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实的桥梁作用了,任何主义和自然都是禅学的范畴,而不是茶学的范畴,这就是峨眉禅茶与任何茶道形式最大的不同,所以也称为峨眉禅茶最大的特色。
峨眉禅茶不讲趣味,不表达玄学,只讲求哲理、佛理、茶理和生活的基本原理,整体文化的精神是“智”,它具有最明确的社会化育文化功能。如仪式中的“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等等,都是说明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和智能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同时,人又是社会整体事物的主要元素,社会的变化必然对人体和智慧产生影响,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紧密的关系互相影响,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峨眉禅茶力求在这个整体中做到禅的悟和道的然。
不二法门
峨眉禅茶的台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首先欢迎您光临峨眉派问茶品茗。佛家有:“茶禅一味”之说,其中之意是:“茶性如禅性,禅德如茶德”。接下来,就由我和我的助手为大家表演这套峨眉禅茶茶道。
公元前六世纪,古罗马礼学士巴伦和亚西,共同对人世间的礼仪体系总结出《日、月、天、地、人》的论述,表达了人与之间要相互理解,用诚挚的心态来对待世间众生,其基本意义是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主张得失平均、因果轮回以及传世先遣,这套礼法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与佛教菩贤佛法、青城道教礼法合成,在唐代中期形成了有名的《三观论》。峨眉禅茶茶道依据以上渊源,由绿茶大师金刚石先生,结合峨眉山唐代高僧昌福禅师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青城道教礼法以及林治茶艺技能提炼而成,这套峨眉禅茶茶道讲究“手法论尺度,品茗论智慧。以茶为媒,勾通你我他。”
下面请大家随我和我的助手一同做几道程序:
序式:日月同辉智者见智
序式一:问茶,我现在为大家点茶,有请助手给大家献出。
序式二:静寂,请大家都沉静下来,轻轻放平双手,调和呼吸,随我的动作做出来。
序式三:焚香,请各位来宾轻轻低下头,候我焚香。
序式四:鸣乐,请大家抬起头来,请助手点放经乐。
序式五:涤壶,我现在为大家清洗茶具,涤净世间尘埃,各位来宾请双手合上。
茶法一:不二法门佛事心顺
不二法门是指我们向各位展示最好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峨眉禅茶品茗方法,通过刚才点燃的香来营造一个和谐、纯朴,以及高雅的悟茶氛围。希望这沁人心脾的禅香能让各位心旷神怡,也祝愿大家的心境,伴随着幽幽的经乐,达到心平气和的空山烟雨世界。昌福禅师一生精于中国茶道的实践和传播,对峨眉茶道宗法和茶道理论有着深而广的认知,他说:“茶中品出人清静,参禅悟得千古文”。今天,我们就用电磁炉代替过去的木材煮水方式来为大家演义这套茶法,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茶法二:天造地合采露献天
天造地合,是指我们向来宾讲述峨眉禅茶茶道的高深佛理。借助这道程序,我来向在座的各位朋友,介绍冲泡峨眉高山茶所用茶具的由来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茶盘,又称茶海。茶壶,又称水中乾坤。今天泡茶所用的壶,是我们峨眉派专门前往江苏宜兴定制的壶。我手中这把壶称为泡壶,又称母壶,它是用来冲泡茶叶的。这把壶称为海壶,又称子壶,它是用来储存和均分茶汤的。这是杯托,用它连接品茗杯和闻香杯,一是显示郑重,二是便于各位朋友闻香品茗。这是品茗杯,它是用来品尝和鉴赏茶汤的。这是闻香杯,它是专门用来闻取茶香的,因为它杯体较深,便于储藏茶香。这是滤网,用于过滤茶汤中的白抹和碎茶,使茶汤更加清澈、明亮。这是峨眉禅茶茶道的专用茶道组,它又可细致分为:茶则,用于衡量茶叶多少的准则,有时也可代替茶匙,用来欣赏干茶。茶针,用于疏通壶嘴,以免堵塞。茶漏,投茶时,将它放在母壶壶口上,用于扩大壶口面积,以免干茶外涌。茶拔,换茶时用其向外清理茶叶,有时也用它将茶叶拔进母壶内。茶夹,用于烫洗品茗杯和闻香怀,避免手与杯子的直接碰触,即干净又美观。今天所要冲泡的特种茶是一种天然无公害的茶叶。采露献天,是请各位嘉宾朋友欣赏峨眉高山茶的外观形状,表示茶叶来自于天地露雨间。
勾通无限,佛缘常在
茶法三:普度万众道义修身
普度万众,即是用开水浇淋母壶的外部,这样既可洗壶又可提高壶的温度,喻为普度万众之意。我们将今天所泡的特种绿茶置于母壶内,雅称道义修身。
茶法四:三峰酿泉出凡入圣
品茗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不急不缓才合乎峨眉禅茶的基本法度。三峰酿泉,即为悬壶高冲三个来回,利用水的冲力使茶叶在壶内翻滚,起到用开水洗茶的作用。出凡入圣,即是用壶盖轻轻刮去茶汤表面冲茶时所泛起的白色泡沫,意为对事物的细致要求。
茶法五:佛音入山千秋佛典
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此,我们借用杜甫在这首诗中的“一览众山小”,意喻在佛和山的面前,我和在座的各位嘉宾都是平凡的,在飘渺而空旷的大千世界里,佛音成就了芸芸众生在山里山外的自我感悟,我们称其为佛音入山。千秋佛典喻为二次冲水,二次冲水不仅要将壶内开水加满,还要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面,这样内外加热,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茶法六:杯中乾坤意语经说
我们泡饮峨眉高山茶的时间大约为半分钟左右,时间太长容易熟汤失味,时间太短,又不利于茶香的散发,冲泡高山茶还有五大讲究:1、讲究符合禅性,符合和谐;2、讲究茶性适于人性,禅性适于茶性;3、讲究问茶有德;4、讲究点茶上品,最好的是高山绿茶;5、讲究水要好,以山水和泉水为最佳。这一切讲究都在一壶茶水中,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只能静下心来轻听经乐,来诉说其深远的意境,因而称着意语经说。
茶法七:长智古今越海传书
我们将母壶中的茶汤轻轻地注入子壶中,像佛祖在千山万水之外训诫苍生,我们今天所泡的是峨眉高山茶,它体现了人间最为健康的哲理、佛理和佛缘思想,而菩贤菩萨是人间大行佛法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如人所愿,传书万里。
茶法八:缘中取宝妙手回春
将子壶中的茶汤快速均匀地注入闻香杯中,我们虔诚地称之为缘中取宝,待到子壶中茶汤所剩不多时,应用回悟三度的手法来补给茶汤,形象地称之为妙手回春。
茶法九:世事轮回修身养性
将品茗杯倒扣于闻香杯上,我们称之为世事轮回。在此,我们借助这道程序,祝在座的各位嘉宾吉祥如意,百事顺心。品茶是修身养性的事情,品是探索佛的体现,茶是禅的魅力所在,希望大家在品茗赏艺之后,能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佛缘更密切,气氛更融洽。
茶法十:百杰同行拨云见日
用右手的母指和食指将闻香杯提起,从杯沿转动一圈,置于掌心,闻取茶香。用右母指和食指护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形象地称之为百杰同行。女士可打开兰花指,这样即优雅又美观,男士则可收回无名指,这样即端庄又稳重。品为“三口”,一杯茶应分为三口品下,所谓一品方知味,二品喉温润,三品则悟人生,三品之后才有拨云见日的清心感觉。
茶法十一:茶禅一味常来常往
各位来宾,峨眉禅茶茶道师谢过大家,勾通无限,佛缘常在。
举目无亲
读到这,我有点感觉,可能是出于对表现艺术的爱好。
没等曹峰的安排,我就自己按着他编写的步骤,一一比划。
可终不得要领,只好再看看别的。
曹峰到藏经阁与他师父休息了一周,才返回白龙洞。
说这就开始准备,由他先指导,再由他师父审。
就这样,我才正式进入角色。
……
冬天的峨眉山很冷,但我们的工作还没完。
成都方面又叫赶紧返回,好多事都得在年终前要处理。
曹峰也一样,他的单位请假也已过期,怕是回去要被批斗。
可是,他不同意,说必须一股作气地排演完,否则,想要再次来峨眉山。
怕是难上加难,就算是被单位开除,他也不能对不起他师父的一年年苦心。
当然,他都那么敢牺牲,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反正自己成都举目无亲。
老家又进不去,一切都等来年再说吧。
就目前,已完成的禅茶,道茶,儒茶和养生茶法,基本都可以同时教学和搬上舞台。
曹峰说:“也只有你才能完成,很多没有舞蹈基础的人,那是不可能这么顺利配合完成。”
我头都大了,花了一个冬天,才忙完四个茶道类别,怎么能算快。
后面还有十二个茶道类别,都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才完成。
主持因身体原因,已经离开峨眉山,到他师兄的寺庙里去了,他说那地方在西昌的灵隐寺。
藏经阁禅师那里都没去,他比曹峰还清楚,要将峨眉茶道搞到行云流水的境界。
至少,再花三年,可能才能在中国形成气候。
要明白,从佛门搬出去,要搬上大众舞蹈,不是闹起玩的。
有精神根基是一回事,能否将茶法演义好,又是另一回事。
可每次曹峰都说要相信我,一名专业舞蹈家,基本没问题。
一直到过年,整个峨眉山各大寺庙,都接住了全国无数的香客。
他们都是来许愿烧香的,生意人取财,官员取位。
无一不是有求于这座灵山,我和曹峰都没有回成都过年,就在藏经阁陪禅师诵经,或译□□。
我不译,搞不懂,但曹峰懂,他好像什么都懂一样。
至少在我的眼里是这样,天冷,没法排演茶道。
那我的任务就是搬运经书,那些小和尚回家的回家,下山的下山,就只有我们三人在书卷里泡着。
大年初一天,我才想起问曹峰。
“你爱人不找你?这么久我都快忘记这个老问题了。”
曹峰头也没回,就说:“你何时听我有讲过她?她在那都没谱。”
“哦哈哈,难怪你入佛门,原来——”
“少来,此地别谈这东西,回成都再说。”
禅师看了我一眼,仿佛这么快一年的交道,才发现我是女的一样。
他问:“那你呢?没爱人?”
我顿时受伤一般,低头不语。
曹峰对禅师说:“她爱人抗洪灾,死了。”
好像,这是我们来到这座峨眉山,还是第一次谈到个人情感私事。
但都没下问,就又回到那个一堆经书的料理工作中去了。
带去凡俗
我当然不知道曹峰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对于茶道,与他本职的工作,好像差距太远。
自从我们走一起,为茶而道时,他变了一个人样。
早春的季节,没有春的任何信号。
我又开始按指导,将他们,或者说也是我想要的那种茶道演练。
在一大堆由七七送来的茶具里,捣腾着各种茶法的步骤。
每前进一点点,或每次因我的肢体表达出新意时,曹峰都要用相机和笔,记录下来。
禅师从原来的主角,渐渐变成配角。
他开始在一边当观众,从不发表看法,或许,在他的眼里,这种表演性茶道,不是他想要的,或许,他感觉这样的茶道,超出他的想象空间。
总之,直到他的小和尚学生回到峨眉山时,他才每天抽时间去讲经。
清明?
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