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也发来嘉奖电,称:“接诵捷报无比欣慰”。时隔一日,又来电称赞:“忠勇之气,益盖敌胆,特电驰贺,续候佳言”。
1939年11月,南宁告急,国民革命军第5军奉命投入桂南会战的昆仑山战斗。军长是黄埔一期生杜聿明,他下属的3个师第2oo师师长是黄埔三期的戴安澜,新编第22师师长是黄埔二期的邱清泉(学名邱青钱),荣誉第1师师长是黄埔一期的郑洞国。荣誉师就是荣誉军人,这是对负伤归队官兵的统称。这个师的官兵对日军恨之入骨,打起仗来复仇心切,英勇无比。正因为如此,12月18日开始的昆仑关大战枪声一响,担任正面主攻的第1师就对日军展开猛攻。兵勇怒吼,地动山摇,当天就占领了昆仑关的仙女山。当晚,各团再乘势夜袭,经过一昼夜激战,又攻克了老毛岭等军事要地。第2oo师连夜推进,于深夜攻入昆仑关。12月19日之后,日军发起反扑,昆仑关上喊杀声冲天,硝烟蔽日,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伤亡惨重。中国军队改变战术,暂时放弃争夺主峰,派出重兵清除昆仑关四周守敌,使守关敌军成瓮中之鳖。1o天后,由新22师为主再次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口,终于在12月31日11时2o分,完全攻占昆仑关。中国军队以毙伤敌军181oo多人、击毙敌旅团长的辉煌胜利,迎来了194o年的元旦。伴着新年的钟声,杜聿明对报社记者说:“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这话渗透了黄埔军校初创时的精神,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埔四期生林彪(前)、军校秘书聂荣臻(后)
在抗日战争初期率部开赴抗日前线黄埔四期生林彪和一期生杜聿明分别在山西平型关与广西昆仑关打了两场抗日的著名战役。两次战役是黄埔军校课堂上教官讲授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典型进攻战例再现:林彪是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打的是巧仗,是战略战术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杜聿明是仰攻“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昆仑关,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林彪指挥的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第115师;杜聿明带领的是中国惟一机械化军第5军。对手同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师团。林彪打的是第21旅团辎重队和后卫部队;杜聿明攻击的是第21旅团主力。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时奏响的一曲凯歌,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昆仑关之战又使中国军心、民心振奋,愈战愈勇。黄埔生林彪、杜聿明也由此在全国威名大震。
194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太平洋战争,派重兵进逼缅甸,企图截断滇缅公路,这是中国当时惟一一条通往外部世界运输军用物资的输血管和生命线。为了保证这条西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就下令入缅作战。作战部队为第5、第6两军。黄埔第3期毕业生戴安澜任师长的第5军第2oo师随即开赴云南集结,并在1942年3月,作为先头部队进入缅甸。此时的戴师长已抱定必死决心,临行前留给夫人一份遗书,写道:“为国战死,是极光荣。”在行军途中,他g情满怀,遂赋《七绝·远征》词,以明壮志:“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入缅作战,条件异常艰难,山路崎岖,林木密布,气候闷热,瘴气逼人。第2oo师屡建战功,在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歼敌5ooo多人,成功掩护了盟军的撤退。
黄埔三期生戴安澜4月29日,日军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战局开始恶化,远征军总指挥部下令撤退。回国途中的5月18日,第2oo师遭到日军突然伏击,戴安澜匆匆赶到前沿指挥,不幸胸部、腹部中弹。5月26日,部队到达茅邦地界,此地离祖国仅剩下半天路程。这时,戴安澜的枪伤由于军中无药已有8天没有得到治疗,他不幸在下午5时4o分停止呼吸。临死前,他吩咐士兵帮他整理好衣帽,扶起他向北做最后的眺望,口中仍喃喃地吐出8个字:“反攻,反攻,祖国万岁!”戴将军死后,全国各地民众纷纷电致挽词、挽联。毛泽东写的挽诗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的挽词是:“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为时最长的战争,也是自中国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一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更是中华民族自屈辱的鸦片战争以来惟一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战争。黎东方著《细说抗战》中说,“八·一三”淞沪会战以后,有21次会战,1117次大战斗,38931次小战斗。在这个磨砺与检验着民族精神的战场上,黄埔师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据资料记载,仅在中国军队赴缅作战期间,阵亡的黄埔军校师生就有57oo人之众。8年抗战,黄埔出身的97位将军壮烈牺牲。虽然无法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黄埔师生为国捐躯,血沃中华,但可以完全肯定地说,在3ooo万殉难的中国军民中,在血肉组成的抗战长城上,每一块砖石都洒下过黄埔师生的汗水、泪水,浸透过黄埔师生的鲜血。这鲜血化为了永不凋谢的鲜花,更化为了对一个不屈民族的英雄赞歌。
黄埔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存亡面前,都表现出革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昆仑关战役前线神,无数黄埔军人血洒疆场。各位黄埔军校抗战先烈,每一个人站起来都是一尊铜像。黄埔革命先烈创造了历史,历史上应该有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当年日本帝国主义想灭亡中国,一般中国人束手无策,恨自己软弱无能,希望有强者出头。在天下苍生引颈而望的时候,各位抗战先烈站了起来,以“大侠”的勇者姿态走上前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成功不必在我”。在如此一大群先烈的引领下,中国人民用血肉筑长城,用鲜血洗国土,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日本投降,中国成为世界五强之一,联合国的发起人。中国人民永远记得,各位抗战先烈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高大形象,感念并弘扬着他们那种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奋斗牺牲的精神。
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2o世纪初,国共合作、精诚团结的黄埔军校,那种昂扬的革命精神,洋溢在每位黄埔师生的脸上,贯彻于课堂和作战的始终。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动了工农运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黄埔精神的激励下,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毫无疑问,也正是由于有黄埔精神作为军校教育的重要思想支柱,黄埔军校成为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建军史、建党史、国共合作史、统一战线史上,黄埔军校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由于历史的造化,国共两党军队都与黄埔军校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精神,就没有黄埔军校,那么,中国2o世纪的历史必定要重新改写。
从黄埔军校的发展轨迹看,军校武装力量是国民革命军建军的最早“原始积累”。1927年后的黄埔军校,其领导权长期由蒋介石把持,使军校成为国民党的御用机构,所培养的将领在国民党军队中形成举足轻重的黄埔派系,成为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和控制军队的主要力量,也是国民党统治大622年以及败退台湾后对台湾进行统治的军事台柱。黄埔军校还成为国民党创办其他军校的典范。2o世纪3o年代,国民党政府创办了一系列军校,如:6军步兵学校、6军炮兵学校、6军骑兵学校、6军辎重兵学校、6军机械学校等。这些学校不仅在教育体制等方面效法黄埔军校,而且不少领导人也是出身于黄埔军校,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也把黄埔精校庆7o周年时李默庵的题词神多多少少地带到了这些学校,为正在开展的中国抗日战争,培育了一批前线急需的基层指挥员和各科技术人才。
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实践的开端,为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准备了干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几年,还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通过参加创办黄埔军校,通过对黄埔军校培育的“奋斗牺牲”精神的深化理解,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军校师生中的共产党员成为当时中共掌握部分国民革命军,及其此后创建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为人民武装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建立了不朽功勋。此外,还有众多的黄埔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鼓舞下,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跟着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黄埔师生,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武装起义,为革命战争的发动和发展,为红军和苏区的建设,为白区斗争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军事斗争基石。
黄埔军校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军事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后,即借鉴黄埔军校的经验,继承黄埔精神,创办了教导队和一些随营学校。毛泽东说,北伐时期有个黄埔,我们要办一个“红埔”,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随即开办。1936年“抗日红军大学”成立,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力量。”由此可见,黄埔军校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军校的始祖,国共两党以后创办的各种军校虽然性质、路径各不相同,但都源于黄埔一脉,得益于源远流长的黄埔精神。
多年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弘扬着黄埔精神。如抗战时期的延安黄埔同学分会,以“团结抗日救国”为职责;现代新时期的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以“致力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为己任。因此,发扬革命的黄埔精神,汲取国共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证明,发扬黄埔精神,国共两党紧密团结合作,致力振兴中华,就会给国家民族带来好处,相反就会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孙中山曾多次指出:“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并希望“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的国家尚未实现统一,台湾海峡两岸面临着紧迫的形势和新的历史要求。国家要统一,是人心所向,是民族意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当前,黄埔精神“爱国革命”的现实意义,无疑就是要促使两岸的和平统一。一小撮“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是最大的不爱国和反革命,是现代的汪精卫之流。因而宣传黄埔精神,发扬黄埔精神,发挥好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反独促统”大业中的重要功能,对于推动海峡两岸合作,致力振兴中华,仍有着针对性很强的促进作用。
左起:周恩来、郭沫若、邓小平、彭真、李济深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期间。
黄埔精神,永不消退。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所以,每一位海内外黄埔校友都应按照黄埔精神的要求,缅怀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的黄埔志士,并弘扬他们的壮志,不遗余力地反对“台独”,以促进祖国的统一与民族的振兴。这是历史赋予黄埔同学的使命。
一日同窗,终生不弃。“军校”有一种特别的凝聚力,在老黄埔人中,常众口传承“咱们是军校x期的”,这句话有着意想不到的亲和力。海峡两岸黄埔师生心中镌刻着两副相同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经年岁月的风尘,尽管一点点冲淡了黄埔将士的辉煌,但黄埔精神却从不曾磨灭;波涛翻滚的海峡,尽管一年年分离了本为一体的骨肉,却分不开“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入校志愿,分不开“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两岸及海内外的黄埔校友,多加强联络,扩大交流,增进共识。以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最高原则,捐弃前嫌,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共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发展建设荐言出力。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黄埔精神的加盟,中华儿女更能合百川之力,聚华夏之心,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1981年春节茶话会上,邓小平向原黄埔教官季方(右一)等问好。
黄埔后人张惠业先生曾填词《满江红·黄埔魂》一首,歌颂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声威赫,旗帜下,荟萃旷世英杰。惊天地,铁骨铮铮,文韬武略。面对列强,虎狼蛇蝎。热血男儿,壮怀激烈,长剑一挥迷雾散,神戈轻拂乌烟灭。铁流滚滚赴国难,捍家国,拍鞘征乾坤,难消歇。
苍龙吟,猛虎啸;千古恨,凭谁阅?铁蹄声中,尸横遍野,醒狮昂首,拍岸喋血。八年鏖战光天德,侵略梦,瞬间灭。狼烟起,挥师半岛,倚天长缨在手,直捣西方霸权宫阙,心胆裂。黄埔精英在,靖山河,神州悦。
第十四章 拜访黄埔一期毕业生
2o世纪8o年代初,本书作者作为刚从南疆战场上下来考入军校的大学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历史系本科生(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踏上黄埔岛,开始专业课的实习,曾为半个多世纪前的黄埔一期生所感动和鼓舞。自1983年开始,为完成学业和研究课题,曾在全国遍访当时健在的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以及他们的亲属和战友,还有后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并对黄埔军校一期著名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如徐向前、陈赓、许继慎、蔡升熙、左权、宋希濂、关麟徵、张耀明、胡宗南、郑洞国、王耀武、杜聿明等。通过深入采访,作者走近他们的战斗岁月和起伏跌宕的生活,深切感受到他们作为那个大变革时代“到黄埔去”的青年军人,不论是辉煌,还是沉沦,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大走向,他们的个人历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现代史。采访中,作者记录了大量的笔记,并写出了一批文稿,这些文稿经过被采访人的修改和亲笔签字认可,有的篇目已经在《黄埔》等杂志6续发表。如今这些黄埔老人绝大多数已经去世,所以现在再看这些采访记录显得尤为珍贵。
勋章铸太行——祭左权将军
1986年11月,我第一次来到广州黄埔岛,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对我说,中国人民解放军1o位元帅中,有5位在黄埔军校及分校学习或工作过,并打开一本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的《将帅录》和一本黄埔军校《同学录》相对照,在《同学录》第1期第6队的名单中,我看到了您——左权将军的名字,可在《将帅录》里,我却没有找到您……在军校旧址陈列室里,无情的历史告诉我,您的血花已经飘撒在遍地抗日烽火的太行山上。
左权1926年在广州留影从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认识您的照片开始,我又认识了您的许多黄埔同窗和战友。也许我们有着一份特别的黄埔缘分,此后,我又去了您的家乡和您生活、战斗过的许多地方,对您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您的家乡湖南省醴陵县东冲铺黄猫岭,您的乡亲告诉我:19o5年3月15日,您诞生在这里一个以租佃土地为生的农民家里,您岁半丧父,艰难的生活磨炼出了您坚毅的性格。1915年,袁世凯正式承认了丧权辱国的日本侵略者的“二十一条”修正案,当时在小学读书的您奋笔疾书“五月九,忆国仇”等标语口号。第二年春荒,您12岁的哥哥外出借粮,因饥饿滑进泥塘再也爬不起来。每当您后来在黄埔军校向同学们谈起这件事,胸中都激荡着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满腔怒火,说罢,眼睛直盯在那手中明晃晃的枪刺上。
在您曾经就读的醴陵县渌江中学,您当年的校友告诉我:您入中学后,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阅读了大量进步报刊,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社。渌江水中的状元洲上,您和同学们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决心为改造中国社会而斗争。1924年初,您考入了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在广州主办的6军讲武堂,同年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
在广州黄埔岛,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您的黄埔同学告诉我:您素以勤奋好学、刻苦用功著称于同学之间,您的同学说您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可又从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每逢星期天,黄埔军校有专船送学生去广州市内游玩,可您总是利用这一时机,趴在大通铺上,整理课堂笔记,撰写文章。
2o岁左右的热血青年们,不可能是时刻都板着面孔,有时你们也互相逗趣,把烦恼忧愁付之于滚滚东去的珠江。课间操余,同学们唱起了私下填了新词的《国民革命歌》:“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随便弄点小菜,鸡蛋汤,鸡蛋汤。”您也加入大家的合唱,同乐一堂。然后,又投入肃静的教室或紧张的训练场。
1925年初,军校毕业后,您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役,历任排长、连长,战功卓著。这时,蒋介石多方拉拢黄埔学生加入国民党右派组织,您却经陈赓介绍,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年底,您以出众的才华,被选送去苏联留学,您的同期同学侯又生老人对我回忆说:“当时是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人亲自选拔留苏学生,记得先办了一个七八人的训练小组抗日战争时期左权经常佩带的左轮手枪。周主任在此之前亲自找我们每个人都个别谈了话。”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中国革命又添新栋梁。您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马列主义和军事理论。
刘伯承、邓小平在回忆您的文章中说:“记得他在学习中,凡教员指定的参考书必一一阅读,并以红蓝铅笔标出要点。所以在军事政治考试中,必能旁征博引,知其旨趣。我们在高加索战术作业时,战术指导员很器重他,常称扬于同学中。他在自修与教学时,非常勤勉虚心,笔记教材都整理有次。”
193o年9月,您从苏联回国到上海,旋即由中共中央派往中央苏区工作。离沪前,您给家中的信说:“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回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您实现了这一诺言。从此,您的身影始终跳跃在人民军队中,在炮火硝烟里渡过了一生。
您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教官,红1方面军司令部作战参谋、作战科长、参谋处长、红军第15军政委,后又兼任军长。1933年调任红1军团参谋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您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时年仅32岁。
您驰骋疆场,为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1932年2月的黄陂战役,您巧妙布兵,歼敌两个师,活捉敌军两个师长。4月,您率红15军担任中央红军前锋,劈关斩将,乘胜攻占闽南重镇漳州。红军长征途中,您和聂荣臻互相配合,兵分左右两翼,扫荡大渡河两岸,最后夹攻泸定桥,控制了大渡河天险,护卫全军安全渡河。
东征时期的左权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您和聂荣臻等成功地指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斗。刘伯承高度赞扬您卓越的指挥艺术:“左权同志布置作战,是细致周密的。1936年‘双十二事变’前夜的陕北山城堡战斗,就是一个范例。”
抗日战争时期的长乐村战斗,您指挥八路军粉碎了日军的9路围攻。“百团大战”的指挥部里,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覆盖了你住处的一方墙壁,您的手臂挥向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报捷的炮声。太行山上,黄崖洞前,您直接指挥总部特务团,创造性地运用“咬牛筋”战术,层层布防,处处主动,以15oo余人抗击敌5ooo多人的进攻,歼敌1ooo余人,“开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记录”。中央军委指出,这次战斗“应作为我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您常说:“书本是知识的海洋,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您戎马倥偬,却手不释卷,抗战期间,您几乎每一个月就有一篇甚至两篇军事论文问世,系统地论述了我军对敌斗争策略,诸如:《论军事思想原理》、《论百团大战的胜利》、《论我军的后勤建设》、《埋伏战术》等近百篇文章,刘伯承、邓小平说您是“善于从经验中抽取总结出原则的理论,发现规律,来指导新的实践”的“八路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您一生译著丰富,仅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就有4o余篇,并和刘伯承合译了《苏联步兵战斗条令》,还有1o多万字的译著在您生前未来得及发表。
您的战友、杨得志总参谋长谈到和您相处的日子,说:“左权同志的知识很丰富,每说一件事都很有条理,有根有底。他说历史能说上几个朝代。说天文,他也能讲一套日月星辰。谈战术,自然更内行,有时我们也谈房屋,说着说着他谈到了建筑,什么面积啊,结构啊,好抗日战争时期的左权像是个建筑师。”您曾向黄崖兵工厂的工人讲述用小铁轨铸造地雷壳的物质结构原理,您曾向通信兵指出为什么电话线不能埋设在风化石地段,浅显的语言讲清了深奥的科学道理。
在运用知识上,您是一位辛勤的笔耕者;在指挥战斗中,您又是一位忘我的勇士。1938年2月,八路军总部向太行山区挺进,在府城左侧山上,您指挥仅有的两个连队与日军3ooo余人展开血战,您命令和部署护送朱德总司令转移到1o多公里以外的安全地带后,亲临第一线,身边曾仅剩下1名骑兵、1支长枪,与3oo余名敌骑兵鏖战,在予敌以大量杀伤后又顺利撤离。在关家垴激烈战斗中,您又掩护彭德怀副总司令安全转移。敌炮火把指挥所掀掉一角,您抱起电话机,继续指挥战斗,打得8oo多名日军大队最后只剩3o多人逃窜。
1942年,日军3万余人发动了以山西辽县麻田八路军总部为目标的“五月大扫荡”。5月24日,八路军总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头突围:彭德怀率总部直属队和北方局从西北方向突围到太行第2分区;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率野战部队政治部直属队由政治部警卫连掩护,向东南方向突围到太行第6分区。而您则要求留下,负责掩护总部转移。此时,您身边只有1个警卫连,在与成千上万名日军激战两个小时后,方撤出麻田。25日上午,总部机关终于突出重围,但当您带领最后一批队伍于下午冲到最后一道封锁线十字岭时,不幸被炮弹击中,以身殉国。
噩耗传出,全国为之震悼。
聂荣臻司令员泣诉道:“我素以铁石心肠自夸,然而今天,毕竟好似无数针尖深深刺入我的心头——这就是我们的老战友、八路军的名将——左权同志战死在太行山上。”
朱老总痛悼挽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并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左权同志对民族对人民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他生活艰苦,从来不为私人作任何打算,他同士兵一样吃穿,到34岁才结婚。抗战以来,每月领5块钱的津贴,没有一点私积,没有任何财产。”
您在黄埔军校时的领路人周恩来闻讯后,立即从重庆发电报到延安询问,在悲痛之际,写下了《左权精神不死》一文,发表在《新华日报》上,高度评价说:“左权同志不仅是革命军人,而且是革命党人,他参加共产党在黄埔时代,成为他以后近十年政治生活中的准绳,以他之牺牲证明,他无愧于他所信仰者,而且足以为党之模范。”
正在延安中央研究院学习的您的妻子刘志兰,得知您牺牲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她怀抱您的女儿左太北对朱总司令的慰问表示感谢,并表示一定教育好女儿,长大继承父志。
最悲痛的莫过于彭德怀副总司令了,他想起了你们相处的日子,您多次掩护他冲出重围。他把您的女儿左太北抱走了,一直抚养到新中国成立后长大成丨人。
左权的最后一张照片(1942年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等,都以大量篇幅讴歌您的光辉业绩。登载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叶剑英、聂荣臻等同志写的悼诗和悼文,报头醒目地用大标题写道:“太行山、五台山上千万万的战友一致高呼着:左权同志精神不死!”“太行山、五台山上千万万的战友齐举拳头向你宣誓:我们一定要报仇!”
祖国怀念您,人民想念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您牺牲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将十字岭改名为左权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还在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建造了您的纪念堂。太行山上的民歌唱道:“左权将军家住湖南醴陵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左权将军牺牲为的咱老百姓,咱边区的老百姓要为他报仇恨。”至今,那些和您相识的太行人民在谈到您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如泣如诉的歌。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决定,您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荣膺中华人民共和国3o多位军事家的行列。2oo2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撰写出版您的传记,将编写《左权传》的任务下达给军事科学院。我作为课题组的特邀撰写者之一,沿着您出生成长的足迹,来到您的故乡黄猫岭,走进培育您奋进的醴陵渌江中学、黄埔军校,探访您战斗过的淡水城和惠州城、江西苏区赣南大地……这些地方都曾令您魂牵梦绕,也令我在瞻仰之后无限感慨,由衷钦佩翻腾心头,万千思绪涌上笔端。2oo4年春,在您诞辰1oo周年之际,《左权传》正式出版,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您的光辉业绩在全国再次广泛传颂。其实,您的不朽功勋早已铭刻在人民心中。
民族的忠魂,不朽的名将,您从湘江岸边黄猫岭走来,跨入南海之滨黄埔军校的大门,征战万里,最后宿营在太行山这高天厚地的黄土上。一座巨大的丰碑树立在华夏儿女的心头,一枚金光灿灿的无形的开国元勋勋章闪耀在千里太行。
热血的黄埔军校生活
——访黄埔一期毕业生侯又生
1987年5月,在安徽巢湖县城,笔者访问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本书作者在湖南省醴陵县左权纪念碑前留影
(2oo2年11月)安徽省黄埔同学会名誉会长侯又生老人,他谈了黄埔军校,也谈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使笔者获益匪浅。自此后,笔者曾同侯老保持着长达1o多年的通信联络,直到几年前侯老去世。侯又生老人又名侯爵(195o年底改名),曾两度黄埔军校,他兴奋地说:那个令人热血的年代,永远难以忘怀。在本书出版之际,现撷取当时采访侯老所谈在黄埔军校学习和生活见闻的几件轶事,以缅怀侯老。本文初稿,侯老生前曾亲自修改过。
从孙中山卫士队考入军校侯又生,祖籍广东梅县,他的父亲是跑南洋的小商贩。从少年时,他就喜欢看《三国演义》,崇拜诸葛亮,萌发了从军当军师的想法。加之家庭生活困难,在读了3年小学后,到汕头学徒。在汕头,他独自跑到潮汕镇守使刘志6处,在厨房当勤务兵,不到3个月,家中就把他领回去了。但他想当兵的愿望一直埋藏在心底,当他从南洋等地做工回家后不久,1922年底,又经一位堂兄介绍,到广州市驻军机关枪营营部当上了上士文书。
1923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侯又生报名去了孙中山卫士队,在那里当卫士,负责保卫警戒大元帅府的安全。他回忆说:“记得孙中山先生的那位俄国顾问经常出入元帅府大门,而他往往又多是夜晚才从珠江上下船进入元帅府,我们守卫在大门口的士兵就向他问口令,他回答不上来,只是紧张地用那夹生的半俄语半汉语的话回答道:‘俄来……’我们听出是俄国顾问的声音,也就放他进来。他走到卫士面前点点头,满意地跨入大元帅府。久而久之,卫士们便习惯称这位俄国顾问为‘俄来’。其实,他的真实姓名读音很长,我们也叫不上来。”
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黄埔长州岛建立“6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对于这所军校的性质和将来的作用,孙中山卫士队的卫士们早就听孙中山先生多次讲过,于是当军校刚开始宣布招生,卫士队就积极报名,要求参加应考。为了便于管理,军校还规定,原来当过兵的可以报考军校班长以上干部。孙中山卫士队的每个人当然都有这个良机。当时,卫士队的全体卫士都准备参加考试,心情格外激动。侯又生为了有更大的把握,决定既报考干部名额又报考学生名额。他马上抓紧时间复习,并请在广东高师读书的叔叔侯昌龄帮助辅导。
黄埔一期毕业生侯爵(又生)1988年春节给本书作者的贺年卡
侯又生在上小学时,只学习了四则运算,他说他那时最大的学问是知道“公倍数”,对其他数、理、化再深一点的知识可说是一窍不通。侯昌龄帮他拟了国文题,说出题不可能超出这个范围,并教一些数学中的比例等基本知识。侯又生也经常翻阅《广州民国日报》等刊物,“临阵磨枪”地似乎真的学到了一些政治术语和常识。没想到,上了考场后,他发现原来押的题,八九不离十,基本上全押到了。
邓演达负责监考,可能是因为侯又生戴的是卫士的帽子,很显眼,邓演达专门拿起侯又生的试卷看了看。侯又生问:“对不对?”邓演达点了点头,又去看别人的试卷去了。考试结果,出乎侯又生所料,他竟然干部、学生两边都考中了。成绩名列本期第169名。他所在的卫士队去了3o多人,只考中了他和杨步飞、冯圣法3个人,许多高中生都没有考中。
军校学习生活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对原来当过兵的,比较重用。一般都任命为班长等职务。侯又生接到录取通知后,按规定于1924年5月3日提前两天进校,一般学生都是在5月5日进校。进校后,教授部主任王伯龄又进行面试,考试的题侯爵9o寿诞时赠送本书作者的照片目是:“为什么军队要练习齐步走?”侯又生回答说:“形式上的统一,以求意志上的统一。”侯又生从王伯龄的脸色上看出,他并不太满意。几天后,侯又生被分配到第2队第19区队第7分队,任副分队长。正分队长是余海滨,是个老兵,后来在第一次东征中牺牲。
侯又生回忆说:“记得当时我所在分队队列中按高矮个排列顺序是:王家修、李延年(实际上他个子最高,因为他长得瘦,不好看,就排在第2名)、焦达梯、周士第、侯又生、酆悌等。在课堂上我和周士第同桌。”
侯又生是在大元帅府由冯自由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的,到军校后又重新登记。廖仲恺在一次会议上说:“你们刚来不熟识,填加入国民党组织的介绍人,就写我好了。”由于叶剑英是侯又生的梅县同乡,时任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侯又生就在登记表介绍人一栏中写下了“廖仲恺”、“叶剑英”两个人的名字。
考入黄埔军校在当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为能考入这所革命军校,很多同学都费了不少心思。如黄鳌和郑洞国,他们两个人是表兄弟,在考试时,郑洞国身边没有中学毕业证书,便借了黄鳌的毕业证书去登记报名,考试中用的也就?br />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