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部分阅读

作品:脱贫致富奔|作者:罗莉泡泡|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0 22:41:15|下载:脱贫致富奔TXT下载
  “我就说二妞你今天怎么有些奇怪,病好了不闹着出去玩,还帮我做家事。”夏大姐觉得这次妹妹生了场病又摔了头,性格都变得文静了,之前还觉得奇怪,听妹妹说起也觉得正常了。

  夏晓晴理着蘑菇,突然脑中灵光一闪。“大姐,我们可以把蘑菇拿到镇上卖啊,卖了不就有钱了吗?”

  夏大姐笑道:“二妞,现在不是产蘑菇的时候,这还是早上大郎上山去捡柴的时候发现的,只有一小片。只够自己家吃,而且蘑菇放到后天就坏了。”

  夏晓晴觉得有点郁闷,自己好不容易想个生财之道这么快就被否决了。不甘心的到:“我们可以把蘑菇晒成干蘑菇的,不就可以了。”

  “二妞,现在这个天气哪里能晒得起干蘑菇,下两场雨就发霉了。”夏大姐觉得妹妹变成了一个小财迷了。

  晒干不行,那就烘干嘛,原理都是一样的。夏晓晴建议到,“大姐,我们用火把它烤干就可以呀,可以放在火炕上烘干。”

  夏大姐想了想,觉得应该不行吧,又不好打击妹妹,便推说等大郎回来问问大郎。

  太阳落山前,夏大郎便带着几个弟弟,满身泥土地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大背篓的蘑菇。

  “大姐,我和弟弟们把几个山头都走遍了,把所有的蘑菇都采回来了,你看我们采了好多蘑菇。”夏大郎一脸兴奋地对夏大姐说。

  “好,好,我给你们做蘑菇汤吃。今天你们可以吃个够了。”夏大姐看到这么多蘑菇也觉得高兴。

  “大姐,不能吃,我们要卖钱的。”怕蘑菇被吃掉,夏晓晴赶紧说道。“不能吃,要卖钱。”

  夏大郎有些奇怪地望着妹妹,问道:“为什么要把蘑菇卖钱?”

  “我们家没钱了,把蘑菇卖了可以赚钱。还可以买肉吃。”为了吸引小盆友,夏晓晴连引诱的招都用上了。

  “二妞说把蘑菇放在炕上烘干了,赶集时到镇里卖干蘑菇。”夏大姐被妹妹缠得没办法,把二妞的问题推给了大郎。

  夏大郎也是个聪明的,又想喝汤又想吃肉,脑袋一转便说:“大姐,我看这样吧,今天蘑菇采得多,拿点熬汤,剩下的我们晚上试试能烘干不。不行明天再熬汤喝。”

  “随便你们怎么折腾,但只有一条,不准让爹娘知道,我先去做饭了,你们自己弄去吧。”说罢夏大姐就径直忙去了。

  “二妞,你说的能行吗?火炕能把蘑菇烤干?”夏大郎问着妹妹。自己这个妹妹从小就个鬼灵精,像男孩子一样跟着他上山下河瞎跑,把几个弟弟使得团团转。

  夏晓晴其实心里也没底,只是觉得跟烤箱的原理是一样的,把炕烧得烫烫的烘干东西应该没有问题。“我们试试吧,大哥。这么多可以卖好多钱呢,卖了钱我们就可以买肉吃了,实在不行就自己煮汤吃。”

  其他几个小的听到有钱了可以买肉吃,都吵着要拿蘑菇卖钱。几个孩子一合计,准备马上开始行动。留下晚上煮汤的蘑菇,他们提起背篓就往夏晓晴之前睡的房间走去。其实这时已经是春天了,天气已经暖和了,已经用不着烧炕了,之前是因为二妞落了水受了寒,郎中交代才烧的,刚好就派上了用处。

  夏大郎移开炕桌,把褥子连着炕席一起卷到炕脚去,炕席下面铺着厚厚的干麦秆,“二郎,你带四郎去烧炕,烧热点。二妞,这些麦秆要拿开不?”

  “不用拿开,把蘑菇放到麦秆里盖着,应该干得快些。”夏晓晴的想法是用干麦秆来吸水保温。

  夏大郎和夏三郎把麦秆拿开一些,又把背篓里的蘑菇倒在炕上撒开,又把麦秆均匀地改上去。炕上也慢慢散发出热气来。“二妞,我们现在干什么?”夏大郎问到。

  夏晓晴坐在放在地上的炕桌上,盯着火炕说道,“守着呗,等它们烘干。大哥,要一直有人盯着才行,烘得太干了也不好。”烘得太干了秤出来的斤数就少了,虽然不做奸商也不能太厚道,这点就用不着给这些小盆友说了。

  “大郎、二妞,吃饭了,快过来!”夏大姐在院子里喊着。

  “二妞,你带弟妹去吃饭吧,我守着。你们吃完了再来换我。”夏大郎说道。

  少一个人吃饭,肯定会被大人发现。夏晓晴想了想对夏大郎说道:“大哥,我们都去吃吧,吃快点回来守着就行,现在才开始烘,一时还干不了。”

  夏大郎带着弟弟妹妹就往堂屋走去,堂屋的八仙桌上放着一大篮热腾腾的杂面窝头和烤饼,两碗配菜和一大盆蘑菇汤。夏父已经坐在位置上,正等着几个孩子过来。

  看几个弟妹过来,夏大姐从五郎手里接过妞妞,“你们快吃吧,我带妞妞陪娘吃。”,说罢就抱着妞妞往东屋里去。

  夏晓晴坐在八仙桌前,吃起自己在古代的第二顿饭。中午不是还有粥吃,怎么晚上就变成典型的北方饭菜了,夏晓晴纠结了,不知道自己以后怎么办。还好今天晚上有蘑菇汤喝,不然只有挨饿了。

  夏晓晴前世是标准的南方人,习惯了每顿吃米饭配炒菜,而且从小就不喜欢吃面食,最多能接受方便面。现在一下子穿越了,还穿到古代北方,真是要命,民生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看来要想办法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鸣瑞,你什么时候回学馆上课?咳···咳··明年就要童试了,你可要认真学习。”夏仕齐咳着问着夏大郎。

  “先生说让我忙完了家里的事,初十再去回去上课。爹,我会认真的。”夏大郎恭敬地回答道。

  “爹,你慢慢吃,我吃饱了,先回屋去了。”夏晓晴担心炕上烘着的蘑菇,又不爱吃面食,所以早早地下了桌,往自己屋里走。

  吃晚饭天已经黑透了。夏晓晴走进屋里才发现,屋里也是漆黑一片,只有少许的月光透进窗来,还好古代没有污染,不然就完全看不见了。夏晓晴发现屋里面没有油灯,只不过有灯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点。

  夏晓晴坐在火炕前的小桌上,伸手摸了摸火炕,嗯,温度很烫,应该能把蘑菇烘干。再摸了摸蘑菇已经有点脱水了。

  看着二妞回屋,几个男孩也想跟着溜走,无奈父亲还坐在桌上,只有耐心地等父亲吃完。好不容易等父亲吃完进了屋,几个孩子放下碗就开溜。

  “二妞,我把灯拿过来了。二郎也去加了火了。蘑菇咋样了?”夏大郎举着油灯带着几个弟弟进了屋。

  夏晓晴接过油灯,往炕上照去,蘑菇已经小了三分之一了,应该再烘两个多小时就可以了。“大哥,你看干了不少,在过一个时辰就可以烘干了。”

  “太好了,真的烘干了。”夏大郎高兴地说。几个弟弟也高兴得拍手。

  “大哥,我们家有新的竹篮子吗?不用太大的,小的就行。”夏晓晴问道。

  夏大郎想了想说道:“家里只有几个旧的,都是大的,小的竹篮拿来干啥?”

  “我们的蘑菇要拿到集市上买,得有篮子装着别人才看的见。还得不同的蘑菇分开,不然不好看,别人不愿意买。”放在一堆的干蘑菇就像杂草一样鬼才会买,而且每种蘑菇味道都不一样,也可以分开定价。

  “那明天我去砍竹子,我们编几个小竹篮子。”夏大郎说道。

  夏大姐收拾好饭桌,就往自己屋里去,“我说你们跑到哪里去了,全在这屋里守着呢。怎么样了?”夏大姐不看好几个弟妹的举动,她只看过人们晒蘑菇,还从来没看过有人在炕上烘蘑菇呢。

  “大姐,你看,真得变干了。”夏大郎掀开麦秆,露出下面微干的蘑菇,得意的说。

  摸了摸炕上的蘑菇是有点干了,夏大姐心里也很高兴,“还真让你们做成了,太好了。”看着一屋的弟妹说道:“几个弟弟先回屋去睡觉,明天再到山上去看看,还有蘑菇没。大郎和二妞守着这儿,我到娘屋里去看妞妞。”

  几个小的都被赶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夏晓晴和夏大郎守着火炕。

  “大哥,娘得的到底是啥病呀?咋大夫的药吃了还是不见好。”夏晓晴向夏大郎套着话,她想多知道点关于这个家的情况。

  原来这个娘已经病了一年多了,因为生妞妞时难产又大出血,就落下病根了,后来身体一直很虚弱,现在吃的是镇上济世堂的秦大夫开的方子,秦大夫是镇上最好的大夫,所以药也特别贵。她已经吃了大半年了。

  这个家父亲吃的药也是济世堂的秦大夫开的,夏大姐每隔五天就要去镇上拿一次药。父亲原来是学馆里的先生,每年都有束脩二十两白银,但是从去年开始旧疾复发,便不能再坐馆了。家里本来还小有积蓄,但有两个人生病吃药一年多,经济越发紧张了。

  第六章 八卦

  听着大郎的话,夏晓晴想到了小时候父亲生病时的情况,那时也是负债累累,自己和妈妈过了很久拮据的生活才把债还清。穷人都是生不起病的,特别是在古代这种靠天吃饭的时代。看来要改变家庭状况,得先让爹娘把病治好才是关键,不然挣再多钱也不够用。

  伸手摸了摸炕上的蘑菇,觉得已经差不多干了,再放在屋外风干一晚就应该可以了。夏晓晴摇了摇身边快要睡着的夏大郎。“哥,醒醒,你看蘑菇干得差不多了。”

  夏大郎被摇晃吓了一跳,迷茫地睁开眼睛,“啥···啥干得差不多了?”

  “是蘑菇烘干了,你赶紧去把炕火灭了。我得快点把干蘑菇捡出了。”夏晓晴掀开麦秆,把一朵朵干蘑菇捡入背篓里。夏大郎出去把火灭了,也进来帮妹妹装蘑菇。

  满满一背篓的鲜蘑菇,缩水后只剩下了一半,夏晓晴用手提了提,除了背篓差不多有5、6斤左右。“大哥,你去找个竹簸箕,把干蘑菇摊开放在通风的地方去去水汽。”

  把手上的活忙完后,夏大郎就回屋休息去了。夏晓晴轻轻推开爹娘卧室的房门,看到娘和妞妞都已经睡着了,夏大姐正在油灯下做着绣活,夏晓晴小声地叫道:“姐,回房吧睡吧,蘑菇已经烘干了,我们都收拾好了。”

  “做成了?真的,在哪儿我看看去?”夏大姐压低声音问道。她听到做成了也很觉得高兴,起身就准备去看去。

  “我们放在堂屋的桌上了,用簸箕装好了,明天再拿出去晒晒就更好了。”夏晓晴引着大姐到堂屋里看。

  夏大姐看到簸箕里装着的,如同在夏天里晒干的干蘑菇,高兴极了,摸了摸二妞的头说到:“我们家二妞真聪明。等卖了钱,我都给你们买肉吃。”

  第二天早晨夏晓晴是被夏大姐叫醒的。夏晓晴实在是不习惯这种早睡早起的生活,昨晚在床上折腾到大半夜才睡着。当她起床发现几个男孩子都已经起来了,而夏大姐也早已把早饭做好等她起来吃了。夏晓晴觉得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妞妞还在自己身边睡得又香又甜,而且丝毫没有醒来的迹象。

  明天一定要早点起床,自己这么大个人不能让几个小孩子伺候,夏晓晴暗暗想道。

  早饭有两种,用大米熬的稀粥是给生病的父母的。几个孩子的早饭则是昨晚剩下的烤饼,经过一晚的风干,它更显粗糙了,让夏晓晴倒足了胃口,硬逼着自己吃了两口就分给几个小的吃了。

  吃过早饭后,夏大姐让几个弟弟上山捡柴去了,希望他们能再找到点蘑菇回来。然后自己则背着妞妞领着二妞去河边洗衣服去了。

  这还是夏晓晴穿越过来第一次走出家门,她显得十分高兴,自己终于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希望自己可以知道关于这个朝代的信息,好为将来做打算。

  出了院门不远处就是一片整齐的菜地,地里种满了青菜,显得欣欣向荣。田里有个妇女正弯着身子在地里摘白菜,夏大姐远远看见就招呼道:“周婶,这么早就出来摘菜了。你家狗蛋咧,没跟你一起出来?”

  “你周叔今天到邻村去做活了,我中午要给他送饭去,得早点把饭做好。狗蛋和他哥去他姑家了,他姑家生了小狗,他俩去要狗去了。大妞,你家的韭菜长得真水灵,给我一把行不,我想给他爹炒个蛋补补。”周婶指了指隔壁田地里的韭菜问道。

  “周婶,看你说的,这东西贱生得多,我家也吃不完,要就多拿点回去。”夏大姐大方地说道。

  “二妞没事啦?没事就好,下次可不兴这样顽皮了。大妞,你还是把妞妞放在我家吧,背着她干活也不方便,到时候掉到水里就麻烦了。”周婶在围腰上擦了擦手,自动地解开绑在夏大姐身上的背绳,把妞妞抱了过去。“咱们妞妞最俊了,周婶最稀罕了,就跟着周婶了。”周婶抱着妞妞亲了又亲,妞妞也高兴得呵呵笑。

  原来这就是周婶,看来她和这家的关系挺好的,应该是经常帮忙带妞妞。她家的田旁边的菜地就是自己家的。夏晓晴跟着大姐往河边走去,远远回头看见周婶抱着妞妞走进离自己家不远处的房子,那应该就是她家了。

  河边洗衣服的地方离家里不太远,大概有一公里左右。当走到河边的时候,河滩上已经聚集了一堆妇女正在洗衣。这些妇女几人一堆,大声地说笑着。夏大姐远远得选了一个地方把木盆放下,开始和二妞一起洗起衣服来。夏晓晴学着大姐的样子,使劲地用棒子敲打着脏衣服,同时还拉长了耳朵听八卦。

  女人聚集的地方永远有说不完的八卦,洗衣妇女们说着西家长东家短,都是村子里鸡毛蒜皮的小事,要不就是谁家东西丢了,还有就是谁和谁传绯闻之类的八卦,夏晓晴因为完全对不上号,觉得很很无趣。

  “你们看夏秀才家大娘子,洗件衣服用了多久,看就不像个会干活的。她就是脸盘俊点会勾人,连村东头的李家小子也非喊着让他妈去提亲。看这副身板看就是个不好生养的,走个路也是弱不禁风,李家娘子心里可不愿意。”一个头包蓝花布巾,颧骨高高长相刻薄的妇女,对着夏大姐指指点点地小声说道。

  “李家可是大户,瞧得起她家。现在夏家可不比从前了,两个大的都病着,去年还卖了几亩田给夏老大,家里娃又多,以后可能连嫁妆都出不起。”又有妇人说道。

  “你们小声点,大娘子该听见了。她还是挺好的,自从她娘病了,家里的事都是她一个人操持的,弟弟妹妹也管得挺好的。”终于有人跳出来说了一句公道话了。

  夏晓晴仔细一听,这不是就是说自己大姐吗,这可是个重要八卦。转过头看看夏大姐,之前只觉得她面有菜色,现在仔细看才觉得她五官秀气气质也好,不像是山里的村姑,到像是城里人,与这些洗衣妇女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当然这是夏晓晴已现代人的观感来说的。

  夏晓晴看见大姐被气得脸色发红,但还是隐忍着继续洗手中的衣服。夏晓晴很想晓得大姐的感觉,为了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她小声对夏大姐说道:“姐,她们在说你呢。”

  “快点洗,洗好了好回家,家里事多着呢。别听那些人胡说。”夏大姐瞪了一眼妹妹,拿起棒子又使劲敲起来。夏大姐低着头红了眼眶,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又要伺候大人,又要操持家务,还有对生活的迷茫,都让她踹不过气来。

  ~~~~~~~~~~~~~~~~~~~~~~~~~~~~~~~~~~~~

  作者有话说:现在的干蘑菇都是用专门的烘房烘干的,烘干时间差不多要7/8个小时左右,前四个小时高温烘干,后面几个小时用余温风干。但是平菇只需要四个小时就完全可以变干。

  尽量做到小说符合现实~~

  第七章 外公的竹屋

  吃过午饭后,夏大郎就带着夏晓晴、二郎往屋后走去,准备去砍竹子来编几个竹篮。从院门出去,往左边沿着自家篱笆边的小路往后面走,夏晓晴这时才发现从左边看自己家是建在一个微高的台子上,底下不远处就是一条小溪,小溪两岸长满了大树和野草,靠近家里的岸边还有一条小路通往山上,这条小溪的溪流方向应该就是流向早上洗衣服的平滩。

  沿着小路绕过屋后,就看见正对着自己家正屋后面的竹林前,有一块大大的长满荒草的空地,空地上有一栋由竹子搭成的小屋,屋子也被一个小篱笆围着。夏大郎打开篱笆门进了竹屋,不一会儿就从竹屋里拿出一把生锈的大刀,又从屋檐下的大缸里舀了瓢水,就着屋外的石头就开始磨刀。

  “二妞、二郎,你们打盆水进去把屋里打扫一下,把书上的灰也掸掸。”夏大郎对着弟妹说道。

  夏晓晴端着水同二郎一起走进竹屋,竹屋从外面看着不是很不大,但里面却因为两边都是窗户的原因,显得很宽敞通透。屋里四周都放满了竹木做成的书架,书架上也堆满了泛黄的书籍。

  夏晓晴拿出来看了看,惊奇的发现书架上的书种类之丰富,连自己这个现代人都认识不少。里面的书除了许多正统的学说,还有不少医书、农书、食谱,最神奇的是连野史小说话本之类的都有,完全像个古代图书馆。

  “二郎,这些都是谁的书啊?能让我看看不。”夏晓晴一个激动就问了出来。

  夏二郎睁着大眼睛,诧异地望着姐姐问道:“姐,你咋的啦?这是外公的书啊。你不记得啦?”

  夏晓晴一惊,稳下神来转过身来,招招手示意让二郎靠近点,才小声地对二郎说道:“二郎,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要保证不让其他人知道,我才说?”

  夏二郎也压小声音说道:“姐,啥秘密,你快说?我保证不跟别人说。”看得出来人人喜欢听秘密。

  “我昨天摔了头,好多事情都不记得了。我不敢跟大姐和大哥说,怕他们骂我。我只告诉你,你可不能说出去。二郎你要帮我啊。”夏晓晴顺着话说下去,一下就激起了二郎的保护心理。

  夏二郎拍拍胸脯说道:“二姐,我保证不说。你有啥不记得的,就悄悄问我。”夏晓晴高兴不已地摸了摸二郎的头,果然是个憨厚老实的好孩子,自己以后不用愁了,只要把他带上就行了。

  “那二郎,趁现在没人你给我说说咱外公的事。”夏晓晴赶紧问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夏二郎赶紧把他知道关于外公的事一一说来。“娘说外公最厉害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啥都晓得,爹也说外公学问最好是自己的老师。娘说这些书都是外公的宝贝,还让我们每年都要拿出来晒晒的。娘说这屋子也是外公盖的,外公还会种竹子,后面的竹子都是外公种的,别人都只能种那种矮矮的竹子,只有俺们家的竹子最高。但是我只看见过外公做的小木船,没看见过外公,只有大姐看见过。”

  看来自己这个外公还是真是奇人一个,最起码都是淡泊名利的世外高人。这个竹屋也让自己以后有了去处,这些书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二妞,你们收拾好没有。我磨好刀了,外面去砍竹子吧。”夏大郎在屋外喊着弟妹。

  三个人拿着大刀往屋后的竹林走去,春天竹叶青翠茂密,一阵微风吹过,整个林子都沙沙作响,完全是一副十面埋伏的电影画面,夏晓晴完全沉醉其中。脑中突然闪过大电影之数百亿里面,黄渤在竹林里喊着:“小怡,阿城亲自来救你来了。”一阵黑线闪过,太恶搞了。

  夏大郎选了一棵粗壮的竹子就开始砍起来。没几下竹子轰地一声就往旁边倒了下去。夏大郎和弟弟拉起竹子就往竹林外走去。夏晓晴跟在后面,发现许多竹子下面都冒出笋尖。

  春笋可是好东西,夏晓晴赶紧大声喊道:“大哥,你们等等,快过来看这长竹笋了。”

  夏大郎听见妹妹叫道,把竹子放在地上转身走回来,蹲在地上看了看长出的竹笋。“这才冒出个头,还得长两天才能吃呢。到时候叫大姐给你做去。”然后伸手牵着妹妹往外走。

  夏大郎用刀砍短竹子,修出柔韧的竹篾条,然后和二郎一起坐在竹屋门廊边开始编起竹篮来。看两个孩子动作麻利、技术娴熟,应该经常编。两人按照夏晓晴的想法,没一会功夫就把五六个小巧竹篮子就编好了,然后就抱着竹篮回家里去了。

  才进院子,就看见几个孩子都都围在院子里。

  “大哥,看,周婶给我们家的狗,可好看了。”夏五郎牵着妞妞,远远地看见哥哥姐姐进来,就大声地喊起来。

  夏晓晴看见自己家里院子里,一只刚断奶的小狗在摇摇晃晃地走着,几个弟妹在旁边看着高兴得又蹦又跳,他们旁边还站着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小孩。

  夏晓晴赶紧拉过二郎悄悄地问道,“那个孩子是谁啊?就是站在四郎旁边的那个。”

  “姐,你咋连狗蛋都不认识了。他是周婶家的狗蛋啊,跟四郎、五郎一样大,常到我们家玩呢。”夏二郎脸皱成一团,担心自己姐姐真的摔傻了。

  哦,周婶,就是早上看到的那个妇人的儿子。夏晓晴不想跟狗蛋正面接触,赶紧闪身进入里屋。进去之后发现,周婶在里屋坐着,正和自己母亲聊着天,夏大姐也在一旁做着针线。夏晓晴郁闷了,看来还是避免不了,自己只有打起精神应付了。

  周婶看见二妞进屋,向她招了招手说道:“二妞,来坐婶子身边。让周婶看看。”

  夏晓晴赶紧走了过去坐在她身边坐下,说道:“婶子,你啥时候来的,狗是你拿来的?”

  “狗蛋他姑家那只黄狗下的崽,这次一窝下了七个,我家捉了两只过来,想着给你家一只,几个娃娃看到稀奇着咧。”周婶拉着夏晓晴的手说着。“二妞,这次可把你妈吓坏了,你以后可得听话。”

  “周婶,我以后会听话的,”夏晓晴赶紧地回答道。

  看到二妞一脸诚恳,周婶觉得她生了场大病也知道懂事了。和她说了几句话后,周婶也把注意力转回到夏大姐手中的绣活上了。

  “大妞,你这榴生百子绣得真好,绣样颜色也漂亮,针脚也密,都赶上你娘绣的啦,比你婶子绣得好多了。凭着这手女红,以后提亲的人也要踏破门槛。这回一共绣了几个?”周婶拿着绣篮里的荷包细细看着。又对着陈氏说:“来年有人上门提亲,你可得睁大眼睛,给这俊闺女挑个好的。”

  夏大姐听着羞红了脸,马上回道:“婶子,你尽笑话我,你绣的也好着呢。这次做了七个,明天给绣坊送去。婶子也该绣了不少吧。”

  “你婶子我就只能绣个粗的,可比不上你的活细。是做了几个,我明天和你一起去绣坊。狗蛋他爹打了几个木盆,也要拿到集市上卖去。明早在路东头等你,可别晚了。”周婶说到明天的安排。

  “我知道了,我们会准时的。”夏大姐马上答应道。

  第八章 赶集(一)

  第二天一大早夏晓晴就被夏大姐叫了起来,姐弟几个收拾好胡乱地吃了些干饼当早饭。夏大姐提着装着绣活的包袱,夏大郎背着装着干蘑菇和竹篮的背篓,带着弟妹没过寅时便出门了。

  夏家这次一共去了四个人,平时都是二郎陪着大姐一起上集市。这次因为要卖干蘑菇,夏大郎也正好不用去学院也就跟着一起去了。

  出了院门远远的就看见,周婶两口子已经在路上等着了。周婶手里提着一小筐鸡蛋,周叔担着扁担,扁担两边各挑着几个木盆,看见夏家姐弟过来远远就开始挥手。

  和周婶一家汇合后,大队人马往村东头走去。走到村口时夏晓晴看见,已经有许多村民提着大包小包等在那里了,看来应该是结伴去赶集吧。村民们手里拿着自家产东西去集市换钱,都是些农家里寻常可见的土产。

  他们几个朝着村民走去,周婶高兴地和熟识的村民打着招呼,很快融入其中聊起家长里短来。夏家姐弟也跟着默默地站在一旁。

  这时有个膀大腰圆,身材粗壮的妇人朝夏家姐弟走了过来,对着他们大声地问道:“大妞,今天咋弟弟妹妹去这么多人。你家大郎今天不上学馆啦,你爹可还等着他考状元咧。大郎你框里装的是啥好东西,让大娘看看。”说着就要去掀大郎背后背着的竹篓盖子。

  夏大郎一个侧身让那妇人扑了个空。夏大郎又赶紧退后两步,才说道:“大娘,没啥好东西。就是几个竹篮子。”

  夏大姐看到这个情形,也赶紧说道:“大娘,真的没啥。今大娘一个人去赶集啊,大伯不去?”

  周婶也走过来,对着那妇人说道:“夏大家的,啥时候也关心起侄儿、侄女啦。你家今天拿啥好东西去赶集呢?”

  “没啥,没啥。”看着村民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那妇人只好讪讪地走开了。

  这是等着的队伍中有人喊道出发了,村民们纷纷跟着上路了。周叔挑着扁担和夏大郎走在最前面,夏大姐挽着周婶跟在后面,夏晓晴牵着二郎走在最后面。

  “二郎,刚才那人是谁啊?”夏晓晴指了指前面走着的妇人。

  夏二郎皱了皱眉头说道:“二姐,她是大伯娘呀。她家老欺负我们家,她也欺负娘。我不喜欢她。”夏二郎又招招手让夏晓晴附耳过去,“我们那只下蛋的母鸡就是她偷,那天她来我都看见了,但娘不让我告诉爹。”

  过分了,这个家穷成这样都还来偷东西,居然还是亲戚。夏晓晴完全无语了,她决定以后要对此人及她全家都严加防范。

  一行人走了一个时辰的山路,从黑夜走到天亮,终于在刚到辰时的时候到达东大镇。约定好在下午镇口汇合的时间后,村民们就分开了。一路走进镇子夏晓晴明显感觉到景色渐渐繁容起来。

  镇子里街道宽阔,两边都是都是拥挤房屋。有用青灰色泥砖修成的瓦房,还有许多用高墙围起红门的大宅。可以看到赶集的东大街上有许多挂着酒肆饭馆招牌的铺子。因为时间还早,街道上大都是远处来赶集的农户,镇子里的人来得并不多。

  夏家姐弟跟着周叔、周婶在一个巷口把东西放了下来,开始了摆摊前的准备。趁着时间还早还没有顾客的时候,夏晓晴拉着夏二郎就跑到前面的街市逛了起来。

  夏晓晴还不知道这个地方的物价水平,她准备好好调查一番,免得等一下卖东西吃亏。其实昨晚几个孩子在家里已经商量过了,夏大姐作为这个家里最常购物的人,决定把干蘑菇定为十文钱一斤。因为夏大姐觉得猪肉才二十文一斤,蘑菇肯定不能比肉贵。

  在夏晓晴这个现代人的观念里,蘑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比肉高多了,在市场里野生蘑菇的价格也一直高过猪肉价格。夏晓晴带着二郎一路逛过去,还时不时问问价格。她发现集市里农户们多半是卖些寻常的当季蔬菜和腌菜一类的,这个季节几乎没有人卖蘑菇一类的干货。夏季节才是蘑菇的高产期,那经过秋冬两季,就算有存货的家庭也应该吃完了。

  经过一系列市场调查,夏晓晴认为自己家带来的干蘑菇应该是奇货可居,市场定位应该在中高档阶层。夏晓晴带着二郎回到自己家的摊位,摊子上摆放着几个小巧的竹篮,每个竹篮里放着一种干蘑菇。

  夏晓晴把夏大郎拉到一旁,说道:“哥,我刚才去看过了,只有我们家有干蘑菇卖,我们可以把价格卖高点。这样就可以多卖点钱了。”

  “大姐昨天不是说让我们卖十文钱一斤吗。大姐不会同意的,而且要是卖贵了,没人买咋办?”夏大郎想了想问道。

  “大哥,你信我吧,肯定能卖掉。这个季节除了咱家都没干蘑菇卖,那些大户人家肯定愿意买。等会我和大姐去给爹娘买药去,你就卖二十文一斤,”夏晓晴顿了顿,继续说到:“一次买上一斤的,就多送一两。”

  夏大郎从来没有卖过东西,更没看见过这种买一送一的卖法,有些担心。但看见妹妹坚持的眼神,也还是答应了。夏晓晴又叮嘱了几句卖东西的诀窍,这些都是她从在现代的打工经验里总结的。

  夏大郎一脸惊奇的望着妹妹,“二妞,你啥时候知道这么多卖东西得事呀?你又没卖过。”

  “哥,我刚才去逛的时候看见那些都是这么卖的,以前来村子里的货郎也是这样的。”夏晓晴赶紧回答道。

  街上的人慢慢多起来,许多店铺也开了门。夏大姐叮嘱好两个弟弟,又让周叔、周婶多多照顾他们后,就带着妹妹去为爹娘买药去了。在这个时代,对女性的限制非常多,少女十五就及笄,夏大姐今年虚岁十三,已经到了提亲的岁数,自然是不好抛头露面,卖东西的活只有让两个弟弟干。

  夏大姐带着妹妹一路来到镇上最大的药铺——济世堂。济世堂的伙计在门口看到夏大姐来了,远远就开始招呼:“夏家大娘子来了。你稍等,我去叫秦大夫。”边走还目不转睛地望着夏大姐。看来夏大姐还挺有吸引力,不是有钱人都能让伙计这么热情。

  第九章 赶集(二)

  夏大姐带着妹妹站在柜台前等着,不一会就从内堂里走出来,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留着山羊胡须脸型寡瘦的中年男人。

  夏大姐看到秦大夫走出来,走上前去福了福身子,低低地唤一声:“秦大夫。”

  秦大夫看到等在外面的夏氏姐妹,脸上挂着的笑容一下收了起来,迅速地白了一眼站在旁边的伙计,看着夏氏姐妹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轻视的眼神。看来这个秦大夫也是个嫌贫爱富的主,变脸速度真快。

  秦大夫慢步走到诊台后坐下,端着茶碗慢条斯理地喝了两口后,才开口说道:“来了,坐吧。把上次的方子给我。”

  夏大姐赶紧把方子递过去,秦大夫看了看,又顺口问道:“你爹还咳得凶吗?是晚上咳,还是白天咳得凶?”夏大姐一一回答了,秦大夫又开始问起夏母的病情,问完后大笔一挥,两份新药方就出炉了。秦大夫把药方拿给夏大姐,让她自行到柜台抓药,然后自己就进了内堂。

  看着秦大夫,夏晓晴很是无语,连病人都不看就敢开方子,是不是对自己太自信了。怪不得家里父母吃了他半年药,都还是病歪歪得。夏晓晴仔细瞅了一眼夏大姐手中方子,大夫的草书确实考究,自己完全看不懂,只得放弃了。

  抓药的还是刚才那伙计,那伙计看了看药方,皱着眉小声地对夏大姐说道:“大娘子,家里人参还有吗?应该剩不了多少了吧。今儿秦大夫的方子了里除了人参还加了阿胶,今天的药怕是有点贵。”

  “上次买的人参家里还剩了几片,这次应该够了。今天药钱是多少?”夏大姐为难得问道。

  小伙计算了算,对夏大姐说道:“两张方子大概要三百文钱。”

  比平时的药贵了一百文钱,这一百文对这个如今这个状况确实是个很大的负担。夏大姐面色沉了沉,咬咬牙从荷包里拿出钱递给伙计,让他抓药。

  小伙计把钱拿给掌柜后,就开始忙碌起来。这时夏大姐对夏晓晴说道:“二妞,你在这等着小哥儿抓药。姐姐现在去前面的绣坊,等一下回来接你。你在这儿等着姐姐,千万不要乱跑。”看着夏晓晴答应后,跟药房伙计说了一声,就留下妹妹去绣坊了。

  药房伙计看夏大姐走远了,就急切地和夏晓晴攀谈起来。还好这个时代规矩比较多,伙计虽然有心打听,也不敢太直白。夏晓晴一心想弄明白父母的真实病情,也有意附和。一大一小两人聊得很是尽兴。还好时间早也没有其他客人,伙计手上的活计也一直没停下,掌柜看到两人聊得高兴到也没说什么。

  “吕小哥,我爹娘到底得的是啥病,咋这么久都好不了。”夏晓晴故作一脸忧愁地问道。

  吕维明一边秤着药一边说道:“你爹得的是哮病和喘病,一般人只有一种病症,你爹确是两种皆之,所以比较难以医治。”

  哮病和喘病,和起来不就是哮喘吗,怎么在古代还被分为两种病,看来自己父亲的病是属于比较严重的,只不过病得再厉害也不会比自己在前世得还严重吧,当时自己可是被下过病危通知书的。看这个秦大夫也就是个贪钱的庸医,尽开些补药,吃不死人也医不好病。看来父亲的病,只有靠自己了。

  夏晓晴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吃的那个偏方,方子很简单就是在药房买来一公一母两只蛤蚧,回家用火烤炙研然后磨成粉,在吃的时候调上蜂蜜或者更好点的蜂王浆,每次一小勺每日三次,最多吃个两个月就可以好全。这方子确实很有效,自己在长大后再没犯过病,介绍给别人,也都说有效果。夏晓晴很想问问这里有没有蛤蚧卖,但又想到自己身上没钱,只好作罢。

  “那我娘呢,她是得的啥病?”夏晓晴继续问道。

  “你娘是产后失血,又外邪瘟毒入侵,内外合邪引发气血两虚,又拖的时日过长,身体亏损较大需要慢慢调理。”吕维明边说边拿出一块阿胶,放在铁钵里用铁棍舂碎。

  产后失血,外邪入侵。产后大出血,那应该就是贫血了。产妇在月子里能得的病,只要不是感染引起败血症,最多就是感冒发烧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如果是败血症,以古代这个医疗条件,早就一命呜呼了。自己母亲能坚持这么久,应该也就是个缺铁性贫血一类的。

  只要是贫血那就好办了,多吃补血的食物,多吃饭气血好了,身体的抵抗力自然就增强了。靠医补不如食补,是药都有三分毒,喝多了又伤脾胃,身体怎么能好得了。再看看柜台上配的药,都是些红枣、枸杞、当归之类的补药,连夏晓晴这个外行都知道。最后看见吕维明把舂好的阿胶放入药中,夏晓晴彻底愤怒了。

  自己在现代因为月经不调也经常吃阿胶,最开始都是买阿胶块回去用黄酒蒸,后来有磨粉机后药店就是用机器打成很细的粉末,店员常说阿胶本身不易消化,只有用这两种方法人体才能更好吸收。现在这么粗粗捣碎阿胶块后就放入中药里一起熬,怎么可能达到补血的效果,完全是浪费钱财。夏晓晴想去阻止伙计把阿胶放进去,却想起自己现在的身份,郁闷地停下来,算了以后再来慢慢纠正。

  吕维明把配好的药包好,分别捆好后递给夏晓晴。夏晓晴提着药包,站在药房门边等着夏大姐来接自己。看着药房门前走过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夏晓晴觉得自己十分渺小,特别是在这个自己无知的世界。

  “吕小哥,现在是哪年啊?”夏晓晴望着站在自己身边的吕维明问道。

  “小孩子家家的,问这个干嘛。现在是大明朝万历十六年。”吕维明回答道。

  夏晓晴听到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还好自己没有穿越到架空的世界。明朝万历年间,也还是挺出名的,经常都有那个年代的电视剧上演,前不久cctv-8还在演万历首辅张居正,夏晓晴现在万分后悔当时没仔细看看。

  “那吕小哥,你去过县里吗?县城在哪里?”夏晓晴继续问道。

  吕维明摇了摇头,说道:“我没去过县城,可我师父去过。我师父说到长安县城要坐一天的马车,可远了。还说县城可大了,有高高的城墙围着,里面的路可以过可以过四辆马车。”

  长安县,那不就是现代的西安市吗。明代的西安虽然不是首都,但是经过前面几朝的发展,应该还是很繁华,自己在前世的时候,每年都要到西安分公司开会,对西安的许多地方也比较熟悉,只是不知道明朝的西安会是怎么样的,以后自己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这边吕维明还在滔滔不绝的讲着师父在长安县城里面的见闻,夏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