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经常以命令的口气让孩子服从,提出“
听话”的要求,这样的家长其实就是个权威主义者,他的潜意识里比孩子高一等,他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
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
给孩子需要的“纵容”
“听不听话”、“乖不乖”,已成为人们评价孩子的一个简易标准。但在丽文的家中,也许是丽文一直有一种意识,所以她和先生很少对妞妞使用“听话”这个词。
丽文和小姑子带着三岁的妞妞到儿童乐园玩。在乐园里,有个小桥,台阶比较多,小姑子嫌妞妞走得慢,就要抱妞妞快点走,可是妞妞偏要自己一个人从一个台阶蹦到第二个台阶上,也不让姑姑和妈妈扶她。小姑子怕妞妞磕着,就是不让妞妞一个人蹦。丽文说让她玩吧。小姑子说,要是磕着怎么办啊,妞妞咱好好走吧。丽文对小姑子说,不用管她,她想那样就让她那样吧。妞妞一只小手抓着栏杆,一下下往上蹦。正好旁边有几个小孩看见妞妞这样蹦,也都跟着蹦,可是那几个小孩的妈妈们都一把拽住孩子,有个妈妈严厉地对自己的孩子说:“听话!好好走!”小姑子也说,妞妞乖,咱们也好好走吧。妞妞不听,还是高兴地蹦着。小姑子看着丽文说,你真是太宠孩子了。丽文却说,让她玩吧,只要她高兴。
在成人利益和孩子利益间,丽文认为首先要选择孩子的利益,哪怕当时领的不是妞妞,是别人的孩子,丽文说她也愿意陪孩子慢慢蹦台阶。而且大人本来就是带孩子出来玩,为什么一定要把去广场、公园等等看做是有意义的,把孩子玩耍看做是没意义的?孩子在哪里玩不是玩呢?也许在孩子眼里,可以玩耍比去乐园里还有趣得多。
丽文笑着说,她和先生这么“听话”在别人看来有时候做得过火。
妞妞每天把客厅里弄得很乱,丽文要收拾,妞妞总是不让。妞妞每天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将玩具摆在客厅里,一件一件地放着,家里来客人了,妞妞也不让收拾,说要让叔叔、阿姨也看看她收拾的“屋子”,其实全是地上的玩具。有朋友来了都很奇怪,问丽文为什么怎么总是很乱啊,客厅也应该收拾收拾啊。丽文说,那是妞妞的地盘呢,妞妞会收拾的。朋友们都说,你真是太宠孩子了,她不让收拾你就不收拾了?丽文说,孩子玩得开心就行。
但丽文觉得自己的这种“纵容”并没有把妞妞宠成一个唯我独尊的人,恰恰相反,妞妞非常善解人意也很替别人着想,凡是见过妞妞的人都说她既懂事又稳重。丽文真心地尊重孩子的各种想法,尤其妞妞逐渐长大,变得越来越懂事后,丽文有什么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时,就会和妞妞商量,听取妞妞的想法,在孩子面前真正变成“听话”的家长。
丽文说,有一次,她就没有“听话”,还遭到妞妞的批评了呢!
丽文和朋友小李带着妞妞和小李的女儿芊芊到寿山公园玩。她们沿一条小土路走,两个孩子跑在前面。丽文和小李跟在后面,一边聊天一边看着前面这两个让人幸福的孩子。丽文和小李突然看到,两个孩子坐在地上玩起沙子,可能是修缮公园剩下的一些,妞妞坐在沙堆上往下滑,芊芊也跟着滑。两个妈妈都大声喊“起来”。两个孩子根本不听,还在那样滑,丽文和小李就跑过去,都生气地把孩子拉起来,边拍身上的沙土,边批评她们把衣服弄脏了。两个孩子显得不高兴。
这件事像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一样,丽文说自己转眼间就忘了。过了几个星期后,突然有一天,妞妞批评丽文,说妈妈不好好理解她。妞妞说,她第一次“滑沙堆”,她和芊芊看见了沙堆,觉得往下“滑”肯定很好玩,“滑”了一下,妈妈就在后面叫起来,弄得她们很扫兴。
丽文才想起有这么回事。丽文忙问妞妞:“那你为什么当时不说出你们的想法呢?要是妈妈知道你们是这样想的,肯定不会阻拦了,你们的想法多可爱啊。”妞妞说:“我们心里那样想,可嘴上却一下说不出来。你们说话那么凶,你们要是慢慢地问问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许我们能讲出来。”妞妞接着批评丽文说,当大人的就是经常不动脑筋,瞎指挥小孩,还总是怪小孩不听话。
是啊,在孩子的眼里,“滑沙堆”是开心的事情,是多么趣味横生的一件事啊。
第26节:解开孩子的“心结”
解开孩子的“心结”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父母不要简单地认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而一定要从孩子的各种表达中,听出孩子的心思;还要想办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丽文说,孩子有时候的想法也很多,家长要是没有耐心问清楚,就会给孩子的心里抹上阴影。有一次,丽文的隔壁两口子吵架,孩子的妈妈气得跑回娘家了,孩子每天都在家哭。妞妞好几次听见隔壁家的孩子哭,就问丽文,孩子为什么哭啊。每次妞妞问时,丽文就说孩子可能想妈妈了吧。
一天下午,丽文带着妞妞回家,正好看见隔壁的男邻居带着孩子在院子里玩。妞妞到家里就哭了,半天不说话就是哭泣着,丽文问了几次,妞妞才一边哭一边说:“毛毛的妈妈不回来了吗?”丽文心想可能是刚才看见隔壁的毛毛和爸爸,而没有看见毛毛的妈妈,可是也用不着哭啊。丽文说,毛毛妈妈过几天就回来了。妞妞还是问,过几天啊。丽文说,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啊,再过一两天吧。妞妞就又问,毛毛妈妈不要毛毛了吗?妞妞的话让丽文摸不着头脑,妞妞看起来又委屈又惶惑。丽文说,怎么不要毛毛了啊,一两天就回来了。
丽文哄了哄妞妞,看着妞妞不哭了。毛毛妈妈过几天就回来了,还会带着毛毛来咱家玩。可妞妞却说,不喜欢毛毛了。丽文很奇怪,妞妞平时和毛毛关系很好啊。丽文就问妞妞:毛毛和你玩得很好啊,为什么不喜欢毛毛了?
妞妞说,他不好,他妈妈不要他了。丽文很奇怪妞妞的想法。在妞妞的眼里,是因为毛毛不好,他妈妈才不要他的。妞妞接着说,我以后再也不骑车了。
丽文又很奇怪,即使不和毛毛玩,和自己的车子有什么关系啊。丽文就问:“你不喜欢车子了吗?”妞妞点点头。“为什么啊?爸爸给你新买的啊。”“和毛毛的一样的,我就不骑。”妞妞很坚决的态度。
第27节:做个“听话”的家长吧
丽文似乎有些明白妞妞的想法了,毛毛的童车和妞妞的一样,连颜色也一样。毛毛妈妈不在家,是和毛毛有关。妞妞觉得,她的车子和毛毛的一样,以后妈妈也会不要她的。丽文抚摸着妞妞的头,安慰妞妞,毛毛的妈妈只是这几天不在家,不关毛毛的事,也不关毛毛车子的事。
在孩子的眼里,一个小小的事物,他都会想到很多。他的世界里也有喜怒哀乐,不要忽视孩子的这些想法。家长们要学会听懂孩子的这些“喜怒哀乐”。假如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认真理解他在说什么,胡乱地哄孩子一气或训两句,孩子的心结解不开,他会有多长时间的苦恼和不安啊。
做个“听话”的家长吧
有一位妈妈给我说,她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她的儿子五岁了,在幼儿园里不怎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只有一个叫蒙蒙的小女孩和他玩,要是蒙蒙哪天不去幼儿园,他就会自己坐在小板凳上一整天不说话,看着其他的小朋友玩。可是回到家,儿子总是喜欢缠着她,让她讲故事。这位妈妈说,你说我累了一天了,哪有劲儿给他讲故事啊,还有那么多家务活要做。我一讲故事,他又要我陪他玩“开车”。
我就问她,你怎么对孩子说的。
这位妈妈说:我还能怎么说啊,我就说妈妈一会儿陪你玩,可是孩子又不肯,腻在我身边,不停地哼哼。我终于忍不住了就总是说:“玩,玩,玩,你就知道玩!你不看妈妈忙成这样!烦不烦人!”她接着说,孩子现在每天抱个小游戏机玩,也不缠着她了,可是叫孩子吃饭,孩子总会说:“你烦不烦人!”
这个孩子学会了妈妈的“话”来反驳妈妈。生活中许多家长类似司空见惯的做法,并不一定正确,背后其实有很多人们看不到的错误。“听话”的问题,这仿佛是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就可看到这是成人与孩子间的不平等。妈妈们总是说自己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可却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其实这在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妈妈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她们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她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妈妈。
做一个“听话”的妈妈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对于孩子那些没有礼貌的发号施令,没完没了的交换条件,粗鲁无礼的话语,一句也不能听,否则就是纵容。“听话”与纵容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纵容只是溺爱。“听话”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气质的公民;纵容只能造出一个颐指气使的“小暴君”。家长们并不是不愿平等地对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对自己的权威意识产生警觉,不曾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权威的角色。哲学家弗洛姆批判权威主义伦理学的观点,他指出在所谓的权威伦理学里,服从是最大的善,不服从是最大的恶,要是有反抗就是不可宽恕的罪行。
生活中,我经常看到,一些非常自以为是,也就是偏执的人,我想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较长的必须服从于他人意志的生活,个人的意愿不断受到压抑。这是童年时代的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一生难以完全愈合。很多人把这种偏执又施行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又在孩子身上留下偏执痕迹。哲学家卢梭在著名教育读物《爱弥尔》里认为,当儿童活动的时候,家长不要教孩子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家长给孩子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孩子学会役使人。要让孩子在他的行动和家长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自己的自由。
家长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他们惯用的绳索,消极但有效。这种事件积淀得太多,会形成极端心理,发展为一种偏执。
第28节:“管”孩子真地很辛苦(1)
这里,我想说,家长和孩子都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对方,都要做“听话”的人。而家长作为强势者和主导方,是局面的开创者——想有个“听话”的好孩子,那么在孩子面前首先做个“听话”的家长。
·相信自己少一点,信任孩子多一点
对孩子管制太多、干涉太多,这是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症状,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父母打乱了。一个被家长管多管坏的孩子,会在这种权威中由“乖”变成了满身不良习惯的“坏孩子”。这些不良习惯正是束缚孩子的桎梏,他们想摆脱,可却没有能力摆脱。
“管”孩子真地很辛苦
我并不认识vivian,而是我的朋友讲起了vivian的事情,让我帮忙解决一些关于孩子的问题。
vivian长得漂亮,性格很要强,大学读的是国内的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直接申请到加拿大的一所高校继续学习,读了五年成功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很顺利在一家跨国公司上班,工作很出色,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追求完美的女人。在爱情观上信奉“宁缺毋滥”,一直寻找到三十四岁才结婚。婚后一年生了个女儿,vivian和先生对女儿爱得要命。vivian自认为,自己是个高学历的人,对教育孩子的事更是信心十足,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培养得更加完美。女儿还在襁褓中,vivian就给女儿读童话书。vivian知道早期启蒙特别重要,买了很多书来读,把各种书的观点都找出来,准备培养个未来的“女明星”。
为了培养女儿,vivian把自己的工作辞掉,在家里全心思地教育女儿。女儿的每个英语字母的发音,每一个汉语拼音,她都要拿出最标准的光碟给孩子重复几百遍;她每天用汉语、英语和女儿说话,vivian说要从小对女儿进行“双语”教学;女儿吃饭,怎么坐,如何使用勺子和筷子,怎样吃饭,vivian都要认真指导,只要女儿有一点做得不好,vivian就立即指出来,并告诉女儿应该如何如何做;但是女儿要是哪里做的不符合vivian的标准,重复犯了四次,就要受到她的批评,如果连续犯错四次以上,vivian就要让女儿伸出手,打一下手心。女儿每天手被挨打的事总会有,比如牛奶没喝完就玩去了、筷子没有用对、打翻饭碗、见了老师没问好、早上学的单词晚上有几个没记住等等。
朋友去vivian家里做客,觉得vivian对女儿那真是叫用心。虽然vivian在和朋友说话,但朋友能感觉vivian的心总是在女儿身上放着,不时地告诉女儿一句什么,比如“该喝牛奶了”、“今天的英语句子写了吗”、“别穿那双鞋,这双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朋友感叹说,vivian很是尽心周全地为着女儿,可不知为什么女儿的表现越来越差。vivian的女儿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是班里前五名的学生,到小学五六年级毕业时,成了班里表现最不好的学生之一。现在vivian的女儿已上初二,成绩平平,可性格很内向,不和别人说话,一点也没有vivian身上的自信。vivian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教育的女儿,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早知道这样就不用费这么多心血了。
朋友问我:vivian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听完后说,问题还是出在vivian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简单,恐怕vivian更是难以做到,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愿意去做。我说,这位好强的vivian,她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管得太细太严。治疗的方法当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睁大眼睛,觉得我的话太不可思议了。
我说,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周围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
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第29节:“管”孩子真地很辛苦(2)
朋友点头说,对对对,是这样,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接着说,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家长总以为教育儿童犹如雕刻,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刻,结果往往家长对自己雕刻出来的“作品”并不满意。作为雕刻者,父母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们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儿童是有感情的人,家长却看不到自己与孩子之间需要互动,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vivian确实很用心,但实际上她的行为更多的是“监管”;这种“监管”只是对孩子进行管制。现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
育中,所以家长们在孩子一生下来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儿童教育是重艺术,而不是重辛苦的活动。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
朋友笑着说,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我说,这些都是家长自己把自己作为特权者。vivian在女儿面前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因为只有权威才有资格对别人进行不间断的管制。而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站立着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满意,这让他感觉很烦。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所以,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虽然很多是以温和的爱的形式出现)。一个被管多管坏的孩子,他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了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我们成人不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吗?
类似vivian这样的妈妈很多,都是在辛苦地“管”着孩子。可偏偏就是不愿意用心去理解。这里的“不管”实质上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用心“管”才是家长们永不能放弃的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指导。
第30节:为什么不“随她去”
为什么不“随她去”
有年圣诞节,丽文送了妞妞一个mp3,本意是想让妞妞学习学得累了听听音乐,还可以练习英语听力。但妞妞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还经常上网下载流行歌曲,对当时的流行歌手、歌曲了如指掌,每天盯着歌词在学歌,却不听英语。
丽文说,这样学习肯定要分心。如果是在小学,孩子这样我们也不着急,可现在是高中,时间这样珍贵,竞争这样激烈,你要稍懈怠一点,别人就会赶上来。当时妞妞在全年级中排名是三十名左右,潜力还是很大的。丽文和先生有些着急,就提醒妞妞学习时最好不要听音乐,给妞妞讲道理说,高中的作业和小学的不一样,不是为了应付完成,而是在写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和理解。
妞妞听完丽文的话,只说自己知道了,并说她自己觉得不影响学习。过了一周,丽文看到妞妞还是边听着mp3边写作业,有些忍不住了,就又去说妞妞。这次妞妞有些不耐烦了,怪妈妈唠叨,说她自己长大了,知道怎样做。丽文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总是很着急的。不光是听流行歌的事,主要是妞妞表现出来的整个学习态度的松懈让丽文有些着急。这种时候,丽文也很多次产生去“管”的冲动,但最终还是忍住了。丽文和先生商量后决定,这件事不再去管妞妞,随她去吧。
丽文也考虑:也许妞妞只是新鲜,而且现在学习还不够紧张;到高三时学习更紧张了,新鲜劲儿同时也过了,她自然会紧张起来;也许是妞妞心理上有压力,用这种方式释放,她现在表现出的松懈是她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经历的一种状态;也许妞妞只是迷恋音乐,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在某一阶段对某个事情产生深刻的迷恋,生硬打断了并不好——在这一切“也许”之上。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纵然让妞妞收起mp3,她也不会因此更钻心学习,相反,心可能会离学习更远。
丽文说,在这个过程中她体会到,“不说”是件比“说”更难做到的事;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你的心理形成挑战,这实在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这件事。当然,时间长了,她就真正地不在意,真的忘记去管妞妞了。没注意妞妞从什么时间开始,学习时不再听音乐了,直到有一天丽文发现妞妞抽屉里,mp3装在盒子里好像很久没有听过。
妞妞考上大学后,丽文问起过这件事。妞妞说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确实是会分心,这一点实际上她心里一直知道,但开始时就是想听,约束不住自己。到高三时那么紧张,自己从内心就不愿有什么事情打扰学习,写作业时当然就不会再听了。看来孩子心里对什么事情都是有数的,只要有一颗上进心,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会进行自我调整。
我也看到有不少孩子在面临重要考试的时候,还不去认真学习,这确实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家长们只是看到孩子不愿意学习这一表面现象,而这背后却反映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孩子对学习的疲倦感、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孩子的性格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家长一直以来不合适的管理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家长想让孩子投入到学习中,就一定要改变自己平时的教育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为孩子目前的状态就是长期以来所实施的“管”的一个结果。至于用什么方法管,我无法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只能说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问题越严重,家长越要根本性地改变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这时朋友说:“嗯,我明白了你的意思。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为’就是‘为’。”
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的独立存在的个体,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要做的是让其自由成长,而不是在种子刚发芽的时候,就给其打着遮阳伞、天天浇水,“小苗”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想让孩子常打架,你就去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也许能让孩子变得乖顺,但不会让孩子成长得快乐;打骂孩子也许可以让孩子听话些,但不会让孩子变得自觉和上进。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暂时的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极大的隐患,伤痕会跟随孩子的一生。
第31节:别利用“爱“的名义
别利用“爱“的名义
在我国,家长打骂孩子通常被认为是不良的教育方式,受到大多数人的谴责,可这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在很多媒体和互联网上,经常会有人在讨论:“父母要不要打骂孩子”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没有权力干涉”;“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没有过错”……
“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吗?”如果你看了这样的事件,也许就知道,打骂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是什么?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有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因为经常被父亲打骂而离家出走共十二次,每次都是外地的警察将他遣送回家。记者问他:“你认为你会不会犯罪?”男孩说:“我认为我会犯罪,因为父母对我不好,我刚十五岁,打工没有人要我,说我是童工,可我要活下去,那我只有去偷,去抢。”这就是男孩的心里表白,父母的打骂,逼着孩子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人类的文明在不断向前发展,而现在不少家长对待孩子的行为却让人感到那么的“野蛮粗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教育观的不同,教育生态环境有着从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异。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他们的财富有多么丰厚,地位有多么显赫,学问有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有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家长自以为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只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某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中,有26。4%的父母认同“孩子有错时,打他也是为了孩子好”的说法,46。4%的父母表示“不太同意”但也有同意的成分,只有27。2%明确表示“很不同意”。全国“中小学生人身伤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两位教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四百九十八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而体罚形式中父母动手打人的占到88%。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家长,他们在单位同事、在朋友面前是如此谦和并富于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我的一个老乡,结婚后和先生定居在上海,夫妻二人也是打拼多年,现在终于工作稳定,日子过得不错,老乡在知名企业上班,她先生在外企工作,两个人都是真正的“中产阶级者”。家里有个儿子,可按老乡的说法是“不成器的儿子”,老乡和我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总是叹息自己儿子每门课分数低得可怜,不是学校的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脾气暴躁得厉害,谁也管不了。
老乡说,儿子生下来时时刻刻和他们作对,他们几乎天天打他,可孩子还是那副德行。到了学校就是和同学们打架,快成了“小混混”了。儿子把刚买的两千多元的进口山地车丢了,她知道了打了孩子几个耳光,等老公回来知道了就踢了孩子几脚。孩子和老公大吵起来,“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走就走!”就这样甩门走了。过了几天回来,连他们也不理了。
难道孩子丢了一件东西,就要逼着孩子离家出走吗?家长们啊,冷静地想想,错在自己就不该打骂孩子。几乎每个孩子的不听话,都不需要用打骂来解决。
有一次丽文带着妞妞到一家商店里买生活用品,妞妞看见了电视上广告上播放的棒棒冰,就喊着要丽文买。丽文很肯定地告诉妞妞这个不能买,不卫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喝这个。妞妞当时为此很生气,不肯离开那个地方,最后干脆蹲在地上哭起来。丽文并不生气,就像平时看妞妞玩石子一样,耐心地等着她;丽文故意和营业员说话,妞妞发现妈妈不在意她的脾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营业员看不过去了就劝丽文,地面很凉的,对孩子不好。路过的人都在看妞妞,也都看丽文。而丽文沉着气就是不着急,待看到妞妞哭不动了。丽文蹲下身,用商量的口气问她,妞妞,和妈妈买大米去吧。妞妞见妈妈来关照她,又开始哭,而丽文就又若无其事地站起来,在妞妞跟前溜达等待。这样几个回合后,妞妞没劲儿了,丽文又蹲下微笑着问妞妞,好了吗,可以走了吗?妞妞意识到再闹也就这样了,乖乖地站起来。丽文拉着妞妞的小手,就像平常一样,高高兴兴地逛商店去了。
丽文说,之后再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也没再给妞妞讲道理。妞妞此后再没提起过要喝那种饮料;而且,凡是丽文态度肯定地说不买的东西,妞妞就不再坚持,非常听话。看来丽文确实做得很成功。
你看,小孩子其实很简单,哪里用得着去打骂呢,每次小冲突都是孩子的一个学习机会。家长耐心而真诚地去解决一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此后一系列的问题。
儿童身上屡屡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背后一定有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打骂是家长们最常用且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一种方式,可它也是最没有效,最具有破坏性的一种。我们把父母比做是一个轴线,孩子就是围绕轴线拖动的一条曲线。这个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他的人格就受到影响。如果生活非常和睦,给孩子的影响是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友好,又充满着爱心,他感悟到的是人间充满了爱,他会用这种爱心、责任心去对待别人。到幼儿园,对待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他到了上学,对待同学、对待学校的老师;到社会上,对待别人。家长从小打骂孩子,孩子可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别人。
第32节:一种可怕的习惯
家长们,不要再打骂孩子了,你今天打骂孩子,明天孩子可能同样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亲人……
一种可怕的习惯
家长打骂孩子也可以形成一种习惯,一旦形成了,也不好改。一位母亲来找我咨询。她的儿子比较淘气,她就经常打孩子。她对我说,每次打完孩子自己都非常后悔,但自己脾气不好,一遇到孩子惹她生气,就控制不了。我在做了一些相关疏导后,说了几句比较刺激这位家长的话:你可以非常诚实地在内心想一下,单位领导惹你生气时,你会去骂领导吗?你的爸爸妈妈让你不高兴时,你会动手去打吗?你的同事或朋友说了几句话惹你不高兴,你会出手打人吗?
其实,人在做出一个行为时,往往瞬间就能把后果判断出来。家长如果说在孩子面前忍不住脾气,因为你心里早已清楚,你打孩子一顿,既能解气,他还不会把你怎样。你在孩子面前是权威,是主人;你不用担心打人的后果,所以你就总是“忍不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中所体会到的东西,或好或坏,都会给儿童留下终身的印象和一生影响。喜欢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长多半在自己童年时代也遭受了不少的家庭暴力吧。一个孩子从小挨打受骂,虽然他本人就是家庭暴力教育的受害者,可他长大后多半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而顾及不到孩子的感受。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不会爱,缺少爱的能力。常听有人这样说,我脾气不好,遗传了父母的脾气,仿佛这“脾气”是娘胎里带来的。事实上“脾气”不是来自血脉的生物遗传,是来自生活体验的心理传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声叱责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我认识这样一位女士,她的工作事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很出色,却经常在家里打骂孩子。有一次和她聊天,谈到父亲时,这位家长历数父亲的不是,说自己小时候,父亲就经常打她。她觉得父亲当年打她的那些理由一个都站不住脚,对父亲的行为充满蔑视,甚至有一种仇恨感。聊到孩子时,她又历数孩子的不争气,讲了一串孩子该打的事例。我就表示她对孩子的态度是来源于她父亲的粗暴时,这位女士对此断然否定,说她和父亲不一样,她父亲打她没有道理,而她打儿子都是有理由的。
打骂孩子的妈妈,几乎都这样说,孩子实在太让人生气了,能不打吗?
家长此时打骂孩子也许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经常挨打的孩子,他的身心两方面都会受到损害。他从家长那里感受到的是屈辱,体会的是自卑,学到的是粗暴,激起的是逆反。打骂的方式绝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只能让人的心理扭曲。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层可怕。媒体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件可怕的事情,2008年奥地利曝出一件让整个国家蒙羞,让全世界震惊的事件,一位叫约瑟夫的男子,在地下室囚禁他的女儿长达二十四年,并对女儿实施性迫害,致使女儿生下七个孩子。当代社会为什么还存在这样的“超级野人”?而这个叫约瑟夫的男子在童年时,经常遭受来自母亲的暴力和虐待。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很典型地说明,畸形的家庭教育会给一个人带来怎样的恶果。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指出,儿童的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后所经历的对待造成的。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地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第33节:不打就真的成不了才?
每个妈妈会经常在孩子的问题上情绪起伏。但我要说的是,妈妈们一定不能任性,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高兴时把孩子宠上天,一不高兴就打骂孩子。妈妈们要确立一个信念:不管孩子多大,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都不打骂孩子;要记住,凡通过打骂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
不打就真的成不了才?
有的妈妈说,现实生活中不也有很多“不打不成才”的例子吗?的确存在,可是这些孩子忍受的是什么样的痛苦呢?
前几年报纸上有一篇报道,说某省有一个十二三岁男孩,在国外举办的国际青少年小提琴大赛上获得了冠军。而据家长讲出的“经验”却是男孩的妈妈在这四五年内用教鞭抽打男孩五百多下得来的。这仿佛是一个典型的“不打不成才”的例子。
又有几个妈妈会站在这个男孩的角度去想问题呢?一个平均两天就要挨一顿打的孩子,他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呢?教鞭抽打在身上的痕迹很快会消失,但留在心理上的创伤能消退吗?男孩要长大,他将不止是个“拉小提琴的人”,他也可能成为一个老师,会成为一个家长。他将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呢?它不代表一种成功教育,只能代表一种畸形“成功观”下危险的做法;它在用一个单一的“成就”,去扼杀孩子整个的人格健全与一生的幸福。
我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位大学生女孩niki,正上大三,人长得很漂亮,学习也很优秀,在学校学生会担任秘书长,性格活泼开朗。同学们在她身上几乎找不到缺点。可是niki却总是没有食欲,大二时去医院检查,患上了慢性胃病,可她却没有在意,大三一天半夜,胃绞痛得厉害,寝室的同学把她niki送到医院,住院一两个月才有所恢复。医学上早已发现,慢性胃肠疾患和人的消极情绪以及压力有关。从niki的疾病及偶尔流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医生认为niki儿时的生活一定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心理创伤。果然,niki有一次和我随便聊起来,她说她妈妈从小打她,打得非常狠。比如放学回来,自己累了就回屋里睡会儿,等妈妈回来,看到她没有练琴,上去就朝她头上打去。有时候niki妈妈半夜加班回来,一把将niki从被子里拎出来,暴打一顿,就因为妈妈知道niki考试排名又降了一名。而类似的事发生过很多次。
niki可能是为了维护妈妈的面子,说她一点都不怪怨妈妈,甚至说正是因为妈妈那样严格要求,她才有今天。niki总?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