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托古书不过是想打倒当时的汉学而已;至于孔子所说的三代德政,也是假托古代来改变当时的法制。所以康有为的结论,是自古以来便有变法之事,孔子也是个改革家。
康有为除了在思想上抬出套东西来支持他变法而外,他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来实现他的理想。他子解当时清廷的守旧人物都包围在西太后的周围,要想突破这个守旧围墙以获得慈禧太后的支持,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他便用全力向清德宗光绪皇帝下功夫。当时慈禧已经撤帘不亲政事,光绪又是个忧愤国事的青年皇帝,康有为先后八次上书,终于得到了光绪的刮目相看。
清末的新兴力量,共有三大支:个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以北洋正统力量自居,是个彻底反动和投机分子;个是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变法维新,是个进步的机会主义;还有个则是光明正大的革命运动,由孙中山先生领导。
孙中山先生于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家世业农,13岁以前完全受中国旧式教育。14岁随母赴檀香山念教会中学,三年毕业 ,再入奥荷学院。1885年回国,1887年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以成绩各科全部100分毕业,时年27岁。他在求学时,以及毕业后行医时,均致力于民族革命运动。由于他的背景既不同于纯粹中国传统文化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似康有为梁启超等的间接受西洋文化的皮毛,所以他所倡导的革命运动革命主张,是既能吸收西方政制文化的优点,又能发扬中国优秀传统的精华。
孙中山先生决心从事革命运动是自中国对法战败之年1885年开始。那时孙中山先生还在念书,可是已经奔走革命了,这时大家都以为他是怪物疯子强盗。附和他的同志只有陈少白尤少绔杨鹤龄三人,当时人们称之为“四大寇”。其实他们在这期间只是借课余鼓吹革命,无所忌讳,可算做革命言论时代。
甲午战后,清廷的**暴露无遗,这时孙中山先生才决定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于光绪廿年1894年十月赴檀香山和美洲创立兴中会。表面上只是个民间讲求富强的学术团体,暗中则布置革命行动,设乾亨行于香港,设农学会于广州,拟以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不幸因为由香港运枪械至广州,被海关搜出手枪600余支,事机败露,同志陆皓东殉难,株连而死的有丘四和朱贵全,被捕的有70多人。这是光绪廿年九月初九日1895年10月26日,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次。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潜返香港,但在香港已不能居留,香港英政府以“从事政治活动”把孙中山先生驱逐出境,为期五年。孙中山先生乃偕陈少白郑士良同渡日本 ,小住横滨,并赴檀香山美洲欧洲各地向华侨宣传革命。这时华侨风气闭塞,对革命的大道理也不十分了解,因此孙中山先生所过之处不太受华侨欢迎。当孙中山先生由美洲前往英国时,竟在伦敦被清使馆诱捕,扣居使馆,幸得英籍老师康德黎仗义营救,才告脱险。由于这次事件震惊国际间,遂使孙中山先生声名大噪,而在国际间和华侨们都知道中国有了个革命领袖。
在这期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在国内影响并不大,因为这时候正是康有为梁启超在奔走维新运动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胆量能接受维新运动已很难得,敢谈革命的实在是微乎其微。
这就是当时穷则变的内在形势,至于外来压力呢
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关键,甲午战前,中国虽因鸦片战争于道光廿二年1842年和英国订有江宁条约,但经过了16年,咸丰八年1858年才和英法两国分别订立了天津条约 ,又经过了27年,光绪十年1885年才与法国订立了越南条约,条约中赔款的数字也不太大,所负外债总共不过684万余镑。自从甲午战后,情势日非,俄德法三国以压迫日本退还辽东与中国之故,纷纷向满清要求报偿:帝俄强租旅顺大连,又以华俄道胜银行东清铁路等关系,囊括了满洲大部分权利,蒙古也被视为己物;德国强占胶州湾,要求99年的租借权,同时攘夺山东全省的路矿权利。法国也要求广州湾99年的租借权,同时要求云南和广东广西不得割让给其他强国。英国在远东的侵略手法非常灵活,方面租借威海卫以对抗帝俄,并且分减德国在山东的力量;方面又租借九龙以抵制法国,同时更进步要求清廷不可把长江沿岸各省租借和割让给别的国家;至于日本,除了根据马关条约割让台澎外,由于列强在中国都划分了势力范围,因此便要求把福建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美国没有在中国领土上打主意,只从经济上着眼,其对华政策,就是于光绪廿五年1899年由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吁请列强同意,也因为这个政策才使当时的中国幸免于被瓜分。可是中国虽未亡国和被瓜分,但因战败而负担的军费赔偿,简直骇人听闻,当时官吏贪污已使人民困顿万分,对外战争更增加了中国人民的严重担负。
由于甲午之战引出了戊戌维新;维新的反动则是庚子拳变。甲午战后16年清朝即趋于灭亡,可见甲午之役影响历史的巨大
八小站练兵
清朝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以前,有过三种军制:最早的是“旗兵”和“绿营”,到了曾国藩组织乡团后,所谓湘军淮军,官式名称叫做“勇营”。
旗兵是清王朝的原始军制。最初只有四旗,以旗的颜色别类,分黄旗白旗红旗蓝旗;以后增加了四旗,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乃把原来的黄白红蓝称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编为左翼,镶黄等四旗编为右翼,这就是清入关前的原始兵力,总称“两翼八旗”。后来由于蒙古的归附,又缩了“蒙古八旗”,原有的则称“满州八旗”。入关后因明军投降和整编。复有“汉军八旗”。这廿四旗总兵数共28万人。
清统中国后,把旗兵中最基本的部队编为“禁旗”,禁旗都是在长白山下打天下的子弟兵,他们负责北京警卫和国防责任,等于是中央军。其余汉蒙满等廿四旗约20万人,则分别驻防于各省及重要城镇,以为镇伏汉族的武力,称为“驻防八旗”。
旗兵驻防的防区开始时非常谨严,那是为了对汉人加以镇压,所以八旗官兵都是携带家眷,分驻中国本部各省,防区共8处 ,有的设驻防将军,有的设副都统,有的设城守尉。国防要地和关外则有防区25处,设都统和副都统,如密云副都统热河都统之类。
旗营的官兵是世袭制度,生而食粮,数传之后,**已极,竟有列名行伍而不识弓弩为何物。光绪中叶,外侮日亟,满族有远见的王公大臣,乃有整顿旗营之议,派遣八旗子弟出洋留学,如荫昌良弼等都是。同时积极整理各省驻防旗兵,挑选精壮编成“八旗练营”;有“洋枪兵队”“洋枪马队”“备练马队”“洋枪步队”等编制,聘任教官为新式的训练。可是八旗子弟娇养已惯,满洲人当年勇武矫健的风气已经完全丧失,所以整顿自整顿,旗营的腐化已至不可救药的程度。
比“旗营”稍后组成的清军,是“绿营”,绿营和旗营同称为“经制兵”,就是国家的军队。
绿营的制度完全仿照明代,官兵全部是汉族,因为所用的旗子颜色是绿的,所以称为绿营。最原始的编制全为明朝的降军以及收编的队伍,经过整编后也很像样。清廷因为这支军队熟悉内地的地理人情 ,用之镇压汉人非常有效,般市井之徒,遂得借绿营以达到骑在人民身上的目的,因为只要考中武科,就可为绿营官长,虽不识之徒也无所谓。
绿营归兵部所辖,全国兵营可分为“在京”和“在外”两种。“在京绿营”由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统辖;下分左右两翼,各设总兵,总兵之下则为城防营,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另有部分在京绿营,分属于漕运总督,专任护漕之责,其职务等于护路警察。至于“在外绿营”则直属各省,由总督或巡抚节制调遣,所以各省督抚的官衔有“节制军务兼理粮饷”项,就是指绿营。绿营统兵的军官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百总外委等。军队编制以营为单位,设管带人,每营500人。全国的绿营总数共约50万人。绿营到了清末,饷给过薄,乃多虚额,检阅时则以雇佣市井无赖充数,武官由捐纳出身,军队缺额在半数以上,腐化已极,以致太平天**兴,势若破竹,绿营乃遭淘汰。
旗营绿营既成废物,曾国藩招募土著编练“勇营”,就是后来名重时,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和淮军。由于这场战争的表现,勇营竟取得**的地位,加以旗营形成虚设,绿营仅存形式,所以勇营就成为清廷镇内御外的唯武力。勇营的部勒方法,为明代戚继光的遗规,以弓矢刀矛为武器主力,鸟枪火统为辅助。淮军李鸿章延英人戈登编练洋枪队,是为中国采用新式军械的开始。
勇营军纪很坏,掳掠杀,视为惯常,曾国荃所统之兵尤甚,攻入南京时竟至全城为墟 ,个小兵都身怀巨万;而清廷当时爵赏太滥,所以太平天国战事结束后,勇营之**,至于不堪言状。而湘淮两军将领也都恃功而骄,数次对外战争,败涂地,尤其是甲午战争,淮军卫汝贵全军覆没,旧军之劣点,完全暴露,于是清廷才下决心汰除旧军编练新军。
由于旗营绿营都已腐蚀已极,而勇营也只是昙花现,甲午战前,清廷有识之士已警觉到清军的不堪战,所以李鸿章在直督任内乃锐意摹仿西法练兵,办了个天津武备学堂,由戈登代为购置新式枪械,聘请德**官为教练,由满人荫昌为总办。可惜军事教育和军队组织并不能配合,因此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被分派到淮军的各军去担任教习,教练新操,而军队指挥权则仍旧在旧统帅手中,切战略战术依然陈旧,因此甲午之战,淮军败涂地,淮军中最有名的盛军统领卫汝贵全军覆灭。这时清廷上下恍然大悟,仅只是西法练兵还不够,整军经武必需彻底的大改革。于是两江总督张之洞首先练自强军于吴淞,聘用德国教官,切规模体制全部仿效德军。另方面在北洋指派胡燏棻练定武军十营,假小站旧日周盛昆周盛渤所统领盛军的营地为练兵场。盛军原在小站屯田,所以有完整的营房和已开垦的稻田,由于盛军覆没于中日甲午之役,因此小站也随之荒废,定武军即以此为营房。
编练新式陆军的同时,清廷在各省组织了巡防营。巡防营是挑选旧绿营和勇营的精壮,另招募民丁,编组而成,其性质系以保卫地方,如警察保安队,其编制分为马队和步队,马队全营设官弁兵夫共189名,马135匹,每营分为“中”“左”“右”三哨。步队全营设官弁夫共301名,每营亦分为“中”“左”“右”三哨。巡防营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划分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后”或“东”“西”“南”“北”区别之,每路各设统领员。步马各营则设管带和哨官等统率之,还有训练新式枪操的,则设教习职。
巡防营的章制当然是不符合战术原则,不过倒是支经过了新式训练,并使用新式武器的军队,可是由于分子的来源良莠不齐,而带兵官又多为旧武官或是候补道当时的候补道 ,有办法的则遇缺即补,所以人们称为万能候补道,对于新式军事知识无所知,因此巡防营乃变成有名无实,和勇营的昙花现差不了多少。
巡防营直存在到辛亥时候,各省纷纷独立,乃把巡防营改为师旅或警备队保安队。唯例外的是新疆,直到民国21年1932年仍有巡防营存在。
光绪廿年1895年十月,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和军机大臣翁同龢李鸿卓荣禄会商奏请改革军制,逐步训练新军以代替完全不能“保清卫国”的绿营,于是便在北京附近训练新军。这时直隶总督是王文韶。清廷最初是派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到小站练兵,这支军队命名“定武军”,聘请德国人汉纳根担任教官。几个月后,胡燏棻迁调为芦汉铁路督办,于是满清政府改派袁世凯以浙江温处道头衔,留在小站接统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定武军原有4000余人,袁接统后便扩充为7000人,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
保荐袁世凯督练新军,也是由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翁同龢李鸿章荣禄联名专折,摘录如下:
“窃查欧洲各国专以兵事为重,逐年整治,精益求精,水师固其所长,陆军亦称骁勇。中国自粤捻削平以后,相沿旧法,习气渐深,百弊丛生,多难得力,现欲讲求自强之道,固必首重练兵,而欲迅期兵力之强,尤必更革旧制。臣等于去岁冬月,军事方殷之际,曾请速洋队,仰蒙简派广西臬司胡燏燏棻会同洋员汉纳根,在津招募开办,嗣以该洋员拟办各节,事多窒碍,旋即中止。另由胡燏棻练定武军十营,参用西法,步伐号令均极整齐,虽未尽西国之长,实足为前路之导。今胡燏棻奉命督造津芦铁路,而定武军接统乏人,臣等公同商酌,查有军务处差委,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朴实勇敢,晓畅戒机,前驻朝鲜颇有声望,相应请旨饬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假以事权,俾专责任,现先就定武十营,步队三千人,炮队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工程队五百人以为根本,并加募步队二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共足七千人之数,即照该道所拟营制饷章编伍办理,每月约支正饷银七万数千两,至应用教习洋员最失紧要,应由臣等咨会出使德国大臣与德国外部选商聘订。果能著有成效,尚拟逐渐扩充”
袁世凯受任主持训练新军事宜,从此开始了他灿烂的生,这就是小站练兵。
当时积极促请清廷重整陆军的,以胡燏棻和袁世凯最力。胡曾将英使所交来的应时练兵说帖求宁波王修植编修代拟条陈。王文辞敏捷,对新政研究有素,遂写成两稿,第稿是以英使说帖为蓝本,第二稿是加以文字的煊染。胡以第二稿送至京师督办军务五大臣庆亲王和荣禄,胡因得练定武军十营;袁世凯闻听胡练兵的经纬,乃日日趋访王修植,并和王修植张锡銮孙宝琦潘克俊四人结成盟兄弟。当时北京侯家巷的名妓为沈四实花媚卿花宝琴林枝笙赛金花等。袁逐日在大实班宴会,借以肆应王修植,求王代拟个练兵条陈,王乃把曾代胡拟的第稿,即英使练兵说帖交袁。袁的为人在重要关头极细腻,得王交来之稿,早晚朗诵,紧记要点,然后缮正,求荣禄代奏。荣向袁逐条详询,袁亦逐条对答如流。荣大为激赏,乃携袁谒见醇亲王和庆亲王,袁亦对答如流,较胡燏棻能抓住要点,加以胡是绍兴人,官话不如袁流利,因此袁遂得瓜代胡在小站练兵。
小站距离天津70里,原名新农镇,是天津到大沽火车站中间的个小站,本来很荒凉,只因铁路修筑后,新农镇成为个小站,是铁路必经之地,所以渐趋热闹,小站这个新地名也逐渐代替了新农镇这个旧地名。
这个地方早先曾由李鸿章所辖的部分淮军驻扎。淮军们曾仿古屯田法,凿川引水以种禾稻,屯军前后历时20年,淮军散后,小站的军营便变成了废垒。
这年袁世凯只有37岁,清廷建练新军的工作,给他制造了条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培植自己势力,取清朝江山而代之的捷径。
这时候,清廷鼓励各省建练新军,各省督抚都争先恐后地网罗国外或国内知名的军事人才,充当练兵机构的实际主持人。袁世凯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以文人而“知兵”,他曾写过本兵书,又在朝鲜表现了他是文武全才,所以李鸿章很赏识他,西太后的宠监李莲英也被他买通。当他主持“新建陆军”督训工作后,他和其他各省督抚最大的不同地方,就是他的幕僚长并不是个新的军事人才,又丝毫没有战功,而是个长于诗词歌赋翰林出身的徐世昌。袁除了请徐世昌担任参谋而外,并请唐绍仪担任文案。
袁世凯虽自认文武全才,但他毕竟没有军事的实际知识,而他所选的文武两大幕僚,也都不懂军事,因此网罗实际负责带兵和练兵的干部,便不能不找寻真正的军事人才。前面曾提到天津有个武备学堂,是李鸿章创办的,武备学堂的总办是旗籍道员荫昌。袁世凯便请荫昌推荐军事人材,荫昌推荐了在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珍。
袁世凯这个时候极需军事干部,所以当荫昌介绍了这几个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来见他后,他立即派冯国璋为步兵学堂监督兼督操营务处总办,段祺瑞为炮兵学堂监督兼炮兵营统带,王士珍为讲武堂总教习兼工程营统带。步炮工兵学堂都是附设在新军里面的随营军事学校,因此这三个军官既要带兵,又兼管训练,所担任角色的吃重可以想象;同时亦可看出袁世凯在这时所能吸收的军事人才是多么稀少零落。由于王段冯三人成为袁世凯建练新军的三根支柱,于是他们就分别得到龙王士珍虎段祺瑞狗冯国璋三个绰号,另外对他们三个人的总称是“北洋三杰”。这北洋三杰的出身,各自不同:
王士珍字聘卿,直隶正定县人,他的出身最为特殊。他家境贫穷,先为人放牛,随后投入朝阳镇总兵杨瑞生的旗下为马弁。杨瑞生是湖南湘潭人,以洪宪祸首闻名的杨度便是他的侄儿。王士珍虽姓王却不叫士珍。有年聂士成编练武卫新军,曾向杨瑞生调用军事人才,杨瑞生开了张名单,保荐批干部,其中名是守备王士珍,不料王被保后因病告退,回籍养病。恰好这位王马弁为人能干,立志向上,杨总兵因保单已送出,缺了王士珍便叫王马弁冒充王士珍,顶名前往武卫新军报到。他到武卫新军后不久,又由武卫新军选送到武备学堂受教三年,曾经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战后随聂士成驻军芦台。他直冒用王士珍之名,而真的王士珍却晚年潦倒,落到在杨瑞生家中做烧饭司务。段祺瑞字芝泉,是安徽合肥人,在武备学堂毕业后,曾奉派去德国研究军事。冯国璋字华甫,是直隶河间县人,出身秀才,在武备学堂步兵班毕业,曾供职于聂士成的武卫军,后来再度进入武备学堂研究战术。梁华殿到小站仅很短段时间,也许是他功名无份,在次夜间操作中,失足跌到水中淹死了。如果他在,北洋三杰也许会变成北洋四杰了。
袁世凯认为清军所以不能战,有基本的原因,就是在切编制和组织上都不能符合时代,所以须从基本的军制上革新,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因此他获准精练12万人,作为新建陆军的基本武力。其中包括步队八营,共8000人;炮队两营,共2000人;马队两营,每营500人,共1000人;工程队营,计1000人。合共12万人。以步队为主,炮队为辅,马队巡护,工程队供临时调遣。在编制上分为两翼,设统领二人,下设分统分领训练,每分统统辖步队二千,炮队二千,马队千。其组织如下:
新建陆军步队营,设统带官兼员管辖全营,帮统带官员,管带领官四员,哨官12员,哨长24员,督排哨长四员。
新建陆军炮队营,设统带官员,管辖全营。帮统兼左翼领官员,管辖三哨。副领官兼哨官三员,哨长九员,各管重炮二尊。管查炮马哨长员,帮统兼右翼领官员,管辖三哨。副领官兼哨官三员,哨长12员,管查炮马哨长员,帮统兼接应马炮队领官员,管辖三哨。副领官兼哨官三员。哨长九员。管查炮马哨长员。
新建陆军马队营,设统带官员,管辖全营。帮统官员,领官兼哨官四员,哨官八员,哨长12员。
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官员,帮带官员,委员员,管理桥梁司队官员,木工四队,铁工队,水工二队。管理地垒司队官员,筑工四队,石工队,筐工二队,土工二队。管理电雷司队官员,雷兵三队,管理修械司队官员,修炮铁工队,修枪铁匠二队,修械木工队。管理测绘司队官员,测绘队,印化兵队。管理电报司队官员,工匠队。
新建陆军督练处,督练官员,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官员,执法营务官员,督操营务处员,督队稽查先锋官14员。另教习处洋教官13员,翻译13员,粮饷局总办委员员,管理采买制造委员二员,军械局总办委员员,收发军械委员二员,军医局正医官员,副医官员,还有转运局侦探局等。
新建陆军须账篷2400个,全部用外国帆布制造,每名士兵均备洋制雨衣雨帽和洋毯,每哨有洋表,双筒望远镜和指南针。每二营有行军电台。每官长有督队腰刀把,手枪只。这就是小站练兵时的军队组织。
袁世凯是在光绪二十年1895年十月领旨,以浙江温处道统领定武军。他得旨后即布置切,由北京起程,遄赴小站就职。他先修缮淮军旧驻的废垒,把营基扩充,同时请求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督练处以正名,派遣副将吴长纯等往准徐鲁豫各地,开具格式,选募壮丁;又派都司魏德清等到新民厅选募骑兵,购买马匹;还有关于武器的规格。他觉得定武军虽只是4000人,可是所使用的枪炮完全没有划,有的日造,有的俄造,有的德造,式样既旧,款式又杂,于是他请求军务处发给新式划的步枪骑枪速射炮等。
光绪廿年十月六日,新军获准编成,编制中分步兵为左右两翼,左翼二营,由速射炮队重炮队骑兵队接应;右翼三营,由炮队接应。分骑兵为四队,选拔宿将和学生督率营伍,研究操法。工程营分为修械桥梁地垒雷电电报测绘六司。此外还请了更多的德**事教官,以及日本和美**事教官,并在军营中成立个德语学堂以教德语,因为新军训练工作仍以德**事教官为主。其他附属单位还有: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洋务局等。
由于小站练兵完全新式,名目既多,化钱也不少,因此被般守旧人物所攻击。光绪廿二年1896年御史胡景桂上章参劾,认为小站兵事浪费国帑,清廷乃派荣禄到小站详细检阅,同时考查训练进步情形。荣禄当时是慈禧的红人,他视察得非常仔细,也因此更深步赏识袁的才干,和他所练新军的成就。
荣禄的报告到了慈禧和光绪手中,这两位最具权威的人物也对袁有了深刻的印象。
光绪这时锐意革新,虽然他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但他能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建议。袁世凯因为练新军颇有成绩,加上他过去在朝鲜的种种作法,使光绪开始对这个小小道员有了好感。
慈禧也对袁有了认识,因为她对于荣禄的话是言听计从的,荣禄曾亲自看过袁的练军工作,并且对袁甚有好评,则袁的能干有为是必然的了。
小站练兵给了袁世凯表现能力的机会,有了建立羽翼的条件,也使他获得那时代最有权势的人对他的重视。
光绪廿五年1899年二月,荣禄再度莅临小站点校新建陆军,对于新军的规模训练精神以及所操演的阵形都极表满意,并且大为激赏。他告诉袁世凯说已经奉了慈禧的密旨,授权他在北洋组织支崭新的军队。在他心目中,认为这支新军应该以新建陆军为模范,他令袁世凯就编组北洋新军向他提出具体的计划。
袁世凯费了三天的时间拟就新军的军制和组织,切仿效新建陆军,共为五军,每军共辖八营:计步兵五营,炮兵营,马兵营,工兵营,另附个学兵营。每营设个统带,统带率四个领官,每个领官领队,每队250人,所以每营是1000人。规定每营兵士必须足额,饷粮按人发给,足食足兵。
荣禄立即接受了袁世凯的献议,将这个新军订名为“武卫军”。武卫军分为五个军,为:武卫前军,武卫后军,武卫左军,武卫右军,武卫中军。荣禄担任武卫军的统帅并兼统武卫中军,以马玉昆统武卫前军,聂士成统武卫左军,袁世凯统武卫右军,董福祥统武卫后军,每军九千余人。武卫右军即由新建陆军改编而成,是武卫军中最完整,最精锐的部队。武卫中军则是重新招募,以旗丁为主,切规模俱参照新建陆军,所以人数也有1万人,而且都是年轻精壮的。武卫前军,武卫后军,武卫左军这三支部队则是以燕陇旧军改编,如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就是由甘军改编,所以旧勇营的习气和组织仍然存在,非常散漫。荣禄虽然限令他们就地整编,可是整编工作却很迟慢。
武卫军成立后,袁常往来北京和天津,他的圣眷日隆,慈禧特赏他在西苑门内骑马和乘坐拖船,这些特权都是对个大臣的无比殊荣。
九康有为鼓吹变法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清廷发生了件重大的事件,就是“戊戌政变”。袁世凯和戊戌政变有重要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叙述这段历史之前,必须先把西太后和光绪之间的种种作个交代。
同治皇帝死后,因为他没有儿子,也没有过继儿子,于是没有主见的慈安太后东太后和有野心的慈禧太后西太后便共同商定,以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为咸丰帝的承继儿子,继承皇位,这就是光绪皇帝。按照清室的皇位继承法,这本是不合理的,因为同治和光绪都是“载”字辈,他们俩人是堂兄弟,兄终弟及,在满清还无先例。可是光绪的父亲奕譞是咸丰皇帝的兄弟,光绪的母亲是西太后的妹妹,两兄弟娶两姊妹。西太后既是光绪的大伯妈,又是光绪的大姨妈,亲上加亲,除了亲生儿子,这种关系应该是最亲的了。选择这样关系的亲人来做皇帝,是有把握可以控制的,何况这时西太后有极旺盛的权力欲望,如果她不作太后,则如何垂帘听政呢
光绪五岁即位,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清廷切政事全由东西两位太后垂帘听政。东太后素来不愿管事,因此西太后便掌握了实权。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光绪已17岁了,这时东太后也死了五年多,西太后不好意思再继续听政,乃宣布于明年正月“还政”,其实还政不过是个名目,她换了个“训政”的名目继续揽权。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才宣告亲政,这时光绪已19岁,可是二品以上大员的黜陟,仍要由慈禧决定。
不论从哪方面说,光绪帝总算是个可爱的值得同情的年轻小皇帝。他想做个有为的好皇帝,可惜在个无可施展的政治环境中,上有慈禧的专横,而朝中满籍官吏尽是顽固守旧愚昧无知 ,不要说政治上他不能有作为,甚至于在爱情上也不能自由。清王朝的家法本来就极严格,加上慈禧的跋扈,结果造成同治和光绪两朝的皇帝悲剧。
清宫中有个不公开的秘密,就是关于慈禧迫死他亲生儿子同治和他的皇后件公案。据说选定同治的皇后是东太后所主张的,所以西太后不高兴,在同治新婚时借口皇后年轻,不懂宫中礼节,所以不许小夫妇在块。同治出天花时,慈禧把皇后喊去斥责,皇后深感委曲,乃遄赴养心殿同治皇帝处哭诉。同治劝她忍受,安慰她说:我们夫妻终将会有出头的天。不料这句话却惹来了大祸。原来慈禧既不喜欢这个媳妇,因此早就在同治周围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她听说皇后在探视同治,就不许声张悄悄到养心殿的东暖阁外偷听儿子和媳妇的谈话。这对小夫妻万没料到说几句私房话会闯下了滔天大祸,只见慈禧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痛打,并且叫内廷准备棍仗侍候。同治吓得昏厥过去了,慈禧因此没有对皇后用刑。等到同治死,慈禧便把责任全部加到皇后的头上,下令限制皇后的饮食。两个月后,皇后也就被折磨死了。皇后死后,慈禧的怒气还不消,又革掉了皇后的父亲崇绮的侍郎职位。第二年,有个多事的御史上了个奏折,说外边传说很多,有说皇后死于悲痛过度,有说死于绝粟,总之,节烈如此,应当表彰,赐与美谥云云。结果皇后的谥号没有争到,这位御史把自己的官也丢了。
在同治死前,慈禧同治母子不和已是件公开的秘密。故宫的老太监都证实同治给东太后请安,还留下说些话,在自己亲生母亲那里,简直连句话也说不出来。同治亲政时,西太后在朝中的亲信羽翼早已形成,东太后又向不大问事,皇帝办起事来如果不先问问西太后,根本得不通。这就是母子不和的真正原因。慈禧是个权力欲非常强烈的人,绝不愿丢开到手的任何权力,她为了自己的权威,对自己的亲骨肉或亲信都是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光绪年间,她的脾气更加喜怒无常。有个太监陪她下棋,说了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家子”就叫人把这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
慈禧还政后,恣意享乐,通过李莲英卖官鬻爵,挪用海军款修颐和园。中日甲午战争时,她正在做60岁生日,从西苑到颐和园,沿途扎彩,奏乐演戏。她还当着皇帝的面对大臣们说:“谁使我生日不高兴,我便使他辈子不高兴。”慈禧既然对待她自己亲生儿子同治都那样**,因此她对待光绪自然也极霸道,尤其表现在光绪选后方面。她强迫光绪选她的内侄女为皇后,就是隆裕,可是光绪却喜爱自己所选中的珍妃。隆裕在光绪大婚后倍受冷落,光绪宠爱珍妃,也被慈禧禁阻。光绪比同治勇敢,他看到慈禧穷奢极侈,又顽固地把持朝政,甚至连皇帝的婚姻也不能自由,内心起了极大的反感。加以当时的清王朝已到了危亡的关头,这位年轻皇帝于是大胆地接受新的思想,真正地掌握朝政。可怜他生不逢时,维新变法只不过百日,他就被慈禧打入冷宫里去了。
戊戌政变是维新运动的结果,维新运动可以说是康有为所手促成的。康有为的维新运动是自上而下,方法是上书皇帝。康第次上书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那时他应顺天乡试落第,于是上书请变成法。这篇文章约6000字。当时清廷都是些顽固保守分子,只有国子监祭酒盛昱翰林院编修黄绍箕刑部主事沈曾植和光绪的师付翁同龢很赞同康的意见,但大臣们都没有胆量把康的文章递上去。到了光绪廿年1895年康以举人身份入京会试,正值甲午战后中日议和,他联合了1200位举人,费了天晚的时间起草个万言书,内容是反对和议,迁都再战。重要条目是: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封书亦未被转上,可是,却传遍了北京城,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第二天会试发榜,康中进士第五名,殿试降二甲48名,授职工部主事。他再起草个奏疏,请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这奏疏由都察院转递,终于被光绪看到了,非常感动,命抄四份,份呈西太后,份留军机处并分发各省督抚将军,份存乾清宫,份存勤政殿。由于这次奏疏被光绪赏识,康乃再上个奏疏,主张设立议院,下诏求言。这次奏疏都察院不肯转,工部衙门也不肯转。可是康的议论已被翁同龢所欣赏,特地找康谈变法,又把康的著作都拿了去看。由于翁是帝师,又兼军机大臣,和光绪皇帝最亲近,翁因此常把康的变法维新思想向光绪灌输。光绪的倾向变法,这时已开始了。
光绪廿年1895年六月,翁同龢得到光绪皇帝的同意,令陈炽起草实行新政的诏书12道,准备陆续颁布,但怕慈禧和班守旧大臣反对,于是去说服恭亲王奕山作主颁布。奕不肯同意,事情便搁了下来。这时清廷的守旧派都很不欢喜乱上书的康有为,大学士徐桐御史褚成博都上奏劾他,陈炽沈曾植劝康有为暂离北京,康乃于八月底出京回粤。第二年慈禧杀太监寇良才,杖责珍瑾二妃,太后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势成水火,变法维新是完全谈不到了。
光绪廿三年1897年冬天,德人强占胶州,康有为又赶到北京上了个很长的奏章,陈说国际形势和当前中国处境,提出几个要点:实行君主立宪。二整顿吏治与财政。三实行新式教育政策。四兴办社会福利。五振兴工商事业。六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七仿效俄法日以定国是。这篇洋洋大文不仅传遍北京,连上海的报纸也刊载出来了。
由于上述这篇奏章震动了朝廷上下,光绪本想召见康,但奕说:“本朝成例四品以下官吏不能召见”,于是乃改为大臣代表皇帝传康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谈话。
光绪廿四年1898年正月初三日下午三点钟,康有为和当时清廷著名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廖寿恒刑部尚书张荫桓户部左侍郎等会见,地点是在总理衙门西花厅。这是幕精采的辩论会。荣禄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答:“祖宗之法是为了治理祖宗的土地,如今祖宗的土地都不能守,则还守什么祖宗之法举例来说:现在谈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不是祖宗时候就有的,因时制宜是适应需要。”他的回答驳倒了荣禄。廖寿恒问:“变法如何着手”康有为答:“应从改革法律官制入手。”李鸿章问:“那么六部可以尽撤,则例可以尽弃吗”康有为答:“法积久而弊生,而且今昔异势,现在的法律官制实在应该改弦更张,就是时不能全改,也应斟酌情形逐步更改,这样才能推行新政。”接着他从政治谈到经济财政,又说日本因仿效西洋维新而富强,如今制度已很完备,中国和日本邻近,应该向日本学习。这次谈话由三点钟谈到天黑才散。
第二天翁同龢把谈话情形报告光绪,光绪又要召见康,恭亲王主张叫康先条陈意见,于是光绪命康具折上陈,并把康所著日本变政考俄大帝彼得变政记并进呈。康有为乃在正月初八日上了个“统筹全局”的奏折,折中说:“现万国之势,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方今之病在笃守旧法而不知变”然后举明治维新时的改革为证,要求光绪先做三大事:大集群臣于天坛,诏定国是,除旧布新;二设上书所于午门,派御史二人收书,许天下士民上书言事;三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数十人入直其中,皇上每日亲临,损益庶政。并于庶局下设法律度支学务农商工矿铁路邮政电报陆军海军等12局。康并在著作的序文上警告清廷,如果不自动变法,等别人来变时,清朝就完蛋了,但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