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部分阅读

作品:汉献帝与曹操三女|作者:美眉歆|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2 20:13:46|下载:汉献帝与曹操三女TXT下载
  刘协一时看不出是谁,心中大惊,急忙问道:“你是何人,为何这般模样?”

  “莫非是皇上忘记老臣了吗?”满脸刀痕之人说,“老臣为平定李傕之乱,从宣平门城楼跳到贼人面前遇害,但忠魂常随陛下。现在老臣去也,陛下多多保重吧。”

  献帝立时惊醒,认出是司徒王允,大喊:“王司徒,王司徒,恩师留步,恩师留步!”王允却早已退去,没有了踪影。

  刘协想到,王允真忠臣义士也。当年在宣平门城楼上,亲眼看到恩师惨死在叛贼乱刀之下,不能相救,也不敢降旨安葬,心如刀绞。那时已决定有朝一日,天下太平,要隆重安葬恩师,而今恩师的尸骨在何处,也不知道,想起梦中王允言语,再也不能入眠,痛哭失声。赵兴赶快进前问他,刘协把梦中情况说了一遍,又哭了起来。

  赵兴说:“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皇上念念不忘忠臣,不忘恩师,才会在梦中再见,陛下实是有德之君。可以召见曹公,让他派人去长安找王允尸骨,迁葬许都,不就了却皇上一件心事了!”

  献帝道:“朕也一直想迁葬王允,但这事还需妥善考虑。朕逃离长安时,本来让张济将军留守长安,但听说他恨李傕专横跋扈,恨他杀了樊稠又与郭汜征战,不可相交。于是他也逃离关中,到南阳郡去了。近闻张济病死,他的侄儿张绣,统领他的队伍,住在宛城,尚不听朝廷节制,曹公正在思虑征讨张绣,军务繁忙。你去把荀彧召来,我先与他说说。”

  荀彧听了赵兴所述,心中犯愁。知道南阳张绣欲投荆州刘表,曹公准备出征宛城,哪有心思考虑迁葬王允?再说西安尚在李傕盘踞之下,怎好公开去找王允之墓?但他也知道,献帝刘协要迁葬王允,是想给文武百官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让大家向王允一样忠于汉室。不遵旨照办,献帝肯定不乐,皇上一旦与曹公见面,在这件事上顶牛,有伤君臣彼此感情。他想了一会儿,有了主意,就跟着赵兴去见献帝。来到金殿,问了圣安。问道:“皇上召见微臣,必有要事,敬请示下。”

  献帝道:“朕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司徒王允求见,满身是血,朕想召见曹公,谈谈迁葬王允之事。先请你到此相商,不知尚书令是何见解,请直言相告。”

  荀彧道:“曹公欲征南阳张绣,大军即将出发,此时此刻,皇上提出此事,不甚好办。曹公若表示异议,皇上也不要怪罪。皇上不能操之过急,微臣设法办好这件事就是了。”

  荀彧辞帝出宫去见曹公,先汇报了军需物资,均已准备停当;然后向曹公说了皇上想迁葬王允之事。曹操一听,立刻说道:“胡闹。”

  荀彧说:“曹公不必烦恼。听在下之见,可以派人去长安一趟,一来寻找王允之墓,二来可以探得李傕虚实,得机一举歼灭。”

  曹操道:“说的在理。”

  曹操出征南阳之前,去向献帝刘协辞行,他说:“南阳与颍川相邻,宛城离许都不远,今张绣盘踞宛城,欲投荆州刘表,实是我们心头之患,臣今要去征讨,请皇上降旨准许,臣奉旨出征。”

  祭师训丕(2)

  刘协说:“爱卿为国讨逆,朕十分赞同,望你征途保重,旗开得胜。归师之日,朕亲远迎。”

  曹操施礼辞行,刘协说:“朕还有一事,不说不快,恳求将军派人去长安寻我王司徒之墓,朕欲迁葬王允。”

  曹操说:“臣征战在即,无暇顾及,请皇上把此事交与尚书令办理吧。”

  曹操踌躇满志,离开金殿。

  噩耗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二月,张绣屯兵南阳,联结刘表,企图进攻许都夺驾。曹操获得确实消息,不禁大怒,遂兴兵十五万,以夏侯惇为先锋、典韦为帐前都尉,进驻堉水,逼近宛城。

  汉献帝刘协心想,这次曹操打了胜仗回来,去寻找王允尸骨的人可能也回来了,这样先为曹操庆功,再迁葬王允。他在许都宫中天天盼着捷报传来,不想盼来的却是一个使人震惊的噩耗:曹操在宛城中了张绣伪降之计,吃了败仗,他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俱已阵亡,大将典韦也被乱箭射死。曹操本人,也身负箭伤。刘协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痛心。关切地问荀彧道:“曹公怎样?”

  荀彧答:“受有轻微箭伤。”

  刘协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荀彧把得到的情报,向献帝刘协略述了一遍。原来曹公兵临城下,张绣采纳谋士贾诩的建议,假降曹操,伺机采取行动。贾诩陪同张绣到曹营表示愿降,曹操大喜,立即下令,兵靠宛城,扎营下寨。张绣则每日大设宴席,以谋曹操,但又惧怕曹操帐前猛将典韦,一时无计可施。他的部将胡车儿,针对典韦有勇无谋,嗜好饮酒的习癖,给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行动计划。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张绣派人请典韦进城饮酒。当典韦带着几名甲兵进入宴会厅时,胡车儿热情接待,殷勤劝酒。酒过几巡,典韦及其甲兵喝得酩酊大醉。胡车儿借着护送典韦回营之机,混入曹营。他先盗走典韦的双戟,又在草料车上点火。顿时,火光四起,杀声震天。曹操闻听,急唤典韦,典韦醉卧帐中,鼾声如雷。瞬间,张绣之兵已到辕门。典韦在梦中忽听有金鼓喊杀之声,猛地跃起,床边已不见双戟。他夺过部卒腰刀,闯入敌阵,杀得敌兵横尸成堆,不敢近前。但是马兵方退,步兵又到。典韦身无片甲,多处负伤,已被层层包围。他见腰刀砍缺,已不管用,便奋力向敌众扔去,又奋力猛抓两个敌兵尸体,一手擎一个,向敌阵击去,死者二十余人,终于把住了军营前门,使曹操得以从后门逃脱。张绣之军箭如骤雨,典韦身上连中数箭,血流满地,大叫数声而死。

  曹操从后寨脱险逃奔,只有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跟随。走到堉水岸边,张绣之兵已经追到,曹安民回身拒敌,被砍身死。曹操冲马过河,刚刚上岸,一箭射来,正中马眼。曹昂遂将自己所骑之马奉于父亲,曹操上马急奔,曹昂却被敌人乱箭射死。曹操来到沙河岸边,已是人饥马乏,正在河边饮水,恰逢夏侯惇、许褚、李典、于禁的援军赶到,引兵反击,绣军大败,退回南阳去了。曹操下令安营扎寨,不等回都,就在战场大祭典韦。他亲临灵台,祭酒痛哭,并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献帝刘协听了荀彧讲述了曹操南阳战败的情况,竟然掉下了眼泪。他想:曹公现在的心情也一定很难过,他在战场上失去了长子和爱侄,自己也差点为大汉朝社稷丧命。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刘协发自内心,对曹操增添了几分尊敬。他想到自己的小双胞胎儿子是多么地喜爱,而曹操的长子曹昂,二十余岁,已能随父亲南征北战,立下过汗马功劳,今为护父而死,曹操怎么能不痛心呢?但他主要祭典的是典韦,痛哭的是典韦,从这一点也可以表明曹公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胸怀宽广的人、值得自己信赖的人。

  “曹公为什么说失子没有深痛,而独号哭典韦呢?”刘协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荀彧。

  荀彧答:“典韦自从投奔曹公,屡立战功,三年前,他跟曹公###吕布。濮阳一战,曹公被围,矢如雨下。典韦率先士卒,双手持戟,大呼而起,直扑敌阵,挡者无不应声倒下,敌兵纷纷败退。是典韦救了曹公性命,曹公拜典韦为都尉,专门负责曹操大帐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次在南阳,若不是典韦拒敌,恐怕曹公也很难走脱。”

  祭师训丕(3)

  刘协说:“曹公班师,朕要亲自出城去迎接他。”

  曹操回到许都城外,献帝刘协带尚书令荀彧等人,早已出城等候。曹操在马上打躬,他还没有开口,刘协就高喊:“曹公辛苦!”

  曹操也高呼:“皇上万岁!”

  随从将士跟着呼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协大为感动,向曹操说:“曹爱卿,去年朕欲封你为大将军,你说要留给袁绍,后让袁绍接替杨彪任太尉,他坚辞不受,而自封为大将军。朕现在欲任命你为丞相,爱卿以为如何?”

  曹操道:“我接受张绣投降,却没有立即取得他的人质,反而造成这样失败的局面;臣无功而受皇上封赏,万万不敢接受。我仍任司空,总领百官就是了。”

  刘协道:“卿此次出征,失去爱子贤侄,朕也十分痛心。”

  曹操道:“我已明白了失败的原因,请皇上放心,从今以后再不会有这样的失败了。不灭张绣,我誓不罢休!”

  “爱卿还是先回府歇息吧。”刘协说,“朕送你一程。”

  曹操也不相辞,他也想直接回到颍阴府中休息,他太累了。可他这时却突然问荀彧说:“派去寻找王允墓的人,可有消息?”

  荀彧说:“有,稍后我向您汇报。”

  曹操向献帝说:“臣请皇上封典韦之子典满为郎中,召他入朝为官,以此告慰典韦在天之灵。”

  献帝点头应允,又示意荀彧说:“请尚书令按曹公之言办理此事吧。”

  曹操此次虽又未接受丞相之职的任命,但在将士们的心目之中,他已经是丞相了。他自己虽坚持把司空府设在颍阴城,但是随后不久,荀彧还是在许都城中为曹操整修了一座官署,作为司空行衙,也称丞相行衙。

  迁师

  这些年来刘协一直生活在###之中,身为皇帝,却一直居无定所,王允遇害后,他拜师求教就更难了。能够经常教育他的先生,就是辅国将军伏完。伏寿和自己的母亲刘华,也都是刘协的辅导老师。能找到的经书,刘协也都读了,伏完除了给他讲经书,教他习字作文,还给他讲了不少历史故事,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周勃和霍光的事迹都给他讲过。刘协有什么疑问也一直是向伏完请教的。这天他又去见了伏完,说道:“如果找不到司徒王允的尸骨,我想就在许都给他修一座衣冠冢,您说行不行?”

  “要修衣冠冢,哪来的衣冠呢?”伏完说,“你就修一座空墓也行,这只是表示活人的心意而已。”

  刘协说:“您老人家有所不知,我告诉您吧,王司徒当年从长安皇宫宣平门跳下时,我抓了他一把,无奈只扯下他一块衣衫,我一直保存着。实在找不到王允的尸骨,我就将这片衣衫给他修一个衣冠冢吧。”

  “再等一等看吧。”伏完说,“听说荀彧派去的人很能干,是王允的族侄,太原人,也姓王,名叫王保,他很崇拜王允,会尽心去找的。”

  王保领的人是专门去寻找王允坟墓的,荀彧还派有另外一帮人是专门搜集李傕军事情报的。王保他们到了西京长安,在郊野四处寻访,一个多月过去了,连一点消息也没有。王保心中非常着急,就又到长安城里打听信息。听说有一位算卦先生,算卦十分灵验,就去找到了在未央宫废墟前算卦的那位先生。王保说:“听说先生能未卜先知,替人算命,在家创业家兴旺,出外求财财到手。我有一件事,想请先生算一算,若能算出来地方,多给银两。”

  算命先生说:“不瞒你说,我们这算卦的,就是帮人解一解心闷儿,给人开导一下,哪能一算钱就能到手呢?要是真能那样,我们自己不就都成了富人吗?”

  王保说:“我不求财,我是要找一个地方。”

  算卦先生问:“不知道客人要找什么地方?”

  王保道:“要找一个人的坟墓。”

  算卦先生问:“你要找谁的坟墓,姓啥名谁,何方人氏?”

  祭师训丕(4)

  “太原人。”王保低低答,“名叫王允。”

  算卦先生吞吞吐吐地答:“我——不知道。”

  王保问:“先生不知道王允吗?”

  算卦先生压低了声音:“王允,王司徒,我怎么会不知道?”

  王保问:“你知道王允墓在何处吗?”

  算命先生道:“眼下这西京长安,还是李傕的天下,你找王允的坟墓干啥?这要担风险哪!”

  王保道:“先生不要多问,你如果能提供可靠信息,必有重谢。”

  算卦先生说:“我不要酬谢,我也是只能给你再说一个人,你们去找一找,看能否找到。当年王司徒被杀害后,没有人敢去收尸掩埋,只有平原令赵戢正在西京,他是王允的朋友,就冒着生命危险,和他的师爷一起,把王允埋在了西安郊外。赵戢以后也就不再做官了,逃避在外,不知下落。那位师爷,也就干了我们这一行,当了算卦先生,混一碗饭吃。我听他说过,他参与了埋葬王司徒的事。”

  王保问:“这位师爷,如今在什么地方呢?”

  算卦先生说:“还在这长安城中算卦,你们找一找吧,他的名字叫高勋,是个红鼻子,好找。”

  王保他们又找了几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摆摊子的红鼻子算卦先生,王保上前问道:“请问您是高勋,高先生吗?”

  那人一愣,吃了一惊,问道:“客官不像本地人氏,怎么会知道小民的姓名呢?在下正是高勋,不知有何见教?”

  王保见周围无人,就以实话相告说:“我们是从许都来的,来找司徒王允的坟墓。”

  高勋随即收了摊子,领王保到酒店中坐下叙话,两人谈话十分投缘,高勋就说了王允坟墓所在的地方。第二天就领王保去挖掘王允的尸骨。薄皮棺木已经腐朽,露出王允尸骨,头盖骨也已经被刀劈开,可以想到当时贼人的狠毒。高勋是个细心人,他提议用一床棉被包裹,偷偷把尸骨带回许都。为了迁葬时好摆放尸骨,他在尸骨上都贴上纸条,写明左右上下部位,十分认真。

  王保邀请高勋一块儿到许都去,高勋答应同去。回到许都后,荀彧设宴招待了他们。献帝听说之后,亲自召见,把王保和高勋封为郎中,在朝中供职。

  许都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把王允遗骨安葬在许都北郊,清潩河的西岸。人们感念他的忠义,不断有人去祭奠,香火旺盛。

  那天,迁葬仪式是由尚书令荀彧主持的,献帝没有驾临,曹操也是派儿子曹丕代他参加。曹丕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子,可他很有胆量。当场就向荀彧提出不满意见说:“皇上能派人从长安迁来王允尸骨安葬,为何不把我哥哥曹昂尸骨从南阳迁来安葬?再者,我父不来参加仪式,是因失子悲痛未消,而皇上不来是何道理?还有,皇上迁葬恩师,应该自己写一篇祭文,才合情理。”

  荀彧说:“曹公子言之有理,本官一定禀告皇上。”

  曹丕说:“说吧,我不怕。”

  训丕

  汉献帝刘协思念王允忠节,迁葬许都,再修墓冢,遣虎贲中郎将奉节吊祭,旌表一代忠魂,总算完成了他的一桩心愿。可是,当荀彧、王保等人向他转述了曹丕的意见后,他有点生气,想找个机会教训一下曹丕。

  一连几天,刘协耿耿于怀。迁葬王允的安葬仪式,刘协和曹操都没有亲自参加,这在小皇帝刘协心中,也觉得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他想:对外打仗,是曹操的事情;处理政务,是荀彧的事情;自己可以出头露面的机会太少了。像迁葬王允这样的事,自己完全应该亲自去的,那样也可以再扩大一些王允的影响,在朝中多出现一些像王允那样的忠臣。他想再亲自到王允的新坟上去祭奠,想到这里,于是他就去征求国丈伏完的意见。

  正好伏完来后宫看望两个小外孙。刘协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他向伏完说:“我亲自去祭奠王允,行不行?”

  伏完:“行。”

  祭师训丕(5)

  刘协:“我想亲自念一篇祭文,行不行?”

  伏完:“行。”

  刘协:“那就请您老人家替我写一篇祭文吧!”

  伏完:“不行。”

  刘协:“怎么不行呢?”

  伏完:“皇上早已不是初通文墨,而是能够下笔千言,有物有序,颇有见地了,自己写吧。”

  刘协:“你这不是逼着鸭子上架吗?”

  伏皇后这时才在一边插言:“你这是怎么给老人说话的,让你自己写一篇祭文,怎么就是逼你呢!一你可以写出好文章,再者老人可以帮你修改一下。你要大胆下笔,今后批阅大臣奏疏,也要多下工夫才行哪。”

  刘协说:“好。寿姐姐说的话很对,我自己来写祭文,我对恩师王司徒也最有感情。”

  献帝刘协让赵兴传旨,宣召尚书令荀彧到金殿见驾。荀彧到后,献帝说:“朕想去王允墓前祭奠,你看什么时间去比较合适?”

  荀彧:“现在还是炎热夏天,要不再过两个月,毓秀台也筑好了,秋分时节皇上祭天之后,再去祭奠王允好吗?”

  刘协:“祭天与祭王允是两回事儿,朕想近时就去祭奠王允,爱卿以为如何?”

  荀彧:“皇上要是一定要去祭奠王允,当然是什么时候都是可以的。”

  刘协:“朕要文武百官陪同祭祀,可以不可以?”

  荀彧:“皇上颁旨,百官陪祭,当然是文武大臣都要去的。”

  刘协:“你去请曹公一同去,可以不可以?”

  荀彧:“曹公军务繁忙,如若不能去,也请皇上见谅。其余事情,微臣都会妥善安排的。”

  刘协:“你去向曹公说一下,到时候他若真不能去,也就算了。”

  荀彧去向曹操汇报了这件事,曹操说了一个字:“去。”

  夏末六月,仍然是骄阳似火。清潩河水滚滚南流,呜呜咽咽,好似在为新近迁葬在它西岸的王允司徒哭泣,又好像是在唱赞歌,谁也说不清楚。

  献帝刘协圣驾到坟前举行御祭,百官陪祭,曹操也亲自来了,场面非常热闹。许都百姓闻讯,十里八乡的人们也都赶来看热闹,也都是对王允怀有敬意。

  锣鼓喧天,爆竹阵阵。

  汉献帝刘协,亲自宣读祭文。他读道:

  故司徒王允,字子师,太原人。他是朕的恩师。一生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恬静寡欲,忍辱负重。心存周勃之志,胸怀霍光之心,韬晦寻机,除灭国贼。戮董卓于长安北掖门外,扶王室于危难之中。人皆苟全性命于乱世,唯王司徒置生死于不顾。

  平贼的余波未息,祸水的波澜又起。李傕、郭汜扰乱京师,兵围内庭,深宫一片混乱,内侍请朕宣平门平乱,也唯有王司徒相随。危急时刻,从楼上跳下,横剑贼将面前,血溅凤凰楼,为国捐躯。壮烈情景,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使顽石点头、匹夫起舞,使人惊叹、为之垂泪。

  兹赖曹公迎朕于许都,朝纲稍定,国事日宁,朕思司徒忠烈,迁葬许都,再建墓冢,以慰司徒的在天之灵。愿恩师在九泉之下安息!

  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献帝刘协读完祭文,已是泣不成声。百官与万民齐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献帝刘协一心迁葬王允,并御祭新冢,缓释了他内心时时怀念恩师的沉痛之情,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昭示王允的忠烈精神,给文武百官树立榜样。而曹操也亲自来参加这次御祭,他也要在各诸侯和黎民百姓面前,显示对皇上的尊重,以便更好地“奉天子以令不臣”。君臣的行动,也都迎合了民意。

  当日,曹丕也随父来了。献帝命李武把他喊到身边,问他:“曹丕,朕采纳你的谏议,御祭王司徒,亲拟亲读祭文,你又有何感?”

  曹丕童言无忌,说道:“陛下对王允的评价过高啦。”

  刘协大为恼火,训斥道:“曹丕,朕告诉你,祭文所述,乃朕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亲有所感,而你什么也不知道,休得胡言乱语!”

  祭师训丕(6)

  曹丕并无畏惧,说道:“陛下息怒,依丕之见,王允有两大过失:一是逼死蔡邕,二是逼反李傕。”

  刘协道:“曹丕,你又是不知内情,口出狂言。蔡邕是家、大音乐家、大书法家,名声很大。朕父皇灵帝在位之时,就下诏让他书写了《熹平石经》,名扬天下。到朕即位,董卓任命他为左中郎将,朕也完全同意。董卓乱政伏诛,大快人心,蔡邕却因为给董卓收尸被王允下狱,不幸自杀。朕与王允都非常惋惜。至于李傕,他见董卓已除,假言愿降,而坚持割据一方,岂是真降!他攻入长安,王司徒舍生取义,朕也身受其害。董卓烧了东京,李傕烧了西京,此贼必诛!你父还将再征张绣,为曹昂等人报仇;朕也将命谒者裴茂借用大司马张扬所率之兵,去###李傕。”

  曹丕:“陛下知道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吗?”

  刘协:“你怎么知道蔡文姬呢?”

  曹丕:“她的父亲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我的父亲常常提起她。”

  刘协:“朕告诉你吧,她是一个美才女,朕在东逃的途中,还见到了她,后来被羌兵冲散,官兵百姓死伤无数,朕至今万分痛心。从那时起,也就不知蔡文姬的下落了,生死难料。”

  这时,曹操走了过来,说道:“只要蔡文姬还活着,我一定要把她找回来。”

  妍姣二妃(1)

  毓秀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八月,秋分。

  许都皇城西南隅的毓秀台刚刚建成,这是曹操专为小皇帝刘协准备的祭天的地方。

  许都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即皇城,周长九里二百一十九步,约五百亩见方,地面高出平地丈余,是许国古城;外城,约为内城的四倍,这是曹操迎献帝都许后所扩建的。毓秀台位于皇城的西南角,高四丈五尺,占地约六亩。台上的祭祀场所,四周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坛庙,叫玉皇殿。庙顶为圆锥形,庙基为方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说。殿中有一尊塑像,仪表端庄,叫玉皇大帝,或称天帝,百姓呼为老天爷。传说人间的皇帝就是天帝的儿子,故称“天子”。修建毓秀台,就是专供天子刘协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祭祀天地之用,以祈丰年。秋分祭天,也叫告天,就是人帝向天帝告慰之意。

  曹操实行屯田,给官民带来了丰衣足食,改变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许都地区成了“人心向天子,万民赞曹侯”的天下。城郊四周,花团锦簇,桑林遍地;五谷丰登,碧波涌天,到处是一派繁荣景象。天子刘协登上毓秀台祭天,司空曹操率百官陪祭,站在远处观望的百姓,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禁军兵士在毓秀台四周认真警卫,保证皇帝和大臣的安全。秩序井然,热闹而不混乱。

  告天的仪式完毕之后,献帝刘协想到城外郊野转一转、看一看,曹操满口答应。小皇帝刘协乘坐辇车,曹操骑着一匹大红马,陪同献帝到郊外视察。这时秋作物都已收割结束,家家大囤满小囤流。农民都在地里整地种麦。有用锨挖的,有用锄头刨的;也有用牲口犁耙的。这种繁忙欢乐的景象,是小皇帝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下了辇车走向一位正在干活的老农,问道:“你整理这地,准备种什么?”

  老农正在用耙耧地,就停下耙说:“准备种小麦。”

  献帝问:“到什么时候才能种上小麦?”

  老农说:“现在还不到时候呢?”

  几个青年农民围过来,他们一起背着农谚说:

  秋分早,

  霜降迟。

  寒露种麦,

  正适其时。

  小皇帝刘协不懂这农谚的含义,问老农说:“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农解释说:“现在是秋分时节,种小麦还有点早,等到寒露时节,种小麦正合适,若要等到霜降,再种小麦,那就有点迟啦!”

  刘协与农人告别,来到一条大河边。他登上堤岸,看到大河两边到处都是桑田。片片桑树林里,都有姑娘们在采摘紫红的桑葚,一片欢声笑语。

  就在这金秋晴朗的时日里,献帝刘协却萌动了春心,他想到了在洛阳一条老河边邂逅的两位姑娘。两位姑娘帮他摘的紫红桑葚又酸又甜,时过一年了,那味道现在在他嘴里还能回味出来。正好那时在两位姑娘离开之前,赵兴也赶到了,赵兴也许还记得当时的一些情况。他这时就问身边的赵兴说:“赵兴,你还记得去年在洛阳为朕摘桑葚的那两位姑娘吗?”

  “记得,记得。”

  “你还记得她们姓什么吗?”

  “好像一个姓张,另一个姓潘吧?”

  “你还记得她们的名字吗?”

  “启禀皇上,奴才忘记了。”

  小皇帝刘协记得,他说:“一个叫张妍,另一个叫潘姣,对吧?”

  赵兴说:“对对对,皇帝记性真好,一点不差。”

  刘协又问:“她们的长相你总该还记得吧?”

  赵兴说:“记得,记得,张姑娘是个瓜子脸,潘姑娘脸形稍微圆一点,反正两个人长得都很好看。”

  刘协又问:“你看清楚她们脸上长有黑痣吗?”

  赵兴说:“那时只有一会儿工夫,奴才怎会看得清楚呢?再说当时皇上一直瞅着她们,奴才也就不敢多看。”

  刘协说:“张姑娘眉心上有一颗黑痣,潘姑娘下巴有一颗黑痣,真是巧合,我无意中一看就记住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妍姣二妃(2)

  曹操这时听得有点不耐烦了,他说:“皇上一直和赵兴说这两位姑娘干什么?咱们回去吧。”

  刘协说:“我想——我想——”

  曹操看出小皇帝刘协还有心事,就说:“皇上有话请讲,不要吞吞吐吐。”

  刘协说:“朕想见见那两位姑娘。”

  曹操说:“皇上是不是想纳她们为妃子呢?这好办,让赵兴亲自去传圣旨给洛阳令,寻觅这两位姑娘就是了。”

  刘协说:“多谢恩公。”

  刘协对曹操真的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产生了一种儿子对父亲那样的依托之情。他想:要在适当机会告诉荀彧,司空曹操,事实上已经代理大将军、代理丞相,那就干脆让众人称呼他曹丞相好啦。

  合欢

  曹操顺从献帝刘协的心意,派人去洛阳,要求洛阳令尽快找到张、潘两位民女。洛阳令按图索骥,很快在蚕户中寻访到了居住相邻的张、潘两家。两家正在合作煮茧缫丝,各家的老人都不同意让自己的女儿进宫,担心不能相见。洛阳令派主簿去说,两家老人仍然是不吐口答应。

  洛阳令又亲自去劝说,张妍和潘姣两位姑娘,经过商议,提出了三个条件,皇上答应,才同意进宫。一是进宫之后能随时回来看望自己的父母;二是进宫后两人同住一宫,不分开;三是进宫后能在宫中养蚕。

  洛阳令听了之后,自己不敢做主答应这些条件,也就不敢怠慢,迅速派人把情况报告到许都,尚书令荀彧接到报告,又去向曹操请示。曹操问道:“在许都宫中能养蚕吗?”

  荀彧回答说:“古代天子诸侯必有蚕室,在许都宫中建一座蚕宫,也是可以的。”

  曹操说:“那你就奏明皇上,看他自己的意愿吧。”

  荀彧把张、潘二位姑娘提出的三个条件奏明了小皇帝刘协,刘协说:“她两个人要住在一起,那方便吗?”

  荀彧说:“皇上,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她们以后感到不方便,她们自己还会提出分开嘛!”

  刘协说:“那就请尚书令辛苦一趟,带着赵兴同去洛阳,他能认出两位姑娘。认准确实是张妍和潘姣两人,就把她们接来吧。”

  荀彧和赵兴带着册封张、潘两位姑娘为皇妃的诏书及聘礼,到了洛阳,迎接张、潘二妃到许都。曹操在皇宫中为小皇帝刘协举行了隆重的婚典。

  皇宫一片辉煌,笙弦高奏,歌舞升平,许都皇宫一派喜气洋洋。红毯铺地的甬道上,文武百官各带随从肩抬贺礼,鱼贯而入,拥向金銮宝殿。

  最后当曹操和夫人卞氏的贺礼呈上时,人们都惊呆了。他的贺礼既不是珍珠宝石,也不是绫罗绸缎,而是一棵绿叶红桑。那紫红的桑葚,所有的人都辨不出真假,情趣高雅,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为婚礼增添了光彩。献帝亲自口谕这棵树为“珍珠桑”。

  曹操修建了颍阴相府,更扩建了许都皇宫。宫中与府中,下有地洞相连,上有官道相通,来往也极为快当。刘协在皇宫中的一举一动,曹操都了如指掌。就连刘协与张、潘二妃洞房之夜的情景,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刘协聘娶张、潘两位姑娘为皇妃,开辟了皇帝迎娶民女的先河。张、潘两位姑娘,同年同月生,又与小皇帝同岁,两人从小在一起长大,形影不离,感情甚笃,就结为了异姓姐妹。张妍稍大几天,潘姣就喊她姐姐,张妍就称潘姣妹妹。事有凑巧,两个人在洛阳河边桑树下一齐邂逅小皇帝刘协,如今又一同到许都被刘协立为皇妃,洞房之夜两个人真的要求同居一宫,有言在先,刘协也只得答应。

  蚕宫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张妍发觉自己特别想吃带有酸味的东西,而潘姣发觉自己特别想吃带有辣味的东西,两人都是呕吐不止。皇后伏寿闻讯后,前去看望,断定是强烈的妊娠反应。就去对献帝刘协说:“我一直忙于照看两个孩子,顾不得照顾两位妃子,她们已经怀孕几个月了,你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赶快去传太医给她们看一看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华人小说吧

  妍姣二妃(3)

  献帝刘协这才想到自己很快就又有两个孩子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忙对赵兴说:“赵兴,快去太医院传太医来给两位皇妃诊病,不得有误。”

  赵兴请太医为张、潘二妃诊脉开药,太医诊断二妃怀胎正常。又过了一些天,妊娠反应趋于缓解,刘协对张、潘二妃宠爱有加,但又看到二妃终日闷闷不乐,不知何故。

  一日,献帝刘协到二妃宫中,见二妃垂泪不语,只得问道:“二位爱妃,莫非在宫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了吗?”

  二妃同时摇头。

  刘协又问:“二位爱妃,是因为怀孕身体不适吧?”

  二妃又是摇头。

  刘协又问:“二位爱妃,大概是都想家了吧?”

  二妃同时点头。

  刘协说:“你们身怀有孕,想家也只能到生过孩子,再回去探望双亲。”

  张妃说:“那就躭误我们养蚕啦!”

  潘妃说:“我们不回去也行,请皇上派人告禀我们的双亲,请他们到许都来一次,记住要给我们带来蚕种。”

  刘协说:“这倒是个好办法。不过,你们有孕在身,怎么还能养蚕呢?”

  张妃说:“能养,蚕卵变成蚕虫,养大就可以吐丝结茧,我们能干得了。”

  潘妃说:“养蚕又能活动身体,又能愉悦心情,皇上就答应我们吧。”

  刘协说:“好吧。”

  张、潘二妃的父母奉诏从洛阳来到了许都,都给自己的女儿带来了许多蚕蛾产在纸上的蚕卵,献帝刘协赏给了他们一些钱物,他们回去后,又分给了提供蚕种的亲友乡邻,献帝刘协还亲自把一座宫殿题名为蚕宫,让张、潘二妃在宫中养蚕。

  张、潘二妃亲自养蚕,蚕吃的大量桑叶,都是赵兴等人在大街上买的。卖桑叶的人发现皇宫中有人买桑叶,就纷纷把桑叶挑到皇宫门前去卖,卫兵没有得到命令,也不敢驱赶,竟在附近形成了一个桑叶、蚕具交易市场。

  去年秋天,曹丞相送给皇帝绿叶红桑,献帝亲自口谕称为“珍珠桑”;今年春天,张、潘二妃要在皇宫中养蚕,献帝亲自提笔题字“蚕宫”。这两件事在许都乡间流传开来,植桑养蚕盛极一时,许都周围更是遍地桑林。

  蚕宝宝吃着鲜嫩碧绿的桑叶,迅速长大时,张、潘二妃的肚子也越来越鼓起来了。伏皇后来对她们两个说:“你们要心疼肚子里的宝宝,他们比蚕宝宝重要,养蚕可以让杨玉兰带领宫女们来干就行了,你们要多注意休息。”

  张妃说:“把蚕交给宫女们养,俺们不放心。”

  潘妃说:“每天来这里,看看蚕吃桑叶,听着那细微的‘刷刷’声,我们心里才最愉快。”

  伏皇后很心疼地说:“两位小妹,你们肚里怀的那是皇上的龙种,要听话,太累了,会出事的。”

  张妃满不在乎地说:“不要紧。”

  潘妃怡然自得地说:“没事的。”

  这时献帝刘协来到蚕宫,他向张、潘二妃说:“你们两个人的脾气也太倔犟,连皇后的话也敢不听,那就让朕来替你们养蚕,你们都回宫休息吧。”

  张妃说:“皇上,你说这话不是要折杀我们吗?”

  潘妃说:“俺两个人有点小家子气,给皇上带来麻烦了。”

  “你们两个别误会,朕没有责怪的意思呀。”刘协说,“你们在宫中养蚕,口碑很好,传为美谈,朕已得到奏报,民间现在蚕户大增,你们有功劳呀!朕是心疼你们,想和赵兴来替你们养蚕。要么让牛文、李武来也行。”

  张、潘二妃得到献帝刘协的夸奖,都喜形于色,齐声说:“感谢皇帝夸奖,但我们不能离开。”

  刘协问:“为什么呢?”

  张妃说:“麦熟一晌,蚕老一时,这蚕很快都要上簇吐丝结茧了,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功亏一篑。”

  潘妃把用稻草捆好的蚕簇放到蚕席上,把一些通体透亮、抬头寻找附着物吐丝的金黄蚕儿放到蚕簇上,它们立即开始忙碌起来,把丝绕成环状,一会儿就裹住了自己的身体。蚕簇摆好后,不少蚕儿也会自己爬上去结茧。那金黄色、银白色的蚕茧,查也查不清,煞是喜人。

  妍姣二妃(4)

  流芳

  张、潘二妃在宫中养蚕,喜获丰收,上自皇帝三公,下至黎民百姓,赞不绝口。更使小皇帝刘协无比欢欣的事情,是张、潘二妃在这年夏天又各为他生下了一位皇子,使他喜上加喜。他为给这两位皇子起名字又动了一番脑筋。他认为张、潘二妃在宫中养蚕,影响邈远,就为张妍所生的第三位皇子取名叫刘邈;又认为张、潘二妃在宫中养蚕,很能敦促人和谐奋进,就为潘姣所生的第四位皇子取名叫刘敦。这样的喜事传到民间,厚道的乡民,也都以为这是国泰民安的好兆头。

  又是一年桑葚红。如今粮食连年丰收,有粮食吃了,桑农都不再去摘桑葚了,任它们自然脱落。张、潘二妃,知道桑葚能酿美酒,于是,她们就倡导桑农用桑葚造酒。

  张、潘二妃生完孩子满月过去后,念叨着要去郊外看看满树桑葚的桑树林。这次献帝刘协说什么也不答应。

  一天献帝刘协来到张、潘二妃宫中,逗着皇子取乐。二妃和刘协说笑一阵之后,张妃又首先问刘协:“皇上现在一日三餐有美味佳肴,不知还记不记得那桑葚的味道?”

  刘协:“记得,记得,又酸又甜。”

  潘妃:“俺姐妹二人是因为采摘红的桑葚与皇上结下姻缘的,俺对桑葚有特殊的感情。”

  刘协:“桑葚成全了朕与两位爱妃的姻缘,桑葚还救过朕的命呢。四年前,在长安遇到蝗旱灾害,人们易子而食,草根树皮都很难找到,到那年的九月,桑树却又复结桑葚,民得以食,朕与百官也才得以活命,朕怎么会忘记桑葚呢?”

  张妃说:“那现在五谷丰登,桑农都不再摘食桑葚,白白落掉,岂不是很可惜吗?”

  刘协说:“如今总不能还让老百姓去吃桑葚充饥吧!”

  潘妃说:“桑葚可以酿酒。”

  刘协问:“那你们会酿吗?”

  张妃说:“会呀。俺想把这酿酒的技术传授给桑农,切望皇上恩准。”

  献帝刘协听后,想了想:许都郊外,潩水河、运粮河、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