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奔袭陇右。
他会像历史上一样,成为曹魏的救世主,成为诸葛亮的噩梦吗?
75o票,第六更到!(未完待续。)
本站7x24小时不间断超速小说更新,请牢记网址:
第2o5章 危机来临(第七更,76o票!)
上邽。
一天的激战刚刚落下帷幕,上邽城上下到处都是尸体和血迹,刚刚战死的魏军将士、蜀军将士倒在一起,有的还保持着临死前互相搏杀的状态。他们也许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或许曾经是同乡,现在都为了与他们没什么关系的所谓大义倒在了一起。
诸葛亮围城已经百日,城里的魏军却没有一点投降的意义,也许有,但是都被郭淮强力压制住了 ”“ 。见敌人如此顽强,诸葛亮只得强行攻城。城里固然缺粮,他的粮食也不宽裕,之前上邽的麦子被魏军骑兵烧掉不少,这严重影响他的军粮供应,三个月过后,不管是带来的军粮还是抢收的麦子都已经快要告罄,他只能安排留守汉中的吴懿再运一批粮来。
千里不运粮。从汉中的沔阳大营到这里有六百多里,虽然有很长一段是水道,减少了不少消耗,不过运粮的困难依然不可忽视。更重要的是,汉中存粮有限。
兵家常识,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就是因为运输的消耗太大,所以每个将领都会想办法因粮于敌。诸葛亮抢在秋收之前出兵,目的就在于抢收上邽的麦子。如果能够把上邽的麦子全部抢收到手,就可以大幅度的减少运粮的负担。
他的计划大部分都实现了,只有两个小小的意外。一是魏军游弋在城外的骑兵使出玉石俱焚的狠招,拼着自己挨饿,放火烧麦。二是诸葛亮低估了上邽城里的魏军坚守的意志,百日过后,他们依然没有投降的意思,甚至连松动的迹象都没有。
接下来,只有强攻一条路。强攻需要时间,也就需要更多的粮食。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计划,再次从汉中运粮。他非常清楚,汉中的粮食存储也有限。最多再运两次,就无粮可运了。如果从成都转运,就算有粮,时间也来不及。
这还是接受了魏霸的建议。改变原有作战计划,推迟了半年出兵的结果。如果年初就出兵,那么汉中的粮食储备更少。他现在就必须撤兵,否则就面临断粮的危险。在汉中多呆了半年,多种了一季,不仅等到了大好的战机,而且给他增加了一季粮食收成。这些粮食换算下来,至少是多给了他三个月的时间。
这些都是魏霸的功劳。一想到这一点,诸葛亮的心里就有些不安。
魏霸父子进入关中已经三个月了。他们守住了关中的东部防线,把十多万魏军挡在了关中以东,实现了战略构想,为他争取了时间。可是,代价也是惊人的。要面对十多万魏军的猛攻,他们的伤亡肯定不小,每守一天,他们的伤亡都会增加。除了这些伤亡之外,更让诸葛亮不安的是魏霸在关中的举动。
魏霸在关中征兵,当初说是征一万到一万五千兵,可是现在看来,他至少征了三万兵,甚至有可能是五万。那些被曹操强迁到关中的汉中人,都聚集在了魏霸的旗下,他现在甚至在天师道中有一个关中区治头大祭酒的身份。因为这个身份,他几乎掌握了关中近一半的人口。
魏霸有了更多的人手,守住关中的希望大增,可是他实力的迅速增长也给蜀汉的政权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诸葛亮很清楚,魏霸那么谨慎的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举动,绝不仅仅是形势所迫,他在表示他的愤怒,被他欺骗的愤怒。
这不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局面。
内部的矛盾还在其次,诸葛亮相信魏霸就算再愤怒,也不会放魏军进入关中,相反,他会更加用心的守住关中。至少从这一点来说,目前对整个局势还是有利的。
所以诸葛亮现在最关心的不是魏霸,而是如何攻克上邽城。
在围城的时候,诸葛亮没有闲着,他打造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包括霹雳车和连弩在内。这些霹雳车和连弩与魏霸所用的基本相似,因为这本来就是魏霸所献。魏霸建议他耐心等候战机的时候,同时献上了三个建议:一是在汉中屯田,加大粮食储备;一是加紧练兵,把那些新征召来的兵进行强化训练,增加他们的战斗力;最后一个就是打造这些新式的军械。
诸葛亮本人在机械方面就有不俗的造诣,对魏霸提供的这些建议,他欣然同意,一一采纳。甚至修复斜谷栈道都采用了魏霸的建议,大大提高了修复的速度,赵云这才能及时的赶到关中。现在,他又把这些军械用来攻城,对上邽城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可惜,这些压力还是不够大,城里的郭淮同样不是易与之辈,他有足够的兵力,将上邽城守得非常严密,没有给诸葛亮留下一点机会。
双方只能硬拼,拼兵力,拼粮食,拼士气,拼各种技战术。
比起城里的郭淮来,诸葛亮虽然着急,却更有底气。只要关中还在魏霸手中,曹魏的援军无法到达,郭淮的崩溃是迟早的事情。他可以鼓舞士气,可是他没有足够的粮食,就算他吃人,他也撑不了多久。
没了粮,他还能撑得住吗?
双方都陷入了僵局,相对来说,诸葛亮的情况还要好一些。
当然这个好,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其实双方都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这时候,就看谁能坚持到底。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从指挥台上站了起来。一天的战斗已经结束了,他要撤回大营去休息。落日下,将士们正在重整战阵,不过这次不是为了再一次进攻,而是为了撤退。
列阵的营垒一个接一个的撤回大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这些新兵迅速的成长起来,已经展现出了精锐的雏形。这是诸葛亮比较满意的一点,他相信,经过这次陇右之战,这几万精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的伤害。
“威公,吴懿可有消息来?”诸葛亮一走进大帐。就对跟进来的杨仪说道。
杨仪摊开手里捧着的帐本:“丞相,粮食已经在路上,不过。他说征收新粮的事务不太顺利。”
“不太顺利,什么意思?”诸葛亮不解的看着杨仪:“那些汉中大族不肯纳粮?”
“倒不是不肯纳粮。”杨仪叹了一口气:“规定的粮赋,他们都如数的交上来了。只是另外征收的……”他看着诸葛亮,顿了顿。似乎有些为难。诸葛亮沉下了脸,眼中的不悦非常明显。杨仪不敢敷衍,只得说道:“他们说。他们的粮另有用处,已经送往关中了,所以……没有多余的粮卖给我们。”
“送往关中?”诸葛亮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是送给魏霸了?”
杨仪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诸葛亮迟疑了一会,又慢慢的放缓了神情,接着问道:“他有没有查一查。究竟是怎么回事?”
杨仪眼神一闪,压低了声音说道:“据吴懿所说,这些事与魏霸无关,是那些汉中大族主动出人出粮,赶往关中。要帮助魏霸坚守关中。不过,这件事不是小事,从开始有动静到成行,至少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按理说,他不可能事先一点觉察也没有。汉中那几家,可都是在我们的监视之下啊。”
诸葛亮瞟了杨仪一眼,沉吟不语。他听出了杨仪的意思。杨仪不仅暗指魏霸联合那些汉中大族,还把矛头指向了吴懿。他认为吴懿在纵容那些汉中大族,以不作为来支持魏霸。
不能说这没有可能,可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这么想,杨仪栽赃的用意更加明显。
“威公,吴懿是皇太后之兄,对朝廷的忠义,无可挑剔。”
杨仪心头一寒,连忙点头道:“丞相,属下对吴将军没有任何疑心,只是……这些汉中人也太过份了。他们应该清楚,丞相这里更需要粮食……”
“关中也需要粮食,魏延他们守住关中,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来攻克陇右。”
“……呃,丞相所言甚是。”杨仪见诸葛亮脸色不善,连忙打住了话头。这种挑拨离间的话只能点到为止,说得太露骨了反而不美。他相信诸葛亮对魏家父子的忌惮不比他弱。
“我们的粮食还能支持多久?”
“半个月。”一谈到本份事,杨仪立刻精神起来,他指着帐本上的数目,一条条的解释,最后安慰诸葛亮道:“丞相请放心,第二批粮草就在路上,最多十天就能到,肯定能接上。另外,我建议派人到陇右去征粮,河湟一带的麦子今年收成不错。”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他也知道河湟一带的麦子收成不错。可是他一直不想去征粮,就是因为他刚刚得到陇右,在没有完全掌握陇右之前,他不能待他们太苛刻,否则极易引起人心动乱。陇右三郡之所以愿意归降他,一方面有兵威的作用,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陇右人不服曹魏,几年前,这里刚刚发生过一次大的叛乱,虽然被曹魏平定了,人心却还是思乱,所以他一出祁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才会立刻响应。他如果和曹魏一样,难保那些人桀骜不驯的雍凉大族不会起来反对他。
可是,现在情况紧急,不征粮,似乎难以维持太久的时间。
就在诸葛亮权衡利弊的时候,马岱匆匆的走了进来。他脸上全是灰尘,被汗水冲出一道道的痕迹,眼神也有些慌乱。
“丞相,曹魏的援军到了。”
“啪”的一声,杨仪手中的帐本落地。
76o票,第七更到。
月票在不断的上涨,书评区的苍蝇也多了起来,老庄对某些人的自知之明,还真是不能抱太大的期望啊。(未完待续。)
本站7x24小时不间断超速小说更新,请牢记网址:
第2o6章 强弩之末(第八更,77o票!)
诸葛亮觉得自己的心脏突然停了一下,一阵莫名的心悸,冷汗从背后涌了出来。 欢迎来到阅读
最担心的事还是来了。
一时间,诸葛亮觉得自己的脑子里“嗡嗡”作响,仿佛有无数只苍蝇在飞。搁在案上的手不由自主的捏紧了。一页纸被撕裂,发出轻脆的破裂声。
马岱和杨仪目不转睛的盯着诸葛亮,马岱大口大口的喘着气,脸上的汗顺着鼻翼,沿着胡须,慢慢的汇取在下巴上,聚成一滴滴水,滴到脚下的土中,洇成一片 ”“ 。
感受到了马岱和杨仪的惊慌,诸葛亮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深吸了一口气,又慢慢的吐出来,往复两次,终于平静了一些。他松开了手,慢慢的抚平了那张被他捏皱的纸,嘴角一挑,笑了一声:“他们终于来了。”
他的笑容虽然有些生硬,有些不自然,可是当这句话说完之后,他却奇迹般冷静下来。他带着笑意的目光从马岱和杨仪的脸上慢慢扫过,眼角的笑意越来越浓,似乎看到了一个非常美妙的事,又或者这是他期盼已久的结果。
马岱和杨仪互相看看,都有些糊涂了。丞相这是高兴,还是吓傻了?魏军援军一到,上邽城更难攻克,陇右僵持的局面即将被打破,却是向对己方不利的局面转变。这个时候他还笑得出来?
“丞相?”杨仪试探的叫了一声。
“你们太紧张了。”诸葛亮笑出声来,转向马岱道:“探听清楚了吗,多少人?谁领兵?现在何处?”
马岱定了定神,用袖子抹了抹脸上的汗,似乎有些惊魂未定。他的确吓坏了,当他看到那黑泱泱如潮水一般从山谷里涌出的魏军骑兵时,他险些从马上摔下来。
“回禀丞相。领兵的是魏将张郃,全是骑兵,大概有万人左右。”马岱想了想:“我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还在显亲南,现在应该更近一点,离我军不到三十里。”
“来得好快。”杨仪倒吸一口凉气。
“快什么快?”诸葛亮冷笑一声,捻着手指想了想:“这么说来。他应该是从安定那个方向绕过来的,最多用了二十天时间,最少用了十天。速度虽然不可谓不快,不过这一路奔驰,他的体力消耗只怕也不少。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一支疲军,有什么好担心的。”
“为什么他不会是从关中过来的?”杨仪瞪圆了眼睛,几乎是叫了起来:“也许是魏延父子被曹真击败了,全军覆没。来不及送出情报呢?”
诸葛亮瞪了他一眼,杨仪立刻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连忙紧紧的闭上了嘴巴,低下了头。诸葛亮淡淡的说道:“我相信赵老将军和魏延、魏霸父子,他们是我大汉老中青三代中最杰出的战将。有他们三人守关中,我相信就算曹睿亲征,也不可能让他们连消息都送不出来。”
“丞相所言甚是。”马岱躬身道:“属下也觉得他们应该是从安定方向来的,如果是从关中来,不可能这么快,也不可能来得这么突然。”
“还是季山知兵。”诸葛亮赞许的看着马岱:“那么你再说说,安定的情况现在如何?”
马岱被诸葛亮的镇定所感染,也冷静了许多。他沉思片刻:“既然张郃出现在这里,我们却没收到任何消息,想必安定又叛变了。不仅安定如此,成纪、略阳诸县只怕也是如此。这些人,就是墙头草。”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这倒没什么。只要我们打败了张郃,他们自然又会重归我大汉。”诸葛亮站起身来,慢慢的走到地图前,沉默了良久。马岱和杨仪大气也不敢出,生怕影响诸葛亮思考。
过了好久,诸葛亮转过身,面色平静。他挥了挥手:“季山,你辛苦一些,多派一些骑兵出去打探。”
“喏!”马岱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了。曹魏的援军来了,他的任务无形中就加重了。
等马岱出去了,诸葛亮这才沉下脸,严厉的喝斥道:“威公,我知道你不喜魏家父子,可是你不能因私废公,当众诋毁魏家父子。他们正在关中血战,岂能容你如此诽谤?”
杨仪脸色通红,躬身道:“丞相息怒,是仪失言了。”他顿了顿,又道:“丞相,你真的……相信他们?”
“我相信他们。”诸葛亮生气了,声音也大了起来:“就算魏霸年少轻狂,举止有所失措,魏延跟随先帝多年,他的忠心难道还有什么可疑之处?”
杨仪愕然,有些迷茫的看着诸葛亮。他不知道诸葛亮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又不敢问,只好怔怔的站在那里。诸葛亮见他这副模样,更是不悦,挥了挥袖子,下了逐客令。“大战在即,粮草不容有失,你把心思用在正事上,千万不能有差错。”
“喏。”杨仪委屈的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了。
诸葛亮转身叫来侍卫,让他立刻通知丞相府的掾属前来议事。在掾属们到来之前,诸葛亮叫来了记室霍弋:“你查查看,张郃应该是什么时候出发的。”
霍弋略作思索,张口就来。“丞相,我们没有张郃直接的消息。不过,从魏参军发回来的军报来看,曹真的大军到达蒲坂津的时候,张郃和司马懿都没有进入战场,所以曹真只有两万禁军。直到镇东将军奇袭蒲城,曹真手下还有成建制的骑兵营,可想而知,那时候张郃还没有出发。因此粗粗估来,张郃出发最多二十天,很可能只有十三四天。以他的行程来看,他走得非常急,体力消耗应该非常大。”
诸葛亮点点头,这和他估计的倒是差不多。张郃是从东南战场撤下来的,一路赶到这里,行程超过五千里,仅是从蒲城到上邽就有三千多里,用半个月的时间赶到,每天二三百里的行程,没有后勤补给,即使是对最精锐的骑兵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二十年前,他曾经用这句话来劝孙权不要怕曹操,现在,他需要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不要怕张郃。
如果张郃只是疲惫之师,那他就没什么可怕的。也许,倒是我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诸葛亮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与刚才的自信不同,刚才他并不确信张郃用了多少时间,之所以那么镇定,更多的是怕杨仪和马岱惊慌失措,引起军心动摇。现在他从霍弋的嘴里得到了验证,才是真正的冷静下来。
诸葛亮来帐中来回踱着步,考虑着如何将眼前不利的局面转化成一个战机。他想得入神,忽然说道:“幼常,你看我们这么办行不行?”
霍弋一愣,连忙提醒道:“丞相,马参军还在榆中呢。”
诸葛亮一愣,哑然失笑,一拍额头,道:“你看,好久不见马谡,我都有些想他了。”
霍弋笑了笑,没有说什么。他知道丞相最信任的就是马谡,有什么事,都愿意和马谡商量。不过他本人对马谡有些不同的看法,只是不想把这些看法放在脸上而已。
“丞相,马上就要开会了,你要不要准备一下?”
“嗯,我是要准备一下。”诸葛亮苦笑道:“绍先啊,你信不信,过一会儿,肯定有人叫着要我撤兵。”
霍弋笑笑。这一点不用怀疑,张郃还没来的时候,就有不少人鼓动诸葛亮撤兵了。什么兵贵胜不贵久,什么顿兵于坚城之下,于国于民不利,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之类的话说了不少,不过诸葛亮都不予理睬,就连霍弋都觉得那些人信口开河,拿一些不顶用的书生话来生事,徒惹丞相不喜。
“丞相胸有天下,又何必在乎几个不识时务的腐儒。”
“嗯,我是不在乎他们,只要他们不干扰国家大事。”诸葛亮拍拍额头,淡淡的说道:“可是,如果有人想胡言乱语,乱我军心,那却是容不得的。张郃来得正好,我倒要看看有哪些乱群之马又忍不住跳出来大放厥词,顺便清理清理。”
诸葛亮抬起头,看着霍弋。霍弋脸色平静,既看不出什么义愤,也看不出有什么紧张。诸葛亮暗自点了点头,霍弋虽然年少,却有城府,又是南郡人,好好培养,将来应该是荆襄系的一个栋梁。他忽然心中一动:“绍先,你觉得眼前的形势如何?”
霍弋一愣,抬起头,迎着诸葛亮的目光,脸红了一下,迟疑道:“丞相……”
“不要紧张,我只是问问你的看法。”诸葛亮笑了起来,“你是将门之后,又在军中多年,见识不见得比魏霸差,只是平时话太少了些。现在没有外人,你说说你的看法,错了也没关系,用不用在我嘛。若有一言之得,也是好的。”
霍弋感激的拜了一拜,略作思索:“丞相,我觉得,这也许是个机会。”
“什么机会?”诸葛亮鼓励的看着霍弋:“大胆说,没关系。”
“一个将计就计,打破眼前僵局的好机会。”姜维大步从帐外走了进来,朗声说道。他走到诸葛亮的面前,拱手施礼,笑容满面。“丞相,郭淮之所以迟迟不降,无非是等援军。如今援军来了,他们自然是喜出望外。可是,如果他们辛苦盼来的援军被丞相打败,他们除了弃城而降,又将如何?”
诸葛亮转过身,看着姜维那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禁不住哈哈大笑。
77o票,第八更到!(未完待续。)
本站7x24小时不间断超速小说更新,请牢记网址:
第2o7章 向朗和来敏(第九更,78o票!)
霍弋的嘴唇动了动,什么也没说。 欢迎来到阅读
姜维是降将,却是个最威风的降将。他被丞相诸葛亮辟为仓曹掾,主管粮仓,又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寸功未立,却封了侯,这几乎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奉义将军什么的,不过是个虚名,大家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不领兵的将军都不是真正的将军。可是封侯却不是这么简单,想想整个丞相府有几个有侯爵就知道了 ”“ 。诸葛亮本人是武乡侯,镇北将军魏延是都亭侯,镇东将军赵云是永昌亭侯,身为皇太后之兄的讨逆将军吴懿来个空头关内侯都没有,可见爵位之不易得。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诸葛亮对姜维这么厚待,但是霍弋知道。诸葛亮这么做,一方面是有笼络陇右人的意思,姜维虽然年轻,姜家却是天水四姓之一,他的父亲又是赴难的义士,诸葛亮厚待他,就是向右人示好。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却是诸葛亮真的喜欢姜维,简直是一见如故。马谡不在的这些日子,诸葛亮有事常常会找姜维商量,一起议事,姜维的意见也会最对诸葛亮的胃口。
姜维简直就是第二个马谡,甚至比刚刚去世不久的诸葛乔还得诸葛亮的喜爱。
对于这样的人,哪怕他是个降将,霍弋也不会与他争辩,只是默默的站在一旁,看着姜维指着地图侃侃而谈,诸葛亮抚着胡须连连点头,相谈甚欢。
姜维的意思很明白,张郃远道而来,看起来是个危险,其实是个机会。他长途奔袭,没有后援,没有辎重。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就算这些骑兵是禁军精锐,奔驰三千里之后。还能有什么战斗力?击败他们是易如反掌。
击败了这些援军,就可以彻底击垮城中守军的意志。他们之所以能坚守,不就是盼望有援军吗?现在援军都被击败了,他们还能有什么指望?再守下去。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说,张郃的到来,不是危机。而是取胜的战机。
他的想法显然和诸葛亮的暗合,所以诸葛亮连连点头。两人说得投机,谈笑风生,直到帐外有脚步声响起,这才意识到霍弋还站在一旁。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歉意,收起了笑容:“绍先,你准备一下。做好记录。”
“喏。”霍弋平静的答应了一声,转身出帐,赶紧准备纸笔。作为丞相记室,在丞相聚集掾属开会议事的时候,他要负责做记录。这些都是档案。将来论功也好,议罪也罢,这些都是凭证。诸葛亮以法治国,之所以处理了那么多人,却没人有怨言,就是因为他做什么事都有证据。
霍弋出帐的时候,丞相长史向朗正好走进来。霍弋连忙避在一旁,低头向向朗行礼。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年过光甲,精神却非常好。他是丞相府甚至整个蜀汉政权中荆襄系最年长的一位。向家是襄阳大族,向朗年轻时求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和徐庶、庞统等人都是知交,他的学问不突出,但是理政能力很强,在刘表任荆州牧的时候,他便入仕做了临沮长。临沮号为剧县,却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刘表死后,他追随先主刘备,刘备深知他的能力,定江南之后,让他主管秭归、夷道、巫县、夷陵四县的军民事,定蜀之后,又让他做了巴西太守,后来转为牂牁太守,再后来又转为房陵太守,总之一句话,哪里有麻烦,就派他去哪里。
向朗忙碌了半生,直到后主继位,他才闲了下来,做了步兵校尉,现在又入丞相府,做了丞相长史,是丞相府的大吏之一。作为荆襄系的后辈,霍弋一直对向朗很敬重。其实不仅是他,几乎整个荆襄系的人,对向朗都不敢有什么不敬,连马谡看到向朗都持子弟礼。
向朗兄长之子向宠,也是向家一个后起之秀,在先主时就做了牙门将。夷陵大战,蜀军崩溃,只有向宠的大营完整无整,刘备多次赞他有用兵之能。建兴元年,他被封为都亭侯,做了中部督,负责成都的禁军宿卫,是丞相府中掌兵的中坚人物。
不过,明眼人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微妙玄机。作为荆襄系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能理剧著称的向朗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封侯,而且由地方进入中央,看起来是高升了,其实却没有了实权。步兵校尉是个虚衔,远不及向宠的中部督重要。丞相长史看起来尊贵,可是在诸葛亮的身边,又能有他什么发挥的地方?他的从子向宠封了侯,他却没有爵位,这其实也是在打他的脸。
好在向朗这个人年纪大了,心态好,和一帮后辈平起平坐,他也能泰然自若。召集开会,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却很少发表什么言论,除非诸葛亮点名问计不过这样的事好像还没发生过。
“向公,你来啦。”
“嗯。”向朗抚着黑白参半的胡须,打量了霍弋一眼,见他眉宇间有些忧虑,便笑了起来:“小子,小小年纪,怎么愁眉苦脸的。开心点,日子还长着呢,没什么大不了的。”
霍弋展颜一笑,“谢向公。向公请!”
向朗点点头,迈步进了帐,见姜维正站在诸葛亮身边,两人轻声交谈着什么,便走上前去,躬身施礼:“丞相,姜君侯。”
诸葛亮热情的伸手相邀:“向公,快请入座。”
“谢丞相。”向朗走到些自己的位置上坐下。长史与主簿、主记一样,都是丞相府的大吏,长史又为最尊。诸葛亮的丞相府有两个长史,除了向朗之外,另一个就是蒋琬,现在留在成都,称为留府长史。
姜维被向朗那声君侯喊得面红耳赤,讪讪的退到一旁。仓曹掾也是丞相府的重要掾属,地位却低于长史,只能坐在下手,而且名义上长史是可以将兵的。仓曹掾却是完全的文吏之事,不可将兵,所以姜维只能坐在主簿胡济的下手。和向朗斜对面。
向朗入座之后,诸葛亮和他闲聊了几句,时间不长,主簿胡济、参军费袆来了。又过了一会,参军爨习、军祭酒、辅军将军来敏等人也来了,又过了一会儿。丞相掾姚伷和参军马齐联袂而来。
丞相大帐时热闹起来,济济一堂,互相打着招呼。诸葛亮等了片刻,咳嗽一声,声音也不高,大帐里却顿时鸦雀无声,无数双眼睛齐唰唰的看着诸葛亮。
诸葛亮对霍弋使了个眼色。霍弋站起身。将魏将张郃率领一万精骑,已经离上邽不足三十里的消息通报了一遍。
他的话音未落,安静的大帐里顿时“哄”的一声,像是有水滴进了油锅,突然炸了起来。虽然没有人大声说话。可是互相交头结耳的议论声却像浪花一般,连续不断的拍打着每个人的耳膜。
诸葛亮平静的看着,霍弋拿着笔,准备记录接下来各人的发言。姜维低着头,似乎在闭目沉思,看不出有什么异常的地步,可是他的从容在普通有些慌张的人中却显得那么的突兀。
叽叽喳喳的议论了片刻,随着一声咳嗽,有个人站了起来。霍弋都不用看,就在纸上写下了“来敏”二字。他甚至也不用想,就能知道来敏将要说什么。
“丞相,兵贵胜,不贵久。我军出征四个多月,如果从汉中出发开始算起,马上快要半年了。上邽城久攻不下,士气颓落,而逆魏的援军又至,此消彼长,久战不利。丞相,依敏愚见,还是及早撤退为好。新年之后,再作打算。”
霍弋无声的笑了笑,一边在纸上记录,一边想道:果然还是这两句。来敏这个老头,也真是老而弥坚,却一点长进也没有啊。
在蜀汉的朝廷里,来敏是个异类。
来敏字敬达,今年六十五岁,比向朗还要年长几岁。他是义阳新野人,和魏霸是同乡。不过和魏家的出身寒族地主不一样,来家是南阳旺族,传自武帝时的光禄大夫来汉,西汉末,来仲娶了光武帝刘秀的姑姑,生来歙。来歙作为光武帝的表兄,倍受亲信,战功赫赫,后来持节伐蜀,在军中遇刺。光武帝很悲痛,亲临吊丧,并将汝南的当乡县改名征羌县,以纪念来歙的征羌之功。
来家在后汉一直是大族,尚过公主,出过三公,二千石更是不绝如缕。来敏的父亲来艳便做过司空。来敏本人好学,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颉》、《尔雅》的训诂,在文字学方面有相当精深的造诣。不过他生不逢时,生在乱世,那一肚子的好学问派不上用场,却给了他一个典型的书生脾气。他的姊夫是黄琬,黄琬的姑母是刘璋的祖母。刘璋派人去迎接黄琬的妻子,也就是来敏的姊姊入蜀时,来敏就跟着来到成都,做了刘璋的宾客,当然也就打上了刘璋的烙印。
来敏有着显著的家族声望,所以刘备入蜀之后对他非常优待,署为典学校尉,后来立了太子,又让他做太子家令。后主登基后,他以东宫旧人的关系,升任虎贲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是掌管宫中宿卫的重臣,当然贵不可言。不过去年诸葛亮出征的时候,就把他的虎贲中郎将给免了,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随军出征。这当然是个虚衔,为的是给向宠腾出位置,可惜来敏不是向朗,他对此耿耿于怀,多次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煽动某些人的不满情绪。
用诸葛亮的话说,这叫乱群。来敏就是一匹乱群之马。
今天,这匹乱群之马又第一个跳了出来。
78o票,第九更到,追平上架第一天的记录了。
呃……老庄的存稿吃紧,抓紧时间去码。(未完待续。)
本站7x24小时不间断超速小说更新,请牢记网址:
第2o9章 孰轻孰重(第十更,79o章!)
向朗勃然大怒,他倒不是想与来敏争什么,来敏是什么人,他非常清楚。 访问下载小说他愤怒的是来敏横插一杠子,打断了诸葛亮的思考,又用这样的政治帽子来压他,势必会激起诸葛亮的逆反心理。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可谁说聪明人就没有逆反心理?向朗可以说是看着诸葛亮长大的,对他的性格再清楚不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绕了那么大一个弯子,不惜把诸葛亮比作刘备,为的就是防止诸葛亮怀疑他的用心 ”“ 。现在倒好,被来敏这张臭嘴一说,所有的努力都泡汤了。
向朗难得的翻了脸,怒斥道:“撮尔腐儒,你懂什么军国大事,只知道翻那些残篇断简,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读了那么多书,难道谦恭礼让都不知道?滚到一边去!”
向朗虽然以理剧著称,落闲之后,却是有名的好脾气,今天对来敏厉声喝斥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不仅来敏一时诧异得不知道如何回答,就连诸葛亮也是吃了一惊。
不过,随时诸葛亮的心里就涌起一阵不安。他强笑了两声,摆摆手,示意向朗稍安勿躁。“向公,来敬达就是这样的人,你不要与他计较。”他又转过脸,严肃的对来敏说道:“谈兵论计,何必牵扯太多,牵强附会,横加臧否,陷人以罪,岂是读书人所当言,所当为?”
来敏脸胀得通红,讪讪的退了回去。
诸葛亮站了起来,威严的目光扫视全场。他身材高大,这一站起来更是鹤立鸡群,居高临下,平添几分威压,不怒自威。
“诸君,你们的良言。亮感激不尽。不过,眼前的这一切,让亮想起了二十年前。”诸葛亮一手负于身后。一手捻着须尖,不紧不慢的说道。“想当年,曹操下荆州,刘表身死。刘琮年幼,被一些小人蛊惑,投降曹操。荆州尽为曹操所有。唯主公不肯屈服,率些许残兵,渡过汉水,退守江夏。为天下计,亮奉先主之命,前往柴桑,联合孙权抗曹。当是时也。江东亦是如此。”
他伸出手,环环一指:“降声一片哪。”
众人尴尬的沉默了。向朗却是暗自长叹,他明白,诸葛亮心意已决,再怎么劝也劝不回头了。他禁不住恨恨的瞪了来敏一眼。正好来敏也向他看过来,两人的目光一碰,来敏心虚的让了开去。久不发威的向朗一朝发怒,威势着实惊人。
“当时幸好有鲁子敬和周公瑾二位贤达,为吴王指点迷津,说明厉害。吴王这才鼓起勇气,尽全力与曹操一战。若非此二人,今日之吴王,亦不过洛阳一闲客耳。”
诸葛亮侃侃而谈,忆完了古,再联系到当前的局面。“镇东、镇北二位将军坚守关中,曹魏十数万主力止步于关外,参军魏霸,年未弱冠,却勇于担当,与曹魏骠骑将军司马懿激战于武关道,以区区万人,力敌数倍于已之强敌,他们的困难,难道比我们小吗?他们面对的危险,难道不比我们更大吗?可是为什么他们能力战不退?”
诸葛亮沉下了脸,声音也变得严厉起来:“他们这么做,都是为实现先帝遗愿,兴复汉室。他们扼守关中,就是为了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夺取陇右,以为夺取中原立基。与他们相比,诸君何其懦弱。”
他挥了挥手,主簿胡济立刻上前掀开地图上的布,又将一根荆竹递到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接过来,在案上敲了敲。“陇右尽在我手,唯上邽不下,无他,守军希冀于援军尔。今天援军到来,彼等必然大喜过望。然,张郃长途奔袭,十数日间奔驰三千余里,已是疲军,不战自溃。我有大军五万,对付这一万疲军,又有何难?击溃张郃,则城内生机已决,唯弃城一途。此乃全胜之机也,岂可言退?”
诸葛?br />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