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媒体又报道了父子相亲的事,这对比特来说,是一种安慰和补偿。恋情“见光死”引起的不愉快,立刻被比特抛到九霄云外,只要被媒体关注着,就是比特要的效果,就是比特的机会。通过这次失败的相亲,比特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曝光率,他又接到了一波又一波的电话。
在这些电话里,有一个是山东卫视《今日有约》栏目邀请比特父子录制节目的。在演播室,比特作为嘉宾,现场应对主持人和参与现场速配活动的六男六女嘉宾的提问。
面对比特这样另类的征婚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4号女嘉宾:我觉得比特先生这样的做法是表现出一种对爱情的执着,虽然说年龄稍微大了些,但追求爱情的心永远不会老,这一点很让人感动。
5号男嘉宾:我觉得这纯属炒作,征婚可以有很多方式,他却弄得跟要饭的似的,我们中国人一向都比较传统,比较难接受。
5号女嘉宾:我觉得他能通过这件事把自己炒作起来也是一种本事,像很多人什么事都做却炒作不起来那也没用啊,我觉得作秀能秀得精彩、秀出真爱、秀出真我也行。
3号女嘉宾:我觉得他的理想是想和儿子都成为中国的卓别林,他的目的主要是制造新闻,我觉得征婚是假,想成名是真。
2号女嘉宾:我觉得我不能接受,我需要的是一个丈夫,我的丈夫不能把我和儿子作为一个成功的筹码,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面对这些不同的看法,比特都有所准备,他回答得很煽情:很多看过卓别林喜剧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流浪和挣扎中找到快乐,我觉得我儿子所受的委屈也不是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当然,他也道出了一个挣扎在生活底层的草根的心里话:“我们除了拥有自信和梦想,其他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只能尽情去享受这种生活所带来的快乐。”
记者有话说:“秀”有多成功,征婚就有多失败
父子寻找一个共同的女人。这句看似乱伦的口号,是这场征婚秀最成功的地方,它就像相声一样,抖了一个包袱,之后让人恍然大悟地笑了。一个普通的征婚,就用了这么一点小聪明,显得比其他征婚都要成功。
在比特所有的秀中,剑走偏锋永远都是他策划的思路,一场秀中的口号或者广告语往往就是成功的关键。 好比“卖孩子”秀一样,都不能一语道破,让人浮想联翩,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人继续往下看。
这场秀的另一个成功之处,还在于比比特的出现,把儿子拉出来一起征婚,让真正想征婚的比特显得真诚无比,至少是他没有隐瞒有孩子这一事实,给他的征婚意图增加了不少诚信度,而比比特的可爱也给这个不怎么英俊的爸爸加了不少分。事后比特承认,不少应征者都说喜欢小比比特,一开始的话题,都是这个小家伙。
所以,这场秀的策划意义,实际上是打了一个情感牌,产生了1+1 》 2的效果。
这场“父子征婚秀”无疑是成功的。可是比特要的仅仅是这些吗?他征婚的诚意度正在经受着拷问。比特最开始的出发点确实是要征婚。他打出“父子寻找一个共同的女人”的口号,也是实实在在的发自肺腑的言语。这个时候,还不能怀疑比特征婚的诚意度。
就因为“秀”,一切变得不一样起来。秀有秀的规则,秀有秀的残酷。吸引眼球的是什么?骇人听闻的是什么?秀的是什么?比特把寂寞、孤单、对爱情的期待拿出来秀了,把诚意拿出来秀了。这场策划在一开始注定了成功,同时也注定了失败。比特秀得有多成功,征婚也就会有多失败。因为他秀的是他自己,他是自己的导演,他是导演的道具,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笑声当中是很难产生爱情的,爱情必须在笑声暂停的静场中产生。导演带着道具催生了笑场,但是已经没有了可以催生静场的道具——因为,道具和导演是同一个人。导演和道具的同质化决定了一些缺陷,一些遗憾。
这里得出的结论是,策划者必须和自己策划的事件、人物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距离。冷静客观,这样才能在策划出轰动事件的同时,不会把自己全部陷进去,至少还留有一定的空间可以在笑场之外用来发挥。
另类在街头的狂欢(1)
比特坐在老乡开的一间道具服装店里,紧盯着一块做模型的泡沫板。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块泡沫板:高40厘米,宽80厘米,长2米。比特正在琢磨着这块板能做什么用,雕塑?模型?……电视机在播新闻节目,女播音员美妙的声音传来:“……为了宣传‘艾滋病日’,许多安全套商家都纷纷出动,上街派发防艾传单和安全套,有实力的企业邀请明星、名人作为形象代言……”
比特一回头就看见屏幕中一张巨大的广告牌,上面的濮存昕温柔地笑着。比特不由得朝他笑笑,嘴里自言自语:“真没创意!”
说完,他马上意识到了一件事情:没创意的人不是濮存昕,是那些商家。我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呢?
超级“大炮”是怎样做成的
作秀的人对节日最敏感了,忘记节日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用比特的话说,那叫不专业。
此时是2004年11月30日,距离“艾滋病日”仅剩一天。比特坐不住了,站起来在门口走来走去的。电视还在播放促销员派发安全套的镜头,比特瞟了一眼,预感到自己的灵感马上要闪现。
比特的脑子活跃开了,一转眼和一转念之间,无法形容的思维过程,让他做出了这么一个决定:制作一个巨大的男性生殖器官,给它套上一个安全套,放在两个车轮之间,自己扮演一名医生,像推大炮一样把它推到街上去,上面的广告语是“战争与和平,安全都第一”。这场“大炮防艾秀”,肯定震撼。
计划已定,比特兴奋不已,现场惊人的震撼场景已在他的脑海中开始呈现。但一想起时间,他的神经马上又紧张起来:剩下一天了!比特没来得及跟老乡打招呼,就扭头走了。
他去哪里?去做什么?原来他要去装饰材料商行寻找制作巨大生殖器的材料。
他准备像编制灯笼一样用铁丝做龙骨,用海绵和弹力布做外套。可又一想,分量太重,不太方便,而且很难挺直,不行。接着他又想到用床垫里的弹力塑料网做内撑,可前头的半圆处又不好处理。正犯愁,突然想起了刚才在老乡家里见到的那个大块泡沫板。于是,比特欣喜若狂地又跑回老乡的道具店里。
比特急忙问老乡:“你那块泡沫板多少钱买的?”
老乡回答:“200多,怎么了?”
比特又问:“我想用半块,行不?”
老乡说:“那你就用呗。”
比特与老乡用不到20分钟时间,就把那块大泡沫板锯成了长长的两半。
老乡问他做什么用,他就手舞足蹈地讲述了他的怪异想法。老乡听后边笑边说:“这回你又要成为新闻人物了,等着看你的报道。”
为了使模型更加逼真,比特打开老乡的电脑,在性用品网站上搜索到两个看上去很漂亮的女用自慰器图片,并打印出来。
比特必须抢时间了。拿着刀子开始在高40厘米、宽40厘米、长2米的泡沫板上比画开了。比特是学工艺美术出身的,曾玩过两年木雕,雕刻个生殖器模型那是小菜一碟。几个小时后,他就把一个生殖器模型从泡沫板里“取”了出来,活灵活现的。
比特把它竖立起来,比自己高出一头。
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睾丸、外套、双轮铁架、广告文字、医生行头等等。
比特问老乡:两颗睾丸怎么办?用什么做更好呢?
老乡出主意说用气球吧,分量不重,还便于携带。比特也认为用气球是不错,但他还是有顾虑:现在又不是春节期间,从哪里能买到那么大的气球呢?突然,比特想到了足球,去超市里买两个玩具足球,每个才十几元,而且足球还可以让人联想到男性的威猛。
比特又为车轮铁架犯起愁来,老乡说也不难,可以借用他自行车上的两个轮子,中间用个焊有螺丝的t形铁架就可以了。
比特这老乡不愧是专门做道具的,这件事上帮了比特不少忙。
另类在街头的狂欢(2)
比特又请老乡的老婆根据模型尺寸,用白色的弹力布加工一个很合体的“安全套”。这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他早已忘记自己连中午饭还没吃。
天黑之前,比特把“大炮”的底座——双轮铁架也加工好了:两个自行车轮子,由一根1米长的钢管用螺丝连接起来,钢管中间焊有一根2米长的铁棍,与钢管成t字形,用来推拉和固定模型。
晚上,比特又去台湾花园一位老乡的招牌店里,刻了两套红色的不干胶广告语。
阳具大炮现装现用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中午11点,比特带着刻好的广告语和借来的医生行头来到老乡家里,正准备往生殖器模型上贴字,突然发现这个“安全套”的前头缺少个“乳头”,还有两个“睾丸”也没到位。
比特急忙跑到超市买了两个足球,然后又买了一大瓶百事可乐,迅速回到老乡店里。先把两个足球安装到位,然后从厨房拿出几个大碗,把可乐全部倒进碗里。
他顺手拿起刀子在模型前端挖了一个5厘米深的圆洞,然后将可乐瓶往里面一塞:整个模型算是完成了。
比特捻着胡子想象着路人看到这个东西的状况,不由得笑了起来。
得意完,便开始给各家媒体打报料电话,声称下午2点将在华强北茂业广场附近推安全套“大炮”做防艾游行。几家报社和电视台很快都有了不错的回音。
回想起自己最初用铁丝来做模具的计划,比特自语:“没脑子的人才去做那些事倍功半的蠢事。”
下午1点半,比特的老乡帮他把一套东西搬到马路边,比特要乘一辆的士,带着“大炮”进军华强北。跟出租车司机招手,每辆空车的司机一看他身边竖着的东西,都开走了。没办法,比特只好把东西藏在角落里,只身招拦一辆车子,然后带车子开到边上装进车的后车厢。
由于生殖器模型太长了,没法塞进后车厢,就这么高高地翘在车后面,一路载着过去。
这辆出租车吸引的回头率那就可想而知了,特别在遇到红灯时,连警察都无法专心指挥交通。
这天风很大,华强北街头派发安全套的各大品牌商家的员工,已经像幽魂一样在街上荡来荡去的了。
坐在出租车里的比特,几乎每一两分钟就接到一个记者打来的催促电话。
到了华强北茂业广场附近,比特真是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企业在做公益宣传。他很快看到了熟悉的记者,下车招呼他们过来帮忙卸车。有个摄影记者抱着个大相机跑过来:“比特,你的大炮在哪里呀?”
比特回答:“在车上,马上组装。”
东西很快被抬下车,有个记者问:“你这是什么呀?”
比特回答:“我的武器。”
东西散落在广场边上的树下面。比特急急忙忙地蹲在地上开始组装他的“大炮”。轮子很快就装好了,“大炮”也用红丝带固定在两轮之间的铁架上,就剩下粘贴广告语了。
由于风大,字贴起来比较费劲。平面媒体的摄影记者和电视台的记者已经等不及了,拿起“长枪短炮”对着比特和他的“大炮”猛拍起来。旁边那些派发安全套的工作人员看到如此情景,纷纷过来蹭镜头,“杰士邦”安全套公司的女领导,匆忙指挥穿着广告服装的员工们挡在比特前面,抢争入镜的机会。记者拿着相机东走西跑地就是不拍他们,比特忙得可是不亦乐乎。
风似乎越来越猛,比特贴得不耐烦了,本来是双面都贴字的,结果就只贴了一行,这还是记者帮忙的成果。
搞定了“大炮”模型,比特拿出白大褂,穿在身上,然后戴上一顶白色帽子,再戴上口罩和眼镜,哈哈!还真像个医生。打扮完毕,他开始推着“大炮”朝着人多的地方走去。
一“炮”成名
作秀开始了。
记者跟着拍下了许多好照片。
比特一路走去,引来很多人的观看,有些人不好意思地笑笑走过,有些女孩子还拿起手机拍下这个好玩的场面。还有个妇女抱着孩子到比特身边,看看究竟怎么回事。有个美女居然拦住比特,要和“大炮”合影。比特的怪异行为还引来了好奇的外国人,有些老外看了,摇摇头走了。一个年轻些的老外竖起大拇指冲着比特大叫:“good design。”(好创意)。
有人询问比特:上面的“战争与和平,安全都第一”是什么意思?
比特笑着解释:无论是否同房,都应该注意身体的健康。
为什么扮成医生的样子?比特的回答却是:不容易被警察驱赶。
那些“杰士邦”的安全套发不出去,看比特身边人气旺,派套者都跟在比特屁股后面,趁着路人观看比特的时机,给他们送上安全套。这招很灵,派发的速度非常快。
比特推着“大炮”转悠了一圈,看看记者差不多都回去了,就推着过马路,准备撤。他暗自庆幸深圳的宽容,自己在这里转悠了这么久,居然没有人管他。
刚过马路,从路边的岗亭上出来一名警察:“你干什么的?”
比特:“做公益广告的。”
又问:“身份证呢?”
比特递给他一张过期的暂住证。
此时,《深圳晚报》的一名摄影记者走向前询问警察:“这可是个行为艺术家,你凭什么不让他游行啊?”
警察看了两眼比特的“大炮”,对付那位记者去了。
比特看他们两人吵了起来,自己悄悄地溜走了。暂住证是过期的,也不要了。
逃离现场后,比特牵着“大炮”去台湾花园那里的招牌店,想把“大炮”暂存在老乡那里,好等第二天报纸出来了,拿着去找一家性保健品店把“大炮”高价卖出去。这生殖器模型,材料费就花了200多元,还花了他一整天的工夫,他不舍得扔掉。比特说:“我这东西,比灯箱广告强多了。”
这是事实。
比特牵着“大炮”汗流浃背地来到招牌店门口,正要向老乡说他的意思。店里的一位顾客看见了这东西,就批评那老乡:这给孩子们看见了,影响多不好。
这下老乡不干了,立刻要比特把“大炮”推远点。比特只好用刀子把“大炮”割成几截,把两个车轮收起来。比特说:“我总不能背着它去上公交车吧?只能废掉了。”
12月2日,媒体作了生动的图文报道:《“戴套”游街宣传抗艾——另类策划人做出另类行动,有人惊呼有人漠视》。
媒体报道说,防艾抗艾的宣传方式层出不穷,在华强北茂业百货前广场附近,一个自制巨型男性生殖器“大炮”模型格外惹眼。“大炮”上面套有白色安全套,写有红色标语“战争与和平,安全都第一”。“大炮”主人称,他是一个另类广告策划人,想用独特方式做一次公益活动行为实验。
报道还对现场的情景进行了描述——一个高约2米的男性生殖器泡沫模型,突然从路边一辆出租车上钻了出来,引得路人一阵惊呼:“这是什么啊?!”只见一男子随后走下出租车,慢慢地搬下两个自行车轮子!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他把两个轮子安在一个铁架上,然后将生殖器泡沫模型搬到架子上,很快就组装成一个“大炮”模型,并在模型上面贴上一句标语:“战争与和平,安全都第一”。这时路人才明白过来,该男子是在宣传使用安全套防止艾滋病……
此次“大炮防艾秀”很成功,报道出来后,众多网络转载都放在首要位置,网友评论更是热烈。比特再次在人们的眼球中闪过火花。但这并不代表他的这场“大炮秀”获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有网友这样评论说:“人的娱乐精神竟然这么快地发展到如此程度,我真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华人小说吧 电子站
记者有话说:比特的另类狂欢精神
2006年5月24日,南方都市报做了个专题报道《冒险精神——深圳几大社会群体冒险精神解读》,专题中开头写道——他们有着这样的共同特质:冒险、敢于创新、热爱自己的理想,并勇于奋不顾身地去实现人生的挑战和自我超越。骑士号、王石、南极夫妇、比特,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相同的冒险精神。
比特与这些人同列,被认为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人的典范:“表现方式来看,在他的策划里至少包含了这些东西:勇气、创意、对社会小人物的关注、娱乐精神。凝聚其中的也有深圳的创新精神。把比特放在这里,似乎有点不搭界,但若剔除比特低俗、恶搞的形式,仅看他反其道而行的社会责任心表现形式,仍可将其归结为‘另类冒险精神’……”
但就笔者看来,比特之所以能成为比特,成为作秀大王,最重要的一点,它没有提出来,那就是比特的另类狂欢精神。
世界最经典的恶搞典范就是拉伯雷的名著《巨人传》,著名的恶搞研究是巴赫金的《拉伯雷研究》。在《巨人传》里边描述了这么一个恶搞故事:有个王子,从小就喜欢恶搞,他上厕所不喜欢用皇家指定的物品,他有时候用母后的丝巾、侍女的衣饰,他最享受的事情就是抓住刚出生不久的黄毛小鸭子擦屁股……只要灵感没有受到限制,他都无一例外地满足自己恶搞的快感。书本倡导粗线条、不需掩饰的平民生活,讽刺高雅、古板的生活,将严肃拉下台,把轻松扶上阵,扯下一切修饰,得到最初最原始的真实……这就是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精神”。
比特另类秀所具有的,也就是这种恶作剧似的狂欢精神。他能把严肃的事情用最诙谐、最俗气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北京的安全套秀、深圳的“大炮”防艾秀等,都还原了事情本来的真实面貌,毫不修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巨人传》里也喜欢出现赤裸的描述,比特最初所选择的活体秀也是这种形式。在某商场内衣店里曾经出现过这种售卖形式:如果哪个女子敢穿着三点式内衣在商场走一圈,那她穿的东西就免费了;还有个老头曾衬衣外边穿着个乳罩在展会上走秀……这些活体秀,比起比特这个秀来,缺乏的一点就是那种直接的、形象的、赤裸裸的、勇敢的呈现。
狂欢是需要氛围的,严肃的地方不能产生狂欢的孢子。随着民主气氛的日益见长,从党报中生发了都市类子报,就像是国王生下了王子一样,这就给了狂欢一些自由的舞台。从比特上报纸的情况来看,比特几乎没有在严肃的《深圳特区报》上出现过,但在《南方都市报》、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晶报》、《深圳晚报》、《羊城晚报》这些都市类媒体却频频现身。
这可以表明报纸从党的喉舌中,分流给了平民一些话语权利,也给了比特表现他的狂欢状态的精彩舞台,比特灵感的喷发和想象力的爆炸,都会在报纸的一角得到充分的体现。
网友的评论表明了一个真实的现态:社会发展容许这种恶搞和狂欢,一方面已经表现了社会的容许度在增加,公众舆论变得不那么压抑。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它让中华民族崇尚高雅和含蓄的传统,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在古代,谁敢推着这种模具四处游荡啊!
这种哭笑不得、引发争议的策划,在许多策划议案上还是值得商榷的。一个完全没有争议的策划,可能引起的轰动效应不大;但一个负面因素太多的策划,有时候又是一个失败的策划。这该如何来平衡呢?这就要看策划师个人的功力了。
小儿闹市穿丁字裤裸奔
2005年5月10日下午4时,一个普通的下午。和平常一样,繁华的深圳市华强北商业街人来人往,出现在这里的一切,很容易就迅速湮没在人潮中,不太能引起匆忙的人们的注意。
但是一个小男孩的出现,却吸引了上百人的围观,有些常常在这里流浪的人们甚至全程“跟踪”观看,在指指点点、捂嘴偷笑中打发掉了一个无聊的下午。一个穿戴整齐的流浪者说,瞧这现场直播的娱乐新闻,比看报纸还过瘾。
这个小男孩之所以吸引眼球,完全是因为他的着装——他几乎赤身裸体只穿一条丁字裤。
虽然只是一个小孩,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像这样七八岁的孩子其实已经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只见1米3左右高的小家伙使劲地用手捂着自己的下身,头压得低低的,显得很不好意思。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小家伙害羞得哭了起来。
而跟在孩子旁边、与孩子长得很像、看似其父亲的长发中年男子,却仿佛因为人多而更加兴奋。对于孩子的哭泣,男子有点着急,又有点不以为然。这家伙手拿一把仿佛从济公手里夺来的破蒲扇,上面写着“小品《练胆》”几个字,加上一对男女用摄影机和照相机在旁拍摄,好奇的人们以为这是在拍电视。围观者用奇怪的眼神看着热闹,大家都想看看这个“小品”怎么个演法,电视是怎么个拍法。
这个“小品”“演”了十来分钟,主角小男孩却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没有台词也没有动作,只是红着眼睛在哭。很快,110接到了虐待儿童的报警,警察赶到,让他们离开。
5点多,男子带着小男孩又跑到华强北的另外一个路口。场景换了,小男孩的服装也换了——他穿上一件长过膝盖的大t恤,最搞笑的是,t恤胸部被挖了两个洞,露出小男孩的乳房。围观者的好奇心再次被勾了起来,中年男子揪揪孩子的乳头说:“挖个洞,他就能咬到自己的小咪咪。”这个带有色情意味的举动,在猎奇的围观人群里立刻引起一阵窃笑。
男子似乎为自己的话能引起众人兴味而得意洋洋,也呵呵地笑起来,并让孩子表演咬咪咪给大家看,但小男孩却更加害羞,沉默不语。
孩子身上的t恤很明显是事先准备好的,上面印有“比比特,是最棒的!”字样,还印有“卓别林童星网”的网址。
看到这几个字,不少人认出了他们是谁,连华强北义务献血车的工作人员小琴也认出了小男孩旁边的男子,那不是著名的作秀大王比特吗?这个家伙可是最喜欢在这一带作秀了。那这个比比特一定就是他儿子了,小琴扑哧一声笑出来,这回他怎么连儿子也不放过,拿出来作秀了呢?
手机小说阅读 m.hrsxb 想看书来华人小说吧
“裸奔”原来只为练胆
要说比特此举的初衷,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在大庭广众之下裸露身体,让胆小的儿子变得胆大一点,脸皮厚一点。
这个念头,在2005年春节就已经出现在比特的脑袋里了。那时候,比比特在学校上了一段时间学,学校的教育让思想“另类”的比特觉得有那么点不对劲:虽然孩子的学习进步了,但他发现儿子的表演欲却降低了很多,变得本分、规矩了。孩子变乖了,这是大多数家长求之不得的,在比特看来,却不是一件好事。
比特很害怕,他一直认为儿子有喜剧表演天赋,希望能像卓别林、憨豆一样,以后发挥这种优势这种风采,但儿子却突然变得低调保守了……比特不希望孩子像江郎一样,在教育体制下变得“才尽”,于是他决定让比比特先休学一年。
儿子休学后,比特开始带着儿子四处走访名师,寻找有缘人能对孩子天赋进行特别开发和训练,几位艺术界知名人士接见他们以后,认为比比特确实有灵气,但关键问题在于“好像有点放不开,像这样的孩子,就是再有才艺,如果不能面对陌生人去展示自己,是会失去机会的。要想成为明星,脸皮必须要厚,胆量必须要大,心理障碍必须要克服”。
症结找到了,在回家的路上,比特就开始转动他那一刻不曾停过的脑筋,思索着用何种方法能让儿子以最快的速度大胆起来。在一年前,比特就已经将目标定在了上央视的《非常6+1》,他立志让儿子成为童星。
比特给儿子买了很多喜剧光碟,卓别林的、憨豆的,还有《三毛流浪记》、《猫和老鼠》……比比特大部分时间,就是一个人在家里看这些片子。比特想通过这些影片引导儿子恢复原态的表现欲。
与此同时,比特还制订了一个快速成星的魔鬼训练方案,导语相当醒目:
“中国的明星大腕多吗?多!
中国的小童星小大腕多吗?不多!
中国的天才儿童多吗?很多!
中国想当‘星爸星妈’的多吗?更多!
在中国,在世界,只有走捷径,才可以让天才宝宝耀眼成名,出类拔萃!”
比特找了几个少儿艺术培训班,培训班的老师们看他的培训计划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比特还找到一些学表演的儿童的家长,向他们推荐他的快速成星方案:要对自己儿子进行“特别培训开发”,其间可同时培训包装3~6名具备影视表演天赋的小朋友,并计划在其中选择一男一女两个合作伙伴与比比特组成“黄金搭档”。但家长们看了方案都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有人说他是神经病。
这些不理解和责难并没有阻止比特的造星梦想。如何解决儿子比比特胆小的问题却成了当务之急。怎么办?比特冥思苦想。
比特当时想到了让儿子在公交车上练胆的创意:在公交车上让比比特穿条三角裤头和拖鞋训练胆量。为了能让观众笑出来,使现场气氛轻松,比特想到了丁字裤,一个男孩子穿着丁字裤出现在公众面前,一定可以吸引眼球,制造出不可抑止的喜剧效果。关注的人越多,给儿子练胆的效果就越好。
比特就地取材。将儿子的一条旧内裤,三下两下就剪成了一条小丁字裤。为了以防万一,出现一些难以预测的尴尬,他又准备了一件大人穿的白色t恤衫,既起保护作用,又可以在上面做些广告。这是比特的习惯——随时不忘老本行,时刻记着做宣传。为了让儿子穿上t恤衫的同时也能练胆,比特在t恤衫的前面挖了两个拳头大的洞,专门将比比特的两个乳房裸露出来。
公车上练胆成热身(1)
5月10日那天,比特约了很多媒体的朋友。下午两三点,比特带着已经在外衣里面穿上丁字裤的儿子,在华强北上了载有半车人的12路公交车,###名深圳、香港记者和一名跟拍dv的朋友一起上了车,阵势不小。此时的小比比特还嘻嘻哈哈地跟记者们开着玩笑,他把自己当成要拍戏的明星了。
比特事先还准备了一把破扇子,贴上一个广告牌写着:小品《练胆》。这是为了误导观众,让大家以为他是在拍小品,规避被骂的风险。
上车落座后,比特便笑着与儿子商量脱其外衣,小家伙马上表示拒绝。这时比特从衣袋里掏出一把剪刀,说如果不脱就剪衣服下来,比比特只好配合。比特把儿子身上的旧衣服脱下后,顺手扔出车窗外,这样一来儿子就没得选择,想后悔也不行了,这个胆非练不可。
当时比比特很出乎意料地嘟噜了一句:“你还真扔啊?”
面对这么多记者和乘客,比比特只穿着一条丁字裤和一双拖鞋。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用一只手捂住下身。
记者的闪光灯一闪,坐在车上的乘客既感到不可思议,但又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车一停,很多人都提前下车,免得惹麻烦上身。出乎比特意料的是,比比特居然没有哭,捂着下身,还笑嘻嘻的样子。
在工会大厦站下车后,比特拿出事先准备的白色t恤给儿子套上。这时一些记者已经撤退。比特问儿子还敢不敢去华强北练胆,小家伙却说“去就去,谁怕谁。”到了华强北,比比特看到人山人海的行人,紧拽着爸爸的手生怕被甩掉。当比特要脱他t恤衫时,他不干了,表示后悔,可比特目的就是要练他的胆量,他越是退缩,比特越不放过他。于是比特连哄带逼地把小家伙的t恤衫扒了下来。
开始时,比特拉着儿子的手走得很快,还没等回头望的人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就已经消失了。比特不甘心就这么走马观花地应付一下,于是他对儿子说:“咱们要在这待一下,让人围观一下,看你的胆量怎么样。”
比特在树下的石凳上坐定后,一下子就围上许多人。这时,比比特不好意思了,拉着父亲要走。比特开始用激将法:“你不是说要来华强北练胆量吗?那就在这练练胆,看看你的胆量真正有多大。”比比特还是不干:“我不了,我刚才说话不算数。”
比特继续说:“你怕就更加要练胆。因为每次找老师你都哭。”看到父亲坚决不肯走,比比特真的哭了起来,而且哭得相当厉害。这反而引来更多的围观者,连巡警和城管也被引了过来。
比特想着让儿子哭一会儿吧,拖一下时间可以让儿子慢慢适应。这时候看笑话的人多了起来,很多人拿出手机开始拍照,大部分人都以为他们在拍戏。而巡警则反复地劝告比特能不能换个地方,比特坚决不走,和巡警理论开了。
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比特自己觉得的确是过分了,“我望子成龙太心切了,儿子当时的一个细节动作让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在人群中只穿丁字裤的比比特哭得是脸红脖子粗,一边哭一边咳,好像哭得喘不过气的样子,咳嗽的时候嘴巴里还带着点小血丝。比特看到,儿子很用力地在掐自己的腿,掐得自己几乎出血,在用自残表示反抗。事后想起这些,比特意识到当时孩子太紧张太痛苦了,压力真的太大了。
比特赶紧给儿子套上了t恤衫。在华强北呆了大概半个小时后,他准备带儿子离开。但刚走到振兴路口,就被两个开摩托车的巡警拦住了。巡警说:“你不能走,有人报警说你虐待儿童。”
巡警要了比特的身份证,将比比特拉到一边,问他:“他是你什么人?他有没有打你?”比比特摇摇头说:“没有打,他是我爸爸。”警察还是不让比特离开,让他等报警人过来对质,等警车过来将他拉走。
10分钟后,警车过来了,但警车上的领导听取汇报后就开车走了。没办法,拦截他的警察只好气呼呼地对比特说:“你太过分了,下不为例,以后不要这样做了。”把身份证还给了比特。
公车上练胆成热身(2)
比特拉上儿子,边离开边笑着对儿子说:“以后不要怕警察了,他们只抓坏人的,我们没有做坏事,所以不能把我们怎么样。”比比特也像胜利后的战士一样,高兴地迎合着父亲的教诲,因为他刚才还真的以为警察要把爸爸抓到监狱去。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比特
第二天,各大媒体报纸纷纷报道,《作秀大王当街逼儿袒胸露乳“亮骚”》、《“作秀大王”逼子当街裸体称练胆》……
报道几乎都是批评性的,比比特的卓别林童星网上也有很多骂比特的留言,比特的手机也收到不少责骂的短信。看到这些报道,比比特的爷爷奶奶,脸色也相当难看。一时之间,比特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次日,比特受到《南方都市报》的邀请,带着儿子去报社做了一个专访。12日,该报以《不喜欢和爸爸上街卖艺——对话作秀大王之子》为题做了跟踪报道。
而在同一天,深圳《晶报》也刊登了一个关于比特父子二人专访的跟踪报道:本报5月11日报道的《“作秀大王”逼子当街裸体》中,马献青(比特)的所作所为让很多人目瞪口呆,随之而来的是对这种行为的质疑。当天(11日)下午,记者再次与“出名”之后的马献青面对面,探究事件前后父亲和孩子的心理变化……事件之后,马的儿子与头一天记者在公交车上看到的样子有点不同。这个只有8岁的孩子也许受到了昨天事件的影响,显得沉默了许多。记者试图与他进行交流,但是孩子一直没有正面与记者进行一句对话。对周围人的询问,反应也较冷淡……
比特觉得奇怪了,父子二人明明只去了《南方都市报》做专访,怎么《晶报》也出来个专访呢?“而且说的不是事实呀,当天我和儿子回去的路上就开始有说有笑的了,他怎么可能会在事后变得反应冷淡,他们怎么能这样的编造呢?”
比特心里很不痛快,因为《晶报》的跟踪报道中出现了教育、法律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对其的严厉批评。于是,比特在网上发了个帖,说《晶报》这篇报道是假新闻。比特说虽然和《晶报》记者相熟,但当时在极端的压力和震怒之下,也只能出此对策。后来比特在电话里和该记者有过再次沟通,往事不堪回首,谅不谅解的都是后话了。
小比比特毕竟还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很快就忘却了练胆现场哭闹的情景,继续看他喜欢的影碟和电视节目。而比特却无法轻松下来,因为骂声还在继续,指责还在延伸,“我甚至不敢让孩子在公共场所靠我太近,总觉得背后有人在指指点点。”
正在比特承受巨大压力之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的编导打来电话,邀请比特父子前去录制一期节目,让心理专家给孩子进行一次心理辅导。比特爽快答应,因为他也想及时得到专家的心理辅导。节目邀请了目前中国最有威望的心理专家之一杨凤池教授,和父子二人展开一场对话。小比比特当众承认,练胆时感觉很痛苦,但跟爸爸到处跑有意思。同时比特也表示自己的做法确实太过分了。
这个练胆秀是作秀大王比特这几年来所有的秀当中最负面的一个,也是挨骂最多的一个。在经历练胆秀这些余波的时候,比特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方式确实太过分了。他最初的想法,让儿子比比特上《非常6+1》栏目的愿望,也变得渺茫起来了。在北京录制《心理访谈》节目的同时,比特父子二人还是去了《非常6+1》栏目参加初试。但没有收到复试的通知,上《非常6+1》的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
比特顶着诸多的压力,他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过于心急坏了好事。“我儿子确实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我付出的同时,他也不明不白地付出了,我希望他以后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和无奈。”
此后,比比特被送回了老家,开始重新上学。
记者有话说:作秀要与社会舆论建立双赢
这场逼儿练胆秀,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其成功之处恰恰就是失败之处。
从策划角度来说,这场秀有其独特之处。让儿子裸奔这个方法,可谓反常规到了极端的程度。
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一个本应受到保护的孩子,看起来像是在受虐待,这才是吸引眼球的关键之处。对作秀者来说,成功吸引了眼球。
但吸引了眼球就等于成功了吗?这个问题对于现今许多秀来说,回答是肯定的。只要吸引了眼球,在他们看来就达到了目的。但对于当时的比特来说,却不是,他们最初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而是产生了另外的一种效果,有好也有坏,因此整体来说算是失败的,根源恰恰就是由它的成功一面引起的。
本来这场秀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给孩子练胆,但结果是胆没有练成,反而让孩子?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