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部分阅读

作品:吴承恩孙悟空猪八戒新传|作者:语文教师刘|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2 01:13:28|下载:吴承恩孙悟空猪八戒新传TXT下载
  本书主要人物

  吴承恩 《西游记》作者,复活后为“gxk研究所”负责人,

  有时因保密需要,也用化名“游继思”

  孙务实 孙悟空从佛门还俗后改名,反“悟空”之意,

  吴承恩助手

  朱大能 猪八戒从佛门还俗后改名,取反“悟能”之意,

  研究所帮办

  张大鹏 医生,生物学博士,研究员,吴承恩助手

  李幻怡 吴承恩秘书,文学博士

  前 言

  过去,我写过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有二十多本,那都是现实主义的,现在到了晚年,我忽然想写一本神话和科幻相结合有点荒诞风格的小说了。

  可是,什么是“荒诞”呢?《辞海》上只说是:极不真实,不近情理。我想还应该加上:非理性的,非现实的,子虚乌有的,违反逻辑的,不可能发生的,不协调的,滑稽可笑的,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现实生活是矛盾的……等等。但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荒诞的背后是真实。要荒诞得幽默,荒诞得富有哲理。荒诞得虽然可笑,但又不是故意“搞笑”,荒诞中有幻想,但又不是胡思乱想,它既有现实作“参照系”,又酝藏着社会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幻想是理想的母亲,理想是行为的动力。一个没有幻想的民族,必定是缺乏创造力的民族。编织荒诞情节,需要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幻想的种子。我在这本小说中,要搞点笑料。笑料有高雅和低俗之分。从理论上说,它们很划分一个界限。这本小说中的笑料,是高雅还是低俗,只有让读者来评论了。

  闲言少叙,还是书归“新传”吧。

  第一回 冰川崩裂遇险 吴承恩再次复活(1)

  2030年,中国科学院的一支冰川考察队,在于自然教授的率领下,由成都一路西行,他们的目的地是四川和西藏之间一条冰川地带,要在那里完成对冰川的科考的预定任务。于自然带领的这支科考队中,有地球物理学家、冰川学家、水文学家、气象学家、生态学家、地质学家,都是国家院士一级的科学家。

  同行的还有两名医生和一名藏族向导及后勤支援人员。

  于自然队长和他带领的这七位科学家,年龄最长的是刘建中教授,五十二岁,最年轻的是地质学家周韵音,三十多岁。他们带着四辆越野汽车。两辆车乘坐,每辆四人,还有两辆大卡车运载各种设备,其中有帐棚,充气划艇,通讯器材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各种测量仪器,还有一架一个人可以背在背上的便携式直升飞机。此飞机因为用的是太阳能,飞行半径不到一公里,只有考察人迹难到的险峻之处,才能使用,加上野营所需要的生活用品,两辆大卡车装得满满的。

  这些科学家,沿着青藏公路一直西行。过了昌都,到那曲,转弯向南,已经进入冈底斯山脉。这是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北高南低,高峰达五千二百余米。山顶与谷底高差二千余米。山腰有浓密的森林被云雾缭绕,过了四千米的雪线,山顶已经是冰雪世界了。

  根据已有科学资料的统计:在上个世纪,世界冰川面积,有19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11%。由于人类消耗大量能源造成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世界性的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越严重。从二十一世纪初到如今这三十来年。根据世界权威统计,冰川已经消融了两百万平方公里。这样下去,地球的前途——也就是人类的前途,将不堪设想。于自然带领的这个科考队的任务是:研究川藏冰川变化的规律、生态环境,它对中国和世界气候的影响,以便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挽救冰川,保持气候和生态的平衡。

  他们用卫星定位设备不断测量自己所在方位,先是走的川藏公路,后来拐上一条土路。前面的山越来越陡峭、险峻,好象是曲折的万丈屏幕;道路却越来越狭窄。汽车在“搓板路”、“堆石路”上又颠波了两天,再往前已经没有路了。他们在附近找到一个气象站点,建立了大本营,把汽车和辎重物品存放在那里,向藏民买了几匹牦牛,把一应轻便设备和生活用品,驼在它身上,牵着牦牛,步行前进。

  为了解除疲劳,大家一面向上攀登,一面讲些闲话故事:

  先是地球物理学家、教授刘建中说:“要说征服冰川,我们中国人比西方人要早好几百年。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名将高先芝在连云堡之战中,就带领一万多人马,进入过坦驹岭冰川,海拔四千六百多米,这次战役,杀死了吐军五千余人……”

  冰川学家、教授李一民说:“还有比高仙知更早的呢。公元629年,唐僧到西天取经,就经过新疆的木札特冰川。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就写了这么一段话:山谷积雪,春夏含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短短数字,就把冰川形容得淋漓尽致了。”

  冰川学家、教授王朝彬说:“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是碎叶人,也走过木札特这条冰道。有他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为证。”

  水文学家、研究员马文元说:“让我说,对冰川的描写,在《唐书》里就有过:葱岭北原,……坚冰结成,层峦累岳,高下光莹。冰三色,一浅绿,一白如水晶,一色如砖砾。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不仅描写了冰川的形象,也是世界最早对冰川结构的细致分类。”

  又走了两天,越过海拔四千米雪线,进入冈底斯山脉。冈底斯藏语的意思是“雪”,梵文为“雪山”。啊!前面就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要考察的冰川了!但见那:

  座座冰峰竞高,如万马腾空奔驰;无数利剑刺天,象八千玉龙飞舞,雪浪横空滚滚,好似涛天巨浪。万丈冰豁,威严险峻,令人头晕目炫。一时漫天雪花,一时浓雾弥漫。漫天飘雪时,如玉绵飞絮;浓雾弥漫处,象坠入阴曹地府。一时间冷风狂卷,千刀割肤。冷光刺目,一片银白,好一个冰川世界!

  到了!这正是他们多年追求的目的地,这正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于自然教授和七位科学家,喜不自胜。大家卸下设备,立即开始了工作。先是在一块比较平坦的雪地,搭了临时帐棚,算是科考队的大本营地。用旅行电气灶烧了一锅热汤,喝了暖暖身子。饭食是在北京配制好的包括各种各样营养素的压缩饼干。吃过饭后,打开仪器,即开始工作。有测量大气温度的,有采集冰川样品的。有绘制地形地貌的,好不忙录!一直工作到日落冰山。

  次日早晨,明媚的阳光还照耀着白色的冰山,转眼间漂起了鹅毛大雪,又过了十几分钟,团团白雾,又遮住了视线。到了中午,浓雾散去。他们又开始工作。中间休息时,大家坐在雪地上支起小煤汽炉,烧了一锅热汤,一面吃着压缩食品,又以讲故事解除疲劳。

  于自然教授对地质学家、研究员周韵音说:“小周,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的冰川中,有一种高山玫瑰,是生长在雪线的美丽野花。当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爱情,要冒险到雪线附近去采这么一朵花。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青年,一起去采集这种野花,不幸遇见雪崩,被埋在雪中。八十年后,由于冰川的变动和位移,小伙子的尸体被暴露出来,手中拿着的那朵,还保持鲜艳呢。后来这个小伙子被救活了。又去向他心爱的姑娘求婚,姑娘已经是几孙成行了……这当然是个民间传说。”,

  第一回 冰川崩裂遇险 吴承恩再次复活(2)

  气象学家、教授巩一石说:“也不尽然。上个世纪的1958年,一位欧洲的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冻结的细菌。它们在冰层里冻了几百年,挖上来后又复活了,而且还能正常繁殖生长。”

  于自然教授说:“小周,咱们科考队只有你还没有结婚,你可要采一束雪莲带回北京,献给你心爱的姑娘呀!”

  周韵音笑了笑说:“就是采到雪莲,带回北京,我还不知道献给谁哩。”

  于自然教授说:“你还没有对象?已经三十多岁了,晚婚,可赞,可叹!”

  气象学家、教授巩一石又说:“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在上个世纪,原苏联的一个科学家在北极边缘的永冻地带,发现了一具千年古尸,从他的精囊中取出精子,输进一个志愿者的妇女身中,她怀孕了,而且还生下一个胖娃儿……”

  这时,生态学家、教授张贯天,在附近雪地上发现一个有一尺多长,半尺宽的痕迹,好象是人的大脚印。他惊叫着:“大家快来看,这是什么东西留下的,是不是雪人的脚印呀?”

  大家赶忙去看了,都有点惊讶:“如果我们这次真的发现了雪人,也会震惊世界的。”

  可是大家一起观看了半天,觉得又不象是脚印。因为只有两个,没有向前沿伸,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留下的。

  水文学家、研究员马文元说:“我今天采集了几个‘地衣’的样品。有一种是过去没有发现过的新品种。”说着拿出地衣。这是一种低等生物,比针尖还小。大家用显微镜看,果然是一个新品种,这是他们今天的一大收获。

  下午四时,他们完成了既定任务回营地时,于自然教授边走边和朋友们聊天。他看到一公里之外,有一座峙立的冰柱,象古代武士拿着盾牌一样的大冰体。在冰川分类上叫做“悬冰”接着忽然听到了好象拖拉机履带压碎冰层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接着是闷雷般的响声,止步一看,见那座陡峻的象剑峰一样的冰柱,摇晃起来,随着沉雷的卡嚓卡嚓的响声。于自然教授突然感到危险来临了。他说了声:“不好!”说时迟,那时快,随着巨响,一座雪峰向他们扑来,响声震耳欲聋,好象面前爆炸了一颗炸弹。过了一刻,他们稍加镇定,明白这是一次雪崩。所幸的是冰柱没有砸到他们,但冰柱溅起的积雪,却在八个人身上埋了一层雪花。经过细细检查,没有人员伤亡。仪器也被盖了一层积雪。他们稍加打扫,于自然教授又继续观察了一番,根据他多年考察冰川的经验,按附近的冰川形势,不会再有危险了。随又开始工作,继续测量和纪录各项数据。

  于自然教授观察了一阵,忽然发现在几百米之外,刚刚倾倒下来的雪原上,有一个黑点。他想,在这冰晶玉洁的世界,在这几百几千年没有人迹的地方,哪里会有黑色的东西?也许是哪一年登山运动员失事留下的遗体?也许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于自然教授一面观察,一面对同伴喊:“你们看,前面,东南角,二百米,那个黑点,是什么东西?”

  同伴也同时用望远镜观察那个黑点。他们的望远镜,是新近发明的袖珍式wy…23型,可以看到十公里之外的蚊子。大家齐说:“对对对,确实有一个东西,啊,是一只鞋子。于教授说:“我们去看一看吧,也许是我们没有发现过的冰川中的东西,我们的新收获。”

  他们又观察研究了一会,扑下来的积雪,不过一米厚。于是于教授和另一个科学家,淌着积雪慢慢前行。走到那个黑点处,仔细一看露出的果然是一只黑色布鞋。二人小心的用手扒开周围松软的积雪,原来是一条伸展着死人的左腿,再挖下去,曲蜷着的右腿也露出来了。因为刚刚扑谢下来的雪,比较松软,一人拖着僵硬的左腿,轻轻一拉,一具冰冻的尸体,便显现出来了。可是要在齐腰的积雪中把这个尸体抬到临时帐棚,很费力气。于自然教授便指挥他们随身携带的折叠式太阳能直升飞机,吊到营地帐棚附近。这直升飞机平常不用,是准备在人迹难到之处,采集冰样或绘制地图用的。一个队员把直升机绑在背上,打开旋翼,按动电键,无声地飞向目标。直升机只能起重量只有一百公斤。飞到目的地后,于自然教授把尸体绑在绳索上,随即吊到营地帐棚旁面落下。

  于教授二人到来之后,八个科学家面对这具冰冻僵尸议论纷纷:

  “从面相看,这人有五十多岁了。”

  “可是,这尸体是什么人呢?”

  “根据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近百年来并没有人在这里考察过,所以也不会有人在这里遇险呀!……”

  “也没有登山运动员来攀登过的纪录。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在这里遇险而死的呢?”

  “说不定是一位探家在这里遇到了雪崩……”

  过了一刻,太阳一晒,尸体外面的衣服有些软化。这时他们仔细观察:尸体穿的并非当代人的服装。于自然教授几乎是惊叫地说:“尸体穿的是明朝的服装!”

  另一位科考队员也忙说:“你们看这身衣服,宽袍大袖,帽子是没有了,单从这纶巾看,肯定是个知识分子!”

  大家用手轻轻扯了扯,衣服一点也没有腐烂,竟象新缝制的一样。再看那尸体,面容红润,皮肤还有弹性,竟象刚刚睡着了的人。他们随即对尸体进行搜身,身上没有装什么东西。可是,此时另一位科学家在原来尸体附近的雪堆中,又挖掘出来一个小包袱。包袱内,包有十几两银子,还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明朝通关文牒。文牒上的官印是嘉靖年间的,文牒说明:此人是大明王朝的吴承恩先生。

  第一回 冰川崩裂遇险 吴承恩再次复活(3)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生于公元1500年,亡年其说不一,反正是一位长寿老人。吴承恩在嘉靖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到了四十多岁,才是一个“补贡生”,任过浙江省长兴县一届县承,由于宦途困顿,又对现实不满,潜心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西游记》,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他怎么会在这里被冰雪埋了五百多年呢?

  于自然教授兴奋地说:“好好好!即使我们此次的科考任务全部完不成,只发现吴承恩先生遗体这一点,就足够轰动世界的了!”

  科学家们齐说:“如果把五百年前的冻尸救活了,也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伟大奇迹!”

  随队医生来了。更令大家惊奇的是,尸体僵硬,面容惨白,但表情甚为安详,闭着眼好象睡着了一样。他们揭开刚刚软化了的衣服的一角,皮肤也开始软化,用手指一按,还有弹力。于是大家立刻兴奋起来:“抢救!抢救!立即抢救!”

  医生们开始忙录起来。

  科学家们人人都知道抢救冻死的人,是不能迅速增温解冻的。他们把尸体装进一个大塑料袋中,又塞进一些冰雪,医生倒进一瓶“缓解剂”,过了一个多小时,皮肤向皮肤深部软化,并且出现了弹性。

  于自然教授说;“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们研究宇宙旅行时,就遇到一个难于克服的障碍:即使到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毗邻星去,还有四点三光年呢。如果按火箭的第三宇宙速度每秒十六公里计算,得五万年才能到达,更别谈在那直径有十万光年的银河系了……”

  周韵音说:“所以,当时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假想:把宇宙旅行家用冷冻的办法,使他休眠。这样,他可以不吃,不喝,心脏停止跳动,一切的新陈代谢停止了。等到达了目的地,再把他‘唤醒’,以完成科考任务……”

  李一民教授说:“如果我们把吴承恩先生救活了,这就证明,科学家们在七八十年前的科学预想是正确的。

  科考队长于自然教授重新布置任务,说:“医生们抢救,其他同人按计划到预定地点,继续完成测量和取样工作!”

  大家便分头去了。

  两个医生继续观察着塑料袋中僵尸的变化。五个小时之后,皮肤深部也慢慢软恢复弹力,这增加了他们的信心。等日暮时分,大家从野外归来,那尸体的嘴唇和眼皮开始微微蠕动了。

  到第二天早晨,这冻尸居然伸开手脚,像醒来的醉人一样打着阿吃,睁开眼睛开始说话了。他环顾四周,疑惑地问:“这是何时?何地?尔等是什么人?”

  在场的科学家们无不惊喜万分;但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接着问:“先生到底是谁?您是怎么到了这里?”

  那人又把眼睛闭上了,好象休息和回忆似的,过了许久才又睁开眼睛说:“鄙人姓吴,名承恩,号射阳山人。系江苏山阳人士。”

  大家一阵惊喜,纷纷问道:“先生真是明朝的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先生怎么到了这里?”

  吴承恩好象回忆似地说:“余在科举途中,屡屡受挫,虽然在嘉靖年间中过补贡生,任过小县丞,可是见官场之腐败,自己又无能为力,便无意仕途。胡思乱想地写了些文章……其中就有《西游记》一书。……”

  “那么,先生怎么到了这里?”

  “余自幼爱读《山海经》,其中所描写各国之山川地貌,人事风情,神怪故事,无不令人神往。在完成《西游记》写作之后,即产生了寻找和周游《山海经》各国的欲念。可是经过十余载,在五湖四海奔波之后,仍然没有找到……后来到了川藏之地,偶遇塌天之祸……。那么你们是什么人?怎么到了这里?”

  于自然教授一面吩咐给吴承恩预备晚饭,一面对他说:“吴先生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您在这冰雪世界已经熟睡五百多年了。明朝被满清灭亡,建立了大清帝国,又过了二百多年。后来又有辛亥革命,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唉,话太长了!我们这些人,是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来此的任务是考察冰川的。”

  此时,晚饭端上来了。

  大家都没有吃饭,好奇地看着吴承恩先生沉睡五百年后吃的第一餐。

  吴承恩慢慢品尝着,过了许久,放下餐盘,继续说:“当年……谁知过了川西,过入西藏边境,越走山越高,越走气候越寒冷。有一天,面前冰山高纵,一片银白。我写过唐僧过火焰山的故事,而面前的却是无尽头的冰山,便继续一路前行,想看个究竟。有一天傍晚,忽然天崩了,地裂了。随着雷鸣般的巨响,一座雪山向我压过来。以后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围着吴承恩的科学家们无不感到惊奇。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吴承恩喘息了一下问。

  于自然队长答:“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即2030年5月8日。时间是晚上八点钟。”

  “那,是不是现在是未时?”

  “是的,对的。”

  吴承恩说:“那就是说,我在这里睡了五百四十年了。当年余写《西游记》时,让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想必他成佛之后要报复我,施展法术在冰山下也压我五百多年。”

  大家都笑了。于自然队长又和吴承恩谈了些话,劝他在另一个帐棚内休息。随即和大家商量,面对这个重大发现该怎么办?

  第一回 冰川崩裂遇险 吴承恩再次复活(4)

  周韵音研究员高兴地大叫:“空前大发现!我们应该立即向新闻媒体发布消息,它会震惊全世界的!”

  于自然队长思忖了一刻说:“这是我们此次科考的意外收获,并不亚于人类登陆月球,也真的会震动全世界!也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大发现。但是,现在我们都是科学家,科学研究,贵在一个‘真’字,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现在对外必须严格保密。如果这一消息现在就发表,不等我们回到北京,全世界媒介的记者们,会把我们‘撕得’粉碎的。这是一;其次,发表这样的新闻,必须慎重,必须建立在绝对科学的基础之上,经得起检验,所以要慎之又慎;第三,我们必须先发个加秘的伊梅尔给中国科学院领导,当然他们还要报告国务院。消息发不发表,何时发表,我估计得到了北京之后才能决定。”

  大家思索了一刻,觉得有理,一致同意。

  于队长又说:“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我们的科考工作。该采取的资料、样品,一定要采集到,该绘制的地图,一定要绘制完成。我提议,这几天,由地球物理学家刘建中教授,陪着吴承恩先生,一方面照顾他的生活,以恢复他的身体健康,一方面给他解释五百多年来,科学技术之发达,人类社会之进步,社会之现状,并且把我们携带之卫星定位仪,漫游世界之电话,摄象机等设备给他讲解,以求他在融入当今社会生活时起些作用。”

  也就在这天晚上,由周韵音起个草稿,经于自然审定,给中国科学院领导发了个加密伊梅尔,报告了他们发现吴承恩先生的前后情况。当天夜里,科考队接到了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发回来的加秘伊梅尔:

  于自然队长:

  收到所发信息,万分惊奇。事关重大。务请绝对保密。到北京后,你和队员们不要回家,也不要和外界接触,更不要接见任何新闻媒体采访,暂时住在“未来饭店”。已在108层1008号,给你们订好房间。届时有人接待。你们一回到北京,于自然队长立即到科学院汇报有关情况。

  科学院院长 张庆先(签字)

  又过了几天,科考队完成了既定任务之后,先是步行回大本营,乘汽车回到昌都,然后乘上喷气式客机,只需两个小时,就到达了北京。

  第二回 数千记者采访 吴承恩回答媒体(1)

  科考队回到北京那天,于自然队长连夜向科学院院长张庆先详细汇报了发现并救活了吴承恩先生的经过。张庆先院长当然相信他的汇报是绝对真实的。他们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不可能作假,更不可能集体作假。况且从当今科学发展看,这是完全可能的。他们不过是把我们原来的科学家们的预想,找到一个例证而已。但是,事关重大,下一步怎么办,不可草率从事。

  次日,张庆先院长到宾馆和吴承恩先生进行了一次长谈。长谈时还邀请了国务院一位秘书长参加。谈话之后,秘书长立即报告了国务院总理。总理批示:

  “事关重大,目前应严加保密。立即对吴承恩先生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细心照顾,保证他的健康,不得发生任何问题。同时组织有关科学家对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进行缜密研究。保证绝对真实。一旦此事有伪,将造成一个世界级笑话。切切!”

  于是一批古文物专家对吴承恩先生的衣服、所携带的文书,金银元宝进行了年代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从布料的质地、织造、染色,缝做,文牒纸张的质地,书写的笔墨,官印的颜色和化学成分,都证明确是明朝之物。同时,还有一批历史学家,对吴承恩先生进行了历史——特别是明朝的历史,当时的社会状况,语言、风俗习惯,进行了考试式的测验……这样,经过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测评,专家们一致认定,他真正是五百年前的吴承恩,在冰冻的条件下“休眠”五百年后复活了。与此同时,协和医院运用所有先进医疗设备,对吴承恩先生的身体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发现,吴承恩先生血压,体温,电图,脑电图,均在正常范围,五脏六腑没有任何毛病。ct扫描,也未见任何异常。按健康标准,吴承恩先生还只有五十来岁。

  各个门类的科学家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研究、论证,经国务院总理批准,由新华社向全世界发表了这样一条消息:

  (新华社26日讯)据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称:中国冰川考察队,在科学院院士于自然教授的率领下,于5月20日胜利完成科考任务回到北京。在进行此次科考时,偶遇雪崩。所幸无一伤亡。但在雪崩现场,发现一具冻僵尸体。经多方抢救,冻毙人已经复活。他的记忆清晰,思维敏捷,自称是明朝人吴承恩,即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科学院组织了有关科学家对复活的吴承恩先生进行了探索性的交谈,并对吴先生所穿衣服和携带银两、物品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技术鉴定。有关专家一致认为,确系明朝之物,虽然历经五百余年,但在冰冻的条件下,仍然完好无损。经过“21世纪医院”多科峰级专家对吴承恩先生的会诊,先生身体健康状况有如五十岁的青年。吴先生在冰冻的自然条件下,五百余年之后复活,给当代的生命科学、现代医学,提供了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同时对其他科学门类的研究,也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科学院认为,鉴于吴承恩先生的身体还在恢复阶段,目前尚不能接受任何媒体记者对他进行采访。吴先生本人也表示不会见任何客人。至于吴先生何时和各界人士见面,中国科学院将在适当时候公告。

  “人民日报”和全国各省市的日报、晚报,都在当天头版以通栏黑字大标题刊登了这条新闻,中国和世界的大小英特网站也以滚动标题报导了这个消息。

  这条新闻在全世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了社会街谈巷议的话题。尽管国务院发言人说了“拒绝任何媒体记者”和“吴先生本人也表示:不会见任何来访客人”可是全国各报社,电台、电视台,有八千名记者云集北京。在一个星期之内,来自世界各地采访的记者达五千人之多。中国科学院门前万头攒动,围得水泄不通。数百名警察在科学院门前维持秩序,大门几乎要被挤破。科学院为应付这种前所未遇的形势,立即在大门前搭建了几个装配式接待室,组织了上百名工作人员,负责答复新闻媒介的询问。

  在国内记者接待室门前,记者们拥拥挤挤的高叫着:“为什么不准我们采访?”

  接待员答:“这是上级规定,是考虑到吴承恩先生的健康……”

  另一记者叫着:“你们发表的公报中,已经说了:吴承恩先生身体健康状况,有如五十岁的青年嘛。”

  人们又纷纷嚷嚷:“你们拒绝采访,是不是为制造轰动效应,故意弄虚做假,实际上并没有五百年后复活的吴承恩呀?”

  “拒绝采访,肯定有什么猫溺,怕暴露真象。现在造假的东西太多了。”

  接待员说:“艺术家创造美,科学家探索真。像这类重大事件,中国科学院怎么可能也是不会造假的!”

  人们又开始向门口拥挤,把接待桌子都挤到墙角了。接待员叫着:“先生们,你们都是文明人,都是守守秩序,尊纪律的人……”

  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在附近徘徊等待,彼此议论纷纷:

  “科学家都求真?不见得!从历史上说,造假的事也不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一个天文学家,说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是‘人造卫星’。火卫一直径十六公里,火卫二八公里。能够制造发射这样大的卫星的智慧生命,比我们人类还要先进,他们是不会被消灭的,火星之所以表面没有发现火星人,是住在人造的地下城市……现在过了近百年了,证明这个天文学‘发现’是假的!”

  第二回 数千记者采访 吴承恩回答媒体(2)

  另一个记者也说:“也是上个世纪的事:一个医学家,说他发现了经络实体,结果是假的,这位造假先生也自愧跳楼……”

  “还有呢,也是你们科学界造假,某国的一个生物学家说:低等生命的机体,都有再生功能,像蚯蚓、海参等。我们人类是高级生命当然也有。为了证明他的‘发现’,把一只鸡腿割下一根骨头,一条狗去掉一叶肺。结果都长出来了……”

  又有人向接待员高喊:“你们拒绝采访,就是怕暴露真象!”

  在外国记者接待室门口更加热闹,他们集体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书面抗议,说这是诬视新闻采访自由,要求中国政府出面干涉;下令允许记者以及科学家进行采访、研究……

  更有从全国各地来的群众,也祈望见到这位五百年后复活的吴承恩老人,他们崇敬的《西游记》作家。自称是‘吴承恩后代’子孙,来探望高高曾祖的子孙们,也有上千之谱。在科学院门前聚集的人们,每天都汹涌如潮。

  其中闹腾得最凶的是《靓女》编辑部的“爱爱”。她既是该刊的主编,又是著名的靓女作家。因为去年出版了一本小说,发行数百万份,是当前文坛的一大明星。目前中国作家协会正在筹备第十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她已经被推选为代表候选人,并准备竞选副主席。她觉得这是炒作自己的一个好机会,于是散传单,发声明,并声称,“爱爱”是她的笔名,她本姓吴,自称是吴承恩先生的第二十四代传人。她正在写一部书名为《嘉靖和宫女们的夜生活》,理应先安排她采访吴承恩先生。她声称:如今对吴承恩先生的封锁,肯定是现代科学界一大伪作,是要隐瞒真象云云。

  由于“爱爱”最近被炒作的红得发紫,在场有不少她的忠实读者,这些人便一起齐喊:

  “对!对!对!所谓‘吴承恩复活’是假的!”

  “爱爱,爱爱!我爱你!”还有许多青年向她飞吻。

  “遵守秩序!遵守秩序!你们都是有教养的人!”

  “这么吵吵闹闹的,不象话!”

  人群中议论纷纷。

  形势逼人,中国作家协会也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吴承恩先生首先是作家,理应由作家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接待。两家领导一拍即合,共同研究决定:又经国务院总理批准,首先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由两家共同主持。会上,由冰川科考队于自然教授介绍发现并使吴承恩先生复活的过程之后,由吴承恩先生回答记者和作家们提问。考虑到吴承恩先生的健康,每人限定只能提一个问题,接待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

  那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家协会两家商定:吴承恩先生首先接见十位中国记者(包括文学研究和评论家),次日午接见十位外国记者(包括医学和生命科学家)。达成一致意见后,共同向媒体发表了一份“公告”。

  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预定在本月十六日,在科学院演视大厅举行。这里有同声转译和大屏幕设备,无论用何种语言提问或者回答,电脑都会自动翻译出来并显示在屏幕上。

  在新闻发布会之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家协会还共同研究了一个问题:吴承恩先生毕竟是五百年前的人。首先是语言问题。现在的语言和明朝时的语言,相差甚远,有许多新语言、新词汇,吴承恩先生就听不懂:其次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他说过:一见那五光十色如雨后春荀般的摩天大楼,都觉得眼晕。操纵他房间里的各种现代化设备,也无所适从。为了这次新闻发布会,也为了吴承恩先生今后融入现代化社会,需要使他成为一个现代人。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最近科学院的计算机研究所,有一项发明:一部《现代语言辞典》(包括中、英、法、俄、日、西、葡、印地等十多种语言),一部《当代生活技能知识》,一部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智慧词库》,可以通过最新发明电脑功能,拷贝到人脑里。这样,吴承恩先生立马就变成一个现代人了。为得征求吴先生的同意,就有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张庆先和吴承恩的一次谈话。

  院长张庆先又到宾馆拜望吴承恩先生,寒暄了一阵闲话后,院长说:“吴先生能够在五百年后复活,是当代世界的一大奇迹。无论从哪个科学领域,都有重大意义。所以,您引起世界的震惊,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毕竟目前这个世界对于您已经是五百年之后了。世界科学之发展,科学之进步,是我们的祖先无法想象的。就是以您写作《西游记》的丰富想象力,都不会想到……”

  吴承恩点头,连连说了三个“然也!”

  张庆先院长接着说:“为了使您迅速融入这个社会,我们商量了一个办法,就是把有关现代的语言、知识和智慧拷贝到你的脑子里。”

  “何为拷贝?”吴承恩问。

  张庆先院长说:“拷贝就是复制,就是复写……怎么说呢?就是印刷吧。”

  “那么,就是说,有许多知识我就不用学习,用什么发明‘灌进’的的头脑中就行了?”吴承恩问。

  “是的。”张庆先院长答“只要把有关知识拷贝到你的脑子里,转瞬间你就成为一个现代人了。”

  “那么,我的知识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张庆先院长说:“现在更高级的软件的发明,还在试验阶段。目前只能达到高级中学水平,如果和明朝的科举制度相比,也就是秀才一级吧。至于拷贝‘举子’、‘状元’一级的知识进入人脑,研究工作还没有完成呢。”

  第二回 数千记者采访 吴承恩回答媒体(3)

  吴承恩本来是极具想象力又是极端聪明的,一听便知,说:“正合我意,我接受!”

  也就在当天下午,吴承恩被领到“计算机研究所”的一个房间里。工作人员让他躺在铺着白色床单的一张小床长。像测量脑电图似的,在他的头上贴上几枚电极,电极又连接在旁边的电脑上。工作人员让吴承恩先生保持镇静。他耳朵旁便响起了蚊虫般的嗡嗡声。

  也就是过了几十秒钟吧,“好了。”工作人员说。随即把吴承恩从床上扶起来。

  守候在一旁的张庆先院长问:“感觉怎么样?”

  吴承恩擦着额头微微一笑,说:“好象往额头抹清凉油,凉丝丝的。”又问工作人员“我的大脑好象是一个硬盘吧?你看没看,把这些知识和智慧装进去,我这个大脑还有多大空间?”

  工作人员说:“空间还大着呢。你再写十万部《西游记》也用不了现存空间的万分之一。”

  “让我看看……”说着吴承恩翻身站起,俯在电脑键盘前,手指便在键盘上跳动起来。

  张庆先院长高兴地说:“成功,成功,完全成功!”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会场内挤得水泄不通,中国和世界的新闻界,科学界,文学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提问,科学院领导和吴承恩先生的答复,也很有说服力。提问的举手好象森林一般,递的提问纸条,有上万张。由于准备充分,会场秩序还算可以。但是发布会只进行了不到两个小时,主持会议的科学院院长张庆先就匆忙宣布:“考虑到吴承恩先生的身体,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散会!”

  有许多人不肯离开会场,有的提出抗议,说是会议时间太短,人们拥挤着要和吴承恩先生握手。在二十几名警察的保护下,吴承恩先生得以从后门离开会场。

  接着,全国各大报、省报,晚报发表了一系列的新闻和通讯:

  “世界最伟大之新发现”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先生五百年后复活”

  “冰川沉睡五百载,一朝复活在今天”

  “吴承恩先生复活记”

  “吴承恩先生访问记”

  “本报独家新闻:

  ——冰川科考队队长发现吴承恩先生和复活亲历记”

  ……

  这些新闻和通讯全以头版头条,黑体字通栏大标题刊出。

  外国通讯社、电台和电视台、英特网络的报导,通过无形的信息高速公路,象雪片一样在几分钟之内飞向全世界。各种文字报刊,传向地球上八十亿读者……

  过了几天,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了一次吴承恩先生和文艺界的专场“见面会”。“见面会”设在“二十一世纪饭店”会议大厅。

  参加这次“见面会”的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选出的主席、副主席、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各部门的主任、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