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更好的效果。
他已经踏上了从一个冲锋陷阵的斗将向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转变的道路。
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来自于曹植。
夏侯霸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即将落山的夕阳,马鞭轻轻一指:“前进!”
三千匹战马开始向前小跑,慢慢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夏侯霸端坐在战马上,身体随着战马的奔跑上下起伏。
马蹄声汇成一道惊雷,沿着山谷滚滚向前。山谷的独特地形聚拢了马蹄声,让这道惊雷听起来远比实际的力量更加宏大,跑得比战马更快。
姜维看着案上跳动的玉如意,骇然变se。
身后那些神秘的敌人居然有大量的骑兵,这个结论让姜维大感诧异。他知道曹植有骑兵,夏侯霸击败了马岱,这个消息已经不是秘密,可是曹植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骑兵?而且从这些敌人没有在第一时间发起攻击来看,这些敌人不仅仅是骑兵这么简单,可能还有大量的步卒。否则的话,他们应该在他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发起突袭,而不是等他做好准备。
难道丞相真的败了?莫非是陇右的魏军进入关中,与曹植联手,击败了丞相,丞相这才连个消息都没来得及发出来?
刹那间,姜维思绪万千,想到了无数的可能,每一个可能都指向一个不妙的结果。这些可能甚至比眼前的张郃还要让他紧张,一旦诸葛亮的主力战败,后果远远比他被张郃斩杀还要严重。
姜维彻底崩溃了,张郃指挥着大戟士将他的锐士营屠戮殆尽,魏军正在发起最后一击,而他的身后却还有数不清的敌人。
这是一个必死之局。
一直克制着自己恐惧的姜维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慌乱,下令撤退。他已经不是要为诸葛亮丞相保持实力,而是为了保证自己的xg命。
蜀汉将士也听到了身后传来的马蹄声,他们大多是南中的羌人,对骑兵的恐惧更甚于从陇右来的羌人。听到这种浑厚的马蹄声,他们猜不到究竟有多少骑兵,恐惧反而变得更大。而当他们看到姜维的战旗在移动的时候,他们瞬间绝望了。
蜀汉原本还算坚实的阵地随着姜维的动摇开始消解,像一块巨冰,突然“喀嚓”一声响,裂成无数的小块,四散奔逃。
姜维带着所剩无几的锐士营夺路而逃。前后都有敌人,他不敢冒险,只能带着锐士营从两侧的山峦山逃跑。大山深处有很多峡谷,大军无法通行,小队人马却可以勉强行走。
见姜维撤退,一部分蜀汉军跟着姜维逃跑,一部分人见逃生无望,干脆扔下武器,跪地投降。
为期一个月的阻击战,随着夏侯霸的到来,以张郃的全面胜利告终。逃到半山坡的姜维听着身后魏军山呼海啸般的欢呼,死死的咬着嘴唇,不肯让自己的眼泪落下来。
桥月抱着一个铁镬,背着半只羊腿,气喘吁吁的跟在后面,紧紧追赶。
……
张郃走了姜维的中军指挥台,拿起姜维没来得及带走,遗忘在案上的玉如意,微微一笑。他坐了下来,摘下了头盔,双手扶案,大口大口的喘着气。率领大戟士战斗了大半个时辰,他虽然没有亲自砍杀,却也累得够呛。
田豫和夏侯霸快步走了上来,拱手施礼:“恭喜将军。”
张郃哈哈大笑,指了指夏侯霸:“夏侯仲权,今天这一战能取胜,你是首功。虚虚实实,你一路疑兵才是击溃姜维的穿心一刀啊。”
田豫也连连点头:“将军说得太对了,若不是夏侯将军这一路疑兵击溃了姜维的心理,我们至少还要付出三四千人的伤亡,那样一来,我们就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入关中了。”
张郃和田豫都是久经战场的宿将,他们进入姜维的阵地,站在指挥台上,将姜维的阵地部署尽收眼底,立刻知道了姜维输在了什么地方。以姜维阵地之严谨,所余之兵力,若非夏侯霸这一路疑兵的出现,姜维还能坚持很长时间,就算他放弃中军,后路数里,那几道阵地也足以让他们抓狂。
姜维不是败在阵上,而是败在了心上。他的心不够坚韧,被自己的猜疑击垮了防线。
而夏侯霸的战术现在也无法瞒过他们的眼睛,两千多骑若是正面冲锋,是无法击溃姜维的后阵的,反而是这种yu盖张弥彰的疑兵之计更具有杀伤力。
夏侯氏虽然不是宗至,却形同宗室。张郃还曾经在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麾下征战多年,对夏侯霸也不陌生,此时此刻,他自然不会吝惜夸奖之辞,何况夏侯霸的战术的确可圈可点。
面对两位前辈宿将的夸赞,夏侯霸沉默着,等张郃和田豫说完了,他才淡淡的说道:“陈王才是首功,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陈王的在天之灵在指引我。”
“陈王”二字一出口,兴奋的张郃和田豫不约而同的沉默了。张郃站起身来,面南肃立……(未完待续……)
ps:求月票,求推荐票!
正文 第634章 投石问路
张合击破了姜维之后,却没有立即南下攻击汧县,反而退往高平,死死的看住了高平,也就是萧关。
萧关有陈式率领的一万蜀汉军。
在张合攻击姜维的时候,陈式一直保持着沉默,并没有出关支援。他不是不想出关支援,诸葛亮让他守在萧关,就让他扼守这座要塞。可是张合用一万骑兵死死的看住了他,让他不敢轻动。
现在张合击破了姜维,率领大军将萧关团团围住。张合没有攻城的意思,但是他要困死陈式的意思很明显,同时还有诱诸葛亮主动救援的意思。萧关虽然存了不少粮,可是被张合包围了大半年,再多的存粮也快吃完了。兵法有云,无援之城不守。如果诸葛亮不能及时求援,萧关连同城内的一万多人必然落入张合之手。
在诸葛亮的计划中,姜维堵住张合前进的道路,与张合拼消耗,等张合进退两难的时候,陈式从萧关杀出来,堵住张合的退路,将他困死在这道河谷里。结果曹植杀入关中,用一万多人的xg命为代价,把夏侯霸送到了姜维的后方,姜维全军覆没,关中的防线终于被撬开了一道缝,而张合要把这道缝撬得更大一些,化被动为主动。
当然对张合来说,这么做的主要原因还是曹植的教训太深刻了。他如果放任萧关在身后进入关中,很有可能会重蹈曹植的覆辙。
……
诸葛亮收到陈式求援的消息时,姜维正跪在他的面前。
十多天的逃亡,让姜维变了一个人,他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可是脸上却干干净净。头发也打理得整整齐齐,衣服虽然破,却一样干净。最让诸葛亮觉得奇怪的是他的眼神清明。他冷静的叙述着战败的经过,分析着自己的失误,条理清晰,冷静得近乎冷漠,就像是在说一个和他完全无关的人和事。
诸葛亮犹豫了很久:“你去休息,等候处理。”
姜维站起身,退到帐门口。看了一眼揉着眉心的诸葛亮,忽然流下泪来。“见丞相安好,维心愿已足,如何处置,请丞相凭公而论。莫因维而乱了法度,授人以柄。”
诸葛亮眼睛眯了眯,沉默良久。“我自有分寸,你去。”
姜维再拜,转身离去。诸葛亮叹了一口气,转向杨仪:“威公,你如何看?”
杨仪非常为难。他很清楚诸葛亮不想杀姜维。可是姜维把两万人马丢得干干净净,只带着百余名残兵回来。就算他不是逃跑,这个责任也是是非常大的,不杀不足以平众怒。就和当初不得不杀马谡一样。不杀姜维,这个责任就只能由诸葛亮本人来扛,而诸葛亮肩上的责任已经够重了。
“丞相,若是不处置。只怕别人会不服。”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处在那个位置。我也不会做得比他更好。”诸葛亮轻叹一声:“杀了,太可惜。当初若不是……唉!”
杨仪明白了,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如果还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那他就该去死了。
“丞相,接下来如何处理,如果不出兵,陈式必然兵败,可是如果出兵,我们的军粮……”
“陈式应该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上书陛下,立刻催粮,粮食一到,我们就赶赴萧关,救援陈式,与张合决战。”诸葛亮摆了摆手,“让李严到汉中来,让吴懿率军来关中支援。”不等杨仪反对,诸葛亮又说道:“告诉陛下,这件事关系到关中成败,关系到兴复汉室的转机。”
“喏。”杨仪心领神会。
……
“啪!”魏霸将刚收到的邸报扔到案上,一脸郁闷的说道:“李严想干嘛,拖人下水也不是这么个拖法啊,意图太明显了,一点也没有谋略应有的美感。”
“怎么了?”夏侯徽走过来,很自然的伸手去拿案上的邸报,魏霸眉头一皱,伸手按住了。夏侯徽一愣,讪讪的缩回了手。虽说魏霸的文件都由她过目归类,可是她自己清楚,有些东西只有魏霸自己经手,其他人都不能碰,包括她在内。她以为自己不小心过界了,不免有些尴尬。
“这个……”魏霸按在邸报上:“你看之前,要有心理准备。”
夏侯徽一愣,脸se又白了些,眼神也有些慌乱。她绞着手指,沉默了片刻:“陈王……战死了?”
“嗯。”魏霸点了点头:“不过,他死得很值。”
夏侯徽转过身,背对着魏霸,抬起袖子揩了揩眼角。魏霸轻声叹息了口气,将夏侯徽拉了过来,搂在怀里,轻轻的拍着她的背:“想哭就哭出,哭出来,可能会好受一点。”
夏侯徽慢慢的放松了身体,偎在魏霸的怀里,眼泪涌了出来。魏霸抚着她的背,无声的苦笑道:“他是求仁得仁,却把丞相害得不浅,连我都跟着遭了殃,现在又让你这么伤心,真是君子如风,小人如草啊。他这么一股大风刮过去了,逍遥自在,却不知道自己掀起了多少明波暗流。”
魏霸的话可不是无感而发。
曹植像一块石头,扔进关中,砸起几个水花,然后慢慢的沉入水底,关中的局面又恢复了平静,看起来和之前没什么两样。可是真正通晓内情的人却知道曹植这块石头已经撬动了关中的局势平衡,他和一万五千魏军的战死不仅不是可有可无,而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除了马谡在鸿门损失了四千多人之外,因为曹植的奋力一击,诸葛亮还损失了近三万主力,其中包括四千刚刚组建的骑兵。这不仅把诸葛亮组建骑兵与魏军争锋的企图拦腰截断,而且让诸葛亮夺取陇右的战略变得遥遥无期。至于马岱、姜维的失败带来的对诸葛亮用人的质疑,虽然影响深远,终究是蜀汉内部政务,表面上看反倒没那么明显。
魏国损失也不小,曹植和张合先后损失了两万五千多人,再加上夏侯儒在陇关中伏,曹真被魏延突袭,损失的总兵力也在三万人以上,和蜀汉相当。双方都伤了元气,可是伤害程度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魏帝曹睿已经下令集结河东、并州的郡兵,并将镇守河北的一部分人马调往关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兵力补充完毕,继续保持着对关中的压力。等秋收结束,还会有大量的兵力被征发,跟随粮食一起奔赴战场。
可是蜀汉做不到这些。
诸葛亮的军报送到成都,受到了骠骑将军李严的质疑。李严说,损失如此之大,蜀汉已经不具备继续实行陇右战略的实力,以目前的情况而言,守住关中都有些勉强。就算能征到兵,哪来那么多粮?至少秋收之前,无粮可运,无兵可调。如果想缓解关中的形势,不如由孟达率兵出襄阳,牵制魏军主力,如果能让孙权出兵江淮,那就再好不过了。
作为目前蜀汉唯一能和丞相分庭抗礼的骠骑将军,李严虽然没有把话说死,却无疑已经给事情定了xg。要继续这场战事,仅凭诸葛亮控制的实力已经无法实现,必须要动用汉中的兵力甚至留守成都的兵力,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粮食。不管是兵还是粮,这些现在都控制在李严的手上,李严不点头,诸葛亮别说兵出陇右,就连守住关中都成问题。
更让诸葛亮为难的是,他没有退路,如果关中失守,他的损失更大。关中丢了,就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两个直接责任人马谡和姜维偏偏都是他的心腹,不管他怎么处理,都是砍自己的手臂。即使是马谡目前和他有些分歧,在大是大非上,他们毕竟还是一体的。
在这场与李严的较量中,诸葛亮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曹植。他不仅在战场上给了诸葛亮重重一击,而且破坏了诸葛亮苦心造就的内部形势。
诸葛亮指望通过全取陇右来增加实力,并把李严从江州根据地调集的计划面临着全面破产的可能,反被李严占据了上风。如果他不能反败为胜,那他不仅要承担这次兵败的责任,以后再想领兵北伐也难了,不知兵的结论会跟着他一辈子,他在汧县击败曹植的战绩甚至没人会提。
如果失去了兵权,那他的丞相府就不再是曹cao的霸府,而只是一个徒具虚名的摆设,就和东吴顾雍的丞相府一般,甚至还有所不如。一旦失去了权力,荆襄系很可能会弃他而去,转而拥护李严。
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诸葛亮显然意识到了这个可能,所以他坚持要继续战斗,要求李严增兵运粮,为此着重强周关中和陇右对蜀汉的重要xg。如果李严只是简单的拒绝,那他还可以把责任推到李严的头上。
李严自然也不是傻子,他没有把话说死,只是把关中的战报写成邸报,分发各州郡,言下之意很明白,你们看着办,要是继续支持丞相,那你们就等着被敲骨吸髓,如果不想这么做,就表明你们的态度,和我站在一起。
如果各州郡承受不住压力,不愿意再承受战争的负担,附议李严,反对诸葛亮,那李严就有了舆论的支持,不再是孤军作战了。
魏霸手中的这一份邸报,就是李严投出来问路的石头,所以魏霸才非常不爽。
ps: 求月票!
感谢书友123456qazx的万点打赏!
正文 第635章 正大光明
夏侯徽抹去眼角的泪痕,将邸报详细的看了一遍,很快给出了一个结论:“这不像是李严的手法。”
“不像吗?”魏霸非常意外,在他看来,这个手法简单而y险,正和李严做事的风格相似。
“不对,有高人在背后指点李严。”夏侯徽摇摇头,非常肯定的说道:“我和李严有过一次间接的合作,对他的手法有一定的了解。把关中的战报发到各郡,这没什么问题,可是在其他人表态之前,他先做出意见,这不是他的习惯。”
魏霸微微一怔。夏侯徽的解释有些道理,却又有些失乎武断,谁说习惯就不能改一次的,也许这次李严就变了呢。不过,他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确不如夏侯徽敏感,他擅长的是系统的考虑问题,尽量减少遗漏,而揣摩人心更重要直觉,原本就说不清楚道理所在。
更何况他知道李严身边的确来了一个高人:隐蕃。彭珩假公济私,到零陵来过一趟,已经把这个消息通报给了他。既然知道了隐蕃的身份,他当然会对隐蕃留意。隐蕃从魏国来到成都,促使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激化,的确符合魏国的利益。
这件事他没有对夏侯徽提过,这不仅涉及到魏国,还涉及到彭小玉兄妹的安全,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万一出了问题,也不会在他和夏侯徽之间产生猜疑。
他不知道夏侯徽是不是感觉到了什么,还是仅仅凭李严的手法变化而产生的怀疑。
“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件事要妥善处理。”夏侯徽从魏霸怀里起来,恢复了女策士的本se,冷静而周密。“与其说李严这是逼其他人表态,不如说是逼你表态。你是目前各方镇将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又一直在丞相与李严之间周旋。他借这个机会来逼你表明态度,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他逼我?”魏霸嗤之以鼻,不以为然:“阿爹和阿武就在关中,我能不顾他们的生死,和丞相做对吗?”
“可是大兄在房陵。”夏侯徽应声答道:“如果他建议由你领兵出襄阳呢?”
魏霸皱起了眉,半晌无语。李严为了能趁此良机掰倒丞相,倒不是不可能用这个立功的机会来诱惑他。如果他明言表示反对,李严依然会坚持出兵襄阳,不过领兵的会是别人。而魏风很可能就会有危险。
魏风的思维比较简单,兄弟俩的感情虽然一如既往的好,可是魏霸清楚魏风对目前的状况不是太满意,憋了一肚子的劲想立功。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挑拨一下,魏风很有可能落入险境。而这是魏霸不能接受的。战死在沙场上,和被人y死在沙场上完全是两个概念。
“可是我不想和一个明知要败的人绑在一起。”魏霸不太自信说道。其实到现在,他也不敢肯定李严一定会败,历史已经面目全非,焉知不会走向另一个方向。李严控制了成都,诸葛亮又兵败关中,看起来翻盘的机会并不多啊。“我还是置身事外的好一点。”
“你相置身事外。又岂有那么容易。”夏侯徽微微一笑:“以前你将一切都做在明处,看起来两不得罪,其实那只是双方没到生死关头,不愿意与你决裂。现在情况不同了。李严觉得自己抓住了一个好机会,要把丞相手中的兵权夺回来,他怎么可能容你含混其事,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丞相亦然。他需要你的支持来渡过这个难关,你还像以前一样。他只能认为是你的背叛。”
“我能给的粮食都给了,又没藏着……”
“不,你所谓的底线是先保证自己的供应,现在关中情况紧急,你还能把自己的供应优先于关中战场吗,看着丞相、阿爹、赵老将军饥一顿饱一顿,你还能心安理得的保证百姓的口粮供应,遵循什么市场规律?这个时候,你还能不搜刮每一粒粮食支援关中?”
夏侯徽问了一边串的问题,问得魏霸哑口无言。魏霸这才发现,要论政治斗争,自己的水平还是不够。并不是说自己做了该做的,就能让领导无话可说,相反,不管你做得怎么样,领导只要想说,还是能找出无数的理由。想让自己没有破绽以避免指责,无疑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魏霸瞟了夏侯徽一眼,突然笑了。“那你的意思又是什么,支持李严,兵出襄阳,还是支持丞相,搜刮每一粒粮食,勒紧裤腰带,支持关中?”
夏侯徽也笑了,却笑得有些失落。“不管是从魏国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魏家的角度来考虑,我都不建议你这么做。不论是襄阳,还是关中,你都不应该参与。”
“为什么?”
“时机不对。”夏侯徽撩起一缕头发,掖到耳后。“魏国为什么急于收复关中?是因为丞相在关中屯田,一旦关中能够自给自足,魏国再想夺回关中就千难万难了。更别提丞相还有意攻击陇右,夺取魏国的养马之地。丞相为什么会落入现在的窘境?还不是因为屯田被毁,关中无法自给,只能向李严求援。以丞相手中的兵力,纵使出陇右力有不逮,守住关中还是有把握的。他现在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可是你屯田才第一年,又能有多少收获,不如等上两三年,积储了足够的粮食再战,到时候自然不会出现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了。”
“等?”
“对,等!建议丞相暂时放弃陇右计划,立足于守住关中。这样一来,暂时不用再征兵,粮食的需求也会大大减小。如果李严命令孟达出襄阳,甚至说动孙权出兵江淮,关中的压力会更小。这是一个代价最小的解决之道,也不至于打断你的屯田计划。”
魏霸沉吟良久,翻来覆去的考虑了一番,觉得夏侯徽这个方案是稳妥的。他的事业就像是他的儿子,刚刚蹒跚学步,需要时间和充足的营养,如果现在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去支援关中或者襄阳,他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影响。而等到他茁壮成长,实力雄厚时再出兵,那主动权就会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
基本方略定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拟定说辞,既要显得大公无私,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又要让李严和诸葛亮觉得满意,至少不能让他们不满意。这个任务魏霸自己做不到,夏侯徽能提供建议,却不好直接cao刀,自然要交给杨戏、张表等人。
魏霸随即召集诸将议事,张表、蒋琬等人从各地赶来,就连暂驻辰阳的赵统都亲自赶来了。
听说丞相主力损失惨重,众人面面相觑,表情各异。赵统、蒋琬是担心,张表、杨戏是面无表情。再看了李严的命令之后,蒋琬非常愤怒,他虽然没有破口大骂,但言辞之间很不客气,认为李严这是本末倒置。襄阳固然重要,可是哪有关中重要。出兵襄阳策应关中是没错,可是在关中无力反击的情况下,仅凭襄阳一路根本不可能直捣宛洛。当年关羽的北伐的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李严如果一意孤行,只会让孟达等人蒙受耻辱。
张表在仔细的权衡之后,也部分赞同了蒋琬的意见,认为把希望寄托在襄阳支军上很难达到目标。但是他与蒋琬不同,他不反对孟达等人出襄阳,分担一部分关中的压力,只是要控制好度。
蒋琬非常不满意,他认为不管襄阳这支人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李严无非是想给截流粮食找一个借口。只要襄阳战事一起,关中就很难得到足够的粮食支援。这么做,无疑是断了关中数万大军的后路,一旦关中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魏霸一直静静的听着,摆足了姿态,直到他们吵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的时候,才提出了自己的折衷方案。这个方案当然最符全魏霸本人的利益,可是从整个战略的角度来说也是最稳妥的,既强调了关中的重要xg,要给予关中足够的支持,又部分支持了李严的看法,目前不适合再大动干戈,当以守为攻,稳住局面。如果能用外交手段,促使吴国出兵江淮,牵制魏国,效果更佳。
蒋琬和赵统都接受了这个方案。特别是蒋琬,他身为镇南将府长史,非常清楚魏霸手里有多少实力,就算是全力以赴,也不可能满足关中的要求,更何况魏霸也不可能全力以赴。如果能稳住关中,再给魏霸几年时间生养积聚,他能够提供的帮助会大得多。
大家意见统一以后,由杨戏执笔,写了一封议兵事疏。这封上疏不是给丞相诸葛亮的,也不是给骠骑将军李严的,而是直接呈给皇帝刘禅的。当然这两个大腕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抄本,可是名义上,魏霸以正式的上疏形式呈报给皇帝陛下,以光明正大的发表对当前时局的看法。至于你们同意还是反对,那当然也要在明面上给出足够的理由。
这样做和李严以邸报的形式征求意见相对应,避免了私下勾通串连的指责,而且这个意见不是魏霸一个人做出的——虽然这个意见是由他和夏侯徽在闺房内定好了基调,其他人只是讨论通过——将来就算谁要指责,也不好指责魏霸师心自用,把交州、荆州三郡当成自己的du 1i王国。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事实。
ps:求月票!
正文 第636章 公与私
夜se中,蒋琬不紧不慢的下了车,双手拢在胸前,走进了镇南将军府的大门,在门口站住了。他现在的身份虽然是镇南将军长史,可是他身上还有一个看不见的职务,那就是丞相府参军,因此没几个人会真把他当成纯粹的镇南将军长史,看门的门卒都不能让他随便进去。而蒋琬对此情况心知肚明,他也不愿意让人为难,每次来,都要在门外等候通报。
镇南将军长史要在镇南将军府门外等着通报,这大概也只有蒋琬能忍受得了。
蒋琬刚刚站定,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不一会儿,赵统带着两个亲卫赶到了门前,翻身下马,一眼看到蒋琬,不由得一愣。
“公琰先生,你这是……”
不等赵统把话问完,蒋琬接上去说道:“我来见将军,你也是?”
赵统会意,有些尴尬的点了点头:“是啊,我也来见将军,有些……小事。”
蒋琬立刻明白了。他不动声se的说道:“将军身在前线,与吴国接壤,责任重大。如今关中胜负未分,可不能与吴国再起争端。”
赵统心领神会,默默的点了点头。他拉着蒋琬一起进了门,直接向后院走去。赵统是魏霸的师兄,魏霸身边的人都知道,也没有人敢拦他。他把蒋琬一直带到内堂前,这才停住了脚步,躬身道:“公琰先生请。”
蒋琬有些不好意思:“还是将军先请,我离得近。不着急。”
赵统笑笑:“先生是公事,我是私事,当然应该先公后私。还是先生请。”
蒋琬没有在说,对赵统点了点头,便走了进去。丁奉扶着战刀,站在内室门口,看到蒋琬进来,便向里面招呼了一声。话音刚落,魏霸从里面迎了出来,老远的就笑道:“公琰先生来了。怎么也不让人通知一声。我好去迎你。”
蒋琬心里苦笑,脸上却无动于衷。他拱了拱手:“将军军务繁忙,岂敢有劳。”
魏霸微笑着把蒋琬迎了进去,分宾主落座。上了酒。开门见山的问道:“先生还有未尽之言?”
蒋琬放下酒杯。正襟危坐,态度谦恭。“将军ri间的决议,我是赞同的。只是仅此而已,却远远不够。丞相、镇北大将军在关中,虽然暂时没有战事,情况却未必周全。以琬揣度,魏军暂时停止攻击,无非是兵粮不足。秋收在即,魏军征集粮食和征发兵役之后,必然会再次发起攻击。仅凭关中的实力,怕是不能保关中万全,将军还是要提前做好准备才行。”
魏霸反问道:“以先生之见,我应该做怎样的准备。”
蒋琬说道:“一是粮,二是兵。今年屯田初有成效,将军练兵也成果斐然。若能全力支持,关中战事自然不在话下。不仅守住关中绰绰有余,就算是收复陇右也是有机会的。这可是大功一件,将军娴于军事,难道没有想过吗?”。
魏霸收起了笑容,沉吟不语。他明白了蒋琬的来意。蒋琬对他的态度并不满意,只是在众人面前无法说得明白,这才特地来找他,希望他私下里能给诸葛丞相更多的支持。与表面上的公议相比,私下里的接触也许更能表达他所代表的丞相府的意思。
魏霸眼皮一抬,淡淡的说道:“先生是要我竭泽而渔吗?”。
蒋琬一愣,怔怔地看着魏霸。他完全没有想到魏霸会这么直接的拒绝他,丝毫没有缓和的余地。这让他非常意外,各种迹象表明,魏霸一直希望维持和诸葛丞相的关系,但是他今天的表现却大相径庭。莫非魏霸有了其他的想法?如果真是这样,对诸葛亮来说可是一件大事。
魏霸将蒋琬的神情尽收眼底。他笑了笑:“先生,我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白了。我想丞相也会明白我的用意。魏强汉弱,我们更需要时间来积聚实力,岂可仓促行事。就以目前的实力而言,能够守住关中,就是莫大的胜利。谁都能看得出,我们暂时不具备向外拓展的实力,勉强为之,只会影响大局。丞相英明,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会体谅我的苦心。公琰先生就不必为我担心了。”
蒋琬叹了口气,非常沮丧,他知道自己很难改变魏霸的决定,无法完成丞相交付的任务。
“当今最大的危机,不在于兵与粮。”魏霸咳嗽了一声,正se说道:“正如公琰先生所说,屯田练兵,已经初见成效,再给我一段时间,肯定能给丞相更大的支持。可是丞相的身体却无人能帮,他若是真的鞠躬尽瘁了,谁来主持大局,公琰先生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蒋琬不解的看着魏霸。魏霸这句话,究竟是关心诸葛亮的身体健康,还是想取得更大的好处,要取代马谡和他,成为诸葛亮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没有人!”魏霸斩钉截铁的说道:“就目前而目,若丞相有所不讳,没有人能够接替他。所以,我希望公琰先生寄语丞相,让他为国家保重自己的身体。如果他能活到七十岁,我想他一定有机会看到汉室重兴,否则,天下事难料。”
蒋琬心里七上八下,他不知道魏霸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什么,但是他很清楚,魏霸这句话至少表明,他和诸葛亮之间的书信来往,他是一清二楚的。
蒋琬嚅嚅而退,赵统站在门外,见蒋琬眼神游移不定,不免有些诧异,却又不好多问。蒋琬出门去了,赵统进了内室,跪坐在魏霸面前,还没说话,脸上就浮出一抹羞惭之se。
魏霸瞥了他一眼,撇了撇嘴:“孙大虎?”
赵统尴尬的点点头。
“那女人有什么好?”魏霸不解的问道:“克夫这些子虚乌有的事,我就不说了。就她那脾气,你把她弄回来,岂不是自找麻烦,以后家室还能安定吗?”。
“我知道,可是我得接回我儿子。”赵统无奈的苦笑着:“这是我赵家的第一个孩子,我不能……就让他在吴国长大。正如你所说,鲁班不是个能教好孩子的人,若是由她养大,那岂不是……”
“这么说,你还是想把她弄回来?潘家嫂嫂那么好,你这么欺负她,是不是没良心……”
“就是她让我来求你的。”赵统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双手送到魏霸面前:“这是她亲笔写的,写的什么,我也不知道。”
魏霸有些诧异,迟疑了半晌,才接过来,打开看了一遍。和赵统说的差不多,潘子瑜希望魏霸能通过和吴国的谈判,把孙大虎和孩子接过来,那个孩子是赵家的子嗣,孙大虎也是赵统的女人,不能一直留在吴国。她和孙大虎也是姊妹情深,以后还要做一辈子的姊妹云云。
魏霸倒有些不好说了,收下信。“我想想办法,不一定能做到,孙权现在虽然老实了,可是他还没服气,不一定就能听我的。”
赵统如释重负,笑道:“子瑜说了,如果有人能办行这件事,只有你了。等下次你有空去辰阳,她要亲自下厨,给你准备一席潘家的私家菜。”
“我怕是宴无好宴啊。”魏霸冷笑道,立刻转入正题:“行了,说说辰阳的情况。吴军有什么动向?”
赵统把他了解到的情况说了一遍。目前吴蜀双方虽然没有战事,可是大家都清楚,这场战事还远远没有分出胜负。孙权当然在整兵备战,不过并不顺利。
魏霸在江南屯田,主要人力来源于山里的蛮人部落,孙权同样有人口不足的问题,以前解决方法是掠夺山越,强者补兵,弱者补民,现在情况有所变化,如果他给的条件不好,那些山越就会向魏霸控制的区域跑。这样一来,孙权屯田的成本大大增加,收获却小得多。
无奈之下,孙权也只能学魏霸,大量利用各种机械。要想获得这些技术,一方面他派细作进入武陵地区偷学,另一方面也召集了一些人进行研制,像张昭的侄子张奋现在就是大匠,现在忙得不可开交。
不过,孙权没能像魏霸一样开办学堂,特别是工学堂,据说他原本也是打算效仿的,不过遭到了世家的强烈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世家连这个都反对?”魏霸非常诧异。
“当然了,官职就那么多,多一个人争,就少一个机会。”赵统谈到这些,显得从容多了。“开办培养工匠的工学堂,那倒没什么,可是要办工学堂,就要办经学堂,经学生出来之后怎么安排,却是个大问题。大汉当初在洛阳办太学,三万太学生不能正常入仕,结果在洛阳呼朋唤友,成了清流倚靠的力量。殷鉴不远,孙权岂能不小心从事。”
魏霸苦笑不已,他这才明白自己在荆南、交州还占了这么大的便宜,原来世家不仅仅意味着实力,也意味着改革的阻力啊。
送走了赵统之后,魏霸回到内室,夏侯徽正坐在案前看着潘子瑜那封信,听到魏霸的脚步声,她抬起头看了魏霸一眼:“夫君,你怎么接下了这么麻烦的一件事?”
“麻烦吗?”。魏霸不以为然:“她自己主动让步了,还有什么不好办的,我相信孙权会非常愿意,说不定还要送一份厚厚的嫁妆。”
“孙大虎愿意做妾?”
“做什么妾?潘子瑜不是同意让出大妇……”魏霸迎着夏侯徽似笑非笑的神情,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我的天,这潘子瑜也够坏的啊,她说得好听?br />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