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理当让皇上、丞相先行,我等随后而行才对呀!”
张辽看到关羽满面怒气未消,问道:“云长公有何不快吗?”
关羽:“今日围猎,文远有何感想?”
张辽:“什么事情都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云长公不必过分认真。”
张飞:“嗯,你也看到曹操目中无君吧?”
刘备:“文远,翼德口快,有口无心,你不要听他胡言乱语。”
张辽:“三位恩公在下邳城,为救张辽一命,曾向曹公屈膝下跪求情,张辽决不会忘恩负义。不过三位兄长如今身在曹营,还是应该处处小心为好。咱们赶上去吧。”
密令
献帝刘协从许田围猎回宫,抱住皇后伏寿痛哭失声,伏后很是诧异。就劝慰他说:“小弟呀,你已经十九岁了,你是皇上,怎么还能一遇到事就像小孩子一样呢?”
献帝说:“唉,寿姐姐,你不知道呀,快气死我了,曹操目中无君,居心不良呀!”
伏后说:“你消消气吧,什么事情值得这样大惊小怪的?”
刘协把在许田围猎之时,曹操驱马赶到自己面前,去迎接将士欢呼“万岁”的情景,向伏后略述一遍,伏后说:“皇上当时没有任何发作,正是你的精明之处,这事不要放在心上,以后再多留心观察曹操的动静就是了。”
献帝:“等到曹操动手把我废黜,那就来不及了。”
伏后:“现在朝中上下大多数人,都是曹操安排的,耳目众多,皇上若有不慎,必惹出大祸。”
献帝:“那我还是请国丈来商议一下吧。”
伏后:“我父虽有崇高的声望及地位,却毫无兵权,我看他是无能为力的。”
献帝说:“这事也只能和他计议了,看他有什么主意。”
于是,献帝让赵兴请来国丈辅国将军伏完,讲了自己的处境和想法,伏完劝他道:“凡事能忍则忍,当皇上得学会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献帝正处血气方刚之年,这时,情绪很不稳定,他道:“再忍下去,这皇帝恐怕也做不成了!”
伏完道:“那就请皇上召车骑将军董承商议吧,只有他手中有军权,又不属于曹营体系。”
送走国丈伏完以后,献帝刘协和伏后反复商议,让伏后帮他做一些秘密准备,他割破手指写下血诏密令,让伏后缝在一条玉带里,然后待机召见董承。
一天早朝已罢,百官退散,汉献帝让赵兴传旨给董承,说董妃想见他一面,请他留步。董承跟着赵兴来到金殿后边的永安殿,才知是皇上要与他商议朝政。献帝说及除曹之事,董承忙说:“不可轻动曹公。”这话正好被牛文端茶进来听到了。董承临别,献帝赐给他一件锦袍,一条玉带。牛文心想:今天董承见皇上,会不会要干对曹公不利的事情呢?应该让曹公有个防备才是呵!
董承回府,总觉得那袍带中必有秘密。但反复察看后,并未发现任何异象。董承用刀拆开玉带,却发现里面素绢的一角隐见血迹,董承展开察看,原来是天子手书的血字密诏,上面写道: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曹操弄权,欺君罔上,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聚合忠义两全之贤士,消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
表妹香销(4)
董承看过血诏,感到十分为难。皇上手书血诏与他,足见其内心隐痛及除操决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然而,自己虽小有军权,却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再说自己军队里的将领能否完全服从指挥,董承自己也毫无把握。于是,董承首先拉拢自己部队中最有实力的将军王服。经由王服从中拉线,长水校尉种辑,以及议郎吴硕也参加了这个极其秘密的谋刺集团。董承又再三分析人事关系,亲自去见了在京的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还有大臣吴子兰等,偷偷让他们看了献帝血诏。董承又作义状,密与大臣王服、种辑、吴硕、吴子兰、马腾、刘备等歃血为盟,共扶汉室,都在义状上签字画押。
愈多人参与,时间愈拖愈长,密谋暴露的可能性便愈大。刘备很担心事情泄露,必遭曹操毒手,于是一直在寻找机会逃脱。正好一日曹操又请他到曹府去议事,曹操说:“现今得到可靠情报,袁术要携带传国玉玺,经过徐州,去送给冀州袁绍,玄德以为如何才能截获传国玉玺?”
刘备:“曹公足智多谋,如何去办,恐怕是早已胸有成竹了吧。”
曹操:“玄德乃是汉帝皇叔,愿为皇上夺回传国玉玺吗?”
刘备:“只要曹公信任我,备当万死不辞,愿到徐州截击袁术,取回传国玉玺。”
曹操:“好,我拨给你五万军队,你一定要取得成功。”
这传国玉玺,本是孙坚在战乱之时从洛阳宫中井里打捞出来的,后来他的儿子孙策向袁术借兵,就把玉玺抵押到袁术手中。刘备同关羽、张飞率领五万军队,赶到徐州拦截袁术,大败袁术之军,袁术气血攻心,倒地吐血而死。那传国玉玺被他的部将徐璆拿到了许都,献给了曹操,汉室玉玺,失而复得。
曹操前时接到一封密报,上写:“注意董承。”
正在此时,董承又在府中与太医令吉平密议,想托吉平在给曹操医治偏头痛时,暗下毒药,毒死曹操,吉平满口答应。不想这话让董承一个家丁听到,暗地到曹府报告,曹操立即派人拘捕吉平,但吉平矢口否认,严厉拷打之下,他仍至死不招。
曹操又派曹洪带兵搜查董承府第,结果搜到了献帝血诏及七人义状,曹操看后,拍案大怒,喊出一个字:“杀!”
宽容
许都街巷正洋溢着新春的欢乐,皇宫中却隐伏着杀机。
“把无道昏君刘协杀掉算啦。”曹洪向曹操请示。
“不,对皇上一定要宽容。”曹操果断回答。
“杀掉伏皇后吧。”
“对皇后也要宽容。”
“那就把董贵妃杀掉吧。”
“董妃怀有身孕,也不能杀。”
“义状上的七个人,刘备借机溜了,马腾闻风逃了,仅杀其余五人,不能除掉祸根哪。那五人,必须杀其全家,方能以儆效尤。”
“可灭董承三族。”
董贵妃已经怀有五个月的身孕,全家遭到曹操灭门抄斩的横祸,使她痛不欲生。她向献帝刘协哭诉说:“皇上,我怎么连什么也不知道,这灾祸就飞到我家头上,我的父亲、母亲,一家几十口人,就这样被曹操斩尽杀绝了吗?”
献帝:“小妹,你身怀有孕,还是要吃点东西,保重身体要紧。这事是我引起的,我对不起你。”
接着献帝刘协一五一十把自己写血诏,赐给董承锦袍的事略叙一遍。董妃:“那我父亲怎么就会让曹操知道了呢?”
献帝:“你父亲见我血诏;昼夜谋划;忧思成疾;我得悉之后;也不敢告诉你;就让太医令吉平前去探视。吉平看出他的心病,便与他倾心交谈。你父让他看了血诏密令,吉平当即咬下一指,立誓匡扶汉室,两人定下了杀曹密计。不想董府家奴秦庆童与你父侍妾有染,曾被杖责,秦怀恨在心。他偷听到你父与吉平言谈之事,就向曹操举报。曹操假装又犯了偏头痛,请吉平看视。吉平亲自熬药,端给曹操,曹佯装失手,药碗落地,药水竟使砖石崩裂。曹操命人将吉平押至董府,逼吉平招供同谋。吉平誓死不说,曹操便命人将其手指全部砍下,吉平不停地叫骂,操又叫人将其舌头割下,吉平撞阶而死。”
表妹香销(5)
董妃:“吉平忠义,死得悲惨,可他并未说出我父是同谋呀!”
献帝:“曹操让人搜查董府,这就搜出了朕的血诏与七人义状。把董氏满门抄斩,曹操并未上奏,又自行将王服、吴子兰、种辑、吴硕等人处死。”
董妃:“董卓专权,你求王允除掉了董卓;李傕乱政,你派裴茂杀了李傕;曹操迎驾许都,让你有了立足之地,你何故又要谋杀他呢?这种办法能一直使用吗?”
献帝:“这你不懂,他曹操是把朕当做傀儡,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迟早要夺走朕的江山。”
董妃:“你有什么江山可夺?西迁东逃,衣食不济,能有今日,全赖曹操。你这样可好,谋事不成,反害了我一家性命,恐怕连我的性命也难保全了,说不定曹操还会来找你算账的。”
献帝:“小妹,你放心,有我在,就有你在,这事与你无干,我会向曹操申明的。”
这日,曹洪领着曹丕带剑入宫,让士兵把皇宫围了个水泄不通。其实在曹操改编董承的部队后,在许都也就根本没有反对他的军队了。曹洪向献帝刘协说:“董贵妃何在?”
献帝:“一切都是朕的主意,与她无关,她不知情。”
曹丕:“决不能给我父再留下后患。”
曹洪:“不能留她。”
献帝:“她已怀有五个月身孕,你不能杀她,杀朕好了。”
曹洪:“难道能等她生下孽种,将来为她报仇吗?”
献帝:“那就把朕先弑了吧!”
曹丕:“皇上,你要好自为之。若不是我父明令对皇上宽容,我和曹洪叔父也决不会对皇上这样客气。你是恩将仇报,我父仍是以德报怨啊!”
曹洪强行让兵士把董贵妃带走,逼她自缢死在许都后宫。曹操闻报,严厉训斥了曹洪和曹丕。而对外只宣布说,董贵妃是暴病而死。并按照葬皇妃的礼仪,把她安葬在潩水河畔。她是一个因衣带诏株连而死的冤魂。
亲近董承的将领,曹操也尽数免职和逮捕。他因为董承义状上有刘备的签名,欲东征刘备,但又有后顾之忧。
曹操曾数度驻屯于官渡,并建有营寨,作为对抗袁绍的前哨阵地。南北对抗的大战争,随时有一触即发的可能。
曹操召集谋士和众将商量军事行动,他说:“我待刘备不薄,他竟然在徐州让关羽杀死徐州刺史车胄,背我独立,不灭此人,天理不容。”
荀彧:“与明公争天下者,是袁绍,如今袁绍正准备南下,我们不作防卫,倘袁绍趁机发动攻势,兖州就危险了。”
曹操:“刘备乃人中豪杰,今不击之,日后必成大患,况且如果他北连袁绍,从东方向我们夹击,那就更加危险了。”
郭嘉:“袁绍的个性迟而多疑,决不可能那么快便攻打过来,再说刘备刚开始重整徐州,众心未附,及时向他发动进攻,必会溃败,因此,应先攻击刘备,再反过来对付袁绍,为时不迟。”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随即整编了十万兵马,由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徐晃、于禁率领,分五路攻向徐州。
激关助曹(1)
封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正月,曹操指挥五路军队,突然发兵徐州,东征刘备,事前没有再上书给献帝刘协,刘协也就只装不知道,没有再像过去曹操出征时那样,这次未出许都城送行。皇帝和丞相之间的紧张关系,尚书令荀彧看在眼里,心中难免有些着急。
自从曹操出征刘备走后,献帝刘协心里一直很不踏实,胡思乱想,终日坐卧不安。一时他猜想出曹操出征的种种结果,到头来还是莫衷一是。
他猜想曹操可能会擒杀刘备,就像上次东征徐州他擒杀吕布一样。这种结果,他以为是最使他伤心的。他反过来又想那是不会的,刘备不像吕布那样有勇无谋,更何况还有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关羽和张飞勇不可挡,会竭尽全力保护刘备的。
他猜想曹操也可能会被刘备击杀,就像他第一次出征南阳张绣,险些丧命一样,牺牲了儿子曹昂和爱侄曹安民,自己才得以逃脱。他又想那次据说是曹操贪恋美色造成的。张绣的叔叔张济死后,留下寡婶邹氏是个羌族美女,在宛城是出了名的,这个消息传到曹操耳中,就让人把邹氏接入军营,日夜寻欢作乐,放松了警惕,才会让张绣降而复叛,夜烧曹营得手的。这次曹操率五路大军,十万人马,不会再遭那样的惨败。再说曹操对自己写血诏之事,也未予追究,内心也不愿意让曹操再遭遇意外之事。
献帝刘协还天真地想,最好让曹操和刘备打成个平手,这样刘备以后还能对曹操起个牵制作用。但他又想,刘备的力量太弱,恐怕不是曹操的对手,终究是要被打败的,结局到底怎样呢?他想想有点害怕起来。
这时荀彧得到了徐州前线的战况通报,到皇宫来向献帝禀报。
曹操五路大军压境,声势浩大。刘备兵力薄弱,只得让陈登守卫徐州城,让关羽保护他的两位妻子甘、糜二夫人,驻守下邳城,自己和张飞驻守在沛县城。曹操为引诱刘备进行会战,故意分派重兵围攻下邳城,自己率少数兵马布阵于沛县野外。刘备果然半夜前来劫寨,中了曹操埋伏,主力部队被击溃,张飞在乱阵中失踪,刘备只身逃往青州,估计他要去冀州投降袁绍。沛县陷落,陈登也只得献出了徐州城,镇守下邳城的关羽,见大势已去,只得退守到下邳城外的一座土山上,决心战死。但他又顾念自己一死,刘备的两位夫人就会落入曹操手中。正在无法可想之时,曹操派大将张辽来劝降。关羽约定三个投降的条件,让张辽向曹公回报:
一是降汉不降曹。
二是给两位嫂嫂照发刘备俸禄。
三是一旦得知刘皇叔去向,便当离去。
张辽:“云长公约定的三个条件,未免太苛刻了吧?恐怕曹公不能接受。”
关羽:“这三条缺一不降,宁愿战死。”
张辽:“云长公是我的恩人,我决不能见死不救,请你再松动一点吧。”
关羽:“文远不要再费口舌了,愿擒关羽,你就上来吧。”
张辽无奈,只得如实报告曹公,曹公爱惜关羽的人格和才华,勉强答应了谈判条件。关羽投降了,最后关羽也表示,日后要立下战功再离去。
荀彧讲过上述情况,又向献帝道:“曹公能接受关羽提出的三条苛约,还是很有雅量的呀!”
献帝:“那三条是苛约,但在朕看来是忠约,为啥是忠约呢?关羽还是忠于汉室和皇叔的。”
尚书令荀彧道:“关将军的到来,是一件大好事。皇上看重他,曹公也爱惜他,在关羽身上是会有共同语言的。”
曹操收复徐州后,又增派兵力驻守官渡以防袁绍南下,自己率军班师回朝,关羽向曹操说:“请曹公同关某一道先去拜见皇上吧。”
曹操:“将军鞍马劳顿,还是先安排休息,改日再去见皇上吧。”
关羽:“曹公过度劳累,可先回府歇息,关某自己先去拜见皇上吧。”
曹操不好再推托,也不想让关羽独自见献帝,就陪同关羽去拜见献帝。进殿叩拜之时,刘协不等二人开口,就先道:“两位爱卿辛苦,请平身吧。”
华人小说吧 电子站
激关助曹(2)
“谢皇上。”曹操道。
“谢皇上。”关羽道。
曹操启奏献帝,任命关羽为自己的副将,献帝准奏,封关羽为偏将军。
探院
关羽在许都拜见过献帝之后,曹操不想让他留在献帝刘协身边,欲把他安置在颍阴城中刘备原来的宅院居住。关羽不好违抗,只得依从。
曹操未回曹府,就先送关羽到住处,他向关羽道:“玄德原居宅院离敝舍相府很近,如今关将军就和两位嫂嫂住在一起吧,你就是这宅院的主人啦!”
曹操的用意是让关羽和两位漂亮的嫂嫂同住一起,必会日久生情,发生淫乱,这样就会断绝他和刘备的结拜兄弟情义,妄图使关羽和刘备对立,死心塌地跟着他走。关羽当时感到曹操势力大增,大权在握,已是以丞相自居,没有多想,就回答曹操道:“权且住下吧,若知皇叔下落,羽当离去。”
关羽送走曹操之后,让两位嫂嫂住在后堂,自己准备住在前边的客厅。至晚,关羽让仆人点上蜡烛,全院加强戒备,他又想起曹操之语,顿悟其奸意,觉得人言可畏,不能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于是在客厅秉烛夜观《春秋》,通宵达旦。一连数夜,尽皆如此。这件事传遍了颍阴、许都,上下无不钦佩。
一天夜晚,春雨蒙蒙,门卫引进二人求见关羽,二人都是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关羽正在烛下观看《春秋》,暂停下来。一人取下竹笠说:“关将军真美髯公也。”
关羽看时,原来是献帝刘协带赵兴前来探视,起身道:“皇上何故雨夜来此?这太不安全,有事传召,羽自当前去拜见。”
献帝:“关将军是皇叔义弟,也是朕的义叔,理当来探视。”
关羽要行跪拜之礼,献帝急忙挡住,道:“二位皇婶可好?”
关羽:“住在后堂,窗有灯光,可能也未歇息。”
献帝:“可否前去拜见。”
关羽让老仆打灯笼去与后堂女仆联系,甘、糜二夫人正在烛下做针线活儿,听说皇上到来,整衣起迎,献帝和关羽到后堂,不待两位皇婶施礼,刘协先行家礼:“刘协向两位皇婶问安。”
甘夫人垂泪:“不知皇叔死活,心中甚忧。”
刘协:“一有皇叔消息,自当告知,二位皇婶要多保重。”
糜夫人:“二弟云长,昼夜不得很好休息,我们心中甚不安。”
刘协:“关将军高风亮节,人皆敬仰,深明春秋大义,必将彪炳史册。只是为国尽力任重道远,现在要爱护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关羽:“估计一时也难离开这里,我想把这宅院加以改造,分为东西两院,二位嫂嫂住东院,羽自住西院,中间派老军昼夜把守。这样能保护两位嫂嫂的安全,也不致有流言蜚语传出。”
刘协:“二叔也真是细心之人,我回去让尚书令荀彧办理此事。”
献帝刘协连夜返回宫中,第二天召见尚书令荀彧,说明关羽所说之事。
荀彧:“皇上,这事我还必须向曹公报告,请他批准,免他生疑。”
献帝刘协:“那他要是不批准呢?”
尚书令荀彧道:“皇上不要多疑,曹公自有曹公的雅量,他也很器重关将军,这点小事怎么会不让办呢?皇上今后有什么事情,尽量吩咐让我来办,陛下夜访关宅,也实在是太冒险了。”
献帝:“朕不是怕曹公知道,是为了自己安全。”
尚书令荀彧去向曹操请示此事,曹操问:“皇上还向关将军说了些什么话,知道吗?”
尚书令荀彧:“皇上只是听说关将军傍烛夜读《春秋》,好奇心驱使,才雨夜去探视的。我问过赵兴,没谈有碍曹公之事。再说给关羽修宅,不是也可安定其心吗?”
曹操:“关将军品格高洁,曹某自愧不如,然而大丈夫身边不能没有女人,你为他修好宅院,还要挑选十名美女,送给关羽,任他享用。”
尚书令荀彧按照曹操命令,一一照办。关羽把十位美女送去服侍两位嫂嫂,自己身边一个也不留。并每天清早准时到东院去向两位嫂嫂问安。曹操得知,对关羽更加敬重。他也不断请关羽到相府赴宴。关羽请求到官渡前线出战,曹操也婉言拒绝,他怕关羽立功后,去寻投刘备。
华人小说吧 m.hrsxb
激关助曹(3)
一日清晨,关羽又去向两位嫂嫂请安,甘夫人道:“二弟,听到有皇叔的消息没有?”
关羽:“暂时还没有。”
糜夫人:“不知皇叔下落,我们终日卧不安寝,食不甘味,还望二弟早日打听到皇叔去向,才好去寻找。若是皇叔已不在人世,我们也不活了。现在三弟张飞也下落不明,怎不让人忧念呢?”
关羽:“二位嫂嫂要多保重,万勿忧念过度。关羽与皇叔桃园结义,情同手足,我定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皇叔。一有皇叔的消息,自当设法离去。”
关羽自此还是经常傍烛夜读《春秋》,等待时机,立下战功,离开曹营。
激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袁绍派大将颜良攻打兖州东郡,渡过黄河,兵围白马城。太守刘延抵敌不住,派人火速向曹操求救。曹操知道,袁绍手下的将领颜良和文丑,都是河北名将,自己部下的将领,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派谁前去抵敌呢?他心中十分犯愁。
谋士程昱建议说:“丞相现在可派关羽前去迎战,他必能斩杀颜良。再者刘备投降袁绍,关羽杀了颜良,袁绍必杀刘备,这样关羽就会死心塌地归属于你,一箭双雕,何乐不为,请明公速断,不可迟疑。”
曹操:“如此甚好,那如果关羽心有疑虑,不愿出征呢?”
程昱:“曹公可奏明皇上,让关羽奉旨随曹公出征,关羽自然不会推辞。”
曹操采纳程昱建议,请关羽同去拜见献帝刘协,他向献帝奏明官渡前线战况,请献帝降旨,允准他带关羽一同出征。献帝想到军情紧急,此时更得与曹操互信合作,必须助曹操一臂之力,请关公出征。但他也恐怕关公另有顾虑,不肯随曹操征战。他想要用激将法,来激一下关羽。就问道:“朕不知关公能战胜颜良否?”
关羽:“取颜良首级,如探囊取物!”
献帝:“关将军若随曹公出征,不知还有什么难处没有?”
关羽:“只是坐骑力弱,恐贻误战机。”
献帝:“这事曹公会妥为解决。”
曹操:“这好办,明日我同将军到许下养马场去,良马任你挑选。”
关羽:“谢曹公。”
曹操:“回去我让司马懿、钟繇先挑选一下。”
献帝:“朕切望关将军随曹公出征,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归来之日,一定加封。”
关羽:“臣谢恩。”
次日,关羽到许下养马场,曹操已经先到了,司马懿选出的几十匹良马,让关羽一一过目,竟然没有一匹使关羽满意。他很失望地说:“无一中意。”
司马懿:“这都是良种好马,训练有素,请关将军骑上一匹试试吧。”
关羽:“不用了,这马都还不如我的马呢。”
这时曹操命人牵过来一匹高头大红马,问关羽:“关将军可识此马乎?”
关羽一看,喜上眉梢,说道:“此马乃吕布之赤兔马也!”
曹操:“赠予将军如何?”
关羽:“谢曹公。”
曹操又指着牵马的英俊青年说:“连这个马童也送给你,为你喂马。”
关羽又说:“谢谢。”
曹操:“这马久离战场,先牵出去遛一遛吧!”
关羽:“好吧。”
英俊马童牵马出寨,关羽看这小马童机灵可爱,也想试试这马的力气,就向马童说:“你先上去,我带着你跑几圈,看看这马的力量如何。”
马童向关羽深施一礼,也未答话,熟练地攀登上马。那马童看关羽身高九尺有余,长髯飘胸,威风凛凛,心中好生敬慕。只见关羽跃身上马,那赤兔马便飞蹄奔去。在大道上飞跑十里之远,速度不减。关羽勒马而立,那马仍昂头嘶鸣,好像庆幸新得主人一样。关羽很高兴地问马童:“这马平时是你喂的吗?”
马童在关羽怀中只是点头,并不答话。
关羽问:“你叫什么名字?”
激关助曹(4)
马童摇头不答。
关羽问:“你是个哑巴?”
马童:“我说出名字,将军还能收下我吗?”
关羽一听,大吃一惊,说道:“你是个女子?”
马童:“将军息怒,容奴禀告,说完之后,任凭将军处置。奴本是吕布之妻貂蝉,曹操杀死我夫,带我回府,要纳为夫人,我至死不从。他也未再逼迫我,只是让我在府中养马,等我就范,我宁愿吃苦,不愿委身杀夫之人。今曹操把赤兔马赠予将军,也把奴送给将军,貂蝉仰慕将军人品,心甘情愿服侍将军。”
关羽:“关某不是贪色之徒,你何故与曹操合谋坏我名声呢?”
貂蝉:“奴并未与曹操合谋,只是想早日离开曹府才这样做的。事已至此,请将军把奴扼死在你怀中,弃尸马下,奴毫无怨言。”
关羽说:“关某怜惜你是个有情有义女子,曾助司徒王允除掉国贼董卓,因此,今日我不杀你,还把你送回曹府就是了。”
貂蝉:“若是这样,请让我下马跳河而死好了。”
关羽是一个美女坐怀不乱的伟男子,但此时难免也有一种怜香惜玉之情,他道:“貂蝉,你还这么年轻,何故要寻死呢?”
貂蝉:“只有将军可以救奴一命,请把我带回去,我改名换姓,给刘皇叔的二位夫人做奴婢,不知将军能否应允?”
关羽进退两难,只得把貂蝉带回,向二位嫂嫂说明情况。甘夫人道:“同是沦落之人,就先把她留下好了,等将军出征回来再作安排吧。”
曹操派关羽和张辽为先锋,率领部队去解白马之围,白马太守刘延,在城中设下棺木祭坛,表示死守白马城的决心,士气很受鼓舞,因此颜良久攻不克。当关羽和张辽的急行骑兵部队在到达距白马城还有十数里的地方,居然碰上了颜良自己率领的一支巡回部队。在突然的遭遇下,双方都感到非常意外。颜良坐在有军旗的华盖车上,耀武扬威。关羽见后,下令部队主动攻击。这时关羽一马当先,挥动大刀杀入颜良部队中,直冲到华盖兵车边,颜良的卫兵都吓呆了,连颜良本人也措手不及,竟然被关羽当场砍死车下。在卫兵呆若木鸡的瞬间,关羽从容下马,砍下颜良的首级,然后上马离去。袁绍诸将,没有一个敢来阻挡的。张辽也乘势率军挥杀,颜良的巡回部队在慌乱中溃败。关羽和张辽便马不停蹄地攻向颜良的围城部队。由于颜良突然丧命,袁军在群龙无首中只好快速返回黄河以北,白马之围也迅速解除。
颜良之死,激怒了袁绍,他派遣另一名大将文丑,率领五六千人军队,去追击曹军,此时,曹操担心袁绍指挥大军直攻许都,命令部队撤到官渡布防。文丑率军追到延津南边一个叫南坂地方的小山丘前,中了关羽的埋伏,仓皇应战,交锋数十回合,也被关羽挥刀砍于马下。斩了首级,回曹营报功。这样大挫了袁绍锐气,他只得退兵。袁绍因关羽杀了他两员大将,便要杀死刘备,刘备说:“我写密信与关羽,要他得到机会就来投奔袁公。能得关羽一人,胜过十个颜良、文丑!”这样,袁绍就勉强留下了他。让刘备派人带密信去追关羽。
曹操安排好了官渡前线的防务,和关羽等人也返回了许都。曹操又向献帝奏明了关羽斩杀颜良、文丑之功,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从此,人们又称关羽为君侯。
灞桥
关羽回到宅院,去向两位嫂嫂问安,甘夫人道:“将军安全归来,我们悬着的心这也就放下了。”
糜夫人问:“二弟此次出征,是否得到有皇叔的消息?”
关羽:“有,大哥在河北袁绍处。”
甘夫人担忧道:“那这次皇叔必死无疑,你杀了颜良、文丑,袁绍怎么会放过玄德呢?”
关羽安慰她道:“嫂嫂不必担心,我已得大哥密信,他自会有脱身之法。我得知大哥在袁营,本想立即前去投奔,又念二位嫂嫂在此的安危,只好回来再向皇上与曹公辞行,保护二位嫂嫂同去寻找大哥。”
激关助曹(5)
甘夫人:“若曹操不放行呢?”
关羽:“前有约定,他怎能不讲信用呢?”
甘夫人:“二弟现回西院休息吧,你太累了。”
糜夫人:“还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关羽:“嫂嫂请讲。”
糜夫人:“二弟身边又没有人照料,我们也实在过意不去。貂蝉这些天多次托我们向你求情,她不求名分,只愿在你身边服侍,就心满意足了。”
关羽:“这是断然不行,她若不愿回曹府,也还得自找出路。”
关羽走后,糜夫人到厢房喊来貂蝉,向她说明关羽拒绝之意。貂蝉道:“我自己亲自再去求关将军一次,他若再拒绝,我就死了这条心啦。”
貂蝉要去见关羽时,守卫老军阻拦,貂蝉道:“我奉甘夫人之命,见关将军有事要说。”老军只得放行。
貂蝉进到关羽室内,见关羽和衣而卧,大烛已将燃尽,她就点了支新蜡,关羽还没有醒。她又在盆里倒了洗脚水,要脱去关羽战靴为他洗脚,他抬了一下腿又睡了,直到貂蝉为他洗完脚,用她自己的袖子擦水时,他才猛醒过来,大喝道:“谁?”
“我。”貂蝉低声答。
“你来干什么?”
“我来服侍将军。”
“快走,不然我杀了你。”
“你能杀了我,我也就不再想出路了。”
“你可以回曹府!”
“我不愿意。”
“你可以出家为尼。”
“那也逃不出曹操的手心。”
“你可以再嫁他人。”
“我不愿随便嫁人。”
“那你说该怎么办?”
“我哪怕就在这里服侍你一夜,也算报了将军的知遇之恩。”
这时关羽感到貂蝉十分可怜,也十分可爱,心里为之一动,他也真想抱住貂蝉睡上一夜,但他沉思了一会儿,还是闭上眼睛道:“你走吧。”
貂蝉出去了,关羽又躺下睡着了。
第二天,他得到卫兵报告,貂蝉在后院的树枝上悬绫自缢了,他为她感叹不已。出资安葬。
关羽去向曹公辞行,曹操总是避而不见,每次去曹府,门卫总是说,丞相不在。
关羽又去向献帝刘协辞行,献帝问:“将军见过曹公了吗?”
关羽:“他总是避而不见。”
献帝落下眼泪:“说心里话,我也不想让你离开。”
关羽:“关羽多在这里一天,皇叔在袁营就多一分危险,我必须得尽快去找皇叔。”
献帝:“朕还能与将军再相见吗?”
关羽:“现在天下未定,曹操不会加害皇上的。袁绍也在打着保护皇帝的旗号,要来攻打许都呢。曹操若加害皇帝,不就会引起各路诸侯群起而攻之吗?”
献帝:“朕是担心,将军就是找到皇叔,该到何处安身呢?”
关羽:“天无绝人之路,天下都是人打出来的,大丈夫也只能以四海为家。今关羽与皇上辞别,去寻皇叔,后会有期。”
曹操自从回到许都之后,认为关羽斩颜良、文丑,一举扭转战局,对关羽倍加钦敬。请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又把宅院赐给他,还赏给大量钱财,给以优厚待遇。曹操自己开始也是一直拉拢关羽,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然而关羽丝毫没有表示留下之意,还是决心要走,曹操为拖住关羽,只好避而不见。关羽见不到曹操,只得决定挂印封金,强行出走。
关羽把汉寿亭侯大印以及曹操历次所赐金钱尽皆留下,十名美女一个不带,率领旧日跟随人役,夺门而出,护送二位嫂嫂出城,踏上通向洛阳的官道,准备到洛阳后再沿邙山东行,去河北寻找刘备。
曹操看到关羽无法挽留,又闻关羽出走,急忙率领部下追至石梁河上的灞陵桥。程昱劝曹操:“关羽智勇双全,武艺高强,今日放他出去,如放虎归山,他日必为后患,干脆把他杀掉最好。”
激关助曹(6)
曹操却付之一笑:“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移其志,此等人,吾深爱之!”
曹操又让张辽手捧锦袍赐予关羽,曹操向关羽道:“云长为天下义士,恨我福薄,不得相留,特赠锦袍一领,略表寸心。”随令张辽双手捧袍,呈与关羽。云长恐有诈变,不敢下马,便用青龙刀尖挑其锦袍披在身上,勒马回头称谢道:“蒙曹公赐袍,异日再见吧。”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
此时,献帝刘协也带赵兴等人赶到灞桥上,刘协远望着关羽在马上的背影,迟迟不愿下桥。曹操道:“皇上为何不早来为关羽送行?!”
献帝刘协:“朕正赶来,想留住他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华人小说吧
太行犒军(1)
索牧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春正月,曹操在许都又上表献帝,准备再次渡过黄河,北征冀州。献帝道:“曹公头疾常犯,可选太医随行,诊治会方便些吧。”
曹操道:“华佗针灸最见效,可他又跑回老家去了,太医我不带,就算了吧。许都防务,臣已向荀彧、曹仁、满宠安排妥当,切望陛下善待他们,勿生事端。”
“朕记住了,请放心吧。”献帝道,“不知曹公何时能够返都?”
曹操:“臣此次出征,一定要攻下邺城,平定河北,徐图统一大业。”
献帝:“曹公保重,朕出城为爱卿送行。”
曹操渡过黄河之时,袁尚正派审配驻守邺城,自己率军去攻打他的大哥袁谭。曹操派曹洪带兵直逼邺城,袁尚闻讯急忙回兵援救邺城,被曹军打得大败溃逃。五月,曹操命曹洪掘开漳水灌注邺城,城里人死了一大半。袁尚溃败时,他的印信、符节、斧钺都被曹军缴获,曹操命袁尚军队中投诚过来的人拿着被缴获的东西给守城的人看,邺城守军士气崩溃。八月,审配的侄儿审荣在一天晚上打开他所守卫的城东门,把曹军引进城去。审配应战,被打败,曹军活捉了审配,曹操命令把他斩首示众。至此,袁氏父子割据多年的邺城,被曹操占领了。
曹操亲临袁绍的墓地祭奠,痛哭流涕;又慰问袁绍的妻子,归还了袁绍的奴仆和宝物。
当初,袁绍与曹公共同起兵###董卓时,袁绍问曹公道:“如果大事不能成功,什么地方可以作为据守之地呢?”曹公道:“你的看法如何?”袁绍道:“我想南据黄河,北靠燕、代,兼有戎狄的兵众,向西去争夺天下,或许可以成功吧?”曹公道:“我要任用天下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用道义来统帅他们,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这些话,曹操还记忆犹新,但现与袁绍已成隔世之人。他想,真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于是他又下令:“黄河以北地区,遭受袁氏的灾难沉重,特令免缴今年的租赋。”
曹操派人把攻克冀州首府邺城的捷报送往许都,并上书献帝,请求封他为冀州牧,献帝刘协感到很不理解,莫名其妙。于是召尚书令荀彧商议,他道:“建安元年,朕欲任命曹公为大将军,他辞让;建安二年,朕又欲任命他为丞相,他又辞让;这些年以司空之职总领朝政,事实上已经以丞相自居;现在请封冀州牧,是何心意呢?”
荀彧:“以臣之见,皇上就任命曹公兼任冀州牧吧。”
献帝:“有功应该行赏,官只能越封越大,要么正式封他丞相好啦,兼任这样的官职,恐怕不是他的本意吧?”
尚书令荀彧:“曹公真有自领冀州牧的意思。表明曹公要把邺城作为根据地,进一步统一北方。”
献帝:“大司马张扬兼任河内太守,结果出了事情;如今曹公总领朝政,长期在外,朕也不放心呀!”
“皇上多虑了,曹公行事,怎是张扬所能相比呢?”
“好吧,那就传旨任命曹公兼任冀州牧吧。”
尚书令荀彧:“还有一件大喜事,皇上也应该赏赐一份贺礼。”
献帝:“什么大喜事?”
荀彧:“曹公的儿子曹丕娶妻成婚啦!”
“是谁家的大姑娘?”
“不是大闺女,是小媳妇。”
“此话怎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