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5部分阅读

作品:红牡丹|作者:碧落清光沦|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0 19:39:41|下载:红牡丹TXT下载
  “那你到哪儿去呢?”

  “我不知道。在这儿我待不下去,我觉得太憋闷。要到个地方去,在那儿没有人认得我,在那儿我可以我行我素,以本来面目过活,上海——香港。”

  “但是怎么——怎么过——您怎么维持生活呢?”

  牡丹很有精神,她说:“何必愁?总而言之,我非离开这儿不可。我什么事都可以做,做仆人,在厨房打杂儿……什么都没关系。”

  若水说:“那又叫我们为你担心了。”

  “我不怕。我在乎什么?好,你们看吧!”

  在堤岸上,五六个小烟火放上去,飞入了天空,后面拖着光亮的尾巴,到天上一爆炸,放出黄色紫色一片星雨。湖面上一时照得通明。白薇,衬着背后黑色的湖面,看出牡丹雪白的脸面的侧影,她的头挺直,翘上两唇去的微笑。白薇觉得牡丹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像以前一样精力充沛,无一刻安闲不动,淘气捣鬼。

  若水喜欢招惹牡丹;他知道牡丹也喜欢。他郑重其事的说:“你可千万不要。做一个礼拜你就腻烦了。”

  “做一个礼拜什么?”

  “你自己刚才说什么事都可以做,做厨房的打杂儿的,是不是?”

  牡丹兴致勃勃的问:“你不相信我?”

  若水故意逗她说:“我不相信。你所需要的是找一个心爱的男人,对不对?”

  “不错,找个男人,一个敬爱我就如同你敬爱白薇那样的男人。”

  “你过去有一个那么敬爱你的男人哪。梁翰林就那么敬爱你呀,你却不要他。”

  牡丹停下来,默然无语。若水是触到了牡丹很怕碰的地方儿。牡丹知道那是并未完结的一段情,就像烟火射入半天空,并没有像扇子般展开艳丽的光彩。别人也许会把她和梁翰林的一段情史称之为不成功,不管怎么说吧,现在是由素馨接着成功了。她有一段日子心中怀疑,十分难过,在她还在北京和孟嘉在一起住之时,到底那时孟嘉是否已然想到那个简明易办的改姓的办法?现在她说:“你知道人生最可悲的事吗?不是情人的死,而是爱情的死。连爱情都非变不可,多么可悲!”

  在白薇的脚踩在石台子上,摇摆她那穿着长裤的两条腿时,她那镀金的两只拖鞋就闪动着两条光,这时她的一只手放在若水的膝盖上。牡丹的记忆忽然回想到若干年前,那时她和白薇才十六七岁,船系在断桥柳荫下的湖堤上,那时她们初次遇到若水。后来白薇虽然结了婚,她俩之间的友情,依然如故。白薇的脸的半月形,下临湖滨的水,她的两条腿大大的叉开,即使在那半黑暗的夜里,有教养的女人都不肯那样叉开的。但是白薇却那样叉开,完全出乎自然,不愿造做,因为若水不但认可,而且因此更爱她;这就是稀有可羡的和谐相爱的明证。

  “你结婚有几年了?”

  白薇一边想着一边回答说:“四年零七个月了。”

  “还是像新娘一样。”

  “是啊,还是个新娘啊!”白薇低声温柔的说,一边向若水很快的瞟了一眼。她又在牡丹的大腿上轻拍了一下儿说:“好了,咱们回去吧。明天早晨还要赶早船回家呢。”

  牡丹感到意外,也很痛苦,表示反对,她说:“为什么?”

  “咱们明天早晨要早起,赶七点钟的船。”

  “但是今天晚上是上元节,一年只有一个呀!我还不回家。这么早就回去!”

  牡丹脸上流露出来的激动,白薇就看出来她是真还想留连不归。她想起来很久以前那些日子,那时候儿她和牡丹和金竹半夜散了戏出来,她得陪着牡丹回家,虽然牡丹不肯,她还是把她送回去。白薇又想起来她和牡丹一同住的夜晚,那是到玉仙去旅行,俩人说话说了一夜。牡丹就有个夜猫子的天性,她需要那种刺激。上元夜晚更可纵情游逛,回家晚了更自然不需要什么解释,尤其是她父母知道她是和至友白薇一齐出来的。

  牡丹对白薇夫妇说:“你们俩先回走吧。”若水用肘顶了白薇一下儿,在知道牡丹的确不需要他俩陪伴回家之后,夫妇二人臂挽着臂走开了。牡丹心想她若现在像白薇一样,有个像若水那么个男人在身旁,她这么早回家也未尝不可。倘若她自己远离开杭州城,自己一个人住,不是每夜都像上元夜一样吗?她所希求的就是这种完全的自由——这也是她要离开孟嘉的一个理由。她需要一个寡妇的自由,自己独立,对谁也没有什么当做的事。

  在白薇和若水走过了灯光辉煌的广场的边缘,进入了一条小街的灰暗之中时,若水说:“她那么不安——是不是有点儿怪?”白薇也在那样想,但是她却静静的听着。若水接着说:“你现在有件事做,我也有点儿事做。那就是,我们若能给她找一个诗人,或是个画家做她的丈夫,就等于帮了她父母一个大忙。她需要爱情。”

  “你以为她之如此,是完全因为她看了些画的缘故吗?”

  “不是。她本性如此,她就是那种气质。她在医院里的事太感动人了——她在那位太太背后暗中去探看情人,还在情人那么严峻拒绝她之后,情人睡眠时在一旁看守着他。金竹对她的薄情负心,当然始终没有原谅。你现在算是把她那一阵子迷惘给打破了——使她脱离了她那白日梦的境界。我原先还担心她一直没办法清醒过来呢。现在她好了,但是这种改变未免太快了点儿。我敢说,今天晚上她极需要性爱——不管哪个男人,谁先到她就要谁,我看出来她那眼睛里水汪汪的情欲的光亮。这是灯节的气氛使然,当然。但是来的太突然了。”

  白薇说:“是啊,我也想不通。”

  若水闭着嘴笑了笑,后来又有几分慵倦的叹了口气。白薇拉紧了他的胳膊。两人静悄悄的听着自己在石头子儿路上的脚步声。

  白薇问:“你叹息什么?”

  “为了牡丹。咱们在湖边坐着时,我看见在黑暗中她眼睛闪亮。我看得出来。照她所说,她怎么能对孟嘉那样人,说不爱就不爱呢?是她认识了那个打拳的之后就不爱孟嘉了呢?还是她觉得不爱孟嘉了才恋上那个打拳的呢?照她告诉你的话说,好像还有几个别的男人——”

  白薇想为牡丹辩护,她说:“男人们迷恋她,那不是她的过错,她长得那么美。”

  “不错,美而滥。比好多女人美,也比没有她那么大勇气敢像她那么做的好多女人——滥。”

  上元夜的花灯展览高潮已过。好多灯棚已经冷落无人,也黑暗不明了。闲人和一群群的姑娘们还在广场上跳跳蹦蹦的玩耍,有时爆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使那片地方还有些热闹气氛,但走向外面黑暗中去的人越来越多。在游船码头上有一个巨大的花灯,形状是个七尺高的宝塔,现在只点了一半的灯火,因为大部分的蜡烛已然熄灭,样子看来满像街上一个化妆未完毕的女人,那么畸形古怪。在湖面上,灯光处处,荷花灯已经飘流到远处,散失在四方八面去了。遥望对岸,别墅中照射出来的灯光,像水银带子般在水中闪耀。今天晚上,月亮隐避在片片的云彩之后,只把横亘在远山腰际迷迷蒙蒙团团的灰雾显露了出来。

  在大约三百码以外,白堤上一层层的楼阁上,楼外楼上的明亮的灯光照着附近一带乌黑的湖水,再往上,彩色的灯笼把光亮投射在西泠印社一片朦胧波动的薄雾上。牡丹突然想到孟嘉带她到西泠印社的那个下午,他的手握住她的手,那头一次爱情激动的表示。那一切已然过去,就犹如一个反覆矛盾毫无结局的梦,经不起理性分析的梦。隐约可闻的音乐歌唱的回音刺破静静的黑夜。牡丹心想西泠印社里一定有诗人雅集,一定会有。在一股冲动之下,她决定往那方向走去。

  她走到饭庄子前面的光亮之中时,音乐的调子夹杂着笑声飘浮在树顶之上。她抬头看。只见点亮的两条龙灯,两个龙头相对而望,头下是一个照亮的球灯,当然表示是二龙戏珠,两条龙身龙尾往下伸展,交抱着阳台的底部。有女人的歌声和丝弦的声音混在一起。在通往诗社的石阶上有些假的月亮,部分隐藏在枝叶之中。

  门口阒寂无人。仗着上元灯节气氛中的勇气,牡丹走了进去。一对男女走下台阶到门口迎接她。她问了句:“我可以上去吗?”那个男人,端详了一下儿她那年轻的身段儿,以为她是那些歌妓当中的一个,就回答说:“当然,请进。”

  在花园里阴影下的亭台上,男女成双成对的散坐着。牡丹忽然觉得自己孤单得透不过气来。她坐在阳台下面的石头凳子上。听到上面男女欢乐的声音,看到下面西湖中心三潭印月遥远的灯光,那三潭印月正像云雾迷蒙中的仙岛,这时觉得百无聊赖,毫无心思。

  牡丹一个人坐了好久。她知道一个少女在夜里单独在那里坐着,必然会引人注意。过了一会儿,一对男女漫步走过,然后又回头望了望。那个男人,抛下了他的女伴,走过来怪不好意思的问她:“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红牡丹?请您原谅,也许我会认错。因为我那天也到金家吊祭。我就是从里面人群中把您送出去的。”

  牡丹抬头看了看这个陌生的男人,脸上有些羞惭。她既没有生气,也没有再引对方说话,只是随便点了点头,就又把头低下,那个陌生的男人就走去了。

  又过了几分钟,有三四个男人走下来,像蜜蜂一样绕着她看,邀请她上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他们和气友好,使她觉得她的光临是对那些人的光荣。

  诗社的大厅,各屋子里,都是穿着丝绸棉袍衣冠楚楚的男人,头发上戴着晶光闪亮珠宝的女人。男女有的在屋里围着牌桌,有的在外面的阳台上露天而坐,隐蔽在五光十色令人陶醉的温柔的灯光之中。翠绿嫣红的酒摆在桌子上,谈笑之声,随时可闻。当然,并没有一位太太在座。

  那三四个朋友请牡丹坐在他们的桌子上。牡丹很喜欢那几个人的友善洒脱,也以四周有爱慕自己的男人环坐为荣。不久,又有另外几个男人坐过来。于是立刻有话传过去,说那个桌子上有“红牡丹”。因为“红牡丹”已是名人,那些歌妓都以注意好奇的眼光往这边望。大家饮酒相敬,牡丹假装做喝酒以示对主人热诚的敬意。大家诙谐谑笑。有的歌妓在她们的男友后面静静的坐着,有的倚在男友的肩上,玉臂抱着男友的脖子,有的是由苏州扬州外地来的,虽然来到杭州,还是说她们那吴侬软语。

  牡丹注意到一个出色的年轻男人,顶多不过三十四五岁,坐在桌子的对面。面庞确是与众不同。他的嘴唇上时时浮动着欢乐的微笑,肉皮儿雪白而细嫩;实际上,可以说他根本没有胡子——他的上唇和下巴颏儿那样光滑,好像他从来就不必刮脸。虽然他戴着厚眼镜,眼睛的闪亮使他的脸上增加了愉快活泼的光彩。

  他一个人静静的坐着,眼睛向牡丹凝视。坐在牡丹身旁的那个男人低声告诉牡丹,他就是出名的诗人安德年。牡丹向安德年一边幻想一边瞥了一眼,然后又把注意力转回到身旁的男人,可是她却由眼角儿注视着安德年。噢,这就是那大名鼎鼎的诗人。孟嘉曾经十分推崇他,就是在带她来这里的那一天。牡丹还记得安德年五尺高的那副对联,说的是钱塘江和凤凰山。

  桌子对面几个男人之中,有一个人,斜欠过身子对她高声叫“红牡丹”。安德年听了之后,眨巴了一下眼睛,突然间从椅子上一跳而起,嘴里喊了一声“好”!屋里每个人都回过头来,都咧着大嘴微笑了一下。他的朋友对于他这种放荡不羁早已习惯。牡丹还没注意,安德年早已站在她身旁了。他拉了一把椅子,插入牡丹和原先那位男人之间,竟自在那中间坐下。

  他兴高采烈的喊出来:“好!你就是红牡丹!”他的笑完全像小孩子笑。牡丹的脸绯红起来。怎么可以正对着小姐的脸大喊“好”!好像她是个得奖的赛马似的。但是总为了点儿什么理由吧,牡丹并不生气。她开始微笑——这个人太有趣了。牡丹发现的第二件事是,这个男人拿起牡丹的酒喝了。随即把酒杯梆的一声放在桌子上,用力之大,竟把别人摆在桌子上的酒震动得溅了出来。

  有人大声喊:“德年,那是她的酒杯!”但是他根本不理。牡丹注意到他那极白的尖手指头,若当做是女人的手指头也毫无愧色的。

  他又重复了一句:“那么你就是红牡丹!”

  牡丹还是微笑着扫了他一眼说:“我这位不速之客,前来打扰,十分抱歉。”因为不知道对这位奇才高士怎么说才好。

  “噢,这是上元节的晚上啊。我们大家都是深以为荣的。”

  牡丹也兴高采烈的说:“如此雅集!如此良夜!”

  “难得小姐高兴。说实话,小姐光临以前,我觉得真是无聊得烦死人呢。”

  “噢?”

  安德年的眼光十分庄重的落到牡丹身上,和牡丹说话时,他的声音也低,那么小心谨慎,好像正在移动娇嫩的花儿一般。牡丹在沉思默想之时,一半似清醒,又有些朦胧态,似乎看到一个东西,而心中正别有所思,对眼前景物则超然忽视,而凝神内敛,每逢她眼光这样看时,真是美得令人骨软筋酥。安德年看见她手托香腮,那诱人的神秘的微笑之后,似乎隐藏有万种风情,不觉神魂飘荡,意乱情迷。这时他的头脑里涌现了一朵蓓蕾初绽的牡丹,便顺口中吟出了下面一首《西江月》:

  〖花儿半开半闭

  小停轻颤犹疑

  唇间微笑如梦里

  芳心谁属难知〗

  安德年一边想着牡丹抚棺痛哭的情景,又打量她那藏有无限神秘深不可测的浅棕色的眸子,会因唇间偶尔一阵清脆的笑声,而晶光闪亮,明媚照人。

  这时他对牡丹说:“来!我带你到各处看看。”说着站起来,也把牡丹坐的椅子向后一推。牡丹就跟随他往外走。

  “德年,你不能这样儿。别把这位小姐你一个人儿带走。”

  “你们不配和她说话。”

  别人还喊叫:“德年!德年!”显然他很受大家爱戴。他在杭州城是公认的最大的诗人,其实他的散文也极富诗意。他生来这个世界,似乎就是对这个世界之美来发惊叹之声的,他看这个世界,至今仍然是用赤子之心。从来没有人听见他说过别人一句坏话;因此,人人喜欢他。纵然他名气很大,他却毫无骄矜傲慢之气。

  牡丹跟随着他到屋里看,他指给牡丹看当代人画写的立轴字画,其中也有他写的。还指给她看三国时代曹操建筑的铜雀台遗留下来的一块铜瓦。一间屋子里,有些人正围着一张桌子看下棋。穿过了东边一个小台,他们就又到了露天的地方,俩人站了一会儿,看月光之下时明时暗的湖面。牡丹记得在两个夏季之前,在一天傍晚,她同孟嘉站在此处,观望远处的钱塘江,就犹如一条银色的带子。

  安德年问牡丹:“你也写诗吗?”

  牡丹回答说:“德年,我谈不到正式写。”牡丹喜欢对男人称名不称姓,即便是新相识也是如此。她又说:“只有在特别兴奋激动或是特别忧郁感伤的时候儿,我才写。”

  他俩沿着围墙里蜿蜒的小径往前走,地面一边向下倾斜,那边是果木花树茂生的坡地,地上安设有石头凳子,还有白蓝色的瓷鼓立在地上,也是做凳子供人坐的。阵阵微风吹过,树木就悉索作响,但是杭州城并不冷,冬天也从来不下雪。

  安德年问牡丹:“你是一个人儿吗?”

  “是。”

  “你需要早点回家吗?”

  “家里只有我父母。但是今天是上元节的晚上……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问你是不是愿坐马车绕着湖逛逛。我的车就在下头呢。”

  “那很好。”

  牡丹很高兴得到这个邀请,尤其是在今天晚上有人陪伴。可以说是正中心怀,求之不得的。她有很多次的经验,她很容易和男人交上朋友,这次尤其高兴,因为她知道安德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社会上早有声望,她很喜欢人家对她恭敬。而且安德年长得又英俊,比孟嘉还高一点儿。男人陪伴时给她的舒服,是白薇所不能给她的。带着几分冒险的感觉,她迈步跨进了马车。

  他们往湖堤那边走,过了钱塘名妓苏小小墓,顺着路拐弯儿,直往通到西岸的车道走去。

  “我听说你丈夫几年前死的。”

  “是。”

  “你现在没有男人——我意思是说没有男人照顾你。”

  “只有我父母。”

  过了岳王庙之后,车转入里西湖沿岸的路线时,那关闭的马车突然向左摇了一下儿。这冷不防的一歪,使他们俩猛然挤在一起。安德年赶紧道歉说:“对不起。”

  安德年这种举动真让牡丹感到意外。学者是一种人;诗人应当是另一种——多愁善感,不拘礼俗,尤其是钟情好色才是。在西泠印社的门前,牡丹原已准备当天晚上会获得一段异乎寻常而值得回忆的经验,因为她浑身早已感到一种狂热难抗的压力,对花市灯如昼的风流之夜临时的幻觉,使她如腾云驾雾,使她忘怀了一切。结果,安德年,虽是骚人墨客,却像学者儒生夫子一样规矩古板。

  里西湖现在正在他们左边,一平如镜,顺着苏堤都是衰柳寒枝。只有车轮辚辚马蹄得得之声,震破了夜晚的沉寂。两个人有一会儿,一直没说话,那一会儿,牡丹几乎感觉到安德年的忐忑不安。在安德年羞羞涩涩问她是不是完全自由,是不是当前是自己一个人时,是上元夜的节目的魔力使他的声音颤抖?使他话说得那么结结巴巴吗?牡丹觉得自己内在的紧张不安,实在用言语不容易表达。突然间,她但愿打破那克制僵持,好摩挲安德年这个男人的身体,把他紧紧的抱住,并且恣情狂放爽快解脱一番,好把前此发生那一切一切的忧愁悲伤藉此深深的掩埋消灭。在同时,有一种急速不安的感觉在朦胧中渐渐逼近,使她感觉到仿佛在漆黑的深夜,自己正坐在一个陌生之地的悬崖峭壁的边缘上。一直不断追寻的爱难道会终于在此出现吗?是呢?不是呢?为什么对方那么羞羞惭惭畏首尾呢?或者,也许像以前金竹头一次幽会时,这位大诗人也把她安放在观音菩萨莲座上供着,认为她头上有荣光圈儿那样神圣,而忘记她是一个活生生的血肉构成的妇人之身吗?他现在的沉默寡言和刚才在诗社时的洋溢着热情,正形成明显尖锐的对比。

  他用颤抖的声音说:“我很高兴把你带出来。有那些浓施脂粉的女人在那儿,你在那儿是很不相宜的。”

  “为什么?”

  “我在灯光中看你的脸,我就知道——我万分相信——你不是那一等人。在那儿,那些男人只把你当做那一等女人,他们没有资格和你说话。”

  “你以为我是何如人也呢?”

  “你与众不同。你了不起,了不起!”说到这儿,安德年又神采飞扬起来,但是他的声音却如在梦中说话,像自言自语。

  “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我听说你在灵堂那件事。我是事前走的,没得当时在场。十分可惜。你所做的,算得上光荣。”

  “你不以为我做错了事?”

  “不。你伟大。比他们都伟大。他们没法儿了解你,你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你是那一等人物。”

  牡丹听了,觉得有趣,嘻嘻而笑。和牡丹亭里的女主角相比,当然听了很舒服。牡丹亭这本戏写的是爱情克服死亡,这是牡丹很爱看的书。她说:“很多人认为杜丽娘很傻,太多情,太痴情。”

  “不要信那种话。那个爱情故事,无论男女老幼,无不爱看。”

  他们又回苏堤时,安德年说要送她到涌金门。因为牡丹说过在那儿下车方便。

  牡丹站在马车旁边说:“天哪!不知不觉已经一点半了。”

  安德年说:“把你写的诗文送给我点儿,我好看一看,好不好?”

  “好,我很高兴。”

  “寄到诗社,不要寄到我家。写安德年收就可以。希望下次再见到你。”

  “也许,明天我要到桐庐去。我回来时会告诉你。”

  安德年一直站在马车旁,直到牡丹的身影消失在黑暗里。

  第二十二章

  在桐庐住的那半个月之内,牡丹一直不能忘记安德年。使牡丹最不能忘的是,他像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但是把别人称之为下流的,他称为“伟大”。这就使牡丹拿他当朋友。安德年似乎正符合牡丹心目中那个男人的标准,就是,赞成她的行为而且了解她。她急于要回杭州。这回不是她有心要如此,不是她追求的。这次的恋爱是自行来到她面前的。虽然很富有“诗意”而嫌不够肉欲的满足,但是也并非不使人意惹情牵。

  若水对安德年也十分景仰。他是杭州本地人,自然也会听到安德年的事情。安德年——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因为安德年,既是个“人物”,又是个诗人,集赤子之心和多才的文笔于一身。

  朋友们都爱说安德年的一个故事。那是安德年在日本东京读书的时候儿。在一个阴沉的天气,几个朋友去看他。日本下女说主人出去散步去了。他带了一把伞,因为看天气,仿佛风雨欲来。这时外面大雨点儿已经开始吧哒落在地上,朋友们就决定等着他回来。过了一会儿,安德年回来了;浑身上下的衣裳全已湿透。他向朋友们叙述雨下得痛快淋漓之时,脸上显得眉飞色舞!他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后来雨止云散,出现了彩虹。朋友问他:“可是你为什么浑身淋个落汤鸡呢?你不是带着伞吗?”安德年回答说:“是吗?”原来伞还在他胳膊下夹着呢。

  若水说,安德年很喜欢漂亮的女人,因为写几行诗赞美的缘故,颇有几个青楼歌妓立刻声价十倍。他对女人的狂喜,就和对大自然的狂喜一样。因为他人品奇特,也就能和比他年岁大的学者像林琴南、严又陵等人交成朋友。虽然他的举止动作有些怪诞,但他并不是矫揉造作,是完全出诸自然,完全是诗人本色。

  若水告诉牡丹,说安德年和一个女人同居,生了一个儿子。若水心想牡丹和安德年之间的这段情,在安德年那方面,恐怕只是一时的浪漫的幻想;在牡丹这方面,也只是把对金竹的情爱暂时的转移。听到白薇说了之后,他是持如此的看法。白薇把这件事告诉若水,说那天在湖滨驱车夜游,牡丹和安德年之间,只是纯洁的爱而已,若水不相信。白薇自己嫁了男人,生活如意,很为牡丹难过,但是不知道怎么办好。二人分手之时,白薇对牡丹说:“千万要小心,别再去找痛苦。”她心里确是替牡丹忧虑。但是她知道自己这个闺中密友是热情似火,在寻求爱情时,不管对什么人什么事,是一切不管不顾的。

  一天下午,牡丹在诗社遇到安德年。她回到杭州之后,曾写给安德年一封信,约定时间地点相见。第二次相见,心中把握不定,十分紧张,因为灯节晚上发生的事犹如梦中,现在彼此都要在青天白日之下相见,要把夜里相见的,看个分明了。的确是困难的一关。

  安德年站起身去迎接牡丹,还是一副孩童稚气的激动。脸上的神气和态度,显得迟迟疑疑,羞羞惭惭。俩人最初的问答只是头脑里鬼鬼祟祟跳动的结果,跳动得方向错乱,时间短暂,微笑得又不恰当。毫无意义的是说出的话,真能表情达意的只是那说话的腔调儿。

  牡丹说:“对不起,我来晚了点儿。”

  “没什么,没什么。今天天气很好。”

  “我来的时候儿有点儿风。”

  “是啊,是有点儿风。”

  “不过天还不错。”

  二人对着一眼,对天气二人决定的意见一致,都觉得很好笑。

  “你说要把你的诗文给我带点儿来。”

  “不知道能不能中您的意。”牡丹忽然觉得已经平静自然,话也就说得恰当了。她又接着说:“我求您的就是给我写点儿东西,我好配个镜框儿挂在墙上。我舅爷苏绥伯在他的客厅里就有您的一幅字。您答应给我写吧?”

  “这是小事一件。”

  “噢,您真大方。”

  二人在一间耳房里一个矮茶几边坐下。安德年坐在一把矮安乐椅里,口中喷着蓝烟。牡丹坐在对面,坐得笔直,两片樱唇上挂着一丝微笑,但是有点儿紧张,好想要抽一支烟。

  最后,她鼓起了勇气,指着桌子上一包烟说:“我可以抽一支吗?”

  “噢,对不起,我没想到。”

  他赶快拿起烟盒,递给牡丹一支。给她点着说:“我不知道你也抽烟。”

  “你不介意吧?”

  德年轻松的嘻嘻笑了。“这有什么?我干什么介意?”他看着牡丹,足足的,慢慢的,喷了一口。他说:“那天晚上我邀请您一同坐车游湖,希望您不要怪我无礼。”

  牡丹微笑着说:“哪儿的话?一点儿也不。”这话真是出乎意料。难道德年把牡丹想做天上的仙女吗?牡丹心里想:“是下凡的啊。”

  仆人端进茶来,还有一盘芝麻烧饼,德年告诉他再拿一包烟来。

  几分钟以后,仆人拿来了一包烟,放在桌子上。安德年看见仆人脸上露出一点儿别有含义的微笑。仆人走时,他向那往外走的背影,狠狠的瞪了一眼。这么看,显然是把牡丹看做天上的仙女了。

  牡丹心里想:“噢,不会啊。我怎么会?德年,你的诗那么雄劲,那么富有感情。却为什么人又那么害羞呢?”牡丹发现德年把诗看得那么郑重,而对自己的作品丝毫不敢自满,真感到意外。毫无疑问,他真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家了;非常明显,他是把牡丹当做那个哭错了棺材的女子而崇拜的。可能是他敬慕那种爱情的成分多,爱慕那情人的成分少。

  德年说:“梁小姐,我好想看你写的诗。”这时又递给她一支烟。

  “叫我牡丹好了。”

  “那么,牡丹,你给我带诗来了没有?”

  牡丹从衣裳里掏出来一个信封,紧张得脸发红,手哆嗦着,给了德年。德年接过去,看见牡丹那一笔清秀的字,显得十分赞佩。

  〖暮云遮山巅

  风吹心胆寒

  独坐黄昏望

  情人独自眠

  忆昔我来时

  叶影照窗碎

  叶落影亦空

  伊人仍憔悴〗

  德年接着又看下一首,这一首是词:

  〖当年圆圆脸

  今日何憔悴

  当年温和静如玉

  今日爱情怒火一旦起

  逐我去

  不惜迢迢路

  来听君笑语

  我愿再来重见君

  不惜千万里

  今日爱情怒火一旦起

  逐我去〗

  德年欢呼赞美道:“真不错。重复句很难。你是本乎自然,妙手得之。”

  “噢,德年!我会得到你的夸奖!你要教我。”

  “我打算教你。我相信你堂兄梁翰林教过你。”

  “一点点儿。”牡丹不知为什么自己脸红起来。“我要你教我。”

  “他是散文大家,正式文章和小品都好,他的散文比他的诗好。你和他住在一块儿,算是你的造化。你在不知不觉中,也跟他学了不少。诗是很难的艺术,不能勉强应酬。诗思之来,是瞬间即逝的。一定要等诗思触人的那个时刻,你自己会飘浮到乌何有之乡,就如作曲家夜里听到一个美的声音一样。当然并不容易,那种神妙的刹那是自己凭空而来的。作者必须想得美,感觉得美,生活得也美才行。你整个儿的人格和精神上崇高伟大微妙的一切,要互相感应,必须要有这种训练。这是难事,也是苦练的修养。在费尽心血之后,你看看自己的作品,还觉得是二流货,平庸无奇,我对我的作品就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我写出的诗跟古人的诗可比的,简直没有四五首。要发乎自然是太难了。其余都是废物,不值半文钱,都是把别人说过一千遍的再改头换面重新说的,还不如人家的好。”

  “您客气。”

  “不是客气。我说的是实话。”

  “在杭州,您是大家公认的最大的诗人哪。”

  安德年抬头看了看她,撅着嘴唇,表示轻蔑。他说:“我也愿意做如是想,但是我不能。这儿别人说什么,不关重要。谁真懂?好多大家看做是诗的,其实都是些废字——不算真正作品。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你堂兄刊印的他的诗只有那么少。那些诗,有真情,音韵高古,可是普通人不懂,反倒说不好。”

  牡丹说:“孟嘉告诉我,说诗是心声,基本是感情,真正的热情。”

  “对,我同意。”他的两眼炯炯发光。他说:“热情,或者说爱情,不管你怎么称呼吧。作诗的人是在追求一个从来无人能解释的无形之物。爱之为物,其色彩千百,其深浅浓淡不一,其声调音韵无数,正如爱人之有三流九等。有时候儿,其轻微也不过如同与屠户的老婆私通一次而已。但真正的热情之少见,则如凤毛麟角,如圣人之不世出——之少,好比卓文君之私奔司马相如,唐明皇之恋杨贵妃,钱娘之真魂出窍。当然,还有杜丽娘。真正的爱就是一个不可见的鸟所唱出来的稀奇的,无形无迹飘动而来的歌声。但一旦碰到泥土,便立刻死去。热情失去了自由,在俘获之下,是不能活的。情人一旦成了眷属,那歌声便消失,变了颜色,变了调子。唯一能保持爱情之色彩与美丽的方法,便是死亡与别离。这就是何以爱情永远是悲惨的缘故。”

  牡丹想提出一个勉强的异议。她说:“我相信真爱是处处都有的,并不是五百年才出现一次呀。只是没在诗歌中经过渲染罢了。屠户的老婆又怎么样?她也会有真爱的。”

  “你说的也许对。即使天空中的彩虹,也并不见得像人想象的那么稀奇。但是我刚说的是爱情的情义,是在想象中存在而转瞬即逝的精神的真诚恳挚,是经过净滤后的爱的精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卓文君随着情郎司马相如私奔之后,扇着泥火炉子,在酒馆儿里充当女招待卖酒为生——她就表现出那神圣的爱的精华。但是后来,卓文君穿得雍容华贵,犹如宫廷中的嫔妃,不久就发现她那位情人丈夫去追求别的小姐去了,这是人都知道的。那最初的神圣的狂热总是被现实的情况所吞噬的,一般都是如此。”他微笑着看着牡丹说:“我并不轻视屠户的老婆的爱情。那属于另一级。真正的爱情是伟大有力的,无坚不摧的,会使一个人根本改变的。我想很少人能具有那种爱情……可是我认为你就是那很少人中的一个。”

  安德年说完,用一种仔细打量,十分敬慕,又热情似火的眼光望着牡丹,都有点儿使牡丹害怕。牡丹心想好一个了不起的大理想家。这就无怪乎那天晚上他从那一群歌妓中把自己带走了。到底他在牡丹身上看到什么了不起的优点呢?牡丹把一只手放在安德年的胳膊上,很温柔的说:“你若能使我再见你,能和你做朋友,那我太有福气了。”

  “你知道,我也乐意。”安德年说着站起来,要极力压制住自己的感情,把茶杯里的茶喝干,漱了漱口,吐在痰盂里,又给牡丹重新倒了一杯茶。他问牡丹:“你听腻烦了吧?”

  “正好相反,再没有这么有味道的了。”

  “这话我宁愿跟你说,不愿跟别人说。在杭州,有多少人能懂得我这个道理的呢?”

  牡丹撒娇说:“那我呢?”

  “我想你会懂。在我的心目中,你是与众不同的。”

  “我怕会让你失望啊。”

  “你不会。我觉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愿交你这个朋友的缘故。”

  “你做什么事?”

  “噢,我上班。在总督府的秘书处。人总得做事挣钱过日子。我有个太太,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儿子。我有个快乐的家,照你的说法,我也跟别的人一样。”

  “为什么你说跟别的人一样?”

  “我意思是说我是个好丈夫,养家过日子,纳捐纳税,如此而已。”

  牡丹重复他的话说:“如此而已。”

  “不要误解我。我对我太太很好。她很了不起。一个男人所希望于一个女人的,她无不具备。我说过,还有个可爱的男孩子,十几岁了。”

  “将来我但愿能见到他们。”

  “当然会。”

  安德年告诉了牡丹他有太太,并不存心欺骗她,她算放了心。

  牡丹在和安德年会见之后,离开时,内心在怀疑之下,又有几分激动。安德年之使她激动,另是一样。他比孟嘉身体还细。还年轻,说话有不平凡的青年气,言词滔滔不绝,十分动听。由于他的态度和他的所做所为,她知道他对自己的敬爱,在心中对自己的想法,完全是理想上的。她在灵堂上那件意外的事,他认为是伟大爱情的升华表现,值得付诸歌咏,形诸笔墨的。在另一方面,他始终没把一只手放在她的身上,他只是把与她相遇看做是一个文学上的艳事而已。他要教她写诗与散文,不是普通男女的性爱关系,而是作家与崇拜他的读者的相对关系。他已经说清楚他有个幸福的家庭,有太太,有儿子。

  等牡丹收到了安德年的一封信,附有叠在内他写的一张立条儿,信是两张纸,一部分讨论文学,提到牡丹可能爱读的作者,另一部分叙述他自己的生活,热诚而正派;不过特别提到牡丹的是:“你之声音温柔悦耳,你之发式与面庞极为相配。”这封信仍使牡丹觉得可惊,她心里不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他那潦草的,看来似乎不重要,而且有几分傻气的几行字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他对牡丹一种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他不叫牡丹去见他?牡丹给他写了一封短信作答,感谢他赐赠墨宝,并且说要裱好放在镜框中,挂在床一旁的墙上。牡丹又很隐秘的添上了一行后启:“上次见后,至今思念,复感寂寞无聊。我之所感,谅与君同。此种感觉,将何以名之?何其与我以前所感受者相异之甚耶?”

  十天之后,牡丹又收到了第二封信,仍无相邀会面之意。是他有意克制,以免在此艳遇中愈陷愈深吗?还是怕自己?还是怕他太太?信中的语气仍然是不涉及个人,不涉及重要问题,还是一堆不相干的话,是避免说心中想说的话。可是在另一方面,他信里却说等待牡丹的回信,等得十分焦急,并寄了他给牡丹画的两张像,是“第一次相见的印象”,这个就比写在纸上的文字表现的意思更为清楚了。牡丹深信德年对她,心中含有强烈的爱,但是有所畏惧。这样就算了吗?就止于通信的恋爱吗?牡丹写信回去:

  〖朋友:

  德年,多谢多谢,寸衷预料,诚然不虚。读来信,如入梦中,从此不愿醒矣。既然如此,如能与君相处,则分秒皆可珍惜,分秒皆为无上之享受。

  君盼我信,极为急切,闻之大喜,殊不知此与我盼君之信,其急切情状,正复相似。我二人之急切相同,思念亦复相同。

  我手持君为我所画肖像,审视可爱之线条,两手颤动。实则每逢接君来信,两手皆颤动不止。

  甚望来信将诸事见告:君之所想,君之所感,君之所爱。年华飞逝,相念为劳,何必克制自苦,避不相见?〗

  然后,详叙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童年、婚姻、追求的理想、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