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3章

作品:一位父亲的札记月子|作者:飘雪的季节|分类:其他小说|更新:2025-05-12 02:52:57|下载:一位父亲的札记月子TXT下载
  г诨忱铮⌒乜谂拧r蛭惫盖祝乙簿醯枚闼档糜欣怼j前。Ч锬敲次屡趴盏鞯牟》坷铮匀挥行┝埂! ?br/>

  不料,她的做法,引起了护工的注意,护工说:“你不能老这样抱着孩子,要让她自己躺着适应。孩子的手脚凉都是正常的,因为刚出生不久,血液还没有循环到那里。”不但护工这样说,旁边陪护其他产妇的老年妇女也这样说。

  ◇欢◇迎访◇问◇bsp;第6节:剖宫产前 降临人间 分享幸福(3)

  下载

  也许她们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是,二姐心疼孩子心切,还是抱在怀里。这一刻,你完全可以感觉到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谁家的孩子,谁最心疼。抱了一会儿,天健有点儿溢奶。于是,换了我抱。一开始,我是不敢抱的,主要是怕抱这么小的孩子,万一姿势不对,可能会伤了孩子。不过,当我一接手,老年妇女便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表示我抱的姿势完全正确。

  抱的姿势虽然对了,但是,拍孩子后背的方法,却又不得要领,因为我怕拍伤了孩子。平时,我一直在坚持锻炼身体,胳膊上的肌肉发达,手劲儿也很大,这加重了我拍孩子的心理负担。虽然如此,我还是试着拍了一会儿,直到她不再溢奶。对溢奶,二姐倒并没有多么担心,相反,她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溢奶的孩子,长得快。”她这样说,自然有她的道理。事实上,又有多少孩子不溢奶呢?溢奶,对新生儿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而又正常的事情。

  分

  享

  幸

  福

  孩子放在推车里以后,我开始通知家人、一些一直关心孩子什么时候出生的朋友。家人中,通知了三哥,并请他通知二姐和其他人;通知了妻子的大姐、三姐、外甥女。因为当时手机也快没有电了,我不敢打太多的电话。

  但是,朋友中还是用电话通知了一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宾鸿,并请她通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老师,天健出生前,邵老师和何老师多次专电询问,此次,邵老师又再次交代,孩子刚出生后,少喝牛奶等。

  前文提及的程亚文、郑山海,亚文回电说,祝你加入老丈人俱乐部(亚文也有一个女儿)。看了这条短讯,我不仅哑然失笑。

  同事也是师姐的郭利琴,并请她通知和讯网副总编辑、师兄孟波,他们夫妇对孩子的健康出生,一直如同自家兄姐般关心;同事、国际部主编陈令山,评论部同事于平,并请他通知夫人,他的夫人与我的妻子是好朋友。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吴祚来,在天健出生前,祚来多次电话询问,要不要帮忙联系医院等。本来,山西“窑奴”事件发生后,我准备抽空到那里看看,为将来的创作积累一些素材,但是,祚来兄马上言之谆谆地告诫我:“在孩子一岁之前,最好哪里也不要去,一定要绝对保证家的平安。”遵祚来兄所言,在几经思索之后,我打消了这个念头,而仅仅做了一些案头的资料搜集工作。

  评论部同事、主编王爱军,不过,电话打通时,他低声说“在开会”,我就没有再说,随后便发出短讯,爱军回复“祝贺你有了贴心小棉袄”。

  天一扬科技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靳军,并请她转告先生杨继博士;在待产病房里认识的、已经于当天出院的一位病友。这位病友出院之前,嘱咐我们一定要告诉她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既然我们当时答应了,自然就必须完成诺言。

  除了电话通知,下午在报社签两个专栏版时,又通过电子邮件,通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现在台湾访问的张千帆老师。此前,张老师多次来信问及孩子是否出生。收到我的电子邮件后,张老师先后回复如下:

  保印:

  太好了,这是人生一件大事。这些日子一定很辛苦,你们多保重。我的“经验之谈”:第一个月最操劳,三个月后就好多了。所以,前途还是光明的!

  再次恭喜!

  千帆

  保印:

  预祝你们的千金健康成长,长大后来北大深造!

  保重!

  千帆

  张千帆老师之外,还通知了一直挂念孩子的林达老师。收到邮件后,林达老师回复说:

  恭喜你和你夫人!!!太为你高兴了!

  女孩好啊,灵气,比较贴心:)。

  千万当心身体!不要累坏了!

  在回复身在德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刘仁文老师时,我也告诉了他天健降生的消息,刘老师以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回复:

  热烈祝贺你喜添“千斤”,保印!刘仁文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7节:剖宫产前 降临人间 分享幸福(4)

  本来,也想及时告诉沈睿老师的,但是,一忙起来就没有来得及发信,只好准备在第二天再告诉她。

  15时,我赶往报社,签周六和周日的两期专栏。当我把孩子出生的消息,告诉副总编辑田延辉时,除了表示祝贺,他还说:“今天的版早点儿签,你快去医院照顾病人和孩子。”17时,因为执行总编辑非常忙,还没有来得及看版,我就告诉她说,这两期的文章非常稳,她不看也可以。于是,她便说:“那你们就签吧。”有了这句话,我赶紧签版。随后,我在报社门口打车,匆匆赶回医院。

  19时,病房又到了锁门的时候,我和二姐就走了出来,重复来时的路线,乘公交车回家。到家以后,因为吃过了在医院订的饭,便只喝了一点儿汤。随后,冲了一下沐浴,便开始上网查找与剖宫产护理、新生儿护理有关的材料。在我看来,当天晚上查到的最好材料,除了让病人早些下床活动,便是给病人煎白萝卜汤,利于术后排气。查完材料,又赶紧上床休息。

  总结孩子一天的诞生,可以说,她的新生命,除了与自然性的痛苦、血水相伴,还和催产药物、手术刀、社会关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的中国,在今天的北京,后者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只是,这种象征,到底是好还是坏,还有待实践最后的检验。

  不过,我隐隐有些怪异地担心:如果今天的中国妇女都“热爱”剖宫产,拒绝自然分娩,将来的某一天,会不会导致大部分中国妇女丧失自然分娩能力?如果真是这样,不但中国的妇女可悲,人类也可悲,科学与文明更可悲。

  7月14日晚写

  之一:关于“见红”。在做例行孕检时,医生曾告诉我们,可以等到“见红”时,再来医院住院。但是,因为担心出现意外,妻子提前住了院。事实上,从“见红”到分娩(包括剖宫产),中间有很长时间,完全来得及到医院办各种手续。医院条件再好,也没有家里方便。只要交通条件许可,完全可以遵从医嘱。

  之二:关于分娩。尽管妻子是剖宫产,但是,无论是从身体所需要承受的痛苦,还是从孩子未来的身体健康,以及从产妇的身体恢复速度来看,自然分娩都应该是首选。不过,这也要考虑产妇对痛苦的实际承受能力,而不宜将自然分娩绝对化。此时,千方百计安抚产妇的情绪,非常重要。

  之三:关于抱孩子。在产妇分娩之前,最好能够先学习抱孩子的正确姿势,以免届时手忙脚乱。我在少年时代,曾经先后照看过两个小外甥,抱孩子的姿势基本掌握了,所以,还比较从容。即便如此,在抱孩子之前,因为怕姿势不够正确,伤了孩子,多少还是有些心理障碍。其实,这种担心完全不必要。

  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02

  27年7月14日:

  不配有闺女 亲戚的探访 艰难的下床

  不

  配

  有

  闺

  女

  7时30分,我便匆匆起床。此时,我家的宠物狗铁蛋,还躺在我的枕头边睡得很香。不过,当我起床时,它也赶紧打个哈欠,伸伸懒腰起来了。这个起床时间,对习惯于11时左右起床的我来说,是相当难受的。但是,为了早点儿赶往医院,我还是带着兴奋,抓紧做着出发前的准备。

  二姐已经开始煎白萝卜水。我们像煎中药那样,煎着切成片状的白萝卜。等我喝完用开水冲的鸡蛋汤,白萝卜水也煮好了。这样,我们便提着保温瓶,匆匆赶往公交车站。不过,这杯白萝卜水,后来还是倒掉了,因为医院的护士不准喝。

  到站后,看车还没有到,我又抓紧时间,到小摊上买了一个烧饼夹煎鸡蛋。可是,就在我买的时候车来了。等把找来的钱拿到手里,跑着去上车时,司机已经关上了车门,这个时候无论你怎么喊,他也不肯打开。这种做法,是很多中国公共汽车司机的习惯,没办法,只好再等下一辆车。好在,发车的间隔只有两分钟,所以,两分钟之后我们上了车。

  因为是周六,车上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是平时,这个时候的公共汽车,即使是从始发点发车,也早已经被挤成了沙丁鱼罐头。下了公交车,快走到医院时手机响了,一个女声说:“你是‘齐浩三’的老公吧?”我一听,感觉到不对劲儿,直觉是打错了,便回答说:“对不起,我不是,你打错了。”

  虹桥门户网bsp;第8节:不配有闺女 亲戚的探访 艰难的下床(1)

  对方一听,非常生气地说:“没错,我听出是你的声音了。你快来,大人孩子都没有人管!我身体很疼,不跟你说了。”直到她说出“大人孩子都没有人管”,我才明白,这个打电话的人可能是护工,所谓“齐浩三”应该是妻子所在的“7号病室3号床”的谐音。我一听,又说:“不是有护工吗,找她们呀!我走到门口啦,马上到。”她说:“护工能指望上吗?!”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我以为出了什么事儿,赶紧加快脚步。到了病房,迎接我的先是妻子的埋怨:“你们怎么来这么晚?孩子6点都送来了,一直哭,我又动不了。”接着,是邻床两位产妇的埋怨。打电话的那位说:“你的孩子溢奶了,我老公帮你抱,吐了他一身的奶。你来这么晚,像话吗?”靠近门口的那位,说得更厉害:“有闺女,那都是男人修来的福,是好男人才能有闺女,像你这样的,根本不配!”

  毕竟,人家打电话给我,也是关心妻子和孩子,我理应感激。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我只能一连声地向她们说“谢谢”。随即,妻子解围说:“他上夜班,起得晚。”其实,我昨天晚上并没有上夜班。不过,因为查找材料,也的确是凌晨才睡。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一直以为,既然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那就是因为它的服务比较到位,不需要家属额外为产妇和孩子做什么。

  在这里,有一个观点必须提一下,那就是现在的很多城市人,已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