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 13 部分阅读

作品:帝国政界往事|作者:lei575030648|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28 01:12:03|下载:帝国政界往事TXT下载
  ”

  据说,岳飞的反应是,长叹声:“十年之功,毁于旦。”而后,泪如雨下。

  撤军命令发布后,许多当地百姓拦在马前哭诉:“官军说要收复中原,把金人打出去。我们支援大军粮草,金人知道得清清楚楚。你们撤,我们怎么办呐”岳飞是河南汤阴县人。在家乡父老面前,其尴尬难受可以想见。据说,当时岳飞无法解释,只是让大家看那十二面金牌。史书记载说,时间,哭声遍野,岳飞挥泪而去。有记载说,在此次撤兵中,收复的失地旋即全部丧失,而且由于金兵的追杀,岳家军损失相当严重。回军后,另有记载说,岳飞又次递上辞呈,然后离开部队,回庐山守孝。

  此时,距离宋高宗赵构诛杀岳飞,还有年多点时间。

  公元1141年,即绍兴十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就传来金兵在兀术率领下,又次南侵的紧急军报。

  这次战役,成为这阶段宋金两国关系史中的又个转折点。

  双方交火之后,先是宋军取得柘皋大捷,地点在安徽巢县西北;紧接着,金兵在淮西之战中,又大败宋军;随后,金兵撤军。这也是岳飞所参与的最后次抗金战争。

  通过这次战役,金国强硬主战派领袖兀术和南宋皇帝赵构,都意识到了双方战略态势的逆转。兀术意识到这点后,采取的措施是,边虚声恫吓,边放出允许和谈的信息;赵构意识到这点后,对和谈第次有了比较切实的把握,于是,大胆裁抑武将,加紧了恢复以文制武传统的步伐。

  当年四月,朝廷以庆祝柘皋大捷的名义,将各地领兵将领特别是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紧急召回京城。在盛大的庆功宴会上,宰相秦桧突然代表皇帝发布诏书,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三人均不得返回部队。皇帝煌煌天语,相当亲切与堂皇,让人听起来心里很舒服:以往,朕只是把路宣抚的职权托付给你们,权力还是小了些;如今,我要将国家军机中枢本兵之重大职权托付给诸位。你们同心协力,不分彼此,集全军之力谁能抵御扫除兀术之流何足道哉42意思是,这样重用他们之后,扫荡金国就根本不在话下了。

  由三位领兵大将同时入主枢密院,在宋朝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当时的秘书少监是秦桧的养子秦熺。宋代制度,秘书少监是秘书省的负责人,掌管古今图籍国史实录天文历数等等。当时国家政令与各项政治措施的记录,就是由这位秘书少监执笔的。在职期间,这位宰相的养子做了件事,就是把南宋初年国史实录中不利于养父秦宰相的内容,或者毁弃,或者改易,胆子相当大。于是,这时期的南宋官方史料,便大多出自此公的手笔。使后代研究此段历史的人们,倍感痛苦。但是当时,他对此次解除三大将兵权的记载倒是显得特别坦率:“主上圣明,察见兵柄之分,无所统,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有识之士方惧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这就明白说出了皇帝的心里话:金人平不平尚在其次,将“叵测”的意外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首要的。说到底,对这几员大将不放心不信任才是真的43。

  当时,在形容帝王受到臣下威胁的时候,有句很形象的话,叫做“太阿倒持”,意思是本来应该握在皇帝手中针对臣子的宝剑,现在反过来握到了臣下手里。“积岁倒持之患”,可见皇帝赵构感到来自领兵武将的威胁,已经不是三天两天,至少已经有好几年了。

  随后,朝廷宣布撤销三大将的宣抚司,解散了他们的统帅部,规定:“遇出师临时取旨”;将调兵权收归朝廷,将管理权分散到了偏裨诸将手中,而统帅级的将领则临时由皇帝派出。从而,大体上实现了宋朝历史上的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实际上,这是次军事体制的重大改组。强行剥夺三大将兵权的同时,先后压缩各路大军编制,将行营护军的番号改为御前诸军,并且将各路大军拆散肢解,化整为零。由过去的四路驻屯大军,改编为十路驻屯大军;加上南宋初年以来,三衙统兵制度已经在事实上宣告废除,三衙首长成为殿前司三支兵马的统兵官,此次这些部队有增无减,使三衙军成为与御前诸军平衡制约内外相制的力量。

  这种设计的潜台词相当明确,差不多等于公开宣布:帝国将要全面采取收敛的战略防守态势,将要全面恢复以文制武守内虚外的帝国传统。也就是说,帝**事战略的重点在于防止内部的叵测之事,对外则以称臣纳币为条件,换取和平;军事力量只是种必要的辅助手段,或者顶多形成种平衡与威慑就足矣。从绍兴十年开始,这种思路成为南宋政权的基本国策,再也没有得到改变。于是,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便与当年的燕云十六州恢复样,成了句口号个帝国的梦想,个历时百五十年,直到帝国覆灭都没能实现的夙愿。

  至此,张开已经几年的那张大网终于落下,将大大小小的领兵将领们网打尽。此后的命运,就看各位自己的造化了。

  第六章岳飞必须死

  在三大将中,韩世忠爵位最高,资格最老,应该说也最孚众望。赵构登基之际,韩世忠就曾经带领部队拥立;平息护卫亲军兵变,他又有勤王大功;黄天荡战,他率领八千兵马,险些把十数万金国大军困死在芦苇荡之中。在此之前,宋军被金兵打得败涂地,常常是望风而逃。这是两国开战以来的第场恶战与硬仗。当时,他那位出身妓女却真正不让须眉的夫人梁红玉,冒着锋镝,亲自擂战鼓激励将士杀敌。最后,虽然在两个小汉的帮助下,素不习水的金兵转败为胜,但韩世忠夫妇的英雄气概却相当令人敬仰。就连金国将士也特别佩服他。

  韩世忠派杀手刺杀金国和谈使节,曾经惊出赵构与秦相公身冷汗。后来,在战与和的问题上,由于韩世忠坚决主战,赵构屡屡斥责他没有文化,不识大体。韩世忠出身贫寒,确实没有文化,而且特别瞧不起读书人,经常轻蔑地称之为“子曰”。赵构知道后,问他是否确有其事韩世忠回答说: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改了。赵构很高兴,以为他知道尊重读书人了。不料,韩世忠接着补充说:如今我叫他们“萌儿”,大概是当时嘲笑人的个说法,或者类似于今天的“傻冒儿”类。结果,赵构大笑而止。

  战国末年,在秦王嬴政统六国的战争中,发生过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征伐楚国时,秦王嬴政嫌威望素著的老将军王翦保守,派李信统兵出征。王翦便称病回家了。不久,李信大败。秦王嬴政亲自跑到王翦家,请求王翦挂帅复出。王翦临出发时,狮子大开口,向嬴政要求赏赐众多的上等田宅,嬴政很不以为然,说是只要打赢了,还愁不能富贵吗王翦却说出番惊人的话来:“趁着大王还用得着我,我得为子孙早做打算。”秦王嬴政大笑。后来,在行军的路上,王翦连派出五拨信使,不为公事,就是再请求封赏田园。嬴政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有人嫌王翦丢人,讽劝他别这么掉价儿。结果,王翦说出了番更加惊人的话:“秦王猜忌多疑。如今几乎把全国的兵马都交给了我,我不请求田园加深他的信任,难道要让他疑心我吗”

  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但从种种迹象上判断,韩世忠很有可能也是这套思路。这位大将军治军有方,连岳飞都很钦佩。他并不把钱财放在眼里,朝廷赏赐下金银珠宝,每次他都是分给部下,自己不拿分毫。因此深受拥戴,威望极高。后来,随着功劳越来越大,韩世忠突然发生变化:他而再再而三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并且要求用低价购买官府没收的庄田。先是要买临江的处庄园,赵构索性赏赐给他,并且亲笔题名曰:“旌忠庄”以示表彰;后来,又提出要买北宋末年大臣朱勔的庄园和另外千多亩田,赵构又顺水推舟地全部赏赐给了他。最后,大将军终于在西湖边上买了个大庄园,索性全家都住到了皇帝的眼皮底下。这些,可能是赵构后来网开面放过他的重要原因。

  被夺去兵权之后,韩世忠成为宰相秦相公的第个打击目标。岳飞发现张俊按照宰相的意图,在军中收集韩世忠谋反的证据时,大吃惊。因为,这位张俊是韩世忠的儿女亲家,而且是双重的儿女亲家。就是说,双方的儿女互相嫁娶了对方的儿女。岳飞连夜派人给韩世忠送去封急信,使他在天罗地网合拢之前,侥幸逃出。韩世忠接到密报后,立即单身人来到皇宫求见皇帝。他跪伏在地,脱下衣服,请赵构看自己胸前背后的累累伤疤,又举起双手,请皇帝看自己两只手上残存的四个手指,他伏地大哭,告诉皇帝,那是中了金人的毒箭之后,自己用双手去拔,也被毒所伤而导致的。

  此时的赵构,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拉着韩世忠的手,委屈得大放悲声的皇帝了。十数年惊涛骇浪,他已经心如铁石。可能毕竟想起了这双手曾经对于自己的巨大意义,且今日已经无害。于是,终于还是放了韩世忠马。

  此时的梁红玉,也已经不是那位英姿飒爽的巾帼豪杰了。当年,黄天荡战先胜后败,梁红玉气之下上书皇帝,痛斥韩世忠贻误战机,要求皇帝治自己丈夫的罪。时间,朝野内外举国上下为之震撼。

  韩世忠的大军开进楚州创建宣抚司时,遍地荆棘,片废墟。梁红玉亲自动手编织草帘子搭建营房,深受兵士爱戴。如今,已经被册封为杨国夫人。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只能长叹声,说:“唉,明哲保身吧。”

  从此,夫妇二人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军事,绝不和老部下来往。居家十数年,淡泊自如,就像从来没有过权位样。此时,韩世忠自号清凉居士,喜好释老,甚至开始填词做诗,而且所填之词居然相当有味,感觉很是到位。史书说:在西湖边上,时不时可以看到他带几个童子,骑着头小毛驴的身影。

  与韩世忠比较,张俊走的则是另外个路数。史书记载说,张俊“好骑射,负才气”,投身军旅后,屡立战功,升迁得很快。早在赵构做河北兵马大元帅时,张俊就投奔到了他的麾下,据说,赵构第眼看到张俊,就很欣赏他的英俊魁伟。再加上这厮表现得有勇有谋,战功卓著,所以,极迅速地成了路大军的统帅。在南宋初年所谓“中兴四将”中,张俊是声望仅次于韩世忠的员大将。

  与张俊早期赫赫战功同样有名的,是他的贪财敛财。这位将军只是个行伍出身的军人,却在十几年时间里,使自己既跻身大将军之列,又跻身于大地主的行列;而且是极有名极富有的大地主。据说,他个人拥有的田地,每年光是田租就能收进三十多万石,相当于当时南宋帝国最富裕的绍兴府全年征收的秋税。我们这里看到的数字,还是最保守的个;有史家认为,应该是六十多万石;最极端的个数字,则认为至少应该不低于百万石。其实,这个最保守的数据已经足够吓人了。因为,其含义已经意味着这是几万个普通家庭整整年的收入了。

  张俊的部队里,有支特种兵,专门挑选了批年轻力壮身材高大的士兵,从手臂以下直文身到脚,号称“花腿军”。人们在形容喜欢摆花架子的状态时,经常用的个成语叫做“花拳绣腿”,那个“绣腿”,大约就是指的这个样子。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张俊就让自己的部下,无偿地为自己家从事各种劳役。包括耕种庄园和大兴土木,搭屋盖搂。据说当时极有名的太平楼酒家就是张俊的产业。这座酒楼以经营高档酒菜和极其富丽豪华的气派闻名于时。有首打油诗讲的就是这件事:“张家楼里没来由,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他作过件很好玩的事情,极其富有创意,从而应该使他享有不朽的名声:为了防止家中的财宝被窃贼偷走,他把家里的白银统统作成千两个的大银球,取名为“没奈何”,意思是不管什么样的窃贼都拿这大家伙毫无办法无可奈何。过细想想,还真是如此,而且还俗得有趣。

  这位大将军后来被封为循王。在时人的笔记中,记载了件趣事:有次,赵构在宫中大宴群臣,照例由优伶演出助兴。个类似今天说单口相声的优伶自称善观天文,能够看出在座的诸位都是上天什么星宿下凡的。结果,引起大家极大兴趣,纷纷要求他给观测下。于是,这位优伶掏出枚铜钱,装神弄鬼番后,对准了皇帝,观察片刻,声称看到了帝星;又对准宰相,说是看到了相星;最后,他将铜钱对准张俊,左看右看,都说看不到星星。众人大急,张俊更急,请他无论如何过细观察下。他煞有介事地仔细看了半天,最后叹口气,严肃地对大家说道:“确实看不到星宿,只能看到个坐在钱眼里的将军。”众人大笑,时成为京城笑谈。

  和韩世忠娶了京口即今天的镇江名妓梁红玉样,张俊则是在兵荒马乱中,娶了钱塘即今日杭州名妓张秾。假如没有金山战鼓那段的话,这位张秾的名气可能要比梁红玉大许多。原因是此女的人品相貌才情加上琴棋书画诗词乐赋歌舞等诸多技艺都很出众。据说,她惊鸿瞥之下,常被文人马蚤客们惊为天人,当时的名士为她看破红尘的亦有记载。

  娶了这么位倾国倾城的名姝回家,张俊这厮却并没有稍稍风雅些许,满脑袋惦记的还都是他那些大银球“没奈何”。有次,前线大战在即,我们这位前敌总指挥百忙当中,抽时间给张秾写了封信,里面既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豪言壮语,通篇都是再三再四地叮嘱自己这位满腹才情的如夫人,怎么样照管好他那些宝贵的家财田产,哪些账必须收回来,哪笔钱可以放出去等等。张秾的心理感受如何,很难想像。只是在回信里,她相当温婉地鼓励自己的丈夫,希望他能像霍去病等古代名将那样,做个心杀敌的大丈夫,不必过多地牵挂家里的财物,云云。

  不久,赵构找张俊谈了次话,皇帝很随意似的问张俊:“你可读过郭子仪传”张俊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才寡识浅,未尝读过。”赵构教导他说:“我对这个传记百读不厌。为将之道,应当是不与民争利,不大兴土木,你要切记。”张俊唯唯。突然灵机动,从怀里掏出了张秾写给自己的信,请皇帝过目。赵构读罢,相当欣赏,又递给宰相秦相公,宰相看后,连连夸赞这位女子识见不凡。于是,赵构当场赐封张秾为雍国夫人,亲手书写奖谕状赐给她。

  这件事情发生在淮西之战兵败之后,紧接着就发生了剥夺三大将兵权的重大军制改组。从后来发生的情况看,认为宰相秦桧与张俊之间进行过交易并且达成了某种默契的说法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据说,秦桧答应张俊,如果配合好这次杯酒释兵权,今后就将兵权全部交给张俊。张俊不是个单纯的武夫。从他边当着将军,频繁地在战场上厮杀,边还能聚集经营起偌大份产业来看,此人的脑子肯定足够机灵。他不会不明白,皇帝决意求和,对于自己这种手握重兵的职业军人意味着什么;他当然也会知道,在这种关键时刻迈错步子意味着什么。因此,他将自己与如夫人的通信拿给皇帝看,恐怕并非时急智之下的“灵机动”;倒是很有可能出于种韬晦之计和早已做好的策划,以此解除皇帝对自己的戒心,并进而取得皇帝的信任。此种推测应该不算过分。否则,位并不那么儿女情肠的大将军,时间不算短地把这样封信揣在怀里,想想,实在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何况,从种种迹象判断,张俊这厮似乎也不是个愿意用信上的情操来激励自己的人。这里,最无从猜测的人是张俊的新封雍国夫人。她如果知道了自己寄予厚望的夫君,利用自己进行了如此番算计的话,不知会作何感想。荣华富贵能否平衡这位素有才情盛名的美貌女子,倒是可以给文学家们提供不小的想像空间。

  当然,还有另外种可能,就是张俊与如夫人共同策划了这场喜剧,以此在皇帝面前共图富贵,也未可知。

  宋史中提到,在绍兴十年即公元1141年的这次历史转折点上,有二大将,阿附秦桧,终为人所不齿。应该指的就是张俊。

  秦桧代表皇帝宣布任命三大将之后,张俊立即率先表态,感谢皇帝的重用;并表示愿意将自己所统帅的八万大军立即无条件地交出来。在此之前,张俊已经改变自己准备与金兵决战到底的立场,表示拥护议和;其“力赞和议”的新形象,深受皇帝与宰相的欢迎。这些,都无可厚非,仅仅是种信念或者人品问题,甚至在某种角度上还值得赞扬。毕竟,在世界任何种政治理论里,我们还找不到什么人鼓励手握重兵的将军们为所欲为;他们对政治的干预,后果也经常是灾难性的。我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任何时候出现这种情况,都常常代表着改朝换代,或者就是场真正的灾难。问题是,张俊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他走的实在太远了。

  历史记载显示,张俊“与秦桧意合,言无不从”。他主持了对韩世忠部队的拆散瓦解工作。这也没有错,毕竟这是在贯彻朝廷的既定方针。他错在不该按照秦桧的旨意,在韩世忠的部队里,制造置韩世忠于死地的口实。从而,差点就要了韩世忠的老命。须知,在将近十五年的战争岁月里,张俊与韩世忠志同道合,出生入死,是对具有生死情谊的战友;在南宋初年的些重大历史关头,时常可以看到二人并肩作战的情形。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两个家庭何以会结成双重的儿女亲家。按理说,张俊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其权势地位并不比秦桧差很多,他完全可以不这样做。但他毕竟是做了。我们只能归结为人性深处的不可捉摸。翻开世界历史,当然包括中国历史,权势欲望激活人类天性中的卑劣,从而干出骇人听闻罪恶的事例实在太多了。这可能是世界各国的人们,在完善政治体制方面不断付出努力的原因之。

  第六章岳飞必须死

  在岳飞通风报信韩世忠躲过此劫后,张俊与秦桧合谋,以王贵为突破口,自己亲自操刀,手主持锻造出了岳飞的罪名,从而酿成这起中国历史上的第冤案。这就是这位大将军变成西湖边上四尊铁铸臣的由来。

  王贵是岳飞的心腹爱将,是岳飞的主要助手。此次岳飞离开部队,接手部队管理的就是这位王贵。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已经是这支部队的类似大总管类的人物了,是仅次于岳飞的第二号人物。打个比方的话,岳飞相当于这支部队的董事长,王贵则是总经理。他跟随岳飞多年,勇猛善战,二人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张俊之所以选择他做主打目标,主要原因有两条:是听人家说,王贵曾经差点被岳飞杀掉;二是他手里拿到了个据说可以致王贵于死地的把柄。

  在实际进程中,前个因素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原因是,王贵确实曾经两次受到岳飞的军法处治:次是他的部下趁火打劫,在户百姓家里失火时,趁机偷了点似乎不太值钱的什么玩意儿。被岳飞抓到后砍了头,连累王贵挨了顿不轻的军棍,据说有百棍;第二次则是在次大战迫在眉睫之际,王贵有些胆怯,结果,确实差点被岳飞杀掉。说起这两次处罚,王贵不但没有怨恨,反而对岳飞充满敬服之意。他认为,治军就需如此严明才行。岳家军深得人心战无不胜的原因端在于此。而且,岳飞的儿子岳云,同样因为违反军纪,差点被斩首;也样挨过军棍,恰好也是百棍,样被打得好多天爬不起来。对此,王贵相当服气。

  第二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俊手里究竟拿住了个什么样的把柄,使王贵能够背叛于自己恩重如山的同志战友老上级恩师父兄般的岳飞至今没有人能够考证出来。但是,张俊显然找对了目标:身经百战九死生的王贵屈服了。这屈服相当致命,此后几个不入流角色的叛卖就此变得畅通无阻。

  岳飞在劫难逃。

  岳飞死定了。

  在同时代的文臣武将中,岳飞相当清廉。除了来自朝廷的俸禄赏赐之外,他家田产的年收入在万石上下,是张俊的个零头;大约也远远低于韩世忠刘光世等人。宰相秦桧死后,号称家道衰落,尚且每年有地租收入五万石以上。由于长期镇守荆襄地区,岳飞的家安置在庐山,没有放在临安。

  岳飞不贪财,不好色,不喜物质享受,川陕大军统帅吴玠特别敬重岳飞,曾经送给他位有名的美女做姬妾,岳飞说:现在不是大将享乐的时候。又给退了回去。结果,两人的关系反倒更好了。和韩世忠样,凡有朝廷赏赐,岳飞概分给部下,自己不取分毫。他遇害死后许多年,当年的众多部下还聚在起,联合起来为他申冤,据说,当时哭声震天,场面极其感人。

  岳飞酒量不小,年轻时经常豪饮。有次赵构禁止他喝酒,对他说:“等你收复了失地,打到河朔时才可以再喝。”从此,岳飞滴酒不沾。他治军极严,许多亲信部将与家人都挨过他鞭打或军棍。岳家军有个口号,叫做“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实际已经成为军纪,违反者被抓到,般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岳家军与韩家军样,深受民众爱戴。当然,军纪严明也可能是几个不入流的部属背叛他的部分原因。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出自位极其骄狂的金兵统帅之口,可见岳飞带出来的部队的确很厉害。

  据说,岳飞平日为人很少大将军的威风。史书记载说,他礼贤下士,饱览经史,雅歌投壶,待人温和有礼,很像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他曾经多次辞谢加官晋爵,每次必定会说:“胜仗是将士们效死力打的,我岳飞哪里有什么功劳”唯独在个领域里是不能碰的,碰,他就会跳起来,就像西班牙公牛看到挥舞着的红布就会低着头冲上来样,那就是谈论对金关系与军国大事。每当此时,岳飞立即“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宋史认为,他就是为此而终于得祸。

  应该说,这种说法有定道理。否则,也就不是那个壮怀激烈的岳飞了。比如,岳飞曾经直截了当地指斥秦桧,作为宰相,谋国不臧。臧在古代汉语中有善好等含义,这等于是告诉皇帝,秦桧不称职。还有次,岳飞骂曹操是贼误国。曹操也是宰相,秦桧为此恨之入骨。他很有可能认为岳飞是在指着和尚骂秃驴。

  宋史评论说,象韩信彭越这样的名将,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但若论起象岳飞这样文武全才仁智皆备来,则很罕见。这种看法,在岳飞死后的八百多年里,基本是被人们认可的。只有位汪精卫,敢于指责岳飞是个无法节制的军阀。言下之意是岳飞该杀。事实上,正如我们在历史记载中不断看到的那样:假如岳飞是个心怀不轨无法节制的军阀,他就断然不会被朝廷如此呼来喝去,并最终自蹈死地。须知,他当时统帅的军队至少占了全**队的四分之,而且,是各路大军中战绩最为辉煌的。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岳飞真的是有野心不受节制的话,整个南宋甚至南宋以后的中国的历史恐怕都要重写。其实,导致岳飞该杀的,正是他所具备的这样些卓越品质。甚至到了今天,这可能都是些令许多中国人感到不快与不安的品质。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这些品质集中到位手握重兵又失去了皇帝信任的将军身上,尤其足以构成此人必须死的理由。宋史对于岳飞之死,连写了两遍“呜呼冤哉呜呼冤哉”的确如此。

  事实上,当皇帝想要岳飞死时,岳飞在淮西之战中究竟是否应该对战败负责岳飞到底是不是想要谋反之类的争论就已经变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岳飞必须死。诚如宰相秦相公所说,这些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这是皇帝的意思。因此,面对韩世忠的责问:“莫须有三字,怎么能服天下人心”据史书记载说,秦相公根本就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他心里很有可能在奇怪:居然有人会问出如此幼稚的问题。事实上,许多死心眼的中国人永远都不会明白:“天下人心”和“千秋名节”,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样重要的。

  从秦桧张俊诸人的工作结果看,他们显然相当了解皇帝到底想要什么。据说,围绕淮西之战的重要往来文书,岳飞手中都有保存。但他入狱后,这些文书被人抄走,并且销毁了。而销毁这些文书的人,恰好又是想要岳飞死的人。这在事实上,的确使人们有理由怀疑他们所说那切的真实性。

  在秦桧们提供给皇帝的岳飞罪证里,有几条相当骇人听闻。

  其,他们告诉皇帝,淮西战败之后,岳飞曾经当众骂道:国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44。这句话,今天听不出什么了不得的意思;然而,放在当时,已经足可以让人个人家破人亡了;其二,朱仙镇班师之后,岳飞和他的主要助手张宪,曾经当着不少人的面,有过这样段对话:岳飞问张宪:天下事该怎么办

  张宪回答说:就看您想怎么办。

  其三,据说,岳飞曾经说:自己与太祖赵匡胤都是三十岁就当上了节度使。

  当时,这样三句话连起来,的确可以要了岳飞的命了。至于说这些话的前因后果,上下联系,则没有人愿意考证。据说,至少第三句就有问题。岳飞是三十二岁做的节度使,他当时的原话是:三十二岁建节,自古少有。这顶多是句飘飘然的自鸣得意而已,居然被演变成了胸怀异志的弥天大罪。

  公元1141年,即绍兴十年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正式逮捕入狱。在此之前,曾经有人劝他仿效韩世忠自救。岳飞拒绝了。他说:“上苍有眼,就不会陷忠臣于不义;否则,能往哪里逃呢”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立过个誓约,禁止杀大臣和上书言事的人。因此,有宋代的确很少杀大臣。般来说,流放到岭南炎荒之地,就是今天的广东海南地区,已经算是最重的惩罚了。没想到,件“莫须有”的罪名,竟然愣是被秦桧及其属下们问成了“大逆不道”之罪。这款罪名,属于必须死的“十大恶”罪名之属,在理论上讲,已经不在太祖的誓约约束之内了。

  绍兴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为农历除夕大年三十的前天。皇帝批准赐岳飞死。并将判徒刑两年的岳云,亲手改判为与张宪同处死45。

  史书记载说,判决公布后,“天下冤之”,众多士民为之下泪。

  据说,行刑当日,公元1141年,即宋高宗绍兴十年阴历大年除夕,杭州城凄风苦雨,整日不绝。

  注释:1转引自治乱警鉴第三卷第437页。

  2宋史卷365岳飞传3同上。

  4宋史王彦传。

  5宋史卷365岳飞传。

  6同上。

  7同上。

  8鄂国金佗续编卷27.9参看中国宋辽金夏军事史两宋部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百卷本中国全史。

  10同上。

  11鄂国金佗续编卷1,第1143页。

  1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9.13鄂国金佗粹编卷1,第15页。

  14宋史卷28高宗纪第529页。

  15宋史卷361张浚传。

  16同上。

  17同上。

  18同上。

  19同上。

  20鄂国金佗粹编卷7,第427页。

  21宋史卷28高宗纪第530页。

  22宋史卷361张浚传。

  23熊克:中兴小纪。

  24三朝北盟会编卷178.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2.25鄂国金佗粹编卷1,第17页。

  26三朝北盟会编卷178.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3.27宋史卷361张浚传。

  28宋史卷33孝宗纪第618页。

  29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8.3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8.31同上,卷119.32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15,绍兴八年。

  33三朝北盟会编卷221.34同上,卷191.3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4.36同上。

  37三朝北盟会编卷189.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4.38三朝北盟会编卷19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5.39鄂国金佗粹编卷12,第864页。

  40同上书,卷7第475页等。

  41同上书,卷20第1025页。

  4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43同上书,卷146.44鄂国金佗粹编卷3,第46页。

  45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

  第六章岳飞必须死

  岳飞死后,南宋帝国在东南隅继续存在了百三十八年。

  在它强制完成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全面恢复以文制武国策之后,帝国曾经两次主动发起北伐,均以惨败告终。从此,收复中原失地变成个遥远的梦想,和当年的燕云恢复样,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朝代夙愿。

  同时,和北宋年间样,皇家再也没有遭受兵变的梦魇。

  从历史记载上判断,南宋帝国君臣的日子,过得相当惬意而浪漫,越来越像他们的祖先徽宗皇帝与蔡京童贯君臣。

  公元1234年,即南宋端平元年,已经变得点都不凶狠的大金帝国,遭遇到了个比它当年还要凶狠的敌人,成吉思汗掀起的蒙古旋风。立国百二十年的金国,遂告土崩瓦解。其整个国家不堪击的程度,可以媲美当年在它打击下的辽国与北宋。

  历史仿佛开玩笑似的,又重演了惊人相似的幕:南宋帝国君臣又次上演当年联金灭辽的戏剧。这次,他们是联蒙灭金。并且,同样以自己的漫不经心投机取巧背信弃义,给足了蒙古铁骑攻打自己的理由。

  公元1279年,即祥兴二年,南宋帝国好歹比自己的死敌金国,多挺了四十五年之后覆灭。从文献史料中判断,之所以能够如此,实在不是因为南宋帝国比金国人更能干,而是因为蒙古人没有腾出手;此时,他们正在忙于横扫欧亚大陆:从中亚到西亚,再到欧洲,令盎格鲁撒克逊人第次知道了什么叫“黄祸”。就此,元帝国在建立了个古今中外首屈指辖区达三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的同时,也确立了在全中国的统治。

  此时,已经是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十六年。

  这次,悲剧的主角,名叫文天祥。他和岳飞同样优秀,同样令人尊敬;虽然形式不同,但遭遇同样令人窒息。让人无法怀疑鲁迅关于中国人善忘的论断。

  这年,距离公元1127年,过去了百五十二年。

  次色香味形场所规格规模均属上乘的盛宴,如果知道不需要自己买单,而且不必欠任何人情的话,莅临者自然也就无所顾忌,可以在轻松愉快之中细细品味。显然,越昂贵,便越值得夸耀,越有助于自我感觉的良好。

  现在,盛宴已到尾声。

  后记

  几年前,在清东陵的乾隆墓与慈禧墓,我曾经大受刺激。是日,正值沙尘暴,古人叫大风霾。从他们的坟里钻出来时,心情灰恶已极。四千年来,我们不知为帝王们造了多少如此美轮美奂的坟墓。假如有人能够算出共花了多少银子的话,定是个能吓死人的真正的天文数字。据说,国民革命军十二军军长盗墓贼孙殿英,在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坟里,不算毁掉的古籍善本珍罕字画,仅仅盗走的陪葬品,价值就在两亿五千万两白银左右。用购买力折算,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将近五百亿元人民币。这还没有计算坟墓本身的造价之类。这么大笔天文数字的财富,就是用来埋葬个老头儿加个老太太的尸体。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辈子辈子干过的事儿。从来没听什么人问过:这叫什么事儿呀

  个家庭里,正副家长的气质教养能力性格为人处事,对于这个家庭是否幸福的关系极重。清贫之家和睦幸福的,大有人在;富裕家庭乱七八糟的,更不罕见,究其原因,盖出于此;由此想到,个单位里,二把手的气质教养能力性格为人处事,对于这个单位是否兴旺发达的关系极重,很少听说个单位的二把手狗屎倒灶,该单位的员工还会特别有团队精神的;由此想到,个国家里,恐怕不能说历史就是人民创造的,和皇帝宰相们没有关系。尤其是中国,谁都知道皇帝宰相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他老人家根本就是我们的天地神灵,谁都知道他比我们的亲娘老子管的可要宽多了。连七品芝麻官都叫灭门的县太爷,更遑论皇帝宰相。既然如此,要想弄清楚中国历史上那些回肠荡气唱三叹跌宕起伏长歌当哭的事儿,只弄明白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可能还不太够,说不定云里雾里的反倒更糊涂。好些东西,从人的角度想想,把人当成人琢磨下,说不定很快就明白了。于是就写了这本书。

  为什么挑这段历史下手仅仅因为有个人的死,从会看小人书的时候就开始折磨我。不用说大家也能知道,这个人是岳飞。

  我没受过正规的史学训练,可能有不少错误让方家笑话。好在有点我心里有数:任何件史实,包括稍微重要点的人物对话,我都可以告诉你在古现代文献资料中的出处。

  写作过程中,曾经有我的同事和我珍视的朋友听过些片断。我想告诉你们:你们曾经给予的赞美和鼓励,对于我极其重要。我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回想起来。谢谢。

  书法家朱岩先生慷慨赐字,为本书题写书名及书法作品。我惶惑于本书配不上先生的墨宝,只能再次深致谢忱。

  吴思是我的大学同学。在寝室下围棋,我们互有胜负,心里很安慰,觉得智商还不太差。毕业几年再碰面时,居然在围棋盘上几乎没有了还手之力。又过几年,回到个城市里,他突然搡给我本书,名叫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吴思著。口气读下来,感觉是服了,比在围棋盘上没活出几块棋时的感觉彻底多了。随后问他,可否报考他的研究生,他斜我眼,相当得意地说了句:“别扯淡了。”事实上,本书是在他的刺激下写出来的,需要感谢他亦兄亦弟亦师亦友的海阔天空。

  吴雨初是另位亦师亦友亦兄的人物。在他面前,我不太敢造次。当他边听着笔者谈本书写作计划,边以不算大的眼睛笑眯眯地盯着你看时,让人的自我感觉变得奇好。我必须承认,他以相当特殊的方式对本书作者的帮助与鼓励,令人难忘。

  朱明德则是多年的兄弟。我的五年西藏生活,就是以到拉萨后第天就与他同居室开始的。当他对本书表示出淡淡的兴趣时,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