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c作:按键盘上方向键←或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enter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可回到本页顶部!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收藏到我的浏览器”功能和”加入书签”功能!大小合一的特征,说明它跨越空间,也解释为什么其他理论解决不了空间弯曲概念的本因。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已经讨论到空间弯曲这个概念,但这仍是狭窄的讨论,空间本身是单元宇宙诞生时的产物,它不具有永恒性,更谈不上平整和弯曲问题。
一切以大小为基础的理论,肯定要面临绝对空间是什么
由于无法解释绝对空间,所以都存在无法了解真正的宇宙。
结论: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超越空间。
3.有无合一
万物为什么存在有无关系
因为存在观察主体和自我意识,意识是万物有无之相的本因。
比如,当云寒写这本书时候,云寒活着,因为我自己知道,我身边的人也知道我存在,存在就说明有。但是如果对于100年后我们的后人来说,云寒以前存在过,现在死了;如果对于100年前我们的祖先来说,根本就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有云寒这样平凡的人,因为连云寒的任何信息都不知道,如何设想存在或者不存在呢
因此,所谓有或者无,都是需要针对某个具体的时间,依托某个观察主体得出的结论,如果不存在主体和具体的时间,说云寒存在或者不存在,死或者活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有和无是对立的,而对于万维宇宙来说,它包含一切,云寒活着的那个静元宇宙和云寒死亡的那个静元宇宙都被它包含,因此它没有有无概念。
如同一张正面有字、反面没有字的纸,有字无字都是这张纸,所以就整个纸而论有字或无字都只是它的一部分,不是它的全貌,说它有字或者无字都不对,只能说明你只看到一面。它也没有自我,对它来说,任何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并没有有无关系。
有无合一的特点,说明它跨越生死,也解释了为什么其他理论解决不了生死之谜的本因。
一切以有无为基础的理论,肯定要面临意识的生死是什么
如果没有永恒的真如,那么万物都会死,世界既然肯定会消失,为什么又要出现人类呢为什么会有这世界存在呢真相很简单,世界上存在真如,它是永恒的,超越生死,一切生死都是它的幻象。
结论:它是有无合一,超越生死。
4.对错合一
观念、理论、认识为什么存在对错关系
因为存在标准和依据,不同的意识采用不同的观察标准和不同的观察依据,标准和依据是对错之相的本因。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追寻真理,结果却一直找到的只是相对真理呢原因是任何理论都存在基础,理论的基础如果不能永恒,那么理论也就不可能永恒。
万维宇宙是包含一切的,人类所有的理论也被它包含,都是它的映s理论,真正的它既不是对,也不是错。因为要想了解它,只有与它融为一体,只要不是它本身,任何对错说的都不是它。
一切以对错为基础的理论,肯定要面临自身前提是什么
宇宙中确实存在永恒真理,但永恒真理已经不能用“对”这个概念去理解。它就是它,如同云寒就是云寒,任何地面上或者墙上的图像都只是云寒的影子,只有影子之间才会在那儿争论谁是真云寒、谁是假云寒这个问题,真正的云寒从来没有思考过谁是对的云寒,谁是错的云寒,有这必要吗
结论:它是真妄不二,超越对错。
5.元的定义
本书是跨时空理论,本书的理论是万学合一,为了全面阐述这个理论,本书中大量用到一个“元”字,它具有特殊定义:
表示因果合一,即是因又是果,特指一个跨越时间的境界。
表示大小合一,即是大又是小,特指一个跨越空间的境界。
表示有无合一,即是生又是死,特指一个跨越生死的境界。
表示对错合一,即是对又是错,特指一个跨越对错的境界。
6.悖论本元
万维宇宙的因果合一、大小合一的神奇特征解开了宇宙起源之谜:万维宇宙没有时间和空间,也就不存在开始和结束的问题,它也没有存在和不存在的问题,因为它没有任何可以对立的参照物,它本来就这样,是永恒的真如。
单元宇宙是生活在万维宇宙的海洋中,它是从万维宇宙中诞生,也消失在万维宇宙中,具有生死特征。
万维宇宙的神奇特征是因果思维难以理解的,人类所有学科为什么存在这么多的谜为什么存在这么多的悖论呢
因为万维宇宙包含所有单元宇宙,所以单元宇宙任何参数的两个极点都是万维宇宙的一个映s。即单元宇宙中观察到的空间最大和最小的物体都是万维宇宙的映s,质量最大和最小的物体也都是万维宇宙的映s,总之任何事物的最极端就是万维宇宙的映s。宇宙大爆炸理论推论的奇点也是万维宇宙的一个映s。
结论:一切悖论、谜都源于万维宇宙神奇的特征,因此,它是悖论的本元,是众谜之谜。了解它的特征,就会明白本书说的震撼并不是欺骗读者。
五、研究方法
1.逻辑推理
万维宇宙理论研究宇宙的方法首先是逻辑推理,本书充分利用逻辑将书的各章连接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本书的结构是符合逻辑推理:第一章是人类的困惑,是为了吸引读者来看,是本书的引论。每一章用一个悖论作为引言,旨在说明为什么要写这一章,每一章之间又有逻辑关系。
逻辑推理便于我们理解问题,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但逻辑推理存在认识的局限性,不是宇宙本元的核心研究方法,所以本书充分利用逻辑推理导致的悖论,通过对逻辑推理的不断否定来达到重新认识宇宙的目的。
结论:逻辑推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逻辑推理是因果思维,必然受到时间的控制,存在有限正确性,看完本书就能理解,即使是数学逻辑推理也是有限正确的,必须要认识逻辑推理不能解决认识宇宙本元问题。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思想,正是依托天人合一的思维,中国古代历史上才产生中医、易经、占星、风水、命相等学说。这些神秘学说现代人是很难搞清楚,关于周易的研究是越学越难,越搞越糊涂。
为什么现代科学这么发达,思维和文化却不如古人
原因古人是依托天人合一这种神奇的思维来看待万物运动规律,如果你不理解天人合一的精髓,那么你只有替古人宣传学说的能力,而无法创立学说来超越古人。
天人合一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人与宇宙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人不是孤立的系统,因此宇宙与人具有互动互生的影响。这个意思就是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学说,正是基于天人感应的理论启发,才引发古人产生易经、中医、占星、风水、命相等神秘学说,天人合一第一层意思是这些学说的核心依据。
第二层意思: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宇宙和小宇宙之间具有类似的特征,这个意思包含现在科学讨论的宇宙全息现象,全息类比是科学全息理论的核心依据。
第三层意思:人是宇宙的化身,因为人迷失本性,需要重新找回自我,所以人的最高追求就是领悟宇宙本元、重新回归宇宙本元。这是人类各大传统宗教经文的核心依据,也是现代科学追求终极宇宙理论的目的。
这三层意思在本书中都存在,是可以统一的:
本书的思维方法是第一层意思,即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互动互生。
本书的阐述方法是第二层意思,即充分利用宇宙万物相似的规律、特征,大量的类比来阐述理论。
本书的终极目的是第三层意思,即重新认识宇宙,进入天人合一的归元境界。
因此,本书核心理论是宇宙本元理论,就是将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通过整体宇宙理论来解释宇宙,本书的出现标志东方传统文化最精华的理论重现人间。
天人合一第二层意思是研究宇宙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弊病,不能完全
迷信:
第一,全息类比,只是近似相同,不能完全套用。比如,万物都在运动,但速度不同;万物都有生死,但寿命不同。
第二,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很清晰,我们经常能将因果关系搞颠倒,
导致失去认识真相的能力。《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 有很多统计学悖论,能说明我们的因果关系经常发生错误:
统计数字表明:在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是否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
答:绝不是这样,统计关系往往不能表明因果关系。因为多数人是以中
等速度开车,所以多数事故是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
统计数字表明:在亚利桑那州死于肺结核的人比其他州的人多。这是否
就意味着亚利桑那州的气候容易生肺病
答:正好相反。亚利桑那州的气候对害肺病的人有好处,所以肺病患者
纷纷前来,自然这就使这个州死于肺结核的平均数升高了。
统计数字表明:有一个调查研究说脚大的孩子拼音比脚小的孩子好。这
是否是说一个人脚的大小是他拼音能力的度量
答:不是的。这个研究对象是一群年龄不等的孩子。它的结果实际上是
因为年龄较大的孩子脚大些,他们当然比年幼的男子拼得好些。
统计数字表明:汽车事故多数发生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这是否就意味着
在离家很远的公路上行车要比在城里安全些呢
答:不是的。统计只不过反映了人们往往是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车,而
很少在远处的公路上开车。
结论:全息类比思考存在局限性,而且容易进入分不清真实的因果关系。
第三,涉及万维宇宙的映s问题,因为它具有神奇特征,它超越了天人合一的思维范围,所以不能适用天人合一第二层意思的思维方法。
这就是人类为什么对宇宙之谜困惑的本元,我们看到万物都有生死,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宇宙有生死,这样的推理就是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它是不能解释万维宇宙的特征。实际上单元宇宙是有生死的,万维宇宙是没有生死的,是永恒的。
结论:天人合一第一层和第二层意思是本书重要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但研究万维宇宙的映s时必须要结合万相归元。
3.万相归元
万相归元是云寒独创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将万维宇宙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角度思维其他物体,这样就能更系统地研究宇宙本元。
结论:逻辑推理、天人合一、万相归元这三种方法共同组合,形成本书神奇的悖论之剑,一切悖论只要引入本书理论,都能被解释清楚。
章结:本章通过罗素悖论,引出万维宇宙的奇点定义,建立宇宙三个层次结构:静元宇宙、单元宇宙、万维宇宙。阐述万维宇宙四大神奇特征:因果合一、大小合一、有无合一、对错合一。介绍本书三种研究方法:逻辑推理、天人合一、万相归元。本论论述的宇宙结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宇宙而建立的。
本章核心是:定义万维宇宙的奇点,建立宇宙神奇的结构。
第四章 宇宙相对论(上)
第四章 宇宙相对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一、相对悖论
庄子曰:有一个问题,我和你的看法是不同的,我认为它是对的,你认为它是错的,那么如何证明你和我,谁对谁错
现在请来第三方,如果第三方的观念是支持你的,那只能说明他的观念本来就是你的观念,等于你自己又强调了一次你的观念,仍然不能证明你对。
如果第三方的观念是支持我的,那只能说明他的观念本来就是我的观念,等于我自己又强调了一次我的观念,仍然不能证明我对。
如果第三方的观念既不是与你相同也不与我相同,那么就形成了三种意见,这样就更不可能证明谁对谁错。
这个悖论逻辑上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又能形成相同的意见呢
世界是什么颜色的
我们说某种植物的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红色可以简单说是一种相,这个相是不是植物本身的色彩呢一般人认为红色就是植物本身的色彩,认真分析这说法是有问题的。
红色这种特征不仅是需要依据植物本身,也是要依据我们的视觉功能。大多数人具有三种视锥细胞,大致分短波、中波、长波锥细胞,它们常被称为蓝、绿、红视锥细胞,但也有少数人缺少红视锥细胞,因此导致部分色盲。
颜色实际是视锥细胞与光波组合反应的产物,严格说人人都是色盲,因为紫外线、红外线都是光,我们就看不见它的颜色,原因是我们对任一波长分布的响应只可以与三种波长的合适组合相匹配。
比如我们看到红光和绿光的混合则产生看到黄光现象(颜料不一样,红色颜料和绿色颜料的混合形成褐色颜料),这导致人看到的黄光有两种,一是自然黄光,二是自然红光和绿光的组合,这两种情况人的眼睛是分不清的。
因此彩色电视机实际只发出三种光,是通过三种光的不同组合在人的视觉系统中形成多彩的画面。
实际每个人的视锥细胞组成也不完全相同,对同一个波长看到的颜色也是不同的,比如你看到的红色是100,我看到的可能是,因为这之间的差距很小,导致我们认为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其实严格说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色彩。
所以存在这样的可能,如果其他生命的视觉细胞与我们的视觉细胞构成不同,就会出现我们看到的红色物体,在别的生命中看到的是蓝色物体。
因为红色并不是植物固有的色彩,这色彩需要结合主体自身的情况才能确定。所以单纯说这个植物是红色,是基于在你的观察世界中,不是这个植物本来固有的颜色。
所以对于一个后天色盲的人来说,花就不是红的、叶也不是绿的,一切都是黑白的。如果是先天色盲的人,那么连颜色是什么都搞不清,也很难想象色彩是什么样子。如果是先天盲人则更搞不清,这个世界居然还有光这东西。
所以物体是什么颜色,不仅因物体自身的情况来说,而且也要依据对谁而论的,唯一不变的颜色并不是物体的本相。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可见光仅仅是光谱中很窄的一个区域,还有红外线、紫外线等,如果有的生物能感受到所有光线,相信它们看到的世界会比我们更美丽、更多彩,只是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视觉世界,就如同盲人想象不出五颜六色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
那么世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觉吗
二、相对万相
单元宇宙的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观察特征,比如都具有质量、能量、速度、体积、形状、寿命等特征。不同物体之间的特征差异巨大,以空间大小尺度为例:原子的直径为10…15米,地球的直径为107米、星系团的直径为1023米。
物体的特征差异导致物体的特征有相对性,即同一个观察主体采用同一观察标准、同一观察方法时(即相同的参照系),物体的特征描述不同。对人来说,原子很小,地球很大,这样的大小描述是依据人自身的大小来确定的。如果不依据人这样的参照系,单独说原子小、地球大是有问题的,因为比原子小的还有很多物体,比如电子、中子等;比地球大的也有很多物体,比如太阳、银河系等。
物体的特征既然是基于参照系而确定的,那么它就必然会出现参照相对性,即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物体的特征不一样。
人类认识任何物体都产生相对应的特征概念,这些特征概念是依据最初选择的参照系来确定的,先入为主的特征概念已经在人类潜意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我们的意识经常将物体的特征当成绝对不变的特征或者是最初认同的特征,从而产生错误的思想看法。人类每次破除原有思维的束缚都遇到巨大的阻力,可一旦接受了新的相对概念后又会引发巨大的思想震撼。
科学史上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都是促使人类观念巨大震撼的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又一次打破了我们原先的一个神话,科学家以前一直认为时间是绝对的,是均匀流失,它在任何参照系中都是一样的流逝速度,时间的流逝速度不受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相对论证明时间也是依据参照系的,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的慢,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接近停滞不动。相对论的理论已经得到系列科学实验的印证,从而确立了它的科学价值。
物体的特征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表现不一样,这是容易理解的事实,但实际上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对相对问题的误区,其中也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本身的误区,这主要是思维的惯性作用。
结论:宇宙相对论是基于宇宙本元来阐述单元宇宙一切物体的相对性,它将破除一切困惑和执着,彻底解决我们认知上的误区。
三、人才相对
人有三教九流,物有五花八门,事有千奇百怪。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庸才首先取决于组织的核心利益,以人为核心,就是对你有用即为人才,无用即为庸才。以企业为核心,就是对企业有用即为人才,无用即为庸才,国家也类似。因此判断人才的标准应为实用原则,不是学历专业也不是成功经验。人才与庸才并无根本差别,取决于核心利益的需要。
以企业为核心为例,在一个处于创业期间的企业,能同甘共苦的人即为人才,那时需要的是埋头苦干、有闯劲的人;企业发展大了,需要有更高层次、能驾驭新企业的人,这时应欢迎所谓精英人才加盟。精英的加入将起聚才气的氛围,人才将不断涌来,效益、规模也不断的扩大。
但是任何事皆有度,所谓精英都有类似的特点,即总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别人常常是错误的,所以随着精英的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内耗也快速上升。当内耗的负作用超过精英的正作用时,精英已转化为庸才,而那些没有远大目标、缺少斗志的庸才现在才是真正在为企业卖命,他们已成为企业的人才。
若你此时仍执迷不悟,仍想广纳所谓优秀人才,只能出现面试时像个人才,一进来味道变了,原因土壤坏了,必须改良土壤,否则什么种子也都发挥不了作用。所以这时需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无论是谁,多有才能,如果对企业有害皆送出去,等到内耗削弱过头,庸才倍增,再来一个否定,重用精英。
结论:人才的标准是因核心利益而定,因其有用为准,绝非有一个统一可以参考的具体标准。在一个人人混日子的企业,有不想这样过的、想跳槽的人即为人才;在一个人心涣散、人人想另谋高就的企业,那些真心希望公司发展好,愿与公司共存亡的人即为人才;在一个人人不说真话、消极沉默的企业,敢于直言的人即为人才;在多数人整天批评企业的弊病而忽视企业的优点,这样的论调危害企业的稳定时,那些抱怨少、知足乐的人即为人才。
1.人性相对
人性特点一:人皆有所长,皆有所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实际工作能力弱,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干、敢想、有激情;在社会中滚爬几年的人,老于世故,工作灵活,但往往墨守成规,没有创新精神。
有学历理论的人,看问题透且深,长期工作有潜力,但容易过于迷信书本、前人经验,孤傲不合群;有经验的人,熟悉企情社情,短期工作上手快,但容易过于迷信自己过去的经验,特别是被其成功经验的束缚,难以适应社会、市场的长期变化。
表像为君子、好人、能人的人才,确是企业之宝、国之栋梁,但他们时常为名所困累,也时常孤芳自赏,鹤立j群,有时盲目自信毁功一旦;表像为小人、坏人、庸人的人才,确为企业之害、国之蛀虫,但他们存在有时为企业、社会生存所必须,因其缺多,有时也为其目的、弱点为组织卖命,而且在制服、牵制前者向对组织不利方向转化时发挥出色作用。
人性特点二:人无定性,好坏、长短、优缺可以随环境改变而变化。
水无常形,人无定性:水的形态取决于载水容器的形态,人的个性随后天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人之初,性本无。后天环境铸就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形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环境既然可以铸就个性,环境的持续变化也就可以改变个性。
我们通常求才时讲究德才兼备,其实德才兼备的人很少,假使真有那么好的人才为何一定要供你选择,即使给你,你的付出成本也将上升,由此也导致企业整体平衡发生变化,而且一旦我们认定某人德才兼备时,往往会忽视环境变化会导致德才腐蚀。
很多人在发现他们有重大、无能问题时,我们时常怀疑他们最初的动机、才能,在发现一些好人、良才时,我们常叹息为何没早发现。其实这些都是符合人性的、正常的。
那些窃国大盗、害群之马,并不一定开始就坏,否则何以发展
身处高位而无能者,往往是因其有能提升到不能胜任的位置所致,并非生来就是白痴。良才可能正因其不得志而激发其才,好人可能正因其不顺而恋人顺,如果提前发现提升,未必他就是良才、好人。
结论:人性的两个特点决定人才自身的相对性。
人性特点一说明德才兼备、全能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有当然是最佳。没有应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识才应长短兼顾,不偏注一端,天下无能之帅居多,无用之才甚少。古代曹c不愧为一代枭雄,曹c用人不论出身、恩怨、良劣,用人所长,抑人所短,所以多疑、j诈的曹c手下仍能人才辈出,战将如云,三国鼎立时为首强。
人性特点二说明人才自身会变动转化,即使德才兼备也要考虑环境的变化,能人再能,也有不能的时候,我们不能迷信品行、才能,平衡控制、防止人才的信任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2.需求相对
需求特点一:组织需求差异模糊,不同的组织对人才要求不同,侧重点不一样。
科研企业需要有静心、不为世俗干扰的人才;销售企业需要有激情、忍受客户抱怨的耐心;生产企业需要有细心、防微杜渐,协调工作稳而不乱;高科技企业讲究创新、个性化;劳动密集性企业讲究整体性、服从性。
组织需求差异,决定人才对核心存在相对性,爱出风头的人适宜销售、宣传工作,不宜搞科研、财务等工作。个性过于柔弱的人不适宜正职、监控管理,个性过于刚烈的人不适宜副职、人事管理。
需求特点二:组织需求变化无常,同样的人才因组织需求变化,原有的优点可能变成弱点,弱点化为优点。
国泰求文官治,国乱渴武将平。打江山时武将作用很大,他的优点诸如勇敢、善战、服从、果断,治国时有时成为缺点,因为此时需要用脑袋多方考虑、平衡下情搞经济建设。很多国家立国后仍穷兵黩武,秦隋两朝快速亡国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不断地对外战争来满足武皇的乐趣。文官战争时期软弱、胆怯,但治国时能体贴民情,运筹帷幄,刚柔并用。
企业随市场走(计划经济随国家政策走),市场变化无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无常。创业时的能人功臣在企业不断壮大时,也可能因观念、才能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反而在后期阻碍企业的发展。
适应市场需求的人很多,适应市场变化的人太少。对市场感觉的把握是可以改变的,很少有人能每次都料事如神,即使诸葛孔明也有挥泪斩马谡时候,我们往往过于迷信成功经验、权威理论、能人奇才,其实如果不能考虑情况变化等因素不如不信。
结论:组织需求的两个特点决定人才适应变化的相对性。
组织需求特点一说明用才应根据情况而定,不仅要考虑组织自身的需求,也要兼顾人才的兴趣、个性。
组织需求特点二说明人事调整是必须的,不断将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换下来,用适应企业变化的新人代替,甚至岗位轮换。但正因为组织的需求变化,今日为无用之才,焉知明日之不可大用因此,保留必要的人才储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特别对因企业变化而导致无用人才应给予安抚。
在这一点上,国有企业胜过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总希望新来的人才能立竿见影,马上创造效益,而不能马上创造价值的则无情驱除。小企业完全可以这样做,大企业则不能。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行为,将导致员工心态观念短期化,而且历史证明企业的多数人才是需要自己培养的,需要用时间来创造的。
3.利益相对
同一时期同一个人,有时在某位领导眼中是人才,在另一位领导心中可能是蠢材,原因在于两个领导利益存在相对性,有时还存在对领导来说是人才的,但对整个企业来说是害虫的情况。经常出现被大家推崇的人才没有被企业重用,总认为是领导的眼光不行,其实多数情况是因为领导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不重合缘故。
人非圣贤,孰能无私
用人评人从自己利益考虑是很正常的,不仅因为这样对自己有私利,其实使用起来顺手、舒心,也确有好处,特别是一味利公不利己的人,迟早自己会被架空,虽然从大局考虑应该舍小我而成大我,但有时就是股东自己也不愿放弃控制权(哪怕对自己财富增加有利),因为驾驭企业本身存在权力yuwang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需求。
治理国家也不完全是造福一方,光宗耀祖,在运用权力时自我价值的外显远胜于权力本身的意义。
物壮则老,过于利己考虑人才,很容易造成下属的个性单一,唯唯盘根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问题就很难对事不对人。一旦树倒猢狲散,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因此,一味利己用人其结果必然不利己。
在私心与公心之间平衡,在爱才与忌才之间左右,历来是用人之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将者,能否将公利与私利分明,是德之尊,能否将悦才与妒才并用,是度之大。如果说在自己权力基础不稳定时,应该考虑稳定地位,侧重己利;那么在自身权力稳定时就应考虑侧重公利。
可很多已有稳定权力基础而且是一把手的人,也侧重私利,那只能归于人的惯性。人性弱点在于,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则思维就变成定式一往无前。许多领导在不断侧重己利谋求权力、巩固权力的过程中产生惯性思维,导致他即便成为某组织的最大利益获得者,仍难改变其思维定式,这是人性的悲哀!
所以修身是平衡的关键,名利看得淡一点,就可以更加侧重于公利,而且好处是即使下台也会退一步海阔天空,身心无损。
结论:人才相对是没有绝对统一的人才标准,战国时代的孟尝君连j鸣狗盗的人才都能蓄养,又有谁不能被其用呢所以关键要看是谁在做识才、举才、用才、评才、留才的工作。
四、科学相对
1.数学相对
数学因为严密的逻辑推理产生巨大的思想意义,数学在今天具有崇高的地位,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经济等各学科中都广泛运用它,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严密的逻辑推理已经成为我们基本的思维方式。
早期的数学家认为数字是事物内在固有的,帕拉图甚至认为数字超过了事物。帕拉图名言:上帝终究要将世界几何化。
那么数学就绝对永恒正确吗其实同样有相对性。
首先1+1=2,这个公式本身说明数学是建立在相同的概念基础上的,那么不是相同的概念就不对了。比如一只j和一只鸭加起来不是两只j,你可以将它升级到两个家禽,但这本身说明等式的左右定义变了。
二体积的氢气和一体积的氧气混合就不是三体积的水蒸汽,而是两体积的水蒸汽,因为分子变了。
两个电阻r1和r2并联的,电阻结果是r1r2/(r1+r2)。因此数学的存在同样需要针对具体的事物和条件,不同的条件照样出现相对问题。
其次数学是简单思维,它不能解释复杂事物。如果用逻辑推理来判断人心的善恶好坏就会出错,因为人是复杂动物,他在不同时空的表像不一样,他完全可以用伪表像来欺骗你,不能就某一事件来推论其心。
所以电脑在判断事物好坏美丑时是斗不过人脑,人有时完全凭直觉判断,一见钟情的事机器人是有困难的。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欧几里德几何中的公理,无须证明。可在曲面上,两点之间最短的是曲线,而且这个曲线是通往球心大圆的曲线,由此产生三维立体几何。那么四维时空呢爱因斯坦引力弯曲时空理论认为测地线最短,所以最短距离也成为相对的。云寒认为在万维宇宙中,任何物体是处于同样的空间中,因此存在空间隧道,空间隧道的距离是零。
欧氏几何曾经被认为是宇宙空间的几何真理。但它的平行公理却是的,即过不在直线l上一个给定点p,有且仅只有一条由l和p确定的平面上的直线,不与l相交。
这定理暗含直线是无限的,它符合人类的直觉和经验,但真实的宇宙却不是这样,结果出现非欧几何,连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被推翻了,变成和面积有关。
由此产生了欧氏几何、罗氏几何、黎曼几何。这三种几何各自所有的命题都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公理体系,各公理之间满足和谐性、完备性和性,因此这三种几何都是正确的。
空间几何理论出现三种,它们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欧式几何是适用的;在宇宙空间中或原子核世界,罗氏几何更符合客观实际;在地球表面研究航海、航空等实际问题中,黎曼几何更准确一些。
亚里士多德指出:对某一概念的定义必须用已知概念来描述,因为不可能有无源之水,所以所有的公理、公式都存在有未定义的概念作为开始,但这未定义的开端往往成为理论的相对性起因。
结论:从数学的发展史看,数学也是相对的,是不确定的,所有的公理、公式也具有相对性。
2.物理相对
中国古代早期的宇宙学说是“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像是一个巨大的圆盖,地是方形的大块,天盖着地,构成了宇宙。古人把巨大的天穹想象成为一个盖子,绕着天极旋转,日月星辰都附在这个天盖上,随着天盖旋转,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公元前六世纪,有人对天圆地方提出怀疑:如果天是一个圆盖或斗笠,地是一个四方的大块,那么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的拢呢因此有一个假说,天像一把伞悬在大地上空,周围用八根柱子撑着,用绳子缚住它的枢纽,于是我们看到天地成了一个八柱的圆顶凉亭。
古埃及认为:宇宙是个封闭的盒子,顶部为穹庐形的苍天,挂满星星;底部是大地,四周有擎天柱支撑,有神物镇压,周边有大河环绕,河上有舟载着太阳昼夜往返。
古印度认为:大地是驮在四头大象身上的,大象是站在一个巨大的乌龟背上,龟浮在水上,他们甚至认为地下有dx,通向地狱,擎天柱顶着天堂,那里是极乐世界。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最初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不是人们原先以为的天圆地方论,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
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提出“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轮均轮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地心说中的本轮均轮模型,毕竟是托勒密根据有限的观察资料拼凑出来的,他是通过人为地规定本轮、均轮的大小及行星运行速度,才使这个模型和实测结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同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起初这种办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了。
到了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转动。哥白尼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研究,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中,每个行星运动都含一年周期成分,但托勒密对此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普通行星,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运动的一年周期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映。哥白尼体系另一些内容是: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行星和地球一样,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率地绕太阳公转。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以地球?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