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贤不错眼地看着那只鸡蛋,问家慧:“哪儿弄的?”家慧站在锅边盛饭,说道:“买的,有个人偷偷提到门口来卖。”魏学贤说:“这么贵的东西,咋不留给孩子们吃?”家慧说:“他们都吃了,这是给你留的。”
魏学贤喝着糊糊,筷子只朝咸菜夹,鸡蛋卧在上面,碰也不碰,像没看见。家慧夹起鸡蛋往他碗里送,魏学贤把碗往后一缩,鸡蛋叭一声落在地上。家慧嘴里说着:“你看你,你看你。”赶紧起身,把鸡蛋拈在手里,又是吹,又是拍,却无济于事,只得在水瓢里用清水涮涮。说:“他们真吃了,你咋不信?”魏学贤问道:“你吃没?”家慧点头说:“吃了,吃了。”
魏学贤盯着她眼睛看,家慧认真地笑着却还是没掩饰住脸上的不自然。魏学贤一口将鸡蛋咬去一半,剩下的一半搁回盘子,眼睛看着她。家慧无奈地叹口气,说:“好,我吃。”她把半个鸡蛋夹起来,咬了一口,剩下的忽一下伸进魏学贤碗里,怕他又往外夹,用筷子摁住。魏学贤低着头,把那半块鸡蛋吃下去了。
家慧等他把饭吃完,问道:“拿定主意没?”魏学贤说:“主意没变。”家慧说:“我就知道你是这话。”
魏学贤说:“你先听我分析分析。”他掰着手指头,轻声说:“抵死不下乡,最坏坏不过两宗事儿:一是挨批斗,二是街道上把粮本收了。头一宗我不怕,已经习惯了。后一宗难点。不过粮本收了,也不能说就没活路。粮食局买不到粮,就去黑市上吃高价。”
家慧大惊失色,说道:“高价粮哪是我们吃的。”魏学贤说:“天生一人,必有一路。下乡是找死,留城是奔活。你是奔死,还是奔活?”家慧说:“我想奔活,可是活路都给人家断了。”
魏学贤去床边儿看看几个熟睡的孩子,说道:“洋洋头上的疮,还是要想办法治治。他都五六岁了,知道丑了。”家慧说:“是想给他治,可手里没两个钱,还要顾嘴。”魏学贤说:“不行弄个偏方看看。”家慧说:“前两天遇到章伯,他倒是说了个偏方,叫用鲜黄蒿汁抹。我一天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到哪去弄鲜黄蒿?”魏学贤说:“这我有办法。托挑煤的留心找一找,应该找得到。”
两人正说着话,屋顶棚上扑扑通通一阵乱响,是老鼠在活动。它们和人一样,越是没饭吃,越是繁殖得快,整天饿得到处找食。晚上在阁楼上来来回回,忙忙碌碌,声大如同人在走路,几乎一夜不得安宁。
益生堂 第二章(12)
家慧说:“这老鼠简直要吃人了。”
魏学贤没接话茬,打了水去外面冲脚。家慧撩开蚊帐正要上床,骇然发现一只老鼠竟伏在魏晨枕边,吓得她凄厉一声长叫。
魏学贤闻声,顺手抄起手边儿一根柴块跑进来。老鼠被惊得从床上跳下地,正巧跑到魏学贤脚跟前。魏学贤来不及细想,把手里的柴块狠狠扔过去,正好砸在老鼠身上。老鼠吱一声,躺在地上四肢抽搐。魏学贤像疯了一样,拾起地上柴块对着老鼠砸下去,老鼠已经成了一堆肉泥,他还在砸。家慧跑过去抱住他的胳膊,他才气喘吁吁地罢手。
几个孩子在睡梦中被惊醒,魏晨在床上吓得大哭。魏学贤疾步跑到门外,把刚吃下的饭全吐了出来。家慧跟出去,看魏学贤还在干呕,回屋倒了杯水递给他。魏学贤厌恶地挥挥手,说:“快把那东西弄去丢了。”家慧问:“你今天这是咋了?把孩子们都吓坏了。”魏学贤摆摆手说:“别问了,赶紧去收拾。”
熄灯上床,家慧贴着魏学贤的身子躺下去,泪水慢慢从眼眶里溢出来,顺着消瘦的面颊钻进发际,又从发际钻出来,流进耳朵里。
魏学贤用肘子抵抵她,悄声说:“别哭了,听我给你哼个曲儿。”不等家慧应声,他忽然用女声唱道:
孙玉姣坐草堂双眉紧锁。
思一思,想一想,奴命太薄。
二八女坐门口有何不可?
料此地不会有什么风波。
家慧知道这是《 拾玉镯 》的段子,拿手推推他,说:“你啥时候会唱这一出?我还从没听你唱过。”魏学贤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我会的还有,你再听。”他又接着悄声哼道:
稀奇古怪颠倒颠,
杀猪的今日做高官。
头上两把刮锅铲,
腰里捆了个捆人圈。
铲锅的铲来捆人的圈,
筒子鞋半截锅底子染。
两条长虫爬胸前,
踩人的鞋啊咬人的蛇。
贪官赃官浆子官,
欺压百姓的虎狼官。
杨朱做官黑心肝,
朱文进做官蛇蝎胆。
有一日见了你的面,
放你的黑血祭忠贤。
唱到最后一句,魏学贤声音高扬。家慧连忙拦住他,说:“我看你是疯了,这时还有心唱戏。”魏学贤说:“没错,我是疯了。疯子和疯子相遇,就要看谁疯得彻底。”他躺在枕上给家慧讲了独臂人。他隐瞒了自己跳潭的细节,却对那个独臂人赞不绝口。家慧说:“等有机会了,我得去认这门亲戚。”
5
街道上依然不松懈地来人催着下乡。家慧万般无奈,背着魏学贤,偷偷去找家义。
家义见她消瘦得脱了形,头发又干又黄,像一把枯草顶在头上,往日白皙秀美的脸上,隐隐地有了不少黑斑。说话时喘息声很重,暴露了她身体的虚弱。他了解家慧的脾气,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向人开口。他答应说:“我去帮你找找人,能成不能成我不敢说。”家慧说:“成了当然万幸,不成,姐也不会怪你。我知道这是给你添麻烦的事儿。”
家慧的客气,让家义心里有些不自在。他思量来思量去,唯一的办法,只能去找梅秀玉。她现在随丈夫住在北大街城关镇院子里。这里原叫山陕馆,解放前一直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行的会馆,解放后改作了城关镇政府的机关。前面办公,后院儿住家属。梅秀玉婚后好几年没出去做事,后来生了孩子,开销大了,丈夫把她安排进街道缝纫社当会计。
瞅着一个星期天,家义吃完早饭,挨到九点多钟,对李兰茹说是有事,一个人往北大街去了。他先到百货公司买了两斤水果糖,两斤散装饼干。这些东西不需要计划,不必找人批条子。
院子里有一群孩子在玩纸板。家义过去问:“你们知道梅秀玉住哪儿吗?”几个孩子都抬头看着他。其中一个大点儿的,用胳膊肘子把他身边一个男孩子一推。“找你妈的。”那孩子转过头,对着西边一排平房大声喊道:“妈,有人找你。”
西头最里间的平房里有个女人应了一声:“谁呀?”
家义心里立刻怦怦乱跳。他摸摸那孩子的头,笑着问:“你叫啥?”
那孩子大概不愿意在同伴面前被人这样抚爱,很不友好地把头一歪,给了家义一个脊梁。
家义走到开着的门前站住,不敢贸然进去。因为屋里光线暗,影影绰绰看见有个人在里面晃动。他问:“梅秀玉是住这儿吧?”
里面的人逆着光线出来,正是梅秀玉。生过两个孩子,她的身体在纤瘦之上,倒是平添了几分风韵。见了家义,她眼里闪过一丝惊讶,站在门口张嘴愣住。家义也有些窘,说:“你在屋里。”梅秀玉脸色绯红,说道:“在,在。”两只手在身前端着,不知怎么搁置才好。家义掩饰着窘迫,笑问道:“也不叫我进去坐坐?”梅秀玉闪身让出一条道,请他进了屋。
房间不大,一眼就能看出既是客厅,又是饭厅,还是孩子的卧室,显得很挤,却收拾得很干净。地上一尘不染,床上的被子叠得有棱有角。家义把提来的东西搁在桌上,不等梅秀玉招呼,自己就在床前一把椅子上坐下了。
梅秀玉从茶盘里拿出一只杯子,用开水烫了两遍,才拈了一撮茶叶放进去。倒完开水,心里明明想的是盖上杯盖儿,却鬼使神差地把个木头瓶塞子丢进杯里,慌乱之中呀了一声。家义忙说:“小心烫手。”梅秀玉一边说“不碍事”,一边跑到门外,忍痛把瓶盖儿拈起来。回屋重新又沏一杯茶放在桌上,然后在靠窗的椅子上坐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华人书香吧
益生堂 第二章(13)
家义环顾房间的陈设,问道:“就你一个人在家?”梅秀玉的情绪已经平静下来,淡淡地说:“我们那个出去了。”家义呷了一口茶,眼睛瞟着梅秀玉说:“你还好吧?”梅秀玉扭过头,目光散漫地看着屋里某个角落,说道:“还好,多谢你费心。”家义一时没了词儿,不知下面该说什么。
自从在养兴谦后院分手到现在,他们这是第二次四目交会时四周一片安静。可是物是人非,时光把一切都改变了。养兴谦后院,他把梅秀玉的手揿在鱼缸沿上,情意绵绵地沉醉在她流动的眼波里,好像都已经是前世的事情。梅秀玉有了两个儿子,自己也已经有了女儿汪苏。两人各自和自己的伴侣生活在一起,虽平平淡淡,却也相安无事。可是坐在这间陌生的屋里,为什么心里那个最沉寂、最隐秘、最不敢触碰的地方,又像冬眠苏醒的野兽一样,开始蠢蠢欲动?那阵清虚、淡远的箫声,和着溶溶月色,又若有若无地在耳边回想。
家义突然问了句:“你还吹箫吗?”梅秀玉一时没听清他的话,怔忡地问道:“你说啥?”家义脸一热,说道:“你现在还吹箫吗?我听你吹过。”梅秀玉瞟了家义一眼,脸上若有若无地带了一丝笑意,问道:“你啥时候听过我吹箫?”家义说:“有一年的中秋。你吹的好像是《 汉宫秋月 》。”
梅秀玉用手抚着额头,像在竭力回忆。因为微倾着身子和头,她这副姿态带着说不出的优雅和随意。家义说:“当时我正在河滩上,听见从你家后花园传出的箫声,我猜想肯定是你。”
梅秀玉眼里闪出一丝怅然,轻轻吁口长气,说道:“现在,箫认得我,我已经不认得它了。”她眼波闪动着,右眉头的黑痣还是那样招人眼,只是眉梢略略有些下垂,过去又圆又亮的眼睛,如今变成两轮弯弯的半月,更添几分端庄和秀雅。
家义说:“一直想来看你,又怕不合适。每次在街上碰到了,也没机会说句话。”梅秀玉头一低,说道:“还有啥好说的,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了。”家义眼睛盯着她额前垂下来的一绺头发,轻声问:“你还怪我吗?”
梅秀玉低着头,没有吱声,心里却在说:“你把我的心拿去,又顺手丢给别人,我到底该不该怪你呢?”这么自己对自己说着话,眼里的雾气就凝成水滴要溢出来。她假借倒水,站起来极快地用袖子抹了下眼睛。家义却把这个动作真切地看在眼里,心里不由得抽搐着疼了一下,问道:“他对你咋样?”梅秀玉知道这个他指的是谁,就说:“他是个厚道人,话不多,对我,对孩子都不错。就是爱喝个酒,只要有酒,百事不往心里去。”家义点头说:“人好就好。”
梅秀玉问:“你呢?你媳妇咋样?好像是北乡人吧?”家义问:“你认识她?”梅秀玉说:“她到我们缝纫社来做过衣服,是我结的账。说话挺大方,不小气。”家义说:“是,她人朴实得很。”
梅秀玉想到和家义在益生堂最后那次见面,益生堂的前厅,堂屋,天井,廊沿,还有镌刻着暗八仙的门扉,都一一在眼前浮现出来。那是家义的过去,也是她交织着痛苦和甜蜜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在这些往事里,有着她所有的第一次:第一次被一个男人爱抚,第一次献上自己的初吻,第一次爱恋一个人又被这个人爱恋,第一次被抛弃……她的少女时代在那个时候就完结了,她不想把书翻到前面去重新再读一遍。她问:“你大哥他们都还好吗?”
家义脸上表情一顿,说:“我不常回去。”梅秀玉低声说:“你家老三的事儿我听说了。”家义问她:“你大哥咋样?”梅秀玉心情沉重地摇摇头,说道:“大家过得都不容易。我要不是找了他,现在还不知是个啥样。”停了停,又说了句:“我二哥把一家大小都害了。”
门外打纸板的男孩子们不知为什么争吵起来。一个骂:“我日你妈,你耍赖皮。”另一个回击:“你妈的x,哪个耍赖皮了?你才耍赖皮。”一会儿又没声了,听见一片声喊:“别打了,别打了。”
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子慌慌地跑进来喊:“妈,妈,他们打架了。”看见家义,愣了一下,站在门口。梅秀玉问:“有哥哥没?”那孩子答:“没有,哥哥在一边看。”梅秀玉指指外面说:“出去玩吧,我跟这叔叔说话。叫哥哥别打架。”孩子扭头又跑出去。
家义看着他的背影,说:“儿子长得像你。”梅秀玉抿嘴一笑,问:“你来是有事吧?”家义就把街道上多次逼魏学贤下乡,魏学贤又实在不能下的情况详细讲了一遍。梅秀玉说:“行,等他回来,我告诉他。”家义迟疑了一下,说:“别跟你爱人提他们跟我的关系,就说是你的一个街坊好了。”
梅秀玉突然笑了一下,点头说:“我知道该咋说。”家义问:“你笑啥?”梅秀玉笑着说:“你还是这么谨慎。”家义分不清这话是责备,还是赞许,表情有些尴尬。喝干了第三遍茶,他告辞出来。梅秀玉挽留道:“就在这儿吃饭吧。”家义明白这个挽留只是客套,两人都负载不了独处时情感对心灵的那份冲击。他说:“不打扰了,我回去还有事。”
临出门,梅秀玉指指他买的礼物。“来就来呗,还非要买点东西。”家义说:“我不知道你们那位能喝酒。”梅秀玉问:“我有了消息,咋跟你回话?”家义沉默了一会儿,说:“过两天,我到缝纫社去找你。”梅秀玉没有送他出门。
益生堂 第二章(14)
院里的孩子还在玩打纸板,刚才的一场叫骂显然已经过去。家义看看梅秀玉两个儿子,觉得他们跟母亲长得极像,尤其是那个大的不仅眉眼像,连神态都极其相似。梅秀玉这朵花曾在他的掌心盛开,原本应该继续在他生命的花园里绽放,是他自己将这朵花丢弃了。现在名花有主,不管这朵花何等芳香,都与他无涉。他不免有些莫名的怅然。
在院儿里玩的几个孩子不一会儿都散了。梅秀玉两个儿子跑回家,见梅秀玉搭着椅子正探身在箱子里找东西。大的问:“妈,你在干啥?”梅秀玉没答理他,自言自语道:“放哪儿了?我记得是带出来了。”
两个孩子眼睛扫到家义带来的糖和饼干,想吃却又不敢擅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用眼睛怂恿对方提出要求。最后还是小的气壮,说:“妈,我想吃糖。”梅秀玉头也不回,说:“吃吧,吃吧。”两个孩子像得了圣旨,一人抓了一大把糖塞进兜里,又要去撕饼干的包装。
梅秀玉喜悦地叫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孩子住了手,看见母亲拿着一支竹笛从椅子上跳下来。大的问:“妈,你咋会有笛子?”梅秀玉抚着青黑色的箫,叹道:“这不是笛子,这是箫。”她把箫贴在嘴上,屋里立刻响起一声低沉委婉的乐音。
两个孩子从没看见母亲吹过,又惊又喜地跳起来喊:“妈,原来你还会吹笛子。”小的伸手就要去抢。梅秀玉闪身避开,说:“别弄坏了。”大的恳求道:“妈,再给我们吹一个,再吹一个。”
梅秀玉被孩子的情绪感染,脸上现出少女似的羞赧,运了一口气,然后忘记一切地吹起来。《 阳关三叠 》的旋律使简陋的小屋突然拓展了空间,弥漫着一种诗意的伤感。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被这稀有的音乐摄了魂魄一般呆住了。正在痴迷着,箫声突然中断,梅秀玉红着眼睛说:“妈不会吹了。你们出去玩吧,出去玩。”
小的出去了,大的却不走,赖在梅秀玉身边非要看看箫是怎么吹响的。梅秀玉说:“你想学这个,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现在也没人吹了。”大的说:“我要吹。”梅秀玉哄他:“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妈教你。”
过了几天,家义从梅秀玉那儿得了消息,即刻让国平把家慧找来通报。家慧喜出望外,抚着胸脯说:“这下好,这下好,再也不用天天提心吊胆过日子了。”章达宣一边儿坐着,说:“我看也只是权宜之计。”
家慧还是很高兴,脸上浮现着掩饰不住的喜悦,说:“家义,你托的是谁?姐该上门谢谢人家。”家义犹豫半天,含糊地说了句:“是梅秀玉爱人帮的忙。”家慧哦了一声,说道:“原来你找的是她。”
家义掏出两块钱,递给家慧,说:“听说她爱人能喝酒,你看啥时候买两斤酒提过去。”家慧把他手一推,说道:“不用你拿钱,我去买就是了。”家义把钱硬塞进她手里,说:“这也是我的一点儿意思。你去了,多余的话别提。”临走还不放心,又交待一句:“姐,我说的话,你记住了?”家慧点点头。“你放心。”
家慧费尽周折托人买了两斤大曲酒,趁夜提着,按家义告诉的地址,找到梅秀玉家。两斤大曲酒是难得的紧俏货,梅秀玉丈夫见了,高兴得两只眼睛闪闪发亮,连说:“街坊四邻的,何必这么客气呢?”
梅秀玉抢着说:“我一说你跟我姐是妯娌,他满口答应帮忙。大家都不是外人,你真不该花这个钱。”家慧真诚地说:“你们两口子可是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命哪!”梅秀玉丈夫连连摆手。“言重了,言重了。以后再有啥难处,尽管来找我。”
家慧告辞出来,梅秀玉一直把她送到镇政府大门外。家慧说:“二姑娘,我和家义都记着你的好处,今生报不了,来世报答吧。”
梅秀玉脸上浅笑着,说:“这话我可担不起。我姐离得远,你要不嫌弃,就认我做个妹子吧。”家慧紧握住她的手,酸涩地说:“你是好人。可惜我们汪家没这个福分。”她不说她,而说汪家,意义就有些特殊。
梅秀玉回握着她的手,声音细微地说:“这话该是我说才对。”两人又絮叨了一会儿才分手。彼此都觉得,虽然交往不多,心却贴得很近,都心照不宣地知道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
6
一九六六年初,县里突然派学委工作组进驻学校,对老师进行军事化管理,集中在学生教室睡大通铺,统一劳动,统一学习。劳动的方式很特别,在教室门口临时砌几个水池,组织老师人手一根扁担,一副水桶,到花溪河挑水,将池子一个个蓄满,说是为了备战救火。一个月后,战火未燃,池子里的水却发绿变臭。很多老师在这段时间创作了手抄的语录袖珍本,装在中山装的上衣兜里,随时拿出来学习领会。
到了夏末,学委工作组像突然出现一样,又突然撤离,新生的革命力量红卫兵接管了学校,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一群单纯的孩子,威风凛凛扯起造反大旗,一夜间被时势推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权力的巅峰,成了掌管人们生杀大权的无冕之王。狂热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样,很快在抵抗力弱的人中间传播,又很快转变为暴力。批斗一场接着一场。偷听敌台,乱搞男女关系,用米汤写信向境外敌特出卖机密,在最隐秘的地方扫尽。
益生堂 第二章(15)
茅山剧团上演山二簧的戏服,被热血沸腾的年轻革命家一把火烧成灰烬,从此将才子佳人的封建污秽扫出茅山人的生活。
平静的茅山,因为革命,变成一锅煮沸的开水,或是一只快被点燃的火药桶。好像瘟神一夜之间下凡,街上天天传的都是坏消息。茅山中学的校园里,像蛛网一样拉起绳子,用来悬挂大字报。一时间,书院成了战地救护所。生活成了政治,政治成了一场闹剧。
家义预感到自己脚下的土地正在崩裂,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不久,针对他的大字报开始出现,内容五花八门,他的家世,工作,婚恋,以及人际关系,都在大字报里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公之于众。数年前家珍找他要钱的事,这次又被人重新提起。连他和梅秀玉鲜为人知的爱情,也都昭然若揭。他们之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在大字报里赫然演变为事实。他猜不透这张大字报的作者是谁,因为落款一律是既明确又隐晦的“革命群众”。他感到自己正在被人一件件剥去衣服,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在赤裸的身上,又额外增加许多污秽,使他更加显得不堪入目。那个差一点做了他妻子和已经做了他妻子的女人,也因为他,一并被大字报上不堪入目的文字玷污了。
运动进入白热化阶段,他被关进学校的教学仪器室,与外界隔离。小屋里立着好几架栩栩如生的人体骨骼标本,家义觉得自己也和这些标本一样,不仅被剥去外衣,而且连皮肉之下的东西,也被一点一点挖出来,呈现于世。他依然处在生活了十几年的熟悉的环境里,却突然被切断和外界的一切联系,变成一只孤鸟。他每天像行尸一样被拉出去开批斗会,敲着锣鼓游街,以满足革命斗争的需要。他和他的同党人人一顶纸糊的高帽,胸前一块“打倒xxxx”的牌子,一手拎锣,一手握槌,在茅山的大街小巷像还魂的僵尸一样游斗。稍有懈怠,红卫兵就会拳脚伺候。大家不反抗,也不呻吟。在混乱和暴力面前,恐惧、迷茫、绝望、麻木交织在一起,消蚀了尊严和羞耻。家义的体重迅速减轻,面色发暗,甚至像伍子胥一样,一夜之间,黑发中出现银丝。
那支陪伴他多年的口琴,在抄家时被红卫兵搜出来,扔在地上,用斧头砸得粉碎。那一刻,他忽然瞥见死神向自己招手,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家廉的面容开始频繁出现。他恐惧地意识到,自己在隔离期间最想回去的地方竟然是益生堂,他想回去听听檐下落雨的声音,嗅嗅混杂的药味。可是他早已和那个家决裂。他想抱抱汪苏,还有第二个女儿汪若,可是他的怀里是空的,他的一切都是空的。他争取到并坚守的一切,顷刻间都消失殆尽。
这天早上刚起床,进来一高一矮两个红卫兵,对他吼道:“汪家义,挂上牌子跟我们走。”家义就把写着“打倒走资派汪家义”的牌子挂在脖子上,又把锣拣起来拎在手里。高胖子情绪很好,笑着说:“还挺自觉嘛。”矮瘦子说:“把锣放下,今儿我们领你去个新鲜地方。”家义机械地放下铜锣,默默跟在他们后面走出去。走出仪器室,他两眼看地,梦游似的跟着红卫兵左拐右拐,听见一声“到了”便低头站住。高胖子喊:“看看这是哪儿。”他稍稍抬起头,赫然看见益生堂的门槛横在面前。高胖子在他背上猛击一掌,吼一声“进去”,他一个踉跄冲进门里。
家礼一个人坐在堂屋,腿上搁着一只竹箩,正从米里往外挑砂石和谷壳。天井暖暖地亮着一层薄阳。家义站在那儿,感觉到一种熟悉的,只有青砖黑瓦的老旧房子里才有的独特的清凉。他叫了一声“大哥”。
家礼抬头看看他,眼里闪现出一丝惊讶,再看看他胸前的牌子和身边几个人,表情转而变成疑惑,接着流露出惊惧,然后眼光黯淡下去,冷冷地问了句:“谁是你大哥?”家义一下不知所措,觉得一股凉气从头直灌到脚底。
高胖子大声喝道:“汪家礼,你别不老实!未必他不是你兄弟?”家礼站起身客客气气说:“不是我不老实,是他好些年前就跟我们益生堂划清界限,再不来往了。老话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他有六七年没进过这扇门,你说我还咋认他?”高胖子说:“你别胡嚼!他住得这么近,真的从不回来?从这门口过,都不进来?鬼才信你!”
这几句话明着是冲家礼说的,家义不知怎么却觉句句都是在骂自己,头垂得更低了。家礼指指家义,说:“你们别问我,他站在那儿,你们问问他自己。”矮瘦子说:“我们不问他,他现在是走资派,没有说话的权利。”家礼两手一摊,说道:“那可不好办,我早就没有说话的权利了。”
几个年轻人毕竟年轻,革命经验不足,家礼几句话说得他们无法应答,虚张声势地吼道:“你别耍无赖。我们这次来,是要找出汪家义在屋里藏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证。你不好好配合,我们革命小将就要砸烂你的狗头。”家礼嘀咕道:“你们要找他的罪证,应该到他屋里去找。我们是地主分子,人家是国家干部。井水不犯河水,各是各。”高胖子领袖似的一挥手,说道:“你哄谁呀,汪家义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跟他的反动家庭是有关系的。”
家礼知道今天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得赔着笑脸说:“找东西可以,只求你们别乱翻。”高胖子嘴一撇,讥笑道:“说得稀奇,找东西不翻咋找,你给我找个样子看看。”说完还得意地向他的一群部下看看,部下都附和着哄笑起来。家礼气得说不出话,又不敢动怒,看一眼家义,放下手里的活站起来说:“我说他早不认这个家,你们不相信。你们翻吧,这屋里反正已经是个空坯子。”
益生堂 第二章(16)
几个人把他往旁边一推,逐间屋子开始搜查。前厅两条长凳早在公私合营时交出去了,墙上四壁空空。东厢房的药柜和账桌搬走后,家礼就一直让它空着,什么东西也不让移进去。堂屋除了一张方桌,几把吃饭的椅子,也是四壁空空。他和玉芝住的屋里,只有一张床,一口大木箱和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桌。木箱没有上锁,里面放的都是家礼和玉芝的换洗衣服。红卫兵打开木箱,把衣服一件件翻出来扔在地上,直到看见箱底,还不放心,又用手四处敲敲,怕有夹层,但到底没听出异响。把桌子抽屉拉出来,除了一些针头线脑的零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他们四处搜查时,把家礼和家义撇在堂屋里。家义两腿并拢站着,两手下垂贴在大腿上,头低垂着不敢抬起来,宽大的牌子把他身体切割成两个部分。家礼看着他,内心充满忧伤和哀叹。两人不能说话。他希望家义抬起头,他们可以用目光交谈。可是几个人肆意翻查的闹腾和堂屋里的寂静,使家义更觉得压抑,更不敢抬头。兄弟俩就这样默默对立着,内心里都是风起云涌,表面上却显得波澜不惊。
来人到每间屋里,把能翻的东西都翻遍了,却还是无功而返。他们走进堂屋,高胖子对家礼吼道:“汪家礼,老实把东西交出来。你想包庇走资派的弟弟,是蚍蜉感( 撼 )大树,不自量力。”这是他刚刚从报纸上学来的话,不认识的字被他念了半边。
家礼说:“你们找也找了,翻也翻了,有没有,应该你们说了算,咋还来问我?”
矮瘦子尖着嗓子喊:“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五,躲不过十五。就是挖地三尺,我们也要把汪家义的罪证找出来。今天找不到,我们明天还会来。哼!”最后一个字,本想用丹田之气发出来,无奈嗓音太细,几乎变成一声尖叫。
家礼说:“门是敞的,你们想来就来。”
几个人推搡着家义往外走。家礼跟到门口,一副讨好的样子说:“你们要斗他,可得把他的身体弄好。身体整垮了,你们就没人斗了。”高胖子狐疑地看看家礼,说道:“你还算有点觉悟。”
往回走的路上,家义反复回味家礼最后几句话,渐渐悟出大哥的话外之音,禁不住又感动,又羞惭,眼里潮热,喉头发哽。好多天了,他不曾见过一张亲人的面孔,今天不仅见到了大哥,还得到以特殊方式表达的久违的关爱,他的心因为感动而微微颤栗起来。
一群人刚走,玉芝领着士霞、士兰一人挽着一筐煤核从外面进来,见屋里凌乱不堪,不由大惊失色,问道:“这是咋啦?闹匪了?”家礼语气平淡地说:“家义回来了。”玉芝更觉诧异:“是他翻的?”家礼说:“不是他,是红卫兵。”玉芝立刻敛低声音,问道:“为啥事儿?”家礼说:“不知道,说是找个东西。”家礼不想把实情说出来让她着急。玉芝问:“找啥东西?找到没有?”家礼摇摇头。“没找到。”玉芝悄声说:“听街坊说,老二是走字派。你跟他不分明是家字派吗?咋又成走字派了?走字派是个啥派?弄得这样鸡狗上墙的。”
家礼知道她弄岔了,也不想跟她解释,交代说:“不懂的少问。过两天他们还会来,到时你别说话,把孩子们带到一边,等我来应付。”士霞、士兰不经吩咐,已经开始拾掇被抄乱的东西。玉芝想起什么,说:“刚回来的路上看到老大了,脸上一块青,好像两口子又打架了。”
士云这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文化革命一开始,女婿要她和地主家庭断绝来往,不许她再回家。士云不听,有空还是偷偷往家跑,被女婿知道了,就得遭一顿暴打。他正在进步,害怕士云不清白的出身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被打得撑不住了,士云气极之下说出:“你要再打,我就把你跟那野女人狗扯羊腿的事儿捅到单位上去。”他恼羞成怒地揪了士云的头发往墙上撞,边撞边骂:“你个婊子养的婆娘,还想翻天哪。你叫老子不得安生,老子叫你不得好死。”玉芝看见的士兰脸上那块青紫,就是他揪着在墙上撞的。
家礼阴着脸,半天才说:“忍字敌灾星。你跟老大说一声,叫她多忍一些。吃小亏,不吃大亏。”玉芝说:“嫁给那个二百五,就算吃亏到家了,还有啥大的小的。”家礼说:“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退。我们如今帮不了她,叫她自己给自己留条活路。”经历了从来没有经历的一些事,他忽然开始明白家义,明白李兰茹了。
过了两天,高胖子果然又来了。玉芝听见动静,悄悄带着孩子从后门溜了。来人也不多言,互相一递眼色,就开始从这间屋到那间屋搜翻,忙碌半天,还是一无所获。高胖子气急败坏地问家礼:“屋里到处都找不到,你说咋弄?”家礼听他说话如此不讲道理,哭笑不得地说:“你们找不到东西来问我咋弄,我能咋弄?”高胖子说:“我们要放你的墙。”家礼头皮一炸,眼珠瞪得几乎要迸出眼眶。“放墙?”矮瘦子帮腔说:“对,你肯定把汪家义的罪证藏到墙里头了。”他把手随便一指。“说不定这块砖里就是暗道。”
家礼的脑袋嗡嗡响着,人几乎有些站立不住。益生堂招牌没了,如果推倒墙壁,则连个空壳也剩不下。他哆嗦着嘴唇,尽量用一种平和的语调说:“放墙可以,要是墙推倒了,找得出你们说的罪证,”他用手颤抖着指指脚下,“你们把我就地正法,我汪家礼不要你们收尸。要是没有,我的房子原来是啥样,你们还得还我啥样。”
想看书来第二华人书香吧
益生堂 第二章(17)
高胖子没想到家礼态度如此坚决,气得左顾右盼地吼道:“你们看,你们看,四类分子嚣张成啥样儿了。”旁边一个红卫兵凑到他跟前,小声说:“我看还是算了。都是老街坊,把事闹大了,到时自己下不来台。”高胖子再看看别人,虽都趾高气扬,却没有一个像是要真干的,心里不免发虚,又不忍善罢甘休,冲上去对着家礼前胸就是一拳,把他打得踉跄着退出去好远。旁人见他动了手,立刻哄上来一顿拳打脚踢。
家礼本能地用手护着脑袋,只觉得疼痛在身上一点点弥散,渐渐地就感到天旋地转,耳朵里更是一片轰响。
直到他被打得蜷缩在地站不起来,高胖子才让同伙儿住手,说:“今天放过你,哪天要是我们需要,还会来找你的。”手一挥,一帮小喽罗跟在后面作鸟兽散去。
家礼捂着胸脯,缓缓从地上撑起来,跌坐在椅子上,干涩的眼里慢慢罩上一层泪翳。透过泪光,天井像罩在雾里,白的天和黑的屋檐混沌成一片。
玉芝回来,看他总用手捂着胸,担忧地问他:“是不是挨打了?”家礼搪塞说:“让他们推了一把,有些憋气。”玉芝说:“赶紧去找章伯看看。年岁不饶人,别坐下啥病。”
公私合营以后,上门找章达宣看病的人少了,他那点收入再不能养活一家老小吃饭,家里几个孩子都在外打小工,连章婶也从棉织厂领了袜子回家缝,缝一个袜头两分钱。章达宣不得不开始忍受断酒的煎熬,实在熬不过了,国华替他弄些酒精回来,冲兑了解馋。
章婶数落他:“你们章家人老几代的脸都叫你给丢尽了。我看你这酒盅里的医生要被人叫到死。”家里总是为找不出现钱苦恼,想到自己近六十岁的人,还戴着一副老花镜缝袜头,她的脾气越来越坏。这段时间到处打派仗,厂里机器都关了,领不出袜子缝。缝好的袜子没人收,兑换不来钱用,章婶更是心情烦躁。
家礼一进门,章达宣就看出他面色不对,把他上下审视一番,问:“你挨打了?”家礼说:“红卫兵今儿来搜家,推了我一掌。”章达宣把他上下审视一番。“恐怕不是一掌吧?”伸手过来说,“我给你看看。”家礼摆摆手。“没事,没事。”章达宣问:“究竟为啥?”家礼就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跟他说了。
章达宣说:“我在屋里听见外头喊:‘打倒汪家义!’老婆子说家义戴了高帽子,在街上游街。”家礼神情黯然地说:“从我们门前也走过,我没敢出去。”章达宣面色阴沉着说道:“这回可比哪回都闹得厉害。德成回来说公安局有个干部,就为说了句‘打最新开水’,竟被斗得跳了河。”
家礼大感惊讶,说:“公安局的人也会挨批斗?”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在太岁头上动土。
章达宣手里端着茶杯,转过来转过去地看,突然一扬头,将杯里的水一口吞下,嘴唇紧抿着,样子形如在喝酒。“我要能有三朵花那样的本事,我就天天喝,喝他个一醉方休,眼不见心不烦。”
家礼纳闷,问道:“啥三朵花?”
章达宣摸摸下巴,低声说:“这可是个奇人!传说他每天头戴三朵红花独来独往,四处云游。有两个老头,时常跟他一起玩乐。一天进山,邀他到城里喝酒。他对俩老头说:你们先走一步,我随后就到。俩老头说:要就一起走,何必我们先去了,又在那儿候着你呢?三朵花说:你们只管去就是了,不定谁候着谁呢。等那俩老头进城,他果然已在酒家候着了。三人坐下,直将酒钱喝个精光还没有尽兴。正在犯难,三朵花伸手去腰里的小竹篓摸出一吊钱来。俩老头说:你藏着这么多钱,反要我们做东,后面的酒都要你买了。三朵花笑着把篓子递给他们看,说:篓子是空的,我何曾瞒过你们?他们探头去看,篓子里果然空无一物。俩老头说:喝完这吊钱,我们就走。三朵花说:不必急,喝了再说。一吊钱喝完,三朵花探手又去篓里取出一吊。俩老头这下蒙了,正在发愣,三朵花把钱放在桌上,起身说:二位慢慢喝着,我先走一步。不等俩老头反应,已径自出了门。俩老头跟出去,三朵花早已不知去向。”
家礼听得颇有兴味,问道:“真有这个人?”章达宣眯缝着眼说:“不仅有,而且还是茅山本地人。”家礼不相信,说:“我可是头一回听你说起。”
章达宣说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