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7部分阅读

作品:这就是秦始皇|作者:狐蝶儿|分类:辣文肉文|更新:2025-05-12 00:01:53|下载:这就是秦始皇TXT下载
  涫切蹲敝螅暝碌暮奂:敛涣羟榈卦诹成粝铝撕奂!

  这一刻,赵姬不仅外表老了,连心也老了。这个不安分的女人在岁月面前,也不得不低下了她高傲的头颅。华人小说吧 m.hrsxb

  58。山雨欲来风满楼4

  数百年来,秦国的重政大权都操纵在外客手里,比如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号令秦人,叱咤风云。秦国是天下最强的,却无法自己掌握权柄,秦人都觉得这是极大的耻辱。宗室的昌平君、昌文君二人,压抑多年的恨意怨气,现在终于有机会宣泄了。

  茅焦身为秦国太傅,爵为上卿,但上任不到一个月,便置官位于不顾,从咸阳消失了,

  他视高官显爵为粪土的举动震动天下。但他的不辞而别,无疑是对大秦的小看,对嬴政的蔑视。所以,他的离去给秦国政坛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宗室重臣昌平君、昌文君借这件事大做文章,在嬴政面前进言道:茅焦侮辱大秦的体面,无视秦国国威,望大王下令追捕他,还请大王下令把外客一律驱逐出秦国。

  这些外客都是各国的能人志士,秦国的强大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毕竟人才也是生产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在权力的争夺面前,人们就容易迷失心智。

  嬴政道:“茅焦一事只是个例,不应该波及其他人。”

  为了避免外客像茅焦一样玩失踪,宗室还是固执地请求驱逐所有外客。

  面对这些血脉相连的嬴氏家族中人,嬴政也感到了压力。他知道宗室是想趁机占据更多的官位,但内心确实也有为大秦江山着想的成分。可话又说回来了,大秦也不能因为茅焦事件,就开始排外,这样,大秦也太没气度了,况且也对大秦的发展不利。

  必须要堵住这些宗室的嘴巴。于是,嬴政道:“据寡人所知,茅焦所以离开秦国,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排挤——包括宗室在内。”

  昌平君和昌文君遭到嬴政指责,面有愧色。看来他们是说不动嬴政了,只好作罢。

  茅焦走了没几天,嬴政就宣布了一项人事任命:以桓齮(又称樊於期)为将军,主掌军队,同时对王翦、杨端和等一批中青年将领委以重任。

  傻子也能看出来,嬴政加强了对军权的控制。枪杆子里出政权,只有手中握有军队,江山才能更加稳固。

  军权的变动只是一个前奏,如滚滚的雷声一样,雷声过后,暴雨一定会如期而至,更多的变动一定紧随其后。刚刚平息的秦国政坛又要迎来什么样的腥风血雨呢?华人小说吧 电子站

  59。山雨欲来风满楼5

  数百年来,秦国的重政大权都操纵在外客手里,比如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号令秦人,叱咤风云。秦国是天下最强的,却无法自己掌握权柄,秦人都觉得这是极大的耻辱。宗室的昌平君、昌文君二人,压抑多年的恨意怨气,现在终于有机会宣泄了。

  茅焦身为秦国太傅,爵为上卿,但上任不到一个月,便置官位于不顾,从咸阳消失了,

  他视高官显爵为粪土的举动震动天下。但他的不辞而别,无疑是对大秦的小看,对嬴政的蔑视。所以,他的离去给秦国政坛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宗室重臣昌平君、昌文君借这件事大做文章,在嬴政面前进言道:茅焦侮辱大秦的体面,无视秦国国威,望大王下令追捕他,还请大王下令把外客一律驱逐出秦国。

  这些外客都是各国的能人志士,秦国的强大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毕竟人才也是生产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在权力的争夺面前,人们就容易迷失心智。

  嬴政道:“茅焦一事只是个例,不应该波及其他人。”

  为了避免外客像茅焦一样玩失踪,宗室还是固执地请求驱逐所有外客。

  面对这些血脉相连的嬴氏家族中人,嬴政也感到了压力。他知道宗室是想趁机占据更多的官位,但内心确实也有为大秦江山着想的成分。可话又说回来了,大秦也不能因为茅焦事件,就开始排外,这样,大秦也太没气度了,况且也对大秦的发展不利。

  必须要堵住这些宗室的嘴巴。于是,嬴政道:“据寡人所知,茅焦所以离开秦国,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排挤——包括宗室在内。”

  昌平君和昌文君遭到嬴政指责,面有愧色。看来他们是说不动嬴政了,只好作罢。

  茅焦走了没几天,嬴政就宣布了一项人事任命:以桓齮(又称樊於期)为将军,主掌军队,同时对王翦、杨端和等一批中青年将领委以重任。

  傻子也能看出来,嬴政加强了对军权的控制。枪杆子里出政权,只有手中握有军队,江山才能更加稳固。

  军权的变动只是一个前奏,如滚滚的雷声一样,雷声过后,暴雨一定会如期而至,更多的变动一定紧随其后。刚刚平息的秦国政坛又要迎来什么样的腥风血雨呢?

  60。不成正比的投入和回报1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嬴政十年九月,吕不韦引荐嫪毐入宫的事情还是被嬴政知道了。借此机会,嬴政削夺了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将他赶出咸阳,吕不韦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洛阳。“河南”即指秦三川郡(汉河南郡)地区。早在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灭周后,以二周故土设三川郡,郡治在洛阳。嬴政考虑到他对秦国的功劳,仍然封他为文信侯,食十万户供奉。

  虽然仍然是君侯,可这消息对吕不韦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很痛心,是的,除了痛心,他没有一点怨恨,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赶自己走。

  对父母来说,有时候不管儿子做什么,他们都能接受并且忍受,这就是伟大的爱,来自父母的无私的爱。

  可是,最让吕不韦不能接受的是,嬴政还不知道他正在把自己的亲生父亲赶出咸阳,这是不孝啊。

  嬴政能和他的母亲冰释前嫌,难道就不能和他的父亲重归于好吗?

  瞬间,吕不韦产生了一种和嬴政父子相认的冲动,可是这种冲动只是一闪而过。吕不韦还是清醒的,他不能把嬴政毁了,秦国宗室的力量很强大,如果他们知道现在的王不是秦国的正宗血统,那么难免会爆发*,那毁掉的不止是嬴政,还有自己亲手缔造的大秦。

  如今,强大的大秦就好像是吕不韦的作品一样,他不允许任何人来破坏它,当然他也不允许自己来给大秦增添一个败笔。

  挣扎是痛苦的,尤其是心理的挣扎。

  说一千,道一万,吕不韦还是不想离开这个美丽的城市——咸阳。既然自己没有能力,那么就请别人帮忙吧,他想到了赵姬,当初自己帮她重回咸阳,现在她也应该能帮自己留在咸阳吧。

  想到这里,吕不韦开心地笑了,他的根子还是个生意人,他投入了那么多,现在索取这点回报,他认为应该没问题。可事实果真如此吗?投入和回报真的成正比吗?

  61。不成正比的投入和回报2

  九月的天气还是比较闷热,在咸阳甘泉宫内,太后赵姬所在的幽深宫殿没有外面那么闷热,取而代之的是不尽的凉爽。她慵懒地半躺着,欣赏着回廊两边开满的紫色的花。

  自从对茅焦投怀送抱被拒绝后,赵姬对男人的渴望就不再那么强烈了。在宫中百无聊赖的她爱上了回忆,因为只有回忆才能给她空虚的生活带来一丝满足感。

  赵姬不厌其烦地重温着过去的爱恨悲喜,甚至还偷偷笑几下。

  日子就是这样,对谁都一视同仁,不管你怎么过,它都会从你指尖悄悄地流过。

  这天,忽然有侍女来报:“相国吕不韦求见。”

  赵姬一惊,她还是很想见见吕不韦的,至少说说话也是很美的事,每天面对着那些宫女,真的很心烦。对男人渴望的火焰又开始在她的身体里悄悄燃烧,可是想想自己多半年的冷宫生活,还有被人生生拒绝的事情,刚刚燃起的火焰就又熄灭了。

  她再也不愿意让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从自己身边悄悄溜走,想想还是算了吧。

  于是,对侍女道:“回相国,身体欠佳,不见。”

  她看着侍女走出去的背影,心中感到莫名地失落,她真想把侍女喊回来,传相国进宫。

  好在侍女很快又回来道:“相国说,他是特意向太后辞行的,请求见一面。”

  赵姬一听,心一下子乱了,难道是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相国辞行,要到哪里?以后还能见面吗?一连串的问题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赵姬决定见见吕不韦。

  吕不韦和赵姬单独相处,已经记不清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这对生命里最熟悉人,不知何时变成了形同路人的陌生人,两人就这样面对面坐着,四目相对,好像有千言万语要讲,一时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合适。

  赵姬打破沉寂,开口问道:“相国为什么要辞行,你要到哪里去?”

  吕不韦回过神来,有些凄凉地说:“回太后话,大王不再是三岁的小孩子了,他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老臣辅佐的责任已经完成。大王对老臣已经有些嫌弃,现在大王放归老臣回封国河南,不能再居住在咸阳了。老臣本不准备觐见太后,怕招惹非议,玷污太后的清誉。可是这次离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所以,老臣还是前来叨扰太后了,望太后能够谅解。”

  吕不韦的话说的很得体,虽然没有直接责备嬴政,但话里明显表示出了对嬴政的不满。他的表演也很到位,大多数人听了都会萌生恻隐之心,表示挽留之意。

  可赵姬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可以为了爱而放弃一切的人了,*已经让她很害怕了,她不想卷入任何一场*的漩涡,虽然现在的生活没有了爱的激情,可她对饱食无忧,受众人膜拜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华人小说吧 电子站

  62。不成正比的投入和回报3

  听完吕不韦的话,赵姬只是“哦”了一声,声音清淡至极,好像吕不韦的生死如何跟自己没有半点关系。

  很明显,赵姬只是象征性地问候一下,她根本就不想继续这个话题。在她看来,吕不韦的目的根本不是前来辞行,而是向她求助,希望借她的力量,改变嬴政的决定,以便能够继续呆在咸阳。但是她已经怕了,她已经从那冷宫生活中得到了教训,知道“政治”不是好惹的,所以,她唯恐避之不及,根本就不想和政治沾惹上半点关系。

  赵姬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吕不韦内心虽然很酸痛,但情人这层关系是永远也抹不掉的,他不相信赵姬的冷漠是真的,所以还是没有放弃努力。

  “臣老了,经常梦见邯郸,梦见那时的你我相依相守,相约白头偕老。在老臣看来,太后的容貌,还是一如从前,美若天仙。”吕不韦苦笑道。

  赵姬笑道:“相国取笑了,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做什么?”

  吕不韦取出几封信来,那是赵姬被幽闭在雍县棫阳宫时写给他的求救信。

  “太后难道忘记这些信了吗?难道太后只是把这些当作儿戏吗?”

  赵姬依然神色不改,道:“妾心早在嫪毐被处死的那天就死了,我只是一个色衰的女人,在这个世间苟延残喘,相国不要再纠缠了。”

  吕不韦面如死灰,他明白:爱情过去了,就真的过去了,想重拾那过去的美好,却已经覆水难收。

  “大王经常来甘泉宫中,给太后请安吗?”

  “相国为什么这样问?”

  吕不韦终于道出了实情:“太后能否在大王面前为老臣说几句好话?”

  赵姬摇摇头。

  吕不韦抬头长叹一声,是自己有负于这个女人在前,她无论怎么做都不过分,只是,他没想到,这个女人竟然绝情到这种地步。

  吕不韦的算盘彻底打错了,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回报,于是,拂袖而去,只丢下四个字:“忘恩负义。”

  看着吕不韦模糊的背影,赵姬知道,缠绕了她多半生的这个人,就要在她的生命中永远消失了,只会残存一些依旧清晰的回忆罢了。

  赵姬斜斜躺下,面容枯寂,脸上的泪痕清晰可见,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会哭,更没有人知道她究竟在想些什么。只见,她那动人而忧伤的体态随着夜幕的降临,慢慢消失在了阴影之中。

  甘泉宫内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能静死人的那种宁静。

  63。 咸阳的新主人

  吕不韦没有找到为自己说话的帮手,无奈之下,只好准备离开咸阳,远赴封地河南洛阳。平日里那种热闹非凡的相国府,如今变得格外冷清,简直和甘泉宫的安静有一拼。就连平时那些趋之若鹜的官员,也个个玩起了隐身,生怕和吕府沾染上半点关系。连吕府整日汪汪叫的狗也偃旗息鼓,听不到一点叫声。

  这就是政治,当你失宠或落难的时候,除了冷清,没有别的,同僚们都怕粘染上晦气,唯恐避之不及。

  黄昏时分,全城开始*,然而咸阳城门却大开着。在屋里不敢出门的百姓从窗户中张望着,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只见,在宽阔的街道上,一列规模浩大的车队有秩序地向城外移动。吕不韦虽然已经提前半个月便开始作搬家准备,但他在咸阳家大业大,还有太多的物品都来不及收拾。

  吕不韦是带罪之臣,除了忠于他的数千门客外,几乎没有什么人来送行。就连曾经是他眼线的李斯也站在离他远远的地方观望。

  吕不韦走出城后,回头张望身后的咸阳,目光中有些不舍,也有些忧伤。这里毕竟是他奋斗多年的地方,今天就要远离,也许从此就再也没有机会踏入这座城池了。

  这座宏伟的秦国国都在夕阳下,镀上一层金光,沉默地回应着它前任主人的凝望。在城头之上,吕不韦看见了嬴政,也看见了百官。虽然只是几百米的距离,可在吕不韦眼中却是那么遥远,曾经,他也是其中的一员,可现在却形同路人。多变的人生和吕不韦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唯一让吕不韦值得欣慰的是,跟随他多年的数千门客家童,即便他如今失势了,还都继续不离不弃地追随着他。此刻,太阳已经落山,这一队人马悲壮而安静地前行,在天边呈现出模模糊糊的黑色剪影,远远望去,像一群无声、恐怖的幽灵,令人心惊胆战。

  约莫半个时辰,这支浩大的车队终于在众人眼中消失了。

  嬴政成了咸阳城真正的主人,他应该高兴,可是,众人看不到他脸上的喜悦之情,反而是一种深深的忧虑。

  吕不韦虽然没有了官职,可他潜藏的势力还在。这数千门客家童为了吕不韦,可以不惜性命。这样有着强大凝聚力的队伍,是一股绝对不会轻易溃散的力量,再加上吕不韦的富可敌国,如果他造反,那实在是太可怕了。

  64。郑国水案1

  嬴政回到宫中,还在考虑如何处理吕不韦的那数千门客,不过,一件更紧迫的事情摆在了他的面前。

  一名间谍被抓了。

  当时,抓间谍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各国都互派间谍,窃取情报,偶尔还搞稿破坏,所以,抓间谍不是什么大事。可这次抓到的这名间谍却不同凡响,因为这名间谍在秦国隐藏了整整十年,还被委以重任,参与秦国重要的工程建设。

  十年前,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带着他的天才构想来到秦国,并向当时总揽朝政大权的吕不韦建议修建一条水渠。凿泾水,傍着北山,经过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东注洛水,总长三百多里,用来灌溉农田。如果这条水渠修建成功,就可以解决几百年来一直制约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缺水问题。

  郑国提议的这项工程,规模比当年李冰的都江堰大数倍,难度也增加了好几个系数。不仅要耗资巨大,还需要征用数十万民夫,最要命的是工期长达十多年。建成之后的实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也就是说郑国的提案只是一个设想,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在纸上画了个大馅饼,需要秦国用钱财和人力把它变成真正的大馅饼。郑国的提案刚刚公布,在秦国内部便有很多人反对,都认为用大量钱财和人力来论证这么个大的设想,有些不切实际,太过于冒险。但吕不韦用他的远见和魄力,顶住压力,批准了这项工程,并交给郑国全权主持。

  不久前,郑国的间谍身份曝光,紧接着他被投进了监牢之中。

  原来,韩国实在的受够了秦国的侵略,便想了个妙计:派遣郑国到秦国,希望通过修建水渠,削弱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暂时无力东伐韩国。不巧的是韩国的阴谋败露了,郑国的生命也就危在旦夕。

  在大殿之上,群臣位列两旁,嬴政高高在上,满脸严肃。

  “众爱卿,大家对郑国一案,有什么看法?”嬴政发话了。

  “郑国在我大秦隐藏十年,以修水渠之名搞破坏,罪不容诛。”

  既然第一个说话的人定下了基调,后面说话的便围绕这个主题大肆议论起来。

  “间谍就应该杀,杀一儆百。”

  “……”

  除了杀之外,有人还进一步提到了用什么刑法来处置郑国。

  嬴政满耳朵都是一个杀字,不觉皱起了眉头。

  大殿之上,如果只有一个声音,这不能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大家习惯了趋炎附势,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会顺着说,或者就是说一些臣有罪,请处罚之类的话。这表面上显示了王者的专制和权威,其实,却暗含着危机。这种环境只会助长王者的独断专行,没有了谏言,王者就会迷失方向,模糊双眼。 txt小说上传分享

  65。郑国水案2

  “当年是吕相国批准郑国修水渠的,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这虽然是不同于上面的言论,可却把矛头指向了早已大权旁落的吕不韦,这样的用心,着实险恶。不过,嬴政却很喜欢听这样的话,因为他有彻底搬倒吕不韦的心思。

  “恩,一定要彻查。”嬴政道。

  “大王,我们还是审问一下郑国,再做决断吧。”李斯道。

  嬴政点点头,他对这个隐藏这么久的间谍很感兴趣,难道这个人长了三头六臂不成。

  再说,郑国好歹也算韩国的一个援外人员,他的特殊身份使他没有被立即杀掉,还有幸能目睹当时最强大的王嬴政的尊颜。

  郑国被带上了大殿,双手和双脚都戴着镣铐,脸庞黝黑泛紫,皮肤粗糙开裂,皱纹密布,而且衣服破烂,浑身是伤,显然在狱中受过无数次酷刑。

  当年的郑国也是衣冠楚楚,一表人才,在大殿上对他的设想侃侃而谈,十年后,成了这幅模样,这变化的世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郑国,你可知罪?”嬴政问道。

  郑国抬头,左右看看,已经没有了吕不韦的身影,他心中的迷惑也解开了。自己的靠山不在了,如今有了这样的下场,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大王,修水渠是千秋万代的基业,造福一方水土,我何罪之有?”

  “好大的口气,你来我大秦借修水渠之名,劳民伤财,使我大秦没有力量进攻韩国,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我只是一个水工,修水渠是我的本职,至于其他的,就不在我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自古有武痴、花痴等,现在又多了了水痴。可见,这条水渠就是郑国的生命,此刻,郑国也许真的忘记了当初入秦的使命。

  “当初,你是不是和吕不韦一起串通好的?”

  嬴政问这样的话,大出群臣和郑国的意料,从此刻开始,大家都知道吕不韦将不得善终。

  “吕相国目光远大,很有魄力,他知道这水渠将造福千秋万代,没有他,我也不会在秦国呆十年。”

  郑国说这话,明显就是说嬴政的目光短浅,真是个修水渠的,连话也不会说。

  嬴政被气得脸色发青。吕不韦虽然已经远在河南,可一个小小的水工竟然还对他念念不忘,难道自己就永远也逃不出他的阴影之下吗?

  “打入死牢。”

  左右侍卫得令后,托起郑国,就往外拉。

  “大王,让我继续修水渠吧,这对秦国有百利而一害。大王,让我修吧,大王,你会后悔的……”

  郑国已经被拖了下去,他的话还在大殿之上回荡……

  嬴政很生气,在大殿上大吼一声,声音如猛虎怒狮一般,百官都战栗不已,恨不得把自己的耳朵赶紧堵上。

  李斯面容严峻,一旦间谍的罪名成立,郑国必死无疑。死一个郑国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嬴政会不会就此罢手。李斯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了,毕竟,吕不韦一走,在所有的外客中,数自己最有权威了。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可李斯却不想成为这个出头鸟。华人小说吧 m.hrsxb

  66。逐客令1

  郑国水案对秦国政坛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嬴政开始怀疑这些外来客的可靠性了,郑国只是隐藏了十年,万一还有隐藏二十年,甚至更长的呢?生性多疑的他开始对这些外客一遍一遍地过滤,可是却找不到一个百分之百可靠的人,当然也包括李斯在内。在嬴政眼中,李斯只不过就是一个棋子或能出主意的一个精囊,只有要用到他时,才会想到李斯这个人,至于信任,嬴政从来就没有考虑过。

  当你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时候,便找不到一个可信之人了,因为你已经先入为主地给别人扣上了“可疑”的帽子,当然就不可能存在信任了。

  此刻的嬴政可谓是焦头烂额,没有一丝头绪。他感到很害怕,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身边竟然没有一个可信之人,王,虽然没有同类,注定要孤独相伴,但当四周被可疑的人包围时,这种感觉,就是连王也受不了。

  宗室重臣昌平君、昌文君开始借此大做文章,他们上次借茅焦离开秦国,想驱逐外客的目的没有达到。这次他们无论如何也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大王,先有茅焦的傲慢,现在又出现了间谍郑国,我们不得不防这些外客呀。”

  此刻的嬴政觉得只有这些同姓的宗室也许才真正为大秦的江山考虑,真正能够给予信任。于是说:“防?怎么防?”

  “这些人向来傲慢无礼,心中又难忘故国,万一他们都反戈一击,我大秦就危险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大王把他们都驱逐出境。”

  这些血脉相连的嬴氏家族中人铁定是为大秦的江山着想,想想他们说的也在理,如果真出现了那样的情况,那还怎么统一六国,光灭后院的火就够受的了。

  于是,嬴政果断地颁布逐客令:凡六国来秦之人,一律驱逐不论。

  君命难违,没有谁敢和王的命令相抗衡。但这个命令对那些外客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昨天还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转眼间就被拉了下来,运气差的人可能还要被折磨一番,因为你已经是秦国最下等的人了,除了拥有被欺辱的权力外,没有任何权力可谈。

  在乱世之中,想求个安身之所都是奢望。

  可悲,可叹…… txt小说上传分享

  67。逐客令2

  这是一次大规模地逐客行动,无数外客心酸愤懑,数万家庭的命运被改写——昨日的富甲一方顷刻间变得不名一文。

  想当初,他们满怀希望来到秦国,为这个国家拼搏奋斗。到最后,却遭到强行驱逐,连个辩解、申诉的机会都没有。

  逐客令一下,即日起行,不许延误。他们在秦国积攒下的财富根本就没有时间带走。他们被抢劫了,而且是先被侮辱,然后再被抢劫。面对超级大国的掠夺行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忍气吞声,保持沉默。因为哪怕是只有一丝丝的不满都可能招来灭顶之灾。

  初冬的时节,天寒地冻,高远悲怆的天空好像也为这群人悲哀。空旷荒凉的野外,凛冽的北风无所顾忌地刮着,对这群冻得瑟瑟发抖的人却没有一丝怜悯。零星的雪花,随风舞动,一场大雪即将降临。

  外客的队伍长达数里,都是拖家带口,速度自然要慢一些。但押解的军吏们对他们并不体恤,不时用棍棒和拳脚来惩罚这群落难的人。悲惨的景况和逃难没有什么区别。

  在这群人中,有嬴政的宠臣——李斯。嬴政并没有因为比较喜欢李斯,而把他单独留在秦国,可见,嬴政对所有的外客都产生了信任危机。

  只是,可怜了李斯十年咸阳一梦中,他没有想到在吕不韦离开咸阳后不久,自己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归乡之路是极其漫长和难熬的,妻子默默地跟在李斯身后,没有半句怨言。两个儿子不谙世事,还是照常快乐地蹦蹦跳跳,对他俩来说,这只不过是一次长途旅行而已。

  不过,李斯还残存着那么一丝希望,因为他在离开咸阳之前,连夜给嬴政写下了一封信,字字千钧,希望能改变嬴政的决定。但是希望很渺茫,毕竟只是区区一封信而已。

  68。改变命运的《谏逐客书》1

  嬴政一直被自己下达的命令所困扰,因为他还不能确定驱逐外客的做法是否正确。以前他向来是一言九鼎,毫不优柔寡断。可这次却不同,没有了外客的朝政一下子就少了三分之一的官员,虽然昌平君、昌文君说会尽快补齐官员,可所补的官员铁定是他们的亲信,这样一来,整个朝政还不成了一言堂?

  嬴政在上朝时,还会提到一些官员的名字,比如李斯等,可他们已经不在朝堂了,嬴政总感觉像少了一些什么宝贝似的,浑身上下空落落的。

  在案几上,一份笔记隽秀的竹简信静静地躺在那里,不用说,一看笔迹就知道是李斯留下的。

  嬴政迫不及待地把信打开,这封竹简信就是李斯有名的《谏逐客书》。

  信中大致写道:“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边的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扩地千里,使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了成功。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拒绝客卿,下逐客令,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大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这些东西却得到大王的钟爱。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要逐客,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不重用人才,结果是加强了其他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

  李斯的这封上书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看过原文后,大家一定能感受到那逼人的气势。

  嬴政这一看就停不了了,他反复读了好几遍,这八百三十九个字(原文)把嬴政心中的郁结都解开了,他一下子感到浑身上下说不出的舒服。

  嬴政连连赞叹,唏嘘不已,自言道:“如果没有这封上书,寡人将要把大秦给葬送了。”

  “来人,马上把客卿李斯给我追回来。”

  将门之后蒙恬领命,快马加鞭追赶被遣散的外客。

  一封上书就这样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不,是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当然也即将把大秦推上巅峰时刻。

  69。改变命运的《谏逐客书》2

  蒙恬是何许人也?这要从秦朝显赫的蒙氏家族说起。

  在蒙骜死后,蒙氏家族并没有衰败下去,反而越来越显赫。蒙骜的两个儿子,蒙武为将军,蒙嘉为中庶子,都在朝中身居重要官职。而蒙氏第三代中,又出了蒙恬蒙毅兄弟俩,都是人中龙凤,难得的奇才。这二人和嬴政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受嬴政的宠爱,虽然目前官位卑下,日后一定会前途无量。

  蒙恬,自幼嗜读经书,喜好文学,有勇有谋,可谓是文武双全,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少年时,他还学习过刑狱法,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当年也参与了审理嫪毐一案,因而和李斯的关系不错。

  一路快马加鞭的蒙恬一直追到骊山,才赶上了被驱逐的外客。

  “大王有令,李斯速反咸阳。”

  其他的外客很纳闷,为什么单单让李斯回咸阳呢?还是大王和李斯的关系铁啊,*不离十是舍不得李斯走。不过,李斯已经猜出了*分,一定是自己的谏书起作用了。

  在回咸阳的路上,蒙恬赞道:“先生的文笔,天下少见。这个谏书一定可以流传久远,被后世奉为经典。”

  李斯问:“大王读谏书时,难道你也陪侍在左右?”

  蒙恬点点头,说:“大王对先生的谏书,爱不释手,赞叹不已,还念念有声。”

  听到嬴政有这样的反应,李斯心情开朗了许多,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自己的高官厚禄总算是保住了。

  可伴君如伴虎,谁又能保证此刻的嬴政要改变主意,不再逐客了呢?

  李斯回到咸阳后,不顾旅途的劳顿,便直奔咸阳宫而去。站在熟悉的宫门前,抬头仰望,几天不见,顿生隔世之感。他终于重新回到了赌桌,虽然筹码少得可怜,也必须赌下去,他要凭借一根三寸不烂之舌从嬴政那里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此刻,嬴政明白了人才的重要性,如果把这些外客都赶出秦国,无异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那自己统一天下的梦想将永远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

  可是逐客令是自己下的,如果就这么收回,岂不是出尔反尔,没有了王者的尊严?得找个台阶,找个台阶。

  嬴政又想到了茅焦,上次是他给自己一个台阶,换来了忠孝的美名,现在,李斯也会像茅焦一样给自己台阶下吗?

  70。千军易得,一将难求1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古,贤君对良臣都倍加爱惜,嬴政也不例外,他决不允许李斯这样的人才从秦国流失,以后变成秦国的敌人。所以,他早早就在大殿之外迎接这位把自己从迷途中拉回来的臣子。

  李斯见到嬴政,心中一阵激动,跪拜道:“带罪之臣李斯参见大王。”

  嬴政赶紧扶起李斯,拉着他的手,进入大殿,落座而谈。

  嬴政说:“先生虽然被放逐了,还忧国忧民,留书赐教,实在是寡人的幸运,秦国的幸运。”

  李斯说:“大王过奖了,这只不过是做臣子应尽的本分而已。不管大王怎样对待外客,有一点臣必须说清楚:把外客驱逐出秦国,除了六国受益外,就剩下宗室了。当然,就眼前来讲,宗室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嬴政叹了口气,说:“其实,下逐客令,不是寡人的独断。在一定程度上,宗室左右了寡人的试听。”

  李斯又说:“大王应该明白,臣的上书不是一己之见,而是无数无辜遭到放逐的外客的共同心声。他们曾经为秦国效忠,并愿意继续为秦国效忠。”

  嬴政点点头,示意继续说下去。

  “宗室与大王同根同祖,不是大王所赐,而是天赐。即使换个秦王,他们还是宗室。所以宗室只效忠嬴氏,不忠心于大王。而外客来到秦国,只效忠于大王。”

  李斯的这番尖刻言论相当危险,因为嬴政也姓嬴,大秦其实就是嬴家的江山。他把外客和宗室对立起来,弄不好就会把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景况中。

  只见,嬴政开始闭目沉思,满脑子都是宗室在他面前的桀骜不驯,宗室更多地是将他看做是嬴氏家族的年轻一员,应该听从宗室的教诲和训勉。

  在宗室面前,嬴政体会不到王的尊严和体面,反而更多的是为宗室尽义务和职责。他想对宗室下手,可秦国政局的变化,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的了。

  成蟜谋反后,宗室开始走上秦国政坛的前台,掌握大权。当时,嬴政也确实需要借助宗室的力量对抗嫪毐和吕不韦。如今,嫪毐被诛杀,吕不韦也被遣回河南,宗室在朝中没有了对手,这不是个好现象。宗室的强大,自然也成了嬴政的一块心病。

  逐客令就是在宗室的引导和压力下做出的错误决定,自己不能再受他们的左右了,嬴政暗暗下着决心。

  嬴政迟迟没有任何表示,这让李斯心里很不安,毕竟他的话触及了嬴氏家族的根本,不知是祸是福。

  过了好大一会儿,嬴政才睁开眼睛,说:“下逐客令,是宗室首先提议的,寡人最后做的定夺,所以就不追究宗室的过失了。寡人决定即刻解除逐客令,把外客们重新接回咸阳,各种待遇一如从前。先生有功,寡人特意提升你为廷尉。”

  李斯擦了擦头上的汗,叩头拜谢:“谢大王恩典。”

  嬴政就这样把责任推给了宗室,为自己找了个台阶,挽回了面子。其实,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是任他摆布的棋子。当做出了错误的决断时,他可以把责任推给任何一个棋子。嬴政最讨厌悔棋的,可这次他却悔棋了,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此,“悔棋”二字就在嬴政的字典里消失了。

  71。千军易得,一将难求2

  再说说这廷尉一职。

  廷尉,掌管刑狱,是秦国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秦国历来以法治国,所以廷尉这一职位就变得格外显赫,权势仅次于三公,位列九卿之首。

  这次,李斯不光是成功翻本,而且大赚了一笔。不过,他的脑海中除了升官的喜悦之外,还回荡着嬴政的那句话:“郑国耗费我秦国的钱财和民力,做韩国的间谍,依律当诛。已定在十日之后,行枭首(把人头砍下挂在城门上示众)刑法。只是,可惜了一个人才就这样被埋没,更可惜我那还没有修完的水渠。”

  其实,嬴政是不会随便对李斯说这种话的,他顶着宗室的压力取消了逐客令,已经令宗室很不满了。虽然他也想救郑国,毕竟他修的水渠对秦国来说是万世功业,可宗室通过法律程序已经把郑国定了死罪,他也就不好再过问了。升李斯为廷尉也是出于对这件事的考虑,他希望李斯能想出好的办法来挽救郑国的性命,当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李斯是何等聪明之人,对嬴政的暗示,他已经心领神会。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能挽救郑国的性命,那么,这第一把就烧得旺旺的,自己以后的官运一定会像这熊熊火焰一样越烧越旺。 txt小说上传分享

  72。冒险还是墨守

  废除逐客令对宗室来说,已经是一次相当沉重地打击,如果能够再给郑国翻案,必将进一步削减宗室的权力,这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