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
李德忠过来的时候,萧成德正与萧玉祚商议,让李嬷嬷教太子所的厨子做这奶茶,萧成轩与萧元敏聊着平日所学。
“李公公怎么来了?要是有事让小太监吩咐一声就是了,怎么还亲自跑一趟。”萧元敏笑着说道。
李德忠笑着先给几人问安后才说道,“陛下
听说了公主晚上设宴,特让奴才跑一趟,陛下晚上也来用膳。”
“那感情好。”萧元敏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李嬷嬷倒了一杯奶茶过来,“公公先喝口茶。”
“谢公主了。”李德忠因为宣和帝的关系与萧元敏多有交往,此时也不客气,接过奶茶几口饮尽后,感叹道,“还是李嬷嬷手艺好,那膳房的虽学了却没有这个味道。”
“公公喜欢,尽管去喝就是了。”萧玉祚说道,“我那儿的小厨房一直都温着,公公让小太监来说一声,直接拎去喝。”
“那谢太子了。”
“陛下还赏了几道菜下来,到时候奴才直接让人给公主送来。”李德忠也是个忙人,“公主可还有吩咐?”
“没有了。”萧元敏说道,“公公若有事,就先去忙吧。”
“那奴才先行告退了。”李德忠又给几个人行了礼才退下。
萧成德听到晚上宣和帝要来的消息,眼睛一亮,他会这么早来为的就是讨好昌平长公主,没有想到还有意外之喜,想到等萧清容知道这个消息,会不会后悔今日装病不来的事情。
林贵妃用帕子给女儿擦了擦额头,“以后可不能如此,长公主是你的姐姐。”虽是责备的话,可是里面满满的宠溺。
萧清容哼了一声,“母妃,你也看到了,不说让姐姐亲自来请,起码也该派她的奶嬷嬷来。”
“那郑嬷嬷可是陛下亲自派给公主的教养嬷嬷。”林贵妃柔声说道,“身份也是不低的。”
“我不管,他们都去了,才来叫我。”萧清容嘟着唇,“母妃……凭什么姐姐就是昌平长公主……可是我至今……”
林贵妃轻轻敲了女儿头一下,没再说责备的话,“我已经让双华以你的名义送了礼过去。”
“嗯。”
双华行礼道,“娘娘,太子,昌平长公主,二皇子与四皇子皆送了礼过来,祝二公主早日康复。”
林贵妃眉头微微一皱,“太医……”
“我不看太医,女儿没事。”萧清容可不愿吃那些苦药。
“那就算了。”林贵妃到底疼女儿,叹了口气。
双华像是有话要说,张了张口,到底没有劝出来。
晚上与宣和帝用了饭,二皇子与四皇子就结伴回皇子所了,宣和帝亲自送了太子回东宫后,才去御书房,李德忠早已把二公主没有去的原因同宣和帝说了,“后来太医怎么说?”
“林贵妃并没有宣太医。”李德忠恭声说道。
宣和帝眉头微微一皱,“我知道了。”已经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只觉得萧清容果真是个上不了台面的,林贵妃虽不错,但是对女儿太过偏宠,也不是能统领后宫的。
“太子怕是寂寞了,这么想要个弟弟陪着。”宣和帝感叹道,“吕嫔真要生了女儿,太子估计要失望了。”
李德忠凑趣道,“老奴家乡倒是有一个习俗,若是女子有孕了,就找亲戚家五岁以下的孩童问,会生男还是女,那孩童答完,女子生的时候大多与孩童答的一模一样。”
“哈哈哈,这也好。”宣和帝笑着说道,“玺儿这孩子虽没有斌儿聪慧,但是心地纯善,是个好的。”
郑嬷嬷把被褥铺好,轻声说道,“奴婢瞧着二公主对公主多有嫉恨,公主以后要小心才是。”
房中如今伺候的只有郑嬷嬷、小郑嬷嬷与唐嬷嬷,其他人不知底细,所以都没让近公主身。
“我知道了。”萧元敏坐在床上,拿着一本书头也没抬,“这种小把戏……”
“只是奴婢觉得,林贵妃能得如今的位置,定不是个不知事的,她对二公主的宠溺太过了,这样下去并不是好事,甚至对林贵妃名声有碍。”小郑嬷嬷柔声说道。
萧元敏抿唇思索了一下,“说不得这就是她的目的。”
唐嬷嬷眉头一皱,“可是如此好处呢?甚至会毁了二公主。”
若是二公主不得宣和帝喜欢,就算她是贵妃之女,以后能嫁到什么好人家,说不得就送去和亲了,二公主这一辈子就毁了。
“可是林贵妃赢得了父皇的信任不是吗?”萧元敏反问了一句,不愿再说,“这几日仔细查探下这凤阳阁中的人,不要轻举妄动,到时候报给我就是了。”
“是。”
“好了,你们都下去吧。”萧元敏把书放到一边,躺倒床上,唐嬷嬷帮着掖了掖被子,郑嬷嬷检查了一下屋中的窗户都关好后,几个人才退下。
小郑嬷嬷还是一脸疑惑,郑嬷嬷敲了妹妹头一下,“做好公主交代的事情就好。”
“是。”
唐嬷嬷与郑嬷嬷对视一眼,她们都明白了公主的意思,只是都不再说。
☆、15 第十五章
宣和帝今晚宿在了朱嫔处,所以林贵妃早早就休息了,双华这才说道,“娘娘,奴婢觉得,今日不招太医有些不妥。”
林贵妃知道双华一心为自己着想,笑道,“有何不妥?”
“几位皇子和长公主都送了礼过来,陛下定是知道的,而且陛下晚上又专门给长公主做脸,去一同用饭……如此公主倒是稍显的……”双华话没有说完,林贵妃已明了她的意思,只是摇了摇头。
“本宫就这么一个女儿,身子又不好,娇气些也是无碍的。”林贵妃一派慈母样子,“没事的,明日再送长公主一份厚礼,只当本宫给她赔罪就是了。”
双华虽觉得这样不好,但是林贵妃话已至此,她就不再多说了。
林贵妃拉着双华的手,柔声说道,“本宫知道你是为本宫好,等你年岁大了,本宫就去求了陛下,放你出去,给你一门好亲事。”
“奴婢不出宫,永远陪着娘娘。”双华赶紧跪下说道。
林贵妃摇摇头,“女人啊,最幸福的莫过于嫁给一个好男人,本宫这辈子就这样了,决不让你再陷入宫中。”
双华满眼感动,磕了几个头,伺候林贵妃更用心了。
林贵妃把双华打发下去后,躺在床上,想到女儿骄纵的样子,心中微微一疼,“是母妃对不起你……”
一个毫无破绽的贵妃和一个大事不错,只是有弱点缺陷的贵妃,哪个更得宣和帝的信任,不用想都知道。
宣和帝需要一个完美无缺的皇后,却不需要一个完美无缺的贵妃。
她是将军之女,这点既是她的依靠也是她登上后位的阻碍,若是料想没错的话,她能得了贵妃位已经到头了。
林贵妃要做的就是保住贵妃之位,女儿成了如今模样,也是她一手宠溺出来的,她不是不疼女儿,只是相比起来,儿子更重要。
伸手摸着自己平坦的肚子,她的女儿要是太懂事的话,宣和帝怕是不会允许她有第二个孩子,那样会对太子和长公主造成威胁,只有她的清容不懂事,不得宣和帝喜欢,偏偏她做的事情又令宣和帝满意了,她才有可能有第二个孩子。
可是两个孩子也到头了,只希望她运气好些,到时候能生下个男孩,那样以后也有了依靠。
也不知吕嫔怎么那么好的运气,就侍寝了两次就有了身孕,而她自从宣和帝入后宫,虽说不上独宠,在后宫也是第一人,可是……咬了下唇,下次见母亲还是让问问有没有调理身子的药,必须快快有孕,等后宫进
新人了,就不会如现在这样太平了。
只有她的地位稳了,以后女儿的指婚就好办多了,皇家女儿不愁嫁,她女儿再任性刁蛮,婆家也要供着,如此一想,对女儿的愧疚之情也少了几许。
吕嫔是已故丞相之女,对宣和帝有知遇之恩,怕是这次吕嫔不管生男生女,一个妃位是少不了了,她倒是要看看吕嫔有没有这福气生下六皇子,就算生下,也要有本事养大……
盘算了一番,林贵妃才迷迷糊糊睡着了。
萧玉祚回到东宫,显得有些闷闷不乐,宫人都以为是因昌平长公主离开才会如此,赵嬷嬷和李嬷嬷伺候萧玉祚梳洗了一番后,李嬷嬷低声说道,“赵姐姐,今晚我陪太子吧,你也累了一天了。”
赵嬷嬷手顿了一下,“也好,明日我跟着太子,你到时好好休息。”
李嬷嬷应了一声,赵嬷嬷帮着铺好被褥,给太子行礼后就退下去了,只是回到自己住的小屋,关好门后,赵嬷嬷才缓缓叹了口气,眼中带着几许担忧。
萧玉祚坐在床上看着那本小册子,“李嬷嬷真的不能告诉姐姐吗?”
“惠懿皇后专门写给太子的。”李嬷嬷柔声解释道,“叮嘱奴婢等太子识字,并且独自一人时,再拿出来给太子看。”
“可是姐姐不是外人。”萧玉祚手里拿的正是慧懿皇后亲笔所写,上面的用词语句浅显易懂,更没多少生僻字,显而易见是为了刚识字的幼童准备的,而内容更是教导他如何在宫中应对。
这话题萧玉祚说过不止一次,甚至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册子他就想要去给姐姐看,只是被李嬷嬷一次次阻止了。
李嬷嬷见太子眼中的坚持,只能感叹慧懿皇后真是料事如神,心中虽有些不愿,可是慧懿皇后当初救过自己全家……“太子你想,皇后是您的生母也是公主的生母,她给您写了这些东西,自然也给公主了。”
“啊?”萧玉祚再聪明也只是一个孩子,听到李嬷嬷这么说,就睁开了眼睛看着他。
李嬷嬷心中有愧,可是话还是要说下去,“可是公主都没有给您说过不是吗?”
“姐姐也有……还一直没告诉玺儿……”萧玉祚沉默了许久才说道,脸上是显而易见的伤心。
李嬷嬷不忍,昌平长公主怎么对太子,她是看得一清二楚,虽能理解慧懿皇后的意思,却有些……“您看,慧懿皇后交代您不能告诉别人,定也交代了长公主,而长公主从小就是听话的孩子。”
听李嬷嬷这么说,萧玉祚心中微微好受了些,只是应了一声低头
继续看册子,再也没说出要给姐姐看这话。
李嬷嬷把烛光调整了一下,看着认真看册子的太子,心中叹了口气。
想到当初慧懿皇后的话,又打起了精神,其实慧懿皇后写的册子不只这一册,只是分了不同阶段,让她按照太子实际阶段一册一册给太子。
这一册正是现如今的,也是最薄的一册,其实上面的内容不多,还配着图,使得小孩也能看进去。
那时候她也问过慧懿皇后,是不是要瞒着长公主,慧懿皇后的话,她至今记忆犹新,公主毕竟是个女孩,懂得太多不是好事。
再说太子可以依赖公主,却不能太过依赖,毕竟公主迟早是要嫁人的,在嫁人前公主能一心为太子,可是嫁人后呢?难道不会为了丈夫谋利吗?
到时候,太子对公主的依赖将会是害了公主,害了太子的毒药。
所以必须让太子成长,独立而强大,到时候反而保护公主,成为公主的依靠。
那些话也是慧懿皇后一句一句教导她的,仅凭他们姐弟之间的情分,足够太子在以后优待公主,也该让太子思考一下,就算再亲近的人也是有自己的秘密。
不能说慧懿皇后没有为公主着想,毕竟这是根本上断绝了以后他们姐弟之间矛盾的可能,为了公主以后做了铺垫。
可是更多的还是为太子着想,教导太子如何成为明君,李嬷嬷虽有些心疼公主,但她是太子的奶嬷嬷,和公主相比,自然太子更加重要。
就像是如果太子和公主只能活一人,别人还会犹豫,她肯定毫不犹豫的选择太子,这也是惠懿皇后把这些交给她的原因。
就算是一直跟在皇后身边如今伺候太子的赵嬷嬷,怕也是对公主的感情更深些。
萧元敏只停课了一天,第二日就继续上课了,只是上课的地点从东宫的书房搬到了凤阳阁的书房罢了。
王光鉴先是看了萧元敏做的功课,又捡了几段让其背后,才笑道,“公主的字越发好了。”
“是师傅教导的好。”萧元敏脸上到没露出得意的表情,“昌平有几处不懂,想请教师傅。”
王光鉴点了下头,等萧元敏问了问题后,一一作答,他并不是直接告诉萧元敏答案,而是一点一点引导,使得萧元敏自己想明白后,再告诉她自己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王光鉴并不觉得自己解答的是最正确的,会和萧元敏一起讨论,把两个人的想法融合到一起,有时候宣和帝来了,还会拉着宣和帝做个评判。
宣和帝对两人的争
辩很感兴趣,虽然萧元敏的想法有些幼稚,可是很新颖,思考的方向和那些朝中大臣都不一样,而王光鉴是再通透不过的人,心思敏捷,所以有时宣和帝会拿一些朝堂上的事情问两人。
王光鉴平时也是需要上朝的,所以很多事情是知道的,但是从不会下定论,反而给萧元敏解释明白后,等萧元敏说出想法,在通过她的话与宣和帝讨论一番,一直在他们身边的萧元敏可谓受益匪浅,特别是宣和帝与王光鉴两人有意照顾萧元敏,用词都是萧元敏能听懂的,使得萧元敏眼界想法甚至比其他几个皇子还高上一筹。
这一次宣和帝说的正是达奚国称臣的事情,达奚国战败,向瑾朝称臣,达奚王为显诚意,特带着其子女来瑾朝朝拜。
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是觉得应该严惩达奚国,使其每年上贡,一是觉得瑾朝应该体现大国风范,宽待达奚国。
只是两种意见的相同点是,达奚国降国为郡,达奚皇降王,以后只能成为达奚王。
“女儿不懂这些,只是觉得,他们既然败了,就不要给他们机会。”萧元敏皱着眉头,“就像是父皇教女儿下棋时,说过不要给敌人翻身的机会。”
宣和帝其实早有成算,今次就是考教女儿的,“那玄玄说该怎么办?”
萧元敏板着一张小脸,仔细思考了起来。
☆、16 第十六章
“女儿和达奚郡的人不熟,所以女儿不放心。”萧元敏说道,“女儿怕他们不服气,就像是女儿和父皇下棋,输了总想再下,努力学了用功了好赢回来。”
“这又和父皇同女儿下棋不一样,那个达奚郡已经是父皇的了,女儿不想让他们再赢回去。”萧元敏说出自己的想法。
宣和帝笑着捏了捏女儿鼻子,“那怎么不说,你与父皇下棋,输了也要父皇的东西呢?”
“不一样。”萧元敏倒是没有丝毫不好意思,“我的就是父皇的,就算是父皇给我的,要是父皇需要了,女儿还会给父皇的,可是他们是陌生人,是坏人,当初都惹了父皇不开心,很坏!”
看到女儿为自己抱不平,宣和帝脸上露出笑容,眼中也越发慈爱了起来。
“那父皇把达奚王所有的孩子都留下,玄玄觉得怎么样?”宣和帝开口道。
王光鉴听后,心中一凛,已经明白了宣和帝的打算,想到朝堂上争吵不休的同僚,心中略带同情。
萧元敏歪头思考了一下,“可是他们会不会想父亲母亲?玄玄要是见不到父皇,会很想念父皇也会很难受的。”
宣和帝叹了口气,摸了摸女儿的头,“玄玄是个好孩子。”女儿虽聪颖,但到底是心软,可是这样的女儿,更让宣和帝想把她捧在手心里。
王光鉴只觉得公主这一步走的极好,不管是真心也好,还是假意也罢,既显示了自己的早慧,又在宣和帝面前落了个心软体贴的样子,若是以后谁在宣和帝面前给公主上眼药,怕都落不到好了。
王光鉴早就发现了,宣和帝虽然一派和善愿意倾听大臣建议,可是他心里早就有了打算,除非能让他认同,觉得你所说建议更好,他才会加以采纳。
所以在宣和帝眼中,公主是好的,那么所有说公主不好的,就是居心叵测,除非宣和帝自己厌弃了公主。
宣和帝看了王光鉴一眼,王光鉴明白宣和帝这是要听自己的意见,思索了一下说道,“臣觉得公主推己由人,此举大善,不如陛下留了达奚王在京都,为其建府,接其王子于弘文馆伴众皇子学习,即可显陛下仁慈,又可施恩于达奚王。”
“留达奚王于京,那……”宣和帝眼睛一亮,王光鉴的办法可谓釜底抽薪,比他当初只留达奚王子嗣在京要好上许多,“那王卿所见,达奚郡要如何治理?”
“臣只是听了长公主所言,才有此感,其它的,臣还没有细想。”像是有些不好意思,王光鉴低下了头。
宣和帝更加满意了,赞赏地看了一眼王光鉴,“是朕太过为难王卿了。”说完就拍了拍萧元敏的头,“晚些时候父皇再来检查你功课,你现在好好跟着王师傅学习知道吗?”
“是。”
萧元敏与王光鉴等宣和帝离开后,才回到书桌前,王光鉴笑着问道,“公主可看出什么?”
学习的时候,萧元敏并不让人伺候,所以王光鉴说起话来,倒不用偷偷摸摸。
萧元敏思索了一下,“是师傅教的过犹不及。”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低于那个度了,难免让人觉得你庸才,超过了会使人戒备,“师傅,父皇此举为何意。”萧元敏虽问了一句,但是并没有等王光鉴回答,就开始百~万\小!说,像是不愿再提。
王光鉴笑了一下,并没放在心上,只觉得公主一时感叹,也不再说此事,开始给萧元敏讲解功课,心中感叹,昌平长公主若是男儿身,那么……又觉得自己果然无事了,竟胡思乱想了起来,叹了口气,认真教导长公主功课。
回府后,王光鉴与妻子说起了今日之事,王氏眉头微微一皱,王光鉴问道,“可有什么不妥?”
“夫君说话处处妥当,怕是不多时必会被重用,可……妾身听夫君的意思,总觉得陛下本早有决断,为何还要引公主开口?”王氏抿了下唇,“是不是陛下专门说给夫君听?可这么想来,又觉得哪里不对。”摇了摇头,“妾身短见,夫君听听就罢。”
王光鉴皱眉思索,一时也顾不上与妻子说话,王氏并不在意,反而亲手沏了茶,端到王光鉴手边。
“原来如此。”王光鉴想了许久,才想出来,怕是宣和帝那些话是说与他听的,意思是通过他的口说给其他大臣,让其他大臣主动提出这点,只是后来又因公主与自己的话,宣和帝变了对达奚郡的处置,但是初衷怕还没变。
怪不得长公主会问了一句,“师傅,父皇此举为何意。”
这句并不是公主的疑惑,而是公主的提醒,自己竟还没有一个髻年女童看得清,又觉得惭愧,枉平日里还觉得自己敏透,如今看来……
“夫君以后小心就是。”王氏柔声说道,“公主小小年纪,竟能如此,实属不易,着实让人心疼。”
昌平长公主得宠不仅因为出身,更是因为她摸准了宣和帝的性情,小心翼翼讨好,才有了今日的荣耀。
王氏想到自己的女儿,还在自己怀里撒娇不知事的样子,叹了口气,慧极必伤……有的时候,太明白了也不是好事,只希望公主能想开一些才是。
王光鉴点了
下头,“今晚我不在府里用饭了,你与母亲说一声。”
“好,我这就叫人给夫君备轿。”王氏说道。
王光鉴应了一声后,就回屋更衣了,自此事后,王光鉴做事越发谨慎了起来,宣和帝心喜其懂圣意,不骄不躁,使其官途大顺,不得不说其福运甚佳。
其实王光鉴也是好人有好报,若不是他平日诸多教导,萧元敏一直记在心中也不会多嘴提那一句,王氏更不会产生疑问,也没了今日这些,更不会使得他入了宣和帝的眼。
果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宣和帝对太子启蒙之事格外重视,只是启蒙而已,就选了老臣与鸿儒,这次大臣到没说什么,毕竟“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
大臣对太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视,“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教育与左右。”
所以宣和帝不仅开始挑选太子以后的师傅,还注重太子伴读的挑选,宣和帝把家里有年岁差不多儿子的臣子看了一遍,最终定下几人,他并不愿选太多,只是让这几家人把孩子带进宫,亲自考校了一番,才定了兵部尚书慕容照之孙,大了萧玉祚五岁的慕容熙。
慕容熙脸上还带着稚气,但是举手投足间已有几分文雅,长相极好,应对从容,就算见了宣和帝也没露出丝毫窘迫。
更重要的是慕容熙能文能武,宣和帝特命其与宫中侍卫对练,虽然落败,却可见不凡。
如此下来,宣和帝对慕容熙更加满意,起码太子遇到危险,这人还能保护一二。
好生嘱咐了一番,又赐了东西给几个孩子,其中慕容熙所得最是贵重,宣和帝虽没明说,可是意思已经非常明白了。
其他臣子恭喜慕容照的时候难免说几句酸话,可是慕容照平时会为人,所以大多还是真心祝福的,最多感叹自己的儿孙不如人。
只是慕容家却没有那么多的喜气,要知道慕容熙是嫡长孙,慕容家的富贵也不需要通过此途径,可皇帝看上你是你的福气,哪里容的了慕容家说个不字。
隐藏实力假装无能更是不行,若是让宣和帝知道了,这可是欺君,也会耽误长孙前程。
慕容照摸了摸孙子的头,“怕是过两年才会让你入宫,到时要处处小心才是。”
“孙儿明白。”
“别以为陛下看重你,你就可以轻慢了功课,要更加努力才是,不要辜负了陛下一番心意。”慕容照交代道,慕容熙的父母在外当官,慕容熙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他们祖孙感情极好。
“祖
父放心,孙儿以后还要出去打仗呢,自然不会放松自己。”慕容熙脸上带着自信,“能陪伴太子读书,是孙儿的荣幸,孙儿定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
慕容照点点头,“好,好,好。”连说了三个好字,可见对孙子的满意,“你知道就好,只是宫中礼节繁杂,你虽有所学,到底不精,这几日我会找人来教你,你要用心,知道吗?”
“孙儿明白。”
“太子虽年幼,可是君是君,臣是臣,不要有丝毫慢怠,懂吗?”
“懂。”
“后宫乃是非之地,你平日就跟在太子身边,不要因为好奇而乱转,到时受罚是小,平白失了性命是大。”
“是。”
慕容照心中满意,又说了几句,就让孙子下去念书了。
宣和帝选了人的事情自然告诉了萧玉祚和萧元敏,萧玉祚眼睛一闪一闪的,“有大哥哥陪玺儿读书?”
“是啊。”宣和帝柔声说道,“玺儿开心吗?”
“开心。”萧玉祚兴奋的脸红扑扑的,“玺儿一定用功读书。”
萧元敏盛了甜汤放到宣和帝手边,“我听父皇声音有些暗哑,平日里要多注意身体才是。”
宣和帝笑了下,“还是玄玄关心父皇。”
“玺儿也关心父皇。”萧玉祚小心的用银筷子夹了绿豆糕放到宣和帝面前的小碟子里,“父皇吃。”又夹了一块桂花糕给萧元敏,“姐姐也吃。”然后眼巴巴看着两人。
“玺儿想吃什么?”萧元敏与萧玉祚相伴许久,自然知道他的意思,“桃花酥可好?”
萧玉祚点点头,等萧元敏夹了糕点给他后,又巴巴看着宣和帝。
宣和帝笑出声来,夹了块莲子糕。
“谢谢父皇,谢谢姐姐。”萧玉祚先道谢后,才慢慢吃了起来,姐姐规定了每日糕点只能吃四块,这一下就是两块,他要好好品尝才是。
☆、17 第十七章
吕嫔果真生了一个儿子,宣和帝脸上也多了几分喜气,皇太后更是高兴的亲自去探望了小皇孙。
赏赐源源不断搬进了吕嫔所在宫中,萧玉祚满脸喜悦,伸手轻轻碰了下六皇子,“父皇,玺儿也有弟弟了。”
“是啊。”宣和帝并没有抱孩子,其实他所有孩子中,他也只抱过皇后所出的。
林贵妃柔声说道,“皇上,吕嫔也是个有功的。”
宣和帝看了林贵妃一眼,才说道,“贵妃说的是,吕嫔生六皇子,晋妃位,赐宁字,搬至宁照殿。”
萧元敏眨了下眼睛,开口道,“弟弟还小,见风了不好,不如等弟弟过了百天再让宁妃娘娘搬?”
“还是玄玄心细。”宣和帝摸了摸女儿的头。
林贵妃脸色一变,又马上掩饰了起来,并没多说。
萧元敏脸一红,“是当初母后告诉玄玄的,那时候玄玄想带着刚出生的弟弟出去玩。”
“惠懿做事最是妥帖。”宣和帝听了女儿的话,眼中带着几分怀念,有惠懿在的时候,这后宫哪里需要他费心思。
萧元敏拉了拉宣和帝的手,“对了父皇,玄玄和玺儿给弟弟准备了礼物。”
“是的。”萧玉祚也笑道,“礼物。”
“你们还给弟弟准备了礼物?”宣和帝多了几分兴致,要知道这两个孩子在知道宁妃开始生产的时候,就头对着头唧唧喳喳讨论是弟弟还是妹妹,弄得宣和帝都对这个孩子多了几分期待。
等确定生了儿子,两个人才露出笑容,要不是宣和帝命唐嬷嬷与李嬷嬷看着他们睡觉,怕是半夜就跑过来看弟弟了。
“玉佛。”萧元敏拿出挂坠,“我专门让舅舅拿去开了光的。”
“九连环。”萧玉祚也拿出自己的礼物,是他最喜欢的东西,红玉制的九连环,不仅好玩还漂亮。
宣和帝对太子和长公主更加满意了,点了点头,“那玄玄亲手给弟弟戴上好不好?”
“好。”萧元敏掏出玉佛,却没有直接给六皇子戴上,而是先用手暖了暖,才小心翼翼挂在六皇子脖子上,抱着六皇子的奶嬷嬷神色也放松了不少。
萧玉祚看了看九连环,又看了看六皇子的脖子,六皇子的奶嬷嬷看的满心紧张,宣和帝倒是没有吭声,他也想看看儿子会怎么做。
只是宣和帝不说话,就没人敢说话,奶嬷嬷抱着六皇子的手紧了紧,最终也没吭声。
不过,这屋子里还有一个敢说话的。
“弟
弟,你要把这个挂到六弟脖子上吗?”萧元敏疑惑地问道。
萧玉祚满眼奇怪地看向萧元敏,“姐姐,这个怎么戴的上去。”
“那你看什么?”
“我要看这个九连环放到哪里,能让弟弟每天都看到啊。”萧玉祚想了一会,笑道,“我知道了。”
就见萧玉祚捏着九连环颠颠跑到摇车旁边,放到了枕头旁,“这样就好了。”
宣和帝猛然笑出声来,“六皇子赐名成霖。”
吕氏还在坐月子,并不能出门,得知封妃的消息,大宫女红豆满脸喜悦,“恭喜娘娘贺喜娘娘了。”
吕氏如今的宁妃慢慢喝下鸡汤,才说道,“晚上给宫中伺候的每人发一个上等封。”
“是。”红豆接过空碗放到一边,“没想到林贵妃会帮娘娘说话。”
宁妃躺回床上,叹了口气说道,“你当她是在帮我说话?”
“难道不是吗?”红豆帮着宁妃掖了掖被子,“娘娘入宫这么多年,终于出头了……娘娘的父亲在天之灵,定会保佑娘娘的。”
“傻孩子。”宁妃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红豆见了也不吭声,拉好了帘幔退到外面。
林贵妃是在帮她?怕是在显示自己的贤惠,父亲生前是丞相,更是死在任上,宣和帝特赐了诰命给母亲,她进宫就是嫔,只要生了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是能抬妃的,特别是如今宣和帝后宫只有淑妃。
宣和帝不会让一方独大,当初抬了林贵妃出来,是与皇太后争权的,如今……想到儿子,宁妃脸上露出几许笑容,母妃会保护你的宝宝,母妃也会保护好自己,毕竟在这个后宫没有娘的孩子……很可怜。
不管宁妃如今怎么想,宣和帝能抽出时间来看望幼子,已经很不错,他本就事忙,不可能在此多待,只是在他刚想走的时候,皇太后倒是过来了,她面容慈祥,带着明显的喜色,从奶嬷嬷怀里接过六皇子,“皇帝可起了名字?”
“是,唤成霖。”宣和帝笑着回答道,“朕封了吕氏为宁妃。”
皇太后听后面色不变,“好名字,那哀家就叫他霖儿了。”
宣和帝听后,眉头一皱,慧懿皇后||乳|名就叫琳儿,虽不是同字,同音也不好,“霖儿有些女气,不如叫成霖就好。”
皇太后不会在这种事情上与皇帝争辩,点了下头,“也好。”
“贵妃,宁妃怎么样了?”皇太后只抱了一小会,就把孩子交还给了奶嬷嬷。
林贵妃笑道,“妹妹身子不错,成霖也懂
事,并没有遭罪,等出了月子就好了。”
“那就好。”皇太后开口道,“你是贵妃,如今哀家年纪大了,宫中大多事物都交予你了,宁妃也交由你照顾了,小皇子如今最是风吹不得雨打不得的时候,更要用心。”
“是,臣妾定会仔细的。”林贵妃行礼道,她的头微微垂着,露出一截雪白的脖颈,声音里没有丝毫委屈,像是不知道皇太后正在敲打自己一般。
宣和帝看了眼,又觉得林贵妃多了几分可怜,皇太后并不是好想与的,这么一想,刚刚的不悦倒是消了不少。
“林氏经验浅显,还需母后多加教育才是。”宣和帝笑着接口道,“母后怕也是一夜没睡好,不如儿子送母后回宫休息?”
“好。”皇太后脸上露出笑容,心喜儿子的贴心,“皇帝也要多注意身体,好好休息才是。”
“是。”
“玄玄、玺儿和父皇一起去送皇奶奶好不好?”宣和帝温言道。
“好。”萧元敏与萧玉祚同声答道。
林贵妃带着淑妃等人一同行礼送几人出去,宣和帝回头看了林贵妃一眼,林贵妃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
宣和帝收回目光,陪着皇太后一路说笑,把她送了回去。
萧元敏和萧玉祚留下来陪皇太后,宣和帝去忙政事,因为达奚王这几日就要来访,宣和帝忙得很。
因为皇太后年岁也不小了,她的口味偏甜糯,虽然宣和帝吃不惯,可是对于萧元敏和萧玉祚来说,还是很合口的,再说了不管得了什么好东西,宣和帝都先送到皇太后这里,所以在吃食上,两姐弟都很喜欢。
只是糕点还没吃两口,就听见有人传报,朱嫔来给皇太后请安了。
萧元敏微微垂眸,那嘴里的糕点咽下去后,说道,“晚些时候就要用饭了,弟弟吃完这一块可不许再吃了。”
“好吧。”萧玉祚有些不舍地看了眼,“玺儿乖。”
“看着两个惹人的疼的小人。”皇太后满脸喜气,“有我这孙子孙女陪着,饭我都能多吃一碗。”
“皇奶奶本就不老。”萧元敏笑着说道,“孙女瞧着皇奶奶越来越年轻了。”
“长公主说的是,皇太后瞧着一点都不老。”皇太后身边的嬷嬷凑趣道。
朱嫔进来的时候,里面正其乐融融,她先是给皇太后问安,又给萧玉祚和萧元敏行了万福,萧玉祚坐在椅子上点了下头当做回礼。
萧元敏微微侧身,只受了朱嫔的半礼,其实按照品级,萧元敏是可以受全礼的,但是朱
嫔到底是太后的侄女,萧元敏如此也是给太后脸面。
皇太后见了,果然看向萧元敏的眼神更柔和了几分,对着朱嫔笑骂道,“莫不是又来我这混吃混喝了?”
朱嫔笑的明媚,“这宫中谁不知皇上最是孝顺,有什么好东西都送到太后这里,而太后最疼太子与长公主,每次太子与长公主来,太后都把那好吃的堆出来,臣妾就厚着脸皮过来了。”
“就你会说。”皇太后听了顺心,“也不怕两个晚辈听了笑话。”
“只要太后开心了,臣妾就是被笑话了,也高兴。”朱嫔笑盈盈地说道。
萧元敏接话道,“孙女才不会呢,孙女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皇奶奶最疼孙女和弟弟。”
上次因送萧元敏帕子,宣和帝反而让她去抄经书给太后祈福,那话虽说的好听,到底是受了罚。
这一年,宣和帝对她也是不冷不热,朱嫔心知这是因为太后的面子在,她本想再等等,可是如今吕嫔已经封了妃,宫中有四个妃位,如今占了两个,两个贵妃位置,也占了一个,皇贵妃和皇后的位置……若说后宫谁没有一点想法,那都是假的。
朱嫔可不会满足与一?br />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