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44部分阅读

作品:霸蜀|作者:作者不祥|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19 02:15:29|下载:霸蜀TXT下载
  登一眼,转身离开。孙鲁班失望的看着孙登。气得把头扭了开去。噔噔噔的跟着孙夫人进了内室。

  孙登在庭中站了半晌。暗自叹了一口气,转身离开。他明白了孙夫人的意思,却有些不甘心。更重要的是他知道父王孙权不会甘心,姑姑的愿望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我该怎么办?孙登进退难谷。是配合父王一起努力,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听姑姑劝,顺应形势,服弱守雌?

  孙登有些恍惚的回到成都的王邸,却见门口停着一辆小车。小车很平常,如果不是停在王邸的门口,孙登根本不会注意到他。他到成都这么久,倒是和一些人来往过,不过这种普通的小车还不多见。成都城外就有车官,蜀汉大臣的车马一向还是比较考究的。

  孙登进了府,却没有在堂上看到客人,他更有些奇怪了。他不在府中,什么样的客人能进入内院?他加快脚步,来到内院,刚进门,就听到一阵哭声。孙登吃了一惊,快步上了堂,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太子妃周氏和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女子抱头痛哭,旁边站着一个两眼通红的年轻汉子,正是失踪已久的周胤。孙登仔细看了那个中年女子一眼,从她的侧脸,他就知道了这人是谁。

  孙登愣在那里,脑子里一片空白。周瑜的夫人乔氏怎么会出现在成都,失踪的周胤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

  李严最近春风得意。

  自从得知诸葛亮病重的消息之后,李严多次召集亲信们商议,最后又是马谡给他出了一个建议,以朝廷的名义征辟吴国境内的人才,为蜀汉朝廷效力。

  首先,以朝廷的名义征召吴国才俊,是李严培植自己实力,增加自己声望的好机会。就和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李严如果能将大量的人才吸纳到自己的大将军府,就可以充实自己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声望,最终建立起像曹操的丞相府那样的霸府。诸葛亮曾经这么做,使丞相府成为凌驾朝廷之上的霸府,只是他现在人在关中,鞭长莫及,而且奄奄一息,这样的好机会只能留给李严了。

  其次,征召吴国才俊,可以进一步削弱孙权的统治基础。孙权为了把权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一直对江东世家进行压制。江东世家对他早有不满,只是无路可去,只好忍气吞声。现在情况不同了,江东是吴国的江东,更是大汉的江东,他们离开江东,到其他地方任职,而孙权无法阻拦,他们何乐而不为。失去了江东世家的支持,孙权还能支持多久?

  如果说魏霸赖在豫章不走,强占长江水道,主要是针对吴国的军事和经济讹诈,那么征辟江东人才入仕,就是对孙权釜底抽薪。一旦此计顺利实施,孙权就再也不可能恢复元气,只能俯首听命。

  最后,征召大量的外地人才进入蜀汉朝堂,还可以对那些观望的人予以警告。即使是大将军府已经无可争议的压过了丞相府,还有相当多的人或者是心向诸葛亮,或者是不看好李严,保持观望态度,不肯明确依附李严。现在李严要征召江东人入仕,争夺官爵,他们还能那么镇静吗?等大量的官职授予江东人,他们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好处之外,这还是对诸葛亮进行持续施压的一个妙计。诸葛亮身体本来就不好,听到这个消息,恐怕更无法安心养病。沉重的心理负担,对局势的分析反制,劳心劳力,必然导致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对早点除掉这个强劲的对手非常有利。

  这是一举四得的妙计,李严一听就连呼妙计,同时庆幸诸葛亮当初要杀马谡,要不然的话,他怎么可能得到马谡这么高明的智囊。如果马谡现在还在诸葛亮身边,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可言,魏霸也未必是诸葛亮的对手。

  李严接受了马谡的这个建议,并迅速实施,发文给李丰、孟达和魏霸三人,要他们推荐江东人入仕。这么大张旗鼓的造势,不仅是给孙权增加压力,更是对李丰等三人的一个奖励。按照大汉不成文的习惯,被他们推荐的人以后一辈子都会感激他们,甚至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部下,这可是一个培植自己势力的大好机会。借着这个机会,李严可以不动声色的利用手里的权利,尽可能的增加李丰的实力。

  通过朝议,这个建议已经成为朝廷的决议,公文发往荆州、交州,江东人还没受到影响,成都却已经风声四起。那些观望的人首先坐不住了,谁都知道官位有限,来一个江东人,他们就少一个机会。如果不趁着江东人还没有到之前先抢占先机,他们很可能会一无所有。

  于是,大将军府开始热闹起来,门庭若市,迎来送往。相比之下,丞相府就日见冷清,不少人开始有意无意的与丞相府保持距离,以免让大将军产生误会。

  李严忙碌而快乐着。

  很快,他就迎来了另一个惊喜。

  魏霸上书,请求朝廷派使者远赴辽东,说服辽东的公孙渊称臣入朝,在曹魏的后方开辟新的战场,进一步挤压曹魏的生存空间。为了能让公孙渊顺从王命,魏霸制定了恩威并施的战略。一方面请朝廷加封公孙渊为燕王,以诱其入朝,另一方面请求朝廷下诏,由吴国水师和交州水师联合组建水师,做好出征辽东的准备,以便在公孙渊不肯顺应天命的时候予以征伐,强取辽东。

  魏霸的上书一公布,立刻在朝廷上激起千层浪。有反对的,有赞成的。

  反对的说魏霸是穷兵黩武,中原还没有平定,又要远征辽东,不惜民生,不知大局,是魏霸年轻盲目,刚刚立了一点功就忘乎所以。至于封公孙渊为燕王之说,更是无稽之谈。大汉从高皇帝开始就有异姓不得封王之说,曹操异姓封王,最后导致曹丕篡汉,至今天下不安,殷鉴不远,怎么还能再封公孙渊为王呢。

  支持的则反唇相讥,盛赞魏霸高瞻远瞩,不愧是我大汉最有才华的名将。辽东远在东北,可是产马,在收复凉州之后,幽州就成了曹魏重要的产马地之一,如果能控制辽东,进而控制幽州,则曹魏腹背受敌,亡日无多。

  至于异姓不得封王的说法更是迂腐之言。此一时,彼一时,不可一概而论。照你这么说,那吴王怎么办?难道也要把他降为吴侯?如果封公孙渊为王就可以将辽东划入大汉疆域,何乐而不为?推而论之,如果曹睿愿意去帝号,向大汉称臣,就算给他保留魏王的称号又何妨?

  朝廷上吵得热火朝天,李严心中暗喜。魏霸这个建议来得正是时候,以封公孙渊为燕王为由头,试探一下群臣对异姓封王的态度,是他正想做的事情,大概也是魏霸的本意。如果舆论不反对异姓封王,那他和魏霸就有可能封王。如果说舆论强烈反对封王,那接下来就可以讨论削藩,让吴王孙权降为吴侯,交出江东大片土地了。

  李严隐在幕后,不动声色的关注、引导着这场争论,同时他也不肯让诸葛亮安生,派人将这些立场截然相反的意见写成邸报,快马送往长安,请丞相定夺。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他相信这个难题可以让诸葛亮早死几天。

  诸葛不死,我心不安。

  (未完待续。。)

  ps:。

  还有月票否?只差十来票就能连爆俩个菊花,性价比很高啊。

  求月票爆菊!

  正文 第837章 以守为攻

  一辆风尘仆仆的马车驶进了长安城。

  诸葛均搂着诸葛瞻,看着刚刚从马车旁掠过的快马,眼神忧郁。

  因为诸葛瞻年幼,不能承受长途跋涉之苦,又因为这一路山高岭峻,马车行进困难,他从成都赶到长安,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尽管如此,他们叔侄还是累得筋疲力尽。

  这一路上,他至少看到三次六百里加急从马车旁掠过,一路奔向长安。

  他清楚,那些骑士背上背的都是十万火急的公文,以兄长诸葛亮目前的身体状况而言,每一份公文都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在这种时候,李严不会让他有喘息的机会。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兄长不能安心养病,要让他疲于奔命,心力憔悴。

  官场上的争斗也许没有战场上那么血腥,却同样残酷。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在李严、魏霸和马谡的联手攻击下,兄长已经没有还手之力,尽落下风。

  其实,从李严回到成都的那一天起,形势就对丞相府非常不利。只是谁也没想到会恶化到这种地步。李严连战连胜,兄长却是屡战屡败,这简直像一种诅咒,时刻纠缠着成都的丞相府和关中的兄长。

  诸葛均很愧疚,自己没有两个兄长那样的能力,甚至不如侄儿诸葛恪、诸葛乔,只要他再强一些,兄长也不至于孤军作战,以至于累倒。

  在诸葛均的自责中,马车驶进了长安的临时丞相府。牵着诸葛瞻的手下了车。诸葛均跟着引导的武士走进了后院,一进门,他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药味。

  在昏暗的油灯下,他看到了诸葛亮瘦得只剩下一张皮的脸。

  “兄长——”诸葛均心如刀绞,眼泪夺眶而出。

  “阿爹——”诸葛瞻挣脱了诸葛均的手,快步上前,扑到病床边,抱着诸葛亮的手臂,泣不成声。“阿爹,我是瞻儿。我从成都来看你了。你睁开眼,看看瞻儿啊。”

  “瞻……儿……”诸葛亮呻吟了一声,慢慢的睁开了眼睛,散乱的目光缓缓转了一圈。终于落在诸葛瞻的脸上。他的眼神慢慢凝聚起来。慢慢的亮了起来。嘴角雪白的胡须颤了颤,似乎在笑。“是瞻儿吗?让我好好看看。”

  “是我,是我。”诸葛瞻连声答应。从袖子里掏出水绢,擦去满脸的泪水,强忍着伤痛,睁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看着有气无力的诸葛亮。

  “真是我的瞻儿。”诸葛亮无力的笑了起来。“快,快扶我坐起来。”

  诸葛均抢上一步,把诸葛亮扶了起来,自己侧身坐在榻上,将诸葛亮抱在怀里。一碰到诸葛亮的身体,他就止不住泪如泉涌。诸葛亮身高八尺有余,虽然不是很健壮,原来也有两百七八十斤(1汉斤为25o克,相当于1/2市斤,1/4公斤),可是现在却瘦成了一把骨头,大概只有原来体重的一半,轻飘飘的像个孩子,甚至连身体都缩了起来,怎么能让人不心痛。

  诸葛亮伸出手,将诸葛瞻接到身前,眯起了眼睛,仔细的打量着儿子。这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仿佛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他急促的喘息着,胸背的肋骨在薄薄的衣衫下蠕动,一直传到了诸葛均的心里,拉扯着他的心,让他痛不欲生。

  “瞻儿……长大了,长大了。”诸葛亮咳了几声,脸上泛起潮红,眼中却是欣慰的喜悦。他上下打量着诸葛瞻,目光舍不得离开片刻。“瞻儿,可……可曾读书?”

  “读了。”诸葛瞻连连点头:“我已经读完了阿爹手抄的那些书,现在正在读《韩非》。我给阿爹背一段?”

  “好,好。”诸葛亮无力的笑着,连连点头。

  诸葛瞻站直了身子,挺起了胸脯,小大人似的清了清嗓子,开始背诵起来。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清脆的童音在病床里回荡,虽不十分响亮,却似一缕清晨的朝阳,撕破了浓重的药雾,照亮了诸葛亮的眼睛。诸葛亮静静的看着儿子,眼中满是喜悦,原本灰败的脸色现在也多了几分生气。

  姜维走了进来,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跟在他后面,满面怒容的杨仪也愣了一下,下意识的将手里的公文塞进了袖子里,站在一旁,一声不吭。

  诸葛瞻流利的背完了整篇《说难》,这才得意的看着诸葛亮:“阿爹,我背得对吗?”

  诸葛亮笑了起来,缓缓点头:“背是对,会解吗?”

  诸葛瞻有些窘迫,犹豫了片刻,伸起手,掐着指尖:“会……一点点。”

  “呵呵呵……”诸葛亮笑了起来:“瞻儿好聪明,阿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背都不会背,你能解一点,已经不错了。不过,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

  “嗯。”诸葛瞻用力的点了点头。

  “你们先去休息。”诸葛亮转过头对诸葛均说道:“待会儿再和你们说话。”

  诸葛均应了一声,小心的在诸葛亮身后塞了两个枕头,这才带着诸葛瞻离开,自有人带他们到旁边休息。诸葛亮收走了笑容,把目光转向门口的姜维和杨仪,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进来吧。”

  姜维和杨仪互相看了一眼,同时抬腿,几乎撞在一起。他们赶到诸葛亮面前,杨仪抢先说道:“丞相,李严又出j计了。”

  “什么j计?”

  “他和魏霸里应外合,托以讨伐辽东,实质想为自己谋求封王。”杨仪将刚收到的公文拿出来。噼噼啪啪的一阵说,就像连弩车的箭矢一般,连个喘息的时间都没有。诸葛亮静静的听着,面无表情,等杨仪说完了,他才淡淡的说道:“你和伯约意见不合?”

  “哦……是的。”杨仪有些尴尬的点点头,随即又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我觉得李严、魏霸此举大逆不道,当请陛下下严旨厉斥之,以正视听。伯约却说如今李严势大,不可轻撄其锋。当缓缓图之。说什么缓缓图之。不过是未战先怯罢了。夫战,勇气也,若不敢应敌,又怎么能统率三军。”

  诸葛亮眉头微挑。轻轻的咳嗽了一声。杨仪看了。讪讪的闭上了嘴巴。他知道自己刚才借题发挥惹得诸葛亮不高兴了。

  “伯约。说说你的想法。”

  “喏。”姜维躬身施礼:“长史言之有理,这是李严对丞相的试探,他派人将这些议论送到长安来。无非是想看看丞相的态度。此事关系重大,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难免给李严留下把柄。因此,我建议保持沉默,不急于给出意见,先看看再说。”

  “嗯。”诸葛亮缓缓的点了点头:“我也是这个意思,不要急着答复,等等再说。”

  杨仪的脸顿时涨得通红,诸葛亮这分明是偏袒姜维。他咬着薄薄的嘴唇,腮帮子鼓了两下,呛声道:“丞相,我们可以等得,李严却是等不及。前几天收到的公文,他要追查战船技术失踪的问题,限我们半个月内给出结果。如今已经过了十天了,再不给答复,怕是李严就要把这盆脏水泼到丞相的头上了。”

  诸葛亮眉头微皱,不悦的看着杨仪。

  杨仪却视而不见,又道:“还有,魏延回成都之后,和李严往来密切。据说他很快就要为儿子魏武迎娶皇后之妹,又要将女儿嫁给李丰。如此一来,怕是并州之战的责任会落到丞相的身上。丞相难道还要再等等吗?若是朝廷下诏,罢免丞相兵权,丞相也要忍辱负重吗?丞相……”

  “威公,这本来就是我的责任。”诸葛亮打断了杨仪,脸色变得很严厉。他的目光扫过杨仪的脸,杨仪顿时语塞,心虚的低下了头。诸葛亮急剧的喘了几口气,有些失望的看着杨仪。

  “威公,我这几日思虑,有了些想法。”诸葛亮的气息粗重,脸色红得可怕。“正要请你们来商议,你们既然来了,正好说说。”

  “丞相,你说。”杨仪连忙说道:“我们听着便是。”

  姜维也点头道:“丞相,你说。”

  诸葛亮又喘了好一会,才积聚起一点体力。“我久病不愈,想来时日无多。留在长安也无益于事,想回成都去。关中诸军,已经集结完毕,有吴懿相助,伯约自能掌握。”

  杨仪脸色一黯,他已经知道诸葛亮的意思了。诸葛亮要将关中交给姜维,而他这个长史只能在一旁看着。他非常愤怒,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会这么做,论资历,论能力,姜维怎么能跟他比?凉州有什么人才,诸葛亮将关中交给姜维而不是他,等于和荆襄系恩断义绝啊。

  “威公,我本来打算让你留在长安,主掌政事。不过,近日来,你和伯约意见颇多不合之处,想必以后也难以合作。而公琰等人不擅会计,丞相府缺你这样的能手,我想你和我一起回成都,主掌丞相府也许更合适,不知你意下如何。”

  杨仪怦然心动,转怒为喜。既然关中没他的份,那么回成都主持丞相府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诸葛亮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一旦倒下,丞相之位也许就要由他接任,这不比在长安和姜维斗气好么?

  诸葛亮将杨仪的脸色看在眼里,眼中闪过一丝轻松,他瞟了一眼姜维,正迎上姜维感激的眼神。两人心有灵犀的笑了笑,沉浸在无尽遐想中的杨仪却丝毫没有察觉。

  (未完待续。。)

  正文 第838章 丞相的反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诸葛亮和魏霸一样,采用了与当前主流兵制不一样的做法,即部分恢复了光武帝之前的兵制,在各郡县保持一定数量的郡兵维持治安,同时又保持一支随时可以出战的常备兵,直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一旦有战事,可以迅速投入战场。

  姜维、魏延从并州撤退,那支近四万人的常备兵损失了一万多,回到长安之后并没有解散,而是进行了补充,仍然驻守在长安。魏霸三路大军伐吴的时候,诸葛亮能够迅速对颍川施加压力,让6逊不敢轻动,就是因为这支力量的存在。

  秋收之后,诸葛亮以都试阅兵为借口,调各地驻地齐聚长安,不过是进一步加强这支常备军的而已。诸葛亮卧病在床,并没有影响对兵权的调整,姜维就像他的一只手,忠实的执行的他的命令,将关中以及凉州的兵权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不能说没有不同意见,可是至少就目前而言,这些意见还不能形成反对力量,在魏延那个刺头被支开的时候,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诸葛亮的决定,就连魏延统领的那些凉州精锐也只能保持沉默,密切注视着事态的进展,同时尽可能用官方的渠道将关中的消息送回成都,报告给魏延。

  他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

  吴懿一直在长安。他的身上还有汉中督的职务,实际权力却由他的儿子吴敏暂管,他可以一心一意的留在长安为诸葛亮、姜维站台。作为从刘璋时代起就在益州的外乡人。作为皇太后的兄长,他有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作用。他就像一块被岁月磨圆的磐石,虽然没什么棱角,可是份量却不可小视。有他站在诸葛亮的身边,无形中就能镇压很多声音。

  车骑将军都没什么意见,普通将领还能有什么意见?

  除了吴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被召到了长安:向朗。

  向朗是荆襄系当之无愧的元老。如果说诸葛亮是荆襄系权力的领袖,那向朗就是荆襄系资历的领袖。在马谡与诸葛亮决裂,荆襄系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的时候。向朗这个老人就有着他们谁也无法替代的作用。诸葛亮把他从上邽召到长安来。自然也是希望借重他的威信,帮姜维、杨仪掌控局面。而向朗离开了上邽,作为陇山南端要塞的上邽城自然就落入了王平的绝对控制之中。

  王平是诸葛亮忠诚的支持者。

  上邽有王平,萧关有陈式。中间是陇关的赵广。关中的西部防线基本可以说万无一失。在镇西大将军魏延被派往成都。而他统领的精锐力量又留在长安的时候,凉州自然成了凉州人的凉州,姜维这个凉州人也就拥有了一些别人不具备的优势。

  做完了这些。诸葛亮决定离开长安,返回成都,要与李严面对面的较量。现在最让人担心的不是别的,而是他的身体。也许是因为卧床休息了一段时间,也许是因为诸葛均带着诸葛瞻来到长安,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一直不能理事的诸葛亮居然又出现在公众面前,还要赶赴成都。

  这个消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当诸葛亮的轩车离开长安城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匹快马冲出了长安城。

  向朗、杨仪随行,姜维、吴懿到城外送行,一直把诸葛亮送出五十里外的长亭。

  京兆太守赵素随行,当诸葛亮的马车消失在远处如烟的树影之中,赵素不知不觉的凑到了吴懿的身边。吴懿偏过头看了一眼,嘴角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赵府君有何指教?”

  赵素笑了笑:“将军说笑了,我哪里敢指教将军。不过是有一个疑问想请将军示下。”

  吴懿不吭声,目光扫了一眼远处的姜维。姜维还在眺望诸葛亮远去的方向,神情专注虔诚,仿佛是一尊石像。

  “将军,现在有五万大军驻扎在长安附近,仅凭秋收的存粮,恐怕支撑不了太久。”赵素脸上挂着客气的微笑,眉头却微蹙着,似乎为自己的公务而操心。“将军,如果大军一直驻留在此,我们可能还要请朝廷调拨一些粮食才行。”

  吴懿没有说话。他知道赵素在试探什么,可这不代表他就愿意告诉赵素。他沉默了片刻,说了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

  “长安曾经是我大汉的都城,区区五万大军又算得了什么。赵府君,你可不能把自己当一个普通的太守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既然是天师道信徒,想必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吧。”

  赵素眉头一挑,若有所思。作为京兆太守,作为汉中人在关中的代表,作为天师道内的高层,诸葛亮虽然没有对他说过回成都的打算,他多少也能猜得到。吴懿这句话说得很隐晦,可是该透露的意思却已经到位了,不仅这五万多大军短期内不会离开,还有可能有更多的人进入长安,他这个京兆太守肩上的担子很重。干得好,他也许能抓住这个机会,干得不好,可能就会被人排挤掉。

  比起京兆太守这个职位,在这种敏感的时候选择支持的对象是一个更重要的抉择。一步走错,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付之一炬。

  赵素不得不谨慎分析眼前的局势,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又不能丧失机会。

  ……

  诸葛亮还在褒斜谷栈道逶迤前行的时候,一匹快马就冲进了成都城内的大将军府。

  李严看完了那简单到只有一句话的消息,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眼角不由自主的一阵阵抽搐。

  诸葛亮不仅没死,反而越来越精神了,居然要回成都。他要回成都干什么,争夺对皇帝的控制权?

  这和李严期望的完全相反。

  李严心乱如麻。他最近所有的行动都是以诸葛亮病重将死为前提,不管是让人挑起异性封王否可行的争论,还是让人提出迁都长安的提议,都是以诸葛亮的身体不佳为前提的。如果诸葛亮不仅不会死,而且还有精力回到成都,事情就完全脱离他的控制。

  即使有马谡相助,他也没有信心与诸葛亮正面较量,更何况他现在怀疑马谡是不是别有用心。诸葛亮病重的消息就是从马谡嘴里传出来的。如果马谡和诸葛亮里应外合,他还怎么相信马谡?

  还有魏霸,魏延被诸葛亮剥夺兵权,支回成都,魏霸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反应,这也让李严不安。魏家父子曾经和诸葛亮非常亲近,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已经决裂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他们会不会重新站在一起?

  李严疑虑丛生,一时不知道自己该相信谁。

  好在诸葛亮身体不佳,不能昼夜兼程,他还有一点准备的时间。李严在紧张的同时,又暗自松了一口气,心里有几分庆幸。面对诸葛亮,我也不是一点胜算也没有,至少我的身体比他好。他不在长安好好养病,非要赶回成都来,这一趟行程近千里,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李严等了两天,这才将诸葛亮离开长安,正在返回成都的路上的消息告诉了马谡。马谡非常意外,刹那间有些失神。李严从他的失神中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恐惧,心里却松了一口气。从马谡的神情来看,至少马谡没有料到诸葛亮会突然返回成都,也就是说,马谡和诸葛亮里应外合的可能性并不大。

  马谡很快冷静下来:“大将军,丞相的行程清楚吗?”

  李严点了点头。诸葛亮离开长安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他安排的那些耳目当然不会不留心,诸葛亮每天前进了多少里,又在哪里住宿,他都一清二楚。

  “密切关注丞相的饮食。”马谡的眼睛越来越亮,仿佛是一个战士看到了强大的敌人,激起了斗志。“另外,多找一些牵扯不清的事,像上次谯周建议设立史官的事就不错,用快马送给丞相,让他过目。”

  李严感受到了马谡的紧张,也明白了马谡的意思。留心诸葛亮的饮食,是注意他的身体恢复程度,找一些牵扯不清的政务送给他,是让他保持操劳,不能好好休息,至少不能让他安心的考虑怎么和他争权的事。

  从细微处着手,正是高手的表现。

  “我知道了。”李严点点头,又道:“你看这件事要不要通知魏子玉?”

  马谡笑笑:“大将军,丞相此次回成都,恐怕不会只对付大将军一人。可是要同时对付大将军和魏子玉,他又力有不逮。我想,这里面还有离间的作用,大将军疑心魏子玉,你们两人互相猜疑,大概才是丞相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李严皮笑肉不笑的咧了咧嘴,神情有些尴尬。马谡今天的话说得非常直白,一点遮掩也没有,让他有种被人看穿的窘迫。不过,李严也明白马谡说得对,就算他疑心魏霸,也不能让诸葛亮抓住机会。在他和诸葛亮正面较量的时候,至少要保持魏霸的中立。

  李严承诺让人给魏霸送信,让他做好准备。

  马谡离开大将军府,回到自己的家里,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个人独坐了大半夜。第二天清晨,他才打开房门,叫来谢广隆。

  “你立刻去一趟交州。”

  (未完待续。。)

  正文 第839章 一动风雷

  6逊比李严收到消息的时间更早,在惊讶之余,他又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很显然,不管诸葛亮在做什么,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他如果能击败李严和魏霸,对吴国肯定是一件好事。相对李严和魏霸的咄咄逼人,还是诸葛亮这样的对手威胁更小一些。

  6逊把收到的消息原原本本的向孙权做了汇报,并附上了自己的分析,他希望孙权能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孙登等人在成都的便利条件,尽可能的帮诸葛亮控制住局面,给吴国争取喘息的机会,挡住魏霸步步紧逼的脚步。

  孙权接到6逊的奏疏,百味杂陈,喜忧参半。他不知道6逊做的这些有几分是出于对他的忠诚,在他个人看来,这更像是6逊为江东世家争取权利。

  不久前,他接到了6逊的一封奏疏,说李严将以皇帝的名义征召吴地才俊,正在请魏霸拟定名单。为了避免被成都占领人心道义的高地,6逊请求孙权抢先让安排那些人入仕,尽可能的把影响降到最低。当时他就怀疑6逊有私心,不过随后张温传回来的消息证实了6逊的担心,他无可奈何,只得接受了6逊的建议,大量征辟江东世家入仕。

  他没有什么退路可言,和被李严、魏霸掏空根基相比,把吴国变成吴人的吴国也许是一个勉强能接受的结果。短短的半个月内,他发出了三十多份言辞恳切的征辟诏书。他要在成都做出决议之前,将那些足以影响江东人心的世家代表拉入吴国的朝堂。

  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不是李严、魏霸,也不是他孙权,而是江东世家。

  一想到这个结果,孙权就觉得自己被人了。他觉得朝堂上那些江东人都在笑他,可是他还得装出笑脸,不敢得罪他们,免得他们拂袖而去,转投成都朝廷,那自己忍受的那些屈辱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破坏力。

  这些年,孙权一直过得不顺心,但是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屈辱。

  这个吴王当得真没劲。

  追根溯源,魏霸是罪魁祸首。所以当孙权看到诸葛亮居然有力量进行反击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他立刻派人把这个消息送给孙登。孙登人在成都,但是他游离于蜀汉朝堂之外,在诸葛亮到达成都之前,他可能收不到什么消息。

  为了加强孙登的实力,给诸葛亮添一把力,孙权派诸葛恪、顾谭二人赶往成都。诸葛恪不用说,是他最信任的年轻一代,而顾谭同样不可小视,他既是吴郡顾家的人,丞相顾雍的孙子,又和孙家有不可割舍的关系,他的母亲就是孙策的女儿,从辈份上来说,他是孙权的从外甥。与此同时,他的祖母6氏又是6康的女儿,6绩的姊姊,和6家同样渊源甚深。

  有了这样的背景,孙权相信顾谭不会轻易抛弃孙家,他那超乎常人的心计才能为孙家所用。正如6逊所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了尽可能的为吴国争取利益,他必须要派出最精干的人手。

  诸葛恪和顾谭就是他敢用而且相信有用的两个人选。他们也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接到任务之后,立即起程,连将至的新年都顾不上了。

  ……

  因为距离的原因,魏霸收到消息的时间要晚得多。他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筹备一年一度的除夕大飨。

  作为独揽大权的镇南将军,魏霸每年都会在新年前后接见治下的各郡县的负责人,还有各地的豪强世家的代表。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他不喜欢那些贪婪的世家豪强,可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他又无法根除这些人,只能尽可能的予以控制,恩威并施,不让他们变成恶姓生长的肿瘤。

  每年的新年大飨就起到这个作用,那些受邀参加的世家豪强都是进入魏霸控制范围的人,能进入这个名单,自然是一份荣耀,同时也是一份警惕,因为一旦被踢出这份名单,通常就意味着镇南将军对你不满,要动用某些手段进行制裁了。与此相比,因为投资失败而家道中落倒显得不那么可怕。

  在某种程度上,除夕大飨就是年关,而魏霸就是这道关的守门人。好在这个守门人还算是讲理,除非有人触动了一些不可逾越的禁令,他一般不会把人往死里整,多少要留一点活路。更多的时候,他只会利用手中的权利谨慎的调整方向,予以颇有弹姓的限制。

  更多的时候,他像大禹一样是个疏导者,而不是像鲧一样只知道堵防。这大概也是他治下这些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原因所在。很多人说,这可能和他是天师动众,信奉黄老之道有关。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开始信奉天师道,重新研习黄老之道。

  这大概是魏霸没有想到的结果,不过他也不反对这个结果。信天师道的人越多,他这个神将的号召力也就越强。有时候,没有信仰未必就是好事,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道德会堕落得更快。

  客人很多,但是有资格被魏霸接见的人却有限,大多数人只能随众拜见,能单独面见的人毕竟是少数,也是难得的荣耀。

  长沙郡今年刚刚进入魏霸的治下,长沙的世家豪强也得到了一些照顾,特别是那些多年前就和魏霸打过交道,支援过魏霸的人,这次不仅收到了邀请,还受到了魏霸的特别接见。

  接见他们的除了魏霸,还有曾经的长沙太守廖立。

  坐过几年冷板凳,再加上年岁渐长,廖立虽然还摆脱不了那种孤傲的风骨,多少也消去了几分轻狂。如今的他掌握交州七郡,是名符其实的一方大吏,根本不需要做出任何姿态,往那里一坐,就是一座山,足以让人景仰。

  这些天来,他和魏霸一起接见长沙的士绅,很好的起到了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有他这座山坐在旁边,魏霸的轻松甚至轻佻就不再成为轻佻,而是一种平易近人,是一种真正的随姓。

  不过,当诸葛亮离开长安,返回成都的消息送到镇南将军府的时候,不管是廖立这座定海神山,还是随姓自如的镇南将军,刹那间都有些失神。

  魏霸和廖立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了震惊,还有一丝无奈。

  魏霸很快恢复了平静,不动声色的将急报往袖子里一塞,继续和那些士绅闲扯。廖立也很快镇定下来,一声不吭的坐在一旁。不过那些士绅都是人精,他们多少看出了气氛的不对,先后找了个理由退了出去。

  堂上只剩下魏霸和廖立两个人,他们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起身,来到魏霸的书房。

  法邈已经在等着,正在屋里踱着步,听到魏霸二人的脚步声,他连忙走到门口,冲着廖立拱了拱手,谦恭的笑了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