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 14 部分阅读

作品:〖综穿〗目标,名留青史|作者:朕九九|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28 03:29:40|下载:〖综穿〗目标,名留青史TXT下载
  在的心完全被杨韵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人给弄得凌乱了。

  他完全不记得杨继业有个妹妹啊!她哪儿冒出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我看过的书评,顿时凌乱了。为什么各位亲都认为潘影是独孤姑娘的转世。难道我没写清楚?我明明在强调襁褓啊。再说了,父女什么的太重口了。我怎么忍心啊!

  第35章 潘仁美3

  ( 杨韵究竟是什么来历,

  答案跟他意料中样坑爹。这个杨韵,她就是个穿的。而且,系统君还“好心”提醒他,她还是杨家将的脑残粉。所谓脑残粉就是将偶像当神样膜拜,其狂热程度绝对不下于个根深蒂固的宗教狂热分子。

  而且,她既然将杨家将当成偶像,当成神。那他这个直接导致杨家悲剧的人在她心目中绝对是宗教“异端”般的存在。宗教狂热分子是如何对待异端的,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了。

  好样的,任务还没开始,他又收获了个仇敌般的存在。

  “这就是你说的不会坑我,”慕容建中含着怒气问道。

  系统君不由尴尬地说道,“失误,失误。这不是难免的嘛,”

  “懒得跟你计较。”慕容建中早就清楚它是个什么货色,跟它计较就是浪费时间,早就歇了这心思。再说,他还真没有把这个穿越女放在眼里。像陆贞这样开了隐形外挂,拥有玛丽苏属性的穿越女都被高演个小手段给收拾了。这个小小的穿越女也不见的有什么金手指,能成什么气候?他好歹也是当了几十年将军的人。所获得的成就叠4纸都写不完。收拾个小罗喽还不手到擒来。

  慕容建中显然低估了穿越女。诚然,杨韵的确没有什么外挂,但穿越女之所以强悍,不在于她有什么无敌的金手指。而在于她强大的内心。她们中即使再逊的人也绝不会是战斗力不足5的渣渣。何况,人家可是穿越到杨家,满门都是男子汉和女汉子的将门。再说了,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小看女人。看上去柔弱的纤纤少女战斗力搞不好就能完爆哥斯拉。就是他眼中的乖女儿潘影,不是把杨家弄得几乎灭门了。

  慕容建中很快就将这件事放在边。他的主要目的可是名留青史,他时间宝贵着呢。可不想花太多心思跟穿越女斗智斗勇,尤其是穿越后背景还不弱的穿越女。他现在正琢磨着先把第个任务——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完成了。然后再集中精力解决潘家的教育问题。至于第二个任务。他又不是真正的潘仁美,跟杨继业没什么恩怨,没必要跟人家死磕。再说了,只要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哪里还会有什么金沙滩啊!

  至于收复烟云十六州会不会很有难度。毕竟终北宋朝,多少能人志士百年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慕容建中绝对会对此嗤之以鼻。占领燕云十六州的不就是辽国嘛!辽国不就是契丹嘛!契丹是个什么玩意?想当年在北齐,他和段韶镇守北疆,契丹可是他们重点要“照顾”的对象。这群瘪三哪次不是被他们欺负得求爷爷告奶奶,哭丧着脸求和的。就算现在契丹已经建立辽国,现在又已经到了它最鼎盛的时期。但在慕容建中眼里,他们还是那群被他收拾得找不着北的手下败将。

  于是,他上奏赵匡胤,请求到前线,指挥对辽作战。

  知道现在的皇帝还是赵匡胤的时候,慕容建中只是瞬间的诧异就淡定了。经过了这么多次,他已经领悟了。在影视剧面前,切历史都是浮云。历史上的杨业明明是宋太宗,也就是赵光义收服的。赵匡胤死于北伐北汉的路上,也就是说,他活着的时候,北汉还没有灭亡。可演义和电视剧显然没有那么严谨。现在,赵匡胤活得好好地,可北汉却已经成了历史,连南方的其他割据势力也已经荡然无存了。而杨继业正是在赵匡胤进攻北汉的时候招降的。

  不过,杨继业虽然是降将,但赵匡胤却早已知道他的才能,对他很器重。同时,他也希望杨继业能对宋有归属感,平时也很注意调和杨继业和其他朝臣的关系。

  他知道慕容建中和杨继业在战场上结仇,但他却不想让他手下的两员大将成为仇家。或许太平年间这样也不坏,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正需要团结致,起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彻底统天下而努力。所以,当慕容建中提出出兵伐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赵匡胤原则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但他又提出杨继业在北汉时就长期镇守雁门关,对辽国的情况很熟悉,让慕容建中把他也带上。

  慕容建中不以为然,在他的印象里契丹的士兵都不堪击,他个人就足以应付。哪需要杨继业来帮忙。

  不过,人家皇帝都亲自说了,他也不好反驳。带上就带上吧。

  可第二天,他马上就颠覆了他心中的想法。

  倒不是他突然觉得契丹士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也许他们还是他印象中那样的水准。可是,虽然契丹的战斗力没有变化,但中原的士兵战斗力却急剧下降。

  慕容建中脸抽搐地看着眼前懒懒散散没什么精神的士兵。他发誓,这绝对是他见过的战斗力最垃圾的士兵。这什么素质啊!他甚至觉得北齐镇边的府兵也就是预备役面对这样的乌合之众都能以挑十。

  “怪不得宋朝对外战争屡战屡败。”慕容建中苦笑道。说实话,在这之前,他心中还非常鄙视宋朝的那些将军们。觉得他们个个都太不争气了,打个小小的蛮夷那么费劲。现在看来,不是他们不争气,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宋朝士兵的单兵素质实在是太渣了。再加上没有大规模的骑兵,在和外族的战斗中,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打败仗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能打成平局已经很了不起。至于打胜仗,这简直不可思议。他心中不禁对狄青王韶这些将军感到由衷的钦佩。他们简直就是神人。他们是怎么率领这支战斗力弱得要死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的。

  同时,他也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却留着杨家军这支有点像私军的部队表示理解。因为,他们都是骑兵。

  这也是他非常想吐槽的地方。在先秦时期,各种马具还没有发明,骑兵还没有兴起的时候,个国家没有骑兵倒还说得过去。现在已经公元十世纪了。骑兵这个兵种早就发展成熟了。宋朝居然只有杨家军这支骑兵。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也难怪杨家这么受重视。看来,不管演义还是影视剧,给他们开的外挂实在太多了。”慕容建中郁闷地想着。你妹的,这样的好事怎么就轮不到他呢?

  看到眼前这支羸弱的军队,慕容建中突然觉得他的前途片灰暗。别以为宋初的军队是最有战斗力的。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这些士兵大部分都是从各个军阀那里收编过来的。军阀出身的士兵是什么级别的,参考下近代史就知道了。整支军队只有杨家军可堪战。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慕容建中对这次北伐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根本就不认为这支军队会创造出什么奇迹来。即使他的指挥能力再高,谋略再出众也没用。指挥这样战斗力渣,战斗积极性也不高的军队,照样打不赢。他现在只想带着他们小胜场,然后就直接采取守势。好好练练兵再说。尼玛的,这样的兵都不练,这是要逆天啊!

  只是,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被慕容建中激起心中豪情的赵匡胤还有赵光义,都踌躇满志地想要直接打败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匡胤甚至要御驾亲征,亲自领导 ...

  (这场战役。

  吓得慕容建中赶紧劝阻。虽然皇帝御驾亲征都在三军的层层保护之中,危险系数是全军最低的。但不怕万,就怕万。再说了,在这样战斗力低下的军队的保护,他根本就不放心。

  包括杨继业在内的其他朝臣也纷纷劝阻,希望陛下能收回成命。

  赵匡胤原本只是顺口提提,现在被这么多人劝阻,他反而坚定了御驾亲征的心思。

  “昔日朕随先周世宗为节度使时,领数万士卒出征,尚能旗开得胜。参与大小战役不下八十起。虽称不上所向披靡,但也战绩斐然。如今朕身为九五之尊,所领士卒二十万有余,为何就不能出征了?”

  丞相赵普马上谏道:“陛□份今非昔比,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况陛下万金之躯?此次北伐燕云,有潘相和杨将军即可。陛下还是与百官起在汴京等凯旋的消息吧。”

  只是,赵匡胤却决意要御驾亲征。再加上赵光义在旁搭腔,朝臣怎么也拦不住。

  最后,赵匡胤还是御驾亲征了。而且,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好像突然间变得非常着急,还没等禁军全都集结好,就迫不及待地带领军队出发了。

  慕容建中隐隐觉得这件事好像跟赵光义有关。不知道他有什么目的。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就是看赵光义不太顺眼。即使知道他是未来的皇帝也不能阻止他对他的看法。因为每次看到他,慕容建中就不由自主地想到高演。慕容建中觉得他们两个虽然长得点都不相似,但他们却又像同类人。慕容建中觉得,他们都不像表面那样和煦。尤其是赵光义,在系统君提供的剧本里头,他可是有看到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而且,这家伙居然还老牛吃嫩草,收了他女儿当皇妃。真是岂有此理!

  “我说,这才是你看他不爽地原因吧!”系统君忍不住吐槽道。

  慕容建中黑着脸说道:“你有什么意见吗?”

  察觉到慕容建中的不爽,系统君识趣地闭嘴了。

  几日后,当集结在汴京的兵力达到十万的时候,赵匡胤就迫不及待地要北伐了。众位大臣和将军都很无奈。随行的几位将军更是提心吊胆的。

  慕容建中临行前,将潘影安排妥当,又对她千叮万嘱,确保万无失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汴京。

  “我好像忘了什么事,时记不起来了。到底忘了什么呢?”慕容建中喃喃自语,“算了,既然想不起来,应该不是什么大事。”

  还在天波杨府呆着的潘旭此刻正在哀嚎:“爹,我要回家。你怎么不来接我呢?”

  因为慕容建中直忙着北伐的事,又不许府上的人私自去接潘旭。所以,这件事就直耽搁了。至于杨家那边,杨继业也在忙。而杨家其他人都很有默契地不提这件事。只要潘丞相不提,他们就不会主动将潘旭送回去。人家都送上门来了,不好好为七郎出出气,怎么好意思呢?尤其是杨韵,身为杨家将脑残粉的她对于杨家的死敌非常敌视,连着姓潘的她都厌恶上了。对于教训潘旭这件事,她是最起劲的。杨府的下人们都对此都是睁只眼闭只眼。连佘赛花也因为小儿子受的欺负,对此知情不报。即使是巾帼英雄也是女人,也是很小心眼的。反正那几个小辈都很有分寸。

  可怜的潘旭,接下来的几个月都在人家的大本营里。其悲催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实在没有什么感觉。就先到这吧。

  第36章 潘仁美4

  ( 慕容建中虽然自视甚高,但从来不认为自己就是无敌的。更没有想过自己会像演义中的诸葛妖人样,随便几个锦囊计就可以将强悍得让刘备军可望而不可即的曹魏军队打得七零八落的。知道宋朝军队是什么战斗力后,他的心态很平稳,对本次出兵的要求也很低。不求全胜而归,但求小胜场。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仗会打得这么憋屈。

  赵匡胤从汴京带来了十万禁军,还有万多隶属于杨继业的杨家军骑兵,再加上镇守在雁门关的三万多人,总兵力已经接近十五万了。

  近十五万人出雁门关,攻打朔州城。结果,攻了近个月,除了留下地的尸体,什么收获都没有。辽国守城的总兵力不到三万,在数量上根本就不占优势。但朔州却非常险要,易守难攻,或者说燕云十六州全都易守难攻。虽然,在慕容建中看来,辽人守城的手艺实在不怎么样。但他们却有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他们的骑兵。每当城池出现危机,辽国的将领就马上派骑兵出城冲击宋军阵营。宋军进攻的浪潮很快就因此退下来了。而且,辽军将领非常狡猾,他根本就不跟前来拦截的杨家军对抗,直接攻击宋军的禁军。禁军的战斗力本来就差,本身又是步兵,面对辽国骑兵根本就不占优势。而且,他们的军事素养极差。感觉到自己不如辽军,也不多做抵抗,直接拔腿就跑。几乎是触即溃。别说反击,连防御都做不到。气得慕容建中暴跳如雷。即使他下令斩杀怯懦退缩的士兵也无济于事。辽国骑兵的冲击力实在太猛了。他们冲入宋军中就像虎入羊群,受惊的羊羔们四散而逃,没有点抵抗,而老虎却可以肆意蹂躏他们。宋军的阵型完全乱了。杨继业也没有办法。他的杨家军可是骑兵,根本不适合乱战。辽人可以不管步兵的死活,通乱冲。他可不敢。如果贸然冲上去,只会将局面变得更乱,自家的伤亡也会更大。

  被这样冲杀了几次后,宋军损失惨重。最后还是慕容建中用了卫青对付匈奴骑兵的办法才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将辎重都堆到车上,挡住辽军的冲击,同时,士兵以车为掩体,在后面用强弩射杀敌军骑兵。

  辽军几次冲击,损失惨重后,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出城了。(” r”_b”> 但宋军还是拿朔州城没有办法。

  连续攻打了个多月,却点进展都没有,反而自身损失惨重。而辽国的增援部队随时可能到来。随行的几位大臣劝说赵匡胤,趁现在损失不算很大,退军还朝。赵匡胤这时也萌生退意。

  但慕容建中却极力反对。虽然之前他反对赵匡胤御驾亲征,但事到如今,他却不想就这么灰溜溜地回汴京。他戎马两世,什么时候在没有胜利的情况下撤退过。即使知道以宋军的战斗力很难取得什么大的战果。但他就是不甘心,他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不是不胜即走的逃兵。

  慕容建中驳斥了众人求稳而退兵的建议,向赵匡胤说道:“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门户,关系到中原乃至于天下的安危,陛下这次御驾亲征,是为了后人着想,给他们留下个牢不可破的天然屏障。不是半途而废的转身离去。如果英明如陛下尚且失去再战的勇气,那后人谈何收复燕云十六州?”

  “如果陛下执意要撤退的话,请留下微臣。将军队交给我,如果不能打下朔州,那微臣就战死沙场,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赵匡胤觉得慕容建中的话有道理,不管怎么样,他作为个开国皇帝,定要为后人做个榜样。这样兴师动众地伐辽,却半途而废,草率撤军,实在是说不过去。于是就没有再提回汴京的事情。并且当众发誓,不破朔州就不还朝。

  慕容建中真的想大逆不道回,他现在恨不得将赵匡胤的嘴给堵上。赵匡胤这话说,就把自己给堵死了。他只是让他别撤军,没有要他在朔州死磕啊。他们完全可以先攻击辽军防御较弱的地方。而朔州明显是辽军的重点防守据点。赵匡胤却傻乎乎地头撞上去。都说不撞南墙不回头,现在都撞到墙上去了,赵匡胤还想着怎么撞破它。

  慕容建中不禁感到阵头疼。鬼谷门下,不管他还是孙膑,都主张避重就轻,从敌人薄弱的地方突破。他还从来没有跟敌人这样死磕的经历。最关键的是,现在是敌人还占有明显的优势。

  朔州城地形险要,城池坚固。只要辽军守城的将领不犯错,就宋军这种水平的战斗力,要想攻克朔州,还真没多大指望。

  可没办法,大老板下令了,他这个做下属的只能想办法了。

  可他真的想哭啊!他虽然两世都是鼎鼎有名的将军。指挥过不少战役。但说实话,他还真不擅长打攻城战。《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管是在北齐还是在魏国,他都是先将敌人的有生力量在野战中先消灭掉,然后再鼓作气解决城池中的敌人。唯次上来就直接攻城的战役还是在北齐灭南陈的建康之战,可是那战真的点都不值得他炫耀。陈叔宝那个小子根本没有认真在守,他攻城的时候,人家还在唱小曲。而且,敌我双方的力量又实在太悬殊了当然是我强敌弱。他基本上没费多大力气。像这种势均力敌,而且又硬碰硬的攻城战,他还从来没有打过,也很不喜欢这样的打法。因为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实在太惨烈了。攻城的方,不管最后攻没攻下城池,损失是定会极其惨重的。而且,攻城战是最容易疲惫身心的。旦进攻不顺,士兵就会产生厌战情绪,影响士气和战斗力。

  可现在没办法。君无戏言。既然赵匡胤都这么说了,他们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该不该用那玩意呢?”慕容建中喃喃自语。

  以庞涓的身份圆满地完成系统得任务的时候,系统颁发了奖励,给了他七支箭。这可不是普通的箭,这是狙杀之箭。据系统介绍,这是专门用于狙杀敌军将领的。

  般两军对垒,很少有上来就直接射杀敌军主将的。是因为主帅的位置都相对比较安全,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再者,狙击是需要定隐蔽性的。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才有把握击即中。两军对垒,明晃晃地站着,哪有什么隐蔽可言?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种战术,在冷兵器时代,除非是双方在斗将,斗兵的时候是不提倡这样做的。

  但有了这七支箭就不样了。首先,它的射程极远,足足是普通弓箭的两倍。速度也比般的弓箭快;第二,它的抗干扰能力特别强,基本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最后点,也是最重要的点。那就是它的超强的隐蔽性。系统君给他的时候,不断自夸,称它射出后,停在空中的时候,只在地上留个影,肉眼是看不见的。要想躲过去,只能靠直觉和听觉。它也因此得名——魅影箭。

  这是他迄今为止,获得的唯二的外挂。但这个外挂却也是有弱点的。其中个弱点就是,它 ...

  (每见血次,威力就减弱点。三次之后,就跟普通的箭矢没什么两样。还有个更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射出去的箭是收不回来的。而且,旦被敌人获得,他们也是可以用这玩意反过来杀己方的人的。即使它威力大减,那也是很有威胁的。可以说这是把双刃剑。

  只是,现在却不得不用它了。要不然,这场朔州攻城战他还真没有把握。

  有了魅影箭作为后盾,慕容建中的底气也足了起来。将是兵的魂,在冷兵器时代,军的将领尤为重要。如果主将被杀,他的士兵就会慌乱,乃至于溃不成军。朔州虽然是辽国布放的重点,但最多就是主将两副将这样的配置。只要射杀了他们,辽军必乱。即使还能抵抗,缺少了能镇得住场面的将领在指挥,战斗力也定大大降低。宋军也就有了可趁之机。

  为了防止辽军骑兵的冲击,慕容建中直接釜底抽薪,向赵匡胤建议,干脆用石头,圆木堵死朔州东门和西门,然后用武钢车堵住南门,仅留个北门供辽军出入。这样虽然增加了攻城的难度,但同时也消除了攻城的干扰。如此来,辽国的骑兵只能从北门出城了。而对此,宋军当然不会没有任何安排。在采纳了慕容建中的建议之后,赵匡胤就将杨家军分成两路,在东西二门外,随时准备准备截击辽军。同时又部署了大量步兵按慕容建中指导的办法防守,吸引辽军注意力,协助杨家军铁骑。

  计议已定,宋军在各位将军的带领下开始行动。趁着夜色发动波攻击,在城门口堵上许多杂物。第二天,又用抛石车将石块扔到城门口。目测下,辽军骑兵时半会儿出不了城了。再用武钢车堵住南门之后,宋军才发动攻击。为了鼓舞士气,赵匡胤还亲自擂鼓,将指挥权交给慕容建中。

  没有了辽国骑兵的干扰,宋军攻城果然顺利许多。说实话,慕容建中的方法根本不高明。虽然它封死了守军出城的路,但却很容易激发他们死守的勇气和决心。不过,对辽兵却非常有效。辽国士兵是契丹族,属于游牧民族。守城根本就是半吊子。之所以能守个月,还多亏了它的骑兵。

  而且,普通的士兵见识不高,即使知道了城门被堵死,第反应也绝不是拼死抵抗。而他们的这种情绪是需要领头的人引导的。而这正中慕容建中下怀。只要他们说话,哼哼

  慕容建中阴笑着摸摸囊中的魅影箭。

  事情也像他预料的那样,得知宋军堵上三个方向的城门,随即就发动了猛攻。辽国的朔州守将琢磨了下就知道宋军的意图。不由冷冷笑,还笑骂宋朝的将军蠢材。他面派个副将带领万骑兵从北门出城,在宋军攻城的时候,冲击宋军。另方面,站在城头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

  只是,他才刚说几句话,马上被慕容建中给箭封喉了。

  慕容建中看到敌将倒下,满意地收起弓。他的箭术可不是盖的。

  看到将军毫无征兆地倒下,辽兵下子就愣住了。现在宋军还在弓箭的射程之外,他们是怎么射中将军的?难道是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

  “将军”城中的另员副将悲呼道。他还没来得及表达他的悲愤之情,慕容建中就给了他箭。

  这下辽军彻底懵了。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宋军,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直到宋军将云梯搭上城头,开始攀爬,他们才如梦初醒。纷纷开始抵抗。但因为缺少统的指挥,都是各自为战。期间,也有颇具威望的低级将领组织反抗,但这个时候,慕容建中见宋军开始占优势,已经到了离城墙百步的地方。直接用普通的弓箭,弯弓搭箭,射杀他们。城上的辽军虽然非常奋勇,但却片乱糟糟的。在数倍于己的宋军的攻击下,岌岌可危。这时,慕容建中马上下令搬开南门的武钢车,派冲车撞击城门。城内的辽军备受煎熬。

  而在城外的辽军也不好过。他们出了北门,也不分兵,直接往西南。饶了老大远的路才到达西门。只是,等待他们的是严阵以待的宋军大阵。辽军副将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冲锋。迎头而来就是劈头盖脸的箭雨,等损失了好多人,终于冲到宋军面前的时候,早就埋伏在山坳里的杨家军冲了出来。合该辽将不幸。杨家军被分为二,他遇到的正好是杨继业率领的路。他哪里是杨继业的对手,不过个照面,就被杨继业枪给捅死了。

  这场朔州之战自然是宋军大获全胜。辽兵抬着他们将军的尸体狼狈地撤回云州辽国西京,即大同。

  那两支魅影箭自然就没办法收回来。慕容建中只好祈祷辽军并没有发现它们的奇妙之处。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坑爹。你怕什么,他给你来什么。这么蹊跷的事情辽国怎么可能会不注意。当云州守将得知这件事,亲自检查了朔州守将的尸体,拔出将他们封喉的箭矢。抓了城中的汉人做了实验,马上知道了这两支箭的威力。以为是神兵利器,就把它们收藏了起来。

  他并没有将它们藏多久。很快就又派上用场了。而且,他用魅影箭射的人正是攻下朔州后,想鼓作气打下云州的赵匡胤。而且,他还嫌支箭不够,直接放了两箭。

  幸好云州守将之前拿人做了试验,这两支箭的威力已经大大削弱。而且,他的箭术也不如慕容建中,没有射中赵匡胤的要害部位。但这也够赵匡胤受的了。

  因为赵匡胤的受伤,宋军也只好退回朔州。

  赵匡胤在朔州稳定下伤势之后,留慕容建中和杨继业守朔州,就返回汴梁,草草结束了这次北伐。

  虽然这次北伐有点虎头蛇尾的样子。但,总算不是无功而返。这样的结果,慕容建中好歹还能接受。

  可是,为什么让他和杨继业留下来守城。他还想回去跟女儿培养感情呢!

  赵匡胤自然是有他的考虑。首先,慕容建中在这次朔州之战的表现非常不错。此次能攻下朔州,他当居首功。足以看出他智谋不凡。何况现在朔州还刚刚收复,情况很复杂,唯有他和杨继业能震得住场面。他怕个人顶不住,就把两个起留下了。

  老大,你还真对我们俩放心啊!难道你不知道我儿子刚刚才揍了杨家的人吗?

  不过,他这个不负责任的老爹这个时候也想起他那个还在天波府的便宜儿子。算算时间已经个半月了。赶紧请杨继业修书封到汴京,放了潘旭。

  虽然在朔州见不到心爱的女儿。不过,他也遇到了个他感兴趣的人。也是个很有用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呢?

  第37章 潘仁美5

  ( 生活在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度很低。这点慕容建中早就知道了。虽然大宋的官方直不承认,早期的北伐派还直宣称只要王师到,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定会夹道欢迎。可实际上,他们自己心里也知道是怎么回事。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对中原王朝的态度绝对没有他们口中说的那么热情,根本就不是那些爱国诗人说的那样“心向中原,期盼王师到来”。

  朔州城的百姓只是脸漠然地看了眼宋朝的军队,就又开始手中的活计。完全没有把宋朝军队看做是自己人。对于宋朝北伐,收复朔州,他们也是无动于衷。诚然,他们长期受契丹人欺凌,在辽国,汉人是最低等的类人。契丹人面对汉人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的嘴脸。可中原的汉人对他们何尝不是这样的态度。“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虽身为汉族,但在中原的汉人看来,他们与异族无异。在中原的汉人看来,这些人已经都被“胡化”了,不再是个纯正的汉族人。他们对燕云十六州的汉人非常鄙夷,对他们很是蔑视,称其为“虏”“番”。

  这种态度在宋军中比比皆是。他们根本就不觉得朔州的百姓是他们的族人。根本就把他们当做契丹族俘虏来对待。慕容建中心中忧虑,在进驻朔州的时候,就在军中严令不得欺凌百姓。只是,这些士卒未必会听。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割据军阀那里收编的部队,平日里欺男霸女本的事也没少做。哪里会被几句警告给约束。尽管慕容建中此前再强调,但宋朝士兵和朔州百姓之间的冲突还是时有发生。最后当然是百姓吃亏。

  对于这些老兵油子,慕容建中和杨继业的态度倒是出奇的致。那就是杀儆百,严惩不贷。连续重罚了十几人,这样的现象才得以缓解。最让他郁闷的是,受到处罚的人全是禁军。杨家军的士兵个都没有犯错。这让慕容建中羞愤不已。简直太打脸了。虽然这些兵不是他带出来的,但现在却归他管。现在他们犯错,他管束不力的罪责是怎么也逃不开的。虽然他不会因此而受到责罚。但是,他丢不起这个人啊!

  本以为重罚了十余人之后,这些事就不会再发生。可事实证明,他放心得太早了。

  这天他正在府衙里处理朔州的些事务,就有人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向他汇报,说又有士兵和百姓发生冲突了。

  开始,慕容建中还不以为意。以为只是小冲突,虽然心中无奈,还是派人去调解,把惹事的宋军给收押了,顺便带上银子向百姓道歉。他根本不不认为朔州的老百姓会反过来袭击宋军。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解决了。谁知道,很快就又有人慌慌张张地进来口中直呼:“不好了,不好了”,慕容建中皱眉,大声呵斥。他才不再咋咋呼呼,还向他汇报情况。

  根据他所说,是有人袭击宋军,而且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现在已经放倒了十几个人了。

  慕容建中原本以为是他在夸大其词。等他到了现在才知道还真是个孩子。他看上去只有十来岁,脸上却点不显得稚嫩,脸寒霜。而且,他的武艺非常高,挥舞着手中的木棍,将靠近他的士兵个个放倒。在他周围的地上,差不多有二十号人躺在地上哀嚎了。不过,他的招式好像怎么看怎么像枪法,而且,他好像在哪里见过。

  慕容建中来不及多想,赶紧阻止,大声喝道:“住手。”

  士兵见他来了,想到前几日被重罚的人,不敢违抗。那个孩子见士兵不再围攻,也收棍,冷漠地站着。

  慕容建中冷着脸问道:“怎么回事?”

  手下人不敢隐瞒,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详细地告诉了他。

  此事倒不算复杂。起因就是宋军的个提辖在个小摊吃饭。提辖是南方人,抱怨饭菜不合他的口味,想让小贩降价。可是,小贩是北方人,有些听不懂他的话,再加上他讲得有些含糊。小贩就以为他吃霸王餐,想赖账。于是就不依不挠要他给钱。提辖不明所以,开始还想解释,可他情急之下,直说的都是他的家乡话。小贩听得知半解,还是对他不依不饶。渐渐地,提辖就不耐烦了。最后竟然恶向胆边生,直接对着小贩挥拳。碰巧路过这里的冷脸小孩看不过眼,就棍将提辖扫倒。被个半大的孩子撂倒,提辖深觉丢脸,就想找回面子,不仅如此,还招呼他低下的几个小兵起打。没想到,这个冷面的小子十分了得,七八个人上去,不过会儿就全被他放倒了。巡逻到这里的队士兵见有人袭兵,也不管三七二十,打了再说。却不料,还是打不过人家。稍有心眼的马上向上峰报告,还叮嘱同伴牵制住这小子,别让他跑了。

  没想到,这个冷面小子根本就没有打算跑。他只是将靠近他的士兵放倒,也不伤害他们。直在这里等着。慕容建中来的时候,甚至从他眼中看到了失望。

  失望?慕容建中很奇怪,他为什么会失望?

  不过,他却让,慕容建中起了爱才之心。才不过十岁就能放倒十几个彪形大汉,这是天生的虎将啊!

  慕容建中迅速解决了这件事。对挑事打人的提辖鞭三十,罚三月俸禄。其余参与这件事的士兵也罚了个月的俸禄。至于被打的小贩,赔偿了他的损失,还给了他医药费和些补偿。

  处理好了这件事之后,慕容建中就请这个冷面小孩到府上叙。他觉得他的身份恐怕并不简单。而且,对于他的身份,慕容建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猜测。

  “不知道丞相请我来有什么事吗?”

  慕容建中笑道:“小友,可不是老夫请你来的。是你跟着老夫来的。如果你不是自己想来的话,老夫恐怕还真请不动你。”

  他略微皱皱眉头,说道:“何出此言?”

  慕容建中说道:“因为,我能让你见到你想的人。”

  他嘲讽道:“子非我,安知我心中所想所念?”

  慕容建中不以为意,笑道:“还未请教小友的姓名?”

  “仇木易。”

  果然是他。慕容建中心中暗道。

  他看了这小子的武功路数,分明是杨继业的杨家枪法。可杨家枪向不外传,外人怎么可能会。他几乎马上就想到杨继业那个失踪的四子——杨延辉。他在战场上和父母失散,在外漂泊十余年,直到成年才回到杨家。也不知道他现在有没有被崔应龙收养。

  “有了系统就是不样。原来,我也是开了外挂的人。”慕容建中心中暗爽。要不是他早就已经看过《少年杨家将》的剧本,还真没有那么快猜到。他是不是可以考虑当个神棍呢?

  慕容建中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说道:“木易,是楊杨的繁体字吧。如果老夫没有看错的话,你使的是杨家枪。你身为杨家人,却取名仇杨,却不知你和杨家有什么仇怨呢?你能解释下吗?杨延辉。”

  杨延辉的冷脸挂不住了,有些恼羞成怒地说道:“这和你无关?”

  慕容建中叹道:“杨延辉,没想到你居然流落 ...

  (到了辽国。”

  杨延辉听后,脸悲戚。他心中对杨继业夫妇将他抛弃这件事还是难以释怀。只是,这个潘仁美可是跟杨家不和,他既然知道他的身份,有什么目的呢?

  慕容建中到底是活了百多年的人精了,怎么会看不出他什么意思。不由瞪了他眼,说道:“小子,你什么眼神?老夫还没有卑鄙到利用你这个尚未加冠的娃娃。”

  慕容建中见他敌意稍减,继续说道:“我原本看你身武艺,是天生的虎将,就不想你被埋没。等想清楚你的枪法,明白你的来历后,就更不想对你怎么样。何况,我还想向你打听个人。”

  慕容建中顿了下,说道:“你可认识个叫崔应龙的人?”

  “你怎么会知道我师父?”杨延辉惊道。他师父隐居多时,外界很少有知道他的人。没想到潘仁美却知道。

  “这么说,你认识他喽?”慕容建中反问道。

  不待杨延辉回答,他又说道:“我对崔应龙神往已久。正愁没人引见。今天遇到你真是太好了。”

  他对这个神秘的崔应龙可是很好奇的。虽然在剧本中,这个老神棍的作用不大。但他有限的几次出场都显示出他的水平。其中次更是测算出杨家的命运。杨继业临行前,他算了卦,卦象显示“七子去,六子回”。果然,杨家七将不是战死就是出家,还有流落到敌国的。只有杨六郎安然回来。而且,这个世界好像有点邪门。辽国的那个天灵好像挺邪门的。各种旁门左道层出不穷。还是尽早找个专业人士商讨下,要不然以后应付起来多麻烦。

  何况,他也想见识见识这个崔应龙。像他这样有真材实料的占星家,还挺吸引人的。要知道,他的老师鬼谷子也是个占星家,人称他“王禅祖师”传说鬼谷子姓王,名禅,字诩。而整个战国除了他师父之外,只有樗里疾这个小子还称得上是预言家。他预言,他死后,会有个王者建两宫把他的墓夹在中间。后来,刘邦建了长乐宫和未央宫。樗里疾的墓正好在两宫之间。

  他想找崔应龙问些事。虽然可能只得到些似是而非,且很容易被误会的答案那个“七子去,六子回”就是最坑爹的个。但不管怎么说,能遇到个有真才实学的神棍不容易。既然遇上了,怎么也要压榨下他。

  杨延辉对自己的师父很有信心,料定天下没有人伤害到他。又见这个潘仁美好像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坏。也就答应有时间代为引荐。但他师父闲云野鹤,他也并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

  慕容建中也不以为意。只要杨延辉在他这里,身为师父的崔应龙迟早会找上门来的。

  他又问了问杨延辉要不要与杨继业相认。预料之中的得到了否定的答案。慕容建中耸耸肩,随意安排杨延辉的住处就没有管他了。反正依他的性子也惹不出什么事来。再说,他还有很多事要做呢!

  慕容建中和杨继业都想好好经营朔州,让它成为进攻辽国的前哨基地。为此,他们花了大量的精力。除了加固朔州的城防,还试图增加城内百姓对宋朝的归属感。

  辽国的散骑,经常光顾朔州。给他们的计划增加了难度。而且,百姓的认同度也实在不好刷。不过,经过他们近两个月的努力,也稍稍有点成效。

  正当他们要?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