看,接着互相乱指,到最后统一在一个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变得不知如何是好,脸上开始的高兴和喜悦顿时变成说不出的尴尬。

  主持人接着问:“在幼儿园里,谁是小霸王呢,也就是平时最爱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啊。”孩子们又是几分钟的乱指,中间还有互相揭发,台下的观众开始小声说话,最后又是两个同时指向第三个孩子身上,那个“最爱打架”的孩子一下子低着头,不敢看观众,觉得大家肯定都在指责他,显得很难为情。

  又是一个让人难受的问题,“你们中谁最爱向幼儿园阿姨告状呢”。孩子们听了这个问题一脸迷惑,也许都不想做那个爱告状的孩子,可是又不知道是哪一个,最后就统一到刚才没有被指过的孩子身上,那个被确定为最爱告状的孩子一下显得无所适从,台下的观众一阵鼓掌和笑声,这个孩子肯定感觉到了自己不是个好角色,样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和观众都被孩子们的样子逗乐了,没笑的只有这几个孩子。他们的关系已被挑拨,大庭广众之下被贴上某个坏标签,他们都不像刚上场那样轻松,变得紧张起来,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时,主持人拿来一个很好看的飞机模型,还说道就这一个小飞机,问孩子们给谁。三个孩子明明都被这个漂亮的小飞机吸引着,他们的眼神充满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这个礼物。但是,孩子们可能觉得刚才已有被贴上坏标签的经历,他们都想表现得好,就开始了互相推让,都说给别人,没有一个人敢说给自己。指来指去,最后决定给站在左边的第一个孩子,孩子拿到玩具后很高兴,其他两个孩子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拿着玩具的孩子在一瞬间感到不妥,咬咬牙让给了站在最后的弟弟,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当主持人夸奖他时,这个小男孩一下哭了,万分失落和委屈。女主持人故做惊讶地问他为什么要哭,而孩子已哭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中间的小孩子打圆场说:“哥哥应该让着弟弟。”观众又一次被孩子的“解释”逗笑了。台下一阵掌声。

  节目就这样一直弄到孩子们各个沮丧着脸,也不如刚站在舞台上的高兴了,也许他们都还惦记着那些可怕的问题,孩子们虚假的话也说了,哭的也哭了,观众笑也笑了,也许看到孩子表情都不自然了,主持人才拿上另外的礼物,三个孩子也终于破涕为笑。

  看到这里,我不禁要问,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设计这些问题和环节的用意何在?只是为了让观众开心吗?可给这几个孩子带来的又是什么呢?这些所谓“文明”的节目,无情地伤害着幼小孩子的心。

  ·看孩子“像牛顿一样”,他就真的会越来越像牛顿

  孩子成长中的“犯错”是一门必修课,赞赏他的优点时,家长也要善待孩子的缺点。家长看孩子“像牛顿一样”,孩子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妞妞的“牛顿行为”

  妞妞小时候看过一个关于科学家牛顿的故事。说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牛顿,等了很久但就是等不到牛顿,朋友决定和牛顿开玩笑,把佣人给牛顿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就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科学家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类人和事时,却多半会被看做“不用心”、“不聪明”,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儿童身上。

  大多数儿童都会醉心于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想“小狗是从哪里来”、“奶奶家的小猫咪怎么是黑色的”等等类似这些问题,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后洗手,吃完饭匆忙跑开……

  有个朋友说到她儿时的一件事情:小时候经常一边帮忙妈妈拉风箱一边专心看自己喜爱的小人书,结果有几次看得太投入,忘记往火堆里添加苞米秆了,把火弄灭了,她的妈妈一发现就打骂她一顿。二十多年过去了,她说起这件事还是很难过,觉得这件事对她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长有长久的消极影响。用她的遭遇对比爱迪生的母亲对儿子种种“过错”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后成不成“才”,父母在这些细节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很关键的。

  妈妈们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呢!

  家里人经常说妞妞“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批评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看来,妞妞的故事很不少啊。丽文说,妞妞的“牛顿行为”一大筐子呢。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个电子辞典,用了没几天就丢了,都不知道丢哪儿了;在家帮妈妈拖地,拖个半截,伙伴们有事招呼一声就走了;说好下午回来和妈妈一起理发,可是回来就自己玩去了,早就忘了;爸爸让她把钳子放到工具箱,自己走到客厅返回来奇怪地问爸爸给她钳子干吗。每当这个时候,家里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她“像牛顿一样”。

  第21节:别阻止孩子“犯错”

  别阻止孩子“犯错”

  妞妞刚住校的前几个月,周末返校时总是有必要的东西落在家里,妞妞到学校后总是给丽文打电话,让妈妈给她送一下。妞妞的学校离家远,丽文有时候在单位里,跑回家又要把东西给妞妞送到学校。丽文一天的班也上不成了。每次妞妞给丽文打电话,丽文开玩笑地说:“妞妞博士,什么落在家里呢?”丽文明白孩子在往家打电话时,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给父母带来了麻烦,这种情况下父母就用不着再责备她,如果父母责备,倒是给了她辩解并不肯反省的机会。

  丽文说自己从不会帮妞妞去收拾东西,只叮嘱她一句好好想想,把东西都带全了。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妞妞就很少丢三落四的了,自己能把该带的东西都收拾妥当。丽文看到妞妞为此专门弄了个小本,把要做的事一样样记下来,临走前再翻一次,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没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丽文想一方面可能和家庭的一些教育有关,或者是家长们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干的事;也可能和妞妞的天性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哪里。在这方面丽文意识到了,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妞妞克服弱项。但这帮助不是热心地帮妞妞干这干那。

  妈妈们都知道自己不可能帮孩子一辈子,你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妈妈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孩子把事情做得一团糟。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家长就全部替他考虑了,然后又在旁边专门盯着他做了,这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的倒忙。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妞妞班主任让每个人值日时拿着班里的钥匙,可是妞妞有一次回家把钥匙放在自己桌子边,后来拿书的时候,钥匙掉在地上,她返校时就忘得一干二净。周一的时候,妞妞到教室门前,自己都忘了自己拿着钥匙,同学们都在那等着,都说是谁拿着,妞妞自己也不知道,这时前一天值日的学生说是把钥匙给妞妞了。妞妞才知道自己忘拿了。看着同学们都在等那把钥匙,妞妞心里难受极了。妞妞赶紧找班主任老师拿来备用的钥匙。因为学校早晨要上早操,妞妞耽误了班级早操,学校扣了妞妞班级的分数。妞妞在班会上,给同学们道歉,还写了份“保证书”。

  丽文知道后,觉得妞妞自己已经反思了自己,还做了“保证”,也就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从那以后,妞妞再也没有在家落过东西。

  我并不是说家长不要批评孩子,但批评一定要用常规的、孩子可以心平气和接受的“批评”方式表达。有些妈妈在平时也知道孩子有了过失要好好和孩子谈。但一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经常条件反射地冲孩子发火,“妈妈说过几千遍几万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啊……”,“你怎么这么笨,那么不小

  心……”,带火的教训话说过了,事后又后悔;可下次遇到同样的事,还是忍不住先发一通火。一些妈妈总是事后说,“妈妈今天心情不好”、“妈妈脾气不好”等等来给孩子道歉,也为自己开脱,来平衡自己。“心情不好”或者“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等。

  孩子偶尔的“过错”可能会给自己及家长带来时间、经济等方面的损失,完全可以作为培养他成长必交的“学费”,可以换回他的成长、成才、直至成功。孩子拆坏了一辆新买的玩具坦克,可能就此激发了他以后要做一名军人的志向,也可能激发他制造一艘轮船的兴趣和潜能;今天熨坏了一条裙子,明天孩子也许就可能是个服装设计师……

  我要告诉妈妈们的是,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自己“试误”,需要孩子亲身经历。孩子从生活中直接获取的经验与教训,比家长口头讲千万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家长要理解孩子“过失”的价值,因为在任何一个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作用。

  在妈妈们的心里只要建立了正确的儿童观,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那些“犯错”行为,用赞美的话语鼓励孩子无恶意的“犯错”,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这样的心态下,哪里还有什么“火”呢!

  第22节:“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

  有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永远改不掉的“毛病”,在生活上永远那样。在我看来,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请允许他有这些“毛病”。

  丽文对妞妞的批评很简单,一句“像牛顿一样”既是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一个问题,也是以什么方式批评教育孩子的问题。家长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目的是保护孩子自尊心,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潜在的某种能力。家长们要意识到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要彻底戒除掉的。

  我们换个角度来说问题。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一些“毛病”呢,是不是也有很多弱点,会不时地犯些小错?也许你不止一次地犯可笑的错误。上班时发现自己穿着打扮并不适宜今天的重要会议,有时候甚至穿着西装,脚上却穿着运动鞋;要去商场大购物,逛了几圈,回家才发现要买的香油给忘得一干二净——这些毛病像肤色一样,长在我们身上,不好去掉。孩子也各自有他们的“毛病”,发生了,轻轻松松一笑了之。

  有的孩子细致认真,有的孩子粗心马虎;手工制作中,有的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却显得有些笨拙;有的孩子打小就善于关注生活小节,表现得聪明伶俐、灵活乖巧;也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喜欢自己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里飞舞,样子宛若梦游。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构成了人的丰富性。

  丽文采取的“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孩子做得不好的事,父母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妞妞知道她哪里错了,又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孩子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她某种才能的褒奖。这类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也从内心里比较接受批评。

  有的妈妈太追求完美,孩子的每一个小节都不放过。当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或在某方面表现出能力不济时,她们就忧心忡忡,就想立即按照自己设想的样子帮助孩子改变——而她们选用的方法就是告诉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一旦孩子在后来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时,她们可能就会拉下脸来,训斥孩

  子……

  牛顿如果整天因为不注意生活小节而成天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华罗庚如果整天被苛责,他还能是华罗庚吗?孩子的小错,只要不涉及什么道德问题,妈妈们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妈妈们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孩子,但同时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经历并成长。在生活中,妈妈们可以故意给孩子制造一些机会让他尝点不用心的苦头。孩子也有自尊自爱的心态,只要有足够多的经历,该学会的他都能学会,该注意的他也都会注意到。

  妈妈们一定要记住,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而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妈妈看孩子的眼光“像牛顿一样”,孩子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让孩子的困难在游戏中解决

  孩子面对一些痛苦的事情时,父母如果能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不仅能使孩子坦然面对眼前的痛苦,也会使孩子有勇气面对更大的痛苦。父母要知道,儿童也是有忍耐力的,而且是非同一般地惊人!

  第23节:打针为什么会疼

  打针为什么会疼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情。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妈妈们在孩子两三岁时,可能最犯愁孩子打针的事了。妈妈们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度量孩子,认为打针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一个妈妈对我说,她的孩子上医院打针输液的时候,她不敢一个人带着孩子去,要和孩子爸爸两个人一起去。有一次,小男孩(四五岁)拒绝打针,护士在一旁等半天了,妈妈哄了一遍又一遍,可孩子就是不同意,哭喊着。这时候孩子的爸爸着急了,使劲按住孩子,几次想抓住小男孩子,最后都被挣脱。妈妈在一旁看到孩子如此的反抗,心疼孩子,又觉得束手无策,小小身躯爆发出来的惊人力量,凄厉的哭喊声都让人感到震惊和心痛,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我在想这给孩子带来的是多么大的心理折磨呀。真的就没有办法吗?

  丽文说,妞妞小时候很勇敢呢。有一年元宵节,丽文和先生带着两岁的妞妞,看了一晚上的灯展。结果第二天,妞妞直咳嗽。丽文带妞妞到一家儿童医院看病,大夫给开了药,还有针剂。取上药后,丽文告诉妞妞要带她去打针。妞妞可能对上次丽文带着她去医院打预防感冒免疫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妞妞当时打预防感冒免疫针时才一岁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屁股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护士赶快说,“咦,宝宝衣服上还有个漂亮的小白兔啊”,妞妞的注意力被衣服上印的小白兔吸引了,就忘记屁股被扎这回事了。

  丽文一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妞妞“打针”的印象了,妞妞坚决地说:“我不打针。”丽文说:“妞妞现在生病了,你觉得咳嗽舒服吗?”妞妞摇摇头说不舒服。丽文问:“妞妞是不是想赶快不咳嗽啊?”妞妞回答:“想”。接着又咳嗽,小脸蛋烧得红红的。丽文亲亲妞妞的脸蛋说:“大夫开了药了,能让妞妞的咳嗽好起来,妞妞病好了,就可以去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对不对啊。要是不打针,妞妞只能每天一个人在家里呆着了。”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她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让病赶快好了。于是,妞妞从道理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满眼忧虑地问丽文:“妈妈,打针很疼吗?”丽文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疼一小会儿。你看就像妈妈这样掐一下。”说完就轻轻掐了一下妞妞的手背。

  妞妞自己尝试了一下,可能觉得是有点疼,不过表情不那么害怕了。丽文问妞妞:“你觉得妈妈掐你的手背疼吗?”妞妞可爱地答道:“有一点点疼。”“哦,打针的疼和这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丽文很坦率地告诉妞妞,然后又说,“妈妈掐一下你,不疼也不哭,打针也不疼,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妞妞点点头。丽文看出妞妞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妞妞打气说:“妈妈觉得妞妞是个勇敢的孩子,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妞妞要是能忍住疼呢,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哭了也没事。”妞妞听了妈妈的话,觉得自己想做个勇敢的孩子;同时,也知道,自己哭了,妈妈也不会批评自己的。

  丽文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一回事,而且说话的语气很轻松,一点也不让妞妞觉得很痛苦。这样让妞妞也坦然了许多,孩子的愿望肯定是不想让别人笑话她,同时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打针和掐一下手背是一样的,一点点疼。”

  毕竟是小孩,妞妞打针时还是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可是能忍住疼没哭。丽文在一旁看着妞妞,什么也不说,这时护士看着妞妞一点也没哭,表扬了妞妞。这样,妞妞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痛,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镇静。妞妞打了三天的针剂,咳嗽还是没有好转,再检查时,大夫说妞妞呼吸道感染有些严重,要住院输液了。

  妞妞住在儿童病房,一个病房有六七个小孩,大部分三四岁。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人进来,病房里顿时就哭成一片,孩子们的惊恐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妞妞一个人不哭不闹,但她会停止玩耍,要丽文抱着她,一脸忧愁地等着。虽然妞妞也不喜欢扎针,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针过程中她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能受到护士的表扬。

  周末,值班的护士就两个人,有经验的护士正忙着,就让一个实习生小护士给妞妞扎针,小护士可能没有给小孩扎过针,也有些紧张,一连扎了五下都没扎住。丽文看到妞妞有些哼哼唧唧地哭,但没有大声哭出来,丽文也什么都不说,她害怕自己一说,妞妞会大哭起来,孩子这时候最经不起妈妈的安慰了。等有经验的护士过来一下就扎住了,妞妞马上就不哭了。旁边的家长们都给自己的孩子说,看小朋友,多勇敢啊!

  经常看到一些妈妈们,总是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而针扎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也好像比别的孩子要痛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

  第24节:“哭也一样疼!”

  “哭也一样疼!”

  妞妞三岁多,丽文晚上回来买了几个橘子,妞妞吃完饭,自己就拿着橘子要吃。突然妞妞的脸憋得通红,想说却说不说来的样子。丽文吓坏了,猜想可能是橘子里的小核卡到喉咙了。丽文着急得很,忙把孩子扶起来,让妞妞嘴张大往外吐,可是孩子太小,情急之下不知道怎么往外吐。丽文也经常看些育儿的书,她知道小孩子喉咙卡了东西越难受越要哭,越哭可能就会引起喉咙肿得越厉害,可能会发生喉管堵塞,引起窒息。丽文稍微冷静下来,尽量把语气放平对妞妞说:“妞妞不要哭,可能橘子的核卡在喉咙那了。”丽文指指妞妞的喉咙,又告诉她:“要是哭的话喉咙就会肿,那更不好受了,你忍耐一下,妈妈这就带你去医院。”妞妞听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妈妈穿好衣服。尽管妞妞看起来那样难过,却一声不吭。

  而妞妞爸爸去外地出差,丽文只好自己骑着车子,以前的车子前面有儿童座,丽文让妞妞坐好,赶忙去医院。快到医院时,有一段路没有路灯,丽文一着急,就没有下车子,自行车可能撞到一旁的井盖,两个人都摔倒了。这一折腾妞妞呼吸更费力了,但没哭,表情还是很平静。丽文觉得妞妞真是懂事。到了医院急诊,很快得到治疗,几个小时后情况就变好了。医生说这个孩子真乖,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一点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喉咙卡了东西最怕的就是哭闹。

  懂事和勇敢的妞妞确实惹人疼爱。妞妞还勇敢地抽过一次血,一点也不哭。妞妞上幼儿园中班时,班里有个学生检查出患有乙肝,幼儿园建议家长们让孩子都去进行体检。去医院的路上,丽文还在想体检要抽血,妞妞会不会接受。丽文觉得还是提前和妞妞说好,就告诉妞妞可能要抽血化验。一听到抽血,这下妞妞有些紧张,问妈妈疼不疼。丽文告诉妞妞有些疼,然后告诉妞妞抽血和一般的打针差不多,就是扎的时候有点疼,抽的时候就不疼了。妞妞听妈妈说和打针差不多,也就很坦然接受了。

  丽文和妞妞到了医院时,那里已经被哭声包围着。有十多个孩子,已抽过的、正在抽的、还没抽的,看着其他小朋友在哭,也都在哇哇大哭,有的孩子一两针还是扎不住,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着急了还和护士在理论。抽血的护士也被弄烦了,态度很不好。

  妞妞牵着丽文的手在等着,用有些好奇也有点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小朋友。妞妞突然对丽文说一句“哭也一样疼”。丽文说:“你看抽血时哭和不哭是一样疼的,哭了还是疼,不如不哭呢,是不是?”妞妞说是。

  等轮到妞妞了,她主动伸出小胳膊,等着护士抽血。护士发现这个孩子不哭,很诧异地看看妞妞。妞妞对护士说:“阿姨,我不哭!”护士舒展开紧紧的眉头,对丽文说:“你的女儿真是太懂事了!哎呀,阿姨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护士手里拿着针管,去妞妞胳膊上找血管时,犹豫了一下,放下手里的针管,拉开抽屉找出一个新的针管说:“小朋友这么懂事,阿姨更不舍得扎痛你了,这个针头稍细一些,没有那么痛,就剩这一个了,给最听话的孩子用。”

  妞妞好几次都表现得如此勇敢,宛若个大人。我觉得丽文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她表现得平静自若,没有让孩子觉得妈妈很焦虑。如果妈妈满脸的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无意识中扩大了痛苦。二是如实相告孩子,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而有的妈妈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第二次就难以听取妈妈的话,孩子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三是很好地激发了妞妞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四是丽文从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妈妈总是说“不打针坏人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买个喜欢的玩具”等方式达到目的,其实这种做法很糟糕。哄骗和收买只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第25节:给孩子需要的“纵容”

  ·“听话”决不仅仅是孩子的事

  如果家长经常以命令的口气让孩子服从,提出“

  听话”的要求,这样的家长其实就是个权威主义者,他的潜意识里比孩子高一等,他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

  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但在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