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部分阅读

作品:又厚又黑红楼梦|作者:820109366|分类:辣文肉文|更新:2025-05-12 06:28:57|下载:又厚又黑红楼梦TXT下载
  从薪派踔劣辛ζ娜苏腋瞿堋案傻闶裁础钡墓ぷ鞣浅v眩笱П弦瞪磕昊褂泻芏嗳苏也坏交疃赡亍4诱飧鼋嵌瓤矗壹峋鲋c执笱Ю┱校辽倌苋煤19用峭?年出来工作,给大家留口饭吃。

  从事表演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成功了,就是赵薇章子怡张国立张铁林了;不成功,也不至于比别的行当差。至于张铁林先生说,很多人只能当群众演员,一天才赚30块钱,我看也不少了,其他行业——比如种地,就没这样的收成。

  就业年龄段内的人越多,老板们日子就越好过。京城10万群众演员算啥,沿海任何一个工厂招工都能让街道断流,你还别不信。

  不过演员多了,敢于坚持自己艺术原则的人估计就少了。原因简单,找个活儿干不容易,哪敢不听话呢?《红楼梦》里,元春省亲时,喜欢小戏子龄官的演唱,通过贾蔷让她唱《游园》和《惊梦》,但龄官因这两出不是她的本角,坚决不唱,只唱了《相约》和《相骂》。这种风骨,除了张铁林先生这样现在自己能做自己和别人主的不算,哪个演员还有?

  《笑傲江湖》在伊朗

  贾宝玉在贾府的主流地位毋庸置疑,上下人等(赵姨娘、贾环除外)无一不礼敬有加,这不但和老太太、太太的宠爱有关,也和他的聪明才智不无关系。可宝玉与女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便落了下风,无论吟诗弄赋,还是谈古论今,都常被女孩子们取笑。最为明显的是,每次大观园里结社(相当于今天的笔会)写作,他的作品总是排在后面,以致屡屡受罚。当然,他所遭受的处罚无非是到妙玉那里乞些梅花而已。

  但在外面就不同了,刚搬进大观园时,宝玉闲极无聊,做了四时即景诗,被人抄录出去各处称颂。公平地说,那诗只能算是一般,但出自荣国府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公子之手,被人爱上,也不难理解。因此有人上门寻诗觅字,倩画求题,宝玉当然得意。

  与宝玉类似的,我们的时代也贡献了一个才子,那就是张纪中。不过,张纪中不写诗,他拍电视剧,并且有些剧集确实不错,金庸剧除外。

  到今天我还记得数年前张纪中版《笑傲江湖》上演时的盛况,媒体临阵倒戈,网络口水连连,我看到的评论中,说好的大概不到20%。张纪中拍了不少金庸剧,其中《天龙八部》获得了一些好评,而《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基本相当于关羽的麦城。

  在中国,《笑傲江湖》已经上演了6年,现在还谈论它的人多少显得有些土气,但在伊朗就不一样了。据说,张纪中版《笑傲江湖》目下在伊朗某电视台公映,收视率稳居排名第一,在伊朗掀起了中国人当年看《霍元甲》、《大西洋底下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的效果。

  曾经去参观过伊朗一个谈论《笑傲江湖》的bbs,哇,楼梯搭了1000多层,虽然看不懂阿拉伯文字的内容,但完全被伊朗人民感动了——最后一句是替张纪中说的,不用谢。

  听妈妈的话吧

  有一次,美国总统小布什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饼干,噎着了,甚至心脏跳动的节奏都减慢了,最后昏倒了,并撞破了面颊。事后,在电视上,他指着自己脸上的摔伤说:“母亲早就教导我吃饼干要细嚼慢咽,看来她是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亲都是对的,对孩子来说,听母亲的话吃不了大亏,别说你已经成年,就是当了总统也一样。

  贾政小时候,就很让他妈不省心,经常淘气,据说,比后来他儿子贾宝玉的胡闹劲头不遑多让,结果被爸爸狠狠地揍过不知道多少次,据贾母说,也是直到结婚娶了媳妇才好点。贾政自己当了爹以后,教训儿子更厉害了,有一次因为贾宝玉包养戏子,还差点把他打死。这下可惹老太太,也就是他妈生气了,甚至气得要和他分家另过——回南去。

  一般说来,不听妈妈的话总会出事,贾政是这样,小布什也一样,所以我要劝一下那个叫杨子的演员——要听妈妈的话。

  杨子是个公司的老板,忽然想当演员了,就拉了黄圣依一起拍了电视剧《天仙配》,自己演董永,黄圣依演七仙女,但似乎演得一般,被有些人评论得比较惨——我不知道到底如何,因为就看了一眼就看不下去了。我看的时候,正好董永似乎做了什么部的尚 想看书来第二华人书香吧

  第二篇 太虚影视基地(4)

  杨子不高兴了,说要到很多部门去告状,还表示,他已认认真真地看过网上所有的评论,对于网友的批评、指责、建议,他都照单全收,然而这种报道已经构成了人身攻击,让自己和家人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昨天我妈妈叫我回家,说要开个家庭会议。当我凌晨两点赶回家的时候,我妈妈拿着那份报纸在我眼前哭,说儿子,咱们不演戏了!她哭的样子,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说着,还红了眼眶。但他又说:“正相反,我会坚持一直演下去,要让写这篇报道的记者看到,杨子是如何把演戏的笑话变成神话的。”(据《东方今报》)

  我要说就是这个,杨子先生,还是听你妈的话吧,别演了,你妈不会害你的,真的。

  百年疗妒汤

  贾宝玉有个外号,叫“无事忙”,有他的没他的大事小情都要关心,忙忙叨叨,停不下来。薛蟠的太太夏金桂很不懂事,搞得婆媳关系紧张,妻妾不合,贾宝玉便替表哥操心起来,问王一贴有没有治疗妒妇的方子。王一贴号称什么病都能用一贴膏药治好,面对这个难题,他说:“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每次有人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就把这段说出来,虽然作用不大,但总能宽慰人一下吧。人横竖是要死的,这是从王一贴嘴里说出来的最为颠扑不破的道理。既然这样,还愁个什么劲啊——当然,你也知道,我绝对不是在鼓励人自己了断,既然是早晚的事,又何必急于一时?

  这两天,香港一些艺人的私生活照片被人在网上披露出来,很多fans看了后都很难过,在百度twins吧里,一个fans说:“我哭了一个下午,我觉得好乱啊。虽然突如其来,措手不及,但我想:我们一定要勇敢!一定要勇敢!”有人安慰他:“不要紧,相信是假的,阿娇会澄清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艺人被卷进来,也有艺人发声明,表示要报警,追究发照片的人的责任。但随着照片越公布越多,照我看,想证明这些片子是假的已经很难。

  我想说的是,人人都有自己的私生活,如果你迷阿娇的歌,喜欢张柏芝的电影,接着迷接着喜欢就是了。她们喜欢和谁上床,或者说她们从前跟谁上过床,对她们的演技和歌喉丝毫没有影响。大家都是女人生的,食色性也,即使没那些照片,成年人也知道是怎么回事,男女不做爱,哪来的下一代。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大家都在做或者早晚要做的事,不过是被拍下来让人看到,如此而已。fans们,要是真的很在乎,还是想想王一贴的话吧。

  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早晚有完蛋的那天,亿万年也不过一瞬。那个时候,谁还记得这些事?不过浮云罢了。

  我看顶不住

  《长江七号》,周星驰的新片。周星驰的表演很老到,小孩子的表演很松弛,女主角很漂亮,就是背影给的镜头多了点,疑似力捧出位。还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七号”的造型很别致,3d制作虽然不太细密结实,但想象力还够丰富。很差的是故事,即使是幻想片也不能不讲故事啊,飞碟来得莫名其妙,去得莫名其妙,留下“长江七号”莫名其妙,周星驰死得也有点莫名其妙,活得就更莫名其妙了。

  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过的周星驰作品里最差的一部,基本无话可说。

  只说最让人受不了的,作为一个民工,周星驰居然真有本事把儿子送到贵族学校去读书。而且,显然,电影里,周星驰不是富翁的遗产继承人,也交代了他让儿子上学并没得到什么优惠条件。

  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演员周星驰虽然跑到工地上,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民工,但我想他是不可能了解民工的真实生活的。正如同样吃米吃面,贾宝玉和今天城里的很多孩子一样,完全不知道米和面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贾宝玉机缘巧合,有机会到乡下农庄去,表现如何呢?请看大屏幕——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华人书香吧

  第二篇 太虚影视基地(5)

  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其名为何。小厮在旁一一的告诉了名色,说明原委。宝玉听了,因点头叹道:“怪道古人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一面说,一面又至一间房前,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

  ——《红楼梦》第十五回

  周星驰如果真的像贾宝玉深入一下他将要描述的民工的生活,我想让民工儿子读贵族学校的故事也就不会被拍出来了。正如片子里扮演包工头的林子聪所说:我儿子也不过读普通学校,你顶得住吗?

  电影里,周星驰的回答是:顶得住。而且重复了几次。现实中,能让儿子读贵族学校的民工绝对是凤毛麟角——当然,我仅仅指在中国大陆这一块——即便有,也绝不可能是靠打工所得的收入,那绝对顶不住,这一点,我可以跟周星驰先生打赌,赌100股中国石油的股票就行(反正越来越不值钱了)。

  我知道,有人会说,毕竟是电影。我也知道这是电影,但拍电影,外星人的事随便你编,回到地面,还是现实一点好。用夸张的手法拍电影,用好了很好看,用坏了,就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棋高不止一着

  李少红接替胡玫出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总导演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终于开始了运作的过程。从目前透露出的情况看,愚以为,这是一个值得期许的版本。

  很多人都在怀念1987年王扶林版《红楼梦》,以为那是一个顶峰,后人无法超越。说这样话的人,估摸着大部分对《红楼梦》小说本身并没有花多少力气去琢磨。

  1987年版电视剧最大的问题当然在于,它篡改了原著的结尾。我说过,《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是一个整体,浑然天成,不可分割,但王扶林导演在一大堆所谓红学家的忽悠下,生生将其腰斩,再由红学家们狗尾续貂,把悲剧变成惨剧,好好一部书,就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了。什么人能腰斩名著?想来想去,也只有金圣叹了,金圣叹腰斩《水浒》并点评之,因为斩得好,评得妙,连点评的文字都成了经典。今天的红学家空有金圣叹之胆,而无金圣叹之才,徒增笑柄而已。退一步说话,就算原著后四十回像红学家们说的那样,是别人续写,但续写《红楼梦》的何止成百上千,为什么只有这个版本经受住了200年的考验,流传至今呢?这等功力是几个红学家开几次会就拼凑得出来的吗?

  第二个问题,1987年版电视剧主要演员都从少年演到青年,与原著相悖,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初次相见,都不到10岁,你弄一个喉结都长出来的半成年人,撒娇打闹(尤其贾宝玉,还动不动就猴在母亲奶奶怀里),看着就不像回事。

  这两个问题,使1987年版《红楼梦》在开拍之前就注定失败了。李少红虽然也使用了官方学会的一些红学家做顾问,但显然,她是要以完整一百二十回的原著做蓝本的,而且也注意到了主人公们的年龄问题,为每个角色挑选了少年和青年两个演员,剩下就是如何衔接的问题了,已经比王扶林棋高了不止一着。

  另外,1987年版《红楼梦》的演员大都是业余出身,他们哪里是在演戏,除了邓婕等少数几个人外,压根儿就是在背台词。20年过后,从事表演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一点,李少红算是占了时代的便宜,她选才的余地大得太多了。

  话虽如此,李少红版电视剧到底会成个什么样,还得拍出来再说,但超越1987年版,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上帝说:尼采死了!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在与林黛玉、史湘云、贾宝玉坐而论道时,讲了一个故事:“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其实慧能的话也一样是“美则美矣,了则未了”,要真的是“了”了,通了,就该什么都别说,只要说出来就着了相了。再往深了说,贾宝玉、贾惜春兄妹二人就更用不着出家了,“本来无一物”嘛,出家和在家又有什么区别?享受人家的荣华富贵,承担人世所有的苦难,出家成为一个苦行僧或者鲁智深大师那样的酒肉和尚,也没什么区别,别在乎就是了。但真不在乎的又有几人?僧人们也要为“升级”而努力呢。有些事情真的是不能想,越想越不通了,尤其对我这样智力水平一般的人。

  第二篇 太虚影视基地(6)

  那些想通了的呢?好莱坞电影《蠢蛋进化论》(idiocracy)里有两句台词,让人回味良久:“你说爱因斯坦是不是当时很痛恨笨蛋?”“我想是的,不然他不会发明了原子弹。”想来,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些人会很痛苦,因为以他们的智商来说,我们肯定都是白痴蠢蛋加弱智。或者他们看我们是充满着悲悯和同情,还能如何呢?

  这几天刚好在西安,和诗人伊沙小酌,说起这个话题,他说,爱因斯坦和牛顿还好,毕竟是科学家,他们有公式可以让人反复论证,惨的是尼采这样的人,只好疯掉。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会怎么说?据说新加坡基督教协会在平面媒体上做了些广告,其中一条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上帝说:尼采死了!”俏皮,生动,可爱哦。

  这些广告还包括:

  酒后别开车,我知道你还不想见我。 ——上帝

  我是完美主义者,不信你照照镜子。 ——上帝

  假如你错过了今天我为你准备的日出,不要紧,明天我再为你准备。 ——上帝

  我当然有幽默感,我不是为你们创造了鸭嘴兽吗?

  ——上帝

  但正如作家东东枪说的那样,这些话都是人写的。这实在太遗憾了。

  灵魂这玩意儿

  灵魂游离于身体之外?这种事我在早期一些武侠小说里看见过,也在一些练功的“大师”嘴里听见过,当然不怎么相信。但贾宝玉的一场梦使这种情况发生了,他的身体睡在自己的“花床”(花袭人经常上的床)上,但魂儿早就飞到了江南甄家,在那里,他遇到了朝思暮想的另一个自己,甄宝玉。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做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一种模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真的灵魂是什么样子,毕竟没有人见过,那些大师的话在我看来不过是“见鬼”而已,最多让我将信将疑,幻想着,如果真有一个所谓平行世界,该能增加人生的多少可能性啊。

  电影《黄金罗盘》,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第一部,创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平行世界,在那里每个人的灵魂都和躯体分离,被物化为一种动物,陪伴在人物身边,这种动物被翻译为“精灵”,成人的精灵是固定的,小孩子的精灵则可以不停变化、成长。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他的精灵可能是一头雪豹;一个愚蠢的人,他的精灵可能只是一只螳螂……女主人公小女孩劳拉的精灵看上去像一只鼬鼠,时而又变成一只小鸟,随着她的长大、坚强起来,又成为一只大猫。按照剧情发展,我想,待她成年时,她的精灵早晚会固定为一头狮子。

  那么,如果我们的世界也是身体和灵魂分离的,每个人的精灵会是什么样子呢?贾宝玉的精灵,平常该是只鹤吧,所谓闲云野鹤,对他这种“无事忙”十分贴切;但一旦他老子叫他去书房,估计会马上变成一只兔子,传说中兔子的胆子最小;跟丫鬟们厮混时,他的精灵会化为雄性的鸳鸯,鸳鸯最喜雌雄同进同退……到了小说的最后,贾宝玉的精灵无疑是莲花,因为那是释迦牟尼的“坐骑”,对他这样全身心投入佛法中的人,最为相配。当然,莲花不是动物,不过,佛祖如果看中了宝玉,化植物为动物对他来说显然是件平常的事儿。

  我的精灵该是什么呢?10岁的时候,肯定是只猴子,东张西望,没一刻安生,让老师家长头疼;15岁的时候,该是只海燕,托高尔基的福,总想“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到了40岁了,我的精灵肯定会固定为一头猪,浑浑噩噩,混吃等死,而且任人宰割——其实,《黄金罗盘》的平行世界也是扯淡,灵魂这玩意儿,在身体内和在身体外又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区别就是在身体外的时候别人更容易看见罢了,又有什么好?

  圣贤的光芒

  《北京晚报》报道:成龙听说北京有位感悟《论语》泪流满面的女老师于丹,很想会会,于丹看成龙电影也泪流满面,于是两个人见面了,聊得相当投机。最后,于丹送成龙一套“《论语》感悟”,扉页留言写了一行字:“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孔子是圣贤,被称为圣人,偶尔也会被指开“孔家店”而被“打倒”,说是打倒,其实也倒不了,耸立了两千多年呢,哪能说倒就倒。中国人里,被称为“圣”的真不少,孟子据说没孔子那么伟大,所以称亚圣,杜甫是诗圣,苏轼是词圣,吴道子是画圣,王羲之是书圣,李时珍是药圣,张旭是草圣……每个行业做到顶尖就是个“圣”,不过随着该行业的发展,有些“圣”也不大“圣”了,比如李时珍,可能现在的普通内科大夫也会比他高上那么一点点,但不妨碍他在当时的地位。这些人被称圣可能还多少有些道理,但有个行业的人,无论做得好坏都被称圣,就可笑了,我说的这个行业就是做皇帝,多烂的皇帝都是“圣上”,其实他拥有的可能就是祖上的武功而已。别人不说,就是大观园里的小姐妹们联手做诗,都会说上一句“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夸夸皇上;贾琏说起皇帝放妃子们省亲,也会赞一句“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皇帝把那么多人家的女儿关在后宫,略放出去见见家人,就会被拍马屁,这个行业实在太好做了,难怪那么多人想干。

  所以,我对凡是称圣的人或物事都琢磨一下,因为一“圣”,就是要我仰头看的。什么东西值得仰望?请读一首诗: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该诗作者是###,而康德也说星空是在他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的两个事物之一。我很喜欢他们的说法,仰望星空确实能让人想起很多东西。

  所以,除了星空,其他的人或事物,即使称了“圣”,也总不大让人信服,无论是圣母玛丽亚(处女产子?)、圣?弗兰西斯科、圣?瓦伦丁还是圣斗士,迷得太深了容易丧失了自我。

  第三篇 贾府官方博客(1)

  突击提干

  火线上常有这样的事,团长倒下了,副团长接任团长,副团长倒下了,一营营长上——仗总是要打的,指挥官必须要有,否则还不乱套了。要我说,突击提干这件事,不发生在战场上,不发生在“文革”时期,总是不大正常的——“文革”时期发生什么事都不算意外。

  2007年3月11日上午,山西侯马市公安局长张小宁在没报告上级的情况下,召开局党委会,调整提拔了中层干部92名,并于当日下午和3月12日上午宣布其中84人的任免事项,有人形容这场突击提干“犹如农民在市场上甩卖萝卜白菜一样”。(据《山西晚报》)

  这肯定是不正常的,但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突击嘛,提干嘛,谁还不想当官呢,有好处嘛。我可没说当官的都是为了捞好处哦,我绝对相信有人当官是为了做实事、正事甚至好事,但这个人肯定不是《红楼梦》里那个有着“高高儿的孤拐”的秦显家的。

  秦显家的趁着“玫瑰露引出茯苓霜”,打点了林之孝家的,被推荐接替了柳嫂管厨房——有点火线上岗的感觉吧。下车伊始,便查出许多柳嫂的亏空,“粳米短了两石,常用米又多支了一个月的,炭也欠着额数”,又给林之孝家的送一篓炭,五百斤木柴,一石粳米,还要请新同事吃饭,“我来了,全仗列位扶持,自今以后都是一家人了……”丑态百出。

  但这样的突击提干是靠不住的,上头一句话就断了她的念头,“看完这顿早饭就出去罢。柳嫂子原无事,如今还交与他管了”,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垂头丧气偃旗息鼓呗。山西侯马那些被突击提拔起来的干部还不是一样,上边决定:该次干部任免决定被撤销,所有调整人员一律返回原工作岗位。而始作俑者张小宁已被市委撤销局党委书记职务,并被建议免去其公安局长职务。林之孝家的还好,面子够大,没降职,只被平儿数落了几句。

  做领导的境界

  近段时间,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公务员都陆续收到一个红色小本本:《长沙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手册》。一位公务员看了红本本后说:“逢婚庆、寿庆等喜事,领导都不得向我们发请柬了!”(据《潇湘晨报》)

  要我说,这样的规定太值得“商榷”了——不发请柬打电话通知行不行呢?如果说规定的真正目的是领导不收红包的话还有些道理可言,但问题又来了,如果我儿子是科长,是我的领导,是不是他结婚就不准向我要钱呢?虽然我这么说有点极端,但这样的规定在中国完全没有可操作性,即使能够实行一段时间,也早晚会被人当成废纸——谁来监督?如何监督?领导不送请柬自己送上门的算不算?我不相信哪个领导会拒绝送上门的礼,尤其在家有喜事期间,无论是红的还是白的。

  《红楼梦》里,荣国府最有经济权力的是王熙凤,即使她过生日,老太太还要张罗着凑个份子——她和王夫人出二十两,薛姨妈十六两……一共凑出几百两银子,给凤丫头好好过了回生日。这种方式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倒不是说王熙凤自己拿不出这个钱,大家凑份子的意思是——总之就那点意思,谁还会把它变成不好意思吗?

  具体地说,有人爱王熙凤自觉自愿出这笔钱,有人怕她又不敢不出;有人有钱觉得这点钱也无所谓,有人没钱也要拿学名谓之瘦驴拉硬屎……中国历史太悠久了,文化黏稠得很,不是什么主义都能适应的。如果一个领导真做得好,能够让人爱戴的话,即使他亲自为儿子结婚出马收红包,大家都会为他高兴:“吾们局长看上去无病乎啊,还能亲自收红包呢。”

  当然,这种境界王熙凤根本达不到,我也不相信哪个领导能达到。我更怀疑的是,长沙出台的那个《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手册》就能让他们达到。

  外来的戏子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有文化——或者试图有文化。我盯着一些新闻“运气”,不知道制造这些新闻的领导是怎么想的:山东淄博面向全球征集姜太公像,郑州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沈阳纪念清军入关360周年,山东运城拟推出关公全球标准像,山西拟将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江西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80周年,陕西纪念武则天下葬1300周年庆典,固原举办成吉思汗逝世780周年研讨会,临沂隆重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

  第三篇 贾府官方博客(2)

  话说贾宝玉要祭奠金钏,茗烟便带他来到郊外的水仙庵,宝玉对水仙庵的一段评论深得我心:“我素日最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

  闲的。

  中国地方大,历史比较长,任何地方想找点能热闹起来的事并不难,不是还有个地方的官员号称彼处是孙悟空的故乡吗?有了热闹呢,就会有人去凑。4月中,湖北襄樊有档热闹,可了不得,是“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地方上请来了当红的腕儿,比如易中天(在cctv讲过三国),比如唐国强(在电视剧里演过诸葛亮),都跟诸葛亮有点关系,被请到襄樊随喜随喜也可以理解。这让我想起王熙凤过生日的时候,说到看戏,老太太说:“凤丫头说那一班好,就传那一班。”凤姐说:“咱们家的都听熟了,倒是花几个钱叫一班来听听罢。”

  罪过,罪过。

  留下买路钱

  山西临汾尧都区村干部带人设卡堵路,挥着小红旗挡住过往车辆要收“买路钱”,一位农用三轮车司机说:“这个地方收费是闫马村的干部让收的,收费没有标准,也不开票,想收多少就收多少,有的10元,有的3元、5元,反正就是看他的情绪了,有关系车多重都不收。”白天收了晚上收,最多的一个司机一天被“收”了500块。(据中新网)

  据说全世界收过路过桥费的公路80%以上都在中国,头些年广州洛溪大桥的收费还酿出不小的风波呢。真真让人看不懂了,我等百姓缴完了税还要被收过路费,坐飞机也要收机场建设费,那么那些税……不过也可以理解,贪官抓不过来啊,数数这些年各省市有多少个交通厅长进了笆篱子心里大概也就有数了。

  这些且不说,山西这档子事和正式的过路费多少还是有点区别的,正式的过路费至少还有个发票,倒很像贾府的地租车在京城外的遭遇。京城外的差役“把车上的东西不由分说都掀在地下”,跟车的说是贾府收租子的车也无济于事,甚至车夫也被混打了一顿,“更可怜的是那些买卖车,客商的东西全不顾,掀下来赶着就走。那些赶车的但说句话,打的头破血出的”。

  贾府当然不会吃这个亏,贾琏当时就骂起来,然后写帖子让家人去官府:“拿去向拿车的衙门里要车去,并车上东西,若少了一件,是不依的。”他们家世袭着两个公爵,当然有底气说这些话,其他小人物只能自认倒霉。

  说起来,同样是被低级差役乱查车收费,无论如何现在比《红楼梦》那个时候好多了,只要交了钱,还不至于被没收车,更不至于被打得“头破血出”,起码新闻里没提起这个,算是进步吧?笑笑。

  信息遮蔽

  和凤凰卫视的杨锦麟先生有过一面之交,相见甚欢,但还没敢到处声称“我的朋友杨锦麟”,怕杨先生说我乱攀交情。无论如何,太喜欢杨先生那种一针见血的洞察力了,比如,出生于厦门的他在2007年5月28日《有报天天读》的时候,说到厦门的px项目,就一个字:“毒。”

  这个项目在我的朋友连岳博客和奥一网上都有介绍,总结一下就是:高污染项目,离市区近得违背了常规,105名政协委员联名上书反对。官府不为所动,还用技术手段遮蔽了市民传递真相和欲集体抗议的短信,并禁止了有相关报道的《凤凰周刊》的销售。

  信息遮蔽这件事,在旧时候就简单多了,当时信息传递手段太少是主要原因。《红楼梦》里,说到街头巷尾在传一个帖子,内容是“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出新闻”,这说的是贾芹在自己管理的水月庵里聚赌窝娼、称王称霸的事。贾府对该传言采取了三条措施:1。 让贾琏、赖大把庵里的年轻尼姑送回家;2。 着贾芹无事不得再进荣国府里去;3。 到各街巷去寻一下,如果有类似的帖子一律删除。

  第三条就是所谓的信息遮蔽了,和有人在厦门干的事情毫无区别。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手段如此丰富,凭厦门那一点点阴云还是无法挡住阳光的普照,远在北京的我对那短信的内容都一清二楚,原文比较长,只复制最后一段:“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行动吧!参加万人游行,时间6月1日上午8点起,由所在地向市政府进发!手绑黄色丝带!见短信群发给厦门所有朋友!”谁遮蔽得了?

  第三篇 贾府官方博客(3)

  贾府在信息遮蔽之余,毕竟还处理了贾芹,剥夺了他办事的机会,相当于撤职;厦门市在信息遮蔽的同时,会怎么做呢?大家都看着。

  捐款这件事

  《新京报》报道:2007年3月份以来,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贵州黔西县在全县展开了一场“捐资助困、奉献爱心”的公益活动,为全县贫困人口捐款。短短两个月时间,共接到捐款1100万元,捐款人数达到15199人。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个老道理,也是个好道理,学习这个道理并认真实践的人,都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国家还不富裕,2005年公务员们的饭局费才6000亿人民币,没有余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个时候,大家伸把手,人民帮人民一把的确非常应该,先富起来的人帮助还没富起来的人,从哪个道理上来说,都是好事情。封建社会里大家族的管家王熙凤知道邢岫烟没有过冬的衣服还知道派人送两件过去呢,何况新中国蜜糖里长大的人们呢?

  新闻里说:3月上旬,尽管黔西县的倡议书上并没有规定捐款标准,但铁石乡还是倡议按照个人工资的50%进行捐款。铁石乡副书记李章艺说,铁石乡的正科级的捐款标准是每人2000元,副科级每人1500元,“10天内就完成了捐款活动”。

  按照个人工资50%拿钱,其实也没什么,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即使在农村,工资少了50%,恩格尔系数也不过是的两倍,也就是91%,除了吃饭还剩9%的钱买牙膏、手纸之类的生活物件,何况才一个月,为什么有人不认可呢?

  让我们来看看不认可的人的下场吧——黔西县铁石乡中学教师罗福兴月工资1951元,按照上述默认标准,应该捐款1000元。但他拒绝捐出1000元,然后接到通知被调往安乐小学任教。“反正就是捐款的事情。”铁石乡中学校长说。

  既然如此,黔西县搞这个事的时候还是换个名头好些,比如叫“强制扣款”就比“捐款”听上去合理。王熙凤给邢岫烟送过冬的衣服,可没人强迫她,她不做也不至于被发配到洗衣房做事。

  禁止施舍

  我的奶奶还活着的时候,至少有一次把乞丐请到家里吃饭。大概是1975年,那乞丐也是一老太,河南或者是山东的,边吃边说:发大水啊,决了口子了,人死光了啊。我不知道奶奶为什么会相信她的话,还陪着掉了很多眼泪。这事给我印象非常深,30多年过去了,画面还刻在脑子里。

  按照北京海淀救助站站长的意思,我奶奶做的事是不应该的。北京海淀救助站站长赵长林带着他的工作人员上街发倡议信,倡议市民不要向乞丐直接施舍财物,“我们的倡议主要针对职业乞讨者,希望提醒市民,不能间接纵容和支持不劳而获的行为”。赵长林介绍,2007年8月1日是国务院颁发《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4周年。(据《新京报》)

  这里面包含着这么一层意思——宁肯让真正的乞丐饿死,也不能让职业乞讨者得逞。如果赵站长的倡议得到完全响应的话,结果肯定会死人。作为救助站的站长,我不相信赵先生发倡议是以饿死人为目的的,但饿死人的推断从逻辑上来讲是成立的。《毛泽东自传》里讲述了一个往事:“于是第二年夏天我们步行湖南全省,走遍五县,和我一起的有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我们走遍了五县,不费一文钱。农民们供给我们饮,供给我们睡觉的地方。”如果赵站长的倡议早上一些年,我看毛泽东和萧瑜一个县都走不完就该打道回府了。

  向弱者施以财物,是自古有之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施舍行为关系的双方,施加者会获得更多的快乐。比如说《红楼梦》里,贾母带着儿孙看戏,看到酣处,高喊一声“赏”,于是满台铜钱乱响,老太太哈哈大笑。你说,是受赏的高兴些,还是老太太更开心些?如果我说赵站长的倡议剥夺了很多市民的快乐,他肯定不会服气,但事实如此。

  推论下来,赵站长的倡议有两个后果:一、饿死一部分人;二、让部分市民失去部分快乐。我想不通了,他图什么呢?第二华人站

  第三篇 贾府官方博客(4)

  考察or旅游

  中国新闻网报道,2006年11月20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以副检察长徐文艾为团长的公务考察团一行10人在芬兰赫尔辛基机场办理入境手续时,被芬兰边防局官员以该考察团出具的芬兰司法部邀请函系伪造信函为由拒绝入境。

  这些人后来被“严厉”查处。

  《新京报》就此采访了两位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和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田文昌。两位专家对公款旅游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教授认为:“‘公费出国旅游’行为认定为贪污罪存在法律上的障碍。”田教授认为:“对于‘公费出国旅游’,我认为很难轻易就说它完全符合贪污罪,主要问题是很难界定它是否属于侵吞公共财产。”

  说到法律,这两位是专家,肯定比网上那些骂他们的网友懂得更多,但由于他们有为腐败官员开脱的嫌疑,还是不可避免地被骂得狗血喷头。主要的原因,我想是那种以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官员太多了,引起了大家的普遍愤怒。

  以我有限的经验看,这种事情实在难以避免。前几年,一个叫赵燕的天津女人在美国被警察打了一顿,引起了无数网友对美国的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