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 11 部分

作品:万维宇宙|作者:未知|分类:女生小说|更新:2025-05-19 12:41:43|下载:万维宇宙TXT下载
  快捷c作:按键盘上方向键←或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enter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可回到本页顶部!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收藏到我的浏览器”功能和”加入书签”功能!另一方面,假如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宇宙是突然从虚无中生出来的,这似乎暗示着有一个最初的事件。假如真是有,那最初事件的起因又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还有意义吗

  那么从整个宇宙中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假定宇宙从奇点诞生,回归到奇点终结,那么开端和结束的时间是多少呢如果承认时间是随着宇宙诞生而诞生,那么意味着从奇点开始时间为0,宇宙寿命如果确定为x亿年,那么结束的时间就是x亿年。

  这样的时间概念是针对处于宇宙中的物体为参照系来确定的,可如果宇宙万物既然已经随着回归到奇点全部消失了,那么结束的时间又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这就比如云寒现在活着,承认现在时间为2008年,如果云寒死了,那么经过100年、1亿年,对云寒来说宇宙中的这两个时间有什么不同呢

  假设我们这个宇宙之外有个生命,那么它能否确定我们这个宇宙的生和死呢如果它是依据我们这个宇宙的时间,那它就与我们这个宇宙的万物一样,也会消失;如果它是依据自身的时间来确定,那么它就不认同这个0和x亿年这两个数字,它是否存在第三种情况,即根本不承认这个宇宙有开始和结束呢

  判断任何物体的生死,都需要有观察主体和观察标准,如果万物都随着宇宙消亡而不存在了,那么是无法判断宇宙具体的时间的。

  如果宇宙重新诞生,那么新宇宙的时间是从0开始还是从x亿年开始的呢如果是0,那么这个新宇宙就是和我们这个宇宙一起诞生的,那么也就不能说它是新的;如果是x亿年,那么是谁记录这个x亿年,并把这个时间累加到新宇宙的时间开端呢

  结论:万物生死从宇宙存在的角度考虑是有依据的,一旦宇宙自身都不存在了,那么生和死是针对谁来说的呢所以宇宙的生死是个悖论,它意味我们对生死的本元了解不够,更谈不上研究宇宙的生死。

  二、宇宙起源

  1.真空妙有

  只有依据宇宙本元论,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生死之迷。

  真相是:万维宇宙是不存在开端和结束,也就不存在生和死。它是永恒存在的,因此没有时间的概念。

  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其实是观察宇宙,它的核心主体是一个单元宇宙,单元宇宙是有开端,它是从万维宇宙中诞生,时间是伴随单元宇宙的诞生而出现,时间是单元宇宙变化现象的意识映s。

  万维宇宙是永恒的,它不存在第一推动力的本元。单元宇宙是有生死变坏之相,它存在第一推动力,它的第一推动力就是万维宇宙。

  现代宇宙学认为的奇点就是万维宇宙映s,因为万维宇宙的神奇特征,必然导致对它的研究进入不可理解的误区。

  它是万物特征的两端,即它具有能量、质量、速度、体积、温度等参数都为零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能量、质量、速度、体积、温度等参数都为无穷的特征。这个万相合一的特征说明它是一切矛盾的本元。

  零的特征,说明它是具有“无”的特征,因此是绝对的真空,只有真空才能产生万物。根据量子理论,任何物体都具有测不准的现象,空间也是测不准的。随着空间越小,那么相对应的测不准效应也就越大,这个现象科学家称为真空的量子起伏,即真空中可以凭空产生两个相反的量子,比如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两个电子很快进行湮灭。

  因此,真空是可以转变成对称的物质,关键是大规模的物质生存是需要缘合。

  不管这样的概率是多少,由于万维宇宙没有时间,是永恒存在的,那么偶然事情对它来说就是必然事情。

  结论:单元宇宙诞生于万维宇宙一次偶然的真空演变中,只是这次两个粒子进行分离,不断地进行真空生妙有,随着正负物质的不断分离,那么万维宇宙同时生存两个对称相反的单元宇宙。

  2.对称归元

  由于这两个单元宇宙绝对相反,因此物质之和仍然为0,能量之和等等都为0,这样为0的特征就是说明万维宇宙“无”的一方面。

  一旦两个对称的单元宇宙同时诞生,那么对于万维宇宙来说仍然是0,等于没有诞生,可对这两个单元宇宙自身来说,是有很多物质诞生,同时物质之间的特征形成速度、能量等系列概念,这样单元宇宙便形成“有”的概念。

  结论:单个单元宇宙是“有”, 可两个对称的单元宇宙就合并起来是“无”。

  三、宇宙发展

  1.物质来源

  单元宇宙诞生后,它的物质是如何不断增加的呢

  仍然是由万维宇宙提供的,一方面万维宇宙不断提供正物质给我们这个单元宇宙,另一方面不断提供反物质给对应的反宇宙,这样导致两个单元宇宙的物质不断地增加。

  结论:任何单元宇宙都必然存在物质补充地区,它就是万维宇宙不断补充物质给单元宇宙的奇点。

  2.暴长之迷

  宇宙生命论认为:单元宇宙是个超级生命体,它诞生的同时,就意味生命就正式出现了。单元宇宙起源于万维宇宙,单元宇宙中其他的生命起源于单元宇宙。单元宇宙的发展过程如同人的发展过程一样。

  一个人从受精卵到胎儿,这是一个暴长的过程。以后人的不同阶段生长也不一样,比如婴儿刚出生前三个月长得快,青春期也有发育高峰,到了中年就开始萎缩衰老。

  单元宇宙的物质不断增加,空间也相应不断扩大,这样就表现为膨胀。在它诞生初期,由于万维宇宙提供的物质相对于它的基数是很大的,初始膨胀速度很快就如同婴儿刚出世,因此表现为暴长。这个暴长与目前科学家推论的暴涨理论是一致的,只是科学家认为是大爆炸,没有搞清楚这是生命暴长的本元。

  结论:生命的暴长反映了单元宇宙诞生过程中的一个瞬间,本段理论解开了宇宙暴涨推论之迷。

  3.生命运动

  单元宇宙物质不断增加,空间不断膨胀,万维宇宙创生更多的物质以满足它的发展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任何生命的发展过程都是不均匀的,因此单元宇宙也是不均匀的,它的膨胀速度也是分阶段不断变化,并不是有一个统一的膨胀速度。

  单元宇宙膨胀到银河系大小时,各种弥漫的粒子汇集为星云,星云开始产生恒星、行星,恒星产生光与热,宇宙的能量开始供应它的体温,物质不断增加,星云、星系不断地产生,这样单元宇宙进入成年期。

  随着空间的扩大,物体的变动开始出现速度,那么反映空间变化率的时间也就同时出现。物质既然能诞生,那么物质的各种特征都同时出现:能量、速度、熵等都出现了。

  成年期的单元宇宙表现很稳定,从更宏观角度看:它的主要构成为超星系,超星系类似为它体内的各种器官,星系之间的星云流动类似为它的血y。

  单元宇宙体内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交流,太阳系为单元宇宙的一个微粒,银河系最多能算个小细胞。白矮星、中子星类似衰老的微粒,黑d就是单元宇宙的癌粒子,它不断吞噬单元宇宙的正常物质,危及单元宇宙的生命。单元宇宙中有很多的黑d,但更多的是正常的恒星。

  早期的单元宇宙与成年期的单元宇宙相比,早期的物质单薄,各类组织不健全,成年期的单元宇宙恒定性好。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内部稳定,外部处于高速运动中,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最快也没有单元宇宙诞生快。光速是单元宇宙的信息流动方式,但决非是单元宇宙唯一的方式,而且也不是最快的方式,单元宇宙存在大量的时空隧道,利用时空隧道要比光速快无限倍。

  光速既然是随着单元宇宙的诞生而产生,因此它也具有变化性,早期的宇宙空间小,光速更小。

  单元宇宙到底有多大,云寒无法形容它有多大,只是能肯定一点,它比我们观察到的宇宙要大的多,因为我们已经观察到宇宙边缘的星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那么这已经是观察极限。

  结论:光速是观察到的极限速度,但肯定不是单元宇宙的极限速度。光速是什么第11章宇宙漂移论将揭开光速之迷,从而让我们知道单元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

  4.规律之谜

  本文解释了单元宇宙的诞生和发展问题,那么单元宇宙是依据什么规律来演化,诸如万有引力公式是谁制订的呢从星云到恒星这样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又是谁决定这样的变化规律呢

  单元宇宙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规律,这个规律决定其他规律的产生和发展。本书将这个规律保留到第二版论述。

  结论:单元宇宙存在一个最简单的规律,是最符合规律本元的,即单元宇宙只采用一个规律来制订所有的规律。

  四、宇宙终结

  1.终结必然

  单元宇宙作为生命体,必然存在死亡的结局。

  目前物理界认为存在两种死亡方式:一种是膨胀速度减少,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重新进行收缩,最后形成另一个奇点终结;另一种是不断膨胀,形成无限的空间,最后变成冷宇宙,走向死亡。

  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实际如果你将单元宇宙理解为生命,那么就意味它就有很多种死亡方式,根据宇宙生命论中的命运真相理论,不能完全预测生命的结局。

  结论:单元宇宙必然有终结的时候,如何终结是遵循命运真相理论,所以本文不探讨单元宇宙应该如何死亡的。

  2.收缩奇点

  单元宇宙的死亡特征是什么

  本文选择第一种研究,如果单元宇宙重新进行收缩,那么会出现以下情况:

  单元宇宙在成年以后,有很长的稳定期,在稳定期生活多年后,单元宇宙开始衰老,体内正常的细胞退化,类似太阳的发光恒星越来越少,白矮星、中子星、黑d不断增加,新的恒星诞生很少。

  由于物质的不断增加,万有引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单元宇宙开始回归。回归宇宙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引力中心,所有原先的发展过程开始反向变化,星体开始由远到近,由大变小,速度开始不断加快,物质不断消亡,中心的奇点类似巨大的黑d,无穷的小黑d加盟加快物质的毁灭,最后单元宇宙以奇点生以奇点死。

  一旦理解单元宇宙的归元,那么就可以明白,单元宇宙的死亡过程就是它的反宇宙诞生过程,即单元宇宙和反宇宙的组合就是单元宇宙的生死过程。

  结论:单元宇宙并不需要再制造一个死亡过程,反宇宙就是它的死亡宇宙,这才是对称的单元宇宙。

  3.同生同死

  单元宇宙因其生于一点,死于一点,这就产生了同生同死的奇异特征。

  这个奇点类似说明单元宇宙回归等于进行时光倒流,使单元宇宙生死点之间的时间差距为零,空间最后也为奇点,即在单元宇宙角度仍是重合为零。

  同生同死对人类的思维来说是绝对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脑袋一直有时间概念,而单元宇宙仅仅把时间看成一个变化的维度,既然是维度就不仅可以返回而且可以重合。

  举例说明:假定从北京到纽约的距离是1万公里,从纽约到北京的距离也肯定是1万公里,那么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公里呢

  答案是零,因为北京就是北京,不必将两者加起来变成2万公里。

  对于单元宇宙而言,生之初相当于从北京出发的情形,死之归相当于从其他地方回到北京的情形,两者归为一体,仅仅为一个事物的两种表象。

  我们人类社会也存在同生同死现象:20人在开会,来了一只大老虎,无论这中间有多重要人物,大家第一反应都是逃跑。

  比如云寒是某集团公司总裁,我正在给集团高管开会,突然老虎扑向云寒,其余19人的第一反应是逃避,冷静的人会去叫警察,就算有一位是云寒的真正知己,他最了不起的第二反应是拦阻老虎与它搏斗,或者主动去给老虎吃掉来拯救云寒。

  现在如果换个角度,来了60只狼,将20人全部围住,我相信20人明知生的希望不大也要拼命反抗。其实60只狼远远比一只老虎厉害,为什么老虎来了我们会选择逃避,而狼来了我们会选择合作打狼呢

  原因是老虎一次只能吃一个人,而60只狼却能将我们全消灭掉。一旦60只狼真出现了,我们就进入同生同死的宇宙奇点中。无论有多少人,同生同死都化为人人合一,那时20个人已化为一个巨大的生命,这个生命有许多条手脚在挣扎反抗,它的威力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著名的背水一战:汉朝的大将韩信指挥一群新兵打败对方训练有素的老兵,奥妙在于,置于新兵于水前,敌赶至前,韩信大喊一声:“前有敌兵,后有大河,诸将士唯有拼命杀敌方能活命。”人人为求生而合作杀敌,敌军大败。

  其实对付韩信此招,只须围而不攻,且大呼投降不杀,化同生同死为不同生不同死,相信韩信只有仰天长叹:“即生韩信,何出云寒”然后刎剑自杀。

  我们平常说这人不行,只能同苦不能同甘,其实这一条在人类社会中广泛适用,原因是同苦接近于同生同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少。

  创业初期,人人都意识到不能成功大家都会失败,类似于不成功就一起失败。而一旦成功后可以选择的命运实在太多,当然心不齐。

  既然可以选择,为什么云寒一定要听寒云的呢你不也就是一个脑袋吗宁为j头,不为凤尾!反正云寒我混的再差也不比当年创业差,自己干,舒心,我也是一把手,自己的公司想骂谁就骂谁,说不定将来我还能超过你寒云,创业时候我的贡献最大,凭什么现在还是你老大呢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很少能长期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领导人修身不够,一成功就不知道自己姓谁,有几个脑袋。修身为成功之本,更是成功之充电器,不持续修身,成功就等于失败的开始。

  因此,无论是企业、国家等一切组织,如果组织没有核心的价值观,核心领导人没有远大的目标,没有过人的平衡控制能力,成功后再倒下去是很正常的。

  重庆白公馆、渣子d,著名的刑法是披麻戴孝,即将人全身打得出血,然后伤口放盐,全身用麻布包起来,过几天麻和身体的皮肤融为一体,再撕下来,就等于剥皮。

  这样的刑法,你听起来都可怕。想想如果是云寒当初被国民党抓起来,我只要听到自己要受这个刑,我肯定坦白,然后说你直接杀了我算了,我一定不恨你,一定真诚保佑你升天的。

  为什么能成功,那么多革命前辈为什么受尽摧残死不投降呢

  因为他们有一个梦,即中国成为国家,未来人民能生活的更好,所以他们相当于国家的一个细胞,愿意为国家而奉献生命、忍受痛苦。

  在打天下的时候,全体优秀的员都可以合并看成是一个大生命,每一个员是一个细胞。只有这样的亲密境界才能说是同志,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大家都是一个大生命的细胞,大生命在员心中就等于组织这个代名词。

  多少部电影中,有很多老红军找到党组织后的动人场面,泪如雨下,就如同失散的儿子回到家中,如同断掉的手指被重新接在手上,这样的喜悦是心灵之泪。

  结论:同生同死是万维宇宙的大门,消灭时间观念将使人的思维产生巨大变化。任何组织如果希望长期发展,必须要引进同生同死的理念,这样才能持续发展。如果核心领导人狂妄自大,组织的文化腐化,那么是很难长期生存。

  五、生死本元

  1.生死之迷

  万维宇宙是永恒的,它没有生和死的概念,所谓生和死只是在单元宇宙中有定论。

  依据云寒这个主体看,历史人物是曾经存在,现在不存在了,未来人物是云寒不知道的,也就谈不上存在不存在,因为等到未来人物出现的时候,云寒自己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依据人类这个主体看,历史人物是存在过去的时间中,未来人类是存在未来的时间中,如果人类也被毁灭,那么对人类来说宇宙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是没有研究的基础了。

  可是万维宇宙为什么要产生万物,又要毁灭万物呢

  (宇宙映s论将重新阐述,揭开生命的生存意义)

  2.万维之迷

  为什么这个理论命名为万维宇宙呢

  因为云寒认为万维宇宙是无限的维度或者是零维度,所以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维度的问题。

  维度是单元宇宙万物变化在人类意识的反映,维度是物质的各种特征关系,它本身代表物质演化的方向,物质的维度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不仅能量与质量有关系,空间与时间、速度都有转化关系。各种维度存在转化关系,正如三维空间中的长宽高之间可以转化一样。

  时间是单元宇宙的一个维度。

  它并非不可逆转,时间箭头是宇宙膨胀时产生的,具有一往无前,但在宇宙回归时时光开始倒流,时光倒流时万物回归,人从老到小完全成为现实。

  在回归宇宙中会出现我们无法相信的社会,他们中的人从坟墓中出来,他们熟悉将来事物,而迷惑不知过去的事情,他们苦苦寻求生之源,而不知死之初,他们的社会人会越活越年轻,人人都惧怕变成婴儿回到母亲的肚子消失掉。

  速度是单元宇宙的一个维度。

  它并非是均匀的发生,由于宇宙异质论对速度的影响,速度表现为不均匀。人类思维意识中,速度=空间/时间,真实的单元宇宙中由于时空转化的不均匀,只有类似关系,不完全相等。

  质量是单元宇宙的一个维度。

  质量代表粒子的数量,在单元宇宙膨胀中的质量是不断增加,在单元宇宙收缩中的质量是不断减少的。质量守恒只是观察的结论,因为观察本身存在精确度,我们可以用守恒这种概念来研究有限的宏观世界,但不能研究超宏观的单元宇宙。

  能量是单元宇宙的一个维度。

  能量本身是物质的一种特征,如同质量、速度、时间、空间一样,能量可以变大或缩小。在单元宇宙膨胀过程中的能量是不断增加的,在单元宇宙收缩过程中的能量是不断减少的,能量守恒也只是观察的结论。

  熵是单元宇宙的一个维度。

  单元宇宙从奇点发展到超宏观世界,本身是从绝对有序到绝对无序的发展过程,在单元宇宙回归时熵开始减少,最后随单元宇宙的毁灭而消失为零。

  结论:单元宇宙的物质你能观察多少种特征,你将这个特征变化方向定位为维度,那么就会有多少的维度,就等于无限维度;如果你不认同这是维度,那么也就可以认为是零维宇宙。

  3.异宇再现

  假定我们这个单元宇宙回归奇点后,万维宇宙又产生了新的单元宇宙,那么这个新的单元宇宙与我们这个单元宇宙又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宇宙异质论:如果这两个单元宇宙相同,那么就无法区分,因此就等于一个,属于没有诞生;如果不相同,那么就形成另一个单元宇宙。

  万维宇宙没有时空概念,它可以演化无数个单元宇宙。如果原有的第一个单元宇宙从开始膨胀到开始回归为100亿年,那么第二个单元宇宙从开始膨胀到开始回归就会为120亿年或80亿年等,因为如果它们的寿命、过程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只能看成仍是原先的第一个单元宇宙。因为我们无法辨别它们的不同,实际也没有必要辨别不同。

  结论:任何两个单元宇宙都是绝对不同的,因为万维宇宙没有时空概念,所谓第一和第二也是没有先后的关系,都是同时的。本论用第一和第二的原因只是为了阐述的需要而已。

  章结:本章通过生死悖论,引出宇宙的起源、发展、终结问题,依托宇宙本元论成功解释了单元宇宙的生死之谜,推论同生同死是宇宙文化的大门。并对生死本元进行论述,揭开生死之谜、万维之谜、异宇再现等理论。宇宙生死论也为宇宙漂移论提供漂移本元理论支撑。

  本章核心:阐释单元宇宙的生死,破译超越时空的幻梦。

  第十一章 宇宙漂移论上

  第十一章 宇宙漂移论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观棋未偏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唯余石桥在,忧自凌丹虹。

  ——孟郊

  一、光速悖论

  时间相对曾经被认为是神话,结果科学的发展证实了古人的观念。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基本假设:光速是个常数,光速与光源运动无关,即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在各个方向都是相同的,与光源的运动无关。

  根据这个假设,推论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运动质量为m=hν/c2。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变的越来越慢,并且推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因为超过光速就会出现时间倒流。根据质能公式,任何有质量的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无穷大,进一步加速需要的能量也趋于无穷大,所以没有办法增加其速度。

  相对论已经取得系列证实,但这理论仍是公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光速为什么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为什么正好是30万公里/秒,而不是60万公里/秒宇宙为什么要将最大的速度给光子而不是给人呢是谁制订了这个规则

  光子静止质量为零是理论的推论,谁见过静止的光子,不但是光子,宇宙中有哪个物体是绝对静止的呢

  根据量子理论测不准原理,不能同时确定两个量:如果光子是静止的,那么说明空间就确定了,就不可能再确定质量,更不可能质量为零;如果光子的质量为零,那么就不可能再确定空间是静止的,所以光速静止质量为零是违反量子理论的基础,又如何成为量子理论一部分呢

  如果解释光速悖论

  二、狭义相对

  1.绝对时空

  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概念源于古希腊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牛顿等许多人构想过一种参考框架,一种绝对静止的状态,它类似于一个巨大的、延伸到整个宇宙的网络。

  相对于这个框架或状态,一切物体的运动就可以在实验上和理论上与它比较。例如一个在火车上走动的乘客,如果以火车为参照系,他的速度可能每小时几公里,如果以静止的铁轨为参照系,他的速度可能每小时200公里。那么研究物体的速度应该依据什么参照系为最基准的呢

  牛顿认为宇宙中存在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绝对时间是存在于物质之外均匀流逝,与空间没有任何关系。具体的时间计量单位,如秒、分等只是相对的时间。绝对空间也是与物质无关,是均匀、恒定不动,且能容纳物体及其运动的大容器。具体的空间计量,如长度或容积的米、公里、光年、秒差距等或其立方则是相对空间。

  牛顿认为绝对空间应与太阳系的中心重合,后来有人进一步认为应该用所谓固定恒星的参照系,作为绝对空间的框架。

  从逻辑上讲,牛顿力学存在问题。

  首先宇宙中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在运动,那么绝对空间的中心就是在不断地运动,既然是运动的中心那么就不是牛顿希望出现的那个不变的空间中心。用所谓恒星系来代替太阳系的中心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恒星之间也在变动,只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很远,不容易观察而已。

  其次牛顿定律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即两列火车对面开来,速度都是100公里/小时,在匀速运动时,大家都感到自己没有动,是对方的火车处于200公里/小时运动,这与我们处于静止状态,看到一列火车以200公里/小时运动是一样的。那么如果存在绝对空间,我们对这两种情况感觉不一样才对,可现在是一样的,说明并没有绝对空间,至少证明绝对空间与意识感觉到的运动性质是有区别的。

  因为宇宙中没有特殊的网格,也没有一个像图表中的原点那样,可以被唯一地指出来,所以在所有的参照系中,牛顿定律描绘的是相同的物理现象。在数学上,可以通过伽利略变换的方法来解决相对运动的转换。

  绝对空间尽管逻辑上站不住脚,但绝对空间的观念对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是太根深蒂固了,于是他们设想,宇宙中存在以太,以太是宇宙的属性,就像地图上的经纬一样。任何距离的测量,都可以相对于以太作出。以太弥漫于整个绝对空间中,电磁波就是在这云雾状的以太中的扰动。

  1887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没有检测到“以太风”的存在,各种弥补以太假说开始出现:牵引假说、完全带动说、附面层牵引说、发s假说等,结果,一个个的假说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与此同时,洛伦兹假定,原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电磁力,原子就分布在其他原子对它的电磁作用的平衡位置上面,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计算出粒子周围的电磁场,洛伦兹电子理论推论到一系列的惊人的结论:

  长度缩短:当粒子以速度u相对于以太运动时,计算发现力场不再是球对称的,等势面变为一个旋转椭球,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的直径不变,而在运动方向却以比率 缩短。一条相对于以太静止时长l0的测量杆,当它以速度u沿着长度方向相对于以太运动时,将具有长度l=。但是,如果杆垂直于运动方向,它的长度不会改变。

  质量变大:电磁质量是粒子相对于以太的速度u的函数,在用y极s线(即电子束)测量荷质比(e/m)的研究中,发现整个质量随着u的增大而以比率1/ 增大,即m=m0/ 。其中m0是粒子在静止以太中的有效质量,因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一些带电部分组成的,一般质点的质量,包括谐振子的质量,也遵从上面这个关系。

  时率变慢:由于倔强系数也源于分子间的电磁力,它也应该是u的函数。

  通过计算,洛伦兹得出t=t0/ ,t0是钟相对以太静止时的周期,即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

  洛伦兹理论的出发点是:在电磁现象中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以太”参考系,因而相对性原理不适用于电磁现象,可它本身又导致“以太漂移”无法测知,光速在所有惯性系中都相同这样一个逻辑结论。洛伦兹理论中存在着“绝对时间”和“绝对长度”,它体现在对“以太”静止的钟和尺的测量结果中,但因为“以太漂移”无法测定,我们又无法修正我们的时空测量结果去得出这些绝对量。

  结论:洛伦兹推论已经走到科学的前沿,他根本的问题是被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思维给困死了,没有进一步提升理论。

  2.相对原理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题目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物理定律对所有惯性参考系都具有相同的形式。也就是说,在实验室进行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确定实验室是绝对静止的,还是绝对处于均匀直线运动状态。

  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光速与光源运动无关。可以表述为: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在各个方向都是相同的,与光源的运动无关。

  狭义相对论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我们认为速度从一个参照系转换到另一个参照系的“常识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在所有惯性系中速度相同”的假设相抵触。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爱因斯坦的假设才是正确的:要么距离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要么时间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实际上,两者都对:第一种效果被称作“长度收缩”,第二种效果被称作“时间膨胀”。

  狭义相对论的价值在于否定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爱因斯坦实际上是将洛伦兹理论的前提换一下,即不承认以太,而假定光速不变,理论的结果则引用了洛伦兹推论。

  结论:首先做出惊人推论是洛伦兹,爱因斯坦后来提出光速不变这个假设,否认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思维的束缚,另外将洛伦兹推论从电子理论提升到整个物理学的高度。

  3.长度收缩

  狭义相对论第一推论:长度收缩。

  长度收缩有时被称作洛伦兹收缩。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就已经求出了用来描述长度收缩的数学公式。爱因斯坦意识到了它的重大意义并将其植入到相对论中。这个原理是:参照系中运动物体的长度比其静止时的长度要短。

  图一: 长度收缩图

  上图的尺子在参照系中处于静止状态。一个静止物体在其参照系中的长度被称作它的“正确长度”,一个码尺的正确长度是一码。下图的尺子在运动,用更准确的话来讲:我们相对于某参照系,发现尺子在运动。长度收缩原理指出在此参照系中运动的尺子要短一些,这种收缩并非幻觉。

  当尺子从我们身边经过时,任何精确的试验都表明其长度比静止时要短。尺子并非看上去短了,它的确短了!然而,它只在其运动方向上收缩。

  结论:图一下图的尺子是水平运动的,它在水平方向变短。两图中垂直方向的长度是一样的。当速度接近光速时,尺子长度缩成一个点。长度收缩公式为l=。

  4.时间膨胀

  狭义相对论第二推论:时间膨胀。

  所谓的时间膨胀效应与长度收缩很相似,它是这样进行的:某一参照系中的两个事件,它们发生在不同地点时的时间间隔,总比同样两个事件发生在相同地点的时间间隔长。

  图二:时间膨胀图

  图中两个闹钟都可以用于测量第一个闹钟从a点运动到b点所花费的时间,然而两个闹钟给出的结果并不相同。

  假使两个事件分别是“闹钟离开a点”和“闹钟到达b点”。在我们的参照系中,这两个事件在不同的地点发生(a和b)。然而,让我们以上半图中闹钟自身的参照系观察这件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上半图中的闹钟是静止的(所有物体相对于其自身都是静止的),而刻有a和b点的线条从右向左移动。因此“离开a点”和“到达b点”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同一地点!(上半图中闹钟所测量的时间称为“正确时间”)按照前面提到的观点,下半图中闹钟所记录的时间将比上半图中闹钟从a到b所记录的时间更长。

  相对论导出了不同惯性系之间时间进度的关系,发现运动的惯性系时间进度慢,这就是所谓的钟慢效应。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

  时间膨胀并非是个疯狂的想法,它已经被很多实验证实。

  例如基本粒子中有一种叫做μ子,它是一种不稳定的粒子,在静止时平均经过2 10…6s就衰变为电子和中微子。μ子在地面参考系中运动速度可以极高,达到。假使不考虑时钟延缓,那么这样速度的μ子从产生到衰变平均通过的距离就只有600m,而考虑时钟变慢效应后,距离应该为9500m,理论的预言和实验的结果完全相符。

  结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时间膨胀公式为:t=t0/ ,或

  j侵拥脑硕芷冢硎舅俣仍酱螅拥脑硕芷谠匠ぃ眜接近c的时候,钟的运动周期接近无穷,即钟停止了。)

  5。 质量膨胀

  狭义相对论第三推论:质量膨胀。

  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不再是绝对量,而与物体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典力学中的“绝对质量”称为静止质量,用m0表示。

  当测量相对于观测者有高速运动的物体时,得到的质量称为相对论质量,用m表示。质速关系式:m=m0/ 。

  结论:物体质量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当物体的速度趋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

  6.视觉旋转

  狭义相对论第四推论:视觉旋转。

  根据狭义相对论长度收缩原理,一个运动物体在它的运动方向上要发生洛伦兹收缩,那么,人们是否能看到一个高速移动的球体呈现出“被压扁”的形状,即变成椭球状呢

  以一个高速运动的立方体视觉形象为例。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物体的视觉形象是由来自物体的不同部分但同时达到观察者的视网膜(或照相底片)的光构成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光一般不是同时发出的。离观察者较远的点在较早时发出的光,与较近的点在较晚时发出的光同时显现在观察者眼中。

  如果物体在运动,观察者看到的是物体各部分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所构成的形象:从这个原理来说,即使按照非相对论的观点,物体的形象也是会发生畸变的(只不过对于通常的低速移动的物体,这种效应难以觉察罢了)。

  以立方体各棱与三个坐标轴平行为例,它的边长为l,并沿x轴正方向以速度u= c 运动'见图3(a)'。假定观察者或者照相机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例如在z轴上)并且远离运动物体,即物体所张的视角很小,它上面各点发出并s至观察者的光线可以认为是互相平行的。

  当立方体运动时,由于立方体中的e和f发出的光要比a和d早l/c秒,那时e和f的位置在置在e&;acute;和f&;acute;,比e和f落后一段距离 。对于adef面上

  其他各点可以做类似的考虑,可以推出,adef面看起来将是一个高为l 、宽为 的矩形。

  与此同时,abcd面由于ab和dc的洛伦兹收缩,看起来也是一个高为l,但宽为l 的矩形'见图3(b)'。另一方面,如果上述立方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但沿逆时针方向转过一个θ=sin…1( )的角度'见图3(c)'。

  则同一观察者(或照相机)也将看到(或拍摄到)adef面的投影是高为l、宽为lsinθ=( )l的矩形,而abcd的投影是高为l、宽为lcosθ=l 的矩形'见图3(d)'。

  由此可见,高速运动物体的视觉形象与它静止时转过一个θ=sin…1(u/c)角度的透视图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或拍摄到)的高速运动物体的形象,不是沿运动方向被“压扁”了,而是相当于物体转过一个与运动速度有关角度的形象。

  图三:视觉旋转图

  7.孪生佯谬

  相对论诞生后,曾经有一个令人极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孪生佯谬。

  假定地球上有一对孪生兄弟甲和乙。乙在地球上,甲乘宇宙飞船做星际旅行,宇宙飞船的速度为,目标是离地球8光年的某天体,到达后马上掉头以同样的速度返回地球。

  如果将地球近似地看作一个惯性系的话,那么在整个过程中,就地球系而言,飞船的钟都变慢了一个因子( =)。对地球来说,飞船往返经过了:

  8光年/ =20年

  但与此相应,飞船上的钟只走了:20年 =12年。

  当甲旅行回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