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陈家的所“富裕”,八月十五日是陈建国满周岁的日子,陈家的所有亲戚都前来祝贺。在当时农村,有一个风俗,就是在孩子满一周岁的时候,要在一个箔箕上摆一些物品,让孩子来挑选,以看孩子将来的出息。
陈家也不例外,在格筛上摆了一只钢笔,一张面值为五角的钱,一个用纸做成的人,一把用油纸做的扇子,一个街上买的糖果,一个还未完全干的玉米棒子,还有就是一个梨子。
在摆好这一切后,余小珍就把陈建国抱上格筛旁,让他挑选,他在那儿东瞧瞧,西望望,最后挑选了一个人。当场的人们就传开了:
有的人说,陈建国长大了不简单,是一个会用人的人;
有的人说,陈建国长大了不简单,是一个会管人的人;
有的人说,陈建国长大了不简单,是一个能控制他人的人;
有的人说,陈建国长大了不简单,是一个当大官的人;
……
这是当面人说的话,背后也有人说三道四的:
刘行知在心里祈求,陈建国长大了是一个地富反坏分子,不能自由的人;
对陈家有误会的人,陈建国是一坏成份分子,能有什么出息;
对陈家有愁见的人,希望陈建国就像箔箕上摆的一个死人一样,早一点死去,打“嫩颠”(就是在三十三岁前死去);
对陈家有敌对的人,希望陈建国,乃至陈家所有的人都在这一时候都死去;
……
人啊!这就是人,有说好的,有说坏的,这也正是山大有杂木,人多有杂种一样。
由于陈家的“富裕”,来的亲戚也就没有空手而归的,关系至亲的,能得到半斗(一斗的数量就是二十五斤)大米;关系近亲的,也能得到两升大米(一斗的数量等于十升的数量)的;关系一般的,也能得到一斗玉米的;只要是亲戚,再远也能得到两升玉米的,所有的亲戚都送了最美好的祝愿和期望,带着珍贵的粮食离开了陈家,回去了。
那时的粮食可是“水缺贵如油”呀!那是的粮食有时是一碗就能救人一条性命哟!在那个年代,那种岁月,人们最注意,最珍贵的就是一粒米,一颗饭,那是有人为了这一粒米,一颗饭可能会失去人格,走上邪路,甚至还要失去生命。
难怪人们说,那个时候是路上因饥而死之人比在路上走着的人还多,这就是那个时代,那个岁月,那种“精神”的写照吧!
在陈建国满一周岁后不久,刘香菊也举行一周岁的生日宴庆了。由于刘行知是书记,来的人特别多,也可以说在那个饿饭的年代,来撑饭的也不少吧,场面比陈家大多了。
刘家人也不例外,他们也在格筛上面摆了一些东西,只是把梨子换成了苹果,其它什么都没变的,结果刘香菊选了一个糖果,这下把刘行知气得不行了,他一赌气借公社有事就回到了公社,剩下的事情都由唐秋兰一个人来处理了。
刘行知气着走到了公社,他的脸都变型了,原来的国字脸现在变成了梯形了,眼睛也瞪得大大的,以前是一分钟转两次,现在都在不转了,可他的脑子却在飞快地转动着,当他想到陈义华一家时,不禁心血来潮,又想到了要整弄陈义华,要报复陈义华了。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陈义华又恢复了在批斗会上的席位,只是站在离中间稍微远一点的边上了。
在邻近春节的时候,袁家人为袁雪梅的周岁生日同样举行了一个同样的生日庆宴,袁雪梅在箔箕上面挑选的是钢笔而已,这更增添了刘行知愤恨的程度。
这件事,让刘行知在这个春节坐卧不安,他在搜肠刮肚地想办法来收拾他们两家人,可他只知道对陈家人是有办法的,而对袁家人就没有办法的,所以他就在竭尽全力地在冥思苦想,他认为他应该是有办法的。
在春节上班后没几天,刘行知因为开会就到青林县城去了一趟,同时也专门到文教局去了一趟。
袁江校长是正月十七日在学校开始上班的,他刚到学校就接到了县文教局的电话,说明天老师集中的时候,县文教局有人要来开会。
第二天,红卫公社中学正常地开会了,会议是在九点钟才开始的,学校的领导在布置着学校的各项工作,在会议开到十点半的时候,袁江从主席台上看到文教局的高副局长来了,还带着政工股的章股长,袁江一看这架势有一点不对劲,但他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能听天由命了。
他只能停下应该讲的话儿,亲自走下主席台,迎向门口,去握高副局长的手,同时也跟一起来的所有同志握过手后,把他们都引向了主席台,让高副局长在主席台的正中坐下了,袁江才坐下,同时把台上的领导也都一一地向老师们作了介绍。
袁江把刚才的话接着讲完后,就请文教局的高副局长作报告,说完后就把话筒递了过去。
高副局长把学校的工作做了一番的表扬后,就说文教局经局党委研究出了一个文件,他接着就喊政工股长宣读文件。
文件的意思是任命阳万成同志为红卫公社中学的校长,免去袁江同志红卫公社中学校长的职务。
这个文件就这么简单,内容言简意骇,结果简明扼要。新任命的校长就是原来的副校长,现在暂时还没有任命新的副校长。
在政工股长宣布完后,高副局长问袁江还有没有什么话要说。
袁江听到这个宣布,有点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他笑着对高副局长小声说到:“我也没什么要说的,你要我讲几句,我就讲两句吧。”
袁江从高副局长手中接过话筒,放到自己的位置面前,用手轻轻地拍了拍话筒,直到话筒里有咚咚的声音传出后,他才开始了他为官最后时刻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他说完这句后向坐在他旁边的文教局的人示意了一下后,又转头看向了下面的老师。
“敬重的各位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因为种种原因,不再担任红卫公社中学的校长了,在这里,我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在我任校长期间给我的大力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在这里我给大家敬礼了。”说完袁江站起来向在座的老师行了一个礼后坐下,看到下面有的老师已经两眼泪汪汪了,他仍然继续说到:“我虽然不是你们的领头人了,但我们还是同事嘛,我不会要求文教局把我调走的,我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同事了,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像尊重我一样,尊重新上任的校长,一起把学校的工作做好,也希望大家能在新校长的领导下,把红卫中学的工作做得更好,更上一步台阶,谢谢大家。”袁江说完后就从主席台上走了下来,走到了下面老师群中,在一个老师让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袁江不当学校领导了,不过他做老师是更够格了的,他把一个孬班带好了,可有人还是不肯放过他,他又从上初中的数学课下放到小学上数学课,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从没有让自己的本职工作出现一丝儿的差错。
(bsp;时间仍然在这种情况下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运行着,邱碧如老人也带着三个孩子随着日子的过去,孩子也逐渐长大了,个个都长得身强力壮的。
他们这个湾表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的,一个湾的人都如同一家人一样,是那样的亲密和团结,其实里面的矛盾已是危机重重了。就像放在火盆中放了饼火炮,随时都有炸响的可能。
转眼间,最大的建国都三岁半了,最小的雪梅都三岁了,他们三个孩子在雪梅婆婆的带领下,到处游玩着,雪梅的婆婆就像是牧羊人一个,赶着一群自由自在的羊儿在各个草场转晃着,多好的一副悠闲自得的牧羊人形象!多美的一副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第一章 和睦相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也慢慢地长大了,就在一九六二年的大年三十刚过,一九六三年的正月间刚刚开始的时候,陈义华觉得陈建国一直由袁家婆婆带,自己已经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他们一家人在大年初四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商量后认为,麻烦了袁家人三年了,不知道怎么感谢人家了,一致认为,今年农活开始的时候,小建国就由自己带,他大了,可以把他带到身边了,由于陈义华和余小珍经常做重活,所以陈德理一直要求今后小建国就带到自己身边,也就是跟着他爷爷一起,他爷爷在哪儿做农活就把他带到哪儿。
由于余小珍是外来的媳妇,所以余小珍一家人是没有娘家可回的,而小香菊和雪梅她们都去了外婆家了,不过在明天她们都会回来了,这是不成“规距”的“规距”,不是“方圆”的“方圆”。于是,陈家人决定在初六办上两桌,宴请袁家一家人,答谢袁家老太婆邱碧如给他们照看了三年的孩子。
他们想,只请袁家一家人不太好的,整个湾上就他们三家人,如果不请刘家,说不定又给会他们陈家人小鞋穿,也只能硬着头皮全部都请到。春节后,大家也图个高兴快乐嘛,何必去惹人生气,搬弄是非呢。
初五的下午,袁家人和刘家人都先后回家了,陈义华就一一去通知了,袁家先是一番推辞,后来推脱不掉还是接受了;刘家呢,没有怎么推辞,好像是应该吃陈家似的,就满口答应了。
初六这一天,陈家人在天一亮就吃了早饭,开始忙里忙外,准备着中午和晚上的饭菜。袁家的秦素英在吃完早饭后就带着女儿雪梅来到陈家帮忙打理了,唐秋兰本来是不准备去陈家帮忙的,她看到秦素英去了,也不好意思等着吃闲饭,也带着女儿香菊来到陈家,也帮忙打理一些家务,她们两个就让雪梅和香菊与建国一起在院子里玩耍。
年货本来年前就准备好了,陈家现在就是重新准备了一些下酒菜,顺便也到街上打了三斤高粱酒,其实不应该说是打,应该说是兑,因为这三斤高粱酒是陈义华用十斤大米去换来的,在食品店换来的。在换酒的同时,陈义华看到食品店有一种饼子,他没见过的,让工作人员拿过来一看是威化饼,他顿时就想到,家中还会有孩子,也硬着头皮买了一斤,那时一斤是三元,是大米价格的五倍了,他把它藏在了口袋中,捎了回来。
陈义华回来后,放好了酒,也藏好了威化饼,在藏威化饼的同时,他又拿了几个出来,给那三个孩子,一人五块。
孩子们边玩边吃,吃完了就要,如果不给就使劲地哭,陈义华和余小珍都觉得不好,于是陈义华把把“所有”(另外藏了十来块后)的威化饼都拿了出来,放在那儿让他们自己拿着吃。
建国,香菊和雪梅,他们三个谁也不让谁,拉着口袋就好像是自己的似的,谁也不肯松手,怎么办呢?
陈义华看着他们哄抢的样子,好笑又好气,不得不又把剩下的那些威化饼统统地分给了三个孩子,他们大人可是一点儿渣渣都没有偿到哟。
他们湾的人这一天都在酒精作用下,快快乐乐地过了一九六三年的正月初六;正月初七,刘行知就去公社上班了,其它的人在过完大年十五后,就开始忙活了。
正月十六?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