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 13 部分阅读

作品:安徒生传|作者:51536110|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7-05 20:20:42|下载:安徒生传TXT下载
  獗事眯薪蛱833年4月20日,星期六,他终于踏上了去往南方意大利的旅途。在他旅行的最初阶段从丹麦到德国的那次旅行之后安徒生收到了爱德华科林写的封信,这封信的语气异乎寻常的真挚,安徒生在4月23日的日记中,称这封信“充满了爱意”,语言中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憧憬。朋友信中那充满爱意的语气,直抵安徒生心灵中最柔弱的地方:“我像个孩子似地哭了,但是我必须躲到角落里,把眼泪隐藏起来不让其它人看到。”之后,安徒生来到巴黎,并在这里呆了3个月,其间,他又收到了爱德华科林的另封信,信中以极为自信的语气讨论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他认为这是段即使是路德维格穆勒也无法拆散的情结。

  然而在1833年的整个夏天,他们的通信也越来越多地陷入成不变的俗套之中。安徒生写了12页充斥着花边新闻的长信,而除了上面提及的那封信之外,爱德华科林的回答却总是3页内容干涩行文庄重的回信。“你的回信几乎仅仅限于第页,其它3页都是空空如也。”安徒生抱怨道。“20行的文字就像分配给我的税款”爱德华科林的解释则是,他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写的信。同时,他奉劝安徒生放弃那些曾经残存在脑海中的想法,他告诉安徒生,如果让这些想法完全占据了自己的大脑,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益处。凡是在巴黎遇到安徒生的丹麦人都会在私下里告诉爱德华这让爱德华成了消息灵通人士安徒生每天都用去大半天的时间写信。“不要总是呆在家里写信”安徒生的朋友这样劝告他。

  但爱德华科林的话就像是对个聋子说话。在安徒生的头脑里,那种固有的艺术思想已经开始奔腾翻滚,在巴黎期间,个酝酿已久的决定已经成熟。如果说爱德华科林的内心世界还没有冲击到安徒生的话,那么这部名为阿格尼特和人鱼的歌剧,将会让安徒生的灵魂震撼着科林的思想。

  尽管安徒生在那年的1月份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当时,安徒生在写给亨丽埃特汉克的信中说,整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涌动成长”,但直到1833年夏天来到巴黎的时候,他才开始着手准备这个根据丹麦民间故事改编的戏剧。按照他的想法,个新的变化便是这部歌剧同样也将影射安徒生本人,反映个真实之人的生活。尽管他的朋友爱德华科林公务繁忙,但却很难把这本书扔在边,不闻不问。因为就在安徒生离开之前,爱德华科林曾经向他承诺,对于安徒生在旅途中创作的作品,只要他能在家里收到,就定会通读遍,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此外,爱德华科林还答应安徒生,在安徒生到南方旅行期间,由他来担任安徒生的作品代理人,把安徒生创作的作品,无论篇幅大小,统统送给出版商赖策尔皇家歌剧院以及各杂志社。

  安徒生在封写于1833年6月10日的信中提到,他已经开始创作部歌剧,这是部紧扣其内心世界的歌剧。安徒生用他那贯含糊其辞的笔法,让爱德华科林意识到,阿格尼特和人鱼源于两个朋友针对他们之间友情而展开的段对话或者说,它本身就是这段对话的个部分。安徒生的剧本中的措辞造句,使得这部歌剧如同是两个人之间段共同的思想之旅。正如安徒生6月份在巴黎写的封信所言:“阿格尼特和人鱼的创作进展很顺利;感谢上帝,它会给我们带来些欢乐。我是说,给你和我带来快乐。”安徒生知道爱德华科林对于这种毫无诚意的言谈会做出何等反应,于是,他又忙不叠地补充说,他们的欢乐同样也来自于这部歌剧所带来的经济回报,这可以让安徒生偿还部分他对科林家的债务。

  1833年8月14日,安徒生寄出了阿格尼特和人鱼的第部分。与此同时,安徒生坐上马车离开了巴黎,踏上通向东南部的旅途。这段旅行的目的地是瑞士。安徒生先后途经日内瓦卢赛恩和纽沙泰尔,最终来到了勒洛克勒。在那里,他拜访了丹麦钟表匠厄本热根森的女婿,不久前,安徒生曾经在巴黎和钟表匠有过面之交。他在巴黎度过的那段时光非常开心,也充满了欢乐。安徒生曾经住在路德维格的哥哥奥托穆勒的隔壁,刚刚完成初稿,安徒生便开始迫不及待地把阿格尼特和人鱼的前几幕大声朗读给他的朋友。奥托穆勒形容这部作品为“以种美丽的手法去表现个美丽的形式”。这也是安徒生最希望听到的评价。安徒生把手稿装在信中,他急于把自己的杰作寄回丹麦,送到最亲密朋友的手中。他情真意切地请求他的朋友,“就像我爱你那样爱我和我的阿格尼特和人鱼吧”。在这封信的附言中还包括页所谓的“不得印刷的标题页”。在这页中,作家简单罗列了他对些最值得信赖的丹麦读者所做出的种种评价,其中包括爱德华科林亨丽埃特伍尔夫路德维格穆勒和赛恩拉索,同时,安徒生还在标题页中简要概括了全剧的情节框架,此外,通过描写颠沛流离直在无助地寻求的阿格尼特的故事,作家还解释了他真正希望表达的东西:

  我们的孩子阿格尼特2

  “对于我来说,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生动地描述了种神奇的追求,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现的东西。不满足于现状,对未知事物的追求,新的世界驱使着阿格尼特走进大海的怀抱。她希望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人鱼,和他踏上归途,但是当她实现这愿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无限的痛苦,只有死亡才能把她那颗永不停息的灵魂带入净土。”

  作为个即兴诗人,把全部的身心倾注到自己已经完成的作品和正在创作的作品,是安徒生的本性,因此,他把阿格尼特和人鱼视为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个篇章。同时,他还认为,这个戏剧般的民间故事也是他本人生活痛苦的部分,在巴黎,奥托穆勒对他的看法持有同感,他写道:“你把自己比作你的阿格尼特,但是对于你和她之间的相似之处,你似乎并不快乐。”而在哥本哈根家乡的很多朋友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其中包括亨丽埃特汉克。

  对于剧中的主人公,安徒生的态度非常清晰,而且极富于个性色彩,这态度在标题页最后的遗嘱条款中表露无遗。安徒生在遗嘱中指出,如果他在完成歌剧之前去世的话,手稿以及已经交由科林家保管的自传将同印刷出版。但是,安徒生在向爱德华科林描述阿格尼特和人鱼时这种充满激情的方式向我们揭示出,这部艺术作品是他灵魂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833年9月,在封写于勒洛克勒的信中,安徒生实际上已经把这部歌剧描绘成个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就像个新生婴儿,需要最亲近的人给他以呵护和理解。9月12日,安徒生又寄出了气呵成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歌剧的最后个部分。安徒生在信中描述道,当他把这些手稿精雕细琢地合并起来的时候,就如同个母亲,第次小心翼翼地抱起光着屁股娇嫩纤小的婴儿:

  “给你寄去我的阿格尼特,尽管已经全部完成,但是除我之外还没有任何其它人看到过她请善待这个好孩子,虽然她出生在崇山峻岭之间,但她的心却永远是个丹麦人当你了解了她全部的时候,将会意识到我心中的世界,我就是这个阿格尼特的父亲,我飞越阿尔卑斯山,幻想着个新的阿格尼特出现在波浪之中对于这个可爱的孩子,我还有什么其它应该告诉你的事情吗我觉得已经足够了亲爱的,我亲爱的朋友当我把阿格尼特包裹起来的时候,我的心狂跳不已哦,马上给我回信,评论下我的阿格尼特让这个阿格尼特尽可能地完美充实,可以分成几个专栏,再给她取个副书名。”

  但是爱德华科林根本没有像安徒生所希望的那样,把他成为阿格尼特的父亲当作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1833年秋季的4封信表明了他对这个故事的反应和评价,他在信中说:他的朋友“用心书写了这篇故事”。同时,爱德华科林以简单概括的形式对这部戏剧进行了评价:8月份,他在封信中首先对第部分提出了强烈的反对,然后又分别在9月和10月的信中,对第二部分略有保留地提出了赞赏,他认为这部分穿插了些“感人”和“优美”的情节。但是到了12月,他却突然对整部歌剧提出了全面尖锐的批驳。爱德华对阿格尼特和人鱼的驳斥甚至充满了攻击性。尽管爱德华科林在秋天提出的批评中还夹杂着些肯定的意味,但是现在,他却认为这部歌剧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他居然把“畸形”和“不成体统”这样的形容词派上了用场。至于爱德华科林对这部作品如此反对的原因,他指出,作家对于男性角色进行描写的语调过于“病态温柔”。针对这个方面,爱德华科林在8月份的第封回信中就已经谈到,他希望能从作家的笔下,找到个更强壮更直白更客观的男性角色。事实上,剧中角色的全部心理及其命运的安排直接来自于安徒生本人,正如他的朋友所指出的:

  “你正在你所描述的生活中扮演着个角色;你在书写自己的情感,因为你正在把自己的身躯和灵魂放到那个环境之中。但是在你身上所缺少的,则是种冷静的头脑和主宰思想的力量,而对于个能够置身于自己所描绘的世界之外的作家来说,这种特质则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在阿格尼特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她的求婚者海明的对话中,安徒生直接引用了他们在科林家的段谈话:“我敢保证,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以这种不正常的太过温柔的心态觉得我不喜欢你时,你就总是跟我说个没完。”这种做法也让爱德华科林恼羞成怒。但科林并没有提到任何摘自两个朋友之间通信中的具体内容,事实上,这些片断散落在全剧的诸多情节之中,几乎无处不在。例如,安徒生在剧中借助极其女性化的男人海明之口,说出了两个人之间的言谈:“嘴上说的变成了信中的那个,那就是我梦想的友谊”

  小说上传分享

  我们的孩子阿格尼特3

  对于爱德华科林的严词批驳,安徒生的反应竟然是出奇的平静和高贵。他欣然接受了剧中缺乏客观性的批评,但他并不否定这部歌剧所释放出来的情感,并不放弃他对这部歌剧的自豪之情。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写出这样部情节紧凑浓缩的歌剧,其中更是不乏结构优雅的长诗,譬如阿格尼特的催眠曲以及米勒的女儿等等,显然是个让人惊叹的壮举。但安徒生对这部歌剧的满意主要还是因为通过它,终于说出了自己想说的切。对此,安徒生的态度毅然决然,“该写的,我定要写”这便是他对爱德华的回答。他肯定已经无法抑制自己心中的感情了,尽管这样做会冒犯他的朋友,因为安徒生毕竟是将原本属于两个人之间隐私的谈话,搬到了这部正在公演的阿格尼特和人鱼中:“相信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能像认识我这样认识席勒和拜伦,你就会听到,对于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定会与我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在科林对这部作品的批评中,个极为核心但却貌似含糊的观点在于所谓“病态而过于温柔的语调”,对此,安徒生既没有试图拒绝,也没有予以承认。相反,他在此向爱德华科林表明,这种小调般的语气是他天性的部分,因此,对于“我心中最亲爱的朋友”安徒生在9月份最终到达罗马的时候,曾经这样称呼爱德华,对于安徒生所追求的这种伟大而永恒的爱,它同样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个部分。

  为了同爱德华科林建立起这种敏感的友谊关系,安徒生经历了4年的激烈斗争,现在,也就是在两个人的友谊走过4年的历史之后,安徒生第次让自己的秘密和痛苦有了个命名。当时的安徒生正在从瑞士勒洛克勒去往罗马的路上,1833年9月2日,他在米兰寄出了封长信。在安徒生寄出的所有信中,它无疑是感情最强烈措辞最优美的封。这封信是写给爱德华科林的,写于安徒生收到爱德华对阿格尼特和人鱼的批驳之前,它揭示了作家对自己及其性情的深刻剖析,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在内心深处有了个更为理性更为清醒的认知,它是作家在创作了阿格尼特和人鱼之后获得的重生。信中的主人公尽管不快乐,但却镇定自如,无比的轻松:

  “我们的性格迥然不同;我太过于温柔,以至于不得不屈服于你的意志。如果我在家的时候,也能有现在这种正于我体内的感受,你对待我的方式肯定是把我推到边,把我推回到我还不认识你的那个时候。我奉献给你的,是个孩子般的全部信任,当我向你说出兄弟般的时,你却拒绝了我于是,我哭了,我陷入了令人恐惧的沈寂;尽管你的冷漠总是像撕裂的伤口样提醒着我,但是正是我过分的温柔,我半个女人般的性格,让我每每在看到你身上其它很多光芒四射的质量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依恋着你。因此,我只能爱上你,我总是告诉自己,这只不过是众多优点中个小小的缺陷。不要误解我,爱德华现在该轮到我用你经常对我说的那句话了我们两个人必须彼此真诚相待,我的心永远向你开放既然你已经在抱怨我写的信太多了,我自己也认为不应该写这封信,但我必须要对你说,因为你无时无刻不出现我的脑海里;我用自己的精神和你分享着切如果你能真正理解我的爱,那该有多好啊”

  但是爱德华科林根本不能理解他的爱,也不愿理解这份爱。尤其是像“我半个女人般的性格,让我每每在看到你身上其它很多光芒四射的质量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依恋着你”这样的话,会让他浑身发颤。当然,爱德华科林肯定不会认为安徒生是个者或鸡者他更有可能把安徒生视为另个天真的塔度夫莫里哀的小说伪君子中的主人公。译者注,因为安徒生本人曾经在封写自巴黎的信中这样称谓自己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个男人“病态温柔”本性的外露,这种外在的形式令他感到恶心。安徒生突然开始称自己是“半个女人”,这也许会让爱德华科林更多地顾虑到法律层面上的问题。政客兼公务员安德斯桑多奥斯特是科林家族的亲密朋友,他经常到科林家做客。爱德华科林定会清楚地知道,大约在1830年左右,安德斯桑多奥斯特正在从事强化法律惩处的工作,而其中的个部分就是针对“男性之间不正常的行为”。在丹麦,鸡已经不再是那种需要用沉默来抑制的行为,当然也不再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之外的稀罕事,现在,它已经是被纳入到法律监管范围之内的行为,和其它犯罪行为样,要受到个统司法管理机构的管制。因此,在1833年到1834年期间,当安徒生第次对爱德华科林透露出其内在的“温柔和半女性化”心理结构时,丹麦的司法管理机构正在对鸡行为采取种完全不同而且更加具体的处罚形式。突然之间,两个男人之间的性行为,变成了具有准确明白的社会定性,而不再模糊不清,这种变化意味着,在未来的10年里,男人之间的性行为,将会逐渐被清楚地扣上“鸡者”的帽子。

  电子书分享平台

  我们的孩子阿格尼特4

  1834年1月上旬,安徒生在罗马收到爱德华科林的来信,爱德华科林在信中明确表达了他对阿格尼特和人鱼的反对,同时,这封信还包含着另个坏消息。爱德华科林在信中告诉安徒生,作家年迈的母亲,也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的亲人已经在欧登塞去世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封信对安徒生有丝毫安慰的意思。对于安徒生最近所说的女性化秉性,爱德华科林直耿耿于怀,于是,他直没有中断对阿格尼特和人鱼的批判,用词尖刻而且心怀叵测,此时,他的声讨又得到了法官马赛厄斯蒂勒的支持,后者在写给爱德华科林的信中说:“我在此把书稿原封不动地寄回去,然后做的第件事就是洗手;你也应该这么做有天,我们也许会为当过这个孩子的教父而感到追悔莫及。”这封信是爱德华科林写给安徒生的最长的封信,信中既没有圣诞节的祝福,也没有新年的问候。另方面,这封信也介绍了爱德华最健康的孩子,这个孩子当时居住在南方也就是建在罗马的“丹麦图书馆”。“丹麦图书馆”是爱德华利用担任皇家基金会秘书长的机会筹资兴建的。他在信中咬文嚼字地把自己宣称为这些书籍的父亲,这绝对不仅仅是随随便便的玩笑,而是认真明白的修辞:

  “毫无疑问,你的下个旅游目的地将是我的图书馆我之所以把它称为我的图书馆,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就是我的孩子;如果这样的话,能成为我的第个孩子,也是它的福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它,我会想尽切办法去呵护它,我会把所有最好的丹麦文学作品送到那里。”

  但是,安徒生现在已经到了没有必要继续退却继续压抑自己的时候了。在1833年的9月份,当他第次收到爱德华科林对阿格尼特和人鱼提出的质疑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他将不再忍受这种侮辱性的做法。当他收到那封充斥着批评和母亲去世的噩耗,还有让自己的尊严丧失殆尽的信时,他的忍耐已经到达了极限。安徒生在绝望和愤怒中坐下来,以相当友好的语气写了封回信,抒发了心中这种无法忍受的“压抑”,还有很多很多从来没有说出的话。安徒生把这封信折好,装在署名乔纳斯科林为收信人的信封中,这样,乔纳斯科林在看过信之后,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他愿意的话,再把信交给他的儿子爱德华科林。这封信显然是安徒生对朋友的示威,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封信,让那位“大家之家”的家长卷入到两个儿子之间的争论。他的目的并不是想让这个父亲从中调和,而只是想让他意识到,他的亲生儿子竟然是如此的庸俗不堪冷酷无情。同样在那个月的晚些时候,安徒生又给路易丝科林写了封信,并在信中明确地告诉路易丝,让她代自己向所有家人和朋友问候,但唯独不包括她的兄长爱德华科林。从此,安徒生不再给爱德华写信,也不再有任何直接的交流,从表面上看,似乎安徒生已经忘记了他的存在,但是在思想的深处,爱德华科林依然不断出现在他的脑海和日记中:

  “爱德华,对于过去的每件事情,我想得越多,便会越发看到你的自私自利。你让我忍受着莫大的歧视。是你,在我们之间制造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裂痕。”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另个充满自豪无比坚强但却伤痕累累的安徒生。直到1834年2月,他才收到了封爱德华科林的来信,于是,他开始重新给自己的朋友写信。就这样,虽然阿格尼特和人鱼和丹麦图书馆最终没有能够共同分享爱德华科林这个父亲,但他们的友情还是再次度过了场危机,同时,条不可逾越的界限也出现在这个友情中两个当事人的面前。这主要是因为年迈但却永远不乏外交手腕的乔纳斯科林,已经知道了该保护自己的两个儿子。他立刻把安徒生写给他的信烧掉,然后私下里找自己的儿子谈话。而对于那位身在罗马的作家,乔纳斯科林只是冷静而谨慎地写道:

  “他爱德华科林在心里还是非常喜欢你的,只要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他仍然是你最热忱的代言人实际上,他直在关心着你,但是他并不希望成为你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意义上,他更像戈特利布爱德华科林的大哥和他的父亲,因为他的父亲也是个不希望让别人窥视自己内心的人。至于他对你所发布的言辞,我并不会赞同。但是,我亲爱的安徒生,不要再抓住这些令人不快的过去来攻击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他也样。我们必须相互容忍对方我就写到这里吧,衷心地祝福你幸福快乐。爱你的父亲科林。”

  个雌雄同体的人1

  要想理解爱德华科林对阿格尼特和人鱼的厌恶之情,我们就不能把这部歌剧看作是部单纯的艺术作品,而是由部两个朋友之间谈话的书面记录形成的小说,或是其中的部分形式。在两个朋友中,突然有个人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渴望清清楚楚地投射在大屏幕上,并大声喊道:“看着我,我就是这样的个人”

  这个关于阿格尼特的古老民歌讲述了强大而神秘的自然力量对人类的蹂躏,在浪漫主义时代的初期,这个神话经常被丹麦作家所引用。在安徒生之前,约翰内斯埃瓦德沙克斯坦福德詹斯巴格森和亚当奥伦施拉格等作家都曾经引用过这个故事。尤其是奥伦施拉格对这个民间故事的诠释,激发了安徒生的兴趣。在奥伦施拉格的版本中,阿格尼特的真正归宿既不在水面之上,也不在水面之下;只有死亡才能解决她在存在形式上的冲突,让她在精神和肉体上的渴望最终走向统。正如安徒生戏剧第部分的收场时写道:“如果你想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就到海边去看看大海的泡沫吧”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满怀渴望的阿格尼特,她最终选择了强大的人鱼,而不是那个孱弱的小提琴手,她的同父异母兄弟,在他的思想里,追求不被肉体接触所玷污的“纯洁之爱”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个故事倾注了安徒生的全部想象力。在这里,安徒生实际上是在利用这个著名的浪漫主义主人公及其它几个民间故事人物,书写着自己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的感情。所以说,安徒生为心如刀绞的阿格尼特搭建起来的舞台,正是他心中的舞台。因此,阿格尼特和人鱼把古老的民间诗歌与这位现代青年作家的回顾反思和梦想完美地结合为体。

  在剧中,我们可以在阿格尼特和海明的身上找到28岁安徒生的影子,海明深爱着这位同父异母的妹妹,渴望得到她,并不停地呼唤着:“你是我心中的另半。”海明并非特别外向,也绝非精力充沛,但是他却对自己的天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这部歌剧的开始部分,他便承认自己“作为个男人来说显然过于柔弱了”。但如果说海明非常清楚自己是谁的话,而在另方面,阿格尼特却在为自己的双重性格感到彷徨,她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双重性格。但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却显然是个过于女性化的男人,而她则是个有着太多男人味的女人。在安徒生于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许多戏剧和小说中,主人公大多存在着这种典型的性格冲突。正如人鱼海明对阿格尼特说:“你的内心是如此的坚强而无所畏惧,就像条鲸鱼,你的心中涌动着男人固有的勇气和思想。”在这部歌剧的开始部分,出现了个名叫辛采的富有屠夫,他迫不及待地向阿格尼特求婚,但是她斩钉截铁地回绝了屠夫:

  “我的灵魂深处有种强烈的渴望,它驱使着我前进,那是种我无法解释的渴望。”她的女性天性显然已经超越了她的性别,而对于某种不确定事物的无尽追寻是阿格尼特性格中与生俱来的元素。和海明样,尽管她能够看到埋藏在心灵深处这种相互冲突的天性,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她既不能理解也无法解释这种无法控制的渴望:“我是个奇怪而不幸的人,追求着即使是我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东西。”

  阿格尼特是个同时生活在水中和陆上的两栖人,她宁愿走出家门到海滩上,去凝望那平静的海面和满月时皎洁的月光,也不愿呆在沈闷的家里。在我们将看到的安徒生作品中,她既不是第个也不是最后个美人鱼和令人恶心的角色。从阿格尼特这角色到1837年的寓言故事美人鱼,再到创作于1858年的沼泽王的女儿,我们看到了条直接贯穿于其中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把这些角色与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本人联系起来,他生中都渴望着和美人鱼和男人鱼穿梭在汹涌的海浪里。事实上,在他的生中,安徒生都是个痴迷于水的狂人,他非常喜爱游泳。无论是在丹麦还是国外的海滩上,他都可以在大海中找到另个自我。也无论是在巴塞罗那的斯盖恩和贝司纳斯海滩,还是哥本哈根港的普莱斯顿港沙滩或是佛哈的潮汐,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投身于波涛之中,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每当自己从海浪中浮出来的时候,都会有种重生的感觉,于是,便可以从另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眼前的世界。1859年8月,安徒生来到斯盖恩海岸,在波浪中划船,驾着马车在海岸线兜风,在经历了这样次令人心情舒畅的游玩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那就像次水陆两栖的旅行,半在水中,半在陆上。”

  和安徒生样,阿格尼特也在水中和地上之间经受着磨砺,在惊涛骇浪中生活是这个年轻女孩与生俱来的本性,因为她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个站,便是在海水和陆地的交汇点。有天,她的父母正在潮落时分出海打鱼,她的母亲格特鲁德意外分娩,于是,在沙滩上停泊的艘破船中生下了阿格尼特。对于她的母亲来说,这个孩子的出世预示着他们有了个美丽的好女儿。在她的血液中,流淌着水下世界最原始最纯正的旋律。另方面,地面上男耕女织的生活,对她来说却没有这样的诱惑力,所以,海水和泥土这两种自然属性便开始在她的灵魂中宣战。在歌剧的第部分里,在段华丽而和谐的管弦乐演奏中,会说话的山毛榉森林花朵仙女猎笛和教堂的钟声也许是丹麦舞台上最奇异的小角色围绕着阿格尼特的求婚者屠夫辛采和同父异母的海明,他们都在试图唤醒她心中的爱。与此同时,舞台上响起更为激烈的和声那是波涛拍打海岸的声音暴风雨的怒吼和海鸟的嘶叫,所有这切都预示着个更强壮的人鱼即将出现,缓缓的,他为阿格尼特勾画出个英俊骑士的人物,开诚布公地向她倾吐心中的愿望和爱的梦想。

  个雌雄同体的人2

  阿格尼特的本能让她屈服于大海的选择,她容许人鱼把自己带走。就在她准备嫁给她同父异母之兄的前天,阿格尼特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在大海中,这个活力四射的人鱼马上为她建造了座魔幻般的宫殿,用“来自波恩荷尔摩岛的钻石”和点缀着无数虫子和鲜花的琥珀装饰这座宫殿。两条尾巴连在起的鲸是宫殿的大门,通往正殿的过道则铺着闪闪发光的鱼鳞。人鱼还从意大利和希腊带回了各种各样的丝绸和晶莹剔透的大理石神像。他们当然知道该如何庆祝这场伟大的海底之爱,很快,他们的爱情便结出了硕果:阿格尼特不久便成为3个孩子的母亲,假如她不是个对大海和陆地有着双重悟性的人,她会永远快乐地生活下去,直到生命中的最后天。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却存在着两种互不兼容的天性,这就使阿格尼特的未来也存在着两种完全背离的存在方式。

  阿格尼特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原本已经抛在脑后的事情。她感到心中有种无比强烈的渴望。所以,当孩子们开始打听她的家庭以及他们从未谋面的外公外婆的时候,更让她无法克制地萌生出这种炽热的渴望。她的渴望日益强烈;阿格尼特的唯选择便是回到曾经属于自己的家,来到陆地上,她又次看到了曾经被自己抛弃的切。但是在阿格尼特的心中,任何桥梁都不可能把这两个互不兼容的世界连接在起。像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作品中许多悲剧色彩男女主人公样,阿格尼特被宣判为永远无家可归的人。她心中的海洋和大地也因此而永远无法分享共有的时空。海底转瞬的7年生活,相当于在陆地上的50年。尽管多少有点忧心忡忡,但人鱼还是允许她到陆地上呆1个小时,让她去体会年轻时曾经拥有的世界,但是来到这里的时候,她却发现,母亲格特鲁德已经不在人世;海明也成了个老人,是个更加可怜的小提琴手,他耗尽自己的生,怀念着他那同父异母的爱人。此时此刻,阿格尼特才认识到自己对家庭长久的漠视,还有被她抛弃的上帝,她怀着颗破碎而悔恨的心问道:“同情何在”她能得到宽恕吗

  不,在阿格尼特的故事中永远没有怜悯,因为她所反抗的正是自己的天性。她的唯出路便是继续走自己的路。这个有着男人性格的女人就像有着女人性格的同父异母之兄样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在她出生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的归宿。“原谅我吧,上帝耶稣接受我吧,大海”阿格尼特大声地呼喊着,她已经近乎疯狂,她希望重新回到属于自己的大海中去。但是,她最终在岩石中倒下了,生命离她而去,她死在了自己出生的大海与泥土交汇之处,这里属于美人鱼和男人鱼的疆界,属于雌雄同体花,属于阴阳人的边界,属于切雌雄同体的生物。

  这部阿格尼特和人鱼既不是莎士比亚式的戏剧,也不是席勒式的戏剧,但是在第2幕中,作家在时间上直接略过了50年,十几个新角色突然出现在舞台上,作者的这种手法似乎显得很聪明,但又有些笨拙。永不安分的安徒生总是在时间与空间上飞跃,但是从戏剧的角度来看,这确实又是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因为这种情节上的安排对于表演来说,导演和演员的确会感到无计可施。但是,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部戏剧的话,它仍然是部非常出色的文学杰作。整个戏剧描写了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坚强女人,出生的时候,她就有着条无形的鱼尾,后来,安徒生又把这种双重天性用在了另个童话故事小人鱼当中。无论在艺术上的想象力,还是对观众心理所带来的震撼,这部戏剧都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这部戏剧还渗透着难以置信的现代气息,其间出现了很多提倡妇女解放的言辞,比如:“每个女人的思想,就是被捆绑在男人手上的猎鹰,接受着男人的训练,按照他们的意志去捕捉猎物。”事实上,这部戏剧不只是讨论个年轻女人对本性的需求“血液中狂躁的火焰”,也揭示了安全和自由之间的艰难的生存抉择。个人到底应该选择脚下稳固的大地,或是像阿格尼特那样,置身到汪洋大海中呢

  这部戏剧的第二部特别有趣,在这里,安徒生彻底放弃了柔弱而女性化的男人也就是阿格尼特同父异母的哥哥海明,这个男人从来没有能满足过阿格尼特的欲。经过了前几幕之后,安徒生就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描绘的焦点转移到阿格尼特身上,她的血更欢快更阳刚地流动着。这是在观念上的转变从软弱的男人到坚强的女人同样又出现在多年之后的小说只是个提琴手里,只不过这次的方式更惊人,甚至带着歇斯底里的味道。在这本书的开头,作家同样把自己隐藏在个软弱无力的虚构人物克里斯蒂安后面。在这个小说的中间部分,安徒生同样在时间上采取了跨越几十年的手法,把主人公的角色从克里斯蒂安身上转移到个坚强的女人,这个让安徒生所赞赏的角色叫内奥米。她和故事的讲述者正在克服切艰难险阻,去追求他们的梦想。

  .b2.

  个雌雄同体的人3

  这部同时涉及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戏剧,虽然在剧情上古怪离奇,但在安徒生的19世纪30年代文学作品中,却是部在情节构思方面极为巧妙的杰作,它在身体上和性方面对人本身进行了描写。在阿格尼特和人鱼中,作者用穿插在戏剧第二部分开头的故事突出地强调了这点。在故事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12世纪菲英岛上个庄园的婚礼准备场面,两个准备结婚的女孩正在聊天。在两个女孩中,个是性格奔放具有男人味道的少女波迪,个是温柔腼腆淑女般的卡伦,前者愿意为自由付出任何代价,而后者则更喜欢平稳安逸的生活。尽管这个故事与民间故事中的情节毫无关联,但它的目的只是在于让读者意识到阿格尼特双重性格中的核心问题:她的情感中同时包含着两种性别的因素,而这两种因素则预示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其中不仅仅暗示着她渴望成为另个人,而不是现在的自己。正如安徒生在这部戏的序言中写道,他想揭示出个人义无反顾地渴望着能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种追求未知的存在的强烈愿望”。通过在阿格尼特和人鱼中这个关于少女波迪和卡伦的小故事,安徒生为我们指明了另种了解男人和女人双性本质的途径。

  关于这种把两种性别的基本要素结合为体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同时拥有两性生殖器官的个体,也就是所谓的阴阳人的双性或雌雄同体的观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所有这种雌雄同体人的概念在艺术上直作为种与性别和性角色有关的游戏存在和发展着例如莎士比亚和莫扎特的作品。在1790年到1840年期间,雌雄同体人甚至在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隐喻手法中,成为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也反映在科学领域之中。其中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郾郾奥斯特关于“精神自然”的整体概念。精神自然是他在1850年创作的最后部巨作的书名,该书突出地表达了整个时代所信奉的乐观思想和追求的信仰:任何对立和分歧都将在个无所不包的思想或者指导原则下相互交汇,并融为体。但雌雄同体人在浪漫主义文学著作中也是带有修辞色彩的人物形象,它是统的象征,反映了包容两性乃至让这个支离破碎的宇宙从微不足道的树叶到动物和人类,再到银河系统统走向和谐的愿望。在这种雌雄同体人中,他们不仅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诸多方面,而且还具有通过两个对立面相互统相互作用而创造的第三种性别,按照这种观点,在浪漫主义时期,我们可以感受和感知到,万事万物之间都是融会贯通的。

  这个相互补充的概念是浪漫主义自然哲学中个最重要的部分。例如,我们在弗里德里希威廉谢林的思想中就能看到这点,他在1800年左右的个讲演中曾经指出自然界的生命本质,并阐述了切看似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