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双手搂着孙权的脖子,连声叫道:“父王,你怎么知道我回来了?”
“你动静那么大,我如果还不知道,我这王宫成了什么?”孙权哈哈大笑,拍拍孙鲁班的背:“快下来,你一身甲胄,父王抱不动。”
孙鲁班看了一眼紧紧跟在孙权后面的凌烈、凌封兄弟,嘻嘻的笑道:“我知道了,是这两个虎子通风报信的。小家伙,怎么样,骑术有长进没有,要不要较量一下?”
凌烈、凌封是凌统之子。凌统在逍遥津之战中护卫孙权,立了大功,却也受了重伤,后来就病死了。孙权怜惜他,把他的儿子凌烈、凌封养在宫里,当儿子一样看待。稍微年长之后,就让葛光教他们读书,十天骑一次马,以练习骑术。在孙虑战死,孙登外出统兵之后,这两个人就是孙权的慰藉。
“小臣岂敢和公主较量。”凌烈年长些,连忙谢绝。“一叶落而知秋至,刚才看了公主的英姿一眼,就知道公主的骑术大有长进,非小臣所能及。”
孙权大笑,拉着得意洋洋的孙鲁班进了殿,问起了来意。孙鲁班喜滋滋的说了一遍,孙权听了,眉头一挑:“魏霸那竖子真是可恶,想来骗我也就罢了,怎么把主意打到你的头上。”
孙鲁班大惑不解:“父王,这是何意?”
“傻闺女,你看不出来吗?这是魏霸的诡计啊。他要让我大吴的大军吸引魏军的主力,好让李严进攻南阳,诸葛亮进攻陇右。三个战场,最难建功的就是江淮战场,最容易的却是陇右战场,甚至连李严面对的情况都比我们好一点。最后诸葛亮能得陇右,李严也许能建功,可是我们却注定一无所得,白白为他所用啊。”
他白了孙鲁班一眼:“若真是可行,他为什么不直接让费祎来找,却偏偏要让你出面?他是利用你,也只有你这个直肚肠的小傻子看不出来。”
孙鲁班的脸顿时y了下来。
(未完待续。)
正文 第666章 毋丘俭
魏霸从来不相信孙权会因为宠爱孙鲁班而干扰自己的决定。作为一个二十岁起就在权力旋涡中心的人,孙权的大方向一直把握得很好。他对孙鲁班的宠溺不用怀疑,但是绝不会因为孙鲁班的请求而出兵江淮。
让他出兵江淮的原因只可能是他有不得不出兵的理由,要么是威胁,要么是利益。
威胁来自于曹睿安排在江淮一带的重兵。他利用隐蕃送出假消息,利用曹睿对自己的警惕,诱使曹睿加强了对江淮地区的警戒,又利用魏军的形势让孙权生疑,反过来再用孙权的反应加剧曹睿的疑惑,以小搏大,以一个小小的契机,终于把一件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
魏吴双方都在江淮地区安排了重兵,以他们之间那点可怜的信任,他们会相信对方的说辞吗?
当然不可能。
不过,魏霸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此,魏吴双方陈兵江淮,并不代表他们就能打起来。曹睿、孙权都不希望打,而满宠、6逊也都不是鲁莽之人,他们相必会尽可能的保持克制,不首先挑起战争。
所以魏霸还要放一把火。
这把火,就是对孙权威逼利诱,用天下形势变化来逼孙权在汉魏之间做一个选择。就算他们不打起来,至少也可以牵制魏国的一部分兵力,为李严争取时间,更为诸葛亮争取时间。
魏霸虽然人在当阳,不在前线。但是他却是几方势力的交汇点,重要性不亚于正在前线指挥战事的诸葛亮和李严。说得更实际一点,如果不是他从中周旋,诸葛亮和李严根本没有合作的可能。
现在,江淮之间的形势像滚雪球一样,渐渐的脱离了孙权和曹睿的控制,向着魏霸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时候让孙鲁班出面去求孙权,不过是给孙权一个台阶下而已。
孙权的选择并不多。在激烈的讨论之后,他只得答应了魏霸的要求。同意赵统率兵万人。打着吴军的旗号进入江夏,赶往大别山和陈到会合。不过,他要求赵统不得轻举妄动,理由也简单。我不能让我的女儿再一次成为寡妇。没有必胜的把握。你不得擅自行动。
这当然只是托词,只能说明孙权还没有完全认命,他还想尽可能的拖一拖。魏霸对此也有准备。相信最后能让孙权就范。接到孙权的回复之后,他不再在当阳停留,立刻让赵统起程,他自己带着三千亲卫营,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襄阳。
看到魏霸,李严笑了:“魏子玉啊,你可把我害惨了。”
魏霸也笑了:“怎么,区区几万人,将军还能控制不住?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嘛。”
“算啦,我下次再也不听你的了。”李严收起了笑容,一本正经的说道:“你再不来澄清一下,那帮小子快要造我的反了。依我看,只有你魏子玉才能指挥他们。”
“将军言重了。”魏霸惶恐之极,连忙说道:“将军受先帝重托,统内外军事,他们还敢违抗先帝遗诏不成?再说了,军中自有军规,谁不敢从?不过,军中之人重军功,谁能带他们打胜仗,他们就信服谁。只要将军这次北伐大捷,以后他们自然唯将军之命是从。”
“有子玉相助,我才有建功的可能啊。若此次能够攻克南阳,完成当年关侯未竟的心愿,子玉当是首功。”
“将军言重了,能和将军一起征战沙场,兴复汉室,是我莫大的荣幸。”
李严若有深意的看了魏霸一眼,非常满意。他说这些话,无非是敲打提醒魏霸,魏霸很识相,拿出先帝的遗诏说事,那就是站在他一边,隐晦的表达对丞相诸葛亮的不满了。虽然李严不可能完全相信魏霸,但是他相信魏霸和诸葛亮之间不可能像传言的那么亲密无间。诸葛亮宁可重用培养降将姜维,也不肯培养魏霸便是明证。若不是魏霸自己有能力,他就算不死在关中,也死在武陵了。
敌人的敌人就有可能成为朋友,李严未必听过这句话,但是他懂这个道理。论起权谋,中国人绝对的早熟,两千年后的权谋也不出《孙子兵法》、《战国策》、《韩非子》等经典的范畴。
几句对话之间,魏霸就和李严互相表明了心意,至于有几分是真的,就凭各人自己去判定了。但是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如果这一仗打赢了,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打输了,那就难说是什么后果了。胜利,有时候可以掩盖很多分歧。为了胜利,诸葛亮能和李严联手,李严为什么不能和魏霸合作。
李严随即召集众将议事,当众将看到魏霸在座,和李严谈笑风生的时候,不禁目瞪口呆。等魏霸把事情的原委一讲,他们这才如梦初醒。
“将军,子玉,你们……”孟达有些尴尬的哈哈大笑,指着魏霸道:“你这个小竖子,果然j滑似鬼,瞒得我们好惨。若不是骠骑手段高明,只怕现在已经出事了。”
魏霸微微一笑:“若非骠骑手段高明,若非有镇东从中斡旋,我也不敢行此险策。兄长……”魏霸起身,给魏风递了一个眼色:“还不为那天的鲁莽向骠骑赔个不是?亏得骠骑宽容大量,要是遇到小鸡肚肠之人,还能让你活到今天?”
魏风连忙上前给李严赔罪。李严也不点破魏霸的提醒,摆摆手:“罢了,既然是一计,些许言语上的冲撞又有什么大碍。不过,下次你要是对老夫挥拳,可得提前通知一声。老夫年纪大了,禁不住你这少年一拳。”
魏风尴尬的笑笑,众人也哄堂大笑,原本有些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
李严随即宣布了作战方案。魏霸在当阳和孙权谈判的这段时间,李严已经重新加固了襄阳的城防,做好了攻击襄城的准备,只等魏霸完成调动东吴大军的铺垫,就开始发动对南阳的攻击。
他用的方案,正是魏霸当初提出的上策:先取南乡,再谋攻宛城,迫使樊城的司马懿后撤。虽然慢一些,却更稳妥。这是他执政以来的第一次统兵作战,一切以稳为上。
攻击樊城的任务当然由李严这个主将来完成,孟达身为副将,是当仁不让的攻城主力,攻击南乡的别部就由魏霸来率领。只不过因为魏霸的旗号还在豫州,所以他只能悄悄前往,名义上的指挥官是他的兄长荡寇将军魏风和汉中水师副将,偏将军傅兴。
分配完了任务,李严站了起来,眼神冰冷,杀气凛凛:“回去之后,都给我把嘴闭紧了。如果有人敢将镇南将军在此的消息透露出去一言半语,我认得你们,我的刀认不得你们。”
“喏。”众将轰然应喏。
魏霸驻留当阳的时候,伏波将军冯进已经将战船转移到了南乡郡。南乡郡名义还是魏军控制,实际上自从李严出兵襄阳之后,汉水以南就成了蜀汉水师的控制范围,失去了水师的魏军只能龟缩到顺阳。顺阳是均水注入丹水的所在,也就是后世的丹江口。要想从水路进入武关道,这里是必经之路。
荆州刺史毋丘俭就率军驻扎在这里,燕王曹宇则在南乡郡治,顺阳向北十多里的南乡县。顺阳在丹水北岸,而南乡则在丹水南岸。两城之间是一道峡谷,现在是冬天,丹水水位下降,两侧的河滩地可以行军。毋丘俭在顺阳和南乡两地拦水架起了浮桥,不仅可以阻断船只,还方便两城之间互相援救。
很显然,毋丘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打算给蜀汉军夺取武关道或者袭击宛城的一点机会。
毋丘俭这么做,一方面是形势需要,武关道不容有失,另一方面也是想证明一下自己。毋丘俭的父亲毋丘兴曾经做过武威太守,因平定河右之乱,讨伐张进和叛胡有功,封高阳乡侯,官至将作大匠,是以战功起家,而毋丘俭是袭爵而入仕的,所以他虽然是河东闻喜人,却不被乡里人看重。
可是毋丘俭的学问并不差,他和夏侯玄、李丰等人交往甚密,曹睿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是曹睿身边的近臣。也正因为此,他才没有被浮华案牵连,反而步步高升,由尚书郎而洛阳典农,又一封劝农奏疏而升任荆州刺史。
在蜀汉强势崛起,南阳再次成为热点地区,前任荆州刺史胡质战死的时候,曹睿把他这样一个没有战场经验的人一下子提拔到这样的一个位置,足以说明对他的器重,也足以引起其他人的非议。
荆州战区原本是司马懿负责的战区,武关道更是司马懿直接掌管的,现在曹睿不仅让毋丘俭担任荆州刺史,还让他负责监护武关道,简直就是从司马懿的身上割了一块肉,岂能不引起人的侧目而视。
毋丘俭明白这些,但是他没有退缩,他要用一场无可非议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天子曹睿的决定是英明的,堵住那些人的嘴。
他不怕蜀汉军来,他就怕蜀汉军不来。
结果蜀汉军来了,而且来的人还不少,步卒、水师近万人。唯一让毋丘俭遗憾的是统兵主将是荡寇将军魏风,官职虽高,份量却不够重,远不及他的父亲镇北大将军魏延和他的弟弟镇南将军魏风。
“唉,先拿此子试试刀,也是好的。”毋丘俭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看着逶迤而来的蜀汉军水师战船,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慢慢的握紧了拳头,眼神微微眼起,似乎不耐刺目的冬日暖阳。
(未完待续。。)
正文 致歉!
不好意思,老庄发错章节了,昨天下午才发现665章还没发,先把666章发上去了。因为移动首发的原因,所以就算是更改,也要延迟24小时,所以今天下午665章才能出现,请各位书友海涵。
这也算是三更啦,虽然是失误所致,却也不妨碍我求票,你们就用月票、推荐票什么的惩罚我吧。说起来,在诸位的支持下,老庄居然能坚持到现在,真是一个奇迹啊。
继续努力……求月票,坚持一天是一天!
_
(未完待续。。)
正文 第665章 形势逼人
一时失误,顺序发错了,惭愧惭愧。
…………
“不是魏霸有诡计,而是大王雄心不再。”
费祎听完了赵统转达的建议,思考了半天之后,进宫来见孙权。孙权把对孙鲁班说的话对他又说了一遍,费祎立刻给出了自己的判定,一点没给孙权留面子。
孙权寒着脸,等待着费祎给一个让他满意的解释。
“如今魏军主力在南阳,不管大王愿不愿意参战,关中的战事都对我们有利。不仅关中可以保全,丞相出兵陇右也有非常大的机会。一旦夺取了陇右,我想不用我多说,大王也能明白天下的形势会有怎样的变化。曹魏的气数已尽,这已经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大王愿意坚持盟约,一起进兵,那当然是再好不过。大王若想袖手旁观,甚至与曹魏暗中往来,也没什么。不过大王若想效当年取荆州的故技,却是想也别想。镇南将军坐镇南郡,不会让大王如愿的。”
孙权勃然大怒:“费文伟,你是在威胁我吗?”
费祎从容的摇摇头:“大王,我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怎么敢威胁你呢?我只是感于大王待我之诚,说出我的肺腑之言罢了。我想,以大王的英明,就算我不说,你迟早也能明白这天下大势,也能明白镇南将军滞留南郡,迟迟不肯北上的用心所在。”
孙权眉头拧了起来,气息变得粗重。
费祎这是在威胁他。
一起出兵,就是盟友,到时候共分天下,否则就是敌人。魏霸驻在当阳的一万大军就是防备你的,你要想像当年偷袭关羽一样偷袭李严,那却是万万不可能了。有你没你,关系不大,最多影响南阳战区,诸葛亮取陇右却是没什么疑问。
关中在手,蜀汉已经扭转了天下局势,一举反超东吴,能够和曹魏杀个不分胜负,如果诸葛亮再取了陇右,夺了养马之地,那黄河以西基本上就与魏国无关了。魏国失去河西的草场,只剩下并幽的战马来源,实力必然大减。此消彼长,天下形势必然又有一变。
对魏国来说,失去河西,无异于失去半壁江山。对蜀国来说,得到河西却是如虎添翼,一旦诸葛亮如愿以偿的建立起强大的骑兵,即使面对魏国,他也能占上风。
可是对吴国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他拒绝响应魏霸的邀请,就是在得罪一个越来越强的蜀汉,却和一个ri落西山的魏国眉来眼去。
如果能阻止诸葛亮取得陇右之地,那这个尝试还有意义。如果不能,这么做无异于自取其咎。
我能阻止诸葛亮吗?孙权苦笑着问自己。魏霸在南郡,李严在襄阳,赵云在临沅,诸葛亮却躲在几千里之外的关中,我连他的边都碰不着。
看起来主持这场战事的是李严,又或者是魏霸,其实真正的幕后之手在关中,是诸葛亮。这场襄阳大战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李严,而是诸葛亮。
他愿意做出这样的承诺,当然也就情有可原了。
“出兵江淮,不是不想,是不能。”孙权觉得嘴里发苦,经过费祎提醒,他现在总算明白过来了,这根本不是蜀汉在求他出兵,而是在给他机会,看他的表现。有你没你都要打,你要参加,我们就一起打曹魏,到时候我吃肉,你喝汤。你要不参加,就连你一起打。也许现在做不到,但迟早可以做到。
这是强者的姿态,和当年的虎狼之秦一个德xg,让人生厌而生畏,唾弃的同时又神往不已。
“大王太谦虚了。”费祎也放缓了口气,解释道:“大王担心的无非是魏国的jg骑。经过几次大战之后,魏国jg骑数量大减,此次在南阳的主力也不过是张郃率领的万骑,再加上各部的亲卫营,总数不会超过两万。以辅国将军的用兵能力,再加上江淮之间水道纵横的地形,魏军不可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将战线推进到豫州境内是完全有可能的。待丞相取养马之地,魏国骑兵必然衰落,到时候再进取中原,想必会更容易一些。”
费祎这个说法,已经将魏霸的计划做了调整,不强求吴国一直杀到黄河边,事实上这也不太可能。但是,如果诸葛亮取了陇右,曹魏失去河西地,没有了最大的战马来源,那魏国仗以称雄的骑兵必然会渐渐衰落,那时候再北进,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关键还在陇右的养马地,有了战马,就掌握了主动权。马者,国之大畜,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和蜀汉合作,就有可能称帝,得到半壁江山。不和蜀汉合作,不仅阻止不了蜀汉的崛起,反而会成为蜀汉的敌人。
利害得失,一目了然。你可以说是威胁,却不能否认是现实,至少成为现实的可能xg很大。
“我要派人去和魏霸面谈,我不相信他。”孙权口气也软了下来:“而且,我要考虑一下。”
费祎同意了。事实上,他心里也忐忑不安,不知道魏霸在搞什么鬼,他甚至和赵统一样,对魏霸手里的那份有诸葛亮和李严共同签署的方案抱有怀疑。
……
费祎与张温一起赶到了当阳,同行的还有孙权的代表胡综。
魏霸早就预料到他们会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甚至赶到了汉水边的等候以节省时间。
对于费祎言语之间隐晦的疑问,他哈哈大笑,拿出那封方案,推到费祎面前:“费君,你对丞相的笔迹是最清楚的,对丞相府的印迹也不陌生,你来看看这是不是真的。至于李骠骑,那更简单,他就在襄阳,你们快马赶去,两天就能到,可以当面问个明白。”
费祎检查了好半天,没有发现明确的疑点,但是他还是不能肯定。他对诸葛亮的心理非常清楚,对于诸葛亮愿意与李严合作,他抱有严重的怀疑。
不过,他什么也没说。
张温和胡综见费祎没说话,心里也有些打鼓。胡综试探的问道:“我能把这份方案带回去给吴王过目吗?”
“不能。”魏霸一口否决,把方案收了起来。“你们应该清楚,当初丞相要与东吴恢复盟好,就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事实上,复盟后的这几年,你们吴国一直表现得不像一个盟友。建兴五年,丞相第一次北伐,你们就一拖再拖,直到第二年才发动对魏国的攻势。其后丞相在关中与魏国对峙,你们又陈兵西陵,用意不言自明。丞相无奈,只能以联姻为契机,结果我们的后将军刘琰死在夷渊,我被迫逃亡。现在我们朝堂上对东吴都没什么好印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如果我们先答应了吴王,吴王加冕之后,一样不会出兵江淮。到了那时候,丞相怎么向陛下交待?”
“既然是盟友,就应该互相信任,你如果这么不信任我们,我们又怎么信任你?”
“你爱信不信。”魏霸耸耸肩,不以为然的笑了笑:“你们都是聪明人,应该明白现在不是我求你们。”
张温和胡综面面相觑。魏霸一点遮掩也没有,这根本不是谈判的态度,而是赤o裸的威胁。如果东吴不出兵江淮,那么魏霸肯定会留在南郡不走,李严大概也不会进攻南阳,而是会同魏霸,先夺南郡。有襄阳在手,水师截断汉水,魏国想要攻入南郡的可能xg并不大,仅凭东吴的实力,夺回南郡的可能xg非常小。更何况魏国陈兵江淮,一旦东吴和蜀汉争夺南郡,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趁势攻入庐江等地?
说白了,正如魏霸所言,三国之间根本没有真正的信任可言。这一刻是盟友,下一刻就可能是敌人,甚至盟友比敌人还要凶狠。怎么判断,要看自己的眼光如此,要看当前的时机如何。魏国明明在南阳和蜀汉军对抗,主力却部署在了江淮一带,这本身就是对东吴的不信任,足以让吴人提心吊胆。
或者说,魏国把张郃从关中调到南阳的那一刻,主动权就已经掌握在了蜀汉的手中,更准确的说,是诸葛亮的手中。
张温和胡综商量了一下之后,胡综回武昌向孙权汇报,张温留下来和魏霸继续谈判。晚上,魏霸设宴款待张温,费祎当然要作陪,三人在汉水边围着火堆席地而坐,丁奉带着几个武卒忙碌着,在火上吊起了一只装满清水的铁釜,又安排人去设网捉鱼,搞了一些蔬菜,打了一些野味。月亮从东山升起来的时候,鱼汤刚刚煮沸,鲜香扑鼻而来,魏霸一边将野味削成薄片扔进釜中,一边笑道:
“今天吃你们吃野味,说野话,要是说错了,谁也不准见笑,如何?”
费祎还没有说话,张温先笑了:“将军有军令,我等焉敢不从。我先代弟妇谢过将军在郁林的善政,6公名声传播于交州,刘公能广播学问,化蛮为夏,实赖将军。不唯6家对将军感激莫名,我等吴郡士林对将军也是交口称赞呢。将军,请满饮此杯。”
魏霸哈哈一笑:“这杯酒我得喝。我这人虽然读书少,但是对真正通达,像惠恕兄、文伟兄这样的读书人,我还是很敬重的。”
费祎笑着摇摇头,举起了杯
正文 第667章 鸡肋
“知道我们这次的任务是什么吗?”
魏霸看看魏风,又看看傅兴,脸上一点笑容也没有。魏风和傅兴互相看了一眼,都觉得有些诧异。魏霸的这个态度似乎有些过于严肃了。他们兄弟旧友相逢,一起担任别部的任务,并肩作战,原本一路聊得挺开心的,现在魏霸突然提出这么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自然让他们感到非常意外。
“子玉,你的意思是……”
“从兵力的配置上,你们有没有感觉到什么?”
魏霸脸se很平静,心里却非常着急。现在的形势这么微妙、危险,这两人一路走来却是轻松得像郊游似的,实在让人着急。魏风是他的兄长,兄弟情深那是不用怀疑的,可是对两人目前的地位差距,要说魏风一点想法没有,那也不切实际。话要是说得重了,难保魏风心里会有抵触情绪。
他原本不打算提醒他们,希望他们自己能够意识到这其中的关窍,可是行军几天以来,他们一点感觉也没有,哪怕他提醒过几次。现在开战在即,他不得不把话挑明了。
傅兴意识到了魏霸的用意,眼中闪过一丝羞愧。
魏霸加入之后,除去攻击襄阳战损的兵力,李严统领的大军总共有五万六千人左右,但是李严只给他们一万人,其中魏风本部五千人,魏霸的亲卫营三千人,傅兴只有两艘楼船,十余艘中小型战船,再加上补给船,总共不到两千人,也全是他的本部。
在魏霸派出一万主力进入豫州,牵制魏军主力的情况下,李严居然没有给魏霸增加哪怕一个兵。
很显然,在李严的眼中,这支人马和赵统的人马一样,都是牵制魏军的诱饵,只有他自己率领的四万多人才是真正的主力,他要执行的攻击樊城的任务才是真正的核心任务。
如果这次的战略计划能够顺利执行,李严连克襄阳、樊城,他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而那些能够跟着一起分享胜利的人当然也是跟着他作战的人马,像魏霸等人只能分到一点残羹冷炙。
在之前攻克襄阳的战斗中,魏风担任的就是阻击的任务,而司马懿并没有真正渡河作战,所以魏风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实质xg的功劳。相比之下,傅兴还略微好一些,至少有汉水之功。
只要肯用心去思考,不难发现李严的用意。而他们偏偏就没有注意到这些,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这是态度的问题。难怪魏霸会不高兴。
“子玉,李骠骑……有点道啊。”傅兴讪讪的说道。
“不能说李骠骑道,只能说你们运气不好,一个是我的兄长,一个是我的好朋友。”魏霸尽量用最缓和的口气说道:“李骠骑这么做,并不是专门针对你们,而是针对我,你们不是过被殃及的池鱼罢了。”
魏风的脸顿时胀红了,怒声道:“岂有此理,你给他做了这么多贡献,他还这么对你,太不像话了。”
魏霸淡淡的反问道:“那照你这么说,丞相又算什么?”
“丞相……”魏风再鲁直,也听出魏霸的意思了,不禁有些讪讪。
李严只是把魏霸从主战场支开,诸葛亮却是让魏霸去武陵执行更危险的任务,相比较而言,李严还算是厚道的。可是魏家父子和丞相一向亲近,魏延虽然和丞相常有分歧,私下里也常常发一些牢sao,但是对丞相的敬重却是毫无疑问的。他如果说丞相不是,只怕老爹魏延也不会答应。
“不要怪丞相,也不要怪李严,对我们父子有意见的人远不止是他们。”魏霸捻着手指,神情出奇的平静。他这么平静,倒也不完全是安抚魏风和傅兴,事实上,他对官场上的那些潜规则并不陌生,非常能理解诸葛亮和李严现在的做法。
这年头虽说起家二千石的事也不少,但那些都足以记入家谱的威风事,甚至可以记入青史。像魏霸这样二十刚出头就升任镇南将军,凭着战功封侯的人,大概也只有历史上甘罗十二为相可以媲美。廖立不到三十岁担任太守,就已经是骄傲的资本了,更何况魏霸。
谤随誉生,获得荣誉的同时,必然会带来非议。这一点魏霸很清楚。人家都是慢慢熬资历出来的,你凭什么一个愣头青一下子就出头?在这种时候,有几个人愿意平心静气的想一想魏霸的镇南将军是怎么得来的?他们只会看到你与年龄不相衬的地位。
连魏风这个兄长都有不服气的心理,更何况其他人。
妒嫉之心,人人有之。
“子玉,我现在才明白你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安排。”傅兴长叹了一声:“你的气量越来越大了,我们都不如你。将来,我们还要你多指点。达者为师,你就是我们的老师。”
“老师不敢说,大家都是知心人,互相揣摩吧。”魏霸看了魏风一眼。魏风一愣,连忙用力的点点头,尴尬的摸了摸脑袋:“子玉,我这人只知道上阵杀敌,不会这些弯弯绕,以后有什么不对的,你就直接说。”
“其实做人简单一些未尝不好,只是有时候你想简单,别人却不肯简单。”魏霸无奈的笑了笑:“这一次,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立功,而是为他人做嫁衣。一是为丞相夺取陇右争取时间,二是为李骠骑夺取樊城牵制魏军主力,所以……”
“等等。”傅兴眉头一皱,打断了魏霸:“李骠骑还排在丞相之后?李骠骑有这么好的心思?”
魏霸赞赏的看看傅兴,要论脑子灵活,他显然要比魏风更胜一筹,从似乎不经意的一句话中就听出了关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顺序可是一点也不能乱的。
“没有丞相的默许,你以为我能做出这么多事?”
傅兴想了想,无声的笑了起来:“我明白了,子玉,你接着说。”
“你们都说什么呢?”魏风茫然的看看魏霸,又看看傅兴。
“这件事,等会儿再说,先说这次任务。”魏霸不想把话题扯得太远,要开导魏风,可不是开导傅兴这么简单,要掰开了,揉碎了,慢慢对他解释才行。现在他可没这么多时间。“所以,我们的任务其实就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要能牵制住魏军的注意力,就算是完成了任务,能攻克几个城池其实并不重要。就算是李骠骑,这次如果能顺利攻克樊城,在荆州插进一只脚,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傅兴沉吟道:“的确如此,六七万多大军出征,这粮食消耗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就算江南、交州今年丰收也不可能支持太久。你当初说是半年,现在已经过去三四个月,留下的时间最多两个月。两个月,能攻克樊城就算是不错了。李骠骑脾气虽然差了点,这点见识还是有的。”
“仲简说得对,李骠骑要想与丞相争锋,他就不能冒险。”魏霸笑了笑,“更何况,他也不敢在外面太久了,如果不能在丞相夺取陇右之前回到成都,他再想回去,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这场战事都不会持续太久,因为……丞相那边也不会拖得太久。”
“这么说,我们这一趟没什么意思了?”魏风有些沮丧的说道。
“不然。”魏霸摇摇头,收起了笑容,略带责备的看看魏风:“以强凌弱,谁都会,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出奇制胜,避实击虚,以弱胜强,这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就和打架一样,你一个成年汉子,打赢了一个小孩,那不算本事。可是如果你打败了一个比你更强的人,这才是本事。”
魏风连连点头,笑道:“那你说说,我们该怎么打,才能以弱胜强?把这个鸡肋任务变成一块大肥肉,让那些家伙大吃一惊。”
魏霸招了招手,让人拿过地图,对魏风笑道:“说起来,这一次的任务还真要落在你的身上。兄长,当年父亲镇守汉中的时候,你跟他的时间最长,想必对这一带的地形也最了解吧?”
“那当然。”魏风一拍胸脯:“我那时还和敦武他们一起到这里打探过呢。对了,要论这里的地形,敦武比我还要清楚,你把他一起叫来研究吧。”
“他就在外面,马上就来。不过,我还是想先听听你的意见。为将者,要知天文,晓地理,我今天先考考你,看你有没有偷懒。要是考得不好,我今天就拿出镇南将军的威风来,把你送回家去,让嫂嫂监督你多读几天书,再放你出来统兵。”
傅兴哈哈大笑:“有道理,我也赞成子玉的这个想法。”
“别,不立点功,我怎么有脸回去。”魏风满脸通红,低头看着地图,手指从地图上慢慢划过,在顺阳西点了点:“顺阳南依丹水,西依石山,依山立城,易守难攻。就以我们这些兵力,要是强攻,着实不易。子玉,仲简,依我看,要想成功,只能智取。”
魏霸和傅兴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的问道:“如何智取?”
魏风摩挲着短须,沉吟片刻,忽然一拍大手:“先取南乡,再取顺阳。”
(未完待续。)
正文 第668章 魏霸教兄(第二更,求月票)
魏家兄弟的兵法共同的来源是家传,也就是由老子魏延言传身教,而教材则是《吴子兵法》。魏延本人不怎么喜欢读书,兵法以外的书涉猎有限,而他本人也不是一个好老师,更习惯去做,通常不解释,能领悟多少,全看你的悟性。
他就像郭大侠一样,是个高手,却不是一个好老师。
而魏风显然也不是一个能举一反三的好学生,所以他的兵法大部分还停留在练兵的基础上,兵带得还不错,但用兵的思路则比较简单。
魏霸两世为人,前世有工业化大生产的经验,但更多的时候是随波逐流,并不突出,这一世幡然醒悟,痛下决心,日三省吾身,在思想境界上比前世高超了不止一筹。最大的改变就是他主动性增强了,不再随遇而安,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
人的主动性一旦被发掘出来,能发挥出让自己都为之惊叹的能量。在南郑的时候,魏霸用心学习家传的《吴子兵法》,当时除了实际经验不足之外,在文本上,他甚至比老爹魏延还要精熟,后来做丞相参军,又向诸葛亮请教练兵之法,和马谡互相探讨。拜赵云为师是他最大的收获,赵云不仅经验丰富,而且是个优秀的老师,他从赵云那里吸引了丰富的营养。
也正因为,他一旦独自领兵,就创造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辉煌。
当然,也因为他超出常人的努力。也就没有人怀疑他的成功里面有前世记忆的作用,都以为他这就是浪子回头,苦学成才的典范。
魏家成年的三兄弟中,魏霸的体能也许是最差的,但是用兵能力却无疑是最强的,在这一点,就连他们的父亲魏延此刻也只能说一句后生可畏。
比魏延更强的是,魏霸更善于引导。
第一次在房陵的时候,他就成功的引导过赵广、糜威进行战术推演;第二次在房陵的时候,他的身边更是聚集起了关兴、张绍这样的年轻人;在荆州和交州。他更是一个优秀的讲师。能把兵法讲解得通俗易懂,连那些字都不识的蛮子都听得连连点头。
现在,魏风和傅兴成了他引导的对象。
正如魏霸自己说的,这一次出师北伐。他根本就没打算立功。他立的功已经够多了。离老爹只差一步之遥。再立功。恐怕不仅是兄长魏风眼红,就连老爹都会觉得没面子。一路狂奔并不一定就好,有时候还要缓一缓。夯实基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他懂。
不立功,不等于不作为,所以他把赵统推上前线,他把陈到拉拢到身边,他和兄长魏风
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