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7部分阅读

作品: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作者:vava9|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1 04:13:58|下载: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TXT下载
  功用:清肝、凉血止血。

  选按:本品为豆科植物槐树的花朵,宜于夏季盛开时采收晒干备用。其

  性味苦凉,《医林纂要》载:能“泻心火,清肝火”,《本草求原》言其“为

  凉血要药”。据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含芸香甙及其贰无槲皮素,能保持毛细

  血管正常的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故本方

  适用于高血压病防治及高血压病的脑出血辅助治疗。

  26。三七花茶:三七花五克,代茶泡饮。

  功用:清热,平肝,降压。

  选按: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花,性味甘凉。《全国中草药汇编》

  以本方治疗“急性咽喉炎,头昏、目眩、耳鸣”。《中药大辞典》用本方专

  治“头晕、目眩、高血医”等,说明三七花具有清热平肝降压的功能。据药

  理实验结果证明,三七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使心肌耗氧量减

  少;又有降低动脉压的作用。故本方当茶饮用,可防治高血压。

  27。钩藤茶:钩藤制成粗末,每日六十克分二次,沸水冲泡,盖焖十至二

  十分钟,代茶频饮。

  功用:清热平肝,息风定惊。选按:钩藤性味甘凉,《本草纲目》载:

  本品“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本草述》谓“治中风瘫痪,

  口眼斜。”据研究报告:本品有温和的降压作用和明显的镇静作用。经观

  察治疗一百余例,服药后多数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可降至正

  常或接近正常范围。随着血压下降,头晕、头痛、心慌、失眠等症状亦有减

  轻或消失。

  28。苦丁茶:苦丁茶、菊花、桑叶、白茅根、钩藤各六克,制成粗末。煎

  水代茶饮。

  功用:清热,平肝。

  选按:苦丁茶为冬青科植物构骨和大叶冬青的叶,外表绿得色或黄绿色,

  与一般粗茶相似,用沸水泡开后,伸展的叶片为阔披针形及卵状披针形,边

  缘有锯齿,浸液味苦,与普通茶叶不同。《本草求原》载其能“清头目”。

  《中国医学辞典》亦云“散风热,清头目,治耳鸣耳聋”。桑叶、菊花、钩

  藤均能清热、平肝,白茅根有清热利尿和降压作用,诸药配伍,重在清热平

  肝。故本方适用于血匝偏高,头胀头痛者。

  29。桑根白皮茶:桑根白皮,洗净切丝,晒干备用。每日三十克,煎水代

  茶频饮。

  功用:降压利尿。

  选按:本品性味甘寒,有利尿和持久而缓慢的降压作用。适用于身体肥

  胖,素有痰湿,血压偏高的眩晕症,亦可用于尿量减少,时有浮肿者。

  30。旱芹车前茶:鲜旱芹菜,鲜车前草各一百克,洗净切碎。煎水代茶频

  饮。

  功用:平肝,清热,利尿,降压。

  选按:芹菜性味甘苦凉,以鲜品为佳。《本草推陈》云:“治肝阳头昏,

  面红目赤,头重脚轻,步行飘摇等症”。据药理研究,本品富含维生素和矿

  物质,尤以p 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的含量为高;动物试验证明有

  一定的镇静作用,具有明显的降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据报道治疗观察

  十六例,有效十四例,无效二例,对原发性、妊娠性及更年期高血压均有效。

  车前草性味甘寒,功专清热利水明目,据临床观察大剂量有降压作用。本方

  适用于高血压头昏目眩,时有浮肿者。

  31。梧桐茶,采开花前的鲜梧桐叶,每日三十克,切碎,先用开水冲去头

  遍,续用沸水泡五至十分钟,代茶频饮。

  功用:祛风除湿,降压。

  选按: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梧桐树的叶。药理研究报告,有降低血压和

  降低血清胆甾醇的作用。曾观察治一百例,服药二月后降压的总有效率为百

  分之八十六,血清胆甾醇的下降率为百分之八十。故本方运用于高血压病,

  对于老年并发动脉硬化的病人,尤为适宜。

  32。清热理气茶:甘菊花、霜桑叶、炒谷芽各九克,桔红、炒枳壳各四点

  五克,鲜芦根十克,炒建曲六克,羚羊角片一点五克。每日一付,制粗末,

  煎水代茶频饮。

  功用:清热明目,理气和中。

  选按:菊花、桑叶清热明目,桔红、枳壳理气和中,芦根清肺胃之热,

  羚羊清肝胆之火。全方清上焦头目为主,理气则以脾卑为要。据方测症,本

  方运用于旱期高血压。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恶心呕吐等症。

  方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33。萝芙木根茶:萝芙木根,洗净切碎晒干,每日五十克,加白糖适量,

  水煎代茶频饮。

  功用:清热,活血,降压。

  选按:本品的降压成份——生物碱含量主要在根部,目前已提取出二十

  种以上的生物硷,其中以“利血平”为最主要。其降压作用温和而缓慢持久,

  特别对早期高血压病,效果较为显著。它还有镇静用作,能改善心跳,头痛,

  失眠等症状,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

  34、降压茶:野菊花一千克,夏枯草一千五百克,荠菜花一千五百克,

  决明子二千克。先取荠菜花、夏枯草、决明子各二分之一量,与野菊花共研

  粗末,其余加水煎煮二次,合并滤液,浓缩至二千五百毫升,加入面粉二斤

  (面粉以开水打成糊,可加入糖适量以调味)充分搅和后,与药粉混合揉匀,

  用模压成茶块,烘干备用。每块重二十克。

  动用:清热祛风,降压。

  选按:本方所用之药品,均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经混合加工成降

  压茶块,方便适用。据报道,用本品治疗和观察十二例,均有显著的降压效

  果。如病例李xx,女,四十七岁,患高血压,两年来经常头晕、耳鸣、大

  便干结,血压190/92 左右,用本方饮用七天,诸症悉减,二十天后一切正常,

  观察半年未见上升。

  35。川芎茶:川芎、茶叶各六克,共制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日二

  付)

  功用:活血,祛风,止痛。

  选按:川芎辛温,能行气开郁,祛风活血,止痛。《神农本草经》载“主

  中风入脑头痛”。《医学启源》云“补血,治血虚头痛。”李云:“头痛

  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药理研究:本品含挥发油、生物碱,阿

  魏酸等,有镇静、镇痛、镇痉作用。并能扩张周围血管,使冠状动脉血流量

  和下肢血流增加,血压下降。故本方用于头风病偏正头痛均有疗效。

  36。香附川芎茶:香附子、川芎、茶叶各三克,制成粗末,沸水冲泡,代

  茶频饮。

  功用:舒肝,行气,止痛。选按: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很茎,《本

  草纲目》载:“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药理研究:本品有

  显著的镇痛作用。与川芎、茶叶合用,疗效更佳。本方适用于肝气郁滞所致

  的慢性头痛。

  37。辛荑花茶:辛荑花二克,苏叶六克。上药制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频

  饮。

  功用: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选按:辛荑为木兰科植物辛荑或玉兰的花蕾,味辛入肺,上通于鼻。《神

  农本草经》谓其“治头痛、憎寒、瘙痒。”具有散风寒,通窍功效。合苏叶,

  其效更著。药理研究,辛荑花蕾的挥发油有收缩鼻粘膜血管的作用,适用于

  鼻缘性头痛。

  38。苍耳川芎茶:苍耳子(去刺杵碎)十克,川芎十克。煎水代茶饮。

  功用:活血,通窍,止痛。

  选按:二药均属辛温,苍耳子祛风通窍、川芎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是治头痛的要药,故本方适用于风寒头痛等。

  39。 黄爪藤茶:黄爪藤一百克。洗净切碎煎水代茶饮。

  功用:清热利尿,平肝利胆,适用于高血压。

  40。侧柏叶茶:侧柏叶六克,白糖适量。侧柏叶制成粗末,沸水冲泡,代

  茶频饮。

  功用: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41。香蕉根茶:香蕉根三十至六十克,切片煎水代茶频饮。

  功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适用于高血压。

  42。玉决菊荠茶,玉米须、决明子、菊花、荠菜各十至二十克。共制成粗

  末,煎水代茶频饮。

  功用:平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43。清热理气茶:甘菊、桑叶、炒谷芽、麦冬各九克,茯苓十二克,枳壳、

  泽泻各四点五克。共制粗末,每日一付,水煎代茶饮。

  功用:清热明目理气和中化湿,适用于高血压头痛目赤,时有浮肿。

  方源:《慈禧光绪药方选议》

  44。棕榈槐花茶:鲜棕榈叶三十克,槐花十克。制成粗末煎水代茶饮。

  功用:清肝凉血,适用于高血压头痛。

  45。桑树根茶:桑树根九克,制成粗末煎水代茶饮。

  功用:祛风通络,降压明目。适用于高血压。

  46。唇香草茶:唇香草三至五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用:清凉降压,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

  47。胡桐叶茶:胡桐叶十克,洗净切碎晒干,沸水泡代茶饮。

  功用:清凉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48。茶叶一撮,生姜数片,红糖二十五克,加水煎服。运用于治风寒头痛。

  49。茶叶和川芎各九克,水煎服,日服一剂。用于治顽固性偏头痛有疗效。

  50。茶适量,熟附子二枚,川芎和生姜各五十克,将附子、生姜,川芎碾

  末,每服五克,以茶水送下。适用于风寒头痛。

  51。茶叶十克,辣椒五百克,胡椒、盐适量,共捣碎和匀后,放入瓶内封

  口,静置半月即可供食用。本方能驱寒解表。用治伤风头痛,食欲不振。

  52。茶叶五克,薄荷二克,以沸水冲泡,频眼。治风热外感。

  53。绿茶零点五至一克,甘菊花九至十五克,蜂蜜二十五克。菊花加水六

  百毫升,煮沸五分钟,后加入绿茶,蜂蜜即可。日服一剂,分三次,温服。

  饮完,可再泡饮一遍,治风热头痛。

  54。细芽茶九克。黄芩六十克,川芎三十克,白蓝十五克,薄荷五克,荆

  芥十二克,共研细末,每服六至九克,用茶水调下。本方用于风热上攻,头

  目昏重等症。

  55。茶三克,川芎十克,明天麻三克,置二百毫升酒中,煎至一百毫升,

  去渣再用酒二百毫升,煎至一百毫升,睡前服。本方有祛风止痛之效。用于

  神经血管性头痛。

  56。绿茶叶十克,葱白茎三节,白芷十克,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服,治

  外感风寒头痛。

  57。细茶六克,核桃肉六克,葱白六克。共捣烂,加水一杯,煎至七分,

  热服,盖棉被表汗。治风寒头痛。

  58。绿茶叶六克,草决明二十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治高血压头痛。

  59。茶叶、薄荷、白芷和荆芥各六克,川芎、羌活、防风各九克。细辛和

  炙甘草各三克,水煎汤剂。日服一剂。亦可将上药研末,每日二次,每服九

  克。治风寒头痛。60。绿茶一克,谷精草五至十五克,蜂蜜二十五克。前两味

  加水三百五十毫升,煮沸五分钟,去渣,加入蜂蜜,分三次,饭后服,日服

  一至二剂。可加开水冲泡服。用于偏头痛。

  61。茶叶十五克,同二只青皮鸭蛋煮,去壳吃蛋饮茶,每日一次,连服三

  至五次。治顽固性头痛。

  62。雨前茶十二克,升麻十八克,生地十五克,黄连三克,黄芩三克,加

  水煎,取汁顿服,治偏正头痛。

  【洒疗法】

  1。核桃仁五粒,白糖五十克,放在蒜罐或瓷碗中捣碎成泥,再放入锅中,

  加黄酒五十毫升,用小火煎十分钟,每日食用二次。用于有脑震荡病史的头

  痛。

  2。猪脑二只,生姜汁一杯,黄酒一百毫升,同入罐中,隔水蒸熟,一顿

  吃完。用于头痛时痛时止者。

  3,黄鱼鳔烧存性为米。用黄酒送服,用于头风头痛。

  4。鱼鳔五十克,葱白十根,黄酒五十毫升。鱼鳔、葱白加水适量煮汤,

  油、盐调味,冲入黄酒食。用于气虚头痛。

  5。胖头鱼(花链鱼)头一个,生姜片五十克,米酒二百毫升。鱼头切成

  块,用水半碗,同放砂锅内煮熟,趁热吃完。用于治偏正头痛,时痛时止。

  6。刀头根十五克,黄酒五十至一百毫升,加水适量煎服。

  7。甘菊花二千克,生地黄一千克,当归五百克,枸杞五百克,加水煎汁,

  过滤待用。再将大米三千克煮半熟沥干。和药汁混匀蒸熟,再拌适量酒曲,

  装入瓦坛中,四周围棉花或稻草保温发酵,直发到味甜即成。食用时,每天

  二次,每次三汤匙,用开水冲服。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头痛。

  8。晚蚕砂一百八十克,米双酒适量。将晚蚕砂与米双酒调匀,炒热用布

  包好,乘热熨患者头部,冷则重炒热再熨,每日一至二次,每次十五至二十

  分钟,连续熨三至五日,用于热症头痛。

  9。头痛时可用酒精或白酒棉球塞入耳道即可缓解。

  10。荞麦子和蔓荆子等份研末,以烧酒调敷患部。用于偏头痛。

  11。酒炒白芍三十克,炙甘草十五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用

  于偏头痛。

  12。白酒六十至一百二十毫升,碱块九至十二克。先将白酒加热,再放入

  碱块,用鼻闻酒的热气,经酒的熏腾,鼻内流出很多的水来。用于偏头痛。

  13。干香菇五克,煮酒饮服。每日服。用于偏头痛。

  14·川芎三十克,白酒五百毫升,泡七天后服,每次十至二十毫升,每

  日二至三次。用于偏头风痛。

  15·川芎和白芒各六克,加糯米酒六十毫升,隔水蒸,去药渣吃酒酿,

  每日睡前服。用于头风头痛或偏头痛。

  16·杭菊花六十克,枸杞子六十克,绍兴酒适量,泡十至二十天,去渣,

  加蜂蜜适量,每日早晚各饮一小杯。用于头痛眩晕。

  17·细辛三克,沙参三十克,蔓荆子十克,川芎三十克。加水一千毫升,

  煎至七百毫升,再加酒三百毫升调匀备用。每日服细沙荆酒三十毫升,每日

  三次,七日为一疗程。用于一般头痛。

  18·向日葵籽和叶(秋日采集),用时煎服,或用酒浸出汁用之。每次

  二至三克,日服三次。用于感冒头痛。

  19。当归酒。处方:当归三十克,好酒一千毫升。

  用法:将当归同酒煮,煎取六百毫升即成适量饮用。

  功效与主治:补血和络,活血止痛。主治血虚夹瘀所致头痛,其痛如细

  筋牵引或针刺,痛连眼角,午后尤甚,兼双目发涩,心悸怔忡,面色萎黄,

  眩晕等症,舌质淡可有瘀点。

  20。大豆酒方。处方:大豆(炒)五百克。

  用法:先以二千毫升瓶盛清酒一千五百毫升,乘豆热倒入酒中,密泥头

  七日。分早晚各服十毫升。

  功效:祛头风。

  主治:头风疼痛。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醋蛋疗法】

  1。石膏荞麦醋方

  组成:生石膏三十克,荞麦粉三十克,醋少许。

  制用法:生石膏与荞麦粉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患部,药末干

  后,再加醋调敷。一至二天为一疗程。

  适应症:治疗神经性头痛。

  2。莲子鱼蛋方

  组成:莲子一百克,生鱼一条,鸡蛋三枚。

  制用法:莲子、生鱼、鸡蛋三味加水煮熟,加盐调味,顿服。

  适应症:治疗神经性头痛。

  3。鲜香菜三十至六十克,鸡蛋一枚。

  制用法:鲜香菜加清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打入鸡蛋一枚煮,调味服

  食。治神经性头痛。

  【气功疗法】

  气功通过精、气、神的锻炼,对治疗神经性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1。元阴功

  (1)站桩守窍正身直立,两脚与肩同宽,微成内八字;双目微闭,悬顶

  直项,下颌微咬;沉肩松胯,两臂自然下垂,腋下不夹紧,双手相叠,男左

  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右手在里左手在外,置于丹田(关元穴)处;全身放松,

  并使百会穴、丹田穴、会阴穴三点垂直于一线上;舌抵上胯,自然呼吸;入

  静,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田。

  (2)气贯丹田入静后,两手从腹前向左右两侧缓慢张开,掌心向前向上,

  同时呼气;然后再从两侧向腹前慢慢合拢,仍归于丹田处(男左女右),同

  时吸气,意识想象四周的自然之气随着两手的慢慢归拢而吸入腹内,贯充丹

  田,从而使内气充足、鼓荡。均采用腹式呼吸。如此一呼一吸,气贯丹田,

  做六十次。

  (3)丹田开合两手掌背相对,从丹田处慢慢向左右两侧分开,作开门式,

  同时呼气;然后转掌,掌心相对,慢慢合拢至丹田处,作关阖式,同时吸气。

  如此一开一阖,做六十次。

  (4)气运八卦两手相叠置于丹田处,做腹部按摩,手掌应不离丹田,动

  作宜轻宜慢,重在以意引气,意想丹田真气随着手势在腹内成圆八卦运行不

  息。先做顺时针按摩,气也成顺时针运行;后做逆时针按摩,气也成逆时针

  运行,如次各做三十六次。呼吸仍为腹式呼吸,但可不必顾及呼吸与动作的

  一致,使真气在腹内循环不已地运转即可。

  (5)丹定少阴两手掌背相对,从丹田处慢慢分开绕腰腹循行一周至背脊

  命门穴,同时吸气;然后合掌下行至尾骨处,再分掌沿大腿两侧下行,同时

  呼气。吸气时,意识想象内气从丹田沿腰腹带脉运行一周至命门穴;然后意

  开命门穴,同时开始呼气,意识想象内气从命门穴夹脊下行至会阴穴后分两

  侧沿大腿过膝;过踝走至足下涌泉穴。如此做六次。随后两手自然下垂,置

  于大腿两侧,意守涌泉,定丹于少阴。

  (6)涌泉呼吸法意守“涌泉”片刻后,开始作涌泉呼吸法;即吸气时,

  意想气由两足涌泉穴吸入,经足踝、小腿、膝、大腿内侧至会阴穴而入腹内

  丹田;然后,在腹内稍作一停顿,随即意念命门穴(后丹田),同时开始呼

  气,使气从命门穴沿夹脊下行至会阴穴后,分二条线经大腿、过膝、过小腿、

  过足踝至涌泉穴呼出。如此周而复始,一呼一吸,做六十次。手势导引:吸

  气时,两手中指指端与拇指指端相扣,握成空心拳,然后从大腿两侧慢慢向

  前上提引气至两腋下(以不超过膻中穴水平为宜);呼气时,两手拳心向下,

  沿腋下两侧下行至大腿两侧。如此以意引气,使真气循足少阴肾经周流不息。

  最后意想气出涌泉后入地三尺;然后吸气,同时意想气由地下三尺上升入涌

  泉后返于丹田归元,同时默想:“我要收功了”,如此做三次,即为收功。

  2。卧功

  仰卧硬板床上,枕垫高,但不要影响呼吸,目视足趾尖,调息后呼吸自

  然,肌肉放松。开始动作:吸气时两足踵间次下蹬,足趾足掌随着吸气向上

  翘,同时两手握拳,以中指尖顶住劳宫穴,腹部隆起。呼气时,收腹提肛,

  两足趾向前向下叩,两拳也随着松开,此为一次。以八次为一遍,呼吸八次,

  腹部起伏八次。呼吸八次,则停止手足活动,以两手覆按于丹田之上,休息

  一分钟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如手握足蹬感到疲劳,则将两手覆于丹田之上

  不动,听任小腹之起伏动作,而意念随之,不可松懈,意守丹田之内,体验

  热气之回环。

  3。耳功

  用两手分别按摩两侧耳轮十八次,然后用两手鱼际处掩住耳道,手指放

  在后脑部,用食指压中指并滑下轻弹后脑部二十四次,可听到咚咚响声。

  4。辅助活动

  (1)干梳头两手随吸气之势,由身侧上抬,手心向上,以小手指按于目

  内眦睛明穴上,揉按少许,至吸气尽,呼气时五指舒张,指肚稍用力,循膀

  胱经上行,由通天穴转向下,至胆经之风池穴,转手指向下,经肩井、渊腋、

  京门、日月,下至环跳,意领气至四趾之窍阴穴,以及足下趾之至阴穴,如

  此动作至少八次。

  (2)揉按风池两手上举至脑后,以两手剑指分置于颈项肌肉隆起外缘的

  凹中,随呼吸而揉按,吸气时向上向后,呼气向下向前,连续揉按至少八次,

  可多至六十四次,应以阳白穴有热感为佳。亦可按相反方向揉按至阳白穴发

  凉亦可。

  (3)拿玉枕先将右手放在大椎穴上方,掌根和五指紧紧地抓住膀胱经之

  天柱穴,全手逐渐用力,随吸气之势向脑后上提至吸气尽。呼气时,手慢慢

  放松,呼出腹中之浊气,肚子塌下,连续动作,左右各八次,以脑海松适,

  颈项活软为度。

  (4)旋指捣耳以食指尖轻轻插至两外耳道口,同时相向内旋,再突然放

  松,共十八至三十六次。

  5。注意事项

  (1)保持精神愉快,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增加营养。避免用脑过度。

  (3)练功时应注意运动量,以舒适为度,不宜过量。

  附病例选介

  苗xx,十七岁。因头痛,曾经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后来学习《气

  功》杂志介绍的耳功,练二十多天后,头痛大大减轻,从未发生剧烈头痛。

  即使用脑或某些刺激引起轻微头痛,随时练功,即可消除。(据《气功》杂

  志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化身坐忘疗法】

  宜择静夜练功,先仰卧,闭目养神,屏绝杂念妄想,长呼浊气二至三次。

  起坐,前后拗腰并左右转腰,意念集中脐下,观想自身分出一个形貌若已的

  “小人”一—影人,长约三至四寸,再想象该影人分化为无数个小“影人”,

  连续不断地从自身头顶涌出,穿屋直上,布满天空。此时,想象自身体内一

  片光明。然后观想影人进入自身脐下,其布满天空的无数化身亦相继回归脐

  下,此时可感到浑身战动。再安息一会而功毕。

  【按摩疗法】

  头痛的病因很多,这里介绍的自我按摩治疗方法,仅能使感冒、中暑、

  神经性或睡眠不足等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得到缓解。

  1。按穴位:选风池、风府、天柱、太阳。采取坐位,将两拇指放在风池

  穴处,其余四指固定在后头部,用力按压或揉按一至二分钟;然后两拇指指

  腹按在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固定在头两侧,按揉二至二分钟;右手拇指放于

  右侧天柱穴上,食指放于左侧天柱穴上,先按压,再向风府穴处提拿,节律

  要慢而均匀,一般二至三分钟为宜。在自我按摩时,对于背部自己按不到的

  一些腧穴和经脉,可让家人辅助按摩。

  如果头痛偏于风寒,用滚法在项背按摩三分钟,配合按肺俞,风门,再

  拿两侧肩井,然后直擦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如果是风热头痛,用揉法

  按摩大椎、肺俞、风门等穴二分钟,再拿两侧肩井,接两侧曲池,合谷,以

  酸胀为度。

  如果是暑湿头痛,按大椎、丰隆、曲池,配合拿肩井,按合谷,提捏印

  堂及项部皮肤,以皮肤透热为度。

  如果是肝阳头痛,推攒竹、阳白,自上而下,每侧各二十次,两侧交替

  进行;按揉两侧太冲、行间,以酸胀为度,再擦两侧涌泉,以透热为度。

  如果是血虚头痛,用摩法治疗五分钟,以中院、气海、关元为重点,揉

  心俞、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以微微酸胀为度。

  如果是肾虚头痛,横擦背部都脉,横按腰部肾俞、命门及腰骶部,以透

  热为度。

  如果是瘀血头痛,用揉、按太阳、攒竹、头维及前额、头侧经脉循行部

  位,然后擦前额及两侧太阳穴部位,以透热为度。

  2。切压甲根,头痛发生于前额部,切压双侧甲根穴的“食根”穴;头痛

  发生在头的一侧或两侧,切压患侧甲根穴的“环根”穴;头痛发生在头顶部

  或后头部则切压双侧甲根穴的“小根”穴。以上每穴每次切压三至五分钟。

  3。叩头项:将右手中指弯曲呈九十度,用力叩头顶百会穴、四神聪(百

  会前后左右各一寸,共四穴),每穴叩十至十五次,然后沿都脉向前叩至前

  发际,向后沿督脉叩至后发际各五至十遍。

  4。抹前额:将两食指屈曲用挠侧面分抹前额,从两眉中间的印堂穴处分

  别向发际分抹三至五遍,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印堂穴处的皮肤一揪一拧十

  至二十次;最后用拇指掐按合谷穴和列缺穴各半分钟。

  【药物疗法】

  在自我按摩的同时可配合一些药物来镇静止痛。西药用去疼片一片,每

  日三次;或颅痛定一片,每日三次;或利眠宁一片,每日三次。中药用芎菊

  上清丸袋。(六克),每日二次,可清热、散风、止痛;或牛黄上清丸一丸,

  每日二至三次,有疏风止痛的作用。

  对于顽固性头痛的病人,可选用全蝎、地龙、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

  每次服三克,每日服三次,二周为一疗程。如果属于肝阳亢逆性的头痛,可

  取菊花十克,决明子十克,用开水冲泡代茶,经常饮用。

  ●注意事项

  头痛是一种常见病症,引起的原因很多,因此要明辨虚实,分清是外感

  头痛还是内伤头痛。平时生活应有规律,起居有定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抵御外邪侵袭。情绪舒畅,避免精神刺激,适当调剂休息时间。

  头痛剧烈时,要卧床休息,环境要清静,光线不要过强。

  头痛患者,应禁烟酒,肝阳上亢的头痛病人,应禁止食用公鸡肉、猪头

  肉、螃蟹、虾,以免动风而使病情加重;痰浊所致头痛,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食物,勿进肥甘厚味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从而加重病情。

  忌感冒时过度用脑,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前洗热水脚。这样有助于头痛

  的缓解。

  治疗呕吐一百八十九法

  【症状诊断】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呕吐物最初可见胃内容物,如持续不止,可吐出

  胆汁和肠液。恶心和呕吐可单独或同时发生。根据病因可分为:反射性呕吐,

  如咽部受刺激,胃肠疾病,肝、胆、胰及腹膜疾病,心血管疾病,青光眼、

  某些急性传染病等所引起的呕吐;前庭障碍性呕吐,如迷路炎及晕动病引起

  的呕吐;神经官能性呕吐,主要是胃神经官能症所致呕吐;中枢性呕吐,如

  中枢神经感染,脑血管疾病、脑震荡、脑溢血、脑膜炎、脑炎、脑肿瘤,颅

  内高压症、颅脑外伤、代谢障碍性疾病、妊娠、甲状腺危象,以及药物及化

  学毒物引起的呕吐。中枢性呕吐前病人并无恶心,而常伴有明显头痛,且呕

  吐往往于头痛剧烈时出现。

  胃肠道的炎症、惊挛,肿瘤或其他梗阻性病变,均可引起呕吐。消化道

  阻塞,特别是完全性或高位的梗阻,一般均可有恶心、呕吐。食后不久就呕

  吐者,表示食管病变(如食管癌、食管贲门失驰缓症);胃幽门梗阻、胃十

  二指肠溃疡、胃癌,呕吐多在夜间发生,呕吐量较大,呕吐物含有宿食,带

  发酵味。如梗阻部位在小肠下部和结肠时,呕吐发生较晚,呕吐量也较大,

  常有粪臭气味。炎症性病变(如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菌痢及阿米

  巴痢疾等),常于食后即有恶心、呕吐、且多伴腹痛,腹泻。强酸、强碱中

  毒与食物中毒往往伴有强烈恶心,呕吐。胃神经官能症者常可发生经久不愈

  的餐后呕吐,称为神经性呕吐。

  中医认为,呕吐是外邪犯胃、饮食失调、情志不和、胃虚不纳等因素以

  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分实症和虚症两大类。凡发病较急,病程较短,

  脉实都属实症。实症包括:1外邪,感受风寒可见寒热头痛,舌苔薄白,脉

  浮;感受暑热可见心烦口渴,身热,脉儒软。2食滞:饮食失调最易引起呕

  吐,伴有胸脘胀满,嗳气吐酸水,得饮食则症状更加重,舌苔厚腻,脉实大。

  3痰饮:多由脾胃素虚,饮食停积而为痰饮,伴呕吐痰涎,头眩心悸,胃有

  振水声,食不得下,舌苔白腻,脉弦滑。4胃热:多为嗜酒,喜食肥腻或甘

  甜食物,湿热内蕴,造成食后即吐,口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脉数。5气郁:忧思恼怒以致肝失疏泄,影响于胃,其症状为胸

  胁胀闷,甚至作痛,常嗳气叹息,脉沉弦或涩。凡病程缓慢而长,导致正气

  虚弱,都有转虚症可能。虚症包括:1胃气虚弱:其症状为饮食稍多即吐,

  时时发作,疲倦乏力,怕冷喜暖,甚则四肢清冷,大便稀薄,舌质淡,脉多

  濡弱。2胃阴不足:多为病久伤阴,胃中津液不足,故口平咽燥,不思饮食,

  舌红而干,舌苔少或剥,脉细数。

  【简易疗法】

  陈皮九克煎汤,加姜汁服。或用主姜汁涂舌尖和内服少许姜汁。

  【验方】

  1。治疗胃寒所致呕吐的方药:

  (1)取生姜汁少许,加开水冲服,每日三次。

  (2)生姜洗净切片,以醋浸腌一昼夜。用时取生姜三片,加红糖适量,

  以沸水冲泡,代茶频频饮用。

  (3)花椒六克,干姜六克,炙甘草六克,加水煎服。

  (4)吴茱萸四点五克,水煎去渣,温服。

  (5)鲜姜三百克,红糖三百克,共捣烂后调匀,每早晨开水冲服,分数

  次服完。

  2。治疗饮食失调所致呕吐的方药:

  (1)无花果叶三至五片,捣烂绞汁,用温开水冲服。适用于误食鱼蟹类

  中毒所至的呕吐。

  (2)桔皮、竹茹、姜半夏各五克,生姜二片,黄芩五克,水煎十分钟滤

  汁,澄清待凉少量频频内服。每次三至四匙,间隔十五至三十分钟,服三至

  四次,如不吐,即可增加每次服药量。一般一剂药分五至六次,一日服完。

  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所致的呕吐。

  (3)姜竹茹六克,炒陈皮三克,生大黄一点五克,春砂仁一克,水煎两

  次分服。用于新生儿呕吐。大便泄泻,舌质红者去大黄加川连,腹胀加生麦

  芽,黄疸加菌陈。

  (4)炒麦芽九克,生山楂九克,水煎服。适用于食积呕吐,不思饮食。

  3。治疗情志不和,胃虚不钠等所致呕吐的方药:

  (1)生赭石五十克,半夏十五克,黄连十克,竹茹十克,枳实十五克,

  于姜五克。水煎三次,分早晚两次服。用于神经性呕吐。

  (2)党参十五克,半夏十克,水煎服。适用于胃虚呕吐。

  (3)薏苡根六十克,煎浓汁服。适用于经常伴有胸闷,头晕等呕吐。

  4。治疗妊娠呕吐的方药:

  (1)干姜九克,半夏九克,共为粗末,每次水煎九克,缓慢咽下。

  (2)葡萄根三十克,水煎服,每日一至二次。

  (3)萝卜籽十克,生姜十克,柚皮十克,加水二百毫升,煮成一百毫升

  内服。

  (4)乌梅花六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偏方】

  1。胡荽子三十克。甩法:炒黄,研末,每眼二至三克,每日一至二次。

  2。土豆一个,生姜三片,桔子一个。用法:将桔子去皮,与土豆、生姜

  共捣烂,挤汁,饭前服一匙,每日二至三次。

  3。生姜十克,山楂十克,新鲜酱油十五毫升。用法:水煎服,每日一至

  二次。

  4。铁矿石三十至六十克,大枣五个。用法: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5。丝瓜藤二十克,荷花十五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二次。

  6。生姜十克,竹子一节,苏叶六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至二次。

  7。鲜藕二百五十克,生姜五十克。用法:洗净,捣烂,用净纱布挤汁。

  分二至三次服完。每日一至二次。

  8。高粱米五十克,苏叶十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9。白萝卜叶一百克,酸枣十五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10。灶心黄土十五克,五味子六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至二次。

  11。苹果一个,蜂蜜三十毫升。用法:苹果蘸蜜,饭前吃,每日二至三次。

  12。葡萄藤十克,鲜芦根十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至二次。

  13。炒大麦芽三十克,炒山楂二十克。用法:研末,每服三至六克,每日

  二至三次。

  14。炒白术三十克,炒鸡内金三十克。用法:共研末,每服三克,每日二

  次。

  15。艾叶十克,陈皮十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16。乌梅十克,冰糖十五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至二次。

  17。蜂蜜二汤匙,鲜姜汁一汤匙。用法:上二味加水一汤匙调匀,放锅内

  蒸热,稍温顿服。功效:用治反胃呕吐症。

  18。萝卜一个,蜂蜜五十克。用法:将萝卜洗净切丝捣烂成泥,加上蜂蜜

  拌食,分两次吃完。功效:健脾,和中,养胃。用治反胃呕吐,恶心。

  19。甘蔗汁半杯,鲜姜汁一汤匙。用法:将甘蔗洗净,去皮,捣烂绞取

  汁,姜取汁相同。将二汁和匀稍温饮服。功效:清热解毒,和胃止呕。用治

  胃癌初期,妊娠反应,慢性胃病等引起的反胃吐食或干呕不止症。

  20。生姜五十克,水果糖一块。用法:将生姜洗净,在临行前口嚼服下,

  然后口里含一块水果糖。功效:健胃止呕。预防运动性呕吐,如晕车、晕船、

  晕飞机出现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

  21。豆腐二块,盐适量及味精少许。用法:水开后下料,煮二十分钟食饮。

  功效:凉胃止吐。用治饭后胃胀不适,口苦发粘,舌苔厚,食无味或反酸暖

  气,以及水土不服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

  22。柿饼(带蒂)五个。用法:将带蒂柿饼在饭上蒸熟食。功效:清热降

  逆。治胃寒呕吐、反胃。

  23。韭菜根。用法:洗净。捣烂取汁约一小杯,用开水冲服。功效:健胃、

  止呕。用治呕吐,恶心。

  24。荔枝七个。用法:荔枝连皮核烧干存性,研为末,白水送服。功效:

  通神益气,散滞气。用治呃逆不止:咽喉肿痛症。

  25。麻仁杵烂,水研取汁,着盐少许,啜食立效。

  26。真火酒一杯,新汲井水一杯,和服,妙。

  27。陈梅酱煎浓汤,有火加竹茹,有寒加豆蔻,或砂仁或煨姜,如无梅酱,

  则以乌梅代之。

  28。芦根煎浓汁频饮。

  29。半夏三钱,糯米一钱,生姜一片,红枣三枚,煎服。

  30。顿服生熟汤三升,即止。

  【秘方】

  1。主治:噎隔,食后即吐,呃逆,痰涎上壅等,并治慢性胃炎。处方:

  广木香九克,白豆蔻(去皮)十五克,白芨九克,乌梅九克,硼砂九克,黄

  丹四点五克,雄黄三克。制法: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服法:每日眼二次,

  每次服三至六克,饭前白开水送下,或在口内徐徐含化。

  2。主治:呃逆、呕吐。处方:高多参、牛膝各九克,白术、云苓各十五

  克,陈皮、丁香各三克,沉香六克。服法:水煎眼,重煎二次,空服。注意

  事项:禁忌恼怒。疗效:治愈数百人,百发百中。

  3。主治:噎隔,食吞即吐,呃逆,痰涎上壅等,并治慢性胃炎。处方:

  广木香九克,白豆蔻(去皮)十五克,白蔻九克,乌梅九克,硼砂(炒)九

  克,黄丹六克,雄黄三克。制法: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服法:每日服二次,

  每次服三至六克,饭前白开水送下或在口内徐徐含化。服半月痊愈。4。方名:

  七伤通气散。主治:十隔五噎,腹内久积,气缺伤力,呕吐,臌胀。

  处方:牙皂(煅)六十克,大黄、(面包烧熟)六十克,硵砂六克,巴

  豆十八克,当归七点五克。

  制法:上药为末。

  服法:每服零点三克或零点六克,量人大小虚实用之,引用好酒,一口

  调服。不饮酒者,滚白水亦可。

  注意事项:此药服之,不吐则泻,不泻则吐。

  5。主治:吐逆,小便不利。

  处方:藿香平胃散加五苓散。

  服法:姜,枣为引水煎服。

  疗效:立效。

  6。方名:灵雨汤。

  主治:呕血,紫黑成块,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症。

  处方:人参六克,甘草六克,获菩九克,干姜九克,侧柏叶九克,丹皮

  九克,半夏九克。服法:水煎服,清水三杯煎至一杯,临睡前温服。

  疗效:南里村张xx,男,五十四岁,患吐血症数十日,更医多人,屡

  治无效,自服此药后即见功效,连服五剂,即告痊愈。

  马xx,男,四十岁,患吐血症,经常住院治疗,七、八年问屡冶屡犯。

  自服用本药后月余痊愈。

  7。主抬:各种吐血。

  处方:铁树皮十五克,黄酒半杯。

  服法:水煮冲黄酒服,服后盖被出微汗。

  疗效:即愈。

  8。方名:藕芽散。

  主治:血热妄行,咯血,唾血或因劳伤而引起的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