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部分阅读

作品:旗袍|作者:枫叶随锋|分类:玄幻小说|更新:2025-05-20 14:54:16|下载:旗袍TXT下载
  的正是她,她身上的那件黑色的金丝绒旗袍尚未脱掉。于是,郭婧微笑着说:我找李曼姝。

  李曼姝显然听明白了这三个字,但她在回答对方的时候却用了韩语。

  郭婧一脸茫然,她不懂韩语。这就意味着她们之间无法进行交流,郭婧想自己真是太疏忽了,打听到她是韩国人就应该找个翻译。

  李曼姝大概意识到自己过于冷淡了,她稍稍往房间里退了一步,像是要让面前这个陌生的女人进来,但又缺少让她进来的诚意,在这座城市她没有什么亲戚,她凭什么认识自己呢?

  郭婧从包里掏出了记者证,纯蓝色的封皮,烫着银色的字迹,这证件在李曼姝的眼前一晃,她就什么都明白了,不过,她的心情更加紧张起来,记者来找她干什么?莫非知道了她的身世?

  李曼姝想起自己刚刚去过八角楼,不仅是八角楼,她方才还去看了八角楼附近的那条铁路,那两道铁轨还在,有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她重温了当年对火车的记忆。那么这个持证的女记者显然知道了自己的行踪,否则她怎么可能找到幕府宾馆呢?李曼姝这样一想,心情越发慌乱了,如果按她的逻辑推断,她一踏上中国的领土,就被有关部门注意上了,他们知道她的历史,她从前在这座城市的一切,在八角楼的一切,然后他们派了记者跟踪她,这证明她具有史料价值。

  李曼姝回国的目的,的确想到八角楼指认什么,作为风烛残年的她,能把当年自己经历的屈辱昭示后人,也算是正视人生的一种勇气,可当她回到自己的故土,看到那座八角楼时,她对自己屈辱的历史忽然想缄口不语了,说那些陈年旧事有什么意义呢?如今的故土到处欣欣向荣,人们沉浸在繁荣昌盛的生活状态中,她在这个时候去揭历史的疮疤,只会给她的行程带来暗影,毕竟是慰安妇,让残暴的日本侵略军发泄血淋淋欲望的肉身,每一个细胞都是不光彩的。因此,多年来她从未参与过韩国慰安妇对日本的索赔抗议活动,这次回故土是受了丈夫临终前的鼓动,然而睹物思情,她的倾诉勇气又消失了。那么眼前这个陌生的女记者,一定是知道了她的什么,否则怎么可能找上门来呢?她决定只说韩语,算作搪塞她的一个办法。

  郭婧将自己来的目的用手比划了半天,李曼姝仍是低着头,郭婧知道对一个不懂中文的韩国老人来说,她所有的讲述都是哑语。郭婧就给宾馆总台打电话,想雇请韩语翻译。

  这时,一个年轻的小姐姗姗走来,她轻快的脚步声好像给了李曼姝一种新的希望,小姐刚在门口喊了一声:李曼姝女士!

  李曼姝就急不可耐地迎了出来,脱口而出道:黄导,今天行程怎么安排?

  黄小姐无疑是导游,她递给李曼姝一顶遮阳帽说:我们跟一个大的旅行团走,他们一会儿来接我们。

  郭婧在一边看呆了,这个叫李曼姝的韩国老太会说中文,这就意味着她在中国生活过,也许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那么她当年是怎么漂零到韩国的呢?她与八角楼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她为什么要到八角楼去转悠呢?郭婧感觉李曼姝很可能就是八角楼里的慰安妇,可能因为面子,她不想承认自己曾经倍受屈辱的历史。那么她用韩语跟她讲话,证明了她内心的有所掩饰和对媒体的封闭,郭婧后悔不该急着把记者证亮出来,事实证明记者证并不是通行证,她有点操之过急了。

  李曼姝跟黄导寒暄过后就回到房间里收拾东西,她始终背对着郭婧,这显然是对郭婧下逐客令。郭婧只好将导游黄小姐喊到了屋外,在远离房间的走廊,郭婧出示了记者证,又把自己想采访李曼姝的意图讲了,黄小姐吃惊地睁着一双大眼睛说:这未免太荒唐了吧,人家怎么可能是慰安妇呢?我一点也没看出来嘛。

  郭婧将食指按在嘴上嘘了一声,示意黄小姐小声点,以免李曼姝听见。

  黄小姐不好意思地吐了下舌头。

  郭婧又往走廊的尽头走了几步,黄小姐也跟着走了几步,感觉离李曼姝的房间比较远了,郭婧仍是放低声音对黄小姐解释说:我看到李曼姝到八角楼去了,在那里转了很长时间,一个韩国老人,刚来本市就去看八角楼,想必那里有很多隐情。你知道八角楼吗?

  黄小姐摇头说:听说过这个地方,但没有去过。看看郭记者,又说:李曼姝去八角楼观望一下就被怀疑是当年的慰安妇,这未免太主观了吧,人家说不定也是一种好奇心呢。

  郭婧执意说:很少有人知道八角楼的历史,本城的人不会对这座破旧的楼房发生什么兴趣,国外的游客只会去那些有名的风景区,如果李曼姝跟八角楼没有任何牵扯,她到那里干什么?何况如今八角楼周围早就是一片新开发的居民区了,李曼姝不是去走亲访友,便很值得怀疑她去看八角楼的目的。

  黄小姐想想说:李曼姝的祖上会不会是八角楼的主人?她去寻觅祖宗的遗迹?

  郭婧立刻说:不可能,本城有关方面早就对八角楼的历史考证过了,它是清末民初一位军阀的私人官邸,因军阀与另一军阀有私仇,后被另一军阀满门抄斩,家人亲戚不剩一个,一直被世人视为凶宅封锁多年,直到侵华日军进驻本城,才将这老宅打开做了慰安馆。这是侵略者的一处物证场所,本来城建规划时要把它拆了,后来本城的文化界人士强烈反对,总算暂时保存了下来,但如果没有具体的人证,这种保存就会是短暂的。李曼姝当年倘若跟慰安馆有不解之缘,并且肯指认的话,她就是最好的人证,有了人证,八角楼就极具文物价值了。见黄小姐沉默不语,郭婧又说:当年日寇在我们这座城市屠杀了数十万人,仅慰安馆就有四十多处。这段耻辱的历史必须让后人铭记。

  黄小姐见面前的女记者如此认真,忽然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起来,便说:我会尽力吧,但我不知道该怎样观察李曼姝并引导她说出真相?

  郭婧想想说:你不要故意去观察一个人,那就成了克格勃了,你只要留心她的一些细节就行了,如果她当年确曾遭受过日军的蹂躏,她会对类似于八角楼那样的场所特别敏感。

  黄小姐意会地点点头。

  郭婧将自己的名片递给她说:随时跟我保持联系吧。如果此事真如我猜想的那样,也算是我们对本城历史的一份贡献。

  李曼姝好像一直在门口偷听她们的谈话,黄小姐回来后,她显得心事重重,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总是用察言观色的眼神看黄小姐。

  黄小姐记在了心里,暗想莫非郭记者的猜测真是正确的,李曼姝的神情怎么明显地前后不一致呢?

  黄小姐看着仍在收拾东西的李曼姝说:您老换换衣服吧,今天可能要爬山,山下距山顶要攀登二百多个台阶呢,最好换条裤子,走路方便。

  李曼姝站在穿衣镜前看着自己的旗袍说:我就穿它吧,我想多拍些照片,穿它很有意义,这是国服。

  李女士真的是中国人吗?黄小姐故意见缝插针地问。

  你看我不像中国人吗?李曼姝反问。

  黄小姐说:你从韩国来中国旅游,自然就是韩国人吧。

  李曼姝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也算是韩国人,在韩国生活几十年了,但我同样是中国人,我出生在中国。下飞机的时候,我不就告诉你了吗?

  那您刚才为什么不跟那个女记者说中文呢?黄小姐又问。

  我讨厌记者,记者喜欢捕风捉影招事生非,我回国几天,想安安静静走一走看一看,物是人非,很多东西我都不认识了。也许这是我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次行走,人生过得真快呀,一眨眼我都八十二岁了。李曼姝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唠叨起来没完没了。

  这让黄小姐一阵欣喜,暗想要是李曼姝没完没了地说下去,说不定真会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说出来,如果这秘密确实是郭记者想要的,她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黄小姐故意问:您都看了哪些东西啦?您昨晚才到,今天就发这么大的感慨,有什么东西触动了您的心灵吗?

  李曼姝警觉地看了黄小姐一眼,刚要说什么却又把嘴闭上了。

  黄小姐说:您知道刚才那位女记者为什么来这里找您吗?她说她看到您到八角楼去了,本城有一座八角楼曾是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的慰安馆,房地产商想拆了它重新开发,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女记者正在四处寻找人证。

  李曼姝不由哦了一声,然后就用一种特殊的眼神看黄小姐,她的眉宇间紧皱起来,因为皱得过紧,像是放了一枚核桃。不一会儿,她转过身,自言自语地说:要是真拆了,那就什么证据都没有了,小日本可就太便宜了。

  是呀,如果您当年来过这座城市,知道八角楼的一些情况,最好出来做个证明。黄小姐说。

  李曼姝浑身打了个冷颤,看看黄小姐,嘴唇开始翕动。

  黄小姐想沉住气在房间里听李曼姝诉说,可就在这个时候,她的手机响了,旅行团通知她们到门口上车,说车已经等在门外了。

  黄小姐遗憾地啧了一下嘴。

  李曼姝跟着黄小姐往门外走,刚关上门,她忽然想起没拿帽子,于是又开门回去拿帽子。

  黄小姐在一旁看着想:今天不能光陪李曼姝玩,还有任务在身。想到任务,黄小姐感到心情特别沉重。

  从幕府宾馆出来,叶奕雄的电话又打过来了,他让我马上到红顶酒楼,说他和他的同学已经在那里等了。

  如果我正在采访,我会拒绝叶奕雄的邀请,现在我没有理由不去赴约了。

  一路上,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李曼姝的形象,她的黑旗袍,她枯瘦的身材,她惊疑的眼神,她那带着沧桑和风尘气的脸孔,还有她脖颈上那一小块月牙状的刀疤,这一切总让我跟当年的慰安妇联系在一起。李曼姝有意不讲中文,说明了她内心掩饰了什么,遗憾的是她穿着中国的旗袍讲韩语,更令人疑心重重了。

  红顶酒楼是本城的顶级酒楼,主要特色是地方小吃,小吃相当有品味,价格也不菲,代表着本城食文化的特色,叶奕雄逢到接待特别重要的客人时都选择红顶酒楼,一般他是不到这里作秀的,在这里吃一餐饭,要比星级酒店贵两倍。

  路上总是塞车,我着急也没用。这个城市的交通因为车流量的大增几近瘫痪,有时开车还不如骑自行车快,我前几年一直骑自行车,天热的时候会大汗淋漓骑到单位,再大汗淋漓骑回来,从来也没有过职业的优越感,职业的优越感是开上车子以后才生出来的,我在有空调的车里不再出汗,看着路两边蚂蚁一样骑车赶路的人,直觉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有次我把这想法跟叶奕雄讲了,他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才有这样的感觉实在是太不高贵了。我当即白了他一眼说:哪像你,公子哥!

  但我还是比较赞同叶奕雄的观点,这个世俗的社会,有时候你不摆点谱出来,常常会遭逢“狗眼看人低”的尴尬。

  半个小时以后,我终于抵达红顶酒楼。

  叶奕雄早就等得急躁了,我刚一露头,他就站起身向我挥手,还好今天客人不多,算上我才三位,叶奕雄身边坐着的那个男士无疑是他请来的客人,留英归来、现又访美归来的同学赵宗平,赵宗平人很瘦,与叶奕雄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不过今天叶奕雄的装扮很特别,一身中式的肥大衣裤,淡黄色,好像庙里的方丈。

  我坐下后,正好是两人的中间,叶奕雄忙着向同学赵宗平介绍我,赵宗平谦和地起身跟我握手,我发现他像竹子一样修长。

  我礼貌地递上名片,有点矜持地说:早听叶奕雄介绍过你多次了,他可盼你回来呢,他说你一回来他的商机就多了。

  赵宗平笑笑,算是对我这番话的回答。

  叶奕雄对我说:我们两个喝茶,你喝点什么?

  我说:黄瓜汁吧,加点蜂蜜。

  叶奕雄随口道:这姐什么时候这么讲究了,黄瓜汁还要加蜂蜜。说着就转身喊服务小姐。

  赵宗平可能怕我难堪,急忙补充说:高贵典雅的女性都讲究饮品。

  我笑笑说:不要紧,叶奕雄敲打我是家常便饭,我早就习惯了,我是因为他的敲打才喜欢跟他在一起的。

  那你们俩是否能成为中国的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王后?赵宗平放开地调侃道。

  怎么可能呢?叶奕雄有老婆,从小青梅竹马。我急于表白。

  那查尔斯王子的原配还是戴安娜呢,有用吗?赵宗平又说。

  行了,宗平,我可没有查尔斯那样的艳福,人家是王子。我这位老姐呀,把所有的男士都看成是癞蛤蟆,而她是白天鹅。叶奕雄为自己争辩。

  好了好了,我们别说这个了,俗不俗啊?我沉了脸。恰好这时黄瓜汁送上来了,我故意问服务小姐:加蜂蜜了没有?小姐说:加了,要是您感到不甜,还可以再加。我将吸管放进杯子里,吮了一口说:够了。

  桌上又成了三人世界。我担心自己刚才的态度惹两位男士不快,特别是赵宗平的不快,毕竟是第一次见面,便主动说:你在英国学的是建筑吗?

  跟建筑沾边,叫规划美学,刚刚兴起的新学科。赵宗平说。

  这个学科不错,回来一定会在我们这座城市派上用场的。我们这座城市啊,太缺少美学归划了,盖了多少楼,哪一座能成为杰作而传世?开发商只注重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考虑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建筑风格。我看了一眼叶奕雄,他正在吃荷叶蒸肉,见我看他,对我笑了一下,示意不在乎我的批评。

  我继续说:因为缺乏美学规划,街道越来越乱,楼房越盖越离奇,听说有个艺术馆的造型奇怪得令人费解,盖上后设计者才说那是利用了男女生殖器的造型,简直是开玩笑,开世人的大玩笑。我们这座城市,经历了历史古都的荣辱兴衰,有多少古建筑具有文物价值,应该得到保护,可是在政府大规模的拆迁规划中说拆就拆了,古建筑的毁损就像一江春水逝去了再不可回返。赵宗平先生,我希望您访美回来后,能在本城的建筑规划上起一点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美国纽约的高楼再漂亮,它毕竟是纽约,照搬到我们这座城市就是东施效颦了。我们中国的城市建筑要有本民族的特色,具体到本城,应该有本城的特色。现代建筑不光要单纯地求美求新,还要对历史有一种起码的尊重。我想起那座风雨中飘摇的八角楼,想到李曼姝,目前这还是个秘密,叶奕雄毕竟是商人,于是我缄口不语了。

  好,有见地,我已经很久没听到这么有见地的谈吐了。来,郭记者,为你的谈吐干杯!赵宗平举起杯子跟我对饮。

  叶奕雄醋意地说:我这位姐姐人见人敬,我真不敢轻易把她介绍给别人,怕她明珠暗投。我这辈子,早就琢磨出规律来了,明珠一定要明投,暗珠也一定要明投,明珠暗投和暗珠暗投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女人是这样,商人也是这样。

  那你现在属于什么呢?我问。

  当然是明珠明投啊,也包括你。叶奕雄自信地说。

  可我怎么没在你这里感到光明啊?我故意逗他。

  那是因为我太光明了,把你的光芒遮掩起来了。叶奕雄看着赵宗平说。

  赵宗平羡慕地笑笑,说:你们真幸福,这种状态是人生的最好状态,没有婚姻的义务,又不像情人那样专注,这叫人生的第四感,国外很时髦。

  你也知道这个呀?叶奕雄得意地说。

  可惜呀,我没有你这样的艳福。赵宗平举起酒杯。

  叶奕雄呷了一口酒,看了看我又说:眼下我们已经突破第四感了,是第一感情人。

  我白了他一眼,想岔开这个话题,便说:赵局长,讲一讲欧洲的建筑好吗?发达国家肯定也搞城建,他们对古建筑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

  赵宗平喝了一口茶说:这方面要比我们国家好多了,一般是在新的地方建造新城,古建筑群仍在原地不动,所以欧洲的旅游业特别发达,游客们去那里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看欧洲的古建筑,古建筑相对现代建筑来说是稀有之物,现代人只能想方设法保护,如果实在无法维修保护了,那只好在原地恢复旧貌。

  太好了,你就应该带着这样的理念规划我们这座城市,一座城市的历史很大一部分要靠它的古建筑体现出来,一座城市的历史建筑,是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的。在现代都市,这些经历岁月洗礼而得以留存的建筑是历史的馈赠和城市的标志,历史不光是辉煌的,有时它还是惨痛的,耻辱的,失败的,牢记历史,特别是耻辱的疼痛的历史,就是提醒后人吸取教训,一个民族只有真正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才能转败为胜,被世人看好。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建筑还在说话呢”。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也说过:“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当今中国,经济腾飞。城市的发展注定寸土必争,黄金地段的老建筑常会在经济效益的权衡之下沦为商业的牺牲品。而对过去的保留,就是对现在的肯定,对未来的展望。一个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光明前景的城市才是我们心中理想的城市。我真切地希望我们的城市成为现代与过去、传统与时尚的新天地。我有点激动了。

  社论啊,人民日报社论啊!中央政治局怎么就没发现郭婧这个人才呢。叶奕雄醋溜溜地插话。

  现在发现也不晚啊。我接过他的话说。

  晚喽,早就晚了三秋喽,三十七八等着提拔,像我的同学赵宗平正是提拔的年龄。叶奕雄讨好地看着赵宗平。

  他的一番话倒让我知道了赵宗平的年龄,他比叶奕雄还小两岁,比我小十岁,真正是一个小弟弟呢。

  赵宗平显然很欣赏我的见解,不停地说:难得,真难得有这样一番高见,我是服了这位姐了,中国的女性相夫教子的多,关注社会的极少,奕雄,你有这么一位姐姐在身边关照,事业一定会辉煌无比。赵宗平说着又举起了酒杯。

  叶奕雄看看我,油腔滑调地说:这不,又倾倒了一个?!说罢举起杯子跟赵宗平碰了碰说:来,让我们共同祝福姐姐,祝她早日嫁出去。

  你又没正经的了。我也举起杯子。

  叶奕雄仍是油腔滑调地说:我早就对你作过比喻了,你如同一只出林的雌鸟,发着怪声,有品味有文化的男人总是要对你看上一眼,你何愁嫁不出去呢?不嫁则已,一嫁惊人。

  赵宗平忍不住笑出了声,我也笑了起来,边笑边对赵宗平说:看到了吧,这就是大公子哥的气派,对了,你那把祖传的壶呢?赶快让赵先生看看。

  叶奕雄一摸脑袋说:忘在车里了。

  你还有忘东西的时候?我故意说。

  是啊,我啥都有可能忘,就是忘不了你。叶奕雄伸手摸了我的脸一下。

  我躲闪着,故意对赵宗平说:今后你给他什么商机,一定要事先告诉我啊。

  赵宗平认真地点点头,看我的眼神有点意味深长。

  叶奕雄好像发现了赵宗平的这种眼神,脸上显出了醋意的表情。

  我急忙转移话题,往别的方面说事。

  三个人七嘴八舌聊开去。

  在红顶酒楼坐了两个多小时,叶奕雄还不想走,我惦记着李曼姝,便撒谎说报社有事提前撤退了。回来的路上我想认识赵宗平倒是件好事,叶奕雄有这么一位朋友,再开发房地产的时候会把楼房盖得讲究一点。

  旅行团参观完民国时期一位伟大人物的陵墓后,便准备去侵华日军血证馆。黄小姐看了一眼走在后边的李曼姝,感觉她可能累了,二百多级台阶她是一个人走完的,别说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就是她这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都气喘嘘嘘了。于是,等李曼姝走到自己跟前,黄小姐便询问她身体累不累,能不能坚持?

  李曼姝说:美国有个八十岁的老太太还跳伞呢,我爬两百个台阶算什么?

  黄小姐微笑说:全凭您的兴致吧,您说行就行。

  这样,李曼姝全天的日程就跟着旅行团行动了。

  侵华日军血证馆目前还比较简陋,本来在城郊,后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好像又处在了城市的中心区。血证馆是最近几年才修建的,跟欧洲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而侵略者屠杀无辜的规模却是相等的,只不过区域的不同而已,可奥斯维辛早已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尽管规模不大,但游客们刚一走进展馆门口,就被森森白骨震撼了。侵华日军当年在这座城市屠杀了数十万人,所奸污的妇女不计其数。

  游客们在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