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44章

作品:四大名捕斗将军|作者:曾氏六合网|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5-12 14:40:32|下载:四大名捕斗将军TXT下载
  那时候,诸葛先生见天子仍怀大志,要有作为,精励图治,一度把操持国柄,恩怨必报,遮蔽圣聪,排斥正人的宰相章惇,逐出朝廷。这多少是听了诸葛进谏之故。诸葛正要更进一步,善诱徽宗,选贤任能,唯才是举,平反冤狱;窜逐奸佞。这时候的他,飞扬踔励展抱负,先后受两朝天子倚重,正要一展抱负,中兴朝政。于是,放在调教无情的时间,实在未足,也难心付出太多的心力。

  他既因惜故友之子,收容了无情,决不能有相弃,他原也想尽授一身绝学,无奈无情身有残疾,无法学得高深武艺,又不能修习硬门内功,否则一但真气冲激,元法纵控,反受其噬。

  衡量得失轻重,诸葛只能暂授无情一些轻功、擒拿等初级武术,但集中教他一些暗器的施放与接收方法,此外,他刻意授予无情一些兵法、计略和奇门、阵法的要门,还特别敦请他的几个好友至交:大石公、哥舒懒残,舒无戏,乃至舒大坑,哥舒仇眠等,一有机会就点拨、讲述一些有关武林轶事,江湖传言,黑白二道的禁忌常识,让行动不便的少年无情,虽不能立行万里路,但从读破千卷书众位高人的调教下,能明白江湖的人情世故,世道险恶。

  无情对诗书经典,过目不忘,记心极佳,对众人所叙的武林掌故、江湖风波,也听得津津有味,只不过,他听归听,闻所闻,趣其所趣,但依然行不得,心响往之,却不可往。诸葛是江湖寥落尔安归,无情则是欲入江湖无可渡。

  诸葛虽然心悬这孩子,可是他总不能不管事啊。

  有些事,是明知不可为而义所当为者,尤其牵涉到大是大非,只好非做不可。

  甚至不顾后果。

  力排众议,千人怨,万人非,依然直道而行。

  遭人误解又如何?

  让人埋怨又怎样?

  ——至少,我已尽力。

  我没退缩。

  我做过。

  我做了。

  ●

  这是诸葛当时的想法。

  那时候,离开无情在天涯义冢掌中一把正在消融的冰刀,面对一行血花迤逦西去,大约,是五年不到。

  那时候无情才刚刚步入少年。

  十分忧郁。

  这时候无情已到成熟,快进入他快意江湖、闯荡武林的青年时期。

  但他依然有点惨绿。

  ●

  诸葛小花当时也没特别说什么开导他的话。

  因为诸葛知道:以无情的天资聪悟,他能听的,一早已听了进去,不能听的,要岁月发挥催化作用的时候,就自然会通悟,到经历累积到一定深厚时,就一定会理解。有时候,正如父母师长一样,谆谆善诱,百般劝诫,听者谔谔,闻者漠漠,都不如他在一次遭遇、一次打击后幡然省觉:原来那是真理诤言。

  ——只不过,那时却不知当时劝谕的师长父母,仍在身伴否?能不能听到,澈悟者的追悔与感念?

  是以,诸葛只交予无情一管箫:

  “暇来学学,但别奏太多哀怨之声,对心情不好的事,还是少沾。有时候,听听音乐,练练书法,绘绘画,读读书,对调理心脉,治理性情,很有裨助。”

  无情接过了箫,眼神泛起了感动。

  那是一管古箫。

  竹管上斑斑点点,色呈赭红。

  如泪。

  如血。

  他知道诸葛世叔仍在关心他,惦念他,虽然要去治国平天下,但还是放心不下他。

  他咀角泛起一丝微笑。

  带点冷。

  有点酷。

  “怎么了?”诸葛太了解这孩子了,他感动的时候,眼里有泪光;眼里漾起泪光的时候,他的样子反而会越冷、越酷、越执拗,他就常用这种表情来掩饰心目的激情,反而让人觉得他那时特别冷酷。但在他不同意的时候,嘴角反而会泛起了笑意,甚至约略透露了点不诮。那么,这时候,他一定正有话要说,就看他愿不愿说了,所以诸葛问:“你不同意吗?有不同的看法?不喜欢学音乐吗?”

  无情只慵懒的一笑:“不是。喜欢学的。我会学的。”

  诸葛微笑:“那么,你是不同意我的话了。”

  (果然瞒不过世叔!)

  无情心中只有叹服:虽然世叔那么忙,每次都来匆匆去匆匆,但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次问候,都是那么贴切,那么关怀,那么切入内心深处。虽然来匆去促,却完全不因此而忽略、疏失、不用心。

  不是很多成功的人在得势前能保持这等关心、真意,但世叔就是能够保持这种平常心。

  “我可以说实话?”

  他用一双清澈的眼神,望着诸葛。

  “你说。”

  “你听了不会生气?”

  他长长的睫毛对剪着许多错落。

  ——对世叔,他一心是又敬又爱的。

  “我不生气。”

  “真的?”

  “我喜欢听你说话。”诸葛呵呵地笑了,拍了拍无情的头:“听你说话,启发我的无边想像。”

  “学音乐、绘画、书法、读书……都是乐事。学到高处,更是艺术。得其形,已有趣;得其神,更大乐。不过,不能说书法写的好的人品格便高,书读得好的人便不为恶。这跟好的人品格无关。我看,古来许多画者,乐师,性情都十分暴戾浮躁,甚至轻浮狂妄,这跟调治性情,似无多大关系。”无情大着胆子,说出了他的意见,“世叔让我学箫,我很高兴,但是,只怕治理不了性情,但却可以寄一时之情。”

  诸葛听了,忽而脸色掠过了一层阴霾。

  无情也感觉到了。

  他有点惶恐:“世叔……如果我说错了,您千万莫要见怪。”

  诸葛长叹一声,又拍拍无情的头,还摸了摸他的发顶,喟道:“你没有错。只不过,这番话,不该是由才进入少年的时期的你,该说出来的。”

  少年无情 … 第二章 铁腕小吻

  那一年,诸葛递给他一管箫。

  箫名叫“小吻”。

  名字当然不是诸葛小花取的。

  ——这管箫本来就别有名称。

  ——这支箫本也有来历的。

  原名“铁腕”。

  (bsp;只不过诸葛没有告诉他。

  他认为还没到时候。

  到时候他就会说的。

  只要到了成熟的时候,风吹花就会开;只要到了天气转冻的时候,北雁就会南飞。

  诸葛教人,一向求其顿悟,啄啐同时,他只负责开导,决不强灌输教诲。

  因为那没有用。

  也不管用。

  ●

  无情称他的箫为“小吻”,那是因为,他觉得在吹奏箫韵的时候,就像手指头在吻着那一个个的小孔。

  有时是亲吻。

  有时是轻吻。

  ——有的则似在吻别。

  他很快就学会了吹箫。教他的人,是“三舒”。

  “三舒”是谁?

  ——“三舒”就是当时诸葛先生身边的三位好友:哥舒懒残、舒无戏、舒汉武。

  哥舒懒残因慕“自在门”大师兄懒残大师叶哀禅之为人作风,因而易名为“懒残”。椐悉他早年也东征西伐,在哲宗时立下不少显赫军功,不知何故,现在已厌倦沙场,厌绝武林,真的又懒又残,只愿在诸葛小花身边想想奇谋,度度计策,下下棋,啖啖酒,谈谈天,别的功名富贵,他一概不理,游手好闲,平视王侯,横眉权臣,只好困觉,平时老不爱动,闲来只记记事,抄抄写写,累积成册,装订成书的,逐渐堆满了一层高的楼阁,那是诸葛小花让给他的“知不足斋”。

  ——那时候,“神侯府”的势力,还没有完全建立。

  “神侯府”也并未完全定址。

  那时候,徽宗才刚重用诸葛小花,诸葛虽已出手护驾了一次,使天子幸免于难,但他的实力未足,羽毛未丰,赵佶还没有拨封“神侯府”予之,反而为了要借重他的绝世武功,勒令他进住皇宫偏室,以便一旦遭遇狙杀时,可以及时赶到护驾。

  诸葛这时候,就住在“一点堂”内。

  这儿,也就是当朝皇帝倚重的权臣居停之所。有时候,皇帝为了召唤方便,或有重大朝会得在几天内连续召开,各地远道而来的重臣都在得到皇帝御准的情形下,可以留宿在偏殿之内,久而久之,他也特别划出一爿偏殿来,叫“皇化殿”,让一些当朝受尽宠信的权臣,例如曾布、章惇、安惇、童贯、蔡京、蔡攸、梁师成、王黼、朱勔等都曾先后住在那儿,虽然各自划分地段宫室,但品流复杂,各自为垒,外争内斗,暗潮汹涌,一不小心即有杀身灭门之获。

  诸葛一再明令,他府里和麾下的从属都得谨慎小心,千万不要动辄得咎,招惹麻烦。

  诸葛特别在“一点堂”里拨了“知不足斋”三层楼,让哥舒懒残师徒三人摆放他们的纪事、资料,而哥舒偶尔也替诸葛运筹帷幄,审时度世,诤言谏计。

  另一“舒”是“舒无戏”。此人在朝中几次升官,官至二品,又几次罢官,贬为平民,几起几落,他依然故我,豪迈大气,不拘小节,我行我素,依然故我。他现在是诸葛先生的“上宾”——也就是说,这是他“失意”的时候。

  另外一“舒”,就是舒汉武。

  他原是“征边大将军”,曾打了不少仗,退了不少敌,更打了不少惨烈的战争,以及打赢了不少的轰轰烈烈的大仗:当然,百战沙场声名裂——舒汉武也吃过败仗。

  一辈子打了四十七场胜仗,自敌手夺回不少边地,杀退了不少侵掠军队,一次因为中伏,加上全无援军,终于打败了一次,便子亡家破,几乎遭朝廷灭族处斩,幸诸葛挟刚护驾有功之势,百般求情游说,才为舒汉武开脱死罪。

  舒汉武吃了那一次败仗后,一再言武,消沉隐伏,韬光隐晦自号“大坑”,意即他巴不得自己挖一个大坑跳下去,也有一个盛传:就是那一个败仗,他令残存的部队,挖了无数的坑把战死的同袍埋了进去,而自从那时候开始,他也不活了。

  他的心已埋在坑里。斗志也埋在坑里。

  他与坑内的战友同活。同死。

  下载

  ——是为“舒大坑”。

  诸葛就是为了这个,力邀舒大坑留在他的“一点堂”里。

  他待之如贵宾。

  英雄莫问出处。

  好汉不计成败。

  ●

  临行,诸葛交代无情,多跟“三舒”学习。天道唯勤。他也请托“三舒”和大石公以及另一义子,多照顾无情。

  他始终不放心。

  放不下心。

  因为这个少年脆弱而敏感。

  他不怕他身有残障,而是怕他:感情用事。

  因为他一早看出了少年盛崖余,其实是个多情少年。

  多情总被无情伤。

  道是无情却有情。

  ●

  许是因为寂寞,或是因为天资聪明,无情在收到诸葛馈赠的竹箫之后,不到半个月,不但已学会了吹奏,而且还吹得很好,奏得很好听、很幽怨、很动人。

  箫声中,总是带着寂寞与愁伤。但隐隐透露着的,还是无奈与挫败。还有一种感觉:不知怎的,一般人听了,有时会不寒而栗,鸡皮炸起。

  就算是功力修为达到相当高深的哥舒懒残、舒无戏、舒大坑听来,也在怆然中,忽然有点心惊。

  就像感时花溅泪之际,忽尔恨别鸟惊心。

  就似城春花木深之时,忽悟国破山河在。

  大家都有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