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0部分阅读

作品:霸蜀|作者:作者不祥|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19 02:15:29|下载:霸蜀TXT下载
  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其实双方都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这时候,就看谁能坚持到底。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从指挥台上站了起来。一天的战斗已经结束了,他要撤回大营去休息。落日下,将士们正在重整战阵,不过这次不是为了再一次进攻,而是为了撤退。

  列阵的营垒一个接一个的撤回大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这些新兵迅速的成长起来,已经展现出了精锐的雏形。这是诸葛亮比较满意的一点,他相信,经过这次陇右之战,这几万精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的伤害。

  “威公,吴懿可有消息来?”诸葛亮一走进大帐,就对跟进来的杨仪说道。

  杨仪摊开手里捧着的帐本:“丞相,粮食已经在路上,不过,他说征收新粮的事务不太顺利。”

  “不太顺利,什么意思?”诸葛亮不解的看着杨仪:“那些汉中大族不肯纳粮?”

  “倒不是不肯纳粮。”杨仪叹了一口气:“规定的粮赋,他们都如数的交上来了。只是另外征收的……”他看着诸葛亮,顿了顿,似乎有些为难。诸葛亮沉下了脸,眼中的不悦非常明显。杨仪不敢敷衍,只得说道:“他们说,他们的粮另有用处,已经送往关中了,所以……没有多余的粮卖给我们。”

  “送往关中?”诸葛亮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是送给魏霸了?”

  杨仪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诸葛亮迟疑了一会,又慢慢的放缓了神情,接着问道:“他有没有查一查,究竟是怎么回事?”

  杨仪眼神一闪,压低了声音说道:“据吴懿所说,这些事与魏霸无关,是那些汉中大族主动出人出粮,赶往关中,要帮助魏霸坚守关中。不过,这件事不是小事,从开始有动静到成行,至少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按理说,他不可能事先一点觉察也没有。汉中那几家,可都是在我们的监视之下啊。”

  诸葛亮瞟了杨仪一眼,沉吟不语。他听出了杨仪的意思。杨仪不仅暗指魏霸联合那些汉中大族,还把矛头指向了吴懿。他认为吴懿在纵容那些汉中大族,以不作为来支持魏霸。

  不能说这没有可能,可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这么想,杨仪栽赃的用意更加明显。

  “威公,吴懿是皇太后之兄,对朝廷的忠义,无可挑剔。”

  杨仪心头一寒,连忙点头道:“丞相,属下对吴将军没有任何疑心,只是……这些汉中人也太过份了。他们应该清楚,丞相这里更需要粮食……”

  “关中也需要粮食,魏延他们守住关中,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来攻克陇右。”

  “……呃,丞相所言甚是。”杨仪见诸葛亮脸色不善,连忙打住了话头。这种挑拨离间的话只能点到为止,说得太露骨了反而不美。他相信诸葛亮对魏家父子的忌惮不比他弱。

  “我们的粮食还能支持多久?”

  “半个月。”一谈到本份事,杨仪立刻精神起来,他指着帐本上的数目,一条条的解释,最后安慰诸葛亮道:“丞相请放心,第二批粮草就在路上,最多十天就能到,肯定能接上。另外,我建议派人到陇右去征粮,河湟一带的麦子今年收成不错。”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他也知道河湟一带的麦子收成不错。可是他一直不想去征粮,就是因为他刚刚得到陇右,在没有完全掌握陇右之前,他不能待他们太苛刻,否则极易引起人心动乱。陇右三郡之所以愿意归降他,一方面有兵威的作用,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陇右人不服曹魏,几年前,这里刚刚发生过一次大的叛乱,虽然被曹魏平定了,人心却还是思乱,所以他一出祁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才会立刻响应。他如果和曹魏一样,难保那些人桀骜不驯的雍凉大族不会起来反对他。

  可是,现在情况紧急,不征粮,似乎难以维持太久的时间。

  就在诸葛亮权衡利弊的时候,马岱匆匆的走了进来。他脸上全是灰尘,被汗水冲出一道道的痕迹,眼神也有些慌乱。

  “丞相,曹魏的援军到了。”

  “啪”的一声,杨仪手中的帐本落地。(未完待续)

  第2o9章 孰轻孰重

  向朗勃然大怒,他倒不是想与来敏争什么,来敏是什么人,他非常清楚。他愤怒的是来敏横插一杠子,打断了诸葛亮的思考,又用这样的政治帽子来压他,势必会激起诸葛亮的逆反心理。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可谁说聪明人就没有逆反心理?向朗可以说是看着诸葛亮长大的,对他的性格再清楚不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绕了那么大一个弯子,不惜把诸葛亮比作刘备,为的就是防止诸葛亮怀疑他的用心。现在倒好,被来敏这张臭嘴一说,所有的努力都泡汤了。

  向朗难得的翻了脸,怒斥道:“撮尔腐儒,你懂什么军国大事,只知道翻那些残篇断简,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读了那么多书,难道谦恭礼让都不知道?滚到一边去!”

  向朗虽然以理剧著称,落闲之后,却是有名的好脾气,今天对来敏厉声喝斥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不仅来敏一时诧异得不知道如何回答,就连诸葛亮也是吃了一惊。

  不过,随时诸葛亮的心里就涌起一阵不安。他强笑了两声,摆摆手,示意向朗稍安勿躁。“向公,来敬达就是这样的人,你不要与他计较。”他又转过脸,严肃的对来敏说道:“谈兵论计,何必牵扯太多,牵强附会,横加臧否,陷人以罪,岂是读书人所当言,所当为?”

  来敏脸胀得通红,讪讪的退了回去。

  诸葛亮站了起来,威严的目光扫视全场。他身材高大,这一站起来更是鹤立鸡群,居高临下,平添几分威压,不怒自威。

  “诸君。你们的良言,亮感激不尽。不过,眼前的这一切,让亮想起了二十年前。”诸葛亮一手负于身后,一手捻着须尖,不紧不慢的说道。“想当年,曹操下荆州,刘表身死,刘琮年幼。被一些小人蛊惑,投降曹操,荆州尽为曹操所有。唯主公不肯屈服,率些许残兵,渡过汉水。退守江夏。为天下计,亮奉先主之命,前往柴桑,联合孙权抗曹。当是时也,江东亦是如此。”

  他伸出手,环环一指:“降声一片哪。”

  众人尴尬的沉默了。向朗却是暗自长叹,他明白。诸葛亮心意已决,再怎么劝也劝不回头了。他禁不住恨恨的瞪了来敏一眼,正好来敏也向他看过来,两人的目光一碰。来敏心虚的让了开去。久不发威的向朗一朝发怒,威势着实惊人。

  “当时幸好有鲁子敬和周公瑾二位贤达,为吴王指点迷津,说明厉害。吴王这才鼓起勇气。尽全力与曹操一战。若非此二人,今日之吴王。亦不过洛阳一闲客耳。”

  诸葛亮侃侃而谈,忆完了古,再联系到当前的局面。“镇东、镇北二位将军坚守关中,曹魏十数万主力止步于关外,参军魏霸,年未弱冠,却勇于担当,与曹魏骠骑将军司马懿激战于武关道,以区区万人,力敌数倍于已之强敌,他们的困难,难道比我们小吗?他们面对的危险,难道不比我们更大吗?可是为什么他们能力战不退?”

  诸葛亮沉下了脸,声音也变得严厉起来:“他们这么做,都是为实现先帝遗愿,兴复汉室。他们扼守关中,就是为了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夺取陇右,以为夺取中原立基。与他们相比,诸君何其懦弱。”

  他挥了挥手,主簿胡济立刻上前掀开地图上的布,又将一根荆竹递到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接过来,在案上敲了敲。“陇右尽在我手,唯上邽不下,无他,守军希冀于援军尔。今天援军到来,彼等必然大喜过望。然,张郃长途奔袭,十数日间奔驰三千余里,已是疲军,不战自溃。我有大军五万,对付这一万疲军,又有何难?击溃张郃,则城内生机已决,唯弃城一途。此乃全胜之机也,岂可言退?”

  诸葛亮声如洪钟,慷慨激昂,众人无言以对。向朗也沉默不语,他没有再劝。诸葛亮的话未尝没有道理,可是比起他的万全之计来,这个迎战的计划显然非常冒险。既然张郃没有后勤,利在速战,那何不等他自溃,又何必主动迎战。没有时间等只是一方面,诸葛亮大概还是想借机立威,以证明自己有用兵之能,不是众人所说的书生吧。

  向朗承认诸葛亮很聪明,不完全是一个书生。从这几个月他的进步可以看得出来,五万大军攻城,他指挥得有条不紊,至少没有什么明显的失误。上邽城虽然没有破,可是郭淮却始终没有找到反击的机会,这也是事实。可是攻城是一码事,野战又是一码事,特别还是以步卒对骑兵,而对手又是魏军中对西部战区最熟悉的名将张郃。想当年,定军山一阵斩杀夏侯渊,全军欢欣鼓舞,刘备却非常惋惜的说,杀了夏侯渊有什么用,魏军中最棘手的战将是张郃啊。

  事实后来也证明了刘备的话,夏侯渊虽然死了,可是魏军推举张郃为主将,军心复定,又与刘备在汉中对峙了很久,直到曹操亲临,才引出汉中诸军。如果不是当时邺城有变,曹操无心

  争夺汉中,事情结果如何,还真是难说。

  现在,诸葛亮想要击败张郃,他却根本不知道张郃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不知道,一万精骑,哪怕是疲惫之师,面对五万步卒依然握有不可忽视的优势。

  向朗很沮丧,他知道自己无法说服诸葛亮。他忽然想到,不知道马谡如果在此,他将作如何想。如果他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一定能说服诸葛亮。

  就在向朗想到马谡的时候,马谡来了。

  马谡披着雪白的大氅,健步走进了大帐。看到马谡,所有人都很惊讶,他不是在围攻榆中吗,莫非榆中城破了?

  诸葛亮也非常高兴,从听到马谡回来的那一刻,他忽然觉得轻松了许多。就像是快要溺水的人突然抱住了一根木头。他相信,马谡的想法一定和他差不多。

  “幼常,突然从榆中赶回来,所为何事?”诸葛亮笑盈盈的问道:“莫非战局有了进展?”

  马谡拱拱手,朗声笑道:“丞相,我从榆中赶回来,并非是因为榆中的战局有了进展,而是丞相全取陇右的大好战机出现了。”

  一听这句话,诸葛亮心中大定。向朗却是哀叹一声。

  马谡走出地图面前,侃侃而谈。他的想法和诸葛亮差不多,都觉得这是一次上好的战机。击败张郃,就可以击垮郭淮等人的信心,上邽、榆中将不战而降。陇右甚至整个凉州都唾手可得。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放过,退回汉中?那不是傻了吗?

  见马谡如此说,诸葛亮又如此应,其他人再也没什么想法了。一场军议,随着马谡的到来迅速有了定论,任何意见都不在是意见。有意见也只能保留,静观其变吧。

  向朗走出大营。仰天长叹。他不死心,就站在中军大营外,等了很久,直到留下来和诸葛亮继续商议的马谡出来。看到向朗在营前来回踱步。马谡愣了一下,立刻迎了上去,躬身施礼:“向公,你在等我?”

  “嗯。”向朗点点头。“陪我走走?”

  马谡犹豫了片刻,慨然点头:“好。”

  两人慢慢的向前走去。向朗却一直沉默着,他不知道如何对马谡说。马谡和诸葛亮商议了这么久,想来已成定计,他再说,马谡能听他的话,改变主意吗?他们都是襄阳宜城人,又有通家之好,马家兄弟五人,都把他当自家长辈一样看待。可是马谡才气过人,心高气傲,却不是一个容易听人劝的人。

  向朗想了很久,还是没忍住。

  “幼常,你来之前,我向丞相进了一计。”

  马谡眨眨眼睛,瞟了一眼向朗:“向公,丞相刚才已经对我说了。丞相说,向公之计,是老成之言。”

  向朗苦笑一声,知道马谡误会了。他等了这么久,可不是担心诸葛亮会误会他。

  “幼常啊,我现在还坚持我的意见,不赞成立刻与张郃决战。”向朗停住了脚步,忧心冲冲的盯着马谡:“退守陇山,保有关中,以守代攻,待敌自溃,岂不是更稳妥?”

  马谡略作思索,不答反问:“那向公以为,以关中为最大战果,谁将是首功?”

  向朗哑口无言。他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他考虑的仅仅是战局,而诸葛亮和马谡考虑的却是整个蜀国的政治,着眼点根本不是一回事。并不是他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他本人便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闲置的。他和诸葛亮、马谡的分歧在于哪个更重要。

  很显然,诸葛亮认为抵制其他势力的增长更重要。

  “向公,此战……我们有较大的优势。”见向朗脸色沮丧,马谡有些不忍,接着又劝道:“听到张郃来的消息后,我已经撤出榆中的大军,正在星夜赶来。一旦大军合围,张郃那一万多人就是瓮中之鳖,手到擒来。”

  “这么说,丞相已经同意你的建议了?”

  “是的。”马谡微微一笑:“丞相固守,牵制张郃,我率大军从后面包抄。”

  向朗惋惜的看了马谡一眼:“幼常啊,这一仗如果打赢了,那当然是奇功一件。可是如果打输了,幼常,我担心襄阳马家,会丧失一个栋梁之才啊。”

  马谡笑了起来,拱拱手:“多谢向公谬赞。我还要赶回去,就不多陪向公了。等这次大战之后,再来向向公请教。”

  看着匆匆而去的马谡,向朗长叹一声。

  ————————

  79o票,第十更到,已经破记录了。

  呃……老庄的存稿也用完了,现在正在码,能不能赶得上,老庄不敢说。说实话,第一次争月票,没经验,每一章都是三千,三万存稿,一下子就挥霍光了。

  不过大家放心,老庄就像兰尼斯特一样,有债必还!今天欠一章,以后补两章,绝不赖账。大家放心的投吧!

  第2o8章 乱群之马

  首先道歉一下,刚才一着急,发错了,被人提醒,才知道2o8章没发,却把2o9章先发了。不过,这就意味着又多出来一章存稿,立刻发出来。

  哈哈,这就是预定的8oo票那一更了啊。

  ——————

  来敏的撤退论一出,一片附和声。

  诸葛亮的脸色有些难看,他看到附和的人不仅有那些一惯反对他的,还包括了一些以前支持他,至少是保持中立的人。看来张郃给他们带来的压力的确不小。

  “来将军请坐,其他人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诸葛亮摆摆手,示意来敏入座。来敏面色一僵,悻悻的退了回去,却不服气的斜睨着诸葛亮。大帐里至少有一半人支持他,剩下的那些虽然没有明言支持,却也低着头不说话,显然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他倒要看看诸葛亮这次会怎么处理。

  不管怎么处理,诸葛亮都是一个败局。蜀汉军攻城无果,已经疲惫不堪,魏军援军一到,士气大振,必然会出城反击。双方兵力差不多,魏军又有精骑助阵,优势很明显。战,蜀军必败,不战而退,则诸葛亮的北伐到此为止,同样是一个败局。

  诸葛亮注意到了来敏的不愤,却不以为然,而是继续询问其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推让了一翻,爨习站了起来,躬身道:“丞相,敌众我寡,久战无功,愚以为不宜久留。应该先撤回汉中,屯田练兵,以待时机。这一战,虽然未能全取陇右,可是扬我声威。让逆魏惊惶失措,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目的。见好就收,方为得计。”

  诸葛亮微微点头,表示对爨习的谢意。爨习虽然也赞同退军,可是他的态度和来敏完全不同。他至少还给诸葛亮留了一点面子。

  爨习是建宁大族,他的外甥就是李恢。当年刘备反攻刘璋时,李恢奉命求见刘备效忠,并奉刘备之命招降了马超,立下了功劳。前年诸葛亮南征。李恢以庲降都督的身份督军助阵,平定南弯之乱,又立了战功,现在是蜀汉镇守南方的方面重将。爨习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不过他依仗着建宁大族的身份。在丞相府做一个参军,其实就是个闲职,没什么实权。可是他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一部分益州大族,特别益州南部大族的意见。就算诸葛亮不予采纳,也要给几分面子。

  爨习刚退了下去,姚伷又站了起来,发表了一番看法。主体意思相同,着眼点不一样。他提醒诸葛亮,兵不再役,粮不三栽。现在已经第二次运粮了,再坚持下去,势必要第三次运粮。而汉中的储粮有限,如果要从成都转运。时间又跟不上。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战胜魏军,还是以撤退为宜。

  姚伷是巴郡阆中人。现在的身份是丞相掾,负责选拔人才。巴郡原来是最初支持刘备的益州人,刘备定蜀后,巴郡人在刘备的麾下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过夷陵一战,那些人大多死在军中,巴郡的势力大衰。姚伷是现在巴郡人中的佼佼者,多次得到诸葛亮的称赞。他的意见,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益州北部大族的意见。

  “尹祭酒,你的意见呢?”诸葛亮不动声色的转向军祭酒尹默。

  尹默犹豫了一下,站了起身,拱拱手,淡淡的笑道:“丞相,默乃一书生,唯知咬文嚼字,不通兵事。不过,兵者,国之大事,还请丞相集思广益,三思而后行。”

  尹默是梓潼涪人,他的学问不错,曾经远赴荆州,向大儒宋忠求古学,精于左氏春秋,刘禅做太子的时候,他是太子仆,教刘禅读左氏春秋,也算是帝师之一。在广汉李邈被诸葛亮找了个借口赶回成都之后,他就是广汉、梓潼一带的代表人物。

  霍弋一边在纸上写着,一边无声叹息。尹默虽说谦虚的说不通兵事,可是他这句话和反对有什么不同?丞相今天真是很难找到几个支持他的人啊。

  诸葛亮依然无动于衷,又把脸转向长史向朗和参军廖化:“向公,元俭,你们有何看法?”

  廖化看向向朗,向朗眨了眨眼睛,沉吟了片刻。霍弋诧异的抬起头,打量着向朗,不由得有些紧张。他。得出来,平时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向朗今天有说话的欲望,诸葛亮似乎也希望他说两句,不过,向朗要说的话很显然和诸葛亮希望他说的话有不小的差距。

  “丞相。”向朗欠了欠身,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一些。作为一个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岂能不清楚诸葛亮现在在想什么。可是,从他的角度来说,他是真的不想诸葛亮再坚持己见。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勉强一战,必败无疑。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这十年来接连几次大战,已经将蜀汉军的实力消耗得差不多。好容易才重新积累起十几万大军,经过这几个月的战斗,进步很快,再有几年

  有希望重新训练出一支精锐,如果毁在这里,岂不是太可惜了?

  可是,他知道诸葛亮不想听这些,他也不肯就这么退回汉中,他大概已经打定了主意,要与魏军决一胜负。

  “丞相此次出兵北伐,旌旗所指,天水、南安、安定不战而降,陇西一战而克,关中落入我手,曹魏惶恐,倾国来战,诚为历年来我军罕见之大胜。丞相的功绩,足以和先帝取汉中媲美。”

  诸葛亮连忙摇头:“向公,你言重了。虽克陇右,可是上邽未下,未竟全功,我岂能和先帝比肩。”

  向朗摇摇头:“丞相,此言差矣。”

  诸葛亮轻笑起来:“还请向公指教。”

  “请问丞相,关中、汉中,孰轻孰重?”

  诸葛亮眼神一闪,有些明白了向朗的意思,沉吟起来。

  向朗见他犹豫,立刻跟着说道:“论地境宽广。关中十倍于汉中,八百里秦川,号为粮仓;论地势险要,关河四塞,当年秦以关中抗衡六国;论出兵伐魏,关中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无山川之遥,无栈道之险。当年高皇帝用韩信之计。取关中以败霸王,立大汉四百年基业。如今丞相运筹帷幄,巧取关中,正是效当年高皇帝故事。朗以为,比起先帝夺汉中。固守益州门户,有过之而无不及。”

  诸葛亮微微的眯起了眼睛,犹豫不决。他听出了向朗的意思。向朗是让他退守关中,以陇山为屏障,以守代攻,与张郃、郭淮相拒。只要守住了关中,哪怕张郃收复了陇右。他们也是悬军,无法支持太久,终将为我所败。更重要的是,守住了关中。北伐就不算失败,诚如向朗所说,关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守住了关中,就等于扼住了曹魏的咽喉。在他们的头顶上悬了一把剑。夺取关中,足以支撑起北伐的胜利。

  这是一个以退为进。以守代攻的好计。向朗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臣,他不仅帮诸葛亮保住了脸面,还给诸葛亮提出了一个稳妥的建议。

  诸葛亮也有些心动。良久沉吟不语。

  “丞相,属下以为,向公之计,是老成之见。”廖化及时的站了起来,为向朗帮腔。他们都是荆襄人,当然不想看到诸葛亮难堪,更不想看到诸葛亮失败。

  姚伷迟疑了片刻,也站了起来:“丞相,属下附议,向公之计,实为十全之计。”

  尹默等人互相看看,也一个接一个的站了起来,表示赞同向朗的建议。

  见此情形,诸葛亮更犹豫了。有一大半人支持向朗的建议,这就是人心,如果他拒绝不受,那就是违众。诸葛亮不是没做过违众的事,提拔马谡做前锋主将,就是违众。不过他更清楚违众的代价,一旦有所失误,那将遭受众人的非议和质疑。

  众口烁金,站在绝大多数人的对面,其压力之大,绝不亚于站在绝顶迎接呼啸的山风。

  可是诸葛亮没有立刻答应,他觉得向朗的建议虽好,却有一些不妥之处。如果退守关中,以夺取关中为这次北伐的最大胜利成果,那谁是主力,谁是别部?魏延和赵云是主力?我是牵制郭淮的别部?

  这显然说不通啊。明眼人都知道,赵云和魏延加起来才两万人,如果不是魏霸擅自征兵,他们根本不可能守得关中。如果承认关中是最大胜利,那魏霸的所作所为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绝对正确的。

  这样一来,魏家父子就是首功,赵云也将从中受益,元从系的力量必将重新崛起,而荆襄系里的离心力量也就变得更大。

  诸葛亮要考虑的绝不仅仅是眼前的胜负,他还要关注将来的发展趋势,也不仅仅是陇右或者关中的战场,他要站在整个蜀汉国政的高度看这个问题。

  他打量着向朗,忽然心生警惕。向朗今天不安于寂寞,主动建议,莫非也是有什么想法?赵云那个沉稳了一辈子的人都会选择魏霸来投机,他为什么不能?

  就在这时,来敏站了起来,冷笑一声:“向巨达,你这话说得好没道理。”

  向朗暗自叹惜,转向来敏,不悦的说道:“还清来公指教。”

  来敏抚着胡须,嘴角一歪。“你拿丞相与先主相比,以臣比君,便是失言,此乃其一。你拿高皇帝出汉中,淮阴侯暗渡陈仓来比魏延出子午谷,就更加不妥了。淮阴侯虽然立了大功,后来却因为谋反而被诛,是不祥之人。你拿他来比拟魏延,难道是在诅咒魏延?抑或者说,你是想说,丞相嫉贤忌能,会和高皇帝一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言一出,大帐内顿时一片寂静,只剩下来敏那尖酸刻薄的得意。“向巨达,早就让你多读些书,你就是不听劝。若略知史事,又岂会闹出这样浅陋的笑话?”

  第212章 谋事在人

  魏霸站在上洛的城头,看着远处热闹的魏军阵地,却有些走神。

  司马懿用了六天的时间,从武关赶到了上洛,平均每天行程五十余里。这只比标准的行军速度快上那么一点点。魏霸相信,这不过是做给皇帝看的,在行军的前几天,他一直是按标准行程——日行四十里进军。

  这和房陵之战时的司马懿大相径庭,却不是司马懿怯敌,而是司马懿的一种战术。

  武关到上洛二百八十里,赶得再急,也就是抢先一两天的时间。司马懿宁愿用这一两天的时间来稳步推进,以一种泰山压顶的姿态,不紧不慢的来到魏霸面前,就是要表现出一种强者的从容。重剑无锋,大巧若拙,手握强大的实力,我根本不需要赶时间,也不差这一两天,我可是按部就班的打败你。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较量。正如司马懿在武关城外不急着攻城,而是用了十天时间来打造攻城器械,做攻城前的准备一样。

  在上洛城外,司马懿同样有条不紊的做着准备工作。

  魏霸从武关撤到上洛,他自己打造的守城器械无法运来,所以只能一把火烧了。司马懿同样也不可能带着沉重的霹雳车、攻城车等大型器械赶路,所以他也只能到了上洛之后再现场制作。

  这个过程,同样又是一个互相比较心理的过程。

  看着数不清的敌军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伐木、析木,制造,调试,想着那些器械一旦打造好,就会推上战场,展开血腥的厮杀,这种一天天积累,一天天放大的精神压力,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就像将一个死刑犯绑在那里,不杀他,却先让他看刽子手做准备工作一样,当那一件件带着血腥味的工具摆在他的面前,很多人都会在受到创作之前精神崩溃。

  擅长揣测人心的司马懿很显然明于此道。

  魏霸虽然初经战场,对这些却也不陌生,不管是师父赵云还是老爹魏延,都对他讲过这些道理。仅凭他们讲过的,魏霸还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场面,毕竟听说是一回事,亲自经历又是一回事。他真正能够平静面对的原因是,在这方面,他比司马懿更有底气。

  上洛的城墙不如武关坚固,可是他在上洛的准备却比武关更充分。霹雳车、连弩车更多,石弹、箭矢堆积如山,长安的作坊还在夜以继日的加工,源源不断的运来,他的战略储备远远不是司马懿所能比拟的。司马懿准备的时间越长,对他越有利。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火烧武关城的原因。不是为了烧人,而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优势。

  摆在明面上的优势,远不如藏在暗中的优势杀伤力更大。

  所以当司马懿企图给他施加精神压力的时候,他显得很轻松,轻松得近乎散漫。在别人的眼里,这就是大将风度,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自信从容。

  经过撤退路的反击战,魏霸的将士们心中的威望与日俱增,邓芝虽然也用战绩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可是与魏霸比起来,他还是略逊一筹,只能无奈的被魏霸夺去了大部分的光芒。

  与魏霸并肩作战既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魏霸能给他很大的帮助,不幸的是他只能沦为陪衬。

  “子玉,在想什么?”邓芝慢慢的走到魏霸身边,背着手,看着远处的魏军,轻声问道。

  “我在想……陇右的战事。”魏霸转过身,微微欠身。不管在将士们的心目中他是如何的少年英雄,在邓芝面前,他就是晚辈,这点礼节还是必须的。

  “陇右……可真让人担心啊。”邓芝长叹了一声,眉心微蹙。“子玉,你觉得丞相能……取胜吗?”

  “胜负各半吧。”魏霸说道:“从双方的情况来分析,都有优势,也都有劣势,就看谁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遏制对方的优势了。”

  “其实,丞相如果退守陇山,优势就会大大的增加。”邓芝偏过头,看着魏霸:“你以为呢?”

  魏霸没有立刻回答他。邓芝的意思很明显,不是猜诸葛亮会不会退守陇山,进入关中,而是问他欢迎不欢迎诸葛亮进入关中。他把赵广安排到陇山去,意思很明显,看似挡住魏军的退路,其实也是挡诸葛亮的退路。

  不过,这只具有象征意义,就像门没有锁,只用一根树枝别住,挡君子,不挡小人。诸葛亮如果想进入陇山,赵广肯定会放行,就算他想挡,他也挡不住。

  “我想,丞相不会退入关中。”魏霸也话里有话的说道。

  邓芝又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他已经知道了魏霸的意思,不欢迎你来,可是你真要来,我也不会撕破脸,把你拒之门外。可是他用了另外一个说法:诸葛亮自己不会愿意来。

  这里面的微妙意思,邓芝也明白。魏家父子包括赵云在内,本来是个疑兵,是个牵制魏军主力的诱饵,诸葛亮在陇右的大军才是真正的主力。如果陇右丢了,本来当作弃子的关中就成了他此次北伐的最大收获,那将来论功,该如何处置?魏家父子是荆襄系的不稳定因素,赵云是元从系的代表,而支持他们的又是汉中大族为主的部曲和关中的天师道信众,这些都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异己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有一半的胜机,诸葛亮就不会轻易退入关中,他势必会选择与张郃一战,击败张郃,进而夺取整个陇右,获得属于他自己的胜利。

  再说了,在诸葛亮自己的心中,恐怕他的胜率还不止五五之数。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邓芝也是这样认为的。张郃的骑兵突入陇右,看来很可怕,其实细想起来,也不见得有多可怕。千里奔袭,风险极大,粮草不可能太多,士卒的体力也会非常差,战力会大大受损,心理上的震慑作用更大于实际的作用。只要诸葛亮自己不乱了阵脚,顶住张郃的压力,他完全有可能抓住这个机会,化不利为有利。而诸葛亮的心性之坚忍,邓芝又是再清楚不过的。从建安十三年追随刘备开始,到章武三年刘备去世,诸葛亮真正的独揽大权,他整整忍了十五年。

  与其说这是个危机,不如说是个挑战,更是个打破僵局的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看诸葛亮和张郃谁更聪明。

  这不仅是他们两人之间的较量,更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较量,甚至能决定以后几年、几十年内两国的国运。

  邓芝沉默良久,最后说了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该我们做的,我们都做了,接下来就看天意如何,看上苍是不是保佑我大汉了。”

  魏霸不语。他不信老天,老天太忙,管不了这么多闲事。而历史上,汉这个国号虽然现在还没有亡,却也拖不了太久了。如果真有老天,只怕已经抛弃了大汉。能决定胜负的最后还是人。诸葛亮和张郃各有优劣长短,就看他们谁能把握战机,谁能取得这场胜利。

  从历史来看,诸葛亮不是张郃的对手,可是现在历史变了,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也不同于历史,似乎诸葛亮还要略占一些优势,结果会不会因此而改变?

  与诸葛亮与张郃之间的对决相比,魏霸更担心关中的安全。陇右丢了没关系,守住关中,这次北伐就不能算是失败。陇右孤悬千里,曹魏鞭长莫及,将来还有机会去夺。守住关中,才是根本。

  然而,他现在却腾不出手去支援赵广,一方面他面对着司马懿和曹真的十多万大军,面对着整个魏国的反击,能支撑住已经是奇迹,根本不可能有余力再去支援诸葛亮。另一方面,现在的时机也非常不好,此时去,是支援诸葛亮还是坐山观虎斗?

  与邓芝不同,魏霸对陇右的战局没什么信心,说是胜负各半,不过是安慰人心。在他看来,诸葛亮是正,张郃是奇,硬实力相差无几,可是论软实力,显然还是张郃这样的宿将占上风。战场之上,指挥官的临机应变非常重要,而这一点正是张郃之长,诸葛亮之短。

  张郃没有后勤,利于速战速决,诸葛亮就耐久战吗?恐怕也未必。如果他想以守代攻,退守陇山显然是最好的做法。如果他没有退,那双方在这一点上就不分伯仲,谁也没有多大的优势。

  鹿死谁手?魏霸更倾向于张郃胜,虽然他并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毕竟他与诸葛亮的矛盾是内部矛盾,与曹魏之间的矛盾却是敌我矛盾。一旦陇右失守,关中将三面受敌,他肩上的压力更难以想象。

  仅凭这两万正规军,三四万刚刚征召的新兵,面对曹魏的十几万大军的三面包围,他实在没什么底气。

  唉,说到最后还是那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到了这一步,后悔、犹豫等任何负面情绪都与事无补,他能做的就是开动脑筋,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守住关中,哪怕是多撑一天也是好的。

  因为他知道,现在不光是他撑得辛苦,曹魏同样也撑得辛苦。蜀魏鹬蚌相争,旁边还一个孙权等着做渔翁呢。大家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坚忍,谁能撑得更久一点,谁就有可能看到最后的胜利。

  人与人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