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2章 愤怒的村民

作品:大宋燕王|作者:战国萧烟|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19 22:28:25|下载:大宋燕王TXT下载
  “杨哥,不好了。”忽然有捕快惊叫起来。

  杨丛义回头一看,只见站在最外边的兄弟抽刀在手,脚步慌乱的背对他往后退着。

  闻声回头的其他人,也瞬间神情紧张,纷纷拔出刀来,转过身去,紧盯着前面。

  杨丛义本在众人前面,与那农妇说话,不知道后边到底出现了什么情况,见众人持刀在手,心急如焚。他于是快步上前,冲出人群,一探究竟。

  一看之下,他心惊胆战。

  只见上百村民手持木棒、竹竿、锄头、镰刀、柴刀、菜刀等物,气势汹汹的向他们快速逼近,已经到了十丈之外。

  这等阵势杨丛义没从遇到过,一时之间吓得不知所措,呆立原地。

  捕快中自然有见过世面的老手,对付暴民他们有经验。只听一人喊道,“排开!”

  众人精神极度紧张,哪里听得出是谁的命令,大脑一片空白时,只要有命令,不管对错都会有人执行。

  众捕快迅速在杨丛义身后排成一排,持刀向前。

  逃犯没抓到,却要在这里与暴民火拼一番,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危险面前,众人无心细想,先击退暴民,保得性命要紧。

  们摆好阵势,做好准备,村民在逼近五六丈距离时,纷纷停下脚步,手持武器与杨丛义等人对峙起来,不再向前逼近。

  双方对峙着,无人发一言,谁也不敢先动手。对峙靠得便是气势,谁开口说话,谁便泄了气势,动起手来就要吃亏,生死关头谁都不敢大意。

  天要黑了,双方一动不动,整个村子寂静无声,仿佛要凝固了一般。但彼此眼神中的杀意却是如此清晰,肆意涌动,一场厮杀,一触即发。

  “娘,我饿。”孩子不大的声音忽然响起,在全村陷入死亡恐惧的沉默时,对峙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杨丛义忽然醒悟过来,急忙上前一步高声道,“乡亲们不要害怕,我们不是来收税抢粮的。我们从太湖县远道而来,路过此地,进山协助抓捕逃犯。大家不要,我能理解。你们的难处,我也知道。官府月月征税抢粮,肯定不对。但你们现在要打杀官差,对抗官府就对吗?一旦你们对手,大家都会没命,凤凰村就要从此消失,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你们喊打喊杀,不顾惜自己的性命,不怕死,但你们想过家里孩子吗,你们死了,他们怎么办?粮食没了可以再种,牛羊没了可以再养,人死就不能复生了。现在天下太平,已经没有战乱,庄稼收成会越来越好,大家好好种田,都能活下去。”

  “粮食种得再多,还不是要被你们抢走,我们还不是饿死?”

  “你就是想让我们安份的种粮养你们,我们死也不答应!”

  “就是,种得粮全被你们抢去了,怎么活?”

  “说的对!官逼民反,死就死了,早死早托生!”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话虽然说的强硬,眼神已经没有先前那样凶狠,也失去了随时就要冲上来拼命的气势,显然杨丛义所说的几句话起了作用。如果一个不要命的人,忽然想起家人来,他便会开始变得惜命,不再那么冲动,至少会留点时间给他自己悔恨。

  杨丛义接着又道,“我们是从太湖县过来协助追捕逃犯的官差,傍晚才到,这里发生过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官逼民反这个说法不对。天下贪官多的是,但贪官再贪,也会给老百姓留一命粮,然后他才能继续贪。当父母官的都是聪明人,任何地方的父母官都不会逼得老百姓反对自己,会有这么傻的父母官亲自断送自己前程吗?没有。能逼得老百姓都不想活的人,只有一种,那就是污吏、酷吏,这些人假借官老爷的名目巧取豪夺,从百姓嘴里夺食,祸首应该是他们!大家想想,当官的什么时候到乡下来看过农户收成怎么样,问过你们家里有多少粮?来收粮的都是小吏,他们收多少,官老爷都不会知道。你们被小吏所逼,生活艰难,李大人肯定不知道。我们虽然是太湖县官差,但在这儿遇到这种事情,也不会坐视不理,等我们返回怀宁,一定会把那些小吏的所做所为告知李大人,严惩小吏,给你们做主。”

  一番话说完,见村民平静下来,人群里没了动静,杨丛义趁热打铁,回头对众捕快道,“都把刀收起来。”

  众捕快犹豫着,他们不想死,互相看着,都不敢收刀,因为这刀就是他们的依靠。

  杨丛义见无人收刀,表情变得异常严肃,厉声道,“收刀!”

  捕快见杨丛义语气如此严厉,这才有人缓缓把刀收起来。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不多时,众人都把佩刀还回刀鞘。

  见他们都把刀收好,杨丛义才高声道,“乡亲们,我姓杨,说过的话一定算数,等我们回去就会请李大人严惩小吏。至于今天,你们救人心切,我们太湖县官差不会介意,完全可以理解。今后还望大家做事不要冲动,好好活下去。”

  接着又转身对捕快们命令道,“把吃的都留下。”

  众人连刀都收了,这个命令自然也执行。捕快们纷纷取下包裹,拿出没吃完的食物放在地上。

  杨丛义不给村民们反应时间,对众捕快道一声,“走。”然后疾向远处的大山奔去。

  众捕快眼见村民们没有再逼近的意思,赶紧纷纷转身跟着杨丛义离去。虽然舍不得那些食物,但跟一条命相比,那些馒头烧饼又算得什么呢?

  众人趁着暮色,一口气疾行了半个时辰,顺着小路直到翻过几座山,将凤凰村远远的甩在后面以后,才敢钻进树林停下来歇息。

  提心吊胆跑了一路,众人虽然累的厉害,却全无睡意,刚刚捡回一条命,谁都不敢合眼。

  有人低声问道,“杨哥,我们接下来咋办?”

  杨丛义背靠大树闭眼答道,“睡觉,有事明天再说。”

  那人道,“这怎么睡得着?他们追过来咋办?”

  杨丛义道,“他们逃过一命,感明天解决。

  众人吃了点东西之后,精神全都放松下来,疲惫瞬间侵蚀了他们的身体,不多时便鼾声四起,进入梦乡。

  人人都恐惧黑暗,可一旦人多起来,彼此能听到其他人熟睡的鼾声,黑暗就不再那么让人害怕,反而还会因为身处黑暗,在黑暗的掩护下让人觉得踏实和安全。

  杨丛义心系众人安危,不敢轻易睡去,便悄悄练起许久未曾再练的五龙蛰伏法。呼吸吐纳片刻之后,他只觉心清气爽,耳聪目明,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能清晰的看到每一个躺着的人,众人或大或小的鼾声也传进他耳中,但这并不影响他练功。

  五龙蛰伏法,他练习了三四个月,自从冤屈澄清之后就很少再练习,他觉得这门秘法用处不大,特别是跟时常练习的道家功法相比,简直就没有一点实际用处。

  大半夜正是睡觉休息的时候,练这个秘法又看又听,十分不妥,因此他对这么睡觉时才能练习的秘法兴趣很低。要不是露宿荒野,心挂众人安危,他才不会想起还学过这样一门奇怪的秘法。

  当初老道传他这门秘法时,神神秘秘,只告诉他怎么练,却没说修炼这秘法到底有什么用,或者老道跟他说了,但他自己忘记了?在牢里,在那种生活环境下,他哪里记得许多,连老道的道号他都不记得,只知道是武当山陈抟老祖门下。武当山想来也不会小,山上道观肯定也不少,将来上山拜师,可要费一番周折。

  有一件事杨丛义没有发觉,以前练习五龙蛰伏法之时,他只能把事物看在眼里,把声音听在耳中,只是作为一个看客,不能言,也不能思。但此时再练,他已经可以边看边听边想,自由操控自己的思维。

  这种不自觉的变化他意识不到,也许在寂静的荒野里,他把看到的听到的都当成了梦境,在梦里当然会有思考。

  这五龙蛰伏法便是一种睡功,睡觉的时候练习自然就会睡着,睡着以后失去意识便不能思考。当练习此秘法而不失去意识的时候,能思考便是理所当然。杨丛义没有发现这其中的关系,练习秘法时能看能听,他以为自己没有睡着,其实呼吸吐纳之间大脑清空,便已经迅速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