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32部分阅读

作品:霸蜀|作者:作者不祥|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19 02:15:29|下载:霸蜀TXT下载
  有专门的技师负责。为了避免露出痕迹,张温也不敢刻意打听,所以交往了这么久,他们打听到的技术机密非常有限。

  不过,陈祇终究不是一个无隙可钻的人,在张温送了他一块极难得的美玉之后,他终于给了张温一个机会,一个远远看一眼的机会。然而仅仅那一眼,就让张温心惊肉跳。

  那是一艘巨舰。一艘比吴国最大的楼船还要大一半的巨舰。巨大的体量如山一般。从此压在张温的心头。更让他恐惧的是,那艘如山一般的巨舰居然行动自如,虽然不能和那些蒙冲斗舰相比,可是比起吴国最大的楼船。这艘巨舰的灵活性毫不逊色。甚至有不少优势。这艘巨舰抗打击能力超强。据陈祇夸口说,就是三十斤重的霹雳车近距离的打上去,也很难击碎。就算是最强的十二石弩也很难将护板射穿。

  这样的战船一旦出现在战场上,那就是一个无法匹敌的存在,足以碾压吴国现有的任何战船。不用打,仅凭巨大的体量,它就能将吴国所有的战舰撞翻。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样的战舰还不是一艘,陈祇说,魏霸的命令是在十月之前要交出第二艘,年底之前交出第三艘,所以,合浦船厂现在不仅是无法承接张温等人的订单,就是李严要的战船无不可能有时间生产,所以的作坊都在全力以赴的生产这种战舰。

  这算是对张温等人的一点安慰。也就是说,只要魏霸不让这些巨舰参战,那汉吴双方水师的实力对比还不至于太悬殊,李严短期内无法得到足够的新式战船来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周鲂后人又千方百计的派人潜入了那些船坞,费了千辛万苦,总算打听到了一些消息。如果不是陈祇再三警告他们不要太过分,以免影响他的仕途,他们也许能打听到更多的信息。现在,周鲂要急着赶回武昌,把这些付出了巨大代价才得来的技术信息转交到孙权的手中。

  ……

  刚刚与周鲂擦肩而过的中年人放下了车帷,轻轻敲了敲车厢,马车重新起动,两匹健马拉着车,向南方急驰。

  彭珩松开了弩机,退出了弩箭,松开了弩弦,将小弩重新收入怀中,看着中年人笑道:“隐君真是大智大勇,面对这等劲敌依然如此沉着冷静。”

  “没什么,他行色匆匆,又掩饰身份,此刻怕是没有心情与我对阵。侥幸胜了一场,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隐蕃摸了摸脸:“蜀山剑派的这易容术还真是高明,周鲂居然一点也没看出来。”

  “那是,要不然我蜀山剑派敢派弟子出来闯荡?”驾车的陈茗带着三分得意的笑了一声。“不过要论易容术,我这点手艺还真是不行,小师妹的易容术比我还要高明。隐先生,你要是方便的话,让将军发个话,让她传你几手不传之秘,不仅能变换面容,连你的声音都给变了。这对我们以后行动可是多有帮助啊。”

  隐蕃笑笑:“好的,有机会,我向将军提一提。”

  “哼。”被绑得像个粽子,扔在角落里的周胤不屑的哼了一声。他嘴里塞着布,无法出声说话,可是眼神中的鄙视却毫不掩饰。

  离开庐陵,穿过一片大山,进入桂阳境界之后,周胤就知道自己上当了。绑架他的根本不是什么周鲂派来的人,而是魏霸麾下的细作,为首的就是隐蕃,负责行动是的彭珩率领的二十多个高手,而在他们身后接应的则是魏霸的表兄邓艾率领的三百精锐。

  他们的任务就要把他劫走,栽脏周鲂的主意是这个看起来很文弱,心思却非常歹毒的隐蕃出的。周胤对此非常愤怒,那个逃脱的部曲肯定会先去武昌,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妹妹太子妃,然后这件事会传到太子孙登的耳中。

  孙登虽然性格软弱,不敢对周鲂说什么,可是他身边的那些人一定会把这件事和孙登的太子之位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周鲂奉孙权之命执行的,是孙权要废太子的先兆,否则周鲂绝对不敢这么大胆。

  可以说,这是隐蕃利用他的身份对孙权父子的一次挑拨,而他则莫名其妙的成了帮凶。正是他一口咬定是周鲂公报私仇,才坐实了这件事。

  周胤气得咬牙切齿,却没什么办法。他现在已经是阶下囚,就算拼了老命也不会有任何实际意义。他现在只想看到魏霸,好当面唾他一口。打仗就打仗,用这种暗杀、绑架的下作手段,实在让人看不起。

  他对和隐蕃这些人争论没有兴趣,既然他们能做这种事,就不会有什么羞耻感,和他们说都是白费口舌。要说,他就要对魏霸说,看看这位年轻的名将怎么回答他。

  在众目睽睽之下,周胤闭上了眼睛,不一会儿就鼾声大作。

  ……

  孙权焦躁的在殿中走来走去,眼角不由自主的抽搐着,脸颊绷得紧紧的,能清晰的看出牙齿的磨动,配上那双碧眼,看起来就像一只恶得前胸贴后背的狼,正磨着牙齿,准备从猎物身上撕下一块鲜血淋漓的肉。

  可是,他的心神却截然相反,他觉得自己是猎物,而李严才是那头狼,魏霸、孟达一个是李严的利爪,一个是李严的尖牙,都对他虎视眈眈。

  当初不祥的预感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帮李严夺取了南阳,李严现在回过头来,还想争夺武昌,甚至整个吴国,把吴国变成他功劳簿上重重的一笔。

  狼子野心,这是真正的狼子野心。蜀汉君臣都是如此,他们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一时的忍让不可能息事宁人,只会招来更大的贪念。

  孙权悔不当初。

  殿外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诸葛恪大步流星的走了进来。若是换了别人,孙权只怕会对这种失礼的行为勃然大怒,不过来的是诸葛恪,孙权就顾不上追究他失礼的问题了,因为诸葛恪肯定是刚从关中回来,带回来了诸葛亮的答复。

  “元逊,诸葛丞相怎么说?”

  “拖。”诸葛恪喘了一口气,又解释道:“拖延时日,争取时间。”

  “拖,怎么拖?”孙权怒吼起来:“李严的国书中下了最后通谍,如果在九月末不能达成协议,他就要采取行动了。”

  “这是不可能的。”诸葛恪摇摇头,不知道是在说李严不可能真的动武,还是觉得孙权已经乱了阵脚。“大王,南阳刚刚入手不到一年,孟达实力有限,魏霸虽然经营多年,可是荆南、交州历来就是贫瘠之地,纵使魏霸经营有方,这些年实力大涨,可是根基终究太弱,他们就是联手,也不具备一举攻克武昌的实力。”

  孙权捏了捏眉心,情绪稳定了一些:“当真?”

  “蜀国的赋税都要经过丞相府最后审核,诸葛丞相能不清楚这些?”诸葛恪耐心的安慰道:“丞相也不希望李严建功,所以他会在朝堂上发起反击,至少李严本人无法亲赴战场。孟达和魏霸南北夹击,不可能协调一致,只要大王统筹得当,不仅不会失败,甚至可能重创孟达,夺取襄阳。”

  “就算能挡住孟达,那魏霸怎么办?”孙权冷笑道:“你觉得就凭益阳那两万多人,能挡得住魏霸?”

  诸葛恪犹豫了片刻,语气变得不太肯定。“诸葛丞相说,魏霸大概不会像孟达一样,唯李严之命是从。这次配合李严行动,也许是魏霸的一计也说不定。他正在想办法分化魏霸,争取将魏霸从李严的阵营中分离出来。不过,他的意思是……”

  诸葛恪舔了舔嘴唇,双手握在一起:“大王最好示弱于敌,做好作战的准备,将取先予,伺机重创孟达。”

  孙权皱了皱眉头,眼珠转了两转:“他肯定魏霸不会参战?”

  诸葛恪眨眨眼睛:“诸葛丞相的确是这么说的。”

  (未完待续。。)

  正文 第793章 打到你服

  孙权将信将疑,他觉得诸葛亮和李严一样,都没安好心。李严是明抢,诸葛亮是暗劫。李严要通过侵吴来建功,压过诸葛亮,而诸葛亮则是希望李严侵吴失败,以此保持朝堂上的平衡,守住阵脚。

  他说魏霸不会参战,魏霸就不会参战?他能指挥得动魏霸吗?如果他真信了这句话,不理睬李严的最后通谍,导致了战事爆发,诸葛亮不会有什么损失,可是吴国却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不错,以双方目前的实力而言,就算魏霸和孟达联手,也没有攻克武昌的把握,最后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或者某一方略占上风,但这同样要消耗大量的财赋。

  对于国库紧张的孙权来说,这一场战事的爆发,也许就意味着江淮战场不得不收缩防线,损失不可谓不小。

  孙权甚至怀疑,诸葛亮就是希望他们打起来,这样他就可以得到喘息的机会,等实力恢复,再攻并州,然后抢在吴国前面向冀州进军,最后形成对吴国的绝对优势。

  孙权毫不怀疑诸葛亮有一统天下的念头,他们之间的联盟只可能是短时间的联盟,等魏国灭亡之后,他们之间必然还要继续战斗,争取最后的胜利。他是这么想的,诸葛亮肯定也是这么想的。这注定了他们之间的联盟不可能是纯粹的联盟,联合行动的同时也不妨勾心斗角,互相算计。

  诸葛亮可以算计他,他同样也可以算计诸葛亮。要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归根到底还是要倚仗自己的实力。在派诸葛恪去关中问计的同时,孙权对诸葛亮提出了不少要求,希望诸葛亮能提供更多的帮助,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战马。孙权一开口就要了一万匹。

  “诸葛丞相答应我的条件了吗?”孙权不紧不慢的问道。

  “诸葛丞相考虑过了。”诸葛恪说道:“不过,关中今年的收成一般,除去正常的开支之外,他能支持我们的有限,大王要求的一百万石米他拿不出来。”

  “那他能给多少?”

  “二十万石。”

  “哼!”孙权不满的哼了一声,要一百万石,他才提供二十万石,他也太小气了一点。当初他要打洛阳,魏霸一口气可是提供了他五十万石米。“那我要的战马呢?”

  “一万匹有困难,他只能提供五千匹。”

  孙权没有吭声,心里稍微舒服了一些。他要一万匹战马,却没指望诸葛亮真能给他一万匹战马,能得到五千匹,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价钱呢?”

  “上等战马五十金,两百匹,中等战马三十金,千匹,普通战马十金,四千匹。”

  孙权点了点头,这个价格不算贵,甚至可以说诸葛亮给了他不少优惠。只是他还是觉得负担不小。最普通的战马是分给各个将领,由他们组织亲卫骑,这些钱不用他来出,可是其他的战马都要由他来掏钱,总共四万金,这依然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款。

  总共八万金交到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的手头可就宽松多了。由此看来,诸葛亮宁可在成都节节败退,也要在关中站稳脚跟,不肯放手,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将战马资源捏在手中,就是一个稳定的财源。李严占据了成都又如何,益州一年的收入能有几万金?最多也就是三四千匹普通战马的价值罢了。而且,他有更多的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战马,战争的利器牢牢的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他就不敢对诸葛亮逼迫得太厉害。

  “什么时候能运到武昌?”

  “诸葛丞相说越快越好,一旦谈判破裂,李严对吴国宣战,他就不好再和吴国做生意了。”

  孙权点了点头,冷笑一声。诸葛亮果然还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不想和李严撕破脸对抗。可是这样一来,要在短时间内凑出这么多钱,难度可真不小。诸葛亮这么做,大概也有不让他犹豫的用意。

  ……

  孙权在咨询众臣,忙于备战的时候,蜀汉的使者赶到了武陵,和吴太子孙登开始了接触。谈判一开始,蜀汉三个使者就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大鸿胪杜琼是个饱学鸿儒,对道统看得极重。他一口咬定吴国向魏国称臣不合道义,现在改向蜀汉称臣是弃暗投明,既是对汉吴联盟的加强,也是对吴国既往错误的修正。蜀汉能够接受吴国称臣,当然也是既往不咎的宽容大度,孙权应该感激涕零才对。

  对这些迂腐到极点的论点,孙登等人当然不会当回事,只有死读书,不问世事的书生才会说出这些绝对正确,却也绝对没用的废话。对这样的人,你直接当他不存在就是了,要论官面上的辩驳,孙登身边的张温和张承都可以对付,他们从圣人经义开始说起,一说可就收不住头了,大有把谈判变成经学研讨的趋势。

  可是,两个副使的态度却没这么好对付。

  费祎从头到尾没怎么说话,很显然对这个谈判没什么兴趣,只不过碍于礼仪,不得不出席。然而,他的沉默并不是没有表示,相反,他不说话就是一种很让人担心的态度。因为他刚刚去过一趟交州,求见魏霸,如果魏霸给了他什么承诺,他此刻不会一言不发。既然他不说话,就等于说诸葛亮要分化魏霸的承诺已经落空了,费祎根本没有得到魏霸的任何支持。

  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证明了李丰为什么会嚣张。嚣张是要有实力的,而他最大的倚仗不可能是孟达,只可能是魏霸。因为他也刚刚从交州回来。

  李丰在谈判中非常高调,他多次表示,王道并非不征,商汤是通过武力推翻了夏桀,商汤也是通过武力推翻了商纣,既然天下之主都可以用武力推翻,武力征讨一个逆臣也就没什么好怀疑的。吴国如果能改过自新,重归大汉旗下,那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执迷不悟,非要保持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吴王称号,那天下人都会唾弃之,大将军当然也会顺从人心,举兵讨伐,以正视听。

  李丰说了一大堆,其实意思却很简单:你不服,就打到你服。

  比起杜琼的引经据典,李丰的说辞几乎是漏洞百出,可是这并不影响他的威慑力。面对李丰的威胁,孙登等人一面据理力争,一面飞报孙权,让他做好战争的准备。很显然,李严不达到目的是不会罢休的,大战在所难免。

  一天激烈的谈判过后,孙登把张温等人引入内室,对白天的谈判进行了总结之后,各自散去。周鲂刚刚出门,又被孙登叫了回来。周鲂还以为有什么问题没有说清楚,正想开口询问,孙登叹了一口气:“周胤不见了。”

  周鲂一愣,随即觉得头皮发麻。周胤不见了是什么意思,是他逃跑了,还是被人杀了?孙权把周胤贬在庐陵,就是因为他是庐陵太守,一方面可以监视周胤,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周胤,周胤有什么意外,他可是第一责任人。如果周胤逃了,那还好一点,他最多是个失责,如果周胤死了,孙权是不会承担这个责任的,他周鲂却逃不了。

  “不见了……是什么意思?”

  孙登从袖笼里拿出一封信,递给周鲂。周鲂有些紧张的接过来,看了一遍,额头沁出了一层汗珠。这封信是太子妃周氏写来的,说周胤在庐陵被人围攻,随身的四名部曲只逃出一人,报告说来人自称是费杨,奉周鲂之命前来邀请周胤前去一见。目前周胤下落不名,希望孙登能够和周鲂通个气,放周胤一把。周胤如果有什么对不住的地方,她愿意代兄受过。

  太子妃的说得很客气,可是杀机却很重。这已经是认定了周鲂下的手,而且要向周鲂要人。

  周鲂哪里有人,他现在才知道周胤失踪了这么回事。

  “太子殿下,我这几个月一直在交州,孙君侯和张惠恕都可以做证。”

  “是的,这一点我知道,想必大王也知道,问题是这不代表你就不能下令对周胤不利。”孙登长叹一声:“你放心,我是相信你的,大王也会相信你,所以我把这件事交给你,你要把周胤找出来,完好无损的找出来,这样才能证明你的清白,以及……”

  孙登顿了顿,一字一句的说道:“大王的清白。”

  周鲂屏住呼吸,半天没能说出话来。他听懂了其中的意思。如果周胤死了,他是第一责任人不假,可是最大的嫌疑犯却是吴王孙权,很多人会怀疑是孙权下令他处死周胤的,这可能会引起江淮系的整体反击。

  最近江东世家实力暴涨,在朝堂上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席位,严重侵犯了江淮系的利益。江淮系对江东世家的ri益强大早就看不顺眼了,如果周家都有可能被清洗掉,那还有谁是安全的?这完全可以看作孙权向江东世家彻底低头的一个表现,江淮系有可能因此而分崩离析,与孙权离心离德。

  所以,面临最大危机的不是他周鲂,而是孙权本人。

  周鲂躬身拜了一拜:“太子殿下,我立即赶回庐陵去,从事发地开始查起,一定查个水落石出,给大王和太子殿下一个交待。”

  孙登长叹一声:“但愿如此。”

  正文 第794章 迷茫

  谈判只进行了两天就无法继续了,李丰蛮横的打断了讨论学术正讨论得眉飞色舞的杜琼,趾高气昂的对张温和张承说,你们不要说这些没用的,曹魏是叛逆,我大汉才是正统,你们吴王的王爵是曹魏封的,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我们不要求别的,我们只要求你们宣布抛弃曹魏所封的王爵,然后改向我大汉称臣,一样封他做吴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事,他没什么损失,你们为什么要推三阻四?舍不得弃暗投明是不是?那好,既然好好说不听,那就只能来硬的,灭了你们再说。

  不顾张温和张承的愤怒,李丰悍然决定终止谈判,他只给了一个期限,大将军说九月底是期限,如果你们不想因此发生冲突,那就赶紧说服孙权,让他向我大汉称臣。否则,十月初一,我大汉的正义之师一定会出现在你们吴国境内。

  发完这句狠,李丰扬长而去。他一走,杜琼和费祎也呆不住了。他们是配角,李丰是主角,真正能做决定的是李丰,不是他们。李丰走了,他们留在这里也没用。

  谈判无果而终。

  李丰的强硬大出孙登的意料,孙权命令他拖,让他和杜琼东拉西扯,拖的时间越长越好,可是没想到李丰这个蠢货根本不理那一套,扔出一个最后期限,走了。

  这根本不是谈判,是最后通谍。

  孙登不敢怠慢,他只能把消息传回武昌。同时派出大量斥候进入桂阳、零陵、武陵等地,甚至远到交州,打探魏霸的动静。

  ……

  没等孙登的斥候回来,魏霸的公函先到了。

  这封公函是从交州发出的,但是发出的时候,魏霸已经在离开交州的路上。魏霸说得很客气,秋收在即,按照惯例,秋天之后都会进行都试,各郡的常备兵要集中在一起进行检阅。今年是他掌握交州和荆南的第三年。有不少士卒将退役回乡。要征收一批新兵入伍进行补充,所以今年的规模会大一些,持续的时间也会长一点,为了避免引起吴国的误会。所以行文告知。你们不要紧张。这只是正常的阅兵而已。不是开战。

  这份公函由李丰进行转交,里面的内容李丰当然一清二楚,他脸上的骄横更是十里外都能感觉得到。孙登看完这封公函。却是脸色苍白,手足无措。这哪里是公函,分明是宣战书。魏霸不仅要在边境上集结大军,还要征召那些一部分适龄男丁进行检阅,总人数将达到七八万,又是在这种敏感的时候,谁敢真当他是检阅,谁又能保证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十月初一的时候,他不会挥师杀入长沙?

  长沙只有两万人,根本挡不住魏霸的步伐。魏霸一旦发动攻击,失守也许只是旬日之间的事。

  送走了一脸得色的李丰,孙登召集张承、张温等人商议。大家互相看看,谁也不说话,气氛显得特别压仰。从知道要谈判的那一天起,他们就知道有开战的可能,可是谁也没想到战争会来得这么快。

  现在还只是八月初,各地都在进行或者准备进行秋收,魏霸的驻地在南方,秋收的时间也最早,他辖下的地区已经开始秋收了,大概会比武昌一带提前十天左右。但是秋收之后还要完粮,还要进行每年的大计,不忙到九月中是不可能结束的,这也是李严把最后期限定在九月末的原因所在。

  他们都以为,就算要开战,怎么也得等到九月下旬,还有足够的准备时间。谁也没料到刚刚八月初,秋收还没结束,魏霸就急不可待的开始战前准备了,还煞有其事的发来这份公函。

  战鼓声一下子涌入了每个人的耳朵。

  “这谈判大概是谈不成了。”张承咳嗽了一声,首先打破了沉默。除了孙登这个名义上的最高将领,他才是真正负责长沙防区军事的将领,魏霸步步紧逼,战事爆发在即,他不能不做好战争准备。“臣以为,应该立刻报与大王,请大王做好准备。长沙只有两万人,兵力严重不足,需要大王再调拨精锐前来助阵。此外,我军军械准备得不少,烈火弹的储备几乎空白,是不是请大王调拨一些来?”

  孙登苦笑一声:“所有的烈火弹都在颍川,连武昌都没有什么储备。自制的烈火弹根本不过关,目前还无法使用,到了这个时候,魏霸还能卖烈火弹给我们吗?”

  张承不说话,他把问题已经提出来了,能不能解决,那就是孙登的事了。有烈火弹要打,没烈火弹也要打,这个心理准备他是有的,只是心理准备不足以解决战备不足的问题,没有烈火弹助阵,长沙只怕更坚守不住。

  “不管怎么说,让大王做好准备吧。”张温也长叹一声:“猛虎临门,要么喂肉,要么拿刀,总不能什么准备也没有。魏霸这些年养精蓄锐,他大概很希望能试一试身手的。”

  孙登看了张温一眼,什么也没说。他从张温的话里听出了退缩的意思。魏霸这几年养精蓄锐,即使是李严攻取南阳的时候,魏霸也没有全力以赴,他只动用了一万常备兵和三千亲卫营,损失也非常有限。可以说,这三年,魏霸治下的十郡虽然谈不上太平盛世,相比于其他地方,这里无疑是一片祥和之地。与之相比,吴国却是连年兴师动众,几乎没有一年不用兵,为了买烈火弹和战马,先后付出了近二十万金的巨额钱财,早就被掏空了家底。

  两者一比较,谁占优势,一目了然。既然没有优势,就没有必要硬抗了,低低头,喂猛虎几块肉,把它喂饱了,争取一个喘息的时间,未尝不是一个权宜之计。

  这是张温的意思,大概也是那些有家有业的江东世家的意思,他们可不希望打仗。孙权向谁称臣,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影响,没有必要为了这么一个名号打得头破血流。一旦开战,已经穷得丁当响的孙权肯定又要向他们拿钱:不管是借还是要。

  孙登看向了张承,张承不吭声。孙登又看向孙松,孙松轻轻的摇了摇头,脸色沉重,显然对前景也不怎么看好。张温是江东世家的代表,张承是江淮系的代表,孙松是孙氏宗室的代表,他们谁也不赞成开战,只是张承和孙松不像张温说得那么直白罢了。

  孙登无奈,将魏霸的公函重新封了起来,送往武昌,同时附上了一份备战计划,详细向孙权报告目前的情况,说明自己短缺的物资,希望孙权能够尽快补齐,以免误了战事。

  ……

  就在魏霸薄薄的一张纸让孙登胆战心惊的时候,孟达率领一万精锐,截住了一个庞大的运输队伍。

  三千匹战马。

  这么多战马,当然不是普通的马贩子能够做得起的生意。这是诸葛亮卖给孙权的战马,负责押运的是姜维的同乡尹赏,现在是丞相府参军。

  面对拦路打劫的孟达,尹赏极力争辩,这是正常的交易,是诸葛丞相和吴王之间的交易,一切都是合法的,吴王已经交付了所有的货款,他只是奉命将战马押运到武昌,交给孙权而已。再说了,这样的交易也不是第一次,前几次都没有问题,为什么这一次出问题了?

  孟达的解释很简单:大将军有令,在孙权向大汉称臣之前,他就是潜在的敌人,任何战略物资都不能输送到吴国境内,战马当然也不例外。我不是要你的战马,只是先扣留下来,哪一天孙权同意了大将军的提议,向皇帝陛下递交国书称臣了,我就把这些战马如数奉还,保证不差一根马毛。当然了,如果孙权不肯称臣,我部下的将士们就会乘着这些战马上阵,打得孙权俯首称臣。只是到了那时,他要我还马却是不可能了。

  孟达还一脸恳切的对尹赏说,我这也是帮丞相的忙。战马是国之大畜,在汉吴大战即将开始的时候,他怎么能卖战马给孙权呢?这可是通敌啊。我这么做,也是希望为丞相分忧,你不要担心,回去如实汇报丞相,我相信他不会怪你的。

  尹赏气极败坏,指责孟达道,谈判刚刚开始,你就认定谈判不会成功?你这分明是破坏盟约,逼吴国翻脸,如果引起战争,你承担得起这样的责任吗?

  孟达不屑一顾。孙权什么德性,我能不知道?那就是一个不打不听话的浑蛋。你看镇南将军把他欺负成什么样,他还不是一样乖乖的听话?丞相倒是对孙权不错,可是孙权哪一次不是想沾光捞便宜。这种人,不打不老实,光给好处,只会把他惯坏了。

  遇到孟达这种老兵痞,尹赏的口才再好也没用,只得灰溜溜的离开,三千匹战马没了,连张收据都没拿到。他日夜兼程的赶回关中,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诸葛亮。

  ……

  诸葛亮听完之后,默默的坐了很久,他对闻讯赶来的姜维和杨仪说:“莫非李严、魏霸真的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要和孙权战一场?”

  杨仪嚅嚅无以应,姜维却有些黯然。诸葛亮在此之前曾经分析说魏霸不可能真想帮李严打这一仗,现在却提出这样的疑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诸葛亮已经没有信心了,他怀疑自己之前的判断,他曾经无比强大的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动摇。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当自信心开始动摇的时候,诸葛亮还能撑多久?

  姜维觉得眼前一片迷茫。

  (未完待续。。)

  正文 第795章 仿佛当年

  不仅诸葛亮没信心了,孙权也乱了阵脚。

  李丰的蛮横原本只是一个笑话,怎么看怎么像个引人发笑的俳优,可是当他背后的魏霸以都试的名义集结人马,孟达以大战在即的名义扣留了他的战马,切断了他和诸葛亮之间的联系,李丰的蛮横就不仅仅是一个笑话那么简单了。

  这是风雨yu来的征兆。

  孙权非常紧张,整夜的在地图前沉思,越看越觉得前景不妙,越看越觉得向蜀汉称臣似乎更理智一些,为了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和蜀汉开战,怎么看都觉得不值得。

  倒不是战场上肯定输,而是不值。这一仗打完,吴国至少两三年内无法再调集大军出征,江淮战场的情势将急转直下,刚刚稳定了并州的魏国很有可能趁着这个机会南侵,重新把战线推进到长江沿线。和蜀汉关系的破裂,也意味着吴国将不可能再从蜀汉得到支援,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

  毫无疑问,三国之中,吴国现在还是最弱小的。不仅弱小,而且没有发展空间。魏国有冀州、青州、兖州这样的雄州,虽然一时受挫,暂时还能支持得下去。蜀汉后来者居上,有诸葛亮在关中,魏霸在交州经营,实力的迅速增加是有目共睹的。诸葛亮之所以攻洛阳不下,不是因为蜀汉的实力不够,而是因为李严、魏霸不仅不帮忙,还牵制了诸葛亮的一部分jg力。如果蜀汉的权力集中到某一个人的手上,不管这个人是诸葛亮还是李严,将蜀汉的实力团结起来,拿下并州,攻克洛阳,指ri可待。

  可是吴国不行,向南,交州被魏霸占了,向东,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他没有可供开拓的疆土,没有增长点,随着战事的紧张,腹地的山越却在魏霸的引诱下纷纷逃亡,随着时间推移,他将越来越虚弱。

  除了诸葛恪和胡综等近臣,他已经不和其他大臣讨论,特别是那些江东籍的大臣。因为他们意见比较一致,都赞成向李严低头,向蜀汉称臣,以避免战争。不仅是江东世家,就连江淮系的张昭、诸葛瑾等人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类似的态度。

  恍惚之间,孙权觉得又回到了建安十三年,曹cao的战书到达吴郡,满朝文武都赞成投降的时候。那时候还有鲁肃,还有周瑜,可是现在有谁呢?就连吕蒙都死了,军中的重将以6逊为首,而6逊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东人。

  晚上,当孙权和诸葛恪相对而坐的时候,他由衷的叹了一口气:“可惜,公瑾不在,连子明都不在了,后继无人啊。”

  诸葛恪不动声se的接了一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只要大王敢于任用,何愁后继无人。”

  孙权瞥了诸葛恪一眼,半开玩笑的说道:“元逊,你去长沙,能挡得住魏霸吗?”

  诸葛恪淡淡的说道:“长沙有太子,还有张仲嗣。”

  孙权眯了眯眼睛,又说道:“如果我把子高调回武昌,把张承的兵全交给你,再给你增两万兵呢?”

  诸葛恪躬身一拜:“愿为大王驱驰。”

  孙权却没有说话。他打量着诸葛恪,犹豫不决。他看好诸葛恪,但是诸葛恪太年轻了,资历不够,更重要的是他手下没有足够强大的部曲。对于东吴的将领来说,实力强与不强,先看有多少部曲,部曲的战斗力如何,在关键时候,是要靠部曲冲锋陷阵,决定胜负的。没有强大的部曲,就很难把握这样的机会。另外一点就是看他的资历,没有足够的资历,他就无法让其他的将领俯首听命。当初的周瑜、6逊都遇到过部下将领不听话的情况,不过那时军中将领还以非江东系为主,在共同利益面前还能保持一致,现在军中江东系的实力大增,以一个江淮系的年轻将领去指挥大军,恐怕镇不住局面。

  想来想去,只有6逊有这样的实力。可惜6逊终究只有一个,他不可能既对付孟达,又对付魏霸。

  半天没有听到孙权的反应,诸葛恪有些心凉了,慢慢的坐直了身子,却一直低着头。

  孙权暗自叹了一口气。他觉得有些对不住诸葛恪,挑起了他的雄心壮志,却不能付他以重任。他又为自己觉得悲哀,现在的他,再也没有当初拔刀斫案,要与曹cao一战的豪情了。

  孙权咳嗽了一声:“元逊,你如果到了长沙,以何方略取胜?”

  “大王,臣以为,魏霸是虚七实三,并无战意。”诸葛恪清了清嗓子,恳切的说道:“大王,群臣之所以异口同声,希望大王答应李严的要求,原因不外是利害权衡。称臣不过是虚名,开战却是实害,以虚名而邀实害,殊为失策。”

  孙权皱了皱眉,静静的看着诸葛恪,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相信李严、魏霸都明白,他们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也正是因为觉得大王答应的可能xg很大,而不是他们有必胜的把握。”诸葛恪接着说道:“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再往后想一想,称臣不过是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要求,甚至有些香甜的诱铒,可是这个诱铒的里面却包含着一个致命的鱼钩。”

  孙权眉头渐渐的挑了起来。

  “如果他们能如愿,就等于推翻了之前的盟约,我大吴从此只能成为他们的藩属,不再有可能称帝,否则,大王就是叛逆,李严可以名正言顺的下令讨伐大王。”

  “如果这次他们如愿,那么在蜀汉的朝堂上,诸葛丞相再败一阵,李严再胜一阵,有可能集大权于一身,并且有可能侵入关中。如果他掌握了关中的兵权,将来征取并州之后,又攻入冀州,大王能阻止他吗?等他收复冀州,再反过身来渡过大河,侵入江淮,大王能阻止吗?当天下大定,他再祭起异姓不得封王,或者追究大王之前的事情,要进行削藩,大王能阻止吗?大王,隗嚣、公孙述在前,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啊。”

  “大权集于李严一身,固非丞相之利,亦非大王之利。”诸葛恪喘了一口气,接着说道:“那些人或者是蠢,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是不忠,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只要他们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吴国的存亡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元逊,你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当初的鲁子敬。”孙权摆了摆手,打断了诸葛恪的话:“我知道了。你说说看,魏霸会不会真的发动攻击。”

  诸葛恪笑了:“大王,魏霸如果真的要发动攻击,他会这么大张旗鼓吗?此人用兵,向来出奇制胜,不喜正面决战,为的就是减少伤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