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9部分阅读

作品: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作者:vava9|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1 04:13:58|下载: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TXT下载
  则应改吃米汤或稀饭。母乳喂养的婴幼患儿,在喂米汤时仍可哺乳。

  10。宜吃胡萝卜汤。婴幼儿最容易得腹泻,其原因大部分是喂养下当和饮

  食失调所致。对于这些患儿一般个需要打针吃药,家长只要及时进行饮食调

  整,自己制作胡萝卜汤给孩子吃,就能很快起到止泻的作用

  胡萝卜是一种碱性食物,富含果胶。果胶可使大使成形并吸附肠道内的细

  菌和毒素。明萝卜中的挥发油也能起到增进消化和杀菌的作用。此外,胡萝

  卜中还含有一定量的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补充因腹泻从大便中

  丢失的大量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给腹泻的婴幼儿吃胡萝卜汤,能减轻患儿的

  胃肠道负担,帮助患儿及早恢复消化功能,并利用果胶起到止泻的作用。

  胡萝卜汤的制作方法:将市场上买回来的新鲜胡萝卜洗净,切成二片,

  剔除中心白茎,切成丝或切成小块,放在锅内,加水煮烂后,用纱布挤压过

  滤,去掉纤维等残渣,然后将胡萝卜泥加米汤(按一公斤胡萝卜加二公斥米

  汤的比例),放糖再煮沸,即成胡萝卜汤,装入奶瓶即可食用。

  食和方法:轻度腹泻,可在两餐之间喂胡萝卜汤,每天三至四次,每次

  一百至一百五十毫升(按年龄大小适当增减)。中度腹泻,胡萝卜汤与奶交

  叉食用,即隔顿服用胡萝卜汤,量同平时的奶量。重度腹泻,在结合药物治

  疗的同时,给孩子喝胡萝卜汤也有辅助治疗作用。一般二至三天就能止泻,

  直至完全痊愈后停服胡萝卜汤。

  11。寒泻:冶宜温中散寒,可用理中汤加减,并可各服纯阳正气丸,每次

  九克,每日三次。

  12。湿泻:胸闷胃呆,肢体沉重,口中粘腻,大便多为水分,腹痛不甚,

  苔白腻,脉濡细。治宜芳香化湿,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13。热泻:发热口喝,小便短赤,有时恶心呕吐,腹中痛一阵,泻一阵,

  肛门灼热,大便为黄色糜状,臭气极大,苔黄,脉数。洽宜清热利湿,可用

  葛恨芩连汤加减。

  14。暑泻:夏天腹泻,烦热口渴,头昏,微发热,胸闷泛恶,汗出倦怠,

  苔黄腻,脉虚大。治宜清暑利湿,可用六一散合香连丸加减。

  15。伤食泄泻:多有消化不良症状,如泛酸嗳腐,胸腹饱闷,腹痛而泻,

  泻而痛减,矢气较多,大便极臭,苔黄腻而厚,脉滑大,治宜消导运化,可

  用木香槟榔丸吞服,每次六克,每日二次。16。肝气乘脾泄泻:多见于精神紧

  张,情绪抑郁,易动怒的人,稍一紧张或发怒,即发作腹痛,腹泻,时易反

  复,经久不愈,舌质淡红,脉弦。治宜抑肝扶脾,可用痛泻要方加减。

  17。脾虚泄泻: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神疲乏力,手足清冷,泻下水谷不

  化,舌苔白腻,脉象濡弱。治宜健脾补中,可用参岑白术散加减。

  18。肾虚泄泻:慢性泄泻,病时已久,除每日必泻数次外,并多在每日清

  晨五更泄泻,必有腹痛肠鸣,泻则迫不及待,泻去则安,所以又称“五更泻”。

  下肢及腹部多觉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补火,可用四神丸吞服,

  每次九克,每日二至三次。

  19。 受寒或伤食腹泻,可用建神曲十五克,煨姜二片,煎汤服,每日二

  次。

  20。烧酒浸杨梅,一月后可取食,每服二三枚,每日二至三次。

  21。久泻服诸药不效,可取新鲜山药,放在饭上蒸熟,蘸白糖代点心常服,

  或常食糯米粥也有效。

  22。慢性腹泻,久治不效,可在方中加入蚂蚁草三十克,有一定效果。

  【拔罐疗法】

  1。取穴:神阙。

  治法:采用单纯罐法或敷蒜(姜)罐法。灸罐法、温水(姜、蒜水)罐

  法、徐药罐法等,留罐十至十五分钟(婴幼儿留罐约二分钟),每日一次,

  病情明显缓解后改隔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2。 取穴:从肝俞至小肠俞的膀胱经上寻找压痛点(如无压痛点,则自上

  而下每次取一至二对俞穴)、水分、盲俞、阴交、天枢、关元、足三里(交

  替)、三阴交(交替)。

  治法一:每次取背部痛点或一至二个俞穴,腹部二穴,下肢一穴施行挑

  罐法,留罐十至十五分钟,三至四日施术一次;或施以出、留针罐法,皮肤

  针罐法等,留罐十至十五分钟,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治法二:采用单纯罐法,贴敷姜、蒜、伤湿止痛膏罐法,涂姜、蒜、风

  油精等药罐法,温水罐法等。属虚寒型者,宜选用灸罐法。均留罐十至十五

  分钟,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3。取穴:隔俞至骶尾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及沿线上的压痛点。

  治法一:先在两侧膀胱经走罐至局部潮红,然后在疼痛反应点上闪罐五

  至六次,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治法二:先在两侧膀胱经上涂姜、蒜汁或云香精、风油精等,然后施行

  密排罐法,留罐十至十五分钟,每一至二日施术一次。

  4。取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患者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

  左右臂自然放置躯干两侧,用五至六厘米直径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使火罐

  吸住皮肤,沿背部脾俞、胃俞至大、小肠俞,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推移

  火罐,反复推移二至三遍。动作要缓慢,用力要均匀,皮肤充血发红即可起

  罐。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此法适用于慢性泄泻。

  【敷脐法】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

  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

  下,一般每日一次。此法适用于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2。敷脐法:用胡椒末和饭作饼,敷贴脐上,甚佳,主治寒泄。

  3。伤湿止痛膏贴脐法:用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一贴,贴于脐部,

  十二至二十四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腹泻。

  4。丁桂散灸脐法:丁香、肉桂、甘松、山奈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加

  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

  艾炷置药饼上,灸三至五壮,若皮肤的痛,稍移动药饼。

  疗效举例:白xx,男,四十六岁,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初诊。腹泻

  数月。曾用中西药物无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纳少,

  喜温喜按,大便日行三至六次。舌质淡红,舌苔厚白,脉细软。按上法治疗,

  灸五壮后,患者感一股热流于腹中周流,顿感舒适。次日便次减少,但仍脘

  痞,原法加灸中脘穴,五次而愈。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七·九·封三。

  5。药艾绒隔盐灸脐法:陈艾叶五百克,川乌三十克,草乌三十克,冰片

  五克,雄黄三十克,薄荷十克,麝香一克,甘草十克,细辛十克,于姜三十

  克,牙皂十克。将上药共研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柱。用食盐将脐填平,

  铺成一个直径约六厘米的圆形薄饼,约一分硬币厚,上置药艾住灸之,边烧

  边吹,待其烧尽,再换一壮,连灸数壮至十余壮,用于暴泻。

  疗效举例:熊xx,男,三十一岁,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一日下午劳动时

  稍觉小腹发胀,当晚下半夜,先觉恶心欲呕,继则腹痛泄泻,初泻稀便,进

  而泻水样便,势如洪水决堤,不可收拾,病人眼眶凹陷,唇乌口张,肢冷脉

  伏,送医院补液,二小时许,腹泻如故,泻下之物如洗肉水。在继续补液的

  同时,迅速采用上法,灸至五壮后腹泻渐停,第十壮时四肢微温,第十五壮

  后,病人眼微睁,可发微弱喉音。在灸神阙穴的同时,以艾条(以上药艾绒

  搓成拇指大小药艾条)悬灸百会,双侧涌泉三十分钟后,病人方完全清醒。

  后以扶脾丸(东垣方)收全功。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十·四十一。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

  三分之二交界之凹陷处。

  6。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处,共四穴,患

  者平卧,选用二十八号或三十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

  三至五分深,小儿针二至三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一次,慢性泄泻

  隔日一次。

  疗效举例:张xx,女,六十二岁,患五更泄泻四年,近一年来形体消

  瘦,食欲减少,腰背酸痛,肠鸣腹胀。服药甚多,尚未治愈。经针刺脐中四

  边穴五分深,捻转半分钟,泄泻停止六日,继针八次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九六一·九·二十九。

  7。吴茱萸三至五克,食醋五毫升。将吴茱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

  加温至四长摄氏度左右,摊于二层方纱布上(约零点五厘米厚)。将纱布四

  周折起,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十二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

  泄泻(消化不良)。

  出处:《江西中医药》一九八八·五·三十三。

  8。白胡椒、吴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许。用米饭捣成饼。贴于脐上,用于

  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9。芥子末、面粉各等分。用湿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0。五倍子适量。将其研末,醋炒,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于久

  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1。炮姜、附子未各等分。共研细末。敷干脐部,炒盐加葱热熨子上。用

  于阳虚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2。理中散:党参十克,白术七克,干姜五克,灸甘草三克。混合烘干,

  碾面,备用。取药粉零点二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

  胶布固封,三至七天换药一次。用于慢性泄泻。

  出处:《河南中医》一九八三·一·三十九。

  13。隔盐灸脐法,患者仰卧,将细盐适量倒人脐部。以填满脐窝并稍高出

  脐部周围皮肤为度,将艾绒制成艾炷数个,每用一个放盐上点燃灸之,燃尽

  后再换一住,连灸七至十壮,日一次。

  出处:湘南民间。

  14。丁香、肉桂各等分。共研细末。敷于脐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三

  至五天为一疗程。

  出处:《中国灸法集粹》

  15。艾绒、十滴水各适量。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内,用酒精灯温火

  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一至二分钟用手取

  出艾绒(此时艾绒已呈湿润状),按压至不滴水,不烫手为度。放在神阙穴

  上,用胶布压盖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另用百分之五葡萄糖溶液二毫

  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侧一毫升),每日一次,可连用三至四次。用于

  夏季流行性腹泻。一般五次痊愈。

  出处:《中国针灸》一九八五·四·三十。

  16。乌梅、川椒、黄柏各等分,鲜生姜适量。前三味共碾为未,加生姜共

  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在纱布上。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

  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一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二至三日后

  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它慢

  性腹泻,寒性腹泻者。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一九八五·四·二十六。

  17。肉桂三克,硫磺六克,白胡椒一点五克,鸡内金三克,枯矾六克,五

  倍子六克,新鲜葱头三至五节。前六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取葱头捣烂,

  与上述药末拌匀。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井用胶布

  贴稳,每天敷二小时即可,每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若敷药后出现发痒、

  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

  腹痛,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一九八六·二·四十三。

  18。清凉油适量,搽脐内,用于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出处:《群众医药》一九七六·七·四十三。

  1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灸甘草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

  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此法通治泄泻和痢疾。

  出处:《理沦骈文》。

  20。苍术、厚朴、陈皮、山檀炭、车前子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

  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1。车前子适量。研细未,水调成膏。敷脐。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2。车前子、肉桂各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23。白芥子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4。胡椒适量。研为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5。官桂、厚朴各适量,姜汁少许。将前二药研细末,用姜汁调成膏,敷

  脐。用于寒泻。

  26。丁香、枯矾各适量。研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7。胡椒、大蒜、艾叶、吴萸、灶心土各适量,除大蒜外。余药研细末,

  人大蒜捣如泥状,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8。滑石、甘草、鲜车前子各适量。前二味研细末,用车前子捣汁调成饼;

  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29。猪苓、地龙、针砂各适量,葱汁少许。前三味研细末。加入葱汁调成

  饼状,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0。滑石三十克,酒芍十五克。灸甘草六克,炮姜一点五克,丹皮汁适量。

  分别研细未,将滑石用丹皮汁浸煮收干,再加入余药,用水调成膏,敷于脐

  部,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1。硫磺、枯矾各适量,来砂少许,前二味研细末,朱砂为丸,纳脐内。

  用于气虚暴泻。若泻不止行,用艾五百克坐身下,火烘脚。

  出处:《理沦骈文》。

  3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用于水

  泻。

  出处:《理沦骈文》。

  3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共研

  细末。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旁开一点五寸。

  3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纳

  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35。暖脐膏:白芥子九克,鲜姜一百二十克,红皮蒜三个,香油一百八十

  克,章丹一百二十克。将药浸于香油内,文火熬焦去渣,再徐徐入丹,熬至

  滴水成珠。贴肚脐。用于受寒肚痛、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6。封脐艾:陈艾叶、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鳖子二个(带壳生用)。共研

  为细末和匀,用棉包裹。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用于脐

  腹冷痛或泄泻。

  出处:《东医室鉴》。

  3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个。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捣烂。

  棉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出处:《本草纲目》。

  38。食盐少许。炒热,布包,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9。陈艾(醋灸)七片,蚯蚓五条。共捣烂如泥,用火烘烤。敷脐眼上,

  用布盖住,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40。艾叶适量。以酒炒艾为绒,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1。热柴灰适量,用布包敷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2。糯米。酒糟、盐各适量,和匀,炒热。趁热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3。胡椒、大蒜各适量,捣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4。艾叶、灶心土,门斗灰,吴茱萸各等分。共为末,用醋炒热,敷于脐

  部。用于治疗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5。炮姜三十克,捣烂,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二寸五分,宽一寸),

  布包扎一至二小时。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6。松香三克,大蒜二枚。将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敷于脐上,用

  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7。生附子一大片,烘热。包肚脐上,用于寒泻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8。松香适量,研为细未,过筛,用酒或白蜜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

  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出处:民间验方。

  49。肾泻散:吴荣英、补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三十克,带根须葱白十

  根。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未。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炒热,纱布

  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三十分钟,每日一至二次,一剂药可用三天。用于

  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疗效举例:周xx,男,四十岁,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初诊,五更泻了

  年余。患者每于晨起六时许即腹痛欲泻,泻后痛止或痛减,大便时稀,小腹

  怕凉,喜温,舌质淡,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细弱。证属肾阳不足,夹

  瘀为患,用肾泻散加生蒲黄,五灵脂各十五克,如上法用之,用药四剂痊愈。

  半年后未复发。

  50。久泻膏: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米壳、肉桂各

  十五克,川连、冰片各六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三克,用生姜汁调

  成膏状。填敷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三夭换药一次,用于

  久泻。

  疗效:治疗顽固性腹泻三十余例,无一不效。

  51。胡椒未九克,生姜汁少许,调成稠膏状,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

  每日换药一至二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2。胡椒未三克,饭团少许,拌匀,制成饼状,贴于脐部,每日换药一至

  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3。透刺神阙法:取三寸毫针从天枢穴(脐旁开二寸)皮下进针,针尖向

  脐中方向斜刺二至二点五寸深,持续缓慢捻转三至五分钟起针,每日一次,

  用于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所致的腹泻,有显效。

  疗效举例:王某,五十四岁,医生。患慢性肠功能紊乱已二十余年,虽

  经多方治疗时愈时发,发时日解大便八至十二次,稀薄带有少量粘液,伴腹

  痛腹胀,纳差。用上法并加刺双足三里,翌日大便二次,成形。依法继针六

  次,病愈停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三·六·封底。

  备注:本法治脱肛效亦佳。气海透神阙可治膀胱炎,痛经。

  54。蚯蚓五条,陈艾六片,米醋适量。将陈艾用醋灸过,然后与蚯蚓共捣

  烂如泥,再用火烘热。趁热敷于脐眼上,用布盖扎,每日换药一次,连续数

  日,以愈为度,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55。葱白根适量,黄丹少许。将葱白根洗净,捣烂如泥,入黄丹和匀为丸。

  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

  水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56。神秘万金膏:草乌、川芎、大黄各十八克,当归、赤芍、白芷、连翘、

  白芷、白蔹、乌药、官桂,木鳖子各二十克,槐、柳、桃、桑、枣枝各十二

  克,(一方加苦参、皂英各十五克,一方加苏合香零点九克,名万应紫金膏)。

  将上药细锉,用麻油一千克浸药一宿,用火熬至药焦色,用丝绢滤去渣,将

  油再入锅,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后入乳香,没药末各十二克搅

  匀。摊贴脐上,用于泄泻和痢疾。

  备注:本方贴患处可治疗风寒湿气所侵、跌打闪创伤损、一切疼痛,并

  治一切无名肿毒;贴背心可治疗哮喘咳嗽;贴太阳穴可治疗头痛眼疼。

  出处:《膏药方集》。

  57。丁香三克,大椒六克。研极细末放膏药中,贴脐中。用于水泻。

  出处:民间验方。

  58。葱、姜各适量,黄丹(如豆大)一粒。把葱、姜打烂、入黄丹和匀。

  纳入脐中,外贴膏药。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资料》。

  又方:葱白根捣烂,加入黄丹为丸,放脐上。

  59。丁香、白芍、甘草各等分。研细末后,用唾液调和如饼状,敷于脐上,

  外贴膏药保暖。

  出处:民间验方。

  60。硫磺、丁香各二克,白胡椒一点五克,绿豆粉四点五克。共研末和匀。

  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1。酒饼丸适量。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

  定,每日一次,五至八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

  液及纠正酸中毒。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一九七六·六。

  62。大蒜一至二枚,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敷神阙穴。

  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一日一次。

  出处:《中华药学杂志》一九七六年十二期。

  备注:大蒜治泄泻许多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以大蒜须捣脐中,

  《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脐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

  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63。生姜、大葱、大蒜各六十四克。木鳖仁十五克,穿山甲十克,乳香。

  没药末各九克,丁香一点五克。前五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后三味糁入

  膏内,敷脐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出处:《理沦骈文》。

  64。鲜石榴果皮二十克,捣成泥状,敷于脐部,外盖锡纸、纱布,胶布固

  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

  疗效:治疗腹泻二十四例。一次痊愈十二例,二次痊愈五例,三次痊愈

  四例,好转三例。

  出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一九七七·四。

  65。五倍子(炒黄),干姜各十克,吴茱萸、公丁香各五克。共研细末,

  备用。每次取十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五厘米的药饼,敷脐

  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一至八次。用于腹泻。效果

  较好。

  出处:《铁道医学》一九八○·三。

  66。细辛、荞子粉各三克。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放脐眼内,纱

  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一次止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67。总管根皮少许,嚼烂,敷于脐部。用于腹痛便泻。

  出处:《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68。五倍子六克,公丁香三克,共研细末,水和调匀。每次取三克敷脐眼

  上,外用普通膏药盖贴。用于腹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69。白胡椒二份,肉桂一份,丁香一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

  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一至二日

  换药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命门穴在与脐相对的腰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疗效:治疗腹泻一百五十例,百分之九十五均在用药一至二次痊愈。近

  百分之五的病人,疗效不佳。

  【敷贴疗法】

  1。大葱适量、大粒食盐适量。将二味混合炒热,用纱布包起来,乘热敷

  于腹部和腰背部。发散逐邪,解毒杀虫而止泻。适用于腹痛肠鸣,泻下粪臭

  或清稀如水的患者。

  2。大蒜二十克,朱砂零点三克。共捣烂,用油类纱布二层包裹,压成饼

  状,贴于肚脐神阙穴和双足心涌泉穴。消食导滞,解毒止泻。适用于泄泻腹

  痛,或泻下不爽,或泻下酸臭的患者。

  3。五倍子三十克,白面十五克,米醋适量,将五倍子碾为细末,加入白

  面、米醋,调匀如糊状。取药糊分别涂布于穴位,覆以纱布,胶布固定。一

  日换药三至五次。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不愈,面黄神疲,少气懒言,食欲

  不振者。

  4。炮姜三十克,研末,用开水调成药饼(长八厘米,宽三厘米),竖贴

  于神阙与关元之间的丹田。温中止泻。适用于腹痛肠鸣,泄泻清稀如水,得

  温则舒,畏寒肢冷者。

  5。绿豆粉适量,糯米粉适量。将两粉混合;加入鸡蛋清调拌,外敷贴囱

  会穴和双足心涌泉穴。清热解毒,祛暑止泻。适用于腹痛,泻而不爽,粪色

  黄褐而臭的暑湿泄泻。

  【体针疗法】

  1。急性泄泻:发热急,便次显著增多,尿少。

  取穴:天枢、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针用泻法,寒证加灸。

  若热甚加内庭、商阳、少泽点刺;肢冷脉伏加神阙隔姜灸。

  2。慢性泄泻:发病缓,便泻次数较少,病程较长。

  取穴:中院、天枢、足三里。针用补法,可加灸。

  若脾虚加脾俞、关元俞;肝郁加肝俞、行间;肾虚加肾俞、命门;脘痞

  加公孙;胁痛加阳陵泉;短气加气海。

  【巨针疗法】

  1。取主穴:足三里透下巨虚;配穴:中脘。

  手法:足三里透下巨虚用平补平泻法,配穴中院用泻法。每日一次。主

  治寒湿急性泄泻,(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腹痛肠鸣,身寒喜暖,口不

  渴,舌质淡,苔白,脉多沉迟)。具有健脾强胃,温化寒湿止泻。

  2。取主穴:阳陵泉透阴陵泉;配穴:内庭、天枢。

  手法:阳陵泉透阴陵泉用泻法,内庭,天枢用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

  主治:湿热急性泄泻,其症状为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泻下黄靡热臭,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口渴等症,苔黄腻,脉滑数。

  3。取主穴:上脘透下脘;配穴:足三里。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

  一次,治愈止。

  主治:宿食停滞急性泄泻,饮食不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转化失常,

  故腹痛肠鸣,脘腹痞满。食物不化而腐败,泻下臭如败卵,嗳气不食。

  4。取主穴:脾俞透胃俞;配穴:太白、足三里。

  手法:脾俞透胃俞用插针法进针,太白、足三里用补法。隔日一次,十

  次为一疗程。

  主治:脾气虚弱慢性腹泻。其症状为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不思饮

  食,食后胸闷不舒,久泻不止,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5。取主穴:命门透腰阳关:配穴:关元、太溪。

  手法:命门透腰阳关用插刺法进针,关元、太溪用补法隔日一次,十次

  为一疗程。

  主治:肾阳虚衰慢性泄泻。其症状为,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泻。

  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肾阳不足之征。疗

  效举例:张x,女,七十八岁,晨起四至五点钟肠鸣腹痛,泻后则安,病程

  长达二十八年之久,伴纳呆,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沉。证属脾肾阳虚

  所致泄泻。治以温肾健脾,施以巨针脾俞透肾俞,配命门、关元、足三里,

  用补法。针七次症状减轻,食欲增加,针十二次痊愈。

  【灸法】

  1、艾灸疗法:取穴,足外踝下,赤白肉际(粗、细皮肤)交界处即为

  腹泻特效穴。

  方法:取陈艾叶晾干,用桑皮纸或其他燃烧性良好的纸张做成灸条。采

  用温和灸法,手持点燃的艾条距离该穴一寸左右,以病人感到温热为度。左

  右穴每次各灸十至十五分钟,每日灸二至三次。适用于脾虚,肾虚所至的腹

  泻。

  2。灯芯火爆治久泻:取神阙,长强穴。方法:灯芯蘸香油,点燃,神阙

  穴周围灼灸六次,长强穴的灸一次,听有喳之声为佳,每三日灸一次。

  3。隔盐灸神阙穴治慢性腹泻:取神阙穴。患者取仰卧位,将精盐填平脐

  窝,用陈艾绒做成直径零点八厘米,高一厘米艾柱放在盐上点燃后施灸(以

  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灸三至九壮,隔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

  【耳穴压丸法】

  取大肠、小肠、胃、脾、肝、肾、下脚端、神门。每次选一侧耳穴二至

  四穴,用常规王不留行籽压丸法,压丸期间经常按压耳穴,每三至五天换丸

  一次。

  【药线灸法】

  用青麻搓成直径约零点五毫米的线浸泡于由麝香等药物配制的药酒中制

  成药线。以拇、食二指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约一厘米,点燃后待线头呈

  红炭珠火(忌火苗)时,对准大肠、小肠、脾、胃、交感,三焦耳部穴位,

  顺应腕力,拇指尖稳重而敏捷地将火线头点按于穴位上,如穴位深不便拇指

  按入,可将火线头伸入点灼,不需指压,一按火灭即为一壮。急性及重症者

  每天灸一至二次。对于泻下粪便清稀,腹部冷或喜温,肢体不温者,宜配合

  用艾条,线香、药线温和灸肚脐。脱水者必须输液。主治急性腹泻。

  【耳穴埋针法】

  取穴:有如下几种方法:

  慢性肠炎和慢性结肠炎者:取大肠、小肠、脾、肾、神门,粘液多者加

  耳迷根、肺、心,大便次数多者加便秘点。

  过敏性肠炎,结肠炎;取肾上腺、风溪、结肠、小肠、交感、神门,便

  次多且带粘液或粘液血便者加耳迷根、肝、脾穴。

  吸收功能障碍:取脾、胃、肾、小肠、肺、皮质下、胰胆。

  肠神经官能症:取心、肾、小肠、缘中、胃、神门,失眠头昏后病情加

  剧者加神经衰弱点,失眠点、枕、食少乏力者加胰胆、三焦,粘液便者加结

  肠、耳迷根、交感。

  操作方法:将所取穴位部用百分之二碘酒涂擦,继以百分之七十五酒精

  涂抹脱去碘,左手固定耳廓,并绷紧局部以暴露穴位,右手用消毒过的镊子

  夹住消毒的皮内针的针柄或揿针的针环,对准穴位刺入压尽,然后用剪成小

  块的胶布或止痛消炎膏、伤湿膏贴敷固定。贴完后,按压约二至三分钟,以

  加强刺激。每耳每次埋穴三至五个,一般每次只埋一侧耳廓,必要时也可同

  埋双侧,每日自行按压三至五次,每次一至二分钟,保留四天左右,五至十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当撕开胶布,埋针则同时粘出,针口应用百分

  之二碘酒涂擦。

  【耳针疗法】

  1。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三焦耳部穴位,用针刺法,每天一至

  三次,每次留针一小时。主治急性腹泻。

  2,取神门、大肠耳穴。以压痛法探找神门、大肠穴之敏感点,用三十号

  耳针垂直迸针一至二毫米,以不穿透耳壳为度,一般留针一至二天可愈。泻

  止后可酌情加内服药以善后。

  疗效:用此法治疗泻痢重症病人五十例,效果良好,一般针一至二次可

  收效。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一九八五·五·五十一。

  【指压疗法】

  1。用拇指罗纹面按揉腹部关元、腰部肾俞和脾俞及小腿部足三里穴,各

  一分钟。

  2。用手指按压耳穴,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等。

  【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对泄泻的治疗,由于病因复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自我

  按摩对慢性泄泻有比较好的疗效。

  1。按穴位:取中院、章门、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将右

  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轻握拳,左手抓住右拳背,然后用右手中指分别点按

  上述穴位,由上而下逐个进行。急性泄泻加上巨虚、内庭、公孙;慢性泄泻

  加脾俞、肾俞、大肠俞。每穴点按一至二分钟。

  2。摩腹部:仰卧位,左右手重叠,右手掌心在下放置于中皖穴处,左掌

  心叩放在右手掌背,然后,两手均匀用力做顺时针旋转摩动,正中由中脘开

  始,向下到耻骨,再沿右左胃经向下推拿至耻骨,以腹部舒适为宜。

  3。擦腰骶:坐位,先两手掌面相对擦热,用两手掌根部,贴附在腰脊柱

  两侧,从肾俞至大肠俞,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往返推擦,用力宜大,推擦

  要快,擦至局部出现湿热感为宜。4。揉尾端:取俯卧位或膝胸卧位,充分暴

  露尾骶部,右手中指指尖放于尾骨尖端下方长强穴位,做勾揉按摩动作,用

  力由轻渐重,一般二至三分钟为宜。

  5。推胁腹:用两手大鱼际及手掌掌面,贴附在两胁部,然后两手从胁至

  小腹往返推擦,推至小腹时,两手鱼际稍做用力,动作宜快,以胁及小腹出

  现热感为好。

  【食疗】

  1。炒糯米六十克,淮山药三十克。共煮粥,然后加胡椒末少许,白糖适

  量调服。用于脾虚泄泻。

  2。炮姜(或于姜)六克,大米五十克,共煮粥,熟后去姜,食盐调味服

  食,用于寒泻。

  3。莲子二十克(去心,炒熟研细末),大米五十克。先将大米煮粥,快

  熟时加入莲子粉,几开便可食用,咸、甜均可。用于脾虚泄泻。

  4。干荔枝七个,大枣五枚,水煎食用,每日一次,用于久泻病人。

  5。辣椒一个,豆腐适量。将豆腐放在锅中蒸熟,就辣椒,于早晚二次吃

  下,用于水泻。

  6。茶叶十五克、炮姜、食盐各三克,粳米三十克。同炒至焦黄,水煎饮

  服。主要用于寒性水泻不止。

  7。青梅三十克,黄酒一百毫升。同放瓷杯中,放在有水的蒸锅中蒸二十

  分钟,每次温饮十至三十毫升。用于食滞、久泻。

  8。糖拌木瓜:木瓜、白糖适量。将木瓜去皮后,切片,拌糖服用。用于

  脾胃湿盛,消化不良,吐泻。

  9。饭锅巴一百二十克,莲子肉一百二十克,白糖一百二十克。将锅巴、

  莲子肉研末,与糖和匀,每眼三至五汤匙,一日三次,用于脾虚泄泻。

  10。芡实、薏苡米、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各六克,加

  水适量,煎煮四十分钟,再加入淘净的大米一百五十克,继续煮烂成粥。分

  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用于消化不良,久泻。

  11。浓茶酸醋饮:浓茶一杯,酸醋少许,调和饮服。具有清热、止渴、止

  泻功效,主治热泻黄水,热臭难闻,口渴。

  12。生姜米醋鸡蛋:鸡蛋三枚、生姜十五克、米醋十五毫升。将鸡蛋打碎,

  生姜切碎,加适量盐,葱调味品混合搅匀,用油煎炒作鸡蛋饼,将熟时用米

  醋灸之即成。当点心吃。具有健脾温中功效。主治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13。米醋鸡蛋方,鸡蛋数枚。米醋适量。用米醋煮鸡蛋,蛋熟食。日服一

  次,每次二枚,二至三次即愈。具有健脾固脱功效。主治暴泻、水泻,伤食

  泻。

  出处:民间验方。

  14。黄瓜叶米醋鸡蛋:黄瓜叶三十克,鸡蛋二枚,米醋十克将黄瓜叶洗净

  切碎,鸡蛋打碎,二味和匀于铁锅中,炒至蛋将熟时,冲入米醋。炙熟即成。

  一服即效。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功效。主治热泻。

  出处:民间验方。

  15。盐腌香椿:鲜香椿适量。将香椿洗净。晾干,以十分之一量的食盐,

  腌渍数日,再晒干,贮存即可。经常佐餐食用,具有健脾化湿,解毒止泻功

  效。主治慢性泄泻。

  出处:民间验方。

  16。黄母鸡炖莲肉:黄母鸡一只,莲肉一百五十克。将鸡除去毛脏,与莲

  肉同煮烂吃。具有开胃止泻功效,主治腹泻次数繁多。

  出处:民间验方。

  17。梗米末冲姜水:粳米、姜各适量。将梗米适量置铁锅中,炒成炭,研

  细末。每次饭前用姜水冲服五克。具有补脾和胃,消炎止泻功效。主治慢性

  胃肠炎。

  出处:民间验方。

  18。鸡内金白术散:炒鸡内金、炒白术各五十克,将上二味研末。每天服

  二次,每次十克,饭前温开水送服。具有健脾、消炎止泻功效。主治慢性肠

  胃炎。

  出处:经验方。

  19。大蒜头灰水方:大蒜头一个,将大蒜头烧灰存性,煮水饮服。具有健

  脾、消炎止泻功效。主治腹泻不止。

  出处:民间偏方。

  20。黄芪植草汤:黄芪三十克,肉桂六克,灸甘草九克,水煎常服。健脾

  和胃,消炎止泻。主治虚寒型慢性胃肠炎。出处:民间验方。

  21。沙参养阴汤:北沙参、麦冬、石斛、乌梅各十五克。水煎,常服。主

  治阴虚型慢性胃肠炎。

  22。糯米粽子:糯米棕子、姜汁、白酒各适量。将糯米棕子切片晒干,蒸

  熟后,加姜汁和酒少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