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3部分阅读

作品: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作者:vava9|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1 04:13:58|下载: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TXT下载
  缓缓作圆环转动,上身由俯而仰,复由仰而俯。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如法

  进行。由俯而仰时吸气,由仰而俯时呼气。

  6。两手攀足固肾腰

  直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头略昂起,然

  后恢复直立姿势。反复进行,本式自然呼吸。

  7。攒拳怒目增气力

  由直立式平开左足一大步,作骑马势,两手握拳,贴置腰侧,拳心向上:

  左拳向前平击,拳心向下,怒目奋力;收回左拳,如法击出右拳,左右交替

  进行。出拳呼气,收拳吸气。

  8。背后七颠百病消

  直立,并足,两掌紧贴腿侧,两膝伸直,足跟并拢提起。离地数寸,同

  时昂首,作全身提举势。然后足跟顿地复原。反复进行,提跟时吸气,顿地

  时呼气。

  注意事项:

  1。眩晕症发作期间,不宜采用“往后瞧”及“摇头摆尾”等式。

  2。心力衰竭者,不宜作“攒拳”一式,或改“怒目奋力”为缓缓伸拳。

  3。直立性低血压者,慎用“托天”、“单举”、背后七颠”等式。

  4。每式动作的重复次数,应按体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宜渐次增多,不

  可骤然作超负荷锻炼,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等病及重病恢复期患者,

  尤应注意。

  【十二段锦疗法】

  本疗法具体操练方法如下:

  1。盘坐:两手握固,置于大腿上,上身挺直、含胸拔背、闭目存神,排

  除一切杂念。

  2。接上式,先叩齿三十六响,然后两手十指交叉,抱于后颈,两手掌紧

  掩耳门,以鼻慢慢呼吸九次,呼吸极微细,不得有任何声响。

  3。接上式,两手移食指叠中指上,然后先左后右用力滑下,弹击脑后,

  使耳中咯咯有声,左右各二十四响,共四十八响后,放下两手仍握固。

  4。接上式,低头扭颈向左右交替侧视,两肩随之左右摇摆,各二十四次。

  5。接上式,以舌搅动口腔上下左右,使津液满口,鼓漱三十六次后,分

  三次缓缓咽下,同时,随着咽下之汩汩声,两目内视,以意将所咽下之津液

  送至脐下丹田。

  6。接上式,以鼻吸满气后,闭气,用两掌相搓至极热,分别摩搓两后腰

  三十六次,同时以鼻缓缓呼气,两手摩腰毕仍握固。

  7。接上式,以鼻吸满气后,闭气,同时存想心头之火,下烧脐下丹田,

  至丹田觉热,仍以鼻缓缓出气。

  8。接上式,两手曲时,先以左手连肩如转辘转三十六圈,然后右手亦如

  此作三十六圈。

  9。接上式,放开盘腿,向前平伸,两手十指交叉,翻掌向上,如举重石

  般用力托过头顶,腰身一齐用力上耸,然后叉手回落头顶,再用力上托,共

  九次。

  10。接上式,两手前伸,扳两脚底,俯身低头如做礼拜状十二次,仍收腿

  盘坐,两手握固。

  11。接上式,如第五式般鼓漱咽津两次。

  12。接上式,闭气存想脐下丹田中热气如火,然后以意运气过肛门、提肛、

  使热气上升后腰、背脊、后颈、脑后至头顶,又从额上至两太阳穴、耳根前、

  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回至下丹田,至全身皆热。

  注意事项:

  1。本疗法须闭气之各节,凡高血压、食道静脉曲张、青光眼、脑动脉硬

  化、肝硬化之伴有门静脉高压者,均不相宜。

  2。本疗法各导引动作,幅度须由小渐大,量力而行,不可用力过猛。

  3。本疗法原传于每日子后午前进行,但按现代人生活习惯,可改为早晚

  两次为宜。

  【搓面疗法】

  先将两手掌相对,用力搓动,由慢而快,约三十至四十次。手掌搓热后,

  立即搓面部,先从左侧开始,经额到右侧,再经下颌部(过承浆穴)搓回左

  侧,如此为一周,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轻轻搓揉十余周,再从右到左逆时针

  方向轻轻搓揉十余周。每次十分钟,每天三次,搓面时,闭眼,放松,脑中

  除去杂念。

  【球摩疗法】

  操作方法:可因人因病而异,有单掌双球法,双掌双球法和三球、四球

  等多法。一般以两球托于掌中,依靠五指顺序屈伸,使两球互绕盘旋。旋转

  方向可顺时针,也可逆时针,或两者交替,使手的各个关节都处于有序运动

  之中,随着手指的屈伸收展,手部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操练时须专心

  致志,并持之以恒。保健球型号多种,初练时可选小型号,待娴熟后,再改

  用大型号。

  【捏脊疗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捆指

  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

  向项枕部推移,从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颈部为止。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三次提一下,称

  “捏三提一法”。也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

  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六次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后,可进行第二

  个疗程。

  【耳穴模压疗法】

  取耳穴:心、肾、神门。

  方法:将耳模套在耳上,在所选穴位处开穴孔,穴孔置磁珠,或王不留

  行子按压。每日按压三至四次,每次三至五分钟。晚上取下耳穴模,次日再

  套上。

  【耳穴贴膏疗法】

  取耳穴:耳尖、神门、心、神经衰弱区、缘中、皮质下。

  膏药:成年人选用香桂活血膏;老年人选用关节止痛膏。

  方法:先清洁耳廓,将药用橡皮膏剪成4x6 毫米长方形,贴在相应选取

  的穴位上。每周两次,双耳同时贴。

  【耳穴压九疗法】

  取耳穴:肾、神门、心、脾、缘中、额。

  方法:将胶布剪成0。5x0。5 厘米大小的方块,把白芥子或油菜籽贴附在

  小方块中央,再贴敷在以上穴位上,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数次,隔天更换,

  十次为一疗程。

  【耳穴综合疗法】

  取耳穴:耳尖、神门、心、神经衰弱区、缘中、皮质下。

  临证配穴:头晕乏力加脾、小肠;记忆力衰减加兴奋点、额;心烦口干

  加肾、肝;心悸、易惊醒加肝、胆;早醒难入睡加垂前;心烦易怒、口苦或

  胁痛加肝、三焦;腰膝酸软、遗精等加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腹胀、不欲

  食、呃逆欲呕加胃、脾、三焦。

  治疗方法:采用压丸、埋针、贴磁法,每次选上述穴位四至五个,单、

  双侧耳穴应用均可,每天按压三至五次,三至五天更换穴位,十次为一疗程,

  疗程之间间隔一周。症见心烦易怒、口苦舌燥者,可取一侧耳尖穴点刺放血

  数滴配合,每日或隔日一次,至症状明显减轻止。

  【耳穴割治疗法】

  取耳穴:心、胃、神门、神经衰弱点。

  治疗方法:割治前皮肤常规消毒,在所取耳穴上刺破一毫米深,将自制

  的割治膏(白古月粉、辣椒油、微量麝香混合而成)点在耳穴上,用小胶布

  块贴敷。贴敷后一至二日内局部有温热感。隔日治疗一次,六次为一疗程。

  第二次治疗时,如局部刀口未愈、可除去结痂另换药膏,也可重新割治。

  疗效:治疗三百五十四例,有效三百一十五例。有效率百分之八十九。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一九八七,(四),三十七

  【耳穴压豆法】

  1。取耳穴:耳尖、神门、心、枕、神经系统皮质下区、神经衰弱区、利

  眠区、神经衰弱点。

  耳穴加减:心脾两虚,配脾、小肠,心肾不交配肝、肾。心气虚配肝、

  胆。肝郁气滞配肝、三焦。肾阳虚配精宫、内分泌、肾。胃失和降配胃、脾、

  三焦。

  治疗方法:耳穴压豆法:以耳穴探测仪或耳穴压痛棒选择穴位,常规消

  毒,选好适合穴位大小的半个绿豆,以粗糙面贴于胶布上,用弯或直的血管

  钳送至耳穴,以绿豆的光滑面对准穴位,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到酸、

  麻、胀或发热感。贴压后,嘱患者每日按压三至五次,每次使之发热为宜。

  每次贴三至五天,休息一日再贴,六次为一疗程,可持续一至三个疗程。

  治疗效果:用此法观察治疗一百六十六例,其中临床治愈,观察半年来

  复发者六十例,占百分之三十六点一;显效三十九例,占百分之二十三点五;

  进步四十三例,占百分之二十五点九;治一个疗程无效者二十四例,占百分

  之十四点五;总有效率为百分之八十五点五。

  选按:本法治疗选穴要准,手法适中。绿豆压迫接触耳穴的面积大,如

  放不到穴位上,压后患者感觉不明显,效果多不理想。以耳穴探测仪寻取穴

  位,电量大小要适合,避免过大和过小。电量太大,患者疼痛,出现假阳性;

  太小病人反应迟纯,找不到疾病的反应点。按压穴位时要注意手法的轻重,

  属实证者,手法要重,类似泻法;属虚证者手法要轻,类似补法。按压穴位

  时,以使病人感到酸、麻、胀、热等感觉为宜。按压期间,嘱其经常按压耳

  穴,起到持续治疗作用。

  来源:《中国针灸》一九八五年,五(四),十一。

  2。取耳穴:神门、心、神经衰弱点、皮质下、枕。

  配穴:肝、脾、胃、肾。

  治疗方法:将香桂活血膏剪成约零点四厘米见方,王不留行籽放中央,

  双侧耳部消毒,寻找压痛点,将香桂活血膏贴上,轻轻揉压,使耳廓充血。

  三天换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隔十天。

  治疗效果:用此法治疗囚十六例,其中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自我

  感觉很好)七例;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二十二例;有效(症状稍有减轻,

  但不稳定)十八例。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一九八七,(十一),二十一。

  【直流电药离子导入疗法】

  药物:钩藤、远志、酸枣仁各三十五克,共为细未,浸入一千毫升五十

  度白酒中,一周后滤去药渣备用。

  药离子导入部位:大椎穴周围,前额部穴位。

  极板面积:10x10 厘米置于背部,3xl0 厘米置于额部。

  极性:中草药液置于正、负两极板。

  治疗时间:治疗仪开启后,缓慢调节电流量,询问病人感觉,调节至能

  耐受的龟刺激感,不可有烧的、疼痛的感觉,以防的伤皮肤。每次治疗三十

  分钟,隔日治疗一次。

  疗程:十五次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一周。

  【穴位埋线疗法】

  取穴:神门、丰隆、心俞。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器械,镊取一段约一至二厘米长已消毒

  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

  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

  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

  三十天埋线一次。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如有感染,三至四天就会出现红肿、疼痛

  加剧,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避免损伤神经。如损伤神经,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激光针疗法】

  常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易疲倦等症者,应用二毫

  瓦氦氖激光仪,取风池;翳明(翳风穴后一寸)或风池、翳风,两组穴位交

  替应用,每穴照射五分钟。每天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

  【电声针疗法】

  取穴:百会、神庭、神门、内关。

  配穴:心悸者加郄门;头胀甚者加瞳子髎或太阳;消化不良者加足三里;

  有耳鸣、口渴等阴虚火旺症者加大溪、太冲;遗精者加关元、三阴交。

  治疗方法:将毫针刺入选定的穴位,令其得气,再在一至两对的毫针体

  上通入声电流,电针感调至患者中等耐受量,每次电针二十至三十分钟。隔

  日一次,十五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间休息一周。

  【挑治疗法】取穴:颞浅动脉额枝处、枕动脉点。治疗方法:用碘酒、

  酒精消毒穴位皮肤,术者右手持已消毒的针(缝衣针、三棱针均可),左手

  固定挑治点,先将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提高针尖,挑出皮下组织纤维,

  或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数十根,或至挑尽为止,后用碘酒消毒,敷贴胶布

  即可。

  【割治疗法】取穴:拿四(位于第四、五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

  根部联合下零点五厘米处)、掌六(位于掌面、腕横纹中点前一点五厘米处》、

  掌七(位于掌面、腕横纹尺侧点前一点五厘米处)。

  治疗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术者以左手拇指紧压割治穴位

  的下方,用消毒后的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只需切开皮层,不宜过深,切口

  长约零点五至一厘米左右。用直血管钳分离切口,暴露脂肪组织,取出黄豆

  或蚕豆大小的组织一块。将血管钳深入皮下,沿切口向左、右、上、下方向

  进行按摩,宜强刺激,要求患者局部出现酸、胀、麻感,并向四周扩散,以

  细丝线缝合切口,覆盖消毒纱布,包扎固定。每次取一部位割治,隔七至十

  天后换一部位割治,三次为一个疗程。注意事项:

  1。出血性疼痛、严重心脏病、垂危病人、持续高热病人,以及局部有水

  肿、感染者均不宜割治。2。割治不宜过深,防止伤及血管、神经或韧带。

  3。手术部五至七天不能接触水,否则易感染。

  4。术后应休息三天,并注意饮食、冷暖。

  【镊针疗法】

  取穴:神门、三阴交。

  治疗方法:用针时,先以右手拇、食、中三指用握笔式的姿势紧捏针柄,

  在选定穴位上按压片刻,以形成明显的凹坑,出现酸、胀、重等针感为准,

  按压时也可以拇指甲沿针柄作上下刮动,加强感觉。

  【皮内针疗法】

  取穴:神门、三阴交(双侧)。

  治疗方法:左手拇、食指按在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位的皮肤

  撑开固定,右手侍夹着颗粒型皮内针针柄的小镊子,沿穴位皮下将针身刺入

  真皮内,可埋人零点五至一厘米。埋针对针身与经络线垂直成十字型交叉,

  在露出皮肤外部分的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表面粘贴一小块方形胶布,然后再

  用一块较前稍大的胶布覆盖在针上,将颗粒型针柄粘贴固定。埋针两天。

  【鼻针疗法】

  取鼻穴:心穴、肾穴、首面穴。治疗方法:针刺前常规消毒,用三十至

  三十二号零点五寸不锈钢毫针,以轻缓手法捻转刺入心穴、肾穴,待患者出

  现酸、胀感时,可留针十至二十分钟,每隔五至十分钟捻转一次。刺首面穴,

  可持三十号两寸毫针,由额正中处向眉心透针。

  【自我按摩方法】

  自我按摩,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从而改善症状,缓解

  病情,治愈疾病。

  1。按穴位:取风池、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先用两手中指的指

  尖,按压项部两侧的风池穴约半分钟,使酸胀向头一侧扩散;继之用一只手

  拇指的指尖,按压对侧手腕的神门穴,按到穴位周围有明显的酸胀感后,持

  续按压半分钟,而后,再更换对侧穴位如前法按压,同时配合按压内关,可

  以宁心安神。上部穴位按压完毕,用两手拇指的指面,分别按压两侧小腿的

  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使酸胀向上扩散,可以健脾和胃,通经活血,养血安

  神。

  2。擦腰部:将两手掌面相对搓热,用两手掌根及掌面贴附在腰部两侧,

  从腰部的肾俞穴至骶部的大肠俞穴部位,做往返推擦,擦至腰部有温热感为

  止,此法可以益肾固本,有助安神催眠。

  3。揉腹部:仰卧位,将右手掌面置于上腹部中院穴处,然后作顺时针环

  形揉动,沿任脉由上而下至中极穴处。动作宜柔和缓慢,用力要均匀协调,

  一般往返按摩十到二十次。

  4。抹前额,微闭双眼,四指并拢,两手指指面分别置于上眼睑,眉棱骨

  及前额处,由眉头向太阳穴处分抹。动作要轻柔,待抹至双目有干涩感时或

  出现困意时为止。一般在卧床后,用此法可以诱导入睡。

  5。叩巅顶:四指指尖并齐置于头顶督脉线百会穴的前后处,分别沿督脉

  向前轻轻叩击至神庭穴处,沿督脉向后叩击至风府穴处,往返进行五至七遍,

  然后在头顶反复叩击一至二分钟,再用掌心放于百会穴处,用揉和的手法摩

  按半分钟;此法不仅可以调和百脉,而且还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

  【点穴疗法】

  使患者仰卧位,闭目,以拇指指腹点揉印堂、神庭穴各两分钟,太阳穴

  一分钟,神门、内关穴各两分钟,均用补法。

  肝郁化火:加点章门、期门穴各两分钟,点揉太冲穴一分钟,用泻法;

  掐大敦穴,使出血少许。

  痰热内扰:加点按丰隆穴两分钟,点按内庭穴一分钟,用泻法;掐厉兑

  穴,使出血少许。

  阴虚火旺:加点揉气海、关元穴各两分钟,点揉太溪、三阴交穴各三分

  钟,用补法。

  心脾两虚:加点揉心俞、隔俞、脾俞穴各两分钟,点揉血海。足三里各

  两分钟,用泻法。

  心胆气虚:加点按百会穴一分钟,用泻法;点揉心俞、膈俞穴各两分钟,

  用补法;点按丘墟穴,用泻法。

  胃气不和,以振颤手法点中院穴一分钟,点梁门、大横穴各一分钟,点

  揉脾俞,胃俞穴各一分钟,均用泻法。

  经典医案:

  1。任xx,男,四十七岁。一九六一年三月二十二日初诊。

  主诉:失眠已两年之久。

  症状:头疼、胸闷、气短、心里经常有灼热感,鼻干,耳热。本病经内

  科诊断为神经宫能症,经服中药与电睡眠治疗数次,未见效。

  处理:点三阴交(补)、合谷(泻)(使患者作深呼吸)、印堂穴(补)

  等,每穴平揉,压放各一百次。

  复诊:本病第一次点穴后,头疼轻,心热诚,身体舒适。

  三诊:加点打法,仍用前穴,术者五指屈曲握拳,以下拳眼于三阴交、

  合谷、印堂穴上,一起一落地打击。

  四诊:患者已能睡六小时。

  五诊:睡眠已接近正常。

  本病共点穴六次而痊愈。

  2。戴xx,男,成年人。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七日初诊。

  主诉:失眠一月余,每晚仅睡两个小时。左边头痛,其他一切正常。

  处理:以偏头风兼失眠,取神门(补)、太冲(泻)、足三里(补)、

  心俞(补)、肝俞(补)、脾俞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一百次,手法

  缓而重。

  复诊(十九日):昨晚睡八个小时,偏头疼减轻。

  三诊(二十一日):昨晚睡眠很好,头疼也止。

  四诊(二十四日):连日睡眠很好,没有头疼。

  本病共点穴四次而愈。

  来源:马秀堂:《点穴疗法》

  【手疗法】

  精神衰弱性的眼睛疲劳,很明显和经络有关,其治疗方法当然也离不开

  经络。

  具体他说,就是刺激手掌内的“心包区”,位于食指指甲下方、大肠经

  的商阳穴,以及小肠经的,位于小指指甲下方的少泽穴。

  【药茶疗法】

  1。花生叶茶

  用料:花生叶。

  制用:洗净晒干揉碎成粗未。每用十克,放入茶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宁心安神。

  主治:心神不宁所致的失眠。

  选按:本品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叶,有安神宁心功效,据报道,用本品

  治疗失眠一般用药四至七剂后,睡眠情况即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四),一九六○。

  2。灯芯竹叶茶

  用料:灯芯草五克,鲜竹叶三十克。

  制用:共制粗末,水煎代茶饮。

  功效:清心安神。

  选按:灯心草、竹叶均入心经,性味甘淡寒。灯芯草《北方常用中草药

  手册》言其能“清热安神,利水通淋”。《西藏常用中草药》载:“治心烦

  不寐”。竹叶《本草正》云其:“退虚热烦躁不眠”。《药品化义》有“竹

  叶清香透心,微若凉热,气味俱清,《经》日,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

  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3。柿树叶茶

  用料:柿树叶

  制用:洗净切碎,每用十克,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效:宁心安神。

  选按:药理研究证明,鲜柿叶含维生素c 两千七百毫克/一百克,并含

  (十)无色飞燕草素一三一葡萄糖甙。还含黄酮甙。其性凉,味苦、酸、涩。

  有降压作用。亦有安神功能,可用于防治失眠。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脑清茶

  用料:炒决明子二百五十克,甘菊、夏枯草、桔饼、首乌、五味子各三

  十克,麦冬、枸杞、桂圆肉各六十克,黑桑堪一百二十克。

  制用:上药共制粗末,每用十五克,沸水冲泡代茶饮。一日两次。

  功效:清肝明目,荣脑益智。

  选按:方中决明子、甘菊、夏枯草清肝火,首乌、五味子、枸杞、麦冬、

  桑堪滋养肾阴。诸药配合能清肝明目,荣脑益智。适用于心肝肾阴亏虚火旺

  所致的失眠,脑神经衰弱症。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六),一九八四。

  5。安神茶

  用料:龙齿九克,石菖蒲三克。

  制用:将煅龙齿研末,石菖蒲切碎,水煎代茶饮。

  功效:镇惊安神。

  选按:方中石菖蒲入心、脾经,具开窍安神之作用,《神农本草经》称

  本药可“开心孔,补五脏”。据药理研究,石菖蒲水煎剂对动物有镇静作用。

  龙齿归心肝经,可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治心悸、惊痫诸症。两药合用,旨

  在宁心安神。故本方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仲,睡卧不宁,头昏目眩等症。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6。柏子仁茶

  用料:柏子仁。

  制用:除去柏子仁残壳和种皮,轻轻捣碎,每用十至十五克,放入茶杯

  中,沸水冲泡代茶饮。

  选按:柏子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味甘而有油腻感,气微香,性平

  无毒,入心、肝、脾。《神农本草经》列作“上品”,说它“主惊悸,安五

  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本草纲目》载:“养心气,润肾燥,益智宁神”。明·贾所学《药品化义》

  还说它“香气透心,体润滋血。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忡。。皆养心血之功

  也”。临床实践证明:它是一味理想的滋补强壮,养心安神良药。故本方适

  用于血虚不能养心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以及老年及产后血虚肠燥便秘等

  症。

  来源:《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

  7。菖蒲茶

  用料:九节菖蒲一点五克,酸梅肉两枚,大枣肉两枚,赤砂糖适量。

  制用:先将菖蒲撕成丝状,共放入茶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功效:芳香开窍,宁心安神。

  选按:九节菖蒲,又名石菖蒲。《重庆堂随笔》载:“石菖蒲,舒心气,

  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本经逢原》亦云:“菖蒲,心气不

  足者宜之。”据研究,本品含挥发油,有显著的镇静作用,酸梅肉酸温,《日

  华子本草》载其能“令人得睡”。大枣味甘,能益气养心安神。故本方运用

  于心气不足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宁等症,

  来源:《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

  8。青茶十克,茉莉花和石菖蒲各六克。

  制用:共研粗末,沸水冲泡,每日一剂。

  【药酒疗法】

  1。用料:桂圆肉二百五十克,白酒(六十度)四百毫升。

  制用:将桂圆肉切碎,装入磁瓶中,以酒浸泡十五至二十日。每日两次,

  每次十至二十毫升。

  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心悸等症。

  2,用料:核桃仁十克,白糖二十克,黄酒五十毫升。

  制用:将核桃仁、白糖共捣成泥状,加入黄酒,用文火煮十分钟,每日

  食用两次。

  3。用料:菌灵芝三十克(切碎),白酒五百毫升。

  制用:将菌灵芝浸泡在白酒中十五日,密封,每日摇动数次。每日饮一

  至两次,每次十毫升左右,长期饮用可见效。

  4。用料:女贞子二百五千克,米酒五百毫升。

  制用:共浸三至四周,每天一至两次,按各人酒量酌饮。

  5。用料:白人参五十克,六十度白酒五百毫升。

  制用:将人参捣碎,加入酒瓶,密封十五日,每日振摇一次。半月后开

  瓶饮用,随饮随添加白酒至五百毫升。每日晚餐时饮用十至三十毫升。

  6。用料:灵芝三十克,丹参五克,三七五克,白酒五百毫升。

  制用:共入瓶内浸泡,密封十五日即成。随意饮用,主治神经衰弱、失

  眠。

  7。用料:生枸杞五百克,白酒两千毫升。

  制用:将生枸杞捣碎,入绢袋,放于酒坛密闭,冷浸两周。每日三次,

  每次一小酒盅。

  8。猪脊髓一具、黄酒五百毫升。

  制用:将猪脊髓切碎,同黄酒放砂锅内煮烂,分二至三次吃。

  9。用料:黄精五十克,首乌三十克,杞子三十克,洒一千毫升。

  制用:共浸于酒坛内,密封七日后饮用,每日三次,空腹饮用,每次一

  至两小杯。

  【醋蛋疗法】

  1。醋饮方

  用料:醋一汤匙。

  制用:一汤匙醋冲一杯冷开水或温开水喝下。

  主治:失眠。

  2。杞枣鸡蛋方

  用料:杞子二十克,大枣七枚、鸡蛋两枚。

  制用:将杞子、大枣与鸡蛋同煮,至蛋熟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每

  日或隔日服一次。一般三次左右即可见效。

  主治: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

  3。蛋奶方

  用料:牛奶二百五十毫升,鸡蛋两枚,红糖适量。

  制用:将鸡蛋、牛奶、红糖搅匀煮熟。临睡前吃,连服十日为一疗程。

  主治:失眠。

  4。百合蛋方

  用料:百合七枚,鸡蛋两枚。

  制用:百合水浸一夜,当百合出沫时另换净水四百毫升煮至二百毫升,

  去渣,打入鸡蛋黄两只搅匀。顿服,每日一次。

  主治:热病后期,阴虚火旺,心烦不安,失眠,具有特效。

  5。小米鸡蛋方

  用料:小米五十克,鸡蛋一枚。制用:将小米煮成粥,打入鸡蛋一枚,

  稍煮即可,临睡前用热水泡脚,然后吃蛋粥。

  主治:长期失眠者。

  【食疗】

  1。桑椹茶

  用料:桑椹十五克。

  制用:以桑椹煮水代茶饮。

  功效:滋补肾阴,清心降火。

  主治:病后体虚,心肾不交所致失眠、梦遗、滑精、心悸、健忘。

  来源:民间验方。

  2,龙眼洋参饮

  用料:龙眼肉三十克,西洋参六克,白糖少许。

  制用:将人参浸润切片;龙眼肉去杂质洗净,放入盆内,加入白糖,再

  加适量水,置沸水锅内蒸四十至五十分钟即成。早晚服用,吃人参、龙眼肉,

  饮药液。

  功效:养心血,宁心神。主治: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症。

  来源:民间验方。

  3。桃仁朱砂酒

  用料:桃仁一百克,朱砂十克。制用:将桃仁烫浸去皮尖,麸炒微黄研

  细碎,朱砂细研后,用醇酒五百克浸桃仁于净器中,封口煮沸,取下候冷,

  再放入朱砂细末,搅动令匀。不拘时,每次温饮一至两小杯。

  功效:活血安神。主治:心悸怔忡,面色不华,筋脉挛急疼痛。

  禁忌:勿食羊血,孕妇不宜用。

  来源:《太平圣惠方》。

  4。白石英酒

  用料:白石英二百五十克,磁石二百五十克,醋五十克,白酒一千克。

  制用:将白石英及醋锻磁石放入纱布袋,贮置于净器中,以酒浸之,密

  封,每二日搅拌一次,浸泡十五天即成。将酒烫热随意饮用。

  功效:温补肝肾,安心神。

  主治:心神不安,惊悸谵忘,阳痿,小便不利,黄疸,石淋,风寒湿痹

  证。

  禁忌:元气下降者忌服。

  来源:民间验方。

  5。小麦红枣粥

  用料:小麦五十克,糯米一百克,红枣五十枚,桂圆肉十五克,白糖二

  十克。

  制用:将小麦淘洗净,加热水浸胀,倾入锅中煮熟取汁水,加入淘洗净

  的大米、洗净去核的大枣,切成粒的桂圆肉,共煮成粥,起锅时,加白糖食

  之。凡病人自汗盗汗较重,将小麦用量增至一百克,每个疗程四至五天,每

  天眼二至三次。趁温热食之。生小麦性热,陈小麦性平,小麦面甘温,可据

  情况选用。

  功效:养心益肾,清热止汗,补益脾胃,除烦止渴。

  主治:心气不足,怔仲不安,烦热失眠,妇女脏躁,自汗、盗汗、脾虚

  泄泻等。

  来源:《本草纲目》。

  6。酸枣仁粥

  用料:酸枣仁(生、熟均可)三十克,粳米一百克。

  制用:将酸枣仁捣碎,浓煎取汁,再以淘洗净的粳米煮粥,米半熟时,

  加入酸枣仁汤,同煮成粥。每晚餐温热眼食。

  功效:养肝、宁心、安神、止汗。

  主治:心悸怔忡,自汗盗汗,失眠少寐等。

  来源:《太平圣惠方》

  7。蛋黄油

  用料:鸡蛋一百个。

  制用:将煮熟的鸡蛋剥去皮,取去蛋黄放入铁锅内,以文火煎熬出蛋黄

  油约五百克,每日服两次,每次一茶匙。,连续服用。

  主治:心律不齐。

  来源:民间验方。

  8。百合脯

  用料:生百合三十至六十克,蜂蜜一至三匙。

  制用,将生百合用清水洗净放入碗内,上面浇蜂蜜,然后将百合及蜂蜜

  蒸熟(约三十分钟),取出后或烘干或风净即成。睡前服适量。

  主治:神经衰弱,睡眠不宁,惊悸易醒。

  来源:民间验方。

  9。百合枣粉冻

  用料:鲜百合六十克,生、熟枣仁各十五克,洋粉五克。

  制用:将鲜百合用清水浸一昼夜,加生、熟枣仁同煎至百合煮熟,去百

  合、枣仁留汤三百毫升,加入洋粉,烧开至洋粉溶化,起锅倒入盘内晾谅,

  切块加糖水即成。

  主治:失眠。

  来源:民间验方。

  10。牛(羊)肝大枣汤

  用料:牛或羊肝二百五十哀,大枣十五枚。

  制用:将牛或羊肝切片与大枣共煮眼食。

  功效:补心气,养阴血。

  主治:心悸乏力。

  来源:民间验方。

  11。白面鸡蛋饼用料:鸡蛋清五枚,白面适量,淡豆鼓六十克,适量的葱、

  姜、盐等调味品。

  制用:鸡蛋清白面相和作饼,淡豆鼓煮取浓汁,再把蛋清面饼放入豆鼓

  中煮熟,加适当调料,随意食用。

  功效:扶正健脾。

  主治:脾胃虚弱见食呕吐,羸瘦无力。

  来源:民间验方。

  12。面姜羊肉鸡蛋清用料:白面一百二十克,生姜汁三十毫升,羊肉一百

  二十克,鸡蛋清两枚。

  制用,将羊肉切碎,调入姜、葱、盐煮汤,用蛋清、姜汁和白面作饼放

  入羊肉汤内煮熟,空腹当主食服用。

  功效:补虚和中。

  主治:脾胃虚弱,身体羸瘦等亏损病症。

  来源:民间验方。

  13。茯苓米饼用料:茯苓细粉、米粉、白糖各等分。

  制用:用水将茯苓、米粉、白糖调成糊,以微火在平锅里推烙成极薄煎

  饼,经常随量小吃。

  14。猪肉莲子汤用料:瘦猪肉二百五十克,莲子三十克,百合三十克。

  制用:共放砂锅中加水煮熟,调味后服用。

  15。淮山猪脑饮用料:猪脑一具,淮山药三十克,枸杞子十克,加水炖服。

  16。黑芝麻核桃饼

  用料:黑芝麻二百五十克,核桃仁二百五十克,红砂糖五

  百克。制用:先将红砂糖放锅中,加水少许,熬成稠膏,加入炒熟的芝

  麻、核桃仁,调匀,趁热倒入表面涂有麻油的大盘中,待稍冷,压平切块,

  随意食用。

  【偏方】

  1。药物:大葱(取白)一百五十克。

  制用:将大葱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入

  梦。

  主治:神经衰弱之失眠。

  2。药物:龙眼肉四至六枚,莲子、黄实各二十克。

  制用:水煎汤。于睡前眼,连眼三至五天。

  功效:补血安神。用治神经衰弱之心悸、自汗盗汗、夜不能寐等。

  3。药物:猪心一千克,葱、姜、豆鼓、酱油、面酱、黄酒各适量。

  制用:猪心洗净,放锅内,入葱等全部调料,加水小火煨,熟烂后,收

  汁。待凉,改刀将猪心切成片,摆在盘内佐餐食用。

  功效:补虚益血,镇静安神。适于心血亏损、心悸失眠、忧烦等症患者

  食用。

  4。大枣葱白汤治失眠药物:

  大枣十五个,葱白八根,白糖五克。制用:加水两碗煮成一碗,临睡前

  一次服完。

  功效:用治神经衰弱失眠症。注:临睡前用热水烫脚,多泡些时间,水

  凉再加热水,随烫随饮大枣葱白汤,疗效更好。

  5。猪心大枣治血虚心悸药物:猪心一个,大枣十五克。

  制用:猪心带血破开,放入大枣,置碗内加水,蒸熟食之。

  功效:安神定惊。治血虚心悸、心慌症。

  6。毛鸡蛋补虚损止眩晕药物:毛鸡蛋(孵化胚胎),食盐各适量。

  制用:将毛蛋蒸熟,以食盐蘸食。每次饭前吃一个,一日二三次。

  功效:治头晕眼黑,四肢无力症。

  7。药物:五味子十克,蜂蜜三十克。

  制用:水煎五味子,冲蜂蜜服用,每日一次。

  注:腹泻者禁用。

  8。药物:山楂三十克,玉米叶三十克,槐叶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9。药物:枸杞子三十克,梨树枝三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10。药物:海带三十克,大枣十个,苡仁二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11。药物:丝瓜络三十克,丹皮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12。药物:苍耳叶十五克,苍术十二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

  13。药物:白蒺藜三十克,桂枝三克,冰糖二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

  14。药物:丹参十五克,丹皮十五克,桃仁十二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注:孕妇慎用。

  15。药物:

  制乳香十二克,菊花二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

  16。鳖甲三十克(醋炒),鲜鸡蛋一个。

  制甲:水煎鳖甲,用其汤液趁热冲开鸡蛋服用,每日一至两次。

  17。药物:沙参十克,天冬十五克,防风十五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18。药物:蜈蚣一条,百合十五克,合欢花三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19。药物:铁矿石三十克,天麻十五克,菊花十五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20。药物:鲜蚯蚓三十克,棉花根三十克,猪骨六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

  21。药物:苦瓜三十克,杏仁十二克,炙甘草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

  【验方】

  一、健脾益气、补血安神的方药

  1。药物:铁落二十一克,大枣二十一个。

  制用:将大枣煮熟去核,捣为泥状,铁落研为细末,拌匀,制成四丸,

  早晚各服两丸,连服两日。

  2。药物:阴地蕨二十四克,柏子仁九克,大枣七枚。

  制用:水煎早晚分服。

  二、补气生津、养血安神的方药

  1。药物:太子参六十克,朱砂十五克,琥珀十五克,薄荷十克,蔻仁十

  克。

  制用,先将太子参、薄荷、寇仁烘干,加工成粉,然后同朱砂、琥珀混

  匀,分为二十包,早晚各服一包。

  三、滋肾生津、宁心安神的方药

  1。药物:五味子五十克,蜂蜜一百克,白开水三百五十克。

  制用:共泡在瓶里,七天为宜(为一付)。七日内分服。喝完一付后,

  可在原瓶内再加入蜂蜜一百克,凉白开水四百克备用。一疗程七至十天,轻

  者一疗程,重者两至三疗程。

  2。药物:丹参三十至九十克,夜交藤三十至六十克,生地三十克,百合

  三十克,五味子十五克。

  制用:水煎服,午睡前和晚睡前一小时分服。

  【秘方】

  1。主治:虚劳头昏脑痛(神经衰弱),头疼失眼

  药物:黑芝麻三十克,明天麻、焦黄柏各十二克,破故纸十五克,焦枣

  仁,大枸杞各二十四克,血茸片一点五克。

  制用: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眼四点五克,开水送下,如头痛甚

  者加羌活、蒿本;失眠甚者加重焦枣仁;记忆力减退者,加重茸参。

  来源:陕西长安县党志宽家传方

  2。主治:失眠。

  药物:白芍六十克,鸡肝一具。

  制用:先煎白芍去渣后,把鸡肝捣烂,煎温服。

  来源:广西博白县李庆英师传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