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5部分阅读

作品:上帝的指纹|作者:黑骑士cv|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0 14:59:26|下载:上帝的指纹TXT下载
  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eastrnuniversities press,singapofe,1961,p.52.

  16同上,53页。

  17葛斯塔夫·施勒格尔《洪门》,导言,37页。gustav schleqel,the hungleague,tynron press,1991,introduction,p.xxx7.

  18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洪门》及华德《洪门帮》第3卷。j.s.m.es).

  19魏金斯《印度教神话:吠阳经与普拉纳斯经的传统》,353页。ythology:vedic and purranic;heritage publishers,nebsp;20同上,354页。同上,247页。

  (21)《哈姆雷特的石磨》,32~34页。

  (22)同上,119页。

  第32章 向后世子孙发出警讯

  古代世界各个地区遗留下来的大量神话,以无比鲜明的细节,描述地质剧变所造成的浩劫。这个现象不难理解。毕竟,人类经历过最后一次冰河时代的苦难;公元前15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之间,各地冰原的全面溶解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和地质动乱,很自然地形成各种有关洪水、寒流、火山爆发和地震的传说。冰原的消溶,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300到400英尺,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有文字记载时期开始之前数千年。难怪,人类的早期文明对这场惊天动地、吓坏他们祖先的全球地质剧变,都保存鲜明的记忆。

  比较难解释的现象是,记载这场大浩劫的神话,似乎都烙印着一个奇异但却十分清晰的铭记,仿佛幕后有一只手在操控这些传说。事实上,这些古老传说之间具有太多共同点,以致我们不得不怀疑,它们全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的手笔。

  这位作者,跟许多神话提到的那位悲天悯人的神祗(或〃超人〃)有关系吗?传说中,地球上发生地质大灾难后,这位神祗来到疮痍满目、哀鸿遍野的人间,抚慰幸存的生灵,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文明。

  皮肤白皙、满脸胡须的欧西斯里,是这位神祗在埃及的化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神话记载,他在埃及推行的第一项德政,就是革除尼罗河谷原始民族食人肉的陋习。在南美洲,据说在大洪水消退之后,维拉科查立刻展开普施教化、重建文明的工作;在中美洲,发现玉蜀黍的奎札科特尔在〃第四太阳纪〃被洪水摧毁后,将农耕、数学和夭文知识带到墨西哥,建立一个精致文化。

  这些奇异的神话所记录的,是不是那些逃过冰河时代的浩劫,散居世界各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跟一个神秘的高级文明之间的接触?

  而这些神话,是不是一种沟通工具?

  bb贮存在时间瓶子里的一项讯息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曾说:

  在所有重大的发明中,最了不起的莫过于创造出一套方法,将个人最隐秘的思维,传送给另外一个人,尽管这个人远在另一个时空——远在东印度群岛,或远在一个还没有来临,数千甚至数万年后的世界。还有比这更了不起的发明吗?何况,这套沟通方法跟在一张纸上排列组合24个记号同样容易。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所有发明的巅峰1

  桑提拉纳、戴程德和谢勒斯等学者在神话中发现的〃岁差讯息〃密码,如果确实是某个失落的文明煞费苦心设计出来的沟通工具,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干脆使用文字把讯息书写下来,留待后人去发现?这样做,不是比将讯息译成密码,隐藏在神话中省事得多吗?也许吧。

  可是,万一经过数千年后,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讯息流失了,或被岁月摧毁了,那岂不是前功尽弃?即使不曾散佚,万一讯息所使用的文字被后世遗忘殆尽,那也等于白费苦心(就像印度河流域的古文字,虽经学者专家半个世纪的研究,但至今无人能解)。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遗留给后世子孙一部无解的天书也没多大意思。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永恒语言〃——任何一个时代(即使1000或1万年以后)任何一个科技先进的社会都能理解的语言。这种语言很少,但数学是其中之——…墨西哥古城泰奥提华坎,正是一个古文明用数学的永恒语言书写的一张名片。

  测定地球形状和面积,精确标出地理方位的测地学数据,效力可以维持好几万年,因此也是一种上乘的永恒语言。最适合表现这种语言的,莫过于地图的绘制(或巨大建筑物的兴建,诸如埃及大金字塔)。

  我们太阳系的另一个〃常数〃是时间语言:极为缓慢的岁差移动所校准的漫长的、有规律的时间周期。今天,或者1万年以后,当一个讯息传来72、4320、25920这类数字时,任何一个文明都能理解——只要它具有起码的数学知识,能够察觉和测量太阳沿着黄道缓慢穿越过黄道带星座的岁差移动(71。6年移动1度,2148年移动30度,等等)。

  还有一个因素,加强古代神话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个因素虽然不像《诗篇吠陀经》的音节数目那样扎实,那样明确,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察觉到它的作用。通过相似的叙事风格和共同的象征体系,描述世界灾难的神话和呈现天文岁差的神话经常交织在一起。这两种传说之间,存在着绵密的内在关联,处处显露出精心设计的痕迹。因此,很自然地,我们会追问:天文岁差和世界灾难之间究竟有没有重大的关联?

  带来苦难的石磨

  虽然这个问题牵涉到种种不同的天文和地质运作,而这些机制我们至今犹未充分理解,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岁差周期确实关系到冰河时代的肇始和终结,而这种关系非常密切。

  这有个前提:几个相关因素必须凑合在一起,以激发一连串连锁反应。因此,并不是每一次从一个天文周期转换到另一个周期都会给地球带来灾难。尽管如此,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每隔一段漫长的时期,天文岁差就会对地球的冰川化和非冰川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岁差在这方面的作用,直到1970年代末期才被现代学术界确认2。然而,神话中蕴含的证据显示,同一层次的天文知识,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就已经被一个秘密的文明所掌握。这些神话告诉我们:故事中描述的洪水、大火和冰雪等天灾,跟天球座标沿着黄道带大圆圈的缓慢移动,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桑提拉纳和戴程德指出:〃古代人相信,诸神的石磨不停地、慢慢地转动,而碾磨出来的往往是灾祸。〃3

  学者现在大多认为,冰河时代的肇始和终结(连同伴随急速结冻和溶解而来的各种灾变)牵涉到三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全都跟地球轨道的几何变化有关:

  1、黄赤交角(即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亦即天球赤道和黄道之间的角度)。前文提到,在极为漫长的周期中,这个交角在22。1度(地球自转轴最接近垂直线之点)和24。5度(地球自转轴偏离垂直线最远之点)之间变化。

  2、轨道离心率(即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形轨道是否拉长,距离太阳是否更远)。

  3、轴向岁差,促使地球轨道上的四个基点——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缓缓地、反向地环绕着轨道移动。

  这里,我们触及的是专门的、深奥的科学知识,而这并不是本书探讨的范围。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limap计划的研究报告,尤其是海斯(j.d.hays)和英柏瑞(john imbrie)两位教授提出的论文《地球轨道的变化:冰河时代的进程》(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orbit:pacemaker of the ice ages)4。

  简单地说,海斯、英柏瑞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证实,当下面三种天球周期产生不祥的接合时,地球上的冰河时代就会开始:(1)离心率扩大到极限,把地球带到〃远日点〃(aphelion;即地球在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之点),使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平常多出好几百万英里;(2)黄赤交角缩小到最低限度(地球的自转轴,以及它的北极和南极,比平常更接近垂直线);(3)分点岁差在循环过程中,终于使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冬季,在地球抵达〃近日点〃(perihe lion,即地球在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之点)时开始;这意味,夏季出现在〃远日点〃,因此特别寒冷,以至于冬天累积的冰雪在来年夏天无法消溶,结果就造成地球的冰河化5。

  在地球轨道变化的影响下,〃地球的游离〃——在任何一个特定时期,地球各个纬度所接受的日光在数量和强度上的不同——可能是促使地球冰河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代神话的作者,将大地遭受的灾变和天堂石磨的缓慢转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想借此向我们发出警讯,促请我们注意即将来临的灾祸?

  这个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我们会加以探讨。这里我们只想指出:古代一个神秘文明的科学家,探索出地球轨道变化对地面气候和人类福祉的重大影响;他们将这方面的资讯,结合精确计算出的天文岁差率,通过神话吸引我们注意——他们似乎找到一个途径,跨越岁月的鸿沟,直接跟我们沟通。

  他们带来的讯息,我们究竟听不听得进耳朵呢?那当然得瞧我们自己了。

  注释:

  1伽利略语,引述自《哈姆雷特的石磨》,10页。

  2约翰·英柏瑞等《地球轨道的变化与冰河时代的进程》,《科学》,第194卷第4270期,1976年12月10日。john imbrie et al,〃vanatlons in the earth’s orbit:pacemaker of the ice ages,〃science;volume 194,no.4270,10december 1976.

  3《哈姆雷特的石磨》,138~139页。

  4同注2。

  5同上。

  第33章 神奇的方位

  ●1993年3月16日,凌晨3时30分,埃及,基沙。

  穿过空无一人的旅馆大厅,我们——我和桑莎——迈出旅馆厅门,钻进已在路旁等候多时的白色菲亚特。负责驾驶的是一名瘦削的埃及青年,名叫阿里。他今天的任务是须在天亮前躲过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守卫的耳目,把我们送达塔前,天亮后还得把我们接应出来。出任何差错,我们都会被递解出境,而他则送进大牢6个月。

  当然,事情应该不会出任何差错。阿里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前一天,我们已给了他150美元,让他兑换成埃及镑(pounds),发散给所有相关的守卫,以换取他们今天暂时的〃视而不见〃。

  车在离金字塔不到半英里的地方停下。我们沿着纳兹勒散曼村(nazlet…el…samaan)边缘的山坡,往金字塔的北面行进。在守卫的灯光打不到的暗路上,我们踏过柔软沙地,一步一步沉默地向前走,既兴奋又不安。贿赂是否成功,阿里一点把握也没有。

  我们隐身在阴影中,注视着金字塔巨型身影高耸入天,遮蔽住南方天空的星辰。就在此时,从西北角窜出了三名武装警卫,他们的身上为了御寒而披挂着毯子,手上则拿着霰弹枪。到离我们只有15码的距离停下来,点燃香烟。阿里以手势要我们立定不动后,兀自从阴影中现身。他走到守卫身旁,开始与他们攀谈。双方显然陷入激烈辩论。只见他们争执了一会儿后,阿里终于向我们招手,要我们加入他们。

  〃出了点问题,〃他解释道,〃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就是这位队长(他用手指着一位个子矮矮、胡子没刮、神情不爽的家伙),坚持我们要多付30美元,否则就一切免谈。你看怎么办?〃我从口袋掏出皮夹,数了30美元,交给阿里。他把钱折起来,转手交给了队长。队长很有威严地把钱放在胸前的口袋,终于与我们握手成交。

  〃好了,〃阿里说:〃我们上路吧!〃

  近乎神话的高精密度

  警卫继续从北面往西巡逻,我们则绕过东北角,来到大金字塔的东面。

  我很早以来便养成在探着古迹时,必定会根据遗迹方位,先确定自己置身处地的定位习惯。这时,我发现大金塔的方位,北方正好面向正北,东方面对正东,南方面对正南,西方面对正西,误差不会超过圆弧的3分(南面的差距不到2分)。不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建筑,这种精确度都难以令人置信,何况以金字塔建造完成的4500年前的埃及而言,此高精密度更是不可言喻,近乎神话了。

  圆弧的3分,以百分比而言,仅仅为0。015%的误差。我曾经和一些结构建筑师谈过大金字塔,他们都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金字塔需要如此高的精密度。从实际建筑的角度来看,耗费了极大的精力、时间、经费,达成此等高精密度外,对建筑物整体结构并没有太多影响,因此意义似乎不大。就算金字塔底座的方位,偏差个圆弧的二、三度(也就是说有个1%左右的误差),一般人还是无法以肉眼辨识出来。但是,在建造时,为将误差从二、三度缩小至二、三分之微时,所需要投注的工作量之大却非建筑物的差异所能够表达的了。

  显然,在人类文明初露曙光之际,古埃及的建筑大师有非常强烈的动机,要把金字塔放在非常严谨的方位上。而且,这些建筑大师必定技术高超、知识渊博,并已有精良的工具与测量器具,才能够建造出如此精密的金字塔。从塔的一些其他特质中,我们也不难证实这一点。例如,金字塔尽管庞大,但它的四边几乎完全等长,显示当时的建筑技术精确度极高,其误差率比今天一般办公大楼建筑还要小。当然金字塔不是办公大楼,它是人类史最伟大、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北面底座边长755英尺4。9739英寸,西面755英尺9。1551英寸,东面755英尺10。4937英寸,南面则为756寸0。9379英寸。最长的与最短的一边之间,差异不到8英寸,也就是说在平均边长达9063英寸的底座上,金字塔四边互相的误差率还不到1%1。

  从工程的角度上展示出再多的数字,也无法说出要达到此等精密性所需要付出的精神与技术。而建造金字塔的大师们,如何达成如此高标准精密度2,至今学者们还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不过,真正让我感到兴趣的是,并非精密度的数字本身,而是它背后隐藏的问题:为什么埃及人要替自己订下这个高标准?如果他们能宽容的误差度为1%~2%,而非0。1%以下,不仅不会对品质造成明显的影响,反可大大降低工程的难度。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为什么他们要坚持用困难的方法做事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在一个4500年前建造、理论上非常〃原始〃的大石碑物上,古埃及人必须要这般坚持连机械时代都难以达成的高精密度呢?

  历史的黑洞

  我们一行要登上大金字塔的计划,其实早在1983年几个愚蠢的观光客摔死以后,便被埃及政府宣布为违法。其实我们也够愚蠢的(尤其尝试夜半登高),而且我实在不愿意打破一个基本上相当良性的法律。但是,到了这个地步,对金字塔浓厚的兴趣,加上想要得知有关金字塔一切的强烈欲望,驱策我舍弃良知,不顾一切地来到金字塔的前面。

  在东北角与巡逻警卫分手后,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过东面,来到东南角。

  大金字塔和正东方三个〃附属〃的小金字塔之间,一条残破而蜿蜒的石道笼罩在巨大的黑影下,石道旁还有三个好似巨型墓园般又深又窄的石坑。根据早年考古学者的考证,这三个洞穴的形状应该是为了收藏一种流线型、高性能船只而建造的;但考古队伍挖掘时,洞穴内却空无一物。

  步行至离大金塔东面入口中途,迎面又来了,对巡逻警卫,其中一人少说也有80岁了,另外一个则是脸色苍白,面上长着青春痘的年轻人。两人说阿里付的钱不够,如果我们要继续向前走的话,得再付他们50埃及磅。我毫不犹疑地掏出钱,塞给了年轻人。我已经不在乎花钱,只要能够让我在天亮以前爬上金字塔,再爬下来,而不被逮捕就行了。

  我们往前走,绕过金字塔的东面角。时间刚过凌晨4点15分。

  现代建筑中,即使我们日常居住的房屋,也从未见过正90度角的结构,转角的地方差上一两度是极为稀松平常的事,因为建盖正直角的技术非常困难,一点微差不但不影响到任何结构,也不会有人注意到。然而当初在建造大金字塔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些古代建筑大师们却能将误差缩减至最小,如东南角为89度56分27秒,东北角为90度3分2秒,西南角为90度0分33秒,而西北角则为89度49分58秒,与正直角差距只有2秒之微。

  虽然不至为完美正直角,但是此等精密度却已让人惊异,更为不解。大金字塔有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埃及人建筑技术之高超,不在现代人之下。他们应该至少要经历好几千年的进化,才能够获得这样的高技术水准。但是翻遍埃及历史,我们却无法看到任何埃及人技术发展的记录。大金字塔和它周围的遗迹,已经成为建筑史上的一个大黑洞,又深又大,没有人知道从何处窥见其底。

  沙漠之船

  满头大汗的阿里,并没有对我们解释,为什么在登高前,必须先带我们环绕金字塔底座一周。我们从金字塔的东侧绕至南面,向西行进。这里也有两个船只形状的纵穴,其中一个还没有被打开过,曾经有人用光纤摄影机插入调查,发现里面埋藏着一艘一百余英尺长的大型船只3。这艘古船现在被收藏在金字塔南端,一个名为船只博物馆(boat museum)的丑陋建筑中。

  这艘由杉木建造,排水量约40吨的美丽船只,仍保留着4500年前的面貌。从专家的眼光看来,它充满了异想天开的设计。〃显然做好所有外海航行的准备。船首与船尾向上高耸的程度,甚至超过维京人的船只,显示此船面对的风浪绝不是尼罗河的小波,而是海洋的大浪。〃一位专家说。

  还有专家认为,这艘设计奇妙、考虑周到的金字塔船,应该〃比哥伦布海上探险时用的船,更适合在外海航行〃。而所有权威人士都同意,这艘船是由一些〃有长久外海航行经验与传统的人〃设计而成的。

  是谁在埃及3000年历史的初始,建造出这艘航洋海船常年在内陆的尼罗河低地中以耕作为生的埃及人,应该没有机会积蓄出〃长年的外海航行经验与传统〃,而完成如此成熟的设计才是。那么这艘船的建造者,是从哪里得来的经验呢?

  除此之外,另一个更令人感到不解的问题是:古代埃及人非常擅长发展符号与象征意义,并喜欢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做成缩小的模型。埃及学家认为金字塔船便属于这类的模型,它唯一的功能便是搭载法老王的灵魂至天界。但我难以相信当时只为了单一祭祀的理由,便如此大费周章,一连做成好几艘如此大而复杂的船4,然后将它们埋在地下。而且如果目的仅为了送法老王灵魂上天的话,他们只需要一艘,而非好几艘船,而且也不需要这么大。按照逻辑推理,这些巨型船只应该有一些实际用途,而且还有一些是现代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同时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用途……

  我们到达大金字塔南面的中点时,终于了解被带着绕行了一大圈,目的原来是在四个重要的点上散财。除了原来在北面的30美元,在东面的50埃及磅,南面突然冒出一个阿里应该前一天就打点好的警卫,也开口讨了50埃及磅。

  〃阿里,〃我的声音开始不友善,〃我们什么时候才爬金字塔?〃

  〃马上,葛瑞姆先生。〃我们的导游说。他非常有信心地继续向前,并以手势指示着上方,说:〃我们就从西南角向上爬……〃

  注释

  1科尔著《探测埃及》第39篇:基沙大金字塔方位及精确尺寸之测定。j。h。cole,survey of egypt,paper no。39: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x act siz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cairo,1925。

  2如《埃及金字塔》(the pyramids egypt)一书内的传统解释往往无法令人满意,连此书作者艾德华均不得不如此承认。见该书85~87页、206~241页。

  3卡森著《古代船只及航海》17页。lionel casson,ships and seafaring in ancient times,texas university press,1994,p。17。

  4史宾赛著《金字塔事实》。a。j。spencer,the great pyramid fact sheet,p。j。publications,1989

  第34章 永世之居

  你曾经想过在夜晚攀登金字塔吗?在被逮捕的恐惧下,在神经紧绷的状态中?

  我可以告诉你,如果爬的是大金字塔的话,简直难如登天。尽管塔顶约有31英尺已经不见,大金字塔仍然从地上耸立入云,高达450英尺,并由203段的石块堆积而成,每段平均高度为二右四分之一英尺。

  而且当我开始往上爬后,发现有关金字塔的平均数字,并不能告诉我金字塔的全貌。石块高高矮矮,并不相同,有的仅及我的膝盖,但有的高达我的胸部,让我几乎无法攀爬。每段石块和石块之间,留下可供留步的水平空间非常窄狭,只有一只脚的横宽;再加上看似坚固的巨大石块,开始攀爬后才发现已相当破碎,随时可能分崩离析,使得攀爬的行动更加艰险。

  爬了30阶左右,桑沙和我逐渐领悟,我们的处境如何困难:肌内酸痛,膝盖和手指间开始僵硬,而且伤痕累累——然而,我们才只爬了金字塔的1/7,上面还有将近200阶等着我们。还有一件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登高时,眼睛不自禁地要往下看,而不能不注意到脚下陡峭的斜面。我眼光循着西南角的崎岖石块向下,一瞬间不由自主地感到头昏目眩,好像自己很可能就如童话故事中出门去取水的杰克与吉尔一般,就这么掉了下去,身体撞击数层巨石后,头先着地,然后粉身碎骨。

  阿里稍事歇息,但在我们有机会喘口气前,他迫不及待地又做了个手势,示意要我们赶快提起脚步往上爬。再度沿着塔的西南角指标,阿里一股脑儿地向上,很快地消失于夜空中。

  不安的阴影不断在心中扩大,桑莎和我只能紧紧地跟在后面。

  几何学之谜

  第35阶的石块比下面都要大(基石除外),每个至少有10到15吨重,非常难攀上。这与我们一般的常识及逻辑正好背道而驰。按理来说,石块既然是从下面搬运上来的,越高的地方,所使用的石块就应该越小、越轻才是。从第1到18阶,石块的高度的确从最下面的平均55。5英寸,逐渐缩小至第17阶的23英寸多一点。但是第19阶的石块高度陡升至36英寸,不但高度改变,长、宽也都增加。这些石块的重量,在1至18阶,只有2到6吨重,但搬运到19阶以上,则增加至10到15吨,显然就变得非常笨重而难以处理了。然而不知道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些石头却能从坚硬的石灰岩中切割出来后,被搬运到离地100英尺的高度,分毫不差地置放于预定的位置上。

  要达成如此艰巨的工作,金字塔的石工不但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山羊般的身手,猛狮般的强韧,更要有专门爬高的修烟囱师傅的自信。冰冷的晨风呼呼地在耳边吹过,威胁地要把我带入空中与它们一起飞舞。在此颤颤巍巍之处,一面需保持身体平衡,一面又得将一块又一块至少有现代自用小汽车两倍重的石块,从下面搬上来,运到正确的地方,对准位置,当时这些石工的心中不知所思何如。

  金字塔从建造到完成,一共花费了多少时间?有多少人曾参与建造的工作?一般埃及学家的共识是:共花费了20年,并有10万人参与建造。不过他们也同意,所谓的建造,并非从年头做到年尾,而只在一年中的3个月期间,尼罗河泛滥无法农耕的期间进行的。

  一面往上爬,我一面思考这说法代表的意义。建造者需要设想的,不仅为如何搬运那些成千上万,重量在15吨以上的巨石,更在于如何长期将这些平均2。5吨的石块,搬运到工地来。根据可靠的估计,金字塔共用了230万块石块堆积而成。假设工人全年无休,且每天工作10小时的话,他们每小时需要摆好31块石块(或每2分钟搬运1块石块),才能够在20年之内,如期完成金字塔的工程。而如果工程只在农闲时进行的话,那么工人的速度就必须加快到每分钟搬运4块石块,或每小时240块,才赶得及。

  这个计算,无疑是工地现场管理者的噩梦。例如,采石场与金字塔的石工之间,协调工作必须做得多么好,才能够让那么大块的石头以如此惊人的速度送达工地。还有,万一一块2。5吨的石头从175阶上掉下来,其结果将如何不堪设想。

  不论从物理面或管理面来看,金字塔的建造都是非常艰难的工作。除此之外,金字塔本身在构造上也是对几何学的挑战。金字塔的顶点必须在底座四角正中央的上方,四面倾斜的角度只要稍有偏差,到顶点处便构成极大的误差。因此,建造的过程中,从地面到几百英尺的空中,每个其重无比的石块都必须摆设在绝对精密的位置上。

  斜坡之说

  这么精密、艰难的工作,当时的埃及人是如何做到的?

  埃及学者们前前后后大概推出有30种以上的说法,尝试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其中大部分认为,金字塔在建造前,一定先在工地铺设好了某种形式的倾斜路面。前大英博物馆古埃及研究室主任爱德华兹(i.e.s.edbsp;牛津大学古埃及学教授约翰·白恩斯(john bains)同意爱德华兹的说法,并进一步演绎道:〃金字塔越建越高后,斜坡不论长度或宽度都必须逐渐扩大,以维持一定的斜率(大约为1:10),否则便会崩垮。当时建造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必定盖了好几个斜坡才是。〃

  然而,铺设一条斜率为1:10的道路,直通大金字塔的顶点的话,道路长度至少要4800英尺,而且所需要的砖块和泥土更为大金字塔本身的3倍。(斜坡的容积为800万立方米,而金字塔锥体的容积则只有260万立方米1。)倾斜度高于1:10的话,路面会陡到无法搬运重物上坡,但如果倾斜度低于1:10的话,建造坡道的建材量与金字塔之比将更荒谬无稽。

  而且,一条长达1英里,从地面直通480英尺高度的斜坡路,根本不可能如爱德华兹等古埃及学家所建议的,用砖块和泥土随便搭建起来。相反地,现代建筑家和营建者已经证实,斜坡道必须用比石灰岩等更坚固、高贵的质材建造,否则必垮无疑。

  斜坡学说显然不成立。(还有一个问题:建造斜坡用的800万立方米石灰岩,在金字塔建造完成以后,都到哪里去了?)后又有学者推出了螺旋斜坡道之说,主张当时的人在金字塔的四侧,用泥砖做成螺旋状斜坡,附着于金字塔。螺旋斜坡所需要的材料虽然比较少,但是却无法伸展至金字塔的顶端。而且螺旋斜坡道越到顶端,旋转的角度便越急,使得石工在搬运如此大体积的石块上坡时,将遭遇到越来越狭窄至最后连转弯都难以回旋的地步。

  不过,这并非螺旋斜坡道说最不通之处。它最难自圆其说的地方还是:由于螺旋道必须加覆于金字塔之上,使得建筑家无法检查金字塔建筑本身的精密与准确性。然而,金字塔的建造者必须随时检查建筑的准确性,让塔的顶点坐落在离开四个基座角落等距的位置,所有的角度和角落都分毫不差,每层石块都放置于事前设计的位置,才能形成这个方位正确、形体也近乎完美的对称建筑物。

  对古代建筑家而言,建造一个如此精密的金字塔,似乎只不过在展示数学上的一些雕虫小技,例如在本书第23章中,我们提到的以圆周率π为高度,和底座周边的长度之间的对应关系2。另外,金字塔虽然不是建造在正北纬30度,却也在非常接近的29度58分51秒。关于这一点,以前曾经有一位苏格兰的天文学家表示,正30度并不存在,因此金字塔的位置并非为误差的结果:

  假设原始设计者希望以肉眼,而非心眼,从大金字塔的底边看到太空的极点的话,将大气中光线的曲折方式也计算在内后,大金字塔所在的位置一定要在29度58分22秒,而非30度的位置不可。

  58分22秒与实际位置所在的58分51秒之间的差距还不到1分的一半,如此高的精密度,再度显示出古埃及人无论在一般测量或地理测量上,技术如何地精湛。

  心存敬畏地,我们继续向上攀爬,通过第44、45层巨石,刚踏上46层时,只听到从下面广场上,传来一阵阿拉伯语的怒骂声。往下一看,只见一个穿着长袖宽松阿拉伯服、头上缠着头巾的小个子,正将他的散弹枪从肩膀上取下,也不管是否在射程范围内地对着我们瞄准。

  穿越时间与空间

  不用说,此人为金字塔西面的守卫,也就是第四个底座面的警卫。他没能像东、南、北其他三面的警卫一般,拿到额外的贿赂,所以特地来讨钱的。

  从阿里满头大汗的表情中可看出,我们正处于极为不利的情势中。那警卫要我们立刻下去,他要逮捕我们。〃不过,我想如果我们另外付一点钱给他的话,就可以避免被逮捕。〃阿里说。

  〃给他100埃及磅,〃我怒吼道。

  〃太多,〃阿里说:〃反而会激怒其他几个人。我跟他说50磅好了。〃

  双方交换一阵阿拉伯语后,过了几分钟,阿里似乎快要和那警卫达成协议,让我们在4点40分左右回到金字塔西南方的底座,但这时又一阵口笛声,先是南面,接着东、北两个警卫也纷纷出现,加入西面警卫的阵营。

  我几乎以为阿里要宣布交涉失败之际,他突然放心地叹口气,面露微笑地说:〃他说我们回到地面后,再付他50磅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继续爬,不过如果上司出现的话,他们就救不了我们了。〃

  接下来的10分钟,我们在沉默中向上挣扎,一口气爬到第100层,来到金字塔一半,也就是离地面250英尺的位置上。从肩膀上往西南望去,我看到了一幅一生中仅见,充满了力与美的景像。一弯月牙从东南方的低空快速移动的云层中露出,幽灵一般的光芒直逼第二金字塔的北面与东面。据说这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的法老卡夫拉王(pharaoh

  khafre)建造的。这座只比大金字塔矮几英尺,底座窄48英尺的第二金字塔,在月光下,发出非常不自然的青色光芒,好像光源来自塔的内部一般。而在第二金字塔的后面稍远的阴影处,更可以看到最小的第三座金字塔。这座据说由曼卡拉王(men daure)所建造而成的小金字塔,底座每边为356英尺,高度则为215英尺3。

  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好像腾空于墨色的天空,站立在硕大的天船船首,其后另两座金字塔好似两艘船,排成一列,呈战斗队形,跟着我的大船向前行。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这一队的金字塔应前往何方?这几座令人惊异的巨型建筑,是否真如埃及学的学者所认为的,仅仅为法老王夸大妄想下的产物?或者它们是由某种神秘力量所设计,将越过永恒的时间与空间,达到一些我们尚未知晓的目的?

  从这个高度,虽然南方天空有一部分被卡夫拉王的金字塔所遮蔽,但整个西方在苍穹之下,从北极顶点到地球弯拱的轮廓全在我的视野之内。右手侧可以看到小熊星座中的北极星;而从正西方向北大约10度左右的低空中,则可以看见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星,正要沉入地平线下。

  在埃及的星空下

  当我们抵达第150层时,阿里突然以手势要我们把头放低。一辆警车从大金字塔的西北角往西方驶来,车上的蓝色灯光缓慢地闪烁着。我们隐身金字塔的阴影中,等待车子完全通过。之后,在一股新燃的急迫感的鼓励下,我们加快脚步往上爬,想象一仰头便可看到笼罩在夜明前雾气的塔顶。

  约莫五分钟的时间,我们停也没停地朝上爬。向上看,金字塔的顶端仍然和以前一样的遥远,就好像传说中的威尔斯山顶一样,遥不可及。挥汗、气喘中,我们继续向上爬。就在快要被内心不断泉涌而出的失望感觉淹没时,突然之间豁然开朗,金字塔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满天星斗,离开地面450英尺的高空中,环绕着我们的,可谓是世界上最特殊美丽的景像了。开罗市景不规则地展现在北方与西方的尼罗河谷中,林立的高楼与传统的小平房的屋顶,被狭窄昏暗的街道区隔开来,清真寺的尖塔散落在高高矮矮的房屋之间。开罗国整体被覆盖在街市的光膜中,所以住在市内的人反而无法享受美丽星空的夜景。反倒从金字塔顶端往下俯看开罗,宛如来到了一个散发着绿色、红色、蓝色、黄色光芒的童话世界一般,晶莹美丽,美不胜收。

  我感觉自己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么一个古代世界之谜的金字塔顶端,看到这幅电子海市蜃楼的景像,简直就像乘坐阿拉丁的魔毯,来到开罗的上空一般。

  其实金字塔的第203层完全不能与魔毯相提并论。它处于塔的顶端,总共只有30英尺宽(与底座的一边755英尺相比,甚为窄小),且是由好几百个高及腰身、重达5吨的大石灰岩块所构成的,表面不完全平坦,有部分石块已不见或破损。南角上明显地还遗留着更高层石块的遗迹。在平台的正中央,有人用木头架起一个木制鹰架,而从中间升起一根大约31英尺的厚重木棒,以显示出金字塔原始的高度——481。3949英尺。在架子下面的石灰岩上,布满了几世纪以来的观光客在上面的涂鸦4。

  攀爬金字塔之行,全程花费了我们约莫半个小时,当我们到达顶端时,已经是清晨5点,伊斯兰教徒晨礼的时间。几乎就在五点整,整个开罗的1001个尖塔的阳台,同时响起声响,催促着信徒祈祷,以再确认真主的伟大与慈悲。在我背后的西南方,卡夫拉王金字塔的顶端22层,好似冰山一角漂浮在海洋中一般,沉浮于月光之海中。

  我明白不能一直在这个令人目眩神移的地方待太久,索性坐下来仰望上苍。轩辕十四星已经沉没在西方无尽的沙漠之后,而狮子座不久后也将随之掉落于水平线之下。处女座及天秤座的星群也已经来到天空的下方。往北方看去,大熊与小熊座正徐徐地遵循着它们在天球极顶永恒的轨道移动中5。

  我躺下,以手当枕,仰望穹苍之极。从身下光滑而硬冷的石块传来一股生命的力量,我可以感觉得出来,就是从那巨大的金字塔传出的无穷活力。

  巨人的使命

  金字塔,底座面积达13。1英亩,总重量为600万吨,比伦敦市区内的全体建筑物加起来还重。如稍前所述,金字塔由大约230万块石灰岩、花岗岩石块所堆积而成。根据推测,过去金字塔的四面,除了本身的石块以外,外表还覆盖着一层打磨过的覆面石6,如反射镜一般地保护着它。由于金字塔的表面积达22英亩之广,根据估计,当时铺设了11。5万片、每片重达10吨的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