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部分阅读

  公元前607年末的一个深夜,晋国正卿赵盾府庭院中的一棵大槐树上隐卧着一个魁梧的身影。这个身影就是晋国有名的大力士鉏麑。繁茂的枝叶掩盖了他庞大的身躯,却掩盖不住那双透过叶隙的充满杀气的眼睛。

  一

  这一晚,操劳着晋国大小事务的重臣赵盾根本就睡不着。

  离天亮还有两三个时辰的时候,赵盾停止了在床上的辗转反侧。他索性起床,召唤下人帮自己穿好朝服。赵盾穿得很仔细,很慢,力图消磨尽可能多的时间;又让下人做好上朝的准备。不料,一切都完备后,夜依然深沉。赵盾叹了口气,摆摆手让下人们退下,闭着眼睛在卧室里正襟危坐地等待天明上朝。

  夜幕下的赵盾府经历短暂的匆忙又安静了下来。赵盾闭目养神,希望集中精神清理繁乱的思路。结果他发现这是不可完成的事情。国事、家事、君事、臣事,事事交叉纠缠,事事都不顺心。赵盾觉得自己是晋国最忙最辛苦的人。迷迷糊糊中,赵盾想起了死去的父亲赵衰。

  赵家在晋国的兴起要追溯到赵衰。当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的时候,赵衰是少数几个冒死抛家,忠心追随19年的大夫之一。19年后,晋文公即位,将位置极其重要的原地1赐予赵家作为封邑。赵衰居原,被称为原大夫,参与了晋国国政,是晋文公霸业的大功臣。“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赵衰连续辅助了晋文公、晋襄公两代君主,功勋卓著,地位崇高。父亲的经历和言行对赵盾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不仅是权力上的,更是性格思想上的。赵衰的忠君、为国和精心执政都为赵盾树立了榜样。

  晋文公当年逃亡的第一站是邻近晋国的狄人部落。狄人在对外征战的时候,俘虏了叔隗、季隗两个女子。公子重耳娶了季隗。赵衰则迎娶了叔隗为妻,生下赵盾。赵盾大概在公元前653年左右出生在狄人部落。在赵盾不满10岁的时候,父亲赵衰又追随重耳踏上了充满险阻艰难的流亡旅途。叔隗和赵盾母子饱尝了离情别绪,生活相当艰难。赵衰归国后并没有去迎接赵盾母子团聚,因为赵衰忌惮自己在国内的正妻、晋文公的女儿赵姬。赵姬相当开明,反而敦促赵衰将赵盾母子接到晋国。叔隗和赵盾这才来到晋国。当时赵盾已经成为聪明能干的小伙子。赵姬深明大义,主动向国君要求,以年长的赵盾为赵衰嫡子,而舍弃自己生的三个儿子。来自狄人部落的赵盾在深明大义的赵姬,贤惠善良的叔隗和宽厚稳重的赵衰的熏陶栽培下,迅速成长为翩翩公子。早年在狄人部落的阅历和之后的系统贵族教育塑造了赵盾既强悍率直、豪爽大度,又知书达礼、深谙政治的性情。赵衰死前两年,就放心地让赵盾接替自己参与国政,作为晋国正卿。

  赵盾主政后不久就遭遇了政治考验。年轻的晋襄公和父亲赵衰同年逝世,国家的政治变迁造成的压力一下子全压到了赵盾身上。晋国朝野在选择新国君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晋襄公的太子夷皋还是一个尚在母亲怀中的小孩。大臣们普遍担心君主年幼无知,不能主持国事。赵盾也认为国家正处多事之秋,决定扶立已经成年的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并派出了大夫士会等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不料,晋襄公的夫人穆嬴不同意,采取了女人特有的抗议方式。她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晋国宗庙哭啼;每次朝会时,她和夷皋也是持续不停地哭泣。穆嬴不仅哭个不停,还公开责问赵盾:“国君临终前将太子托付给您,说太子能否成为合格的国君全靠大夫您的教育辅导。现在先君还没入土,您就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辜负先君的信任吗?”除了硬的一面,穆嬴还来软的,就差给赵盾下跪求情了。赵盾在软硬进攻面前,心软了,最终同意以太子夷皋为新国君。当时公子雍已经在士会等人的陪同下,在秦军护卫下进入了晋国领土。赵盾还发兵伏击了公子雍一行,以绝后患。

  太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

  回忆中的赵盾隐约记得自己当时如释重负,感觉自己独立迈过了一条政治大河。事实证明,赵盾当年的决策转变是个不大不小的错误。

  暗杀未遂(2)

  二

  这一夜,晋灵公夷皋也未能入眠。

  对赵盾下暗杀的决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盾是朝廷重臣,辅政多年,功劳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君位是赵盾扶立成功的。如果说赵盾身上有什么大错,晋灵公一时也找不到。但是赵盾一站在旁边,夷皋就觉得全身不自在,心情极其压抑。最后,他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在肉体上将赵盾消灭掉。

  晋灵公登基伊始,晋国大事全由赵盾一人主持。那时候夷皋还很小,只记得每天上朝的时候赵盾来回穿梭,指点江山。夷皋忙着在宝座上把玩自己的那些小玩意。客观上,晋灵公夷皋要感谢赵盾。赵盾的执政使晋国渡过了国君更替的政治动荡期,继续保持了晋国在国际格局中的霸主地位。赵盾将法制引入了晋国。他“制事典,正法罪”,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条文,使赏罚量刑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可循;“辟狱刑,董逋逃”,平反冤假错案,处理陈芝麻烂谷子的案子,稳定社会秩序;“续常职,出滞淹”,进行人事改革,继续晋国选贤任能的传统,罢黜庸才和政绩平平的官吏。赵盾把所有的“事典”在全国颁布执行,深入人心。在他独揽朝政的十多年里,晋国平安无事,稳步发展。

  夷皋想到这些,心里似乎安慰了一点。突然,赵盾那严厉、峻急的形象又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夷皋不禁浑身颤抖了一下,不安地在宫中踱起步来。

  夷皋开始埋怨起母亲穆嬴对赵盾的承诺来。穆嬴对赵盾哭诉的时候,说父亲晋襄公临死前给予了赵盾托孤之任。晋襄公到底有没有将身后的国事托付给赵盾呢?夷皋没有丝毫印象了。但是母亲已经公开这么说了,当时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夷皋即位后也不能反对。随着年龄的增长,夷皋更愿意将母亲的承诺理解为一种政治交换。母亲是用国家的辅政大臣之位来换取自己的君位。

  就因为母亲的那一句话,夷皋渡过了十几年的“虚君”生活。这十几年中,晋灵公对赵盾的专权越来越不满。公元前621年,赵盾被任命为中军副将,作为中军主帅狐射姑的副手。任命发表后,太傅阳处父刚出使卫国归来。阳处父接受过赵家的恩惠,和赵家关系极好,被公认为是赵氏集团的中坚人物。现在,阳处父竟然矫诏以晋襄公的名义更改了狐赵两人的职位,任命赵盾为中军主帅,狐射姑作为赵盾的副将。晋国一共有三军,分别是中军、上军、下军。其中中军是晋军的精锐,是晋军的指挥机关。赵盾担任中军主帅就成了晋军的事实指挥官,便利了专权。阳处父私易中军主副帅自然引起了士谷、梁益耳、箕郑、先都等大夫的强烈不满。于是四家联合攻杀阳处父等人。掌握了实权的赵盾将士谷等四位大夫处以死刑,并逼走了狐射姑,彻底控制了晋国国政。晋灵公夷皋虽然年幼,但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作为旁观者,夷皋不清楚赵盾的处境和决策过程,但心中对赵盾的不满越积越深。

  终于,备受煎熬的夷皋派出了刺客鉏麑。

  三

  这一夜的第三主角无疑是鉏麑。

  鉏麑的心里也不平静。鉏麑是刺客,靠暗杀吃饭,但他也是侠客。春秋时期的刺客和侠客是不分的。与后世许多纯粹以金银报酬为目的的刺客不同,鉏麑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抱负。他出身贫困,没有世袭贵族的政治遗产,但又放弃不了济世救民的志向。所以他进入不了正常的政治轨道,不能按照正常的游戏规则参与社会博弈,只能进入非正常渠道,或者说是地下社会,做人们说的刺客,做人们说的“黑社会”。但如果我们用现代人对帮会人员的态度对待鉏麑,他一定会和你急。鉏麑是冲着安定国家、匡扶百姓的崇高理想去做刺客的。所以当晋灵公通过关系告诉他正卿赵盾专权妄为,欺压君主的时候,鉏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刺杀赵盾的任务。

  当鉏麑在大槐树上观察到赵盾坐等上朝的情景后,内心发生了怀疑。冷静思考的结果是赵盾对晋国的稳定和发展是作出贡献的,赵盾的个人品质也是值得钦佩的。刺杀这样一个人是否与自己的志向相矛盾呢?鉏麑握刀的手犹豫了。

  暗杀未遂(3)

  仆人几次过来催赵盾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天亮后除了上朝,还有繁重的政务需要赵盾去处理。赵盾的年纪不小了,彻夜不眠加上繁重的政务对他的身体肯定不利。赵盾几次挥挥手,把仆人支走了。

  鉏麑看到这一幕,心里更加矛盾。晋灵公的转告可能有道理,有为君者的苦衷,但赵盾的表现证明他是一个忠臣。鉏麑虽然没有受到系统的政治教育,但杀忠臣明显是与自己的理念相悖的。国君是虚无缥缈的,大臣是和百姓直接接触的父母官。由底层而来的鉏麑很珍惜忠臣。犹豫到四更天,鉏麑下定了决心。他感叹道:“赵盾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杀害忠臣,是不忠;违背答应国君的承诺,是不信。杀忠臣,弃君命,都是大罪。我不如选择其中一罪去死!”说罢,鉏麑跳下大槐树,一头向槐树巨大的躯干撞去。等赵盾府的仆人闻音出来的时候,鉏麑已经脑浆迸裂而死了。

  鉏麑无奈的这一撞,使自己在中国刺客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后人有诗赞鉏麑曰:

  鉏麑触槐壮古今,不作庸奴害忠良;

  侠肝义胆人称赞,槐开五色显精神。

  这里我们再来看看鉏麑撞死的那棵大槐树。这棵大槐树后来开出了红、黄、粉、蓝、紫五色花朵,传说这是鉏麑的精神所化。当时人们称它为多彩槐,后人又称它为五色槐。“世有五色槐,其树干冠似不惊人,槐花之色却惊世骇俗,红黄粉蓝紫于每瓣之内,大有天工难作之美,而国槐一色者多也,两色者鲜之,五色于一体者举世无双也。”五色槐是中国独有的特殊树种,因为它是深植于中国的厚重历史的。

  赵盾闻讯出来看到地上血腥的一幕,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闹朝击犬(1)

  一

  正史和野史的记录对晋灵公夷皋都很不利。

  晋灵公即位十多年后,逐步成年。根据史料记载,夷皋不仅没有达到父亲成才的愿望,而且不行君道,荒淫无道,是典型的昏君。他推行重税满足自己豪奢的生活(厚敛以雕墙)。他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坐在宫廷临街的高台上,用弹弓射百姓或者命令下人们弹射百姓。看到百姓惊慌躲避或者头破血流时,夷皋就哈哈大笑,以之为乐。当时晋国的形势并不乐观。在国际上,晋国的霸权面临南方楚国的猛烈进攻,地位不稳;在国内,晋国需要为渐渐力不从心的国际竞争和防范少数民族进攻筹集足够的物资和组建强大的军队。晋灵公的所作所为和国家发展的大背景特别不和谐,自然招致了包括赵盾在内的朝野的恶感。

  大家都知道熊掌其肉难熟,要想做好熊掌是很困难的。一次,晋灵公的厨师就没有把熊掌做好。晋灵公品尝后觉得熊掌没做熟,竟然当场将厨师打死,让人用席子包裹尸体拖出宫廷抛到野地里去。内侍出宫的时候,被赵盾和大夫士季给撞上了。

  赵盾知晓情况后,马上就要去劝谏晋灵公的荒唐行为。士季阻止说:“您的禄位最高了。如果您进去劝谏,国君听不进去,那我们这些官小爵微的人再说话就没作用了。不如让我先进去规劝国君,如果他听不进,您再进去进谏也不迟。”赵盾同意了。士季入宫后伏地行礼。夷皋装作没看见。士季起步靠近他再行大礼,夷皋还是装作没看到。第三次,士季几乎走到了国君的座位前面行礼,夷皋才假装看见他。不等士季开口,夷皋就说:“大夫不要说了,寡人知道自己的过错了,从现在起一定改正错误。”士季大喜过望,行稽首礼祝贺道:“谁能没有过错?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国君知错就改,是国家的大幸,是百姓的大幸。督促国君勤政,是我等大小臣工的职责。只要君臣同心,晋国就永远不会衰落。”出来后,士季告诉了赵盾结果,两人都很高兴。

  谁能想到晋灵公夷皋是那种积极承认错误,但坚决不改正的人。他满口承认错误,承诺改正,只是为了避免大臣们啰嗦的进谏而已。第二天,夷皋我行我素,饮宴荒诞如常。这一次,赵盾火气更大了,毫不留情地当众进谏,言辞激烈。迫于赵盾的地位,自知理亏的晋灵公不得不当众承认自己的过错,表示接纳谏言。几天后,夷皋又旧态复萌了。赵盾陆续劝谏了多次,言辞越来越激烈;夷皋每次都当众承认错误,表示改正,但就是不改。君臣多次在朝堂殿外争吵起来,当然总是赵盾在教训夷皋。晋国流传很广的一条政治新闻是:正卿赵盾在桃园(一个名字叫做“桃”的园子,而不是种满桃树的园子)门前围堵国君夷皋,硬是没让国君玩成。如此反复,夷皋在心中产生了暗杀赵盾之心。

  我们反过来揣测一下晋灵公的内心。没有人天生就是虐待狂和杀人魔。同样,只要智商稍高的君王都不会任由国家轮沉下去,更何况这还是自己的祖宗家业。晋灵公夷皋生长在作为春秋霸主的晋国,从小耳濡目染祖宗的丰功伟业,掌握着春秋最强大国家的政权。他既不是弱智白痴,也不是天生的昏君。他的心中肯定有自己的执政思路,有自己的外交抱负——暂且不论这些对不对,成熟不成熟。夷皋和每一个正常的君主一样,希望做一个勤政有为的君主。前提是你有政务让他去做,有决策让他去裁定。可惜的是,赵盾长期主政晋国,很能干,也干得很好,同时也严重削弱了夷皋的权力,限制了夷皋的作为。也许在赵盾眼中,夷皋永远是那个穆嬴怀中的小孩,永远是需要自己辅佐的国君。但他忽视了,现在的夷皋已经长大。相对无所事事的夷皋觉得精力无处发泄,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逃避,用奢侈享乐来麻痹自己,性情也变得暴戾了。他的表现又反过来加深了赵盾认为国君还很幼稚,需要自己辅政的想法。矛盾就此产生,而且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不幸。

  闹朝击犬(2)

  夷皋暗杀赵盾,表面上是昏君对忠臣的迫害,实质上是虚君对权臣的抗争。

  二

  晋灵公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这一回,他吸取教训,精心策划了一场宫廷刺杀。

  国家的实权掌握在赵盾家族手中,晋灵公不敢采取光明正大的方式铲除赵盾,只好继续使用“下三烂”的手段。晋灵公非常喜欢养狗,并且在曲沃建造狗圈饲养训练猛狗。他甚至给狗穿戴质地上乘的衣服,吃常人难以获得的美味佳肴。据说佞臣屠岸贾为了讨好晋灵公,拼命夸赞晋灵公的这个爱好。晋灵公和狗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我们可以想象,当鉏麑行刺失败的时候,晋灵公又一次来到了狗圈。看到凶猛活跃的猛狗时,他计上心来。

  晋灵公命人扎一个赵盾模样的稻草人,再挑选一条最凶猛的恶狗。恶狗先被饿了三四天,再被放出来。晋灵公让人拿着鲜美的肠子引诱恶狗,但先不给恶狗吃。接着,肠子当着狗的面装进稻草人的“胸部”。结果可想而知,饿极了的恶狗挣脱链条,扑向稻草人,三下两下就把稻草人撕开,掏出肠子来吃得干干净净。训练得久了,恶狗就形成了条件反射,认为“赵盾”胸中有美味的肠子,一看到就有撕咬的欲望。晋灵公觉得时机成熟了。

  晋灵公随即装出痛改前非的样子,邀请赵盾来宫廷赴宴,共商国是。这是一次鸿门宴。晋灵公不仅把饿了多日的那条恶狗安排在宴会厅屏风后面,还在殿堂内暗藏一队甲士,掷杯为号,准备杀害赵盾。安排好双保险,晋灵公诚恳地向赵盾发出了邀请。

  赵盾不知有难,欣然赴宴。随行的只有车夫提弥明一人。

  宴会开始,晋灵公先说了很多承认错误的话,表示之后一定要励精图治,还请赵盾等大臣多多辅助。君主都这么说了,赵盾半信半疑也只好向晋灵公祝贺。酒过三巡,晋灵公不经意地对赵盾说:“寡人听说正卿久经战阵,全靠了一把锋利的佩剑。不知正卿能否解来佩剑,借寡人观赏一下啊?”春秋时期,大臣们上朝还是可以佩戴武器的。赵盾毫无防备之心,就要解下佩剑,递给晋灵公。

  堂下的提弥明见状,大吃一惊。大臣虽然可以佩剑上殿,但当着国君的面拔剑,是大不敬的行为。晋灵公此举,无疑是从赵盾身上找到一个斩杀他的借口。觉察这一阴谋的提弥明赶忙登上朝堂对赵盾大喊道:“臣下陪同国君饮酒,超过三爵就不合礼节了!”赵盾猛然惊醒。晋灵公也大吃一惊,愣住了。赵盾回头看去,只见晋灵公的眼睛褪去了先前承认错误的诚恳,闪现出杀机。赵盾多次冲杀战阵,情知大事不好,慌忙起身告辞。提弥明配合地上去把赵盾扶起,两人急步下堂。

  晋灵公迅速反应过来,高呼放狗、甲士杀出。一时间,人奔犬吠,都扑向赵盾二人而去。饿了多日的恶狗最先冲到赵盾背后,就要向赵盾的后心咬去。就在恶狗飞身跃起,千钧一发之时,提弥明转身弯腰,一手扼住恶狗的喉咙,一手托住恶狗的身子,将它高高举起。不等恶狗挣扎,提弥明狠命地把恶狗掼在地上。恶狗哀鸣了几声,死了。

  提弥明摔死恶狗后,耽误了逃跑的时间,被冲上来的甲士团团围住。那一头,赵盾没能跑到大门口,也被逼了回来。主仆二人被一圈圈长矛利刃紧紧逼迫。提弥明不等敌人逼近,猛地拔出赵盾的佩剑,拉着赵盾杀向大门。甲士们没有料到赵盾和提弥明冒死突围,更被提弥明的气势所震撼,渐渐让出了一条路。提弥明大喊杀敌,左突右冲,掩护着赵盾踏上了宫门。晋灵公恼羞成怒,跺着脚在堂上高呼,莫要放走了赵盾!甲士们硬着头皮杀向宫门。提弥明一把将赵盾推出宫外,毅然转身堵在门口,疯狂挥剑退敌。血战中,提弥明多处受伤,最后一脚跪地作战,直至身亡倒地。

  这时,奔出宫门的赵盾四处寻找,却找不到自己的车辆。他年纪大了,加上朝服肥大累赘,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更要命的是,宫廷甲士又陆续围了上来。其中有一个甲士跑得最快,赵盾都能看到他的面容了。赵盾顿时有一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感觉。谁想,围杀赵盾最快的那位武士突然丢开长矛,一把背上赵盾就跑。那人还边跑边说:“正卿放心,我这就带您去车辆那儿。”赵盾惊魂稍定,忙问他是谁。只听那甲士说道:“您还记得桑树下奄奄一息的那个人吗?”原来赵盾一次在首山(即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东南)打猎时中途在一片桑树林中休息。休息时,赵盾发现不远处一棵浓荫的桑树下躺着一个人,就过去问他是否生病了?那人回答说自己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又放不下脸皮去乞讨,所以在桑树下等死。赵盾于是给他干粮。那人狼吞虎咽了一半,突然停了下来,把剩下的包起来不吃了。一问,原来他的家中还有老母,也是三日未进食。赵盾好心地送了他更多的食物和肉,并给了他一百枚钱让他找点事情做。此人名叫灵辄,后来进宫做了卫士。当天灵辄参加了围杀赵盾的行动,念及旧情,不忍杀害忠臣,就在赵盾的生死关头挺身而出相救。灵辄将赵盾背上他的车辆,猛拍马匹,看着赵盾驾车冲入大街,他自己才寻路逃亡。

  闹朝击犬(3)

  赵盾洒泪上车,催马向城外跑去。甲士们冲到大街时只看到赵盾车辆扬起的长长灰尘。

  晋灵公夷皋的宫廷刺杀行动失败了。

  三

  遭到国君迫害的赵盾侥幸逃脱后,选择了逃亡。

  赵盾带上儿子赵朔,紧急逃出首都,准备逃往国外。他的这个举措为自己赢得了声誉。赵盾并不是没有反攻晋灵公,为自己讨个说法的能力——历史上的权臣经常这么做——而是主动逃避,说明他并没有谋逆之心。联系之后事态的发展,如果赵盾脱险后立刻纠集力量,不论是攻打宫廷,还是自卫,那么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将会是另外的情况。

  我们不知道赵盾在流亡途中的言行。事实上,赵盾逃亡的时间非常短。几天后,晋灵公就被赵家的势力杀死了。有关晋灵公之死的关键内容,正史上的记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这就为传闻的流传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就在逃跑的途中巧遇了自己的族弟、晋灵公的姐夫、将军赵穿。赵穿之前不在首都,听到赵盾的哭诉后,异常愤怒。他让赵盾先不要出国,自己再去和晋灵公“谈谈”。赵盾就在国内找了个地方暂住了下来,不久便传来了赵穿杀死晋灵公的消息。

  有关赵穿刺杀晋灵公的传说版本也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是赵穿先去找晋灵公讲理,问他为什么要谋杀赵盾。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还对赵穿恶声恶语。出离愤怒的赵穿就带领军队一拥而上,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第二个版本被记录在《东周列国志》中:赵穿进了宫后,哭哭啼啼,主动向小舅子承认错误,还主动要求惩罚与赵盾同族的自己。晋灵公很感动,自然没有处罚赵穿,反而更信任姐夫了。赵穿之后几日一直陪着晋灵公在桃园游玩,趁机指出桃园缺乏强大的护卫军队。晋灵公就放心地让赵穿组织一支护卫军队。赵穿挑选亲兵组成了桃园的卫队,还向他们灌输了晋灵公是昏君,逼走忠臣赵盾的思想。这一晚,夜很深了,晋灵公还在桃园饮宴。赵穿很轻易地率领卫队杀死了晋灵公。

  《史记》对这么重要的事件的记载只有一行字:“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於桃园。”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赵穿弑君是难以否定的。但晋国的史官既没有说赵盾参与赵穿刺杀晋灵公的谋划,也没说赵盾对赵穿的行为毫不知情。赵盾在整个事件中角色和地位模糊不清。

  晋灵公死后,赵盾返回首都,仍然执政国家。他主持立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为新国君。这就是晋成公。晋成公并没有追究赵氏家族的责任,对赵盾等人相当客气。晋国恢复了一团和气。

  难判对错(1)

  一

  赵盾在君位更替后,面临着心灵的煎熬。

  赵盾重掌大权后,非常在意史官对晋灵公之死的记载。于是他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相关的记录情况。董狐坦率地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上面赫然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董孤还告诉赵盾,这段记录已经在朝野公布了。赵盾猛然感到仿佛被晴天霹雳击中。

  春秋时期历史记录和史官的地位远远高于之后的朝代。史官们忠实地记录发生的一切,百姓们都信任历史记录,将历史记录作为前后相望、褒贬人物的主要依据。政治人物虽然权力、金银、美女什么都有了,但依然逃不过舆论和历史的评判。他们尤其在意历史记录。赵盾当即质问董狐:“先君不是我杀的!我当时并不在都城,你怎么让我承担弑君罪名呢?”董狐坦然回答说:“您身居相位,的确在国君被弑时逃亡了。但您没有走出国境,而是居留在国内,归来后又不惩办凶手。凶手又是您赵家子弟。您说您没有参与弑君,谁能相信呢?”赵盾听后叹息说:“为臣者,行为一定要谨慎。我就是一个教训啊!”

  赵盾的感叹引起了后人更多的感叹。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后人普遍认为,晋灵公被杀时,赵盾逃奔在外,应该是没有参与对晋灵公的刺杀行动,认为董狐的记载是对赵盾的不公。孔子就为赵盾惋惜:“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孔子认为赵盾是忠臣,如果他当初能够逃过边境,那么之后的评价会对他有利得多。晋景公三年(公元前 597年),混到司寇的屠岸贾计划诛杀赵氏家族,曾说过:“盾虽不知,犹为贼首。”可见,即使是赵盾的政敌也认为赵盾确实不知道弑君一事。但是没有确定的证据证明赵盾没有参与弑君行动的谋划,赵盾在这件事情上怎么样都是说不清楚的。正如他感叹的,为臣者的确要万分谨慎才行。

  二

  赵盾和赵穿杀死晋灵公更立他人,客观上开了晋国大臣专权的先例。

  晋灵公没有为君之道,行为失当,典籍有确凿的记载。赵盾等人力谏无效,还招来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晋灵公的死解决了很多问题,既处理掉了君臣冲突,也为晋国的励精图治提供了可能。但在整件事件的背后,赵氏的专权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赵盾不仅是忠臣,还是干臣。在赵盾执政期间,晋国的霸业继续维持,他的政绩是需要肯定的。赵盾辅佐晋灵公、晋成公两代,保存了晋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稳定,为晋景公在春秋后期的复霸及一系列胜利奠定了基础。只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权臣专制的基础上的。

  晋灵公的遇刺客观上也起到了推动大臣专权的作用。晋成公即位后,晋国统治集团中需要缓和政治紧张气氛。晋成公就对以赵家为主的卿大夫做出了更多的让步,立卿大夫嫡子为公族,余子为公室,庶子为公行,赐给土地,作为食邑。赵盾的异母弟赵括被封为公族大夫,儿子赵朔娶晋成公女儿为妻,并受封“旄车之族”使掌公行。

  三

  早在晋献公时期,晋国就有了君弱卿强的趋势。

  晋国是经历了以小宗武力取代大宗内乱稳定下来的。晋献公时晋国为了吸取之前公室相争的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举起了杀戮的屠刀和放逐的鞭子,任用异姓大臣进入权力核心。客观地说,最后瓜分晋国领土的赵、韩、魏三家都是春秋前期受封的卿大夫,对晋国的霸业和守成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长期推进了国家政权的运转。赵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摄取晋国政权的。

  这里就有一个君主和臣工之间的关系难题。君主离不开臣工的辅助,而成为贤臣,辅佐君主成就大业就是多数臣工的人生目标。历史上有多少人梦寐成为赵盾那样大权在握、推行抱负的大臣。必须认识到的是,没有君主希望永远被置于受辅助的状态。中国古代君主从小就被灌输了天之骄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乾纲独断等思想。时间越往后推移,君主对天下视如己出的观念,对权力的渴望就越强。于是,君主和贤臣的权力矛盾就出现了。对君主来说,他和权臣、贤臣的斗争是理所应当的;而臣工们在辅佐君王之前,最好思考清楚君主是否需要这样的帮助。君臣关系可能是古代历史上最难处的人际关系了。弄不好就刀光剑影,让人唏嘘不已。

  难判对错(2)

  我们举两个历史上的例子。乾隆朝的和歉雠u拇筇肮伲”救硕嗌僖仓篮瞳|的所作所为。但和龅揭坏悖蔷褪撬ㄊ亲晕以际模郧〉娜ㄍ鞘笨涛さ摹5笔钡奶煜驴赡苊挥腥吮群瞳|更照顾到乾隆的情绪,维护乾隆的权力了。乾隆本人始终大权独揽,没有任何受威胁的感觉。所以乾隆对和贾粘璋v罡鹆量赡苁枪糯潦槿巳胧耸毙x碌淖畲蟮目!t谑窈赫ㄖ校罡鹆潦悄岩苑穸u娜u迹沂挛薮笮【憔鲇谥罡鹆粮稀:迷诹蹯歉錾底樱ɑ蛘呤窃谧吧担窈壕疾琶挥斜4t逋弧t谌盗x员戎校窈旱牧α孔畋u酰罹黄鹑g逋唬虼烁枰脊巳缶帧v罡鹆凉倘豢删矗胁豢沙晌嫉难鞍裱h绻们『椭罡鹆脸晌畹担也怀鱿秩t逋徊殴帧>嫉娜t逋幻挥卸源砜裳浴>几饔械览恚丶枪巳缶郑罢胰Φ钠胶獾恪6飞舷喽宰詈托车木甲刺笔糁贫瘸墒斓拿鞒s行巳さ亩琳呖梢苑椿迫视畹摹锻蚶迥辍罚锩娑跃脊叵涤芯实拿枋龊途俚穆鄱稀

  在某种意义上,晋灵公夷皋和赵盾的权力冲突,也不能用对错来评断。

  四

  晋景公时,四朝元老赵盾逝世,享年约50多岁。晋国给赵盾谥号宣孟。

  晋景公也对赵家的庞大力量忧心忡忡。他成功地利用朝臣矛盾几乎灭亡了赵氏之族。15年后,赵家的遗腹子赵武在赵家残余势力和其他公卿大家的支持下重新让赵家参政执政。我国戏剧史上有两个名剧《闹朝击犬》和《赵氏孤儿》,说的就是赵家势力在晋国的沉浮。人们在感叹赵家传奇经历的同时,很少想到晋国分裂的种子正在这段时期萌芽、成长。以后,异姓大臣的势力在晋国日渐强大。晋厉公为了扭转这个局势,加强公室,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大臣,但他自己却被自危的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杀死。晋国君弱臣强的局面成了不可逆转的定局。晋昭公以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国家内政开始因为六卿之间的争权夺利而激烈动荡。

  吴国的季札出使晋国的时候就敏锐意识到“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赵、韩、魏)”的必然结局。春秋后期,六卿采取屠杀公族,细分国君直接控制的土地,进一步削弱公室,“晋益弱,六卿皆大”。六卿之间也展开了残酷的斗争。公元前457年,智、赵、韩、魏四家攻灭并分占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晋出公怒了,公卿大夫竟然背着国君私分土地。他计划联合齐、鲁讨伐四卿。结果四卿反过来进攻晋出公。晋出公兵败,逃往齐国,结果死在了路上。人们不禁感叹:天道真的是变了。赵、韩、魏又联合灭亡了智氏,瓜分土地。晋幽公时期,晋国国君害怕三位大夫的力量,反过来朝拜韩、赵、魏三大夫。公元前403年,周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一个超级大国以解体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晋国就是没有处理好权力悖论而走向解体的反面典型。

  握剑在手(1)

  春秋时有一位刺客成就了一场政变,而这场政变也成就了这位刺客,让他成为刺客的千古代表和效仿的楷模。这场政变就是吴国公子光发动的推翻吴王僚的政变,这位刺客就是专诸。

  一

  公元前514年冬天,远在郢都的楚平王的死讯在吴国首都姑苏掀起了轩然大波。

  吴国觊觎楚国的国际地位和领土财富已经很久了。无奈从各方面来看,吴国和楚国都类似于小蛇与大象。尽管吴国是一条灵活多变、富有进取精神的小蛇,依然熬不过楚国的正面打击。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吴国骚扰楚国的边境地区、蚕食楚国的附庸小国,胜多败少,还没有在实质上改变两国的实力对比。吴国需要的是一次能够置楚国于死地的机会。楚平王的死讯传来后,公子光坚持认为吴国等待的机会终于来到了,鼓吹吴国趁楚国国丧的混乱时期出兵伐楚。吴王僚表示赞同。伐楚一事就此拍板。

  第二年春天,吴国的精锐部队在姑苏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吴王僚的两个弟弟盖余、属庸担任伐楚主帅,将军锋指向楚国的潜城。吴王僚率领百官亲自到城门给两位弟弟送行。当时正是江南的春天,小草已经萌芽,林木已经复苏,花蕾等待绽放的时候。大军出征时,整个姑苏都沐浴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和群情激昂的氛围中。将士们陆续出发,大群百姓围观送行,有热烈欢呼的,有恋恋不舍的,也有父母祝福儿子、妻儿挥别丈夫和父亲的。

  为了取得伐楚战争的圆满成功,吴王僚派出了吴国行人(负责外交)、三叔季子季札出使晋国,观察中原诸侯对吴国伐楚行动的反应,化解可能的外交阻力。同时,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北上郑国、卫国等地,试图联络这些对楚国不满的国家共同出兵,参与对楚国的攻城略地。即使不能成功,也可以防止这些国家站在楚国一边与吴国为敌。

  在热热闹闹的人群中有一双沉静阴冷的眼睛。这双眼睛从公卿队伍中越过吴王僚的肩膀,注视着这个场面。成群结队的百姓和一张张奔赴战场的面容仿佛都与他无关。他也许是唯一一个与周密的政治军事部署、与轰轰烈烈的出征场面无关的人。他并不在乎这次伐楚行动的成败。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甚至希望这些国家精锐部队一去不复返。

  这个人就是最卖力鼓吹伐楚的公子光。

  二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作为长子的公子光并没有在父亲身后成为吴王。这一直是他心中的隐痛。

  公子光的爷爷吴王寿梦死的时候,并不想立公子光的父亲诸樊为继承人。他属意的人选是小儿子季札。但季札却不想做君王,百般推让。最后,诸樊作为长子,成为新的吴王。《史记》上说诸樊只是“摄行事当国”,也就是暂时行使国君的权力。因为季札依然是全国上下认为理所应当的新君主。现在季札不愿意担任吴王,就由大哥诸樊暂时坐了王位。

  人们为什么拥戴季札呢?因为季札是一个道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公子。这在文教非常薄弱,处于春秋各国边缘的吴国来说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季札曾经游历中原,对各诸侯国的音乐分别进行过精辟的评论,让对吴国始终拥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原诸侯不禁对吴国刮目相看。季札出使郑国的时候遇到了重臣子产,一见如故。季札对子产说:“郑国的统治阶层生活奢侈,这样是持久不了的。贵国的国政必将委托到您的身上。您他日为政,一定要谦虚礼让。不然,郑国将败。”季札第一次出使的时候经过徐国。徐国国君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想要索取,但又不好意思明说。季札看出来了,愿意以佩剑相送。但因为还有外交任务,要出使多个国家,不能没有佩剑,所以没有送给徐国国君。季札返回吴国时又经过了徐国,先前的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季札于是将佩剑系在徐君坟墓的树上,离开徐国。有随从不解地说:“徐君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把剑送给他啊?”季札说:“不然。我心中早就已经把佩剑送给徐君了,怎么能够因为他的死而违背自己的心愿呢?”结果,季札出使中原诸侯国一周,满载盛誉而返,大大地风光了一回。时人都尊称他为季子。

  握剑在手(2)

  季札在政治上其实是一个不贪恋权力、闲云野鹤般的人物。这样的人在政界很少见,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当诸樊的生命也走向终结的时候,权力问题就出现了。诸樊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守夜者”和“看门人”,虚位以待弟弟季札。一旦季札想即位的时候,诸樊就会将王位“物归原主”。没料到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季札的前面,他依然想传位给季札。这一次季札又拒绝了。诸樊兄弟四人,长幼排序是诸樊、余祭、余眛、季札。诸樊见季札无意继位,也不立太子,规定了王位依照兄弟的次序传递下去,希望最后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札。

  诸樊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传给余眛。余眛死后,季札还在壮年,朝野拥戴季札登位。季札还是逃避不肯就位,吴国人选择拥立余眛的儿子僚为国君。吴人说:“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眛后立。今?