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8章

作品:云舞月扬 (全本)|作者:天外飞星|分类:辣文肉文|更新:2025-05-12 06:54:36|下载:云舞月扬 (全本)TXT下载
  八月二十二,陕西,熙河路,兰州。

  南门外二里,有一大片平坦的土地,被官兵充做校场。此时大队官兵正在操练,黑压压的马队步军摆开阵势,密密麻麻犹如铺满大地的蠕动蚁群。在无数旗帜鼓角的指引下,整齐的变换阵型。那平坦的土地被数万人脚马蹄踩的烟尘滚滚,每一次战鼓擂起,官兵们口中都大声呼喝,气势雄壮如虹。

  折可适立于高坡之上,注视着账下着数千藩汉健儿带起的阵阵冲天军气,心中不由得赞叹。久闻熙河之兵马精锐,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比章楶在环庆路苦心操练的兵马一点不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熙河路之兵马,大多数都是当年王韶、李宪的旧部,皆是百战锤炼的劲旅。而那些青唐藩部也以悍勇著称,从这些人里面挑出来的兵马,堪称虎狼之师。折可适一生辗转前线,最初是在河东路,后来到了麟延路种鄂账下,后来又去了泾原路,再后来又到庆帅章楶账下同心协力大破西夏,可谓见多识广,各处的兵马都见过,若论各军强弱其实无大差别,但是若论战斗经验之丰富,士兵之嗜血好斗,以前所见各路大概都不如熙河路。

  当年王韶开边熙河,拓地千里,对那些不服的藩部,就是硬生生一路杀过来,所过之处血流成河,端的是杀人如麻。有了这样的「光荣传统」,熙河路的宋军历次征战,最为乐战好斗,所过之处,经常是横尸遍地不留活口。

  不过折可适虽然脸上带着赞许的表情,但是目光一转移到手中的信上,脸色却又变得凝重。

  自从他接到章楶给他的信后,也是暗中加强了盘查。他为将多年老于行伍,军队里那点事情他简直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那封密信他一眼就看出来了:纲运的密件。从前他不知道多少次见过这种密件,若会弄错简直是笑话。

  章楶在心里写得很清楚,这是西夏境内最重要的细作「青云」冒险传出来的情报,西夏,或者确切点说是梁乙逋在打宋朝某支纲运的主意。此举可能和西夏内部的权力斗争有关。

  当然折可适没有让别人知道这封信的存在,两个边臣私下往来,乃是朝廷大忌。他只是暗中加强了兰州境内的盘查,但是没多久京兆府的公文就到了,他才知道京兆府出了如此惊天大案,也才明白了到底西夏瞄上的是哪一支纲运。但是此批纲运毕竟不是运到他兰州的,他也无权过问那里面到底是什麽。不过他猜想可能是军器,西夏自身也是军事强国,军事方面唯一不如宋朝的大概就是铠甲弓弩火器之类的,能让西夏特别关注的显然不是普通货色,难道是……

  他突然想到了洪德寨的大战,那震天动地的雷火,那穿金洞石的强弩……

  最近枢密院喜欢玩这种把戏,将军器夹杂在粮草杂物中暗中运往前线,他在兰州就接收到过这样的纲运。

  枢密院的官僚们大概自以为聪明,不过此举在折可适看来真正是多此一举,若是暗中行事,那自然是要出其不意收奇兵之效,必是为了进攻作准备。但是朝廷又下令严禁边将挑衅,那还不如大张旗鼓,正可震慑西夏,虚虚实实让他摸不着头脑。自己偷偷摸摸的跟做贼似的,现在出了事,大概又不敢声张,生怕引起人心不安,当真是没事找事自寻烦恼。

  不过现在知道也晚了,而且他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禀告朝廷此时乃是西夏所为。按道理做臣子的理应知无不言,否则就是欺君,而且事涉军国大事,不可等闲视之。若是梁乙逋打这批军器的主意真的是因为西夏权力内斗已经到了要动武的地步,那说不定对于大宋来说又是一次机会,元丰西征的遗憾说不定能够就此弥补。

  不过自己事前不说,事后才说,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往里跳吗?而且手中章楶的信件内容,有让他的心情变得沉重。

  到应天府屁股还没做稳当,章楶的新任命又下来了: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军州事。一下从大宋四京之一的守令被贬到了岭南蛮荒之地的险恶军州,这完完全全是重贬。虽然罪名信中说得比较含糊,什麽有失大臣体,但是章楶在信中似乎也显得有些英雄气短,和当年经略环庆,大破西夏时的意气风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折可适可以理解他的心情,疆场之上立下赫赫奇功,却给无端左迁。好不容易盼到新党当政,却又给调离前线,结果现在在官场上混来混去越混越惨,竟然又给贬到岭南,这对于章楶这种才华横溢豪情万丈的士大夫来说,实在是比杀了他更难受。

  而现在,自己若是将此事上秉朝廷,更别说会对章楶造成何等伤害,朝廷里那些御史台谏们个个都是杀人不见血吃人不吐骨头的货色。边关将士披肝沥胆赴汤蹈火他们就看不见,一点小事他们就能无限放大,把你形容的大奸大恶天理不容。反正他们的职业就是给别人挑毛病,自己躲在安全的地方拼命用吐沫淹死别人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此时章楶正是倒霉的时候,自己上奏此事铁定会牵连到他,那些台谏文官王八蛋们一定会落井下石,什麽私自蓄养密探,勾连西夏,图谋不轨等等罪名,折可适自己随随便便都能想出一大堆来。

  自己在庆州和章楶惺惺相惜,彼此相交莫逆,章楶并不因为自己乃是个武人而看低自己,反而引为知己,如此厚谊,此时岂能让他雪上加霜?况且章楶乃是国家栋梁,一身才华就此埋没,实在是大宋的损失,于公于私,自己都不能落井下石。

  看章楶信中的意思,大概也是想要自己对此事保密。既然如此,那就很好选择了。他将书信烧了,旁边部将们虽然奇怪,但是碍于军法却无人敢乱问。

  折可适又唤过身边一个心腹参军,低声嘱咐了几句。那参军施礼退下,然后打马扬鞭,先跑回城中了……

  西夏,兴庆府。

  「太后,臣斗胆,敢问此情报来自谁人之手?」仁多保忠看着手中的密件,眉头紧皱,上书之事确是紧要机密,但是深悉兵不厌诈的他习惯性的对于一切陌生的情势都采取怀疑的态度。

  「此乃本宫亲自安插至一品堂内的心腹所报。」梁太后轻描淡写地说道,同时也轻轻的敲打一下面前的仁多保忠,自己并非你们可以轻易欺瞒的一介女流,我自己有自己的情报来源,自己也有自己的一套人马,并非只靠你们才能成事。

  「太后,臣斗胆再问,此人可信否?」仁多保忠却不依不饶。

  「本宫之心腹,自然是十分可信的,怎麽?仁多大首领是怕中了贼子的反间计不成?」梁太后语气变得不悦,仁多保忠的态度有些冒犯了她。旁边撒辰轻轻拉了他一下,仁多保忠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什麽错误。其实这只是他多年征战沙场的习惯,其实世上绝大多数武将都有这习惯,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听到的,从别人那得到的消息都值得怀疑。

  「臣不敢,臣失言,请太后恕罪。」仁多保忠急忙跪下,不过梁太后也并非真要把他怎麽样,恕他无罪后,仁多保忠才又说道:「即是此事可信,那说明梁乙逋这贼子已经得手,下一步,只怕便要犯上作乱了。」

  「东朝弓弩火器虽然犀利,然数量不多,作用到底是有限。梁乙逋若想以此作乱,未免太过不自量力,兴庆府十万精兵,凭他那些弓弩如何杀得过来?莫不是疑兵之计?」撒辰提出了不同看法。

  「若是配合天时地利,少量利器在合适的人手中,也能以一当十。」仁多保忠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却见梁太后的脸色一变,显然是想起了洪德寨的惨败。就那麽几百张弩,几十个惊天动地的奇怪火器,真的就令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那些山崩地裂的雷火电光已经深深的印入梁太后的脑中,难道梁乙逋想用那些可怕的如同鬼神般威力的火器来对付自己?

  那真是最可怕的噩梦……

  「况且,梁乙逋在兴庆府内也有势力,他若是直接攻打皇宫呢?只需御围内六班直中有几个内应,到时再配合这些威力巨大的弓弩火器,只需精密布置,谁敢说没有犯上作乱的机会。况且他现在还是国相,有能力将这些东西秘密运进兴庆府。同时也有能力在城中制造混乱,到时候趁乱行事,行博浪一击,说不定有成功的机会。」

  「御围内六班直便有五千精兵,况且城外数万府卫军也在太后掌握之中,一旦变起,顷刻可至……」撒辰执掌兴庆府城防和西平府翔庆军,对于自己的部下还是很有信心的。

  「当年北朝耶律重元谋反,只靠四百架宋弩数百死士便敢正面袭击数万皮室亲军,并险些弑君成功。事败之后,又可从数万追兵的包围中溃围而出远走大漠,可见兵力差距并非一切。况且御围内六班直和府卫军在环州失利之时多有死伤,调补进来的军卒将校,谁敢保证没有梁乙逋的奸细在里面?梁乙逋久掌军权,蓄养之亡命爪牙只怕倍于重元,如今又有利器相助,一个不慎,便是聚九州之铁,不能铸一字。」

  听着仁多保忠和撒辰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是说局势有多麽危险,需要自己早下决断。梁太后却看见巍名阿埋这老将沉吟不出声,便询问道:「老统军,为何一言不发?」

  「启秉太后,老臣只是在想,我等既然知道了梁乙逋所谋何物,那东朝更应知道。如今东朝章敦当权,此人桀骜好战、侵略成性。如此完美的借口,早应遣使问罪,发兵犯境,为何到现在还无一点动静。莫非东朝不知是我等所为?」

  「正是!」旁边妹勒都逋眼睛一亮,显然想通了关节。「那梁乙逋所依仗者,一品堂是也。他若是调动兵马潜入长安附近邀击宋军,除非他所典之兵各个都是神仙,否则东朝数十万大军云集,这路兵马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过得道道封锁线?莫非当宋军都是聋子瞎子麽?此事绝不可能!便是有这等精兵,必非默默无闻之辈,为何我等不得于闻。况且梁乙逋想要调动兵马,绝不可能瞒的连我等几人都不知一点风声。」

  「不过东朝民间却盛传是西夏骑兵深入长安抄掠……」

  「此乃东朝惯例,不管什麽事都有莫名其妙的谣言四起。也许正是因为民间有此谣言,东朝才会觉得不知真假,未有轻动。」

  「这也就是说,梁乙逋乃是收买东朝盗贼之流,那麽说,那批军器只怕还没有进入西夏,还在那群盗贼手中。梁乙逋还需设法将这批军器接应入境?而且东朝出了这麽大的案子,必定也是盘查道路,加紧侦缉,那批军器只怕没那麽容易离境。」

  说到这里,几个重臣罕有的想到了一起。

  迟则生变,快刀斩乱麻!

  「太后,臣有一策。可令宋境内的细作全力打探究竟是哪股绿林盗贼劫夺了这批军器,探明之后便来个偷天换日,以此引梁乙逋上钩,到时诛杀之!」撒辰兴奋的脸色发红,终于到了和梁乙逋算总账的时候了。

  梁太后心中一动,但是却罕有的迟疑起来,她倒不是顾惜梁乙逋的性命,只是觉得事发有些突然,刚才还在商量如何应付危机,怎麽现在就成了动手的好机会了。

  「太后,当断不断,必留后患。」仁多保忠带头跪了下去。接着其余人都跪了下去,信誓旦旦的赌咒发誓,这是除国贼的大好时机。

  梁太后看着这些重臣们,心中也是给自己鼓了鼓劲。

  迟早要翻脸,不如先下手为强!

  *

  汴京,万胜门。

  童贯骑在马上,回头看了看汴京城那巍峨雄浑的城墙,心中一阵阵的兴奋。

  汴京城,我童贯今天还是个小人物,但是总有一天但我回来的时候,将是万人瞩目的盖世英雄。在宫里熬了这麽些年,终于等到了我表现的机会。我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抓住刘贤妃,住抓郝随,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东西往上爬。

  旁边那宫娥苏湖,此时也是女扮男装英姿飒爽。此女本就美貌,换上男装,更是别有一番动人风情。刘贤妃居然会派她跟出宫来,有些出乎童贯的意料,想来刘贤妃对此事也是极不放心,特意派了自己的心腹前来监军。

  这女人到底有何能耐,童贯是没亲眼见过的。她始终沉默寡言,冷冰冰的就像一个冰美人,但是有时童贯能从她眼底深处,看到不经意露出的一丝冷漠的杀气。

  而且从她的举止来看,虽然常年身处深宫,但是对外面之事确是了如指掌,显然有着丰富的市井江湖经验,童贯不禁怀疑此女是不是经常暗中出宫在江湖上行走。这麽说,显然那个刘贤妃也并非自己原先想象的那麽简单。

  还有另外一个儒生,此人不知是何来历,但是也与他们同行。

  不过这都不能影响童贯此时的兴奋之情,那些读书人举子们中进士的感觉大概也和自己一样吧,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自己入宫十几年,割了自己的子孙根,忍辱负重不就是为了讨个锦绣前程。十几年终于盼来了大人物的青眼,将自己引为心腹,这是个多麽好的机会。

  当然,兴奋归兴奋,童贯还是不会忘了自己的身份。自己是个太监,此次出宫乃是以赴陕西采买的名义掩护出行,真正的目的必须秘密行事。那些士大夫们对于宦官有着天然的反感,若是被地方官抓到一点把柄,必然往死里弹劾,甚至极端一点的,直接把自己杖毙了都有可能,那时自己的命运也就到头了。

  虽然不知郝随使用了哪些手段请动外朝哪位相公援手,那几个嫌疑人物的文引度牒还有市籍资料居然都查清楚了,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陕西。

  自己要麽两手空空的回来,要麽完成使命满载而归,没有第三种选择。

  此行不是我童贯命运的终点,我一定能挺过这一关。只要我挺过这一关,我将会脱胎换骨,变得完全不同,不再是任人呼来喝去的小黄门,而是真正的大人物。

  策马扬鞭,三人驰上官道,在落日余晖的金光中,西行而去……

  第07章

  宋绍圣元年九月十九,陕西,秦凤路,凤州,两当镇。

  韩月做游方道士打扮,风尘仆仆的样子,骑着头毛驴行走在官道之上。由凤翔府至凤州的官道乃是沿渭河至固道水所建,中间隔着一道陈仓山,两处州界之地便是著名的关中四关之一的大散关。而进了凤州的地界,直至凤州州治梁泉县,官道皆是依水而建。过了凤州城往南,固道河的名字便依当地土人的习惯而改称嘉陵江。

  两当镇便在嘉陵江的支流红崖河边,此地属两当县管辖,县名便是由此而来,但是两当县的县治在广乡镇,只因广乡镇在整个凤州乃至整个秦凤路都是首屈一指的富庶上县,其原因便是大宋朝为数不多的几个大银矿之一便在广乡境内。开宝五年,朝廷在这里设了银监,治平元年罢置官改隶地方,元丰六年矿脉衰绝,朝廷罢废其监,不过此地的道路通畅,人口密集,早已形成若大规模,还有传言说银矿并未采掘干净,仍有故此依旧是富庶之地。

  广乡城南关附近,早已形成墟市,酒肆客栈脚店上百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凤州地处陕西内陆,不像沿边的环州、绥州等军州要防备西夏,终年驻扎重兵,处处森严壁垒,来往行人盘查极严。在这里虽然也有官府设的哨寨,但是功能早就变成向来往行商征税,军事意义只是象征性的存在。

  但是近日,当地的百姓们却发觉了情势的不同,官兵们一改往日之疲沓,城墙之上到处都是禁军老爷们站岗,一个个披坚执锐威风凛凛,不但城门加强了盘查,官道上的哨卡也满是官差。全县的厢军、巡检、弓手全都上了大街,脸色凝重。不明真相的百姓们被这等如临大敌般的气氛弄得不知所措,一个个交头接耳,都在猜测究竟发生了何事,是不是西夏狗贼又要打过来了,这等情势,必定是发生了大事了。

  只有南关附近的行商们,才将消息带了来。

  京兆府前些日子出了大案,一伙胆大包天的盗贼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公然截杀官兵,官兵数百人全部遇害,押运的纲车被抢了无数。也有人说是西夏骑兵潜入京兆府邀击官兵,朝廷死了大官;还有人说是辽国上京道的马贼入境,劫掠大宋,官兵前去围剿结果被打得大败。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传言应有尽有,听得百姓们一个个瞠目结舌,将信将疑。

  无论何时何事,流言这种东西永远都是无法禁绝的。

  而韩月一路之上,也感觉到了这种情势的紧张。虽然陕西路可能和大宋朝其他路比起来是最戒备森严的区域,但是和两年前比起来,还是能明显感到不同。那时候他和张怀素一起前往环州,西夏大军入寇在即,处处情势紧张可以理解。但是就是那样,京兆府等腹地还是没有像现在这般如临大敌。

  这一路上,京兆府发生的大案,他早就听说过了。什麽西夏骑兵入寇,韩月嗤之以鼻。他自己也是当过兵的,军中情弊了然于胸。即便号称万里挑一天下精锐的辽国拦子马军,也不可能视宋朝数十万边防军如无物,如此深入宋朝腹地。西夏何德何能,辽国办不到的事情他能办到?况且西夏面对的可是宋朝最精锐的数十万西军,此等谣言未免太过视宋军如无物了,只能骗骗那些没见识的乡下泥腿子。

  说什麽辽国马贼则更不可能,上京道的阻卜蛮夷们向来桀骜不驯,似这等庞大的部族,随时能动员十万以上的壮丁作战,辽国朝廷历来也只是鞠糜而已,时降时叛乃是常事。只是这次闹得太大,西北招讨司都打了败仗。而这些蛮夷一旦得势,首选目标必然是倒塌岭。因为倒塌岭节度使司和西北招讨司乃是辽国给上京道脖子上加的两根套索,倒塌岭隔绝西京道和上京道,保护西京道不受上京道叛军的侵略。现在西北招讨司已经被击溃不足为道,叛军必过倒塌岭掠西京道,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而上京道和宋朝根本不接壤,中间隔着西夏和辽国西京道,上京道的蛮夷除非肋生双翅飞到宋朝境内,否则如何能出现在京兆府。这等事,根本就是荒谬可笑。

  倒是那宗大案,可能真是绿林盗贼所为。根据这一路之上的所见所闻,他有七成把握此事和弥勒教有关,那麒麟丹有何威力他是知道的。既然其中有麒麟丹,那肯定和弥勒教有关,说不定就和孙二娘有关。现在官府到处侦缉此案,而黑道绿林上面消息也满天飞,不少人放出消息要高价买此事的内幕。

  这其中,就包括河北红娘子。

  这个女人,韩月肯定她绝对有官府的背景,大概就是官府允许的绿林势力。否则一个女人绝不可能把势力拓展的这麽大,就算她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代又如何?大宋将门多了去了,河朔之地的地方巡检寨主们哪个不是地头蛇?哪个不是祖上有功?怎麽不见别人搞这一套搞得如此风生水起?

  据说上次她就瞄上了弥勒教,大名府那个姓卢的员外,韩月虽然不知道他究竟和孙二娘有什麽往来,但是直觉孙二娘是脱不了干系的。韩月自己有自己的情报来源,张怀素那老道虽然装神弄鬼,但是消息确实灵通。这次红娘子又如此关注,难道真是在替官府做事?

  还有陕西境内的事,必然和西夏脱不了干系。若真是孙二娘所为,难道他们真的和西夏存在什麽自己不知道的交易?韩月是断不会相信孙二娘降了西夏的,她还没堕落到如此地步。联系到上次的那个卢员外,难道和这件案子有什麽关联?

  如此大案,不管是谁做的,那都是提着脑袋上了,攻击官兵便是造反,官府如若抓住便是绝对的死罪!甚至要株连家族!而弥勒教以前就有造反的前科,孙二娘手下的人都是以前苏延福的人马,多是亡命之徒,攻击官兵对他们来说又不是没做过。而且很难想象此事乃是一时兴起,必然是经过长期周密的策划才能动手,案发之后丢失的纲车一直没有找到,显见是准备充分之极,让官府一点蛛丝马迹也抓不到。普通盗贼只对钱财粮食感兴趣,没人会碰官府的纲运。

  韩月这一路之上越想心里越惊,很可能孙二娘很早之前就在策划此事了,不论她在策划什麽?那麽自己的这幅画究竟是不是她计划中的一环?

  她抢的究竟是什麽?抢来有什麽用?自己会不会卷进什麽了不得的祸事里了?这个女人,绝对不能小看。

  不过幸好自己已经收了钱了,只要到地方把画给她便是。这一点上她对自己还挺放心的,居然先给钱,然后让自己把画千里迢迢带到陕西来,也不怕自己半路跑了。

  也许这个女人已经把自己的性格给彻底吃透了,料到自己不是那种食言之人。想到这里,韩月心里一阵郁闷,他很讨厌这种感觉。自己什麽都不知道,却被人吃得死死的,好像个提线木偶般被人牵着鼻子走,什麽时候被人卖了都不知道。很难想象当年在辽国的时候这个女人一幅落魄的模样,任人凌辱。现在如鱼得水之时,真面目却是如此的令人不敢掉以轻心,稍有不慎,就会被她利用。

  不过自己也不是全无办法可想,自己的承诺只是把画给她,除此之外别无任何责任,之后想干什麽就是自己的自由了。凤州城内的林家店,自己便是在那里落脚。那客栈有绿林背景,而且巧的是似乎也是拜红娘子作老大的。

  自己以后若要在绿林上行走,找个好靠山是必需的,张怀素那老道不是什麽好鸟,自己已经给他惹了祸,想来也绝对不会再罩着自己。红娘子的名头好大,结交一下对自己没坏处。至于孙二娘会如何,韩月根本没有考虑。

  镇南口的一家磨坊内,韩月见到了孙二娘。

  对这个女人韩月实在是不能不服,从前怎麽没看出来这女人如此杂学广博,竟然还会易容。原本美貌姣好的面容此时竟像衰老了二十岁,面色蜡黄满是麻子,头发花白斑杂,看起来一点也没有不自然。虽然仔细看还能看出来原来的相貌,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年龄衰老。而且一开口就是地道的陕西腔。

  自己原本为拦子马,专司侦查,潜入敌境打探军情乃是常事,有时也要易容便装以方便行事,但是自己那点易容术和这女的一比简直不值一提。

  “师兄果然是信人,小妹这厢谢过。”孙二娘收起画卷,看样子也是长出一口气。

  “师妹说的哪里话,小事不值一提。只是愚兄有句话不吐不快,还望见谅。却不知师妹要这画何用?此事牵涉太多,实在不能等闲视之。”

  孙二娘盯着他好一会儿,最后才笑道:“师兄这话,是替自己问的,还是替旁人问的?”

  “师妹何必如此,现在黑白两道谣言满天飞了。师妹若是想隐秘形迹,便不当用麒麟丹。却不知师妹如此大手笔是为了何事?莫非想继承当年前辈未逞之志,想要改朝换代?”

  “师兄又不是宋人,这大宋朝是否改朝换代,又与师兄何干?”

  “愚兄虽非宋人,但此事却是牵涉太深。而且天下绿林可不分什麽宋人辽人,现在道上有人放出暗花,师妹不会不知道吧。师妹与西夏的关系不浅,还是小心为上。”

  “此话从何说起?”孙二娘明知韩月是诈她,但是面不改色。

  “陕西地面上发生的事,哪件和西夏脱得了干系?官兵的纲运既非粮食又非钱财,有甚值得冒险的。若是只为钱粮,又何必去截官纲。却不知师妹何时攀上了如此高枝,当真瞒的愚兄我好苦。”

  “师兄不必诈我,但是此事小妹我也无须隐瞒。这案子便是我做下的,朝廷官兵说什麽西边精锐之师,依我看尽是草包饭桶。至于西夏倒是师兄误会了,小妹只是拿钱办事,并非投了西夏。”

  眼见孙二娘痛快承认了,韩月反倒心里一惊。

  “师妹果然巾帼不让须眉,想来是准备做一番好大事业了?却不知有用得着愚兄之处否?若有用某之处,尽管开口便是。你我兄妹之间,不分彼此。”话是这样说,韩月心中却打算离开这里后立刻里这个疯娘们远远的,免得糊里糊涂被她连累了。这女人干的事实在是疯狂。莫非她真的是想造反,她真的脑子坏了?

  “小妹也没有改朝换代的心思,只是想替教中前辈们出上一口恶气罢了。绿林官府本来天生便是不共戴天,杀几个官兵又算得何事?”孙二娘淡淡一笑。

  “况且官府与我有杀父之仇,大宋百姓贩私盐二十斤便砍头,那些狗官们大捞特捞却无人问津,这真是天理何在?小妹早知外面风生水起,早晚有人查到我头上来,不过小妹既然做了这案子便不怕,不管是谁有本事便来上门寻我的晦气吧。”

  韩月看孙二娘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知道她实际上已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自己的这幅画,这幅牵涉到宋朝深宫最龌龊隐秘的画,想必也是西夏所欲得。要不孙二娘能眼都不眨的拿出六千贯金珠财宝这等巨款,背后没有人撑腰支持是不可能的。

  不过既然她承认了,说明现在她手下的弥勒教徒已经成气候了,敢于攻杀官兵,自然也不会把其他的绿林势力放在眼内。绿林道上神通广大的人多的是,孙二娘想瞒也瞒不了多久,迟早被人知道这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是她做的。不管道上的人是出于什麽目的,估计也没人动得了她,而官府的话,以孙二娘这等善于隐藏形迹,估计也是不好抓。她在京城能混那麽久,现在又能在这里落脚,显然有各种各样完美的掩护身份,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经营出来的,弥勒教的潜力,显然自己所了解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师妹言重了,愚兄只是心中有些疑问,现在既已释然,这便告辞。画卷收好,后会有期。不过师妹多加小心,愚兄既能猜到此事端倪,天下聪明之人甚多,必然也有能猜到的。还望师妹多加保重。”……

  入夜,两当镇。

  镇口巡夜的铺兵们打着火把自镇口穿过,还有更夫打着铜锣,除此之外,街上少有行人。大宋边境的军事州都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再加上官府又行保甲法,所以普通百姓们晚上天一黑便不再出门。上个月京兆府的大案闹得各地谣言纷纷,知州相公专门下令各地严加巡备,以防有歹人趁机作奸犯科。

  待到逻卒的队伍过去,两道鬼魅般的黑影若隐若现,消失在磨坊门口。

  “二娘,西夏的使者到了。”一个气度沉稳的青年躬身行礼,低声禀告。

  孙二娘面色沉稳,挥了挥手,那青年便闪身出去。过了一会儿,从外面跟他进来了两个人,一男一女。

  为首的女子乃是个金发碧眼的西域女人,身穿黑袍,气度不凡。孙二娘却是认识的,笑笑抱拳说道:“麻魁大人亲临,未能远迎,还望见谅……”话没说完,突然看见女人身后的男人,突然大惊失色,不由得脱口而出:“你!?”

  屋内的气氛一下变得古怪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