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吕维明还在滔滔不绝的讲着师父在长安县城里面的见闻,夏大姐也应经从绣坊出来,到济世堂来接妹妹回去。夏晓晴转头告别了吕维明后,跑过去牵起夏大姐的手离开了。
夏大姐手里还是拿着早那个包袱,但包袱里的东西已经变成绣坊给的做荷包和绣帕的原料了。夏大姐有点高兴,上次的绣活交上去一共得了六十文钱,每个荷包八文钱,这次一共做了七个,多得的四文钱是绣坊管事看自己绣得好奖励的。管事这次还多给了活,想到以后可以多挣些钱,夏大姐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夏大姐牵着妹妹快步往自己家的摊位走去,虽然有周叔、周婶照看着,但是她还是不太放心两个弟弟。
当她们走到自己家的摊位前,看见大郎、二郎正坐在从路边捡来的石头上,大郎旁边还放着空着的背篓。旁边周叔、周婶的摊子上,只见那框鸡蛋卖完了,但木盆还剩下几个。
“大郎,你卖完啦,怎么这么快就卖完了?”夏大姐问道。
“大姐,我们买完了。我们家的东西可稀罕了,别人都没有。好多人来买,我们早早地就卖完了。”夏大郎一脸兴奋地道。二郎也在旁边一个劲地点头说是。
周婶看见夏大姐问话,也笑着过来搭话道:“你家两个弟弟可厉害了,一点都不像第一次卖东西得人,两人一说一搭配合得好着咧。你家的东西在这个节气也确实稀罕,好买着咧。他俩一早就卖完了等着你回来呢。”
夏大姐赶紧谢过周叔、周婶对两个弟弟的照顾。才把大郎拉过来问道:“大郎,一共卖了多少钱?”
夏大郎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说道:“大姐,我们一共卖了一百一十五文钱。”
夏大姐一惊,问道:“咋能卖出这么多钱呢?半框干蘑菇全部卖完也才六十几文钱,这么多出这么多的?”
“大姐,我们卖的二十文一斤,卖一斤上送一两,所以就卖了一百一十五文。”夏大郎边说边把沉甸甸的钱袋递给夏大姐。
夏大姐接钱袋过数了数,里面确实有一百一十五文。看着两个弟弟赚来的钱,夏大姐心里高兴极了,自己做了一个月绣活才换了六十文钱,两个弟弟一会就卖了快两倍的钱。夏晓晴看到那一百多个铜钱却十分无语,古代真是不方便啊,出门带点钱就像是背了个秤砣在身上。
第十章 赶集(三)
夏大姐从钱袋数了六十文装进自己的荷包里,又把剩下的钱递给夏大郎,“大郎,这是你们多赚的钱,你自己好好收着,以后给弟弟妹妹买好吃的。要收好,可不能乱花了啊。”说罢又把背篓托付给周婶看着,就带着几个弟妹去买家里需要的东西去了。
在路上,夏大郎拉过夏晓晴悄悄说到:“二妞,你真厉害,你说的方法可管用了。我们早早就卖完了,这条街上只有我们家摊子上最热闹。二妞,你想吃啥,哥给你买去,哥现在有好多钱,吃糖不?”
“大哥,我不要吃糖。”夏晓晴赶紧说到。这钱可不能乱用,还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才能再赚到钱呢,家里还有两个病人等着。夏晓晴眼睛一转说道:“大哥,我刚才在济世堂听一个伙计说,一种叫蛤蚧的药,磨成粉和着蜂蜜吃,吃上几个月就能治好爹的病。我们把钱留着给爹买药吧。”
“二妞,那伙计真是怎么说的吗?真的有药能治好咱爹的病,可为什么秦大夫从来没说过?”夏大郎皱着眉头问道。
“是真的,那吕小哥真是这么说的。他看我们家可怜才说的,他说这个偏方可有效了,让我们偷偷地去买来试试。他还说秦大夫想赚我们家的钱,又欺负大姐不懂,每次都开好贵的药,而且药还不管用。”夏晓晴毫不客气地诋毁着秦大夫。
夏大郎看着妹妹信誓旦旦的表情,也觉得有这个可能。他赶紧叫住走在前面的夏大姐,然后把妹妹的话原原本本的讲给夏大姐听了。
“二妞,这是真的吗?”夏大姐认真地问道,她想起早上去接妹妹的时候,确实也看见妹妹和那伙计聊得很高兴。
“大姐是真的,是吕小哥亲口跟我说的。他说这偏方对爹的病可管用了。他还说说秦大夫不是好人,就想赚我们家钱,每次都开些很贵的补药。”夏晓晴顿了顿,又继续劝道:“大姐,要不我们去买来试试,万一真能把爹的病治好呢。爹现在晚上都睡不好觉,秦大夫的药吃了也有大半年了,也没见好。我们就试试看吧。”
夏大姐想起每次去济世堂时,那伙计对自己都很热情。还想起秦大夫对自己的态度,还有这些日子越来越贵药钱,越想越觉得有这个可能,便决定信了那伙计的话去买来试试。
看夏大姐答应了往济世堂方向走去,夏晓晴赶紧拦下,又说到:“大姐,你不能去。你去了会被秦大夫发现的。这方子是吕小哥他悄悄的告诉我的,还说千万不可能让秦大夫知道了,不然他就会被济世堂赶出去的。大姐,还是让大哥去吧。”夏晓晴不知道这里的中药店有没有蛤蚧,济世堂是这个镇上最大的药店,想来品种应该会齐全点。
夏大姐也觉得不能害了那伙计,就拿出荷包交给夏大郎,让他去济世堂买。夏晓晴也拉过夏大郎细细地交代,让他不能让店里的人看出异常,还交代他一定要买一公一母的蛤蚧。夏大郎一一记下了,就拿着钱跑走了,几个姐弟就留在街角等着他。
没一会儿夏大郎就提着一对用竹签撑起的蛤蚧回来了。夏大郎把蛤蚧提到夏大姐面前说道:“大姐,你看,这就是蛤蚧,这东西长得真丑,怪吓人的。但是济世堂的伙计说,它是好东西,这一对就要三十文。姐,这是我用我们赚的钱买,没用你的钱。”说罢就把荷包递还给夏大姐。
夏大姐接过荷包,看着夏大郎说道“我们大郎真懂事,等会儿姐用这钱给你们买肉,今天我们多买点。”说罢就带着几个弟妹往集市上走,买家里需要的东西去了。
买完家里需要的杂物后,夏大姐就带着几个弟妹来到市场里肉店前。想到除了过年那天还有前天,家里人就再也没吃过肉了,夏大姐咬咬牙准备这次买上一斤肉。
这还是夏晓晴第一次看见古代肉店,只见肉店有一间门面大小,门口用竹竿挂着一个大大的写着肉字的布招牌,店里用铁钩悬挂着几扇猪肉,靠门口放着一个大大的肉案,肉案上摆放着大大小小十几块猪肉。肉案旁的地上放着两个大竹筐,竹筐里分别装着剔光肉的猪大骨和猪下水。看到放到地上的猪大骨和猪下水,想到穿越前每天一碗的小火煲汤,还有烧得油亮的红烧肥肠,夏晓晴觉得自己口水都有快流下来了。
夏大姐从荷包里拿出二十文钱,仔细地数了数后递给卖肉的屠夫。屠夫接过钱放到钱箱里,拿起大刀就切下一块肉,在秤上一秤果然是一斤。夏晓晴在旁边看着,不禁感叹这屠夫一刀准的功夫。
夏大姐接过包好的肉,带着弟妹就准备回去与周叔、周婶汇合。夏晓晴一步两回头,依依不舍地望着猪大骨和猪下水。最后还是忍不住了,拉着夏大姐问道:“姐,那放在地上竹筐里的骨头和
猪下水贵不贵?”
夏大姐回头看了看,疑惑地对夏晓晴说到:“你问这干嘛?猪大骨和下水可不好吃,你看那大骨上一点肉都没有,一般都是买回去喂狗的。那猪下水洗干净了吃着味道也大,一般人家儿都不愿意吃它。大骨一文钱两根,下水五文钱一副,价格都便宜。”
古代人真是不识宝,都是多好的东西啊。夏晓晴赶紧对夏大姐说道:“大姐,我们买点骨头吧。早上吕小哥还说,娘的身体太虚弱,要用食补,他说买这种大骨头,在锅里用火熬上两个时辰,熬得浓浓得给娘喝,里面还可以放点猪肚、猪肝之类的下水,吕小哥说洗猪肚也有讲究,洗对了就吃着没怪味了,他也教我了。他说多吃对爹和娘身体都好,还可以让几个弟弟长得更高。”
吕小哥头顶上的圣人光圈被夏晓晴擦拭得越来越亮,以至后来夏大姐每次看到他时都心存感激,看在吕小哥眼里却觉得是双目含情,心里越发小鹿乱撞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夏大姐听了夏晓晴的话,想了想觉得价格也便宜也就答应了。带着弟妹又走回肉店去,拿了三文钱买了六根猪大骨,又拿了两文钱单买了猪肝和猪肚,把夏晓晴心心念念的猪大肠留下了。夏晓晴狠狠地望着竹筐里的猪大肠,暗暗发誓以后一定吃个够。
当买完东西回去与周叔、周婶汇合时已经快中午了,周婶家的东西也买得差不多了。周婶远远地就看见夏家姐弟拿着一堆东西过来,看他们走近了,连忙问道:“今儿咋买了这么多东西呢?买这光骨头干嘛。”
“今天买了点肉,给家里人补补。骨头是给我娘熬汤的,济世堂的伙计说喝了对娘有好处。”夏大姐一边回答,一边把买好的东西放到背篓里。
夏晓晴站在一旁,肚子饿得咕咕叫,她早上只吃了两口干饼,又走了几个小时路。看看日头已经快中午了,夏大姐还在和周婶聊着闲话,完全没有要去吃饭的迹象,夏晓晴很是郁闷。终于看到周叔、周婶收了摊,夏晓晴以为终于要去吃饭了,没想到却是往镇口去。
等到了镇口,看见有许多村民已经等在那里了,看到他们一行人也到了后,看看日头觉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往回走。
又走了一个时辰的乡间小路,在夏晓晴快要饿趴下的时候,终于回到了家。
看到哥哥姐姐回来,几个小的都很高兴,连忙问哥哥姐姐带了啥好东西回来。夏大郎从剩下的钱中拿出五文钱,在镇上买回来一小包桂花糖。夏大郎打开纸包,先把糖拿进屋给爹娘尝了,又出来分给姐姐和几个弟妹每人一块,剩下又用纸细细包好放到陶罐子里。
看着那些孩子吃得眉开眼笑,夏晓晴拿着桂花糖却没有吃,而是转手给了妞妞,她在前世吃过太多好东西了,还是把这点幸福留给这些孩子们。
夏大姐又问了三郎走后家里发生的事,三郎回答道:“我给爹娘熬了药,还把姐做好的饭热了给爹娘和弟弟妹妹吃,还洗了碗。”夏大姐夸奖弟弟做得好,自己也放下心来。
夏大姐带着大郎、二妞、二郎去了爹娘屋里,把赶集卖干蘑菇的事给爹娘说了,还告诉他们卖了一百多文钱。夏父听后一阵感慨,说欣慰自己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又觉得自己没用连累了孩子。陈氏听了也是眼泪连连,抱着几个孩子哭,几个姐弟劝了好久才让她止住眼泪。夏晓晴实在是受不了这么煽情的场面,赶紧说自己饿了,这才拖着姐姐去了厨房。
几个人就在厨房草草吃了午饭,吃完后夏大姐就派大郎去村子里的猎户家买蜂蜜。自己就和夏晓晴就开始收拾起买回来的东西。夏晓晴让夏大姐烧水将猪大骨烫过,又放入一大锅冷水慢慢熬,还让她在里面放了姜片。看到案板上的肉,夏晓晴决定还是让夏大姐把猪肝留下明天再吃,免得今天大鱼大肉第二天只剩清汤小菜。“大姐,这猪肝留着明天吃吧。这汤熬得多,可以分成两半,一半今天用猪肚煮,另一半留着明天煮猪肝用。”
夏大姐也觉得不用一次都做完,也就只让夏晓晴教她洗猪肚了。夏晓晴让夏大姐把猪肚划开放在盆子里,放入食盐、醋和一小勺面粉两面搓洗,洗好后用水冲干净,再拿刀把上面的油脂刮掉,也放在热水里烫过。看着洗的白净的猪肚,夏大姐很是高兴,伸手就想把猪肚放到汤里熬,夏晓晴赶紧阻止道:“大姐,猪肚不是现在放。还要切成条,等大骨汤熬了一个时辰后再放。”烧柴火的灶可调不了小火,现在把猪肚放进去,等熬好早就化成渣了。
弄好这些,夏大郎也把蜂蜜买回来了。夏晓晴让他把蛤蚧用陶罐微火炒黄,又用石臼舂成细粉,然后装在小罐子里,夏晓晴又给他们交代了蛤蚧粉的吃法。
一个时辰后,趁夏大姐在屋里做着绣活,夏晓晴赶紧接过熬汤的大任。走进厨房就闻到一股浓浓的大骨香味,掀开锅盖果然已经熬成了白白的浓汤,夏晓晴赶紧把汤和骨头盛了一半起来,又把猪肚条放到汤里,还顺手抓了一把家里留下的干蘑菇放下去,几个小的闻着香味,也站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锅里。
“别在这看着了,还早着咧,晚上够你们吃的。”夏晓晴笑着说道,把他们赶出厨房。
为了等这锅汤,晚饭的时间也推迟了。晚饭是在爹娘屋里吃的,用了两张炕桌拼成一个长桌。桌上放着用大盆装的蘑菇猪肚汤,还有用干木耳炒的一大盘肉和两碗蔬菜,还有用木桶蒸的米饭。
家里好久都没看见这么丰富的饭菜,几个孩子都吃得是狼吞虎咽地。爹娘看见全家和和美美,也吃得十分开心,也比平时多吃了些。夏晓晴喝着猪肚汤,再看看旁边的家人心里一阵满足。
“大姐,这汤真好喝,里面的肉也好吃。”夏大郎说道,赶紧又舀了一大瓢汤到碗里。
“好吃,就多吃点。明天还有呢。爹娘你们也多喝点,济世堂的伙计说喝这个对你们身体可好了。我以后经常给你们做。”夏大姐自己也觉得这汤喝着非常美味,价格也不贵。
“好好,大家都多吃点。”夏仕齐招呼着几个孩子多吃点。陈氏也含笑慢慢喝着汤。
全家人把一桌子菜吃得干干净净,几个孩子也是把肚子吃得圆滚滚的。看夏大姐收拾饭桌,夏晓晴也起来帮忙。回到厨房,看着手里拿着的饭桶,夏晓晴纠结了,不是在北方吗?怎么又吃上米饭了。
看来,这个家里还有很多秘密,等着自己慢慢去发掘。
第十一章 再次开源
第二天一早,夏大郎就回学馆上学了。学馆位于村西头夏家祠堂旁的小院里,夏家是村子里的大姓,也出过一两个考起功名的读书人,所以在三十年前由夏家族老主持在祠堂旁开办了族学,专收夏氏子弟和附近其他旁姓子弟就读。具夏二郎说以前外公就是学馆里的先生,深得村民爱戴。
中午的时候,夏大姐在夏晓晴的指挥下用昨天剩下的汤,煮了一大锅嫩嫩的蘑菇猪肝汤,家人里也吃得高高兴兴。早早地吃完午饭后,夏二郎就提着饭菜准备给大哥送饭去了。夏大郎因为上课中午是不能回家吃饭的,冬天的午饭都是由几个弟妹轮流去送饭。夏晓晴为了尽快熟悉地形,也赶紧跟上二郎和他一起去送饭。
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夏晓晴从来分不清东南西北,外加她身上也没个指南针,夏二郎给她说了具体方位,她还是一头雾水,只得暗暗决定以后出门一定要带上个小跟班,以防自己迷路到天边。
还没到到学馆就看到,夏大郎早就在院子门口等他们了,院门边有许多学子已经吃上了。看到他们来,就赶紧把他们带到旁边的大树下面,自动地拿出饭菜开始吃了起来。“今天咋这么晚呢,可把我饿坏了。”
“都是二姐,走路慢吞吞的,我们才晚的。哥这罐子里有汤,这汤也好喝,里面还有好多肉。”夏二郎把筐里的小陶罐盖子揭开,一阵肉香扑鼻而来,就着汤夏大郎吃得更欢了。
“鸣瑞,你吃的是啥呀,远远都闻到香了。”一个跟夏大郎年龄相仿,圆脸的男童也拿着碗筷凑了过来,小眼巴巴地看着夏大郎碗里,“也让我尝尝吧。”
夏大郎看着罐子里剩得不多的肉汤和猪肝,觉得一阵肉疼,但还是倒了一点汤和夹一片猪肝给他。“家兴,只能给你这么多了,我的也快没了。”
那个叫家兴的男孩拿起碗一口就吃完了,吃完后还舔舔嘴一脸意犹未尽的表情。“鸣瑞,这肉太好吃了,汤也好喝,就是少了点。”
“你们在吃啥好东西,是肉,你们在吃肉,我也要吃,我也要吃”又有个八九岁大小长得圆滚滚的小胖墩围了过来,闻到味道任性地大声说道。
夏大郎看看见底的陶罐,无奈的说:“鸣虎,没有了,都被吃完了。”
“那你为啥给他吃,不给我吃。你给外人吃都不给我吃。夏鸣瑞,你欺负我,你等着,我回去给我娘说,让她来骂你。”夏鸣虎越说越得意。
“大胖子,除了吃就只会告状,我哥才不怕你呢,我也不怕你。”夏二郎挥着拳头,恶狠狠地对夏鸣虎说道。
“你敢过来,你敢打我,我···我就叫我哥哥来打死你,你等着。”说完就跑进学馆里去了,深怕跑慢了要挨打。
真是个刁蛮任性的小孩,再跑慢点自己都想把他拉起来打一顿,夏晓晴在心里想到。
“二郎,你别理鸣虎,你知道他就是这么个德行,惹了他,大娘又要到家里去闹翻天,到时候娘又该伤心了。”夏大郎收好提篮,交给二郎。“你和二妞快点回去吧,我也要进去上课了。”
在回家路上夏晓晴询问了二郎。原来那个叫家兴的男孩,就是周婶家的二儿子,周婶家一共有四个孩子。他大姐前年就嫁到邻镇去了,大哥去年也拖了姐夫的关系到邻镇当学徒去了,弟弟就是上次看见的狗蛋。周家兴平时和夏大郎关系最好,两人常常一起上学放学外加上山下河,通俗来说就是发小。
那个刁蛮任性的小胖子是大伯家的老四,比夏二妞大上几个月,上面有三个哥哥都长得五大三粗,性子也是跟小胖子一样蛮不讲理,而那小胖子说的娘就是赶集时遇见的大娘,看来一家都不是省油的灯。二郎最讨厌那小胖子,那小胖子从小就仗着几个哥哥欺负二郎,还好二郎聪明才没让他们占到便宜。二郎觉得他们全家都不是好人,只不过后来,二郎还是客观地说了一句,大伯除外。
夏晓晴还想问问夏二郎怎么没去学馆读书,最后还是忍住了,以现在的家庭状况怎么能供两个孩子读书呢,还好爹学问好,在家也能教教几个小的。
下午夏晓晴帮夏大姐昨完家事后,就带着小跟班夏二郎往屋后竹林里去。夏晓晴等竹笋着为家里第二次开源,所以她决定以后每天都要来看看发笋的状况,看完笋后还可以在竹屋里看看那些古董书。
夏晓晴用竹笋给夏二郎画了一个大饼,告诉他卖了笋后每天都可以吃肉,夏二郎也受到前一次卖蘑菇的鼓励,热情空前高涨,每天跟着二姐屁股后面跑前跑后。
终于在等了三天后,夏晓晴终于盼到了少许长成的竹笋,她迫不及待地挖许多粗壮的大笋回家,让夏大姐做炒竹笋出来尝尝。
晚饭的时候,夏大姐用油清炒了竹笋片,等夏晓晴帮大姐收拾了厨房,拿了碗坐到饭桌上时,发现几个孩子其他菜都吃了不少,只有炒笋片没怎么动。夏晓晴当下还觉得一阵感动,这几个孩子都想着留给自己呢。但当她吃下第一口时,就差点没吐出来,闻着清香的竹笋,怎么会这么苦啊。
“大姐,这笋咋这么苦呢。是咋做的呀?”夏晓晴皱着脸问着夏大姐。
“每年的笋都是这味道啊,你不是能吃这苦味吗。这次我还放了点猪油炒的。”夏大姐一脸疑惑地说道。“你今天咋采了这么多笋回来,还剩了几棵晚点让二郎给周婶送去,明天再采点给大伯家送去。竹笋吃个两顿就行了,这个吃多了不好,刮油水。”
“大姐,这竹笋能拿去卖钱吗?我们家这么多竹笋。”夏晓晴不死心的问道。“如果也能像蘑菇一样换成钱就好了。”
“这笋味道不好,吃着有些苦。外面卖的都是那种细细的小笋,味道也好。这种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要不后天我去集市抓药,让二郎背点去卖。”看着家里逐渐窘迫的经济,夏大姐也想多挣点钱。
“大姐,这两天爹晚上咳得少些了,觉也能多睡点了,精神看起好多了,也能陪娘说说了。这次去镇上,你让二郎去其他药店再买点蛤蚧回来吧。”夏晓晴对夏大姐说道,一想到又要在济世堂买药就觉得肉疼,还是要赶快想办法赚钱才是王道。
夏晓晴想到自己前世吃过的竹笋,不管哪种都是清新爽口,不论是炒肉、做腌菜都好吃着呢。怎么到了古代就变成苦涩难咽了,不应该这样啊。夏晓晴仔细回忆起,以前在中央七台看过的乡土栏目。她记自己以前看过一期节目,是四川某个地方竹笋丰收,举办了一个竹笋节。栏目编导跟着笋农在山上挖笋,看笋农把采收好的竹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拿到市场上卖,还有一部分就是拿来用清水煮。对了,就是煮笋然后再用清水漂洗,说这样可以去除笋里的涩味和多余的草酸钙。漂洗好的竹笋,还可以加工成笋干和腌笋。看来明天要赶紧试试,看能不能赶得上赶集。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夏晓晴就赶紧带着二郎,往屋后竹林里去,她要早点开始今天的试验。
“二郎,竹屋里能煮东西吗?”夏晓晴问道。“这笋太苦,我怕明天卖不出去,前天我在竹屋里看到一本书上说,用水煮竹笋再漂洗,洗了就没有苦味了。”
“书上真是这么说的吗?竹屋里能煮,那里有一个能烧水的炉子,还有口小锅,等会在去山上去拣点柴就可以了。我们现在就试试吧。”夏二郎一脸激动的说。“姐,你去挖笋,我去拣柴去。”说完就往山边去。
看这孩子的行动力,完全具备成为优秀商人的品质,自己以后要好好培养他,夏晓晴腹诽道。
看快夏二郎就拣好柴回来,夏晓晴也把采回来的竹笋剥了皮。两人就在竹屋外面的院子里开始煮了起来。第一次是煮的太久,竹笋都熟透了,洗了后笋里的苦味是没了但鲜味也不见了。第二次煮的时间短了点,但洗完后还是会有点苦味。经过两人反复折腾了一早上,终于在最后确定下来,竹笋只需要煮个十来分钟,但是之后要经过多次漂洗,洗好的笋就不会有任何苦味,吃起来还异常鲜美。
古代可比不上现代,拧开水龙头就可以一直漂洗,自己为了这几根笋,把一缸的水都快用完了。在看看满地的水,这可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不过能把竹笋加工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先回去,让大姐尝尝去,再看看她有没有什么办法。
当两人拿着加工好的笋回家时,夏晓晴看到坡下平缓的溪流,突然从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把煮好的笋放在竹筐里,用绳子绑好放到水里,放上几个时辰不是自然就洗好了啊。
夏晓晴把两人煮好的竹笋拿给夏大姐尝了,夏大姐也觉得很惊奇,真是一点苦味都没了,比细竹笋的味道还鲜美。听到夏晓晴说是从书上看到的方法,夏大姐当下决定吃过午饭后就开始煮竹笋,还给每个弟妹都分配了工作。
第十二章 恶人上门
夏二郎趁中午送饭的机会,把下午加工竹笋的事告诉了夏大郎,还把加工后竹笋的味道形容得天花乱坠,并让让他放了学快点回家参加劳动,争取多做点明天拿去卖。夏大郎兴致勃勃地答应了,下了学一定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
看到大哥进了学馆大门,夏二郎转身准备回家,突然看见大胖子堂哥夏鸣虎从学馆里跑出来,提着裤头抚着肚子往学馆旁边的树丛里钻,看来应该是内急发作。夏二郎想起那天他一脸的嚣张样,再看看四周,他决定趁着没人把大胖子好好收拾一下。
中午的时候,夏鸣虎抢了同桌孙贵饭碗里的煮鸡蛋,心满意足的吃了,哪知道才吃完饭就感到肚子一阵绞痛,急急跑去学馆茅厕,又不知怎么地两间都有人占着,茅厕门口都还排了人。没办法只有提起裤子往学馆外面的树丛里跑,一下拉完才终于舒畅了。才站起身,正准备拴好裤带,不知背后是什么把他猛地一推,让他五体投地,嘴里吃满口的沙土,鞋上也沾满了自己刚拉下的排泄物。
夏二郎趁着夏鸣虎不注意,在背后下了黑脚,看到他摔了个狗吃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夏鸣虎爬起身了,看到在背后暗算自己的人,原来是二叔家的老四。夏鸣虎猛地扑过去,想撕烂夏二郎的脸,无奈身体脂肪太多,不及夏二郎瘦小灵活,扑了个空又摔在地上。夏二郎站在他面前又是一阵大笑,夏鸣虎彻底愤怒了,跳起来就是一阵追打。夏二郎引着夏鸣虎跑了好几圈,终于把他累趴下了,衣服也挂得破破烂烂。
夏二郎满意地看了看,然后拍了拍身上的灰,捡起掉在地上的提篮,心情愉悦地回家了。
吃过午饭后,家里就忙绿了起来,这次几个孩子也是照例先没有跟爹娘说,免得卖不出去还惹爹娘伤心。
这两天柴火是充足,所以夏大姐早早地就把两口大锅的水烧上了。夏大姐把五郎留在家里看着午睡的妞妞,自己带着几个弟妹带着工具去了竹林。
夏大姐和夏晓晴两人砍竹子,准备等夏二郎回来编夏晓晴说的那种稀疏的竹筐。经过了一晚,竹林里长出了不少笋,三郎、四郎两人拔得是不亦乐乎,感觉就像是看到钱了一样。他们知道卖了笋又可以买肉吃,前几天家里吃的肉的滋味,让他俩到现在都还念念不忘。
等二郎回到家,厨房门前已经堆满了新采的竹笋了。几个姐弟都蹲在地上剥着笋壳,一根根剥好的白净竹笋放在一旁的竹篮里。
“二郎,咋这么晚才回来?知道下午家里事多,还这么慢。”夏大姐看到夏二郎才提着饭篮回来,不禁有些生气。“竹子已经砍回来了,你赶紧把竹筐编出来。”
“知道了,大姐。”看大姐有点生气,夏二郎不敢多言,赶紧去一旁开始编起竹筐了。
几个姐弟很快地就把地上竹笋壳剥完了,剥出的笋足足有三、四十斤。夏大姐只得把剥出的笋分成几次煮,夏晓晴也在灶下不停地鼓着风加着柴。就这样足足折腾了半个多时辰,才把所有的竹笋煮好,家里所有的容器全都用上了。好在这时夏二郎也已经编好一个竹框了,夏大姐赶紧放了一半的笋进去,又用麦秆把竹筐盖子细细拴好,准备等夏二郎手上的第二个竹筐编好,装好竹笋再一起放到河里去。
这时夏五郎正带着妞妞,在自己家门前的空地上和周婶家的狗蛋一起玩。远远就看见,自己家的大伯娘带着两个儿子,往自己家里走。夏五郎赶紧把妞妞托付给狗蛋,自己撒着脚丫子就往院子里跑,边跑边大声地叫道:“大姐,大娘来了,大娘来了。”
在厨房的夏大姐听到夏五郎的喊话,反射性地环顾起厨房四周,当下松了口气,暗自庆幸现在家里没什么大娘可以要去的。再看看地上放着的竹笋,夏大姐觉得还是不安心,赶紧嘱咐二妞和自己一起把煮好的竹笋搬到柴屋里藏起了,叫夏二郎也把编竹筐的材料收藏好,三郎、四郎赶紧把笋壳打扫干净。
夏大娘王氏的到来,把几个孩子折腾得鸡飞狗跳,夏二郎更是心虚不已。夏晓晴看到如此情景,心里不禁暗暗觉得好笑。
几个孩子各自迅速地把东西规整好后,都不约而同地站在院子里,等着夏大娘的到来。夏晓晴很想见识一下,这个夏大娘到底有什么功力让这家孩子都提防她。
透过篱笆,夏二郎远远地看见夏大娘身边跟着的夏鸣虎,脸色不禁一白,赶紧拉拉夏大姐说道:“大姐,我知道他们来干嘛了。”
“来干嘛?”夏大姐疑惑的问道。
“大姐,都是我的错,我做错了。”夏二郎赶紧先承认错误。“中午我给大哥送饭的时候,和夏鸣虎打架了。他娘肯定是来给爹娘告状的。大姐,你说咋办啊?”
“夏二郎,真有你的,我说咋这么晚才回来,这下闯祸了吧。”夏大姐狠狠地小声说道。接着又说:“你知道他家那个娘惹不起,你还去招惹他。爹知道了,还不定怎么罚你呢。还有等下当着大人的面,可不能叫他夏鸣虎了,得叫他堂哥,知道吗。”
“大姐,你赶紧进去给爹说说。免得等会儿从大娘嘴里知道打架的事,爹会更生气,到时气坏了身体,又犯病了可不好。”夏晓晴赶紧让夏大姐进去打预防针,哮喘病人最忌讳情绪激动了。“大姐,你先去说,大娘我来招待。”
“二郎,你把经过快快讲一下。”夏二郎赶紧给大姐说了。看夏大姐进去,夏晓晴又赶紧让夏二郎也回屋去。
看夏大娘走进院门,夏晓晴赶紧迎上去。“大娘,你今天怎么有空来,进去坐吧。”
夏大娘旁边站着两个男孩,其中的小胖子就是自己上次在学馆门前看到的夏鸣虎,另一个男孩身材粗壮、面色黝黑,近近看着五官与夏鸣虎相似,想来应该也是自己的堂哥,夏晓晴赶紧对着他们招呼道:“堂哥好,也进去坐吧”
夏大娘看着夏二妞这么热情的招呼,不禁觉得有些奇怪。平时自己哪次来这孩子不是横眉冷对,今儿是反常了,看来是她家孩子欺负了自己孩子心虚了。“你说我为啥来,看看你堂哥,被你家二郎欺负成什么样了。你赶紧进去把你爹叫出来。”
“大娘,你先别生气,先进堂屋坐着,我去叫爹去。”夏晓晴招呼着大娘和堂哥进屋坐下。“三郎,你先给大娘和堂哥倒水,我进屋去叫爹。”
夏晓晴进了里屋,看到大姐已经把事情经过给父亲说了。“爹,大娘来了,要见你。他们已经在堂屋里等着啦。”
夏大姐扶着夏父进了堂屋坐下,也给父亲倒了杯温水。然后就招呼着几个弟妹出门,只有自己留在屋里站在父亲身旁。
“咳···咳···,大嫂,你今天来有什么事吗?”夏仕齐边咳嗽边问道。
“你说我有啥事儿,你看看,你看看,你家二郎把我家鸣虎欺负成啥样了,衣服也破了,下巴也青了。”夏大娘扯过夏鸣虎,指着他身上说到。“你家二郎平时就不是个省事的东西,以前对着长辈都敢欺负堂哥。我家虎儿是最乖巧的,以前如果不是他哥护着,还不知道要被你家二郎欺负多少次呢。你和你那娘子身体不好,我是知道的,但也不能缺了管教,把孩子教成这样。”
夏仕齐看夏大娘越说越过分,忍忍气皱着眉头帮儿子道歉:“大嫂,真是对不起了。二郎还小,不懂事,冒犯了堂哥。我先在这儿带他给你道个歉。我马上让明霞带他过来,当面给鸣虎道歉。”说完又吩咐夏大姐道:“明霞,你去把二郎叫过来,让他过来给鸣虎道歉。”
夏晓晴躲在门边听着,看夏大姐出来,赶紧朝她招招手。
“大姐,我刚才就让二郎回屋里了,等会儿你让二郎进了堂屋就跪下道歉,你就跟爹说二郎知道自己错了在自己屋里对着墙壁跪着呢。免得让大娘说出更多不好听的。”夏晓晴对夏大姐小声说道。
“我知道了,就你是个鬼灵精。”夏大姐笑着用手点了点夏晓晴额头。
王氏看见夏二郎进了堂屋,就准备发作,哪知夏二郎扑通一下跪在地上,还不停道歉,说自己人小不懂事,请大娘原谅,又郑重地给夏鸣虎道了歉。
王氏嘴里准备着的一大番话,都被夏二郎的举动噎了回去。夏鸣虎脸上也是一脸惊奇。
“既然二郎已经道歉了,那这次就算了。他二叔,其实在次来,也不只是为了这一件事。”陈氏说道。
夏仕齐有点惊讶大嫂今天没有继续纠缠,赶紧问道:“大嫂,还有什么事你尽管说。”
“他二叔,其实也不是啥大事。就是不是马上要春耕了吗,我想跟你商量一下秋粮的租子,能不能只给你家五成。”陈氏毫不客气的道。
“大嫂,我们不是以前就说好的,每亩地给六成吗?”夏仕齐脸色微变,但还是客气的问道。
“他二叔,你出去打听一下,就知道今年的物价儿,种子、农具啥的成本都增加了,我们一年到头也就是够本。这次交你六成租子,就是看在两家是亲戚的份上。你也知道,稻子可不好种,村子里除了你家,没多少人爱吃,每次收了粮我还要拿到镇上去卖,自己搭进去多少别人都不知道。”王氏一一说道。
“但是大嫂,你也知道,我家的孩子多。每年六成的租子,刚好够一家大小吃饭。”夏仕齐为难地说到。
“你不是当了这么多年学馆的先生吗,咋还能缺这点粮吃。不像我们家,就靠着地里那点收成。家里花销又大,今年名鹏也17了,我还想留点钱给他成亲。”王氏理直气壮地说着。
“大嫂,你也看到了,我和娘子都病一年多,家里光景也不如以前了,能不能在商量一下。”夏仕齐低声问道。
“他二叔,你要实在不愿意就算了,今年这地你就留着自己种吧。”眼看劝说不行,王氏开始威胁起来,她吃准了二叔家里没有多的劳动力,而且也不会种地。
夏仕齐听着大嫂的话,实在是没办法,只得答应下来。
这完全是红果果的抢劫,太嚣张了!夏晓晴巴在门边听着,听到夏父签订不平等条约,暗暗生气。
第十三章 准备工作
夏大娘心满意足地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夏大姐看父亲被气得连连咳嗽急喘,生怕他犯病赶紧把他扶回房里。
夏晓晴把夏二郎拉到厨房,仔细询问起来:“二郎,家里的地是咋回事?”
“姐,家里的地都是让大伯家帮忙种的。每次收粮每亩地交回给咱们家六成当租子。”夏二郎现在已经很能适应二姐的各种问题了。
“咱们家人也多,为啥咱们家不自己种?”夏晓晴又问道。
“姐,咱们家除了爹以外都不会种庄稼。爹以前要每日要去学馆授课,没办法种庄稼,而且爹身体也不好。大哥要读书,就没学过种庄稼。”夏二郎继续说道:“爹说大伯庄稼种得好,家里能种地的人也多,他家的五亩地不够种。而且爹说大伯家没其他营生,多种点地家里能宽裕点。”
真是人善被人欺,为他家好还反被倒打一耙!“二郎,我们家有多少亩地?”
“我们家本来有十亩地,去年秋天的时候,为了给爹娘买药,卖了四亩给大伯家,家里还剩下六亩地。姐,卖给大伯家的土地可肥了,每次能打好多粮食呢,可卖给大伯家一共才卖二十两银子。”夏二郎难过的说道。“本来爹不想卖,想问大伯家借钱的,可大娘非要买我家的地,大伯又怕大娘。”
“那他们只交五成粮食给咱们家,咱们家这么多人能够吃吗?”这个家里可足足有十口人呢,每年得吃多少粮食啊。
“现在家里地少了,应该不会够。”夏二郎想到明年就觉得担心。
不问不知道,原来里面还有这么多是非曲折。真是欺负到头上了,典型的趁人病要人命。这口恶气以后一定要出回来。“二郎,春耕的时候,我们去跟周叔学种地去。等学会了,秋天就把地收回来自己种。”还不信了,自己这堂堂二十一世纪的高级人才,会学不会种地。
“好,二姐,我们学会了,就不用求大伯家了。家里也能多点粮食。”夏二郎拍拍胸口,大声答应道。
夏大姐把父亲扶上炕躺着,倒了杯温水给他平了气,又说了些宽慰父亲的话,才出了门到厨房去。
夏晓晴和三个弟弟也已经把藏好的东西拿了出来,都等着夏二郎把第二个竹筐编好装筐。不一会儿,夏二郎就把第二个竹筐也编好了。夏大姐把剩下的竹笋装了筐,也用麦秆细细把盖子扎紧。然后又拿出家里的麻绳,把两个竹筐分别捆了起来。
三四十斤竹笋加上残留的水分,两框竹笋足足接近五十斤。几个孩子分成两?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