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计划在年底将自己的屋子整理一下,将房子从新布置一下。巧玲说自己年底没有空,就让琳子帮帮手吧,等腊月二十八放假,一起到宋埠去买一些床上用品和一些日常用品,顺便把糖果也一起买回来。巧玲于是给了王明五百元钱,让他托队长去棉花采购站买几床棉絮,到家具厂买个穿衣柜和五屉柜,就不要其他什么大件,关键是妈妈要来,巧玲不想妈妈看到她的生活很寒酸,放心不下她。她说无论如何一定要队长帮这个忙。
第八章 春天的故事 (28)
1月30日一大早,王明就起床了,他直接去找队长。队长也刚刚起床,蹲在门口刷牙,见王明急匆匆来找他,口里满是牙膏,就冲着王明点点头,示意他到屋里坐。
王明进屋,正好遇上队长老婆在堂屋,正在扣棉袄的扣子。见王明来了,满脸笑容地说:
“秀才,你大早的,找队长啥事?”
“我来找队长帮忙的。”
队长老婆故意走进王明,将本已经很丰满的胸脯,对着王明挺了又挺,慢慢地扣着扣子。王明根本就不敢抬头,低着头看着地上。
“秀才,是不是要结婚,是不是要置办些东西,找你大哥帮忙?”
“是,我不知要办什么东西,前天下午我就想找你,可是……?”
队长老婆一听前天,脸色突变,但又很快恢复过来。用火辣辣地眼神看着王明,好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哦,你前天来找过我?”队长老婆眼睛死死地盯着王明。
“不,没有,后来我有事,就没有来。”
“哦,你真没有来?”队长老婆一再追问着王明。
“谁没有来呀?”队长刷完牙,走进堂屋打断他们的谈话。
“哦,巧玲没有来,她去上班去了。”王明急忙转开话题回答队长。
“秀才,你找我是不是你结婚的事?”
“是,队长。我想找你帮帮忙。”
“现在急了吧,还是女人好吧!冬天被子里暖和吧。”
“看队长说那里去了,我还是一个人睡呢。”王明知道队长在说什么,也就含含糊糊地回答他。
“不会吧,秀才,那有猫不吃鱼的。”队长老婆在一旁插着话。
“不说了,秀才,你找我又什么事?”
“我想托你帮我买几床棉絮,还有穿衣柜和五屉柜,不知你能不能帮我?”王明递给队长一支烟,又帮他点燃。
“就这啊,没问题,钱你准备没有?”
“已经准备好了。”
“那等下吃完早饭,我和你一起到宋埠去,我们八点半出发。秀才你吃早饭没有?”
“吃过,那我八点半再来。”
“秀才,不在这里吃点? ”队长老婆在厨房做早饭,见王明要走,想留住王明在她家里吃早饭,也想顺便探探王明,前天到底来过自己家里没有。王明知道她的意思,但还是尽可能地回避她,他不想看到她那火辣辣地眼睛, 还有故意挺着的胸脯。
“不啦,你们吃吧!”王明急忙走出队长的家。
回到琳子家,巧玲已经上班去了。琳子正在吃馒头,见哥哥又匆匆忙忙回来,就问:“哥,怎么啦?队长不在家吗?”
“在家,人家还没有吃早饭呢?队长答应帮我,等下就走。”王明拿过琳子手中未吃完馒头,狠狠地咬了一口。
“哥,你怎么啦,你是不是不舒服?”
“不舒服,那有能吃的。”
“哦,我摸摸你,看烧不烧。”琳子伸手试王明的额头,没有发现发烧,有故意地说:“是不是,队长又和你开玩笑。”
“哎呀,就你话多,瞎猜瞎猜的。你中午把鱼都挂起来,滤滤水,想吃就煮一条,我下午回来。”
“嗯,你早去早回。”
天晴了,路更加难走,果园的土质就是,晴天地是挖也挖不动,雨天是泥巴丢也丢不掉。
队长和王明没有骑自行车,就走小路往宋埠去。
事情办得很顺利,队长的熟人很多,他先找到采购站的主任,是队长的同乡,听说是一个村的,关系不一般。主任二话没说就带他们到门市部买了两床棉絮,还帮他们联系了家具厂的厂长,家具的事也很快地解决了,下午就可以拉回去。
中午,主任请队长和王明在餐馆吃饭,听队长介绍王明是知青,而且不愿回城,愿意继续在果园工作,场部还要送他去学习专业知识。主任连连称赞王明是有志向,有抱负的年青人,日后一定有出息。在当今这么好的政策下,谁都想大显身手,把压抑多年的聪明才智都用出来,改变停滞多年的生活步伐。从人们的笑容,穿戴,碗里吃的东西,就可以看出的确都变了,变的速度让大家有点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来得太突然,但这是必然会发生的。就像天气一样,不可能总是雨天,也不可能总是晴天,风雨过后必定是艳阳高照。
下午,队长和王明在主任再三帮助下,找了一辆拖拉机,将买的家具一车拉回果园。王明见人就说队长的面子真大,走到哪里,都有人接待他,要什么东西只要一开口,没有什么办不到。自己结婚的这些家具不是队长帮忙,找谁都买不到的。
晚上,王明硬是拉队长到家里喝酒,巧玲和琳子说要好好谢谢队长。就炒了一大桌的菜,热情地招待队长。
本来,王明叫了队长老婆一起来吃饭,可是队长说家里还有事情没有做完,不让她来。王明看到队长老婆的眼神,知道她很不高兴,就没有多说,听从队长的安排。
两人喝了两瓶高粱酒,队长一直说高粱酒,没有陈秀酿的好喝,不纯,口感不好。王明已经昏昏沉沉,但从队长的口口声声地说着陈秀,王明隐隐 感到队长和陈秀的关系绝对不一般,看队长的表情,他们之间肯定发生了什么,但现在也无法考证,陈秀已经离开果园很久了。而队长一直对她念念不忘,稍微明白事理的人都会看出,这其中的暧昧关系。王明半懂半糊涂地听队长在那里高谈阔论,怪不得他不要自己的老婆来吃饭,这些事情肯定不能让他的老婆知道。也许是队长思念陈秀,压抑在心中很久,无法向任何人诉说,平时他很喜欢王明,已经把王明当作很好的知己,今天刚好借酒兴,一吐为快。王明知道这些事,只能意惑不能言传。
王明支开了巧玲和琳子,是不想让她们知道这些事,队长对自己已经很好,作为朋友也应为朋友的私事保密,何况队长是领导,更应该保守秘密。
队长似乎还没有喝多,王明执意要送他回去,队长还是坚持要自己走,虽步伐有点乱,但走得还是比较稳,起码比王明稳多了。王明没有扶队长,但还是陪着队长走到他家的门口,看着他歪歪斜斜地走进屋里。
王明一回到屋里,就摔了一跤,头撞在桌子上,酒即刻清醒了,王明用手摸了摸头,鲜血已经流了出来。巧玲和琳子听到堂屋扑通响,估计是王明摔倒,出来一看,果真如此,王明顿在地上嗷嗷地叫,鲜血已经从额头流了出来。巧玲赶紧进里屋拿出药箱,给王明清洗伤口,伤口不大,只是划开了一小道口子,幸好自己是护士,护理常识懂,很快就包扎好。这每天背来背去的药箱,终于有用去了,而且还是给自己人用。
第八章 春天的故事 (29)
场里的流感终于得到遏制,还主要是药品的及时解决,才有效的得到整治。病人一天比一天少了很多,医务室没有前段时间那样人满为患。罗医生和巧玲心里轻松了很多。罗医生说忙完这几天就可以放年假,巧玲可以有时间去准备自己结婚的事。
中午十点钟的时候,巧玲刚刚给一个工人打完针。这时,场部主任急急忙忙来到医务室,叫巧玲到场部去接电话,而且很急。巧玲不知道是谁打来的电话,自己在场里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未有人打电话找她,是谁呢?除了自己爸妈知道自己在果园工作,没有其他人知道呀?带着疑问,巧玲急忙到场部办公室。
场办没有其他人,只有主任一个人在上班。巧玲拿起电话,就说:“喂,请问你是谁?”
“玲儿,我是妈妈呀。”是巧玲妈妈的声音,还是那样宏亮。
“是妈妈,您好吗!”巧玲很激动,握电话的手在微微发抖。主任搬来一张椅子给巧玲,示意她坐下来说。
“玲儿,你还好吧!王明和琳子也好吧!我很想念你们!”
“妈,我们都好,你过得还好吧!工作的事怎么样?”
“妈就是为这事才给你打电话的。我的事已经解决了,解决了。”
“那好呀,妈,单位怎么说?”
“给我平反了,恢复原职。我已经回单位上班了。”
“真的呀!妈,您已经上班了。”
“我现在就在办公室给你打电话的。我的岗位组织上给我调整了,我不再是办公室的主任,现在安排在工会办公室任工会主席兼妇联主任,组织上主要考虑到我的家庭情况,才作调整的。对这职务我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能为国家工作,我就心满意足啦!还有,几年的工资都补发给了我,我们家现在搬到县社住了,昨天搬的。房子很大很好,你肯定喜欢。”
“妈,我好高兴,您让我可以放心了,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我过年不回来,您干脆到我这里来过年吧。初八,我结婚,您能来吗?”
“我年底还很忙,要到老干部和离退休职工家里去慰问,估计不能来,你结婚,我一定要来的。还有,玲儿,你爸有消息了,他写信回来了,昨天我收到的,他在新疆建设兵团做事,他很想念你。他打算回来,向组织自首,将自己的问题说清楚。他再三说他很想你,很想回家。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商业局领导,他们也欢迎他回来,组织上会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件事,我想也是,该怎样就怎样,态度诚恳,组织上也会考虑的,只要人好好的,能回来,我就心满意足了。我都得尊重事实,遵守国家的法律。”
“妈,说实话我也想爸爸,他能回来,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组织上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们一家可以团圆就是最好的事。”巧玲没有预测到今天是什么好事都一块来到了,她内心很激动,仿佛眼前的一切布是真的一样。但现实中,这些事真真切切地发生了,而且就在这一刻。
“玲儿,你还在上班,我就不多说了,反正要说的都说了,你不用担心我,你自己结婚的事,好好办一下,妈妈没时间帮你,对不起你。钱够不够用,妈这里有。”
“妈,您忙吧!我结婚的事,我会安排好的。钱,我和王明还有点,就不用了,多钱多用,少钱少用。您注意身体,还有初八一定要来。”
“好,你们也要注意身体,天气冷,多穿点衣服,妈妈还有事,就挂线了。”
“好,妈妈,再见!”
“玲儿再见!”
巧玲放下电话,蹦地跳了起来,看见场办主任还在上班,伸伸舌头,笑着对主任说:“打搅您了主任,谢谢您!”
“巧玲,你刚才和谁在通话,说了这么长的时间。”
“我妈妈。”
“你妈妈,她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对,我刚才好像听到你说什么主席?”
“哦,我妈是工会主席。”
“在哪个部门?”主任很感兴趣,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走到巧玲的身边,好奇地问。
“在县供销社工作。”
“怎么以前没有听你说呢?”
“你也没有问啦。”
“那你爸爸在什么部门工作呢?”
“我爸以前是商业局的局长,不过现在不是。主任,我还要去打针,我先走了,再见!”
巧玲迅速离开场办,她也觉得自己家的事,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自己爸爸的事也很快会有结论的。巧玲也是个明白的女孩,她深深感到现在不同以前,以前什么也不能说,也不敢说,能说的永远是带有样板的话语,人们之间没有交流,相互戒备,精神是高度地紧张。而现在一切都变了,人们之间的紧张气氛消失了,多了很多交流,多了很多笑容,多了很多信任,多了很多帮助。处处充满着生机,充满着希望。
晚上,巧玲将妈妈和爸爸的事对王明和琳子说了,三个人都很高兴。笼罩在巧玲心灵上的阴霾已经消失了,她现在可以伸直腰身,大大方方地工作和生活,不再怕别人在背后指责她,唾骂她。她和王明的生活又有更好的,身上的包袱轻了,前进的步伐会更轻松,更自如!
第八章 春天的故事 (30)
2月2日,腊月二十八。
二队今天吃团年饭。巧玲也是今天开始放年假,受队长的邀请,巧玲参加队里的吃团年饭。场部领导也会出席各队每年举行的团年饭,其热闹场面是相当壮观的。
天完全放晴了,雪基本都已融化,早晚还有点冷,渠道里还结了薄薄的冰,在阳光的照射下,又会很快地消失。队里的大人和小孩都起得很早,大人都要到食堂帮忙,小孩子们在一旁焦急地等待,偶尔有小孩会在人群中点燃一个鞭炮,吓得大人们丢掉手中的活,去追捣乱的孩子。队长看到了又训斥大人,在腊时腊月的打孩子,队长对生产队的孩子都看得很重,无论是谁家的孩子,他都喜欢,可能是他的孩子生得太晚的缘故,他觉得孩子是果园的未来,他们这一代人终究会老,果园这么大的产业也需要人来延续。平时哪家打骂孩子他都要去看看是为什么,所以孩子们见了队长都有一种亲切感,是孩子们的保护神。更何况马上要过年,他更不容许大人们打骂孩子。
团年饭是将各种菜分开炒,分别装在一个个大盆子里,再等到开席时,各家各户拿着自己家脸盆之类的餐具排队打菜,没有什么汤菜,全是一个个很硬的炒菜,主要是猪肉菜最多。全队工人和小孩子一年就等着这一天,可以松开裤腰带,放开肚皮吃。哪怕肚皮涨得不得了,眼睛依然是还没有饱,恨不得要将所有的肉都吃进肚里。因为这一餐是免费的,再平时也吃不到这么多的好菜,有这样机会,谁都不会放过。
临近中午,队长通知各家,将自己家的饭桌都搬到食堂的门口,一字排开,椅子都要摆好。特别是小孩不要再乱跑,都坐在自家的饭桌边,等下场部的领导来了,要检查的。大家一听场部领导要来,都变得很规矩,小孩子们最怕领导,一听说领导要来,都老实很多,一个个趴在桌子边,眼睛都朝同一个方向,就是食堂的出菜口。最忙碌的是大人们,天气又冷,又是洗菜又是切肉的,女工人主要是洗菜切菜,收拾食堂内部的事,男工人们主要是挑水,劈柴,帮助搬桌子,协助厨师炒菜。
每年年底,队里就会把生产队养的猪,杀掉五头,一头用在吃团年饭上,另外四头,分给工人们过年吃。场部有通知,每个生产队养猪的规定不能废除,虽说现在已经责任到人,公与私的问题很明显,但养猪的事完全是为了全体工人们,也是场部的一种福利方式。喂猪的事平时就由厨师负责,每家每户轮流负责猪舍的卫生。不过这事工人们都没有任何怨言,都愿意做,大家愿意做的事才是大家认为好的事。
团年饭在十二点整的时候准时开始,场部领导讲了一番话,大意是大家一年辛苦了,今年场部的收成不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大家在来年再接再厉,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激动人心的话语,赢得全队工人和小孩的热烈掌声。队长随即宣布团年饭开始,话音一落,鞭炮齐鸣,此时比任何时候都热闹,让人激动不已。
接下来就是排队打菜,工人们很自觉地排好队,个个拿着一个脸盆,小孩们坐在桌边等着不耐烦,大胆的男孩就用筷子敲着碗,声音铛铛地响,极为悦耳,接着孩子们都敲了起来。有大孩子就建议,一个桌子派一个代表出来唱一首歌。
建议得到场部领导的支持,由队长组织,挨个桌子选定唱歌的孩子,任务是必须唱,不管会不会唱,都得唱,不唱可以,从桌子底下钻过去。我们这些小孩,都知道钻桌子是狗的专长,我们是人不能做这事。很快每桌的代表选了出来,按照桌子排列的顺序开始唱。队长还强调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全部唱完,才能动筷子,他自己负责监督。
首先唱的是王明这一桌,因为这一桌没有小孩,但为了活跃气氛,也必须唱。后来有工人建议由王明和巧玲来个二人对唱,就唱天仙配里《夫妻双双把家还》。全队所有的人都拍手叫好,大家都知道王明很会唱黄梅戏,巧玲平时在王明的带领下,也唱得不错,队里很多工人都听过他们俩唱的戏,应该是最佳搭配。
在热烈地掌声中,王明和巧玲唱起了黄梅戏。那声调,那每一个动作,那每一个眼神,都有板有眼的。队长说秀才就是秀才,做什么都好,做什么都像,队长像是一个临时的司仪一样,在各个桌子间穿梭着,号召大家鼓掌。气氛极为高昂。
接下来的唱歌就顺着往下进行,有的唱《洪湖水浪打浪》、有的唱《东方红》、有的唱《南泥湾》、有的干脆就背毛主席语录。这场简单地歌会,是建场以来,第一次举行,而且是在吃团年饭的时候举行。场长说这个饭前节目,要到各个生产队去推广,让每一个生产队的工人在饭前活跃气氛,破除以前沉闷,死气沉沉的场面,过年嘛就应该喜气洋洋,忘掉一年的辛苦,只有这个时候才是工人们最轻松、最开心的时刻,谁也不谈工作,谁也不许说破口的话,平时的磕磕绊绊在今天吃完年饭后,一笔勾销,任何人不得计较。
领导的作用就不一样,话一出,就赢得全体工人的热烈掌声。大家认为一切事本来就是这样,大家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包容,相互宽容,多大的沟壑也会填平。平时邻居间的一句半句话的不和,只要一个笑脸,什么问题都会解决。在这团年饭上,邻里之间相互一举杯,彼此的祝福、问候,又是一家人,多少年来,果园人最让人值得称赞的就是,不论你来自什么地方,不论你的成分如何,也不能你是背多大的罪来到果园,没有任何人欺负你,排斥你,作践你,大家彼此平等,大家是一条船上的船员,任波涛多么汹涌,风浪多么猛烈,任船身多么摇晃,大家都会彼此照顾,没有一个人会将你推下船。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果园人都走过来了,再大的风雨都经历过,生活中的一些小的波折,没有谁顶不过的。
团年饭在热闹的气氛中进行,又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今年最让工人们不爽的是,没有纯正的高粱酒喝,虽说队里也买了不少高粱酒,但大家都说这酒不纯,没有陈秀的酒好喝。说者无心,可这深深刺痛了队长的心,更加唤起他对陈秀的思念,似乎他对陈秀的好感有点刻骨铭心,平时只要一拿起酒瓶,他就会很自然想起陈秀,以后多少年,他都有这种感觉。他不得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道理。
第八章 春天的故事 (31)
腊月二十九,天气晴朗。
王明和巧玲定在今天到宋埠去,买结婚的东西。按照巧玲的意思,结婚虽说是一个人一生的一件大事,但有很多东西必须从简,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王明是一切都听她的,他喜欢巧玲最大的原因就是巧玲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做事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雷厉风行。她有文化、有头脑,是个知识女性,在果园里,像她这样女工人极少,可以说没有,她有很好的家庭条件,可她放弃,她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正像她平时爱和王明说的一句话一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王明执意要买件像样的衣服给巧玲,但一看价钱,让王明和巧玲直伸舌头,一套衣服要八十多块钱,虽说两人还有点积蓄,可巧玲不想多用,因为王明过完年就要去读书,手头的钱要让他去读书。选来选去,王明还是给巧玲买了件红色棉袄和一条咔叽布的深蓝色的裤子,一套才五十八块,这让巧玲很高兴,钱少用不说,关键是王明说新娘出嫁的那天必须穿红衣服,再说巧玲的身材又好,穿什么都好看,连供销社的营业员都赞不绝口。
巧玲摸摸刚买的衣服,又看看柜台货架上挂着一件带拉链的粉红色夹克,样子很新颖,王明就让售货员拿过来看看。巧玲试了试,对王明说:“王明,我想给琳子买件衣服,你看这件怎么样?”
王明一看标价,六十多,王明说:“巧玲,这件好是好,就是……?”
“王明,琳子是个好女孩,刚失去爸爸,我们应该多给她点关怀,她已经视我们俩是她真正的亲人,不看价钱,就给她买这件吧!”
“我听你的安排,那就买这件吧,售货员,我买这件。”
“好,你们应该是果园场的吧!”
“你怎么知道?”巧玲好奇地问。
“只有你们果园场的人才买得起这样的衣服。同志,一共是六十二元钱。”
“哦,我们果园场的名声不小啊,六十二块,给你。”
“是呀,现在只有你们果园场的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很好,你们没钱,那还有谁有钱,我们都不如你们。说实话,我们供销社贵的东西,专门是准备卖给你们的。你们有学问,一看就知道,会买东西。”
“你对我们果园场评价很高啊!”王明接过售货员手中的衣服,称赞售货员。
“本来就是嘛,你们慢走啊!欢迎再来!”
两人在供销社买二百多块钱的东西,自行车上挂着大包小包的,王明在前推着,巧玲跟在后面。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临近春节,来买年货的,来卖年货的,挤满了街道的两边,叫卖声,讨价声,争吵声,叫骂声,此起彼伏。王明和巧玲好不容易挤出人群,王明说要到新华书店去买年画和纸。
书店是木质结构的老房子,进门有两根大大地木柱,支撑着整个木房子,靠墙的货架上摆着整整齐齐的书籍,玻璃柜台里摆着小人书、学生专用的书籍。书的种类比以前多了很多种。
书店里人很多,主要是买年画。王明买了一张毛主席的画像,还有几张电影年画。他对巧玲说,结婚的新房也要布置,房子里能换新的都换新的,不想看到以前简陋的样子。巧玲同意王明的说法,说现在是八十年代,一个新的世纪刚刚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刚刚起步,再说现在的生活状况比以前好了很多,也应该改变生活面貌。
回到队里,琳子见给自己买了新衣服,高兴的哭了起来,说哥姐自己舍不得买新衣,给自己买,心里过意不去,自己又没有什么送给哥姐。巧玲说都是一家人,不必算得那么清楚,只要你开心,哥姐就很满意。
天黑的时候,天气骤然变冷了,刺骨的北方又无情地刮了起来。各家各户都在准备着过年的东西,有的已经在开始油炸绿豆园子,豆腐块,有的在炒瓜子和花生,有的还在做鞋。最轻松的是孩子们,在北方里跑来跑去,口袋里都装满了好吃的东西,他们相互交换着,或在一起议论谁家的糕点好吃,谁家的咸,谁家的甜。
琳子还在给王明做鞋,鞋底已经纳了五十多双,她还要继续纳到八十双,巧玲见琳子没日没夜地纳鞋底,就不同意她再纳,手上已经生了冻疮,有时一动鲜血直流,王明和巧玲很心疼,但琳子还是执意要做说自己的目标没有实现,反正是手上的活,不累人。后来巧玲还是不忍心,将她的鞋底藏了起来,琳子说就做最后一双鞋,是给哥哥作的,做好了就不做。琳子性子厥,巧玲就依了她这一回。
看到灯下的琳子在艰难地纳着鞋,王明和巧玲的心都痛了。
外面又开始下起了雪,很大,很急,像鹅毛般大小。整个旷野白白茫茫地一片,瑞雪兆丰年,这预示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果树的病虫害会少了很多。队里的工人们其实都很喜欢下雪,虽然融雪很冷,但它给予大家的是丰收的希望,还有一个原因是雪很美,洁白无瑕,容不得任何污点。
第八章 春天的故事 (32)
81年的春节是果园场,最热闹、最和谐的春节。
果园人不单单是温饱的问题彻底解决,更重要的是工人们心里开心。不单单是放下了心里沉重的包袱,更重要的是可以松开膀子大展宏图。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果园就是这样一个天地。
王明已经办好去黄冈读书的手续,等正月十五一过,他就可以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正月初六,巧玲和琳子就开始忙碌结婚的事,队里的妇女们也被队长派遣来帮忙。
巧玲一再要求,现在是新事新办,不必像农村娶亲那样,要搬嫁妆,回门之类的过程。队长说再简单,也要宴请场部领导和队里的老老少少,说王明和巧玲都是愿意在果园场工作的年轻人,和其他的知青不一样,再说场部也要树立王明和巧玲这样一个典型,可以号召更多的年青人留在果园里工作。
王明和巧玲的婚事,场部为此召开了专门的会议,所有领导都表示王明和巧玲这个典型可以树立,场部应给予支持。场长在会上还宣布,各生产队要派队委会成员来参加婚礼,但有一条是各生产队不要因参加婚礼,而刻意送礼,铺张浪费。至于婚礼的费用,场长还强调,请客用的肉,就由二队杀一头猪,菜除队菜地里有的以外,其他的就上街买,酒钱由场部出支,其他零散的开支就由王明和巧玲两人负责。他们的婚礼是个特殊情况,是场部的需要,以后其他工人结婚,可以参照这个标准,只要年青人愿意落户在果园,结婚都由场部来主持,费用由场部出。这样的好事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大力支持,并且发扬下去。
有了场部和队里的支持,王明和巧玲自然很高兴,但费用的大半部分,都由场部和队里出,两人心里又过意不去。大家辛辛苦苦的工作,攒下来的钱,就这样拿来给自己结婚用,两人找到场长,想让场长取消这种优待,但场长说已经经场委会讨论通过,大家都同意这个决定,而且场部和生产队已经安排人办理这些事。推辞不掉,王明和巧玲向场长保证以后好好工作,用实际行动报答全场工人们的关爱之心。
在场长眼里,王明是其他年青人中他最喜欢的一个,也是他想培养的一个年青干部。
队里的妇女已经将被子都上好,大红的被面,厚厚地棉絮,盖起来一定很舒服。屋子里已经粉刷一新,家具都摆放好。毛主席的画像挂在屋子正面的墙上,由于王明以前是单身,队里没有更宽的房子给他,所以只有一间房,东西一放,紧紧簇簇地,人多了打转就有点难。本来,琳子说将房子让给王明和巧玲结婚用,自己一个人搬到王明的房子里住,可王明怎么都不同意,因为这房子是队里分给琳子家的,现在老张头又不在,自己过得滋滋润润地,将琳子丢在一边,心里不安,对不起老张头的信任,也会招来队里工人们的非议。吃饭可以在一起吃,收入是必须分开,特别是琳子辛苦赚来的钱,是一份都不能花,王明答应老张头照顾好琳子,自己就应为琳子的生活着想。
王明做事是很有主见的,巧玲在这方面最为欣赏王明,喜欢王明就是因为王明思维敏捷,想问题周到,能不顾个人安慰,全心为别人着想。像这样的男人自己一定要嫁,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当初自己死心塌地要和他好,追求他,就是不想失去这么优秀的男人。
在初七的早上,队长就安排了队里的工人,来专门准备王明的婚事。一部分男工人负责杀猪,一部分工人在准备碗筷,一部分安排到宋埠采买,女工人们负责洗菜,年青的女孩子们都依偎在巧玲的身边,帮忙收拾房子,打扮巧玲。整个场面俨然是一个家庭在举行一场婚礼一样。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 春天的故事 (33)
虽说巧玲要从简婚礼,但她还是熬不过队里年长的阿姨们的劝说。
“巧玲啊,女人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有些是长辈留下来的规矩应该照遵守。破四旧,也不能破掉祖上留下来的规矩。”
巧玲还是听从阿姨们的劝告,按照她们的规矩来做。完成从一个女孩走向女人的最后时刻。
阿姨们拿来棉线,先给巧玲扯脸,修眉。棉线叉在指头上,一来一回的,将巧玲脸上的汗毛一一拔掉,一下子洁净了许多,又将棉线移向眉毛,拔掉不规则的眉毛,更加端庄的巧玲展现在众人的面前,阿姨们个个直打啧啧,这丫头生的这么端正,五官清秀,不是面对面仔细看,还真没发现眼前的巧玲还是个美人。又夸王明有眼力,这么俊俏的姑娘,娶进门真是幸福。
接下来的事,让巧玲很难以为情。就是洗澡,按照规矩,女孩子出嫁之前,要在娘家洗最后一次澡,才能进夫家。洗澡时,年长的阿姨们和年青的女孩们都要看着巧玲洗澡。从倒水、穿衣都由自己的姐妹们帮助完成。
阿姨们在澡盆里放了红枣、豆子,还有一把硬币后,将要巧玲开始脱衣。八双眼睛一齐看着巧玲,虽然都是女的,但这还是第一次在同性面前脱衣洗澡,自然很不好意思。万阿姨笑着说:
“巧玲,女人都是这样,你这身子以后就是王明一个人看啦,我们出嫁的时候都是这样,洗掉身上的晦气,带上粮食和钱财,嫁给王明。快脱吧,都是女人,不要怕,你有的我们都有。”
一说完,大家都开怀地笑了起来,巧玲的脸已经是通红。无奈,只得脱衣。万阿姨说:“巧玲,还有件事是,这些来帮你洗澡的女孩们,你要包红包给她们,多少是个意思,图个吉利。”
“万阿姨,我还没有准备呢?”
“我已经带来了红纸,我给你包吧,你说包多少?”
“一个人就一块钱吧!”李阿姨说。
“阿姨,我听您们的,我也不懂规矩。大家多多原谅!”巧玲确实不懂规矩,自己也没有见过,不是自己结婚,还真没有经历过。
“巧玲那我替她们谢谢你啦,来洗吧!”
在八双眼睛的注视下,巧玲脱下了身上的衣服。天气很冷,雪没有下。阿姨们升了一盆炭火,屋子里暖和了很多。脱掉衣服的巧玲看起来更加美丽,平坦的小腹,丰满的胸脯,很坚挺,皮肤很白,细腻,光滑,凝脂般。看到巧玲的身子,阿姨们和姑娘们直打啧啧,看看别人的肌肤,看看自己的肤色,自叹不如。一切好的言语,顷刻间让巧玲的脸颊上唤起红晕,巧玲很不好意思地捂住下身三角地带,用脚试了试水的温度,刚刚好。巧玲蹲在澡盆里,万阿姨就开始给巧玲洗澡。
这是巧玲成人后第一次赤身裸体在别人面前,连王明都没有看过巧玲的赤身,除了摸摸,亲吻,巧玲也没有安全脱掉衣服给王明看。王明说非要到结婚的晚上才看。
这时,琳子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她也没有见过巧玲的身子,知道巧玲在洗澡,所以特地来看看。更主要的是和自己比比,看谁的身子漂亮。
“琳子,快进来,把门关上,风进来了。”李阿姨说。
“你们也不把门关上,要是男的进来,不是全看到了。”琳子一贯是快言快语,女人洗澡这么大的事,连门不关。
“姐,你的皮肤好白呀,像是白豆腐。”琳子也蹲在澡盆旁看巧玲洗澡。
“你不要看了,再看我都不好意思。万姨,好了吧!水都凉了。”巧玲缩着身子,看看周围的人,都注视着自己,就问万姨。
“好啦,洗完澡,你就大吉大利了,干干净净地身子进夫门,一生都平平安安。来穿衣。”万姨拿过崭新的内衣,自己给巧玲穿衣。
琳子一直站在旁边,默默地注视着。
“巧玲明天就是你的大日子,从现在开始,你不要随便出门,以免撞上过路的神,那样不吉利。要吃什么,要什么东西,就叫这些女孩,让她们给你拿。还有,让你的小姐妹们把你的头发梳梳,我和你万姨要到食堂去看看。我说的你都知道了吧!”李阿姨嘱咐着巧玲。
“知道了阿姨,辛苦了您们!巧玲客气地说。
阿姨们都走了,剩下的是未婚的女孩,长辈们一走,屋子里立刻变得热闹起来,女孩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三个女人一台戏,从天黑演到天亮,的确如此。她们似乎有很长时间没有相聚似的,叽叽喳喳地。
在这些女孩中,只有巧玲的文化程度最高,但巧玲依然和她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巧玲从未因自己的文化比她们高而清高、自大,这也是巧玲招人喜欢的最大特点。在巧玲的内心里,既然自己选择扎根在果园就要和大家打成一片,和睦相处,低调地和大家相处。王明对巧玲做人的技巧,很是佩服。在平时生活中王明有很多的心结解不开,都是巧玲用富有巧妙的语言帮助王明解开。这也不得不让王明感觉到巧玲心胸的宽广。
男人结婚的前奏就是剃头,剃头时,要有两个童男掌灯。所谓掌灯,就是由两个童男,各拿着一支点燃的红蜡烛,站在新郎的两边,一直要站到新郎剃完头,剃完头蜡烛还不能吹,要放在案台上,让它自己燃完。
剃头的师傅是队长请来的,是一直给果园人剃头的师傅,大家都认识。在正午的时候,剃头仪式开始了,双喜和六伢成了掌灯的童男。酬劳是六个水果糖,一向爱动的六伢,现在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很不习惯,身体左摇右晃地,蜡烛流在手背上,烫得他左手换到右手,又不敢走开。再看看队长他一直站在旁边注视着他们,这里指指,那里点点。
好不容易王明的头剃完了,双喜和六伢放好蜡烛,领到酬劳,正准备跑开,又被队长叫住。
“你们两个等等,你们等下再找个同年的男孩来,今晚去王明床上压床。只准三个人,听见没有?”
“队长老子,什么叫压床?”六伢大胆地问。
“压床,新床就要压,要童子哥压,才生男的。你们不能拉尿在床上。”
“我还是不懂?”六伢抓着头,抬头再问队长。
“不懂,回去问你爸妈,问他们结婚有没有人压床。傻蛋,不压,你们是怎么来的?快去找人。”队长在他们两人的屁股上各拍了一巴掌,撵他们走。
“好哦,今晚要压床啦!”双喜和六伢高兴地跑开了。
婚礼的各项准备工作在顺利地进行着,大家的热情,俨然是自家的喜事一样,脸上的笑容,动作的麻利,像是一个大家庭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一样。果园这种结婚的规定一直保持了很多年,也留住了很多年青人落户在果园,他们也一直生活在果园场里。
第八章 春天的故事 (34)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食堂里工人们依然在不停地忙碌着,该洗的碗筷,该洗的菜,该切的肉,该买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队长说晚上把肉糕做了,就可以暂告一段落。
这次做肉糕,可不比春节时做的肉糕,关键的是整个队里人吃,数量要多,而且要实在,要好。鱼、肉和红薯粉的比例一定要适当,当然鱼和肉多,肉?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