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部分阅读

  道成有野心,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了。宋明帝决定试探一下他的前线指挥官,于是千里迢迢派遣使者送给萧道成一壶酒。萧道成戎装出迎使者,谢过天恩后,毫不怀疑地仰面喝下御酒。听完使者的回报,宋明帝判断萧道成还是忠心的,不会造反。

  当时的萧道成还是一位忠心的前线将领,无奈多疑的皇帝老是怀疑他,弄得他非常郁闷。萧道成曾经写过一首《群鹤咏》。全诗只有四句:

  大风舞遥翩,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他用鹤的迎风高飞,当空鸣叫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宏才大略。遗憾的是,因为受到朝堂的约束,难以真正展翅高飞,无奈成为君王的观赏动物。可见,虽然地位和权力得到升迁,但萧道成的心情并不愉悦。

  四

  顽童当国(3)

  泰始七年(471年),宋明帝病重,派人召萧道成入京。

  这到底是机遇还是危机呢?前线部将都觉得此行凶多吉少,为萧道成担心。萧道成清醒地分析道:“诸位都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当今皇上诛杀兄弟,而太子稚弱。皇帝病重,正在考虑自己的身后事,既想寻找辅政大臣,又不想威胁到太子的地位。皇上召我,我正应该迅速应召,如果迟迟不去,反而是自取其祸啊。”接下去,萧道成又讲了一段大逆不道的话,充分暴露了他心中已经萌发的不臣之心。他说:“皇室骨肉相害,非灵长之运。国家祸难将起,各位要和我一起出力同心啊。”

  事实发展证明萧道成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一到建康,他就被拜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加邑二百户。不久,宋明帝驾崩,立下遗诏,封萧道成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加兵五百人。萧道成与尚书令袁粲、护军褚渊、领军刘秉四人共掌机事,成为辅政大臣,被称为“四贵”。其中萧道成又兼领东北选事,加侍中,负责首都周边军事。他很快掌握了刘宋朝堂禁卫军的兵权,为日后的政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禁卫军权是中国古代宫廷政治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古代君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却也常常在乱世中离开君王控制,甚至成为颠覆君权的工具。禁卫将军控制禁卫军权,从而专断朝政,多有废立篡弑之举。登基之初,新皇帝就会以亲信部将担任禁卫将军,控制禁卫军权,巩固统治。南朝时候政治不稳,昏主迭出,禁卫军权对朝政影响更大。刘裕打败桓玄初期就亲自担任指挥禁卫军的领军将军,牢固掌握建康的禁卫军权。这是刘裕控制京师、整顿朝政的势力基础。但刘裕的舞台显然不是禁卫军。萧道成是以禁卫军将领身份颠覆自己所要护卫的皇室的第一人。萧道成开了这个头后,以后的宫廷政变和朝政变迁或多或少都有禁卫军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历史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命题。

  荒唐的刘昱虽然放弃了杀萧道成的想法,但萧道成内心极度不安起来。谁能保证自己哪天不会被这个莽撞无理的小皇帝杀掉呢?于是,萧道成开始找人密谋废掉刘昱。他首先寻找的就是禁卫军内部的人,比如禁卫军越骑校尉王敬则,刘昱贴身侍卫等等,伺机行事。

  七夕惊变(1)

  一

  477年7月7日,七夕节。

  刘昱在这一天白天的行程非常混乱。《宋书》和《南齐书》中有不同的版本。

  《宋书》说刘昱当天乘露车,带着二百左右人,与往常一样没有带仪仗装饰,到民间去野混。先是去了往青园的尼姑庵,估计是去偷鸡摸狗,或者调戏小尼姑去了。傍晚的时候他又到新安寺找昙度道人饮酒。

  《南齐书》也说刘昱当天在外微服游玩。刘昱出北湖,像往常一样骑着单马飞奔在前,羽仪禁卫等人随后追赶。一行人在堤塘之间相互蹈藉,狼狈得很。突然刘昱的随从张互儿的马在追赶拥挤之中坠下湖去。刘昱很生气,把马拉上来,赶到光明亭前,自己玩起杀马游戏。马被杀后,他和随从一起屠割马肉。大家一起学北方的羌胡人,边割肉边唱歌跳舞。傍晚的时候,刘昱又去了蛮冈赌博。

  夜深了,刘昱终于回到宫中。

  当晚,刘昱是在仁寿殿东的阿毡屋中就寝。临睡前,他突然记起今天是七夕。于是,刘昱就对随从杨玉夫说:“今天晚上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我要看看织女的模样。等织女出来了,你叫醒我。如果看不到织女,我明天就杀了你。”

  杨玉夫大惊失色。他如何能够让刘昱看到织女?杨玉夫马上想到了“伴君如伴虎”。现在为了自卫,他不得不去打虎了。杨玉夫知道同伴陈奉伯等人平日里与禁卫军校尉王敬则等人互通消息,有过密谋。于是他就去找陈奉伯,将事情起因和自己要杀小皇帝自卫的计划和盘托出,寻找配合。陈奉伯一面联络王敬则,一面和杨玉夫联络了更多的刘昱侍卫、随从,准备共同起事。结果,二十五个刘昱平日的亲信聚集起来,决定弑君。

  事不宜迟,杨玉夫带了几个人来到刘昱休息的毡房外,只听鼾声阵阵。杨玉夫等人突入毡房之中,取出刘昱的防身刀,当场将熟睡中的小皇帝杀死。刘昱时年16岁。杨玉夫将刘昱的头颅割下,又假传圣旨,宣禁卫军校尉王敬则入内,商议后事。

  大家商议的结果是决定利用小皇帝平日的生活习惯,偷偷出宫,将萧道成引进宫来主持大事。于是,王敬则领头,杨玉夫假扮刘昱,陈奉伯提着刘昱的脑袋,向宫外走去。刘昱之前经常在深更半夜出宫,陈奉伯等人就声称皇帝要出宫,王敬则陪护。宫廷一干人等一见是小皇帝的贴身随从和禁军校尉陪同“皇帝”出宫,没有丝毫的怀疑。刘昱每次出门,门卫和士兵们惧怕他的喜怒无常,都不敢正视他。这天夜黑,宫人只知道慌忙打开承明门,看都没看清到底是不是刘昱本人出宫,就放走了一行人。

  来到领军府外,王敬则称带了皇帝的首级来请萧道成入宫主持大事。因为整件事情事起突然,萧道成之前毫不知情。现在突然深夜有人说杀了皇帝,请你入宫,无论是谁,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萧道成的最初判断就觉得这极可能是刘昱对自己的考验或者是另一场恶作剧,因此下令家人紧闭大门,不要放人进来。

  王敬则无奈,急中生智,将小皇帝刘昱的人头从门上抛了进去。萧道成忙命人将脑袋上的污血洗去,亲自查看,果然是刘昱的首级。他大吁了一口气,这才下令大开府门。

  萧道成意识到自己的机遇来到了!

  二

  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像萧道成这样撞上大运的。

  萧道成听完王敬则的报告后,迅速决定入宫。他全身戎装,率左右数十人,由王敬则、杨玉夫等人引路向宫中奔去。这一次,他们声称是皇帝回宫,让宫中开门。宫廷内照样没有丝毫的怀疑,打开了宫门。

  承明门刚一打开,萧道成就驾着常骑的赤马当先冲入。宫中见放进来的是全副武装的萧道成及其侍卫,大惊失色。萧道成的那赤马高大威猛,也许是头次进入深宫的缘故,扬蹄嘶叫起来,竟然镇住了不知所措的宫人们。萧道成日后登基,封这匹赤马为“龙骧将军”,民间称这匹马为“赤龙骧”,可见这匹马确非寻常马匹。王敬则等人趁机高举着刘昱的脑袋大喊:“昏君已死,萧领军入宫主持大事!”殿内一片惊怖,片刻后都高呼起万岁来。萧道成随即下令自己控制的禁卫军陆续开到皇宫内外,连夜控制了整个局势。

  七夕惊变(2)

  萧道成又派人去召集护军褚渊、司徒袁粲、尚书令刘秉三位辅政大臣入宫,商议废立事宜。褚渊原本与萧道成的关系极好,入宫知道真相后,坚定地站在萧道成的一边。司徒袁粲、尚书令刘秉两人原本权力地位与萧道成相当,现在见萧道成一夜间主持了朝政,加上自己对皇帝猝死等事毫无所知,自然心怀不满。在新的权力分配方面,袁刘二人也不愿意萧道成独霸朝政。

  天明后四贵在殿庭前的槐树下集议。萧道成依然一副戎装,先对刘秉说:“刘大人您是国家重戚(刘秉是皇室成员),今日之事,应该由您主持。”刘秉没有想到萧道成会来这一手,慌乱地推辞了。萧道成又让袁粲主持废立之事,袁粲也不敢接受。萧道成于是当仁不让地宣布,备法驾去东城迎立宋明帝第三子、刘昱的弟弟、年仅11岁的刘准为新皇帝。袁刘二人这时候又后悔了,想发表意见,但是萧道成布置的士兵用长刀组成了刀墙,阻遮在袁粲、刘秉等人面前。两人只好失色而去。

  皇太后天明后也知道了消息,但是生米已做成了熟饭,只好接受既成现实。太后下令说:“刘昱穷凶极恶,自取毁灭。但是将他废为庶人,我又有所不忍。可特追封为苍梧郡王。”刘昱被葬于丹阳秣陵县郊坛西。

  刘准登基后,史称宋顺帝。萧道成因为有扶立之功,进位为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持节、都督、刺史如故,封竟陵郡公,邑五千户,给油幢络车,班剑三十人。萧道成坚决推辞,只接受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不久又兼管了南徐州、豫州、司州三个州。对杨玉夫等二十五人不仅没有追究弑君的罪责,而且还封赏爵邑。萧道成独掌了朝政。

  三

  萧道成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反对。

  先是袁粲、刘秉两人的起兵反抗。虽然他俩与萧道成同为辅政大臣,但与在前线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萧道成不同,他们并无经世之略。萧道成凭借强大的禁卫军和控制首都的优势,很快打败了两人。袁刘二人身死。荆州刺使沈攸之是刘宋的实力将领,也起兵讨伐萧道成,结果在郢城一战中失败,军溃身死,首级被带到建康示众。同时萧道成还诛灭了反抗的镇北将军黄回。

  在镇压了内部的反对势力后,朝廷封萧道成为太尉,增三千户人口,都督南徐、南兖、徐、兖、青、冀、司、豫、荆、雍、湘、郢、梁、益、广、越十六州诸军事。萧道成不仅辞掉了都督,连骠骑大将军的职位也自我解除。朝廷只好增加了他的仪仗和待遇。

  萧道成之所以这样推辞,是觉得自己的声望和功绩还远远不够。在这一时期,他主要通过加强内政建设来塑造自己的权力形象。年轻的时候,萧道成曾经立下过“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泥土同价”的宏愿。一次,他与族弟萧顺之登上武进的金牛台,见到枯骨横道。萧道成说:“宋文帝之后才几年时间啊,怎么又出现了这样的惨况?”当时他凛然的表情让萧顺之为之动容。元嘉之世结束后,南朝上流社会奢侈成风,百姓也不事节俭。萧道成主政后,罢御府,清理宫殿和官府的饰玩,又禁止民间的华伪杂物。他以节俭勤政入手,积蓄国力,减轻百姓负担,推动了刘宋王朝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萧道成威望的增长,478年9月,宋顺帝晋封萧道成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给予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待遇。这一回,萧道成在经过坚决推辞,朝廷屡次下诏敦劝之后接受了黄钺,但是辞去了过高的特殊待遇。第二年,朝廷再次重申前命,给予萧道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待遇,萧道成这才接受。他的接受是一个特殊的信号,马上朝廷又晋封萧道为相国,总百揆,划土十郡为齐国,封他为齐公,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位在诸侯王上。依照惯例,萧道成退让了三次,朝廷和公卿敦劝请求之后,他才接受。

  这样的情景对于南北朝的群臣和百姓来说,并不陌生。南北朝是一个禅让遍地开花的时代。兵荒马乱时节,有枪就是王。有头有脸的实力派都梦想着向皇帝宝座冲刺。而你让位、我接受的禅让形式是当时普遍盛行的游戏规则。禅让形式可以在台面上给被迫让位的前朝皇帝有台阶可以下,用相对和平的方式将政治变故的破坏力限制在相对低的水平。受禅者还可以在禅让的过程中稳步“接班”,为自己赢得名声,营造出“万民请愿,人心所向”的景象来。因此禅让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被广泛采用。

  七夕惊变(3)

  萧道成现在就是在重复权臣受禅的过程。

  梁朝肇建(1)

  一

  局势豁然明朗了。

  接下来就是让皇帝主动禅让了。整件事情的难度在于宋顺帝是一个12岁的贪玩小孩,根本不知道禅让是怎么回事。而宫中的皇太后、太妃等人又装聋作哑,不吱声。萧道成是不可能杀入宫中去抢夺宝座的。于是局势似乎又停顿了。

  最后还是禁卫军起到了作用。479年春的一天,禁卫军官兵在王敬则的率领下涌入宫中,大喊着:“齐王当继大位”的口号,横冲直撞,逼刘准逊位。刘准当时正在一个小房间捉迷藏,被外面一吓,不肯出来。禁卫军才不管这些,据说是将刀架在皇太后的脖子上,逼皇太后亲手把小皇帝从某个房间的角落里拽出来,官兵们架着刘准去完成“禅让之礼”的。

  刘准坐在车上,被人急速带往宫外,在惊吓过度的情况下反而不哭了。他问王敬则:“你们要杀我吗?”王敬则回答说:“你不能住在宫中了,要搬到别的地方住。你家祖先取司马家的天下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刘准哭泣道:“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在王家!”宫中家眷听到小皇帝的这句话,哭成一片。这句话成为古代历史上的一句名言,成为后来人形容皇帝不易的一条铁证。但是我怀疑12岁的刘准能否说出这句经典之语。也许这只是后人杜撰附会上去的一条言论而已。

  依照惯例,萧道成在接受禅让之前还要推辞三次。萧道成按照惯例都一一做了,宋朝从刘准到王公贵族又诚恳坚定地请求了三次。其中兼太史令、将作匠陈文建说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到那时为止的禅让历史的一个小结。他说:“后汉从建武到建安二十五年经过196年后禅位给魏;魏从黄初到咸熙二年经过46年禅位给晋;晋从太始到元熙二年经过156年禅位给宋;宋自永初元年至升明三年已经有60年了。占卜的结果是‘六’,预示着天命六终六受。请宋王顺天时,应符瑞,登基称帝。”

  萧道成这才同意受禅。

  二

  479年四月甲午,萧道成在建康南郊即皇帝位,设坛柴燎告天。新朝国号齐,史称南齐。

  萧道成即位后封刘准为汝阴王,在汝阴郡建国,全食一郡,位在三公之上。刘准搬离建康,在丹阳县故治建宫居住,奉行宋正朔。南齐规定刘准是新朝的宾客,在封国内行宋朝正朔,上书不为表,答表不为诏。也就是说,刘准在名义上保持着皇帝的“做派”。但逊帝的待遇是当朝皇帝恩赐的。就在479年当年五月己未,丹阳县汝阴王府门外马蹄声杂乱。奉命监视刘准的军队以为有人想劫持刘准复辟,自作主张将13岁的刘准杀害。从四月逊位到五月被杀,刘准离开皇位后活了不到一个月。萧道成听到消息后,非但没有吃惊反而十分高兴。五个月后,萧道成封刘胤继承刘准为汝阴王,奉宋祀。汝阴国传国至南陈。

  萧道成登基的时候,宋朝诸王都降封为公,其中晋熙王刘燮为阴安公,江夏王刘跻为沙阳公,随王刘棨为舞阴公,新兴王刘嵩为定襄公,建安王刘禧为荔浦公,郡公主为县君,县公主为乡君。这些皇室成员是在宋朝残酷的骨肉相残后幸存的。在刘准被杀后,萧道成将这些刘宋宗室全部诛灭。也许他是觉得得位过于容易,时刻担心前朝皇室的复辟。

  萧道成临死时嘱咐儿子萧赜:“前朝刘氏如若不是骨肉相残,我萧家哪能乘乱夺位。子孙后代要牢记宋朝的教训。”萧赜遵遗嘱不杀本家,朝政也还清明。但萧赜之后的南齐又重走了宋朝的老路,骨肉相残的程度远胜过宋朝。齐明帝几乎杀光了同族亲属。也就是在他的手中,南齐王朝种下了被其他家族取代的祸种。

  三

  纵观拉开南齐代替南宋序幕的“七夕夜变”事件,这是一场没有预谋的政变。尽管政变前王敬则在萧道成的指使下在宫廷内外联络,但与对七夕节发生的暗杀事件没有直接联系,只是之后被弑君者作为求助投靠的对象。萧道成本应该是这次政变的绝对主角,但他没有参与政变的谋划。这次政变其实也没有真正的谋划过程,自卫色彩大于谋杀。萧道成同样没有参与刺杀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这次事变是在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必然事件。

  梁朝肇建(2)

  历史上另外一件因为偶然事件影响发生的宫廷政变,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那场不明不白的“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1542年11月27日),就在紫禁城乾清宫一片青烟缭绕的气氛中,宫女柔弱的双手将绳索套在了朱厚熜的脖子上……

  话说朱厚熜非常宠爱一位姓曹的妃子。她非常漂亮,被封为端妃。朱厚熜经常在后宫与端妃饮酒狎欢。端妃身旁有一个叫杨金英的宫女。杨金英因为一点小事曾被世宗责骂,差点被推出去杀死。端妃求情,才救下杨金英的命来。再加上喜好道教炼丹的皇帝采用催精采血的方法虐待宫女,杨金英等人恨死了朱厚熜。

  十月二十日晚,朱厚熜和端妃在寝宫饮酒。他喝得酩酊大醉,在床上睡得一塌糊涂。端妃给朱厚熜掖好被子便去了别间屋子,以便皇帝能够睡个好觉。二十一日凌晨,等在一旁窥视的杨金英等十六个宫女将绳子套在朱厚熜的脖颈上,还有的宫女骑在他身上死死地压住,一心要杀死皇帝。翻看史书,整件事情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杨玉香把一条粗绳(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可见这些宫女花了多少心机和时间准备)递给苏川药;苏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另一边,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一手蒙住朱厚熜的脸,一手紧紧地按住他的前胸。接着,王槐香按住朱厚熜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把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第三步,杨金英给皇帝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去拉绳套。只要姚关两人一用力,朱厚熜就要归天了,谁知绳套事先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不管姚关两人怎么用力,朱厚熜都没有死去。

  就在谋杀无果,人心浮躁的时候,其中一个叫张金莲的宫女最先退却了。她天真地认为绳索怎么都勒不死朱厚熜是因为他有神灵的佑护。张金莲慌忙跑出去报告了方皇后。方皇后听报,顾不得穿戴就带着一大帮宫女跑到寝宫来救驾。来到寝宫,端妃还在睡梦之中。杨金英等人听见外面涌入大批救兵,大为惊恐,四散而逃。慌乱中,方皇后还被姚淑皋打了一拳。最后宫中大乱,来人越来越多,十六个宫女悉数被捉。?

  方皇后解开昏迷的朱厚熜脖颈上的绳子,让人灌水催醒。朱厚熜醒转过来的时候,糊里糊涂的端妃才慌张地跑来。方皇后事先就与端妃有仇,现在刚好借题发挥,落井下石,将绳子掷在端妃的脸上厉声指责端妃大逆不道,谋害皇帝。方皇后趁朱厚熜尚未清醒,又下令严刑拷问逮捕宫女。结果审讯揭发出了以端妃曹氏、宁嫔王氏、杨金英为首犯的弑君团体。事后,司礼监对宫女们多次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最终得出结论:“杨金英等同谋弑逆。张金莲、徐秋花等将灯扑灭,都参与其中,一并处罚。”司礼监题本中记录的杨金英的口供称:“本月十九日的东梢间里有王、曹侍长在点灯时分商说:‘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手里了。’”最后以曹氏、王氏主谋,杨金英主凶结案。多个家族受到株连杀戮。

  同样是偶然因素诱发的宫廷政变,七夕夜变成功了,壬寅宫变却失败了。没有什么必然的成败原因可以比较或总结出来,只能说偶然因素在偶然政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萧道成只能感叹自己的命好,摊上了一件好事。

  四

  为什么萧道成的政变和之后的篡位没有引起大的动荡呢?

  除了七夕之变和此后的政治操作没有大规模的杀戮,比较平缓地完成了权力转移外,宋朝纷乱末期残酷的争权夺势行为已经让大家对政变熟视无睹了。皇子皇孙们为了争夺帝位骨肉相残,高贵的鲜血淋漓了华丽的殿堂。刘裕的子孙们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骇人的杀戮,不是子弑父、兄弟相残就是叔侄屠杀。宋孝武帝、前废帝、宋明帝三朝皇族一百二十九人,被杀者一百二十一人,其中皇室内部相残者多达八十人。在鲜血横飞的动乱中,没有人对萧道成主演的这场政变过多地关注。只要他有能量控制住政局,维持一个相对平静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人会反对,也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梁朝肇建(3)

  可以认为萧道成是一个幸运的开国帝王,没有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冒险就完成了关键的从重臣到帝王的转变。他真的是要感谢刘昱在七夕夜的一句戏言。

  身不由己(1)

  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但我们不能“一俊遮百丑”,忘却了李世民其实是通过政变夺取帝位的。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哥哥和弟弟。

  一

  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却丝毫没有感受到父子亲情。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李渊似乎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家族子孙繁衍,枝繁叶茂。与宋高宗赵构、明宪宗朱见深和咸丰皇帝等人不同,李渊根本不用为绝嗣的危险而苦恼。在许多同是皇帝的人眼中,生育健康的皇位继承人几乎是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皇朝血统的延续被视为天下政治大事。李渊不仅拥有二十二个健康的儿子,而且其中更不乏出类拔萃的人选。他与正妻窦氏生育的四个儿子就算得上是人中之龙。三儿子李玄霸武力超群,可惜早死;长子李建成帮办朝政,多有功勋,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四出征伐,战功显赫,被封为秦王;四子李元吉善使长矛,是军中勇将,被封为齐王。这些能干的儿子在大唐王朝的创建和巩固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父亲李渊分担了许多压力。在许多中国古代皇帝看来,李渊已经不是令人羡慕的对象了,简直是招人嫉妒。许多皇帝尽管不愁没有儿子,但那些儿子不是不学无术,就是骄横跋扈,没有一个可用之才。最可怜的是晋朝的司马家族,一连出现了两个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和晋安帝司马德宗)。也许在天堂里,司马家族正注视着地上的李渊,恨得牙痒痒。

  但是李渊有李渊的难处。拥有一群能干的儿子有拥有一群能干的儿子的烦恼。如果这些孩子都谦恭礼让,没有权力欲,那就好办了。可是面临一步之遥的皇帝宝座,哪个做儿子的不怦然心动呢?更何况这些儿子都参与了打天下的过程,都有自己的想法、地盘和小集团。皇位只有一个,有能力、有野心争夺它的儿子却有一群。你说李渊能不发愁吗?

  在这么多儿子当中,最先引起李渊注意的,或者说李渊最先喜欢上的人是二儿子李世民。

  李世民,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别馆。起初,忙于个人仕途的李渊对李世民并没有特别的注意。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住了,征召各地的军队勤王。李家也要出人参加勤王,李渊就让17岁的二儿子李世民代表李家执行贵族的军事义务。李世民就进入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军队作战。对于李家这样世代勋贵的人家来说,派其中某个儿子去勤王是件小事。李渊也没太放在心上。谁想这一去,李世民竟然一鸣惊人,大大长了李渊的面子。

  事情是这样的:云定兴召集战前军事会议,确定了全军轻装快进,迅速寻找突厥铁骑决战救出皇帝的作战方案。李世民不顾人小言微,主张应该大张旗鼓地稳步进军。他的理由是突厥擅长骑兵突击,这次围困隋炀帝就是采取突击战术,希望打隋军一个措手不及。如果突厥人看到隋军大张旗鼓而来,会以为是隋军准备妥当,已经失去了打突击战的意义,因而可能主动撤军。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大吹大擂地进军。突厥真的以为隋军主力准备停当,没等接战就主动撤军了。李世民不战而退突厥兵,救驾有功之事,立刻在隋朝官场和贵族圈子中传为了美谈。大家都知道李渊有个擅长谋略的好儿子。

  李渊自然是喜出望外,对李世民另眼相看。

  李渊自己在隋末的仕途并不通畅。隋炀帝去扬州的时候,命李渊督军在并州一带清剿叛乱,防御突厥。李渊在并州作战直至出任晋阳留守之间,李世民是他唯一带在身边的儿子。长子李建成则带着母亲、弟弟和家人在河东地区居住避祸,为父亲解除后顾之忧。李世民在晋阳期间,参赞军务,招兵买马,是李渊策动晋阳起兵反隋的核心参与者。在决定造反争夺天下后,李渊紧急将李建成、李元吉等儿子都秘密召到晋阳共同起事。毕竟上阵不离父子兵。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率右三军。这一回,李建成兄弟俩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并且一直延续到最后。李世民因为出色的军事谋划和冲锋陷阵的能力,逐渐成为了李唐阵营的重要战将,常年领兵在外;李建成则一直跟随李渊身边,负责军中行政和后方事务。兄弟两人各尽所长,书写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身不由己(2)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可以说,新朝建立后,李渊宣布的继承人选是明确的——那就是李建成。一方面,李建成是嫡长子,是宗法制上的第一继承人;另一方面,李建成经过长期的政治考验,多有功勋,表现出了未来皇帝应有的素质。对于李世民,李渊以高官厚禄和军事实权来补偿,继续让二儿子常年在外征战。李元吉则在家族起兵反隋、大军入关后,留守太原。唐朝建立后的第二年(619年),刘周南侵并州,李元吉无力抵抗,弃守晋阳逃归长安。按律,李元吉要交朝廷严惩。李渊却没有惩处这个小儿子,只是加派军队收复太原了事。事实上,李渊对几个儿子基本上是满意的。儿子们一旦有什么过错,他也不进行实质惩罚,责备几句了事。

  李渊可能也觉得自己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有点“蔫”。长期的政治斗争使他很少明确、强硬地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李渊认为政治犹如流水,水到渠成。人不一定随波逐流,但抽刀断水也是办不到的。事实上,在李渊的一生中,李渊面临的政治选择余地很小。他已经完全习惯于最后时刻在两三个选择面前作简单的判断了。现实政治给予了这样做的李渊巨大的回报。很自然地,李渊把对政治和决策的理解延伸到了对家庭事务的处理之中。他不仅不会树立威严、强硬的父亲形象,而且觉得在血肉相连的亲人面前也没有必要那么做。

  遗憾的是,李家的儿子们不这么想。当李渊猛然清醒,希望履行严父职责的时候,却发现儿子们羽翼已成,管不了了。

  二

  权力不见得是多么好的东西。权力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权力欲,进而扭曲人性。

  李世民即使不是皇子,也会成为一个尾大不掉的权臣。经常出征的李世民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威震天下。唐朝建立后,王朝的势力范围被局限在关中地区。秦王李世民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将唐王朝疆界拓展到西北方面;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恢复了李元吉丧送的失地。李世民还亲自指挥了虎牢战役,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朝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毫不夸张地说,李渊的大半个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世民的威望直线上升,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迎接。

  李世民奇迹般的成功给李渊出了难题。他只能以更高的官职和特权待遇来补偿李世民的功勋。到武德四年冬十月,李世民已经被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位在诸王之上,太子李建成之下。李渊又下诏特许李世民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微型的朝廷机构。武德八年李世民又兼任了中书令,成为宰辅,集军权、行政权于一身。李世民身边文臣武将聚集,许多地方官员也投入他的门下,形成了庞大的秦王集团。这些人投靠李世民,不是单纯地被李世民的功绩所吸引,而是希望靠着李世民这棵“大树”,实现自己的“进步”。以洛阳为中心,潼关以东地区几乎只听李世民的号令。秦王权势之大,终于引起了李渊的警觉。

  到现在,李渊已经犯下了三大错误。第一,他过早地确立了太子,断绝了以继承权的分配来调整诸子矛盾,适应新的权力格局的可能性。第二,他虽然确认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却又放任李世民四处征伐,掌握越来越大的军权,控制越来越多的地方政权。客观上,李渊为自己确立的太子树立了强大的对立面。第三,他一味地以高官实权来补偿李世民,希望能平衡李世民的心理落差,实现权力结构的稳定。但是李世民志存高远,不断落在自己身上的头衔非但没有平息李世民的不满,相反还激发了他追逐更大权力的决心。可以说,第三点错误是李渊致命的错误,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身不由己(3)

  三

  太子李建成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要保卫自己的地位。

  李建成长期经营政治中枢,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构造自己的势力范围。在长安,李建成拥有一支完全听命于东宫太子的军事力量——长林兵;关中地区的文武官员基本被太子网罗在自己周围。因此,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李建成的势力不如弟弟李世民,但在关中局部、在京都长安,李建成完全拥有对李世民的实力优势。在长安的齐王李元吉的势力远比不上大哥李建成,但他和大哥一样对李世民心存妒忌,非常不满。李建成就和李元吉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付李世民。

  尽管兄弟间的猜忌日益加深,但三人间的矛盾是逐渐显现的。在唐王朝统治尚未巩固,天下依旧大乱的时候,兄弟三人基本相安无事。李元吉还参与了李世民在关东地区的征战。

  唐朝建立的第五个年头,全国统一战争即将结束。打天下的阶段要过去了,终于到了大家处理内部权力矛盾的时候了。李世民荣耀地进入了京都长安。他那庞大的声望和势力让李建成感到了极大的威胁。

  长安的大臣们也不是傻瓜。大家看到老皇帝李渊优柔寡断,看到最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大臣们以兄弟矛盾分为两派,互相倾轧。宰相裴寂,大臣王珪、魏征,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一派,此外还有李纲、窦轨、裴矩、郑价果、贺德仁、徐师漠、欧阳询、任璨、唐临、韦挺、唐宪、荣九思、武士逸(武则天的叔父)、裴宣俨、袁朗等人。将“宝”押在李世民一边的有大臣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段志玄、王君廓等,此外还有高士廉、柴绍、唐俭、张公谨、刘师立、李孟常、张亮、庞卿挥、樊兴、元仲文、秦行师、封伦、钱九陇、刘弘基、公孙武达、屈突通、杜淹、李安远等人。掌握外地兵权的将领李靖、徐世绩,朝中大臣宇文士及等人则保持中立。

  派系之争紧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而出现。

  兄弟相争(1)

  一

  最先发动进攻的是哥哥李建成。

  李建成恨恨地说:“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他凭借自己在政治中枢的基础,希望通过正常的途径,有计划地逐步削夺李世民兵权和势力。前哨战是从调整秦王阵营重要成员的官职开始的。

  在李建成等人的主导下,李渊轻易就同意了一系列人事任命。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离开秦王府,出任外地文官;武将程知节外调为康州刺史。一时间,“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这些谋士和亲信都是吹吹打打地到地方去担任实职的,李世民为什么担心呢?因为身边亲信被不断调离,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李世民身边出谋划策和冲锋办事的人少了,间接地影响了李世民对朝政的掌握和控制。

  如果李世民的目的是做一个称职的好藩王,那么这些幕僚的离去不会对他的心理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李世民的人生目标并不止于此。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但是重要的人物必须尽力挽留住。比如像杜如晦这样聪明识达的王佐之才,藩王是用不上的,但是皇帝肯定能用得上。房玄龄就评价说:“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李世民觉得事态严重了:“尔不言,几失此人矣。”他违背正常的人事程序,急忙将已被任命为陕州府长史的杜如晦调回秦王府。

  李建成还开始收买秦王阵营的成员,希望为己所用。李建成首先看中的是勇将尉迟敬德。太子属官载着一车金银,悄悄地去拜访尉迟敬德。来人说太子是如何看重尉迟将军,相信将军以后肯定更有作为。尉迟敬德断然拒绝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背离秦王投入东宫,我不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吗?太子要个卑鄙的小人又有什么用呢?”尉迟敬德将满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来人。

  李元吉的涵养不够,听到哥哥手下的回话后暴跳如雷。当天夜里,他就派了个刺客去刺杀尉迟敬德。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寻找下手的机会。尉迟敬德行伍出身,早就发现了刺客,故意洞开大门,斜靠在床上休憩。床边放着长矛。刺客知道尉迟敬德是身经百战的勇将,现在又见他这样坦然相对,愣是没敢动手,偷偷逃走了。

  李世民也没闲着,开始收买李建成的亲信。他的“挖墙脚”工作比李建成阵营要稍微成功一点。虽然没有大将领转投入李世民阵营,但有几个小角色投靠了李世民。在做“二五仔”的人中有一个职位很低的军官——玄武门的值勤军官常何。常何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但是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刚好轮到他值宿玄武门。正是常何在之后决定历史走向的那场大事变中提供了一把打开宫门的钥匙。如果知道事后的结果,不知道李建成会不会对常何这个小军官充分重视起来?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重大事件的结果往往就是由一些不经意的小铺垫决定的。第一阶段的人才争夺中,李世民取得了胜利。不甘心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将战场转移到了李渊的后宫。

  李渊很清楚宫门之外党同伐异、兄弟相争的现实,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办?李渊是政坛高手,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