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0章 心里有数

作品:大宋燕王|作者:战国萧烟|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19 22:28:25|下载:大宋燕王TXT下载
  同堂书吏接过信笺转呈堂上那官员。

  那官员取出书信看罢,脸上露出些许笑容,道,“陈知县识得大体,此次鼎力相助,实属难得。”放下手中书信后,转而说道,“你等既为陈知县信中所言左膀右臂,不知有何才能?可否说来与本官听听。”

  看来这文官模样的中年人真是李大人,刚刚不确定他是谁,使得杨丛义只敢称大人,而不敢带姓。此时知道他便是那李大人,于是答道,“回李大人,属下等并无特异才能,不过是常年协助知县大人维护治安、抓捕盗贼、惩治不法,得知县大人谬赞而已。”

  李知军听后以掌击案,哈哈笑道,“早有传言,称太湖陈知县不喜钱财不喜女色,专好审案断案,起初本官还不信,如今看来果有其事。”

  杨丛义不知如何接话才好,便闭口不言。

  李知军收了脸上的笑容,然后朗声道,“前些时日天柱山上一个名气不小的土匪头目命丧太湖县,可是你等所为?”

  杨丛义如实答道,“当日我等奉知县大人命令,前往莲花村追查小松坡案同犯线索,偶遇那贼人,我等得当地村民相助方才将那贼人除去,免去一害。”

  李知军道,“据你等缴获凶器来看,那贼人便是天柱山五虎之一黑铁牛,此人天生蛮力,一身本事,为害已久。你等既能将他除去,想来也是有些手段。年初,天柱山匪徒嚣张至极,公然劫掠牢狱私放刑犯,挑战官府,怀宁虽有驻军,但不宜随意调用,本官知道各县人才济济,遂向各县求助。你等既有手段,此次前来协助本官追捕逃犯,定然大有可为。”

  杨丛义高声道,“我等一定尽心竭力,誓将逃犯捉拿归案,不负李大人所托,。”

  李知军点头道,“好。本官就在此等候你们的好消息。”接着向旁边坐着的一人道,“何县尉,太湖县这批人手就由你来安排调度。”

  何县尉应了声是,便起身向杨丛义等人道,“你们跟我来。”说完当先出了大堂。

  杨丛义等人向李知军告退,随何县尉而去。

  出了衙堂只听何县尉问道,“你们由谁主事?”

  杨丛义道,“何大人,太湖县人手是由属下统领。属下姓杨,名丛义。不知大人有什么吩咐?”

  何县尉道,“好,杨捕头,逃犯中有二十多人是太湖县人氏,具体情况你们应该都知道,废话我不多说。除了你们太湖县,还有宿松、望江、岳西、同安四县,他们的人手过几天也会6续过来协助。怀宁能动的人马已经全部撒出去,现在都在山里,时间紧迫,既然你们到了,就即刻进山,由东向西搜索。发现逃犯,就地抓捕,发现匪徒贼窝,立即回来报信。”

  杨丛义道,“是。大人,进山一趟没有半个月恐怕不能出来,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些时间准备所需物资。”

  何县尉道,“你们速速准备,午时出发,到时候我会派人给你们引路。”

  杨丛义又道,“大人,属下还有一事相求,我等只有佩刀,在山林里一旦遇敌多有不便,能不能给我们配备一些弓箭?”

  何县尉道,“恐怕有些困难,不过我会跟李大人说明,能配备的话,午时之前给你们送去。”

  杨丛义抱拳道,“谢大人。如果没有其他事,我等这就回去准备。”

  何县尉道,“去吧。”

  杨丛义道,“是。”

  众人一同告退,急忙回去准备上山物资。

  回到住处,杨丛义不急着给各小组布置任务,购买上山的生活物资,他想听听大家对此次搜山追捕逃犯的看法。

  “张捕头,你对这次任务有什么想法?”杨丛义与众人围坐在通铺上。

  那个叫张彪的汉子没好气的骂道,“他娘的,那么大的山怎么搜,他们怎么不去。大狱都能被劫,一群吃饭不干事的人,到头来倒让兄弟们来受苦。”

  杨丛义笑道,“张捕头的心情我能理解,我们大家都一样,但既然奉知县大人命令来了,就要好好把任务完成,莫给知县大人招惹麻烦。搜山任务我们执行,但具体怎么执行,各位要提提建议,你们经验比我丰富。”

  张彪道,“我当了八年捕快,还真没搜过山,何况还是像天柱山这样的大山深山。”

  张彪在这些捕快中算是经验较为丰富的,要是他也没搜过山,那这个队伍就没人会搜山。既然都不会,那就先不去考虑。杨丛义心中有其他疑问,于是问道,“大家对那位李大人有什么看法?”

  还是张彪先开口道,“一副文官模样,啰啰嗦嗦,完全就不像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将,真是扫兴。”

  杨丛义道,“其他人呢,都说说。”

  有人道,“李大人说起天柱山匪徒劫狱这事儿,一点都不。

  张彪道,“听说这个李大人以前是武将,在北方打过金人,宋金议和之后不少武将解甲归田,读过几年书的有些就在地方州县做官,这个李大人应该就是这样。”

  杨丛义点头道,“原来如此,既然是武将出身,李大人自然不会把匪徒放在眼里。好了,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对这次协助任务应该都心里有数,不要过分担心,但也不能粗心大意。大家做好长期在山里生活的准备,火石、食盐、食物等,缺什么就要买什么,天气不是很热,可以多带些干粮。”

  众捕快赶紧四下询问核对,看看到底有什么缺什么。

  杨丛义又想起一事,补充道,“还有,每队自己先准备弓箭,以防他们不能提供。”

  时间紧迫,捕快们清查完携带的物资后,他们三三两两结伴去找缺少的东西,毕竟关系到自己在山里的生存,谁都不敢马虎,多弄食物自然是他们的共识。

  杨丛义在山里打猎为生一年,只要有火石生火,没有其他东西也可以生存,但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出任务有公银可用,没必要那么辛苦,他便也出去买了一些吃食和食盐带在身上。

  刚到午时,众人还没吃完午饭,那何县尉派来的向导就到了,随之而来的,还有杂役送来的十多张弓和十多袋箭。

  杨丛义心里稍安,有了这些弓箭,众人便有打猎的工具,不至于在山里挨饿,也可防深山猛兽袭击。

  饭后,分好弓和箭,他们背着大大小小的包裹,便随向导出城向东而去。

  杨丛义想知道先前进山的本地捕快去了哪里,可有哪些逃犯和匪徒的线索,谁知那向导一问三不知。问山里有多少匪徒,在什么山上,也是摇头不知,最后便再也懒得再问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