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窗外。交州天气热,蚊虫也多,所以在窗户外面罩了一层碧纱。从亮着灯的屋里向外看去,除了明月之外,其他的景物都罩上了一层薄雾。他看了片刻,又道:“让玄玉查一查,丞相究竟还藏了些什么手段。以我对丞相的了解,他不是那么轻易容易放弃的人。这一次,我不仅得把他的饵吞掉,还要收了他的鱼钩,最好能将他本人也拉下水。”
“不打败他,你就没自信么?”彭小玉瞟了他一眼,嗔道:“明明可以不战而胜,非要行险。”
“不知道。”魏霸叹了一口气:“也许,他就是拦在我面前的一座山,不跨过去,终究是个心结。”
……
陈震在朱崖呆了半个多月。这半个多月,魏霸一直没有见他。陈震虽然急得上火,却也只能按捺住性子,在朱崖看看海岛风光,还走访了附近的几个县城。
朱崖岛上的原住民不多,新来的移民却非常多。这些人聚集在魏家庄园的周围,自然的形成一个个的聚落,规模大些的便称作县,规模小些的便称作乡里。既然是不远千里而来,那些乡音相近的人自然的聚在一起,名字便也以老家的名字代替。
陈震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中原的地名姓氏,其中不乏从青徐等地来的。自从董卓入洛阳,袁绍等人起兵讨董不成,反而自相混战,青徐之地就成了战场所在,原本人烟稠密的青徐现在户口耗减,一部分是因为战乱而死,另一部分却是因为战乱而逃。
外逃的人远远比死去的人还多。农耕民族重土安迁,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背井离乡,战乱是促成移民的最大原因。如果不是中原战乱,大量的百姓南迁,别说交州得不到这么多的人口,就是整个江南的开发都会慢上许多。
魏霸占据荆南和交州,成了乱世最大的受益者。中原的那些重臣们,虽然知道有不少人南迁,但是在他们的眼里,交州还是蛮荒之地,不值得重视。诸葛亮本人大概也有这样的看法,所以才没有对魏霸产生足够的警惕,现在终于让魏霸坐大了。
一念及此,陈震就觉得非常惋惜。
朱崖是海岛,虽然宜耕面积不少,毕竟不如出海打渔来得方便。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最朴素的道理。所以陈震在朱崖的这段时间,看得越多的还是出海的渔船。每天早上,都有不少渔民驾船出海,每天晚上,都会有无数的渔船回来,几个港口总是帆影如织,人声鼎沸。
陈震注意到,不时的有战舰入港,从上面放下一些遇到风浪而倾覆的渔民,然后又重新起帆,驶入大海深处。当出海的渔民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通常都会有一两艘楼船随行。
经过打听,陈震才知道,那是水师战舰,他们在海上的任务一是护航,以免海盗打劫,一是在渔民们遇到意外情况时予以救护。同时,他们还承担由朱崖到九真、日南一带的远途护送。陈震花了些心思,打听到这支水师大概有四五艘巨舰,二十多艘楼船,大小战船三百多艘,总兵力在一万五千人左右。分成三批,一批出海,一批返航,一批留守朱崖休整。
陈震很惊讶,他从来不知道交州水师有如此规模。在一次与魏霸的记室杨戏见面时,他隐晦的提出了这个疑问。杨戏很不以为然的说,将军麾下的水师按区域划分,不到万不得已,将士们不会远征。毕竟离家时间长了,思家念土的情绪会影响作战。交州水师除了那次远征武昌之外,基本上不出交州海域执行任务,朝廷当然不知道了。
陈震很惊讶,随即又问了一个问题,魏霸现在治下的水师一共有多少人?
陈震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水师行于海上,魏霸又不向丞相府要钱要粮,所以丞相府根本不知道魏霸麾下究竟有多少水师。
杨戏眨了眨眼睛,笑而不语,被陈震逼得急了,他推脱道,我只是一个文职,不知道军事上的事,反正你也看到了交州水师的规模,大致上,你应该可以推断出东海的水师规模。东海是前线,交州是后方,理论上说,目前在东海的水师只会比交州水师实力更雄厚。
“邓艾他们是不是都去了东海?”
杨戏沉吟半晌,点了点头。
陈震倒吸了一口凉气。交州水师有一万五千多人,那东海水师至少有两万人。周胤、邓艾等人撤出彭城,去了东海,大概不仅仅是给马忠一个下马威那么简单。魏霸早有计划放弃彭城。彭城受挫,骑兵折损严重,在青徐一带与魏军争锋必然带来更大的伤亡,所以魏霸干脆把主力撤出了青徐,全力加强水师的力量,把这个难以建功的战区交给了马忠。
换句话说,即使诸葛亮不安排马忠去东线,魏霸也有意放弃青徐。而他放弃青徐,恐怕也不仅仅是无法与魏军铁骑争雄这么简单,他是主动撤退,韬光养晦。这么做的目的,也许就是要让诸葛亮觉得东线已经不再是威胁,好把主要的目标转移到关中。
换句话说,目前诸葛亮要挟天子之威,御驾亲征关中,以夺李严兵权的形势,早在一年多前,就在魏霸的预料之中。他一直在有意无意的推动着朝堂上的局势向前发展。包括今天诸葛亮被迫以封王为条件,换取他的支援,其实都在魏霸的预料之中。并不是因为诸葛亮做出了什么决定,而是魏霸逼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陈震一时心灰意冷。
(未完待续。。)
正文 第951章 福兮祸兮
建兴十四年三月,陈震千里奔波,匆匆回到了成都。
他甚至没有回家,一脚就迈进了丞相府的大门。
“孝起辛苦了。”诸葛亮走进门,打量了陈震一眼,很亲热的招呼了一声。陈震却没有心思回应,他草草的拱手施了一礼,急不可耐的说道:“丞相,我觉得这么做害大于利。”
诸葛亮诧异的看着陈震,他还是第一次看到陈震这么失态。看起来,这句话大概已经在他肚子里盘旋了很久,所以一见面就迫不及待的吐了出来。
“别急,孝起,先把你看到的情况说说。”
陈震应了一声,把自己这小半年的见闻说了一遍,特别是重点讲述了魏霸不为人知的水师,最后说道:“就目前而言,天师道势力大增,不论是官还是民,信仰天师道的人都不在少数。不过,现在的天师道仿佛和我之前了解的天师道又不太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
“多了实证的习惯。”陈震沉吟道:“以前的天师道也讲一些玄妙的道理,现在依然讲,但是更注意验证推理,看起来是一些不足为奇的东西,却争论得非常厉害,不仅是口头辩论,而且还要做一些实证。”
诸葛亮听得莫名其妙,不知道陈震究竟在说些什么。陈震想了想,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丞相,你觉得一件东西从高处落下,快慢与什么有关?”
诸葛亮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带有明显魏霸风格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细细思量之后,就会发现根本不简单。他没有回答,只是看着陈震。
“很少人都会认为,是轻的慢,重的快,对不对?”
诸葛亮点了点头,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不对。”陈震摇了摇头,讲了一个交州流传甚广的铁球实验。这个实验来源于一次争论。双方都是天师道的信众。但是争执不下,最后特地建了一个高达二十丈的木楼,经过多次试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下落速度的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与空气阻力有关。
诸葛亮非常意外。一时为之出神。
“我想提醒丞相的不是这个结论。而是魏霸治下的学风。从中原迁往交州的世家依然在传承儒家经典,可是在儒家经典之外,也有不少人开始关注其他的学问。比如这天师道的学问,比如这实验的学问。丞相,要设计这样的一个实验,可不是想想那么简单。”
“这有什么复杂的,找两个轻重不一的东西一起扔一下就是了。”
“不然。”陈震摇摇头,苦笑不已:“最开始的时候,这个实验的确是这么做的,可是后来经过反复辩难,选定了两个大小不一铁球,丞相可知道是为什么?”
诸葛亮沉吟片刻:“铁球重,不易被风所动?”
“丞相高明。”陈震挑起大拇指,感慨道:“丞相与那些人相比,超出不止一筹。可是,若非我提及,丞相能想到这个实验,想到这里面的细微区别么?”
诸葛亮的脸色慢慢的有些发白。他懂了陈震的意思,那些人虽然不如他聪明,可是有无数人互相辩驳,反复论证,他们就能做出他所无法企及的成就。
也许魏霸治下不可能再有一个像他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可是当他把大量读书人的兴趣导向这些实证学问的时候,他就可能拥有数十甚至数百个比他更聪明的人,也就能做出更多他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创新发明。
魏霸本人也很聪明,可是他没有满足于自己的聪明,他让更多和人像他一样思考。而这个办法就是借助天师道。天师道在利用魏霸扩大传道范围的时候,也不知不觉的被魏霸利用了,他们传的道已经不仅仅是天师道的道,还有魏霸的道。
现在,魏霸不仅仅是一个神将,他更等同于一个精神领袖,是没有天师之名的天师。
那么,一个诸葛亮能和成千上万的人对抗吗?
有了这个解释,魏霸治下的实力迅猛增长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他将法家学术的耕战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诸葛亮喃喃的说道:“这样的人才不能为国家所用,反而成为国家的隐患,是我这个丞相的失职。”
陈震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魏霸实力非同小可,现在所缺的只是一个名义。如果再授予王爵,则无能为制,必然失控。”
“不授王爵,就不会失控?”诸葛亮惨笑着反问道:“让他如此静养,只会让他的实力增长更快。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上阵搏杀。战场上,多少总能消耗一些实力的,说不定……还会有一些意外之变。”
陈震无奈的摇了摇头,诸葛亮已经开始钻牛角尖,寄希望在战场上再出现彭城之战那样的意外了。他也不想想,魏霸吃过一次亏,就一点教训也不吸取,还会再吃第二次亏?
陈震没有再说什么。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
……
天子下诏,因战事紧急,诏使者赐车骑将军魏霸牛酒夺服,负责东海的战事。
诏书下达之后,火速送往朱崖。
李严得到消息,无动于衷。陈震去朱崖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他已经和魏霸多次交换意见。
李严早就知道魏霸在成都有眼线,而且眼线并不掩人耳目,甚至有些张扬。魏家庄园还在成都,他们能打听到不少消息,传往交州。李邈是彭小玉兄妹的亲舅舅,也是魏霸布在成都的眼线。除了这些人之外,成都那些有家人在魏霸麾下的当然也会时时保持联系。
但是李严想不到魏霸有更快捷的联系方式,当李邈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将魏霸的回复送到他手中的时候,李严几乎怀疑是诸葛亮伪造的。原因很简单,这么短的时间,就算用最快的马,也无法将消息传递到魏霸手中,更何况是收到回复。
可是李严不仅一次收到过魏霸的亲笔信,魏霸的书法和诸葛亮的书法的确很像,可是他能分辩得出来,因为这里面有一些只有魏霸和他两个人知道的标记,这些标记就是李邈也不知道。
李严这才知道,魏霸和成都之间的联系居然紧密到了这种地步。事实上,成都的消息传到交州,最快只要五天而已。
能将这个秘密透露给他,自然是魏霸对他的信任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李严惊讶之余也松了一口气。
能和魏霸做朋友,大概是他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陈震还没有回到成都,李严就接到了魏霸的亲笔信。魏霸向他承诺,他们之间的联盟不变,这次李严向诸葛亮发难,为魏霸再次出山创造了条件,魏霸感激在心。君投之以木桃,我必报之以琼瑶。交州支援朝廷的钱粮,将指定给关中军团使用,为了防止诸葛亮从中截流,他会将相当的一部分以私人贸易的形式运往关中,希望李严能善加利用,借以立功。届时一东一西,夹击曹魏的同时,也打破诸葛亮的如意算盘,让他自食其果。
有了魏霸这个承诺,李严虽然不能完全放心,多少也松了一口气。他也清楚,魏霸这么客气,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联盟,而是因为魏霸目前有无法克服的短项:战马。
魏霸要靠他提供战马来维持骑兵的规模,否则,魏霸就很难在6战中与魏军争锋。当然了,这个优势不是永远的,等魏霸占领了辽东,拥有了自己的战马来源,他这个优势就会慢慢的消失。
李严要做的,就是在这个优势消失之前将利益最大化,壮大自己的实力。现在他要做的是争取早点回到关中,将兵权从吴懿的手中夺回来。而要回到关中,就需要魏霸出面力挺。魏霸要力挺他重回关中,当然不能通过这些见不得关的渠道,只能经由正式的途径。
所以,李严只能等,等诏书送到朱崖,魏霸正式回到朝堂,发出他的声音。
就在这时,李严收到一个消息,敦煌太守姜维不知道什么时候兼领护羌校尉,移驻金城。
李严勃然大怒。护羌校尉是武职,任免理应归大将军府负责,现在他这个大将军连一点消息都没收到,姜维怎么就兼任了护羌校尉,由敦煌移驻到金城了。金城和敦煌隔着上千里呢。诸葛亮这么做,是让姜维先靠近关中,为夺兵做好准备吧。
李严立刻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很淡定,他告诉李严,姜维这次调动,主要是由敦煌太守转任金城太守,护羌校尉只是暂时兼领,并不是正式任务,所以没有通知大将军府。
就在李严准备发飚的时候,诸葛亮又说,其实,调姜维转驻金城是为陛下亲征做准备。姜维的一万骑兵到时候是要归大将军辖制的,先由敦煌转到金城,是为了不引起魏军的注意。
李严顿时一怔,他听出了诸葛亮的话外之意:“陛下亲征,谁是主将?”
诸葛亮无声的笑了起来,目光在李严的脸上来回扫了扫:“正方,除了你这个大将军之外,还有谁有资格当此重任?”
(未完待续。。)
正文 第952章 好大一个坑
李严狐疑的打量着诸葛亮,不知道诸葛亮又在打什么主意。
诸葛亮无奈的笑了笑:“这次大战其实谈不上什么主将,从东到西数千里,分为三路,联络不便,只能各自为战,直到会师洛阳之前,都谈不上统一指挥。”
李严点了点头,这一点他已经想得很清楚。
“东线有魏霸,中线有6逊,西线是陛下所在,当然要有一个能力与威信都不弱于他们的人主持。”诸葛亮叹了一口气,指指李严,又指指自己:“除了你我二人,还有谁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李严调侃道:“丞相谦虚了,丞相两次北伐,一次东征,我只有南阳一战,岂敢和丞相相提并论。”
“如果只是关中的战事,我的确是当仁不让。”诸葛亮仿佛没听出李严语气中的讥讽,平静的说道:“不过,这次大战动用兵力逾十万,钱粮更是无数,若无人运筹帷幄,从中调度,我怕是难以支撑。可惜刘子初早逝,要不然,由他坐镇后方,我倒可以去前线的。正方,在这一点上,我自认比你强一点,你不会否认吧。”
李严闹了个大红脸。他尴尬的点点头:“算账的本事,平的确不如丞相。”
诸葛亮轻哼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事情点到了这一步,他相信以李严的智商能够明白他的心意。他不是要让给李严,实在是脱不开身。从另一方面讲。他也暗示李严,你这个主将没什么好抢的,还有魏霸、6逊两路大军呢。
“正方,我军骑兵速度没什么优势,你不是向魏霸购买了马铠吗,什么时候能装备到位?”
李严眼神一闪,顿时恍然大悟。诸葛亮不担任这个主将,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要坐镇中央,不肯放弃朝廷大权,另一方面是想利用他和魏霸的关系。尽快把马铠搞到手啊。这倒也是。诸葛亮和魏霸已经水火不容,如果诸葛亮统兵出征,魏霸肯定不会提供马铠,而李严则不同了。他和魏霸是联盟关系。不存在这个障碍。
“这个嘛。我还要再和魏霸联系联系。”李严略带得意的说道:“不过,数量有限,只有五千套。”
“陛下出征。北军自然要随行。”诸葛亮微微一笑:“你这五千套是给陛下的北军准备的,还是给你的亲卫骑准备的?”
李严语噎,顿时沉下了脸,眼珠转了两转,却什么也没说。
诸葛亮既是在威胁他,也是在提醒他。天子亲征,作为禁军的北军肯定要随行,说不定还要上阵厮杀。如果李严本人的部曲亲卫骑的装备比北军的装备还要好,那可就是僭越,有心人告一状,李严还真没办法解释。如果把五千套马铠装备了北军,那上阵的时候,李严能随便指挥北军吗?
李严忽然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一个大麻烦。要解决这个大麻烦,他至少要分一部分马铠给北军,这样一来,原本就不多的实力就被削弱了。
李严沉思片刻,向诸葛亮拱了拱手:“请丞相指点。”
“再买五千吧。”诸葛亮道:“以关中赋税为抵押。”
李严死死的盯着诸葛亮,咬牙切齿的笑道:“丞相,好心计。”
诸葛亮抚着胡须,微微一笑,坦然受了。
李严拂袖而去。这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可是他现在已经顾不上什么礼节了,如果可以,他非常愿意对诸葛亮饱以老拳,不仅仅是失礼这么简单。
诸葛亮让他担任主将,其实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名义,没什么意义,可是诸葛亮却用这个名义给他挖了一个坑。天子亲征,随行北军会不会上阵还没决定,先要他用关中的赋税给北军装备五千套马铠。
五千套马铠,那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个闷亏让他郁闷得快要吐血了,他还能对诸葛亮有什么好脸色。不过,他也知道,他没什么选择,除非他主动放弃关中,那样的话,诸葛亮会求之不得。
李严越想越恼火,骂了半夜,却又没有办法可想,只得扔着鼻子,咽下这口带了几颗牙的血水。他连夜给魏霸写信,希望他能再提供五千套马铠,并且在价钱上优惠一些,要不然的话,他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巨款的。
……
魏霸离开了朱崖,来到了洞庭湖。
魏风、魏武分别从襄阳、义阳赶往洞庭,时隔一年半,三兄弟又一次见面了。经过那一场惨烈的战事,魏风沉稳了不少,形容削瘦,胡须也变得粗硬了许多,隐隐的有了几分父亲魏延的模样。
魏武也变得老成了许多,继承了魏延的爵位,他现在也是一方诸侯,自然而然的有了几分威势。
“释服的诏书很快就要到,战事将起。”魏霸打量着魏风、魏武,沉声道:“不过,我这次请你们来洞庭,不是要你们一起上阵,而是告诉你们,不准你们上阵。”
“什么?”魏风、魏武异口同声的问道:“为什么?”
“我答应过阿母,不能让你出事。”魏霸将手按在魏风肩膀上:“再者,这次出征,我只负责水师,要远赴辽东,暂时用不上骑兵。趁着这段时间,你向陈老将军好好修习骑战之术,等我解决了战马的供应问题,我会让你去担任我的骑将,到时候就不是几千,而是几万,十几万的问题。”
魏风哦了一声,点了点头。
“子烈,你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就要承担起大宗应有的责任。儿子成年之前,你不准上战场。”
魏武的剑眉扭曲了一阵,懊丧的说道:“早知如此,我就不要这劳什子爵位了!”
“放肆!”魏霸沉下脸,厉声喝道:“父亲的爵位是一刀一刀砍出来的,是他一辈子的心血所就,岂容得你如此轻慢?回义阳去,闭门读书思过,一年内不准出大门一步。”
魏武一愣,随即瞪起了眼睛。
魏霸哼了一声,眼神缩了起来。魏武被他盯得心里发毛,不由自主的缩了缩脖子,低眉顺眼的嘟囔道:“那么凶干什么,我听你的就是了。一年啊,啧啧啧,我惨了,我惨了。”
魏风也不禁吓了一跳。
魏霸缓和了口气,想了想道:“你放心好了,我会让阿母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和你同住,免得你无聊。另外,兄长,你有空也去看看他,顺便看着他,看他是不是老实。”
“行。”魏风强忍着笑。
“这个……闭门读书,我就认了啊。有一件事,你也得答应我。”
“什么事?”
“我那内兄张绍托人传过话来了,这次陛下御驾亲征,羽林郎也要随军出征。他只有千余骑,扔到几万大军里,连个影子都看不着。你不让我上阵立功,我就认了,他怎么办?你不把这件事解决好,我就是闭门不出,也没心情读书啊。”
“没出息的。”魏霸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回去告诉你那刁蛮夫人,这件事,我记在心上了。我会让李严关照他的。”
“李严?”魏风有些意外:“你肯定主将会是李严?”
“丞相倒是想去,可是他离得开么?”魏霸冷笑一声:“在他的眼里,除了他自己,还有谁能坐镇成都?”
“这倒也是。”魏风和魏武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魏霸没有再说什么。他对于形势的判断当然不仅仅出于这一个理由,只是魏风、魏武都不是擅长权谋的人,他也没必要跟他们讲得太细。他随即又安排了一些家务,然后兄弟三人就在洞庭湖相聚了几日,才依依不舍的散去。
……
就在魏霸在洞庭湖兄弟团聚的时候,南海太守陈表迎来了一个久别的朋友。
隐蕃头戴三梁进贤缁冠,身穿越布常服,脚上蹬着一双黑丝履,清秀儒雅,风度翩翩。他快步走了过来,老远的就拱手施礼,笑道:“蕃何德何能,怎敢有劳府君相迎。”
陈表皮笑肉不笑:“以前有眼无珠,不识隐君真面目,今日既然知道了,岂能轻忽。隐君,你瞒得我好苦。”
隐蕃微微一笑:“府君可是被蕃连累了?”
陈表一愣,眼珠转了转,摇了摇头。隐蕃是在南海潜伏过一段时间,却没有给他带来什么麻烦。这次隐蕃来访又是具了真名,主动表露了自己的隐秘身份,这份坦诚足以证明他没有恶意。否则,以隐蕃的能量,在南海掀得天翻地覆,恐怕他也未必能知道是谁在生事。
“府君,我有南海的时候,的确收集了一些消息,不过这些消息都是用耳朵就能听得到,用眼睛就能看得到的消息,算不是机密。”隐蕃浅笑道:“这一次来,我却想对府君说一些耳朵听不到,眼睛也看不到的消息,不知府君可有兴趣?”
陈表笑了起来,侧身将隐蕃让上大堂。他人在南海,对中原的情况了解有限,可是隐蕃是什么人,他非常清楚。作为魏霸身边负责机密事务的亲信,突然摆出车驾,赶到南海来见他,自然不是叙旧这么简单。之所以说那些话,不过是提醒隐蕃,他欠他一个人情罢了。
入座之后,陈表拱手行礼:“敢闻高见。”
“魏车骑对陈府君青眼有加,希望能与陈府君并肩作战。”隐蕃意味深长的笑道:“当年吴王为防车骑,派府君驻防南海。如今吴王称臣,府君总不会希望就此终老吧?”
(未完待续。。)
正文 第953章 他山之玉
洛阳,车骑将军府。
夏侯霸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踱着步。王默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面前的地面,像是在研究地上的砖纹。对面坐着鲁王曹宇和城门校尉曹爽,桓范站在他们身旁,面色有些泛红。
他们刚刚收到荆州传来的密报,蜀汉车骑将军魏霸离开了封地朱崖,来到了洞庭,与其兄魏风、其弟魏武见面。桓范分析,魏霸突然离开封地,又是在洞庭兄弟见面,恐怕不仅仅是家人团聚这么简单。按照常例,列候无诏不能轻易离开封地,否则就是违法。魏霸和诸葛亮争斗正急,在这个时候,他不会给诸葛亮送去把柄。
他这么做,只有一种可能,这是得到诸葛亮默许的。再往深层次想,他和诸葛亮达成了某种协议,静极思动,又要有所动作了。
恍惚间,彭城之战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是难得的太平之年。虽说成都传出诏书,刘禅要御驾亲征,一统天下,诏书甚至还传到了洛阳一带,引起了不少马蚤乱,让曹睿好生担心了一段时间。不过后来李严拖延时间,魏霸干脆没有去成都,刘禅御驾亲征的事也就慢慢没了消息。
夏侯霸等人知道,这里面的问题可能就出在魏霸身上,魏霸不肯配合,这仗就打不起来。蜀汉内部矛盾重重,魏霸拥兵自重,已成尾大不掉之意,李严联合魏霸,与丞相诸葛亮斗得不亦乐乎,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他们不合。就很难行成合力,对曹魏造成真正的威胁。可是一旦他们三人妥协,达成一致,那曹魏就有些危险了。
所以,曹魏的细作最关注的地方就是交州和荆州,魏霸一动,他们就把消息传回了洛阳。
因为彭城之功,夏侯霸升任车骑将军,与鲁王曹宇一内一外,是宗室倚重的两员重将。再加上大将军司马懿。形成了一个互相制衡的结构。这两年,司马懿驻陈留、睢阳,负责东南战场,夏侯霸负责并州战场。曹宇则镇守京师。守护腹心。
因为两人性格和战功的差异。夏侯霸已经超过曹宇,成为宗室当仁不让的第一重将。能到这个位置,不仅是因为他的战功超过曹宇。更因为他折节下交王昶,让曹睿看到了他刚强之外的局量。
王默就是王昶的侄子。夏侯霸听王凌的劝告,回洛阳之后就去拜见王昶,不料王昶自恃身份,不愿意与夏侯霸这样的武人交往,让夏侯霸吃了闭门羹。在大家都以为夏侯霸会发飚的时候,夏侯霸一反常态,执礼甚恭,多次上门求见。王昶被他感动,虽然不愿意亲自入府,却把侄儿王默派到车骑将军府来做幕僚。
王默的入幕,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夏侯霸。也正是因为如此,曹睿觉得夏侯霸虽然不够圆滑,却识大体,能免摧刚为柔,所以委以西线重任。
魏霸重新出山,已经被搁置一年之久的作战计划又有重新启动的迹象,身为西线大将的夏侯霸当然最紧张。他立刻把曹宇、曹爽等人请来商量,当然了,桓范、王默这样的幕僚当然更是重中之重。
桓范很主动,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提醒夏侯霸注意,蜀汉的主力虽然在西部,可是危险却在东部。关中有天子刘禅,有大将军李严,还可能有丞相诸葛亮,应该不会再让魏霸再从关中出师。那么魏霸会在哪里呢?从他的兵力优势来考虑,最大的可能是东线,或者是海上。
彭城之战前,魏霸的战略意图就是先取辽东,解决战马来源问题,只是后来被彭城之战打断了节奏。现在他重新出征,很有可能重操故技。以魏霸的战力和他在水师上的优势,东线将承受很大的压力。
因此,桓范建议夏侯霸上书天子,调整战略部署,以免东部有失。
夏侯霸觉得有道理,他又询问王默,王默却人如其名,只是沉默,不肯说话,让夏侯霸莫名的有些恼火。他甚至怀疑王昶到现在也没有真正的认可他,派王默来,就是因为他是个锯嘴的葫芦,一声不吭。
“处静,你就一点意见也没有吗?”夏侯霸强按心中不快,沉声道。
王默叹了一口气,清咳了一声:“大王,将军,成都的作战计划之所以拖延到现在,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内部不睦,这一点,我想你们都有同感吧?”
曹宇、夏侯霸互相看了一眼,默默的点了点头。夏侯霸松了一口气,王默终于肯开口说话了,让他避免了尴尬局面,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魏霸和诸葛亮的矛盾,细细说起来,并不是他们本人有什么恩仇,而是因为他们对世家的观念有分歧。魏霸对世家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联络世家,共生共赢,而诸葛亮却秉持法家的治道,一心想大权独揽。见魏霸父子兄弟因军功而成为新的世家,有可能对君权产生威胁,自然要极力打压。”
王默不紧不慢的分析着蜀汉朝廷内部的争斗,却迟迟不提及战事,夏侯霸听得有些焦躁,曹宇却渐渐听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看了桓范一眼,桓范微微颌首,表示赞同王默的意见。
王默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从战事上来说,东线的压力确实很大,增援东线是应该的。可是现在有一个问题,负责东线战事的是司马懿,在幽州的是陈泰,他们也是世家。如果仅仅增兵,不调将,则形同给司马懿增加实力,恐怕天子不会愿意。如果增兵的同时再派将,那司马懿会不会认为这是天子趁机夺他的兵权?
大敌当前,君臣之间产生这种误会,大概不是什么好事。
桓范的建议没错,但那仅仅是军事上,王默的建议则考虑了政治上的,谈不上眼光更深远,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自然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王默同时还隐晦的提出了一个足以让人警惕的问题:诸葛亮与魏霸的矛盾在于对世家的态度,曹魏存在类似的问题。诸葛亮以老臣而处于下风,是因为他对世家采取打压的态度。目前曹魏采取的也是同样的态度,那么曹魏会不会走步诸葛亮的后尘,失去世家的支持?
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王默之所以一直不肯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的身份。曹宇、夏侯霸是宗室,桓范也是谯沛乡党,而王默却是太原世家。他如果建议天子改变对世家的策略,会不会引起天子的反感,反而误解了他的意见?
君臣之间如果有了猜忌,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任何一个明智的臣子都会尽量避免遇到这种情况。王默的名字是他的叔父王昶起的,王昶奉行黄老之道,处柔处弱,不肯主动惹事。这一点,从王默和王昶的儿子王沈、王浑等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夏侯霸有些赫然,他知道误解了王默。他咳嗽了一声,语气更加和缓:“那以处静之见,该当如何处理?”
“取敌之长,补我之短。”王默淡淡的说道,然后就闭上了嘴巴,再也不肯多说一句话。
夏侯霸沉默了。取敌之长,自然是取魏霸之长,也就是与世家合作。补我之短,自然是要天子改善和世家的关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
曹睿一直有一种看法,曹魏之所以现在被世家所左右,就是因为文皇帝当政的时候,对世家太迁就了。如果像武皇帝那时候一样紧紧钳制世家的发展,不至于会出现现在的窘境。在武皇帝的时候,司马懿敢这么放肆么?他之所没有明说,是因为不能指责先帝,可是让他放松对世家的压制,那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问题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上。说到底,还是皇室和世家的矛盾。
“这个问题干系甚大,我们暂时不谈。”夏侯霸摆了摆手,决定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否则肯定得不出一个结果。“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要不要加强东线的兵力?”
桓范沉吟片刻,又道:“如此说来,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怎么一个反其道而行之?”
“魏霸水师虽强,可是没有足够的骑兵,一时很难对辽东产生真正的危险。将军何不集结重兵,先破关中?”
夏侯霸眨了眨眼睛,怦然心动。桓范说得不错,魏霸要想真正形成威胁,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能趁此时间重创关中的蜀汉军,甚至重夺关中,那魏霸独力难支,就算拿下辽东,也无法影响整个战局。
如果真的能击败李严,挫败刘禅亲征,那宗室的力量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世家的优势就会更明显。到时候再反过头来迎战魏霸,岂不是要轻松许多?
“处静,你觉得元则此计如何?”
王默想了想,颌首附和:“反者道之动,我觉得元则此计甚妙。只是事不宜迟,需得速战速决,若是主动进攻关中,我怕难以建功,不如主动示弱,引逆军主动出击。”
桓范笑了笑:“这么说来,还是要先佯动于东了?”
王默想了想,也笑了起来:“不错,的确应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