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章

  更妙的是,夫妻过不下去了,可以通过官府退婚,叫作“离婚”。

  我认识一个姐姐叫李桂花的。他相公爱吃酒,吃醉了就撒疯打老婆孩子。

  可巧这李桂花性子懦弱,又要顾孩子,只是忍气吞声。后来邻居看不下去,给她的娘家送了信。

  娘家兄弟们赶来把那混账东西打了一顿,告到官府,离了婚。孩子也归李桂花养,还把那男的下了监,关了一年才算。

  后来那李桂花又嫁了一个相公,对她母子很好,没几年又生了一儿一女,听得说小日子过的很不错。”

  说完对众人笑道:“就是这样了。”

  众人表情不一。

  贾母点头若有所思。。

  王夫人微笑不语。

  其余或惊讶或羡慕或不屑,种种不同。

  宝玉低头吃茶,眼角余光一一扫过,面上不动声色。

  听得凤姐笑道:“宝兄弟,我怎么觉着你病这一场,跟换了个人似的呢。”

  这个问题宝玉早有准备。但想起前世的老公和儿子小帅,还是心头一阵酸涩挂念,不由怔怔发起呆来。

  幸而这宝玉原主本就有个呆名,众人早习以为常 ,所以都不深究。

  一时贾母凤姐都想着,既然在那个所在住了十几年,娶妻生子也是有的。看他情形就觉得猜对了。

  姊妹们也有猜到一二的,自然不好意思说出来。

  凤姐忙拿别话岔开话题,引着大家说笑一回揭过去不提。。

  一时传饭。

  王夫人和薛姨妈引着李纨凤姐告退 。丫头婆子摆上饭来,姊妹们陪着贾母用饭。

  宝玉苦大愁深的带着丫头婆子回吃病号饭。

  第9章 贾环下落,精简

  话说宝玉因贾母吩咐好生静养,故一连几天每天上午给贾母王夫人请过安,就安心待在看书写字。

  忽然会写毛笔字了,写得还挺不错,又新奇又开心,每天至少写三两个时辰过瘾。

  再读一读四书、诗经,乐此不疲。

  这天临摹了一张字帖,端详一回,甚是得意。

  一旁袭人倒了一碗茶来,笑道:“用功读书自然好,二爷也该注意身体,别太劳乏了。”

  宝玉一笑,吃茶不语。

  袭人又道:“才刚三姑娘来了,听说二爷在写字就回去了,茶也不肯吃。”

  宝玉早留意到探春有意无意的躲着自己,偶尔眼神对上也是躲躲闪闪的。猜想大概是因为赵姨娘的缘故,想着过一段时间淡了就好了,也没太经心。

  一会儿晴雯送了一本书进来道是探春打发侍书送来的。

  看时是一本名家字帖,一看就不是凡品。

  宝玉略一思忖,拿了刚写的字到外间,亲手交给侍书带回去,道:“你回去告诉三妹妹说谢谢她,我正缺这个。这是我才写的字,请她务必批评批评。赶明儿我还要上门讨教呢。”

  侍书高高兴兴的去了。

  宝玉因又想起一件事来,问道:“这些天怎么不见环儿?”

  袭人叹道:“二爷问他做什么。”

  晴雯哼了一声道:“还不是赵姨娘做的孽。黑了心害二爷,反而把自己害了,连亲生儿子也害苦了。”

  原来赵姨娘事发后,贾府上下忙乱成一锅粥,谁也没留意到贾环。

  还是后来贾环的两个小厮来报贾政说贾环不见了。

  贾政命人找了一整夜未果。还是探春在一个假山山洞里面找到了,摔破了头晕死在那里。

  救醒后就变得呆呆傻傻的,人也不认识了。

  后来伤养好了脑子却坏掉了,只有五六岁孩子的智商。

  贾政把他交给周姨娘暂时照管。

  周姨娘因素日与赵姨娘走的近些,眼见赵姨娘自作孽不可活,不免兔死狐悲。自怜贾环年幼失母,遂求了贾政认作儿子。

  贾政允了。回过贾母、王夫人,只说“知道了”,哪里放在心上。

  宝玉前世看原著时就不喜贾环。环字去掉一横就是坏,贾环此人确实对得起这个名字。

  现在这个情况,只要贾府不倒,贾环虽傻了,衣食无忧还是可以保证的。

  倒是周姨娘人不坏,安稳识趣心地善良。如今名下有了儿子,虽是傻子,以贾政的性子毕定不会太过亏待于她,。便是探春,也定会另眼相待,多加关照。

  想了一回便丢过一旁。

  复回书房翻看了一回新得的字帖,兴致勃勃的临摹起来。

  袭人在一旁做针线。

  又写了一张,站起来扭扭脖子活动活动手腕,伸个懒腰,随收捻颗蜜饯送入口中。

  低头看到胸前的玉,想起黛玉来,一边伸展手臂一边走出书房。

  外间晴雯麝月两个做针线聊天。

  宝玉因问前儿凤姐送的茶叶放哪了,麝月说收起来了。

  宝玉命晴雯送去给黛玉,顺便瞧瞧黛玉做什么呢。又嘱咐她转告黛玉,络子不急着用,慢慢做,切勿劳乏了。

  不久晴雯回来说:“林姑娘打络子呢,快好了。我看了看,真真精巧好看,跟二爷的玉很衬呢。我传了二爷的话,林姑娘说知道了。”

  一旁袭人叹道:“真真是患难见真情,林姑娘面上冷,素日爱使小性子,心里待人却真。”

  宝玉听如此说倒是意外。因为原著中袭人是薛宝钗的忠实粉丝,对黛玉颇有微词。

  听得袭人道:“就拿这次二爷生病说吧,林姑娘每天都来,风雨无阻。守着二爷说话,念书,一呆就是半天。有时候待一整天。常常说着说着就掉下泪来,又强自忍住。”

  麝月道:“有一次听紫鹃说林姑娘一有空就翻看医书。那日有一本书上说有一种病叫做什么活死人,又叫离魂。说是有的人得了一辈子好不了的。

  林姑娘急的吃不下饭,梦里哭醒好几次呢。

  紫鹃说,二爷再不好,林姑娘眼看病倒了。,急的念佛。”

  正说着,二门上婆子来回 ,说贾政的小厮来传贾政的话,明日去拜谒北静王府,嘱咐宝玉准备好出门的衣服。

  宝玉是知道的,明日是贾政休沐的日子,而北静王府的拜帖是几日前就投了的,也不甚在意。

  因说乏了,要到院子里走走。

  顺着游廊一行走一边留心观察,想着弄个什么健身设施。

  只见院子里点缀着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一边是一棵西府海棠,如火如霞开得正好,真是好景致。

  看够了走累了,回房吃茶。

  纵观整个房间,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山水人物花草鸟兽各种花样活灵活现,雕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凹槽,琴剑瓶盆景以至书本笔砚,俱皆各得其所,别致养眼,取用也很方便。

  咽下一口点心,再一次暗叹:“这个贾宝玉真是会享受啊!”

  吃过茶,想了一回,命袭人等把当差的都召集起来。

  一打眼乌压压一屋子人:四个上夜粗使的婆子,一个常随李贵,大小丫头二十来个,小厮十来个。

  挨个打量一遍,四个婆子不动,命依旧当差,。其余人等,除去袭人麝月晴雯三个大丫头,点出小红佳慧等六个粗使小丫头,小厮点焙名、墨雨等六个。

  众人不解其意,听得宝玉吩咐道:“晴雯麝月,这六个小丫头交给你两个,安排好她们各自的活计,有偷懒耍滑的,,我只找你们。若有十分淘气奸滑的,你两个找袭人商量了只管赶出去,不必回我。”

  又叫李贵上前,道:“李贵,这六个小子交给你,他们的差事你安排,出了岔子唯你是问。有什么问题,我不在时,只管回袭人。”

  又道:“四位妈妈还和以前一样。其余我没点到的,――几位妈妈辛苦下,把他们的父母叫来领回去吧。

  麝月晴雯你们帮着收拾收拾,小丫头们的东西都给他们自己带着吧。

  李贵你负责小厮这边。

  袭人跟我去回老太太。”

  说完抬脚走了,一经往贾母那边去。

  这边好一会儿众人才反应过来,或哭或求或抱怨,宝玉早走远了。

  袭人跟在宝玉身后,忐忑不安。

  宝玉笑道:“知道我为何留下晴雯麝月,单带你出来么?”

  袭人小心的说道:“二爷自有道理。”

  宝玉悄悄笑道:“好姐姐,你是怨我吗?咱们府上人人都道咱人多差轻,那些有头有脸的管家婆子想方设法的给咱们塞人,我以前只是不理论罢了。这回病这一场,命差点没了。既然重活一回,就不能像之前一样混沌天日了。姐姐你想,我今天这么做有没有道理?”

  袭人又惊又喜,竟然喜极而泣,哽咽道:“好二爷,可是明白过来了!”

  宝玉笑道:“我单叫你跟着,一是解你疑惑,二是怕你心软禁不得人求情。便是我自己也看不得人哭的,所以急急的逃走。晴雯和麝月两个,回头你替我解释一下。”

  袭人应了。

  一时至贾母处,只有凤姐一人在侧服侍。其他丫头婆子远远支开了,贾母和凤姐娘两个说体己话,见宝玉来了便住口不提。

  袭人自去找鸳鸯说话。

  宝玉请过安问了好,便把裁人的事情说了。只说人太多,丫头小子多有偷懒的,暗里争强好胜,致使自己无法静心读书,云云。

  又道:“我虽不管事,每每和林妹妹闲谈,闲时略算一算,这几年咱们家费用多,竟是出的多进的少。不如从我开始,能省俭一点也是好的。”

  几句话竟把贾母感动的老泪纵横。

  宝玉慌道:“老祖宗……”

  贾母搂了宝玉在怀,拭泪道:“好孩子,我是高兴!才我和你凤姐姐说呢,昨个儿你爷爷啊,跟我托梦说,咱们家功名一世,富贵流传 ,已近百年。奈何运终数尽,恐难持久。又说唯有嫡孙宝玉,聪敏灵秀,或可望成。

  “我这心里疑惑,只和凤丫头商议,这不你就来了。莫非是天意如此?”

  宝玉思忖道:“这可巧了,我才有行动,老国公就来托梦,莫非我这假宝玉穿越来是自带幸运光环的?”

  其实在宝玉心中一直有个结,那就是原著中救了宝玉性命的一僧一道。

  这二人一直没有出现,不知道是有事耽搁住了,还是不屑于搭理自己这个假货呢?

  会不会哪天凭空出现把自己当鬼怪收了去?

  好在穿来之后继承了原主宝玉乐天知命的性子,也没太放在心上。

  只想着,抓紧时间为自己在乎也是原主宝玉在乎的人,做点事情。不枉穿越一场,不辜负这一世富贵资源,也对得起原主一生的苦心。

  出一回神,凤姐在一旁笑道:“可不是该高兴么!真真祖上显灵,宝兄弟病这一场,明白了好多 ,可不是因祸得福?宝兄弟今天这事情,依我看处理的很合适,老祖宗怎么说?”

  贾母点头。宝玉大喜。

  原本以为要费一番周折,没成想出奇顺利。

  娘儿三个又说了一回闲话,凤姐引着贾母说笑一回。

  不觉中午时分,一时传饭,黛玉宝钗诸姊妹都来了。

  宝玉将养了这许多天,恢复如常,也就不吃病号餐,和姊妹们一起陪贾母用饭。

  老大一桌子美味佳肴,每次都是剩下一大半,暗叹好浪费。寻思着怎么想个主意改改这个铺张的坏习气才好。

  黛玉掩口笑道:“你们看宝哥哥,不吃了还一味的瞪着那些饭菜发狠,感情是没吃饱吗?”

  贾母和姊妹们都笑了。

  宝玉道:“常听得人说,乡下好多穷人吃不饱饭。以前出门也见过街头有老人小孩乞讨,好生可怜。咱们家一餐饭剩下这许多好菜,我看着真真于心不忍。”

  宝钗笑道:“宝兄弟,你又发呆了。人各有命,咱们哪里顾到这许多。”

  贾母触动心事,低头吃茶不语。听到宝钗的话,抬头瞅了她一眼,心中不喜。

  宝钗自知失言,后悔莫及。

  又闲话几句,姊妹们辞了贾母出来各自回房。

  宝玉悄拉黛玉道:“妹妹这几日夜里睡得好吗?”

  黛玉道:“也不过那样。从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