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26部分阅读

作品:霸蜀|作者:作者不祥|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6-19 02:15:29|下载:霸蜀TXT下载
  敏感,可是不代表他笨。法邈不仅要随军出征,还要抢时间先回家一趟,恐怕不是看望家乡父老这么简单。他已经有几年没见到魏霸了,而这几年间,又是魏霸青云直上的时候,他现在也不知道魏霸已经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战无不胜、光大门楣的年轻名将,还是一个野心勃勃、目无法纪的狂悖少年?

  “很多事。”法邈淡淡的说道:“不过,我这次来,最重要的任务却是辅助将军,拾遗补阙。”

  魏延冷笑一声:“嘿嘿,老子打了一辈子仗,还要你这个后生来指点?”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法邈依然是那么云淡风清。“这也是镇南将军的一片孝心,将军就不用推辞了。”

  “我如果推辞,就不会让你跟来了。”魏延用马鞭指了指远处的龙门山:“那你说说,我们该如何打?”

  法邈沉吟片刻:“我来之前,镇南将军说了十六字,让我转告将军。”

  “哪十六字?”

  “机动多变,避免决战。jg诚合作,小心提防。”

  魏延浓眉一挑,沉思了片刻:“什么意思?前面两句,我还能明白,这后面的两句是什么意思?和谁合作,又提防谁?”

  “要合作的那个人,也就是要提防的那个人。”法邈抬起头,看着远处吴懿的背影,嘴角微微一挑:“将军,还要我说得再明白一些吗?”……

  正文 第77o章 势如破竹

  吴懿一拍大腿,兴奋莫名。

  按理说,魏霸是参军,只能参谋军事,不应该承担冲锋陷阵这么危险的任务。可是吴懿很清楚,除了魏霸,没有人能够把所有人的都聚拢在一起,特别是关兴、冯进那些年轻人,现在唯魏霸马首是瞻,只有魏霸出阵,他们才会舍命相随,才能真正的发挥年轻人的冲劲。同样也只有魏霸出阵,最强悍的魏家武卒才能发挥尖兵的作用。

  换了别人,谁能动用魏家武卒?

  没有魏家武卒这样的jg锐,又怎么可能完成以少胜多的重任?

  吴懿自问没有这样的号召力,而勉强有点实力和魏霸抗衡的孟达却不可能承担这样的任务。他不会冒着损失惨重的代价去争取一次战功。对他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冒险。

  所以只有魏霸来承担这个重任。

  虽然理智上知道这个重任非魏霸莫属,可是吴懿还是很担心,毕竟冲阵这种任务过于险恶,一旦魏霸有什么三长两短,他就是打败了司马懿,也无法抵销自己的责任。不用怀疑,魏延第一个不会放过他,而丞相诸葛亮大概也会一边偷笑,一边毫不留情的处理他。

  魏霸上阵舍命搏杀,吴懿的手心也捏了一把汗。特别是看到王双的战旗时,吴懿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不知道王双是谁,很久没有在第一线征战的他对王双这样的普通将领根本不清楚,但是他听魏霸说过靳东流,知道靳东流虽然名声不显,却是一个颇有才干的年轻将领,司马懿把他安排在前阵便已经能够说明他的能力。而支援靳东流的人,想必也不会是泛泛之辈。

  此刻,魏霸面对魏军两个悍将的堵截,依然砍倒了靳东流的战旗,击破了靳东流的战阵,势如破竹的向魏军中军挺进,第一步目标顺利完成,他岂能不兴奋?

  “传令,连弩车向前推进,千步弩准备!”吴懿一口气下达了几个命令,然后冲着传兵令大吼:“命令孟达准备出击!”

  “喏!”传令兵接过令旗,向孟达的阵地飞奔而去。

  孟达安坐在战马背上,身后是邓贤率领的亲卫营。他们一边看着远处的战场,一边轻声交谈着。新的战术是由魏霸正面冲击魏军阵地,吸引魏军主力,迫使司马懿把防守重心摆在正面,然后由孟达从侧而攻击魏军。

  这么做不是孟达要求的,是魏霸主动提出来的。其实他们不这么提,孟达也会这么要求,他深知这其中的危险,以万余残兵攻击近两万的魏军,虽然有军械助阵,伤亡依然不小,孟达才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呢。

  直到刚才,他依然不怎么相信魏霸能做到这一点,以区区三千人出击,就能撼动魏军正面的阵地?他之所以同意这个计划,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想停止攻击樊城,喘口气而已。现在亲眼看到魏霸迅速砍倒了靳东流的战旗,击溃了魏军正面的阵地,他才真正觉得这也许是个机会。

  “想不到这竖子如此强悍。”孟达喃喃的说道:“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魏延骁勇无敌,生的儿子也个个悍勇如斯。”

  “如果我有那么强悍的亲卫,我也能做到。”邓贤嘀咕了一句。

  孟达瞥了他一眼:“魏家武卒也不是天生的,是他们父子训练出来的。你如果也有这样的雄心,我的部下随便你挑,你也训练一支这样的亲卫出来。”

  邓贤缩了缩脖子:“舅父,我可不敢有这样的奢望,还是留给表弟。”

  “他啊,更不可能。”孟达叹了一口气,不想再提那不成器的儿子,用马鞭一点:“子义,准备动手,司马懿也许很快就要变阵了。”

  “喏。”邓贤应了一声,全神贯注的注意着魏军的战阵。

  击破靳东流的战阵,生擒靳东流和王双,蜀军士气大振,越战越勇。魏军却士气大坠,有的跪地投降,有的扭头就跑。蜀军紧追不舍,像赶鸭子似的,把溃军赶向魏军的下一道阵地。

  面对溃败的袍泽,魏军手足无措,既不敢让开,又不愿意放箭she杀,只能放开喉咙大喊,示意溃兵跑向大阵的两边,不要正面冲击阵地。有的士卒听到了,撒腿跑向两侧,有的已经乱了心神,根本没有注意到同伴在喊什么,只是闷着头向后跑,一心想跑出蜀军的追杀。当他们发现面前有人挡道时,他们毫不犹豫的举起了战刀。

  挡我者死!

  不少人冲进了魏军的阵地,把阵地冲得一乱。面对失去了理智的同伴,阵地上的魏军士卒只能举起战刀,将这些溃兵一一砍倒在地。可是这些溃兵依然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蜀军随后赶到,趁势杀入阵中。

  张威快步如飞,带着部下斜刺里杀到,一边跑一边大叫道:“子玉,这次轮到我了。”

  他的话音刚落,双手持矛的张绍快步赶到,应声答道:“张士猛,休想抢老子的头功。”

  张威闻声变se,唾了一口唾沫,大骂道:“你都有爵位了,还要抢功吗?要抢,凭本事来!”一边怒吼着,一边奋不顾身的杀入敌群,手起刀落,连杀三人。

  张绍不甘示弱,摇动手中的长矛,矛影闪动,倾刻间挑杀两人。他一边冲杀,一边大叫道:“老子的爵位是袭来的,你眼红也没鸟用。”

  两人像是比赛似的,率领部下奋勇杀进,杀得魏军叫苦不迭。

  ……司马懿紧握栏杆,关节捏得发白,目光中全是不敢置信的惊讶。

  魏霸不仅击破了靳东流的战阵,还轻而易举的打败了王双,现在这两个人的战旗都已经不见了,溃兵反过来冲击本阵,这将挫伤将士们的信心,进一步影响士气。

  魏霸居然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司马懿眼珠一转,就想到了魏家武卒。从各方面得到的消息,他已经知道魏家武卒的战斗力,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可是他没想到准备还是远远不够。

  唉,没有大型弩车,仅凭强弓和普通臂张弩,杀伤力的确有些不足。司马懿叹了一口气。他听说魏霸改进了炼铁技术,魏家武卒的战刀更锋利,魏家武卒的战甲更结实,普通的弓弩对他们的伤害可能有限,如果有杀伤力更强的蹶张弩甚至弩车,那就好多了。但是他来得太匆忙,这些大型弩还在后面,要到明天中午才能赶到。

  这就是急行军的弊病。速度,是要付出代价的。

  司马懿叹了一口气,忽然有些后悔。上一次在房陵,他率大军急行一千二百里,准备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功亏一篑,就是因为面对房陵城,没有大型攻具,他只能以蚁附的方式猛攻。这一次,似乎和上一次相似,又是因为急行军无法携带大型战具,空有优势兵力,却无法突破蜀军的阵地,现在反而被蜀军压着打。

  兵贵神速,出奇制胜,有时候是需要对方的配合的。出奇不意,更多的是抓住了对方的破绽,如果对方没什么破绽,再奇也没什么用。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他的急行军没有造成蜀军的崩溃,转而把自己推入了不利的局面。

  这是一个思维周密的对手啊。司马懿暗自叹惜。

  “仲达,正面好象有些吃紧啊。”辛毗走到司马懿的身边,轻声提醒道。

  “无妨。”司马懿摇了摇头:“蜀军虽然骁勇,可是他们兵力不足,很难正面突破我军的阵地。我担心的倒是侧翼。左翼的吴军被我们吓住了,不敢上岸,可是右翼却不安全。佐治,你注意到没有,攻城的孟达一直没有出现。他会一直旁观吗?”

  辛毗眉头一挑:“他在等机会?”

  “嗯。”司马懿嘴角一挑,露出轻蔑的笑容:“孟达狡诈反复,诸葛亮不会信任他,他也不会信任诸葛亮。他会把自己的实力拼光?不,他肯定不会。只要我守住中军,不给他机会,他不会强攻的。所以,我们真正的敌人,就是这些人。”

  司马懿一指正杀作一团的战场:“击败他们,孟达就会不战而走,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司马懿话说到一半,忽然有些不安,他打住了话头,捻须沉吟。辛毗见了,连忙问道:“仲达,怎么了?”

  司马懿拧眉沉思,大手轻轻的拍打着栏杆:“我好像有些遗漏,只是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

  辛毗吃了一惊,战场上漏算某些因素是非常致命的,谁也说不准那个因素会不是影响到整个战场,因为一点小事而决定胜负的事太多了。当年赤壁之战就是因为北方将士不适应南方的水土,疫情发作,这才导致曹艹铩羽而归,从此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司马懿以思虑周密出名,他怎么也会犯这种错?

  “你算漏了什么?是我方的,还是蜀汉的?”

  “据我所知,在房陵,原本有三个人,孟达、宗预,还有一个就是魏延的长子魏风。魏风虽然名声不显,可是他既然是魏霸的兄长,想来也不会太差。”司马懿转过头,和辛毗交换了一个眼神:“可是交战至今,为什么一直没听到魏风和宗预的消息?”

  辛毗眉头紧锁:“他们一直没有在樊城出现过?”

  “一直没有。”

  “那……会不会留守房陵了?”

  “有可能,但是,如果并非如此,其中一人已经到了樊城呢?”

  辛毗倒吸一口凉气。

  正文 第771章 借势

  李严用了半年时间,连克襄阳、宛城,将南阳郡收入囊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用兵才能。相比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缓慢进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这个大将军当得名至实归,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不知兵的论断,为从诸葛亮手中夺回兵权,实现当初刘备遗诏奠定了基础。

  如果一切顺利,诸葛亮将兵权拱手相让,甘心做一个只负责民事的丞相,也就等于拱手让出了蜀汉的控制权。没有兵权的丞相是不足惧的,兵权在手的大将军随时都可以弹劾丞相。

  任何时候,兵权都是一个杀手锏。

  诸葛亮不肯束手就缚,宁可丞相府在成都被大将军府压制得喘不过气来,也不肯放弃兵权,回到成都,无非是想将关中、陇右的兵权牢牢的抓在手中,利用北伐并州的战功来证明自己,从而达到反制李严的目的。

  李严用皇帝的名义下诏,决定两三年之内不大动干戈,与民休息,也是想限制诸葛亮立功,至少不让他有借口动用全国之力出师。在李严看来,如果没有益州的帮助,仅凭汉中、关中的实力,诸葛亮能集结的力量非常有限,平定并州的可能性非常小。

  所以对诸葛亮的出师并州,他并没有阻拦,而是抱着一种看戏的心态,等着诸葛亮劳师动众却一无所得的时候,再义正辞严的指责诸葛亮,坐实他不知兵的罪名。彻底剥夺他手中的兵权。

  原本一切都和李严估计的差不多,唯有一件事有些意外,魏霸居然同意了诸葛亮用战马换烈火弹的要求,并且又同意诸葛亮用打白条的办法,前后给了诸葛亮一百二十万枚烈火弹,五十万石米。这是一个切切实实的帮助,且不说一百二十万枚烈火弹,仅是五十万石米,就给诸葛亮多出了两个月的时间。

  李严很生气,不过他却拿魏霸没办法。这不是官方拨付。而是民间交易,从道理上来说,李严无法指责魏霸。等他击败了诸葛亮,独揽大权的时候。他再来追究魏霸的责任。甚至不需要什么理由。朝堂上对付政敌。理由从来都是次要的,实力才是最根本的倚仗。

  李严也清楚,魏霸这么做正是他心虚的表现。如果诸葛亮败得太惨。让李严独大,他的下场也不会太好。兔死狐悲,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也需要帮助诸葛亮。否则,仅凭诸葛亮的一张白条怎么可能换到百万枚烈火弹,五十万石米。

  三人较力,就和三国纷争一样,敌人和盟友都是不固定的。除非一方占绝对优势,否则谁也没有十足的胜算,连横合纵是免不了的事情。

  好在这一切都在李严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他相信魏霸也不会希望诸葛亮一家独大,一百二十万枚烈火弹、五十万石米,也不足以让诸葛亮奠定胜局。

  可是,诸葛亮现在的推进速度却彻底动摇了李严的信心。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推进到洛阳外围,让他一个月的时间拿下襄阳的战绩显得那么苍白,那么不值一提。如果诸葛亮再顺利拿下洛阳城,那以后谁还会记得他李严拿下宛城的战绩?

  面对凯旋的诸葛亮,他还有机会吗?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危机,不由得李严不紧张。

  马谡也有些慌乱,不过,可能是因为他不是诸葛亮最直接的对手,所以他不像李严这么紧张,还保持着基本的理智。他思索片刻,笑了起来。

  “大将军,丞相的进兵速度的确很快,可是这并不能代表什么。”马谡缓缓的吐了一口气,抬起头,笑容满面的看着李严:“大将军,与其说丞相进展神速,不如说魏军准备不足。自从函谷关迁到新址之后,函谷之险已经不存,曹真久病,兵力又不足,面对丞相的新锐之师,连战连败也在所难免。如今丞相兵临函谷关,离洛阳不到三十里,魏军已经退无可退,必然死守。丞相却是离长安千里,远途运输之难,可想而知。此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李严沉默不语。这些话都是空话,你可以说他有道理,也有可说他一点道理也没有。诸葛亮又不是第一次领兵,这些道理他能不懂?

  “其次,丞相如此迅速进兵,恐怕也是不得已。现在已近腊月,离明年春耕还有三到四个月,他已经将汉中、关中的存粮抽调一空,十几万的壮丁聚集在战场上,如果不能在春耕之前解决战斗,让这些壮丁们回到土地上耕种,明年秋天,他收什么?”

  李严眉头一挑,心有所动。这个理由比刚才那个理由更实在一些。诸葛亮全力以赴,如果不能在春耕前解决战斗,春不种,秋不收,关中大饥在所难免。没有粮,纵使立了不世之功又如何,关中又如何稳定。关中是诸葛亮的根基所在,他不可能坐视关中崩溃。

  不过,李严依然不放心。诸葛亮能这么快的攻到函谷关,就不能再接再厉攻下洛阳?就算他无法攻克洛阳,但是分兵攻取并州也是有可能的。别忘了吴军也在攻击,前锋已经到达颍川,离洛阳不过一步之遥。一旦双方夹击洛阳,曹睿又能守得住多久?

  速战速决,也许正是诸葛亮的计划。

  李严没有和马谡再讨论,用兵的事,和马谡讨论没有意义。在马谡离开之后,李严给孟达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做好准备,必要的时候或是出兵颍川协攻洛阳,分一杯羹,或是准备攻击吴国,破坏联盟,打乱诸葛亮的计划。

  马谡离开大将军府之后,也立刻给魏霸写了一封信。他在李严面前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他对结果如何也无法预测。他现在只能和魏霸结成联盟。看看魏霸怎么打算。在他看来,诸葛亮能不能一股作气的拿下洛阳和并州,魏霸愿不愿意出手帮忙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成都城外的诸葛庄园。

  黄月英搂着诸葛瞻,静静的看着院中的一丛翠竹。虽然已经是冬天了,可是成都气候温暖,竹子又是常绿的植物,居然看不出一点冬天的肃杀,只是翠色有些暗哑,不像春天的竹子那么鲜亮。

  马氏拉着诸葛攀的手,默默的站在一旁。目光不时的瞄一下案上的书信。

  这封书信是刚从前线发来的。诸葛亮不管多忙。每隔天总会写一封信回来,或是叙说前线的情况,或是询问家里的事务,又或者是没什么大事。纯属问候。从第二次北伐开始。他已经两年多没有回成都了。就是通过这些书信和黄月英保持联系。

  黄月英的心情从来没有这么沉重过,甚至是几个月前当诸葛亮卧床不起的时候,她都没有这么担心过。马氏不知道诸葛亮的信里写了些什么。也许是战局不顺利?

  想到前线,马氏总是不由自主的会想到亡夫诸葛乔。如果诸葛乔还活着,他肯定会是丞相的得力助手,而自己的境地也不会这么尴尬。她是襄阳马家的人,她和诸葛乔的婚姻就是襄阳马家和诸葛亮友谊的象征,现在马家和丞相已经决裂,诸葛乔也死了,她在诸葛家的地位也变得非常尴尬。

  “嫂嫂。”诸葛均快步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中年人。

  黄月英诧异的看了诸葛均一眼,不知道他怎么会把陌生人领进门,事先却不通知一声。

  “嫂嫂,这是我的族弟诸葛诞,字公休,刚从长安赶来。”

  黄月英眼神一紧,她知道这个人,听诸葛亮提起过。诸葛诞从洛阳来,在长安求见诸葛亮,诸葛亮觉得这个人太浮夸,不实在,所以暂时没有安排他具体事务,让他先在长安游历一段时间,了解一下长安的情况。后来诸葛诞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没想到他居然跑到成都来了。

  “原来是公休,请坐。”黄月英不动声色的挥了挥衣袖,顺手收起了案上的书信。又让仆人奉上茶。黄月英的脸色温和而庄重,既不过分热情,又不是让人觉得生份。

  “不知公休从长安来,有何见教?”

  诸葛诞放下手中的茶杯,微微一笑:“嫂嫂,你想必已经收到兄长的书信,知道前线的战况了。”

  黄月英不置可否。

  “那嫂嫂以为,兄长为何兵临城下,却又停滞不前?”

  “我是妇道人家,对用兵之事所知有限,还请公休解惑。”

  诸葛诞也不客气:“其实也很简单,是因为兄长没有一击必胜的把握,而且承受不起失败的后果,所以在犹豫。”

  黄月英嘴角轻挑,随即又恢复了平静:“那他如何才能有一击必胜呢?”

  “要么引人助阵,要么削弱魏军的实力。”诸葛诞一点也不谦虚,直截了当的说道:“吴军已经在攻击颍川,只是他们的进度太慢,如果没有特殊情部发生,在两个月内,他们很难进入河南郡,围攻洛阳。要想加快进度,就需要有另外的援军。”

  “哪来还有援军?”

  “南阳。”

  “南阳?”黄月英沉吟片刻:“南阳的孟达是李严的人,他会出兵协助你兄长建功吗?”

  “南阳不仅有孟达,还有魏风,还有宗预、邓芝。”诸葛诞拱了拱手:“在洛阳唾手可得的情况下,李严不会没有分一杯羹的想法。与其让他出兵袭扰东吴,败坏联盟,不如让他出兵洛阳,助兄长一臂之力。”

  黄月英心有所动:“那又当如何说动魏风出兵呢?”

  诸葛诞笑了,抬起手,向旁边指了指。

  那是魏家庄园的方向。

  (未完待续。。)

  正文 第772章 各有打算

  黄月英的眼神中露出几许遗憾。她向诸葛诞致了谢,请他留饭,诸葛诞却谢绝了,扬长而去。

  “可惜。”黄月英惋惜的说道。

  “的确可惜。”诸葛均也叹了一口气,“我觉得公休颇有见地,不知道为什么兄长却不用他。”

  “因为他名士习气太重了。”黄月英淡淡的说道:“他有见地,却也迂阔,不够谨慎。能够得人心,扬名立志,却做不得大事。这样的人,倒也不是不能用,只是和你兄长的禀xg不合。我想,他这次到成都来,大概也是尽一点兄弟之情,然后就要另择高枝了。”

  “李严?”

  “他不会看得上李严。”黄月英再次叹惜一声:“我估计他会去交州,邓飏起家为二千石,他不会不动心。”

  诸葛均也无奈的摇了摇头:“人皆望富贵,却不管这个富贵义与不义,奈何。魏霸飞扬跋扈,又能比李严强到哪儿去。世道沉沦,人心不古,君子窘迫,小人得志啊。”

  “这也是气数。”黄月英从袖子里拿出那封书信,推到诸葛均面前。“不过,他对于战局的推演,倒是和你兄长希望的相同。不能让南阳的孟达等人闲着,与其让他们攻击吴国,破坏大局,不如让他们合围洛阳,尽快奠定胜局。”

  诸葛均诧异的看了黄月英一眼,连忙拿出信来看。诸葛亮在信里说得很清楚,正如诸葛诞所分析的那样。诸葛亮现在没有急于攻击洛阳。的确是因为他没有一战而胜的把握。吴军还没有能进入战斗位置,仅凭蜀汉军的实力攻击洛阳,难度不小,就算有大量的烈火弹在手,也未必能一鼓而下。魏军也有烈火弹,数量还不小,在洛阳即将失守的情况下,他们不会留手,战事肯定会非常惨烈。

  更重要的是,洛阳城非普通小城可比。烈火弹的威力不足以一举击溃魏军。势必会陷入僵持。诸葛亮可不愿意自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却由吴军来捡果实。他迅速进兵至函谷关,是要造成一个势,迫使李严不能坐视旁观。逼着他出兵争功。

  如何把李严引到合围洛阳。而不是攻击吴国。就要看黄月英能不能说动魏家。南阳有四股力量,孟达、魏风、邓芝与宗预,后两者是诸葛亮的支持者。至少不是反对者,肯定不会反对助阵洛阳,如果再能说动魏风,孟达一个人也无法反对,这支大军的战略方向就定了。

  有魏风助阵,魏霸多少会有些顾忌,至少不会再像现在这样肆无忌惮的卖粮卖烈火弹给魏国了。

  从总的思路上来说,诸葛诞和诸葛亮不谋而合。可惜,他们虽然是同族,禀xg却相差不远,诸葛亮不愿意用诸葛诞,而诸葛诞也没有心情慢慢的等,他要走更便捷的路。

  这是一个让人很无奈的结局。

  黄月英没有犹豫,当天过府拜访了张夫人,张夫人听懂了她的意思,却没有给出具体的答复。在黄月英离开之后,张夫人叫来了习夫人。

  “你收拾一下,立刻起身去襄阳。如今襄阳已经收复,习家也该重振旗鼓了。”张夫人淡淡的说道:“子玉在交州,家主在凉州,往来两地之间的商旅如过江之鲫,襄阳是必经之地,习家不抓住这样的机会振兴家业,实在太可惜了。”

  习夫人大喜。她早就想离开成都去南阳了。一来这样可以和魏风朝夕相处,二来习家也能抓住机会重新崛起。有魏霸这样的大靠山,习家要从商道上取得优势地位还不是小事一桩。在成都能干什么,魏家庄园的实力已经被抽调一空,留在成都除了做人质之外,没有其他意义。

  “子玉已经有两子一女,你也该好好努力,早点为魏家添丁。”张夫人语重心长的拍拍习夫人的手:“子柔可是嫡长子啊,总不能什么都被子玉压一头。”

  习夫人红了脸,像蚊子似了应了一声。

  ……

  不出黄月英所料,诸葛诞很快离开了成都,一路直奔交州。他先是顺江而下,转入武陵,拜会了武陵太守邓飏。亲眼见到当年的好友如今一跃成为二千石太守,诸葛诞羡慕不已。他在武陵盘桓了几天,又一路向南,赶往交州。

  他赶到交州的时候,正是建兴十一年的新年到来的时候。

  诸葛诞是北方人,长久以来,脚步没有进入过长江以南。这次在新年之际进入交州,看到的景象让他大开眼界。北方正是寒风呼啸,风雪交加的时候,交州却是温暖,沿途所见,根本没有人穿棉衣天早早的来到了交州,浮现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中原正在大战,交州却是一片祥和。没有战争,没有死亡,只有生意兴隆,幸福安康。随着一批批北方商旅的到来,交州的粮食、棉花销路大开,价格也一路上扬,种植户们得到了切实的利益,那些纺织作坊也赚得盆满钵满。

  荷包里有了钱,脸上就有了笑容,男女老少们辛苦了一年,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扯上几匹漂亮的棉布,做上一身两身新衣裳,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过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就是最实在的幸福,足以让他们笑逐颜开。

  诸葛诞感受着交州百姓的喜悦,感慨不已。在成都,也许有不少人会说魏霸是乱臣贼子,可是在交州,大概没有几个人会反对魏霸。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大义,谁能让他们过上好ri子,他们就拥护谁,而且交州一直是未开化之地,儒家经学在这里没有多少拥护者,除了有限的大家族有人读过经,恐怕绝大多数百姓连孔子是谁都不清楚。

  在这样的土地上,魏霸拿神将之名来唬人再合适不过了。这些近乎蛮人的百姓哪里会管什么敬鬼神而远之,天高皇帝远,神将远比远在成都的大汉天子来得更实在。

  诸葛诞在郁林的怀易堂看到了正在听来敏和刘熙论学的魏霸。

  听说诸葛诞求见,魏霸也很意外。他知道诸葛诞去了长安,一直以为诸葛诞会投靠诸葛亮,从来没有想到诸葛诞绕了一个圈,又会来到交州。

  “诸葛公休,长安风景如何?”魏霸笑嘻嘻的迎了上来,拉着诸葛诞上了堂,“你不会是做丞相的使者,来查看我交州的治乱?”

  诸葛诞很意外,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在先,他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一脸笑容的年轻人会是名震天下的镇南将军,说得好听些,这是平易近人,说得难听些,这是无君子威仪,近乎轻佻。不过,他对魏霸的这种态度却非常满意,名士嘛,本来就不是很注意那些官场的规矩。

  “不敢,交州在将军的治下兴旺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是在关中也是人人皆知,又何需专门派人打探。再说了,我也不是丞相的使者,我是来交州游历的。”

  “哈哈哈……”魏霸抚掌大笑:“既然不是丞相的使者,那我就放心了。不瞒你说,丞相在中原大战,我这里也很紧张啊。十万大军,ri耗千金,他一伸手,我的腰包就瘪几成,实在是怕了。”

  诸葛诞也忍不住笑了。“将军ri进斗金,还负担不起十万大军的开支?”

  “唉,你有所不知,我虽然赚得不少,开销也大啊。”魏霸故意叹了一口气:“先贤们都说要富国强兵,可交州却是富民强兵,我本人能控制的非常有限。我总觉得我现在就是个捐客,给他们牵线搭桥,从中赚点小钱,哪笔生意不是磨破了嘴皮?都是辛苦钱啊。”

  诸葛诞笑而不语。他知道魏霸现在富得流油,说这些话,大概还是信不过他,怕他是诸葛亮派来伸手要钱的,所以把丑话说在前头,让他无法张嘴。不过他根本没有替诸葛亮伸手的打算,也不打算接魏霸的这些话头。

  “将军,洛阳战事如何了?”

  “洛阳?打得正热闹呢。”魏霸反问道:“你在路上的时候,没听到相关的消息吗?”。

  “听到了一些,不过是些道听途说,只言片语,也不辩真假。”

  “哦,那倒也是。”魏霸理解的点点头,把洛阳的战事大致说了一遍。

  诸葛亮兵临函谷关,一直没有发动攻击。吴国却一直没有停止前进,6逊指挥大军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全取颍川,现在已经进入河南郡,兵临轘辕关,正式与诸葛亮形成了夹击洛阳之势,很快就会发动对洛阳的攻坚战。

  诸葛诞很意外:“南阳没有出兵?”

  “南阳?南阳出什么兵?”魏霸一脸诧异的问道:“大将军早在去年初就说过要与民休息,什么时候又变卦了?”

  诸葛诞打量了魏霸一眼,没有再说下去,心里有些不安。他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是黄月英没有听他的建议,还是黄月英没有说动魏家?南阳的大军没有出动,就算吴军主力进入河南郡,包围洛阳城,恐怕也不会全军尽出,他们必然要留下相当的一部分兵力防范孟达等人偷袭。

  对诸葛亮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未完待续……)

  正文 第773章 坐收渔利

  诸葛诞当然不知道,他离开成都的时候,马谡的信使刚刚飞马离开了成都,昼夜急行,一路赶到交州。他一路悠哉游哉的刚到武陵,魏霸的回复就回到了成都。

  习夫人赶到襄阳的时候,魏风已经收到了魏霸的急信。

  两封信,同一个意思:静观其变。

  诸葛亮在想什么,魏霸从一开始就有所预料,等他听说诸葛亮在函谷关按兵不动的时候,他心里就更有底了。

  借力打力,听起来很高深,其实一点也不玄乎。双方较量的还是心理,诸葛亮赌的是李严沉不住气,要和他争功,可是他忘了一件事,李严沉不住气没用,魏霸沉得住气。只要魏霸不松口,李严就是急得跳脚也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他手里有杀手锏,他只要不把烈火弹给李严,李严就不敢轻易去惹6逊。

  在他看来,烈火弹其实作用有限,并不能真正左右胜负,可是在李严看来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在宛城,在昆阳,多次大战已经证明了烈火弹的重要作用。在吴军拥有烈火弹的情况下,李严不会轻率的出兵伐吴,自讨没趣。

  归根到底一句话: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枉然。

  魏霸安然不动,李严就不敢动。李严不敢动,诸葛亮的借力打力就必然会落空。

  就和当初救马谡一样,出手可以,但是一定要看时机。时机不到。出手的效果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李严在成都忐忑不安,诸葛亮不知道,但是南阳的蜀汉军按兵不动,这却是实实在在的。孟达不轻动,6逊攻克颍川之后,虽然主力已经到了河南,却不得不留下一万多人守在昆阳,防止孟达抄他的后路。心有所骛,自然不能全力以赴。汉吴联军看起来包围了洛阳。形势一片大好,可是明眼人却知道,这必然是一场持久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魏霸希望他们打得越久越好。多打一天。他就能多卖一些烈火弹。这可是绝对的暴利啊,正如诸葛诞所说,他现在是日进斗金。如果他们打到开春之后。影响了春耕,那就再好不过了,秋天的粮价必然疯涨,而北方的百姓南逃大潮也会更加凶猛。

  他现在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人。交州也好,武陵三郡也罢,人口都不多,诸葛亮在关中备战一年,前前后后近二十万人南逃,为魏霸开发交州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如果他们再这么打一年,不用怀疑,连冀州的百姓都会逃到交州来避难。

  开疆拓土,可不是打下来就行的,关键还要有人口去垦殖,只有百姓在那里站稳了脚跟,才算是真正把这片土地纳入了疆域,否则迟早还得丢掉,就像当初放弃朱崖一样。现在魏霸虽然只往朱崖派了不到三百人的士卒,数万拖家携口而来的关中百姓却已经把朱崖当成了新家,正在全力以赴的造屋开荒。

  在这种情况下,魏霸怎么可能愿意帮诸葛亮迅速攻克洛阳。他愿意让诸葛亮以打白条的方式拿到五十万石米,一百万枚烈火弹,并不是希望他速战速决,而是希望他能坚定的出兵。如果诸葛亮不出兵,他还怎么从中取利?

  现在,诸葛亮、6逊包围洛阳,曹睿在洛阳城里死撑,为了最后的胜利,哪怕明知魏霸在喝他们的血,他们也只能乖乖的把脖子洗干净了送过来。

  ……

  东海郡,朐县,离海岸约五里处。

  百余艘大大小小的吴军战船正在奋力追赶五艘商船。

  横海将军卫温在站船头上,双眼紧紧?br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